《指挥生涯——我的游学随笔》书评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1
ISBN:SH8078-3254
作者:小泽征尔
页数:188页

一点随感

初读此书 感觉像是小学生作文一样 不过也难怪 要一个职业生涯刚刚起步的指挥家去做一件本该是作家们做的事 也怪勉为其难的 而且绝对有翻译的原因才显得那么稚嫩 好多音译也跟现在有所不同读完此书我有一个跟此书内容关系不大的随感 感叹现在的出版业之萧条 现在读书的人多了 出版书的多了 每年出版的量也增多了 可是内容却越来越贫乏 专业领域的著作的质量不是不高 就是太学术太内部化 要么就是内容很好的原书 但是非专业人士的翻译质量有待提高 比如查尔斯罗森的那本《钢琴笔记》大约在三年前 我养成了大量的淘古旧书籍的习惯 其实说古旧 也就是80年代以前的产物 那时的人音 台湾全音社 还有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也就是现在上音等等出版的东西不知道比现在的出版物要有价值几倍 比如苏俄的钢琴教学论文集 全音翻译自日本的最新钢琴讲座8本 小施纳贝尔的踏板法 该氏音乐理论系列 辟斯顿和声学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声学 理查斯特劳斯注解的柏辽兹配器法 还有一堆苏俄各种专家的论著 这些专著即使现在看来 也是那么有价值 让人有反复阅读的兴趣不过说起本地的著作 上音的确是一个宝藏 那些论文集对我来说都很有价值 内容着实很丰富 比中央音乐学院做样子的那个出版社的东西好多了 全音以前出版过很多台湾本地的著作也相当好 好多作者在大陆几乎都没有听过名字音乐作为一门艺术 毕竟不像科学技术一般是越新的就越好 有时我在审视自己对待知识的态度时发现自己恰恰都是在走“回头路” 而那些看似古旧的东西 其实并不陈旧 倒是给了我很多新的启发 新的观点和认识 那就让我 继续“回头是岸”吧

最棒的旅行

一个年轻人只身随着一艘货轮来到了异国他乡,讲着蹩脚的英文和法文,骑着一辆小摩托从马赛到了巴黎,莫名其妙的参加了贝桑松的指挥大赛,又出乎意料的拿了冠军,随即开始向众多欧美的顶级指挥大师学习,包括卡拉扬和伯恩斯坦,这样的经历让人羡慕不已。这样的游学故事好像太浪漫,完美到令人嫉妒,即使是一些小泽回忆起来的尴尬事也让人觉得是一种特殊的点缀。难怪培根说,魅力这种东西就是由嫉妒而生的。但想想这确确实实是在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又使自己受到莫名的鼓舞,这么算来这也是一本励志的书。这本书当中最使我感兴趣的是小泽对东西方文化或生活习惯差异的一些描述和感想。(虽然现在的日本很发达,但战后的一二十年里是被西方人瞧不起的,西方对快速发展中的日本也知之甚少)。每每看到这些地方,我都不由为之一惊,也觉得好笑,这与我们现在的状况是多么相似啊,甚至觉得如果我到了国外也会丝毫不差的在同样的场合下有同样的想法或举动。下面则摘抄一些。欧洲人一般都是星期六和星期天连着休息两天,滑雪也同样,从没有像日本人拼着命吧两三天的时间当作十天来玩的那种小气劲儿。 他们一般来说一休息就去玩上十天,不仅如此,滑雪的玩法也阔气。上午滑雪两小时,中午睡个觉,下午三点多到滑雪场再滑上两个小时直到傍晚。晚上必然还要参加在那儿举行的舞会或酒会。从不像日本那样,根本看不见那种带着饭团,一到滑雪场就拼命从早滑到晚的人,真不知道那是为了来休息的呢?还是为了来讨累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向人家学习。......圣诞节前夜全村人都集中在教堂,这一天却都集中到这个旅店的酒会上来。然后“砰”“砰”的打开了香槟酒,请大家喝起来。于是喝酒的、跳舞的、唱歌的、围着女人屁股打转的这些人嘈嘈杂杂混在一块儿,掀起了一阵狂涛......到了午夜十二点突然熄了灯,再也不亮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谁也不知道,可是那些外国人却毫无半点反应。这要在日本怕早就会有人说三道四的讲:“快开灯!”“没交电费阿?”在这里不仅不说三道四,静静一听,还能听到一种意味深长的笑声,尽管熄了灯黑咕隆咚的,好像大家都深知道此中的奥妙。从我到国外以来,外国人用力拥抱的那种劲头真使我佩服。电灯亮了以后,我一打听,并没有什么事,原来是一种习惯,故意熄的灯,好让人们利用这个机会接吻。我听了之后万分后悔,实在让人感到是件终身憾事,再也找不到这种好机会了。我为了争取当上蒙兹的学生,还必须经过一次选拔比赛。紧张使我变得过于心急,飞机一到机场,我就推开周围的人最先下了飞机。这多亏我在日本挤惯了那种超员的电车,才能在这件事情上不落在那些外国人的后边。在国外,只要是你看见有人带着眼镜,脖子上挂着照相机,你准可以断定那是个日本人;另外,上下电车和飞机时挤在最前面的那个人,你几乎可以断定他一定也是个日本人。这里的一切都和库谢维茨基结下了不解之缘,与音乐有关的以库谢维茨基的名字命名的纪念奖,甚至还有库谢维茨基的教会,它相当于日本的东乡神社和乃木神社,可是在日本不仅没有一个以艺术家的名字命名的神社,甚至连像巴黎那样以艺术家的名字命名的一条街道都没有,可见日本对艺术家的待遇是何等苛刻阿!

交响欧洲梦

这本书原名《ボクの音楽武者修行/我的音乐武者修行》是小泽征尔与六十年代创作的游学笔记。书里杂七杂八的写了他游学时的感想和轶事,这其中有很多囧事和雷人的内容,读来让人忍俊不已。“小泽征尔”这个名字就很有来头,小泽的父亲是个牙医,因为与板垣征四郎与石原莞尔深交,便取了“征尔”的名字。看来小泽的父亲来头也不小,不然就是板垣和石原两人的牙不好。小泽的欧洲行今天看来是很“浪漫”的,他游说了当地的企业资质自己,赠送了自己一辆摩托车,打算骑着摩托漫游欧洲。这种旅行方式在今天看来还真有些难以想象,小泽是六十年代出去的,当时他说:“现在的日本要出个国还非常困难。或许以后就会很方便了。”今天日本人要去全世界逛已经变成了一件很方便的事,看看全世界有多少个国家对日本免签就知道了。不知道六十年代的日本是否和如今的天朝一样。大多数人都知道小泽是指挥家,而小泽在巴黎夺得指挥比赛的大奖似乎是一件很随性的事。首先他一开始并不知道当地有一个指挥比赛,而知道后就报了个名,报了个名字就拿了个第一。而比赛前他大概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准备,对此只能感叹与小泽的才华了。不过用他本人的话说,感觉自己的基础很扎实,所以临时上场也能够应付,就音乐教育来说,东西方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感觉西方人更为随性一些。这就让我想到中国和欧美在数学教育上,欧美人总是感叹于中国人数学能力怎么怎么强劲。和小泽的经历一比似乎有类似的地方,但不知中国为何也只限于基础教育的强大。看这本书很容易联想到《交响情人梦》,二之宫知子肯定看过这本书,小泽对于指挥大师的崇拜和憧憬也很像千秋王子。小泽基本上可以算是千秋的原型了。只不过小泽似乎更为淳朴,说白了其实和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喜欢美女,去巴黎竟然留恋内衣商店,还很好意思说每天在巴黎就去参观内衣商店。写给家里的回信,很厚脸皮地说:“不要给我寄钱了,但如果实在要寄的话就寄个一两百美元给我吧。”

指挥大师小泽游学轶事

可惜勒布莱希特(《谁杀了古典音乐》www.douban.com/subject/1037101/《音乐逸事》www.douban.com/subject/2029857/)没有读过这本六十年代初小泽写的这本游学录,不然,他的两本音乐名人轶闻录里,又可以多出许多生趣盎然的材料。1959年,刚刚二十五岁的小泽骑着一辆轻便摩托,搭一艘日本货轮,在海上漂了两个多月,抵达欧陆,开始了他的“摩托游学”。同年即获贝桑松指挥比赛头奖,追随夏尔·明希、卡拉扬大师学习,后成为伯恩斯坦在纽约爱乐的副指挥。这本小书就是记载这三年多的往事。据说该书当年在日本热销,重版十多次,读完这本书,能猜得出它在日本受欢迎的原因。它谈音乐的地方并不多,着重记述的是一个对西方文化具有强烈饥渴感的青年,如何在欧美社会里调整适应,获得传奇成功的故事。六十年代初的日本,还未卷入现代化的中心,小泽的文字和视角不失天真地记录了自己“开洋荤”的种种新鲜感受。这自然能引发日本国内读者的兴味。二十年后,该书81年在国内翻译出版,虽然是由小泽访华引发,倒也巧合了国内的出国热潮。不知该书重印过几次,我手头的一个版本应该是首版(81年4月上海文艺),和现在的封面不同。和国内类似的“海外发迹史”相比,小泽的这本书要诚恳平和得多,没有自卑自怜,也没有自得炫耀,穿插在其中的家书更具亲切感。有些自嘲笔法,不过都是很有朝气的。小泽那时三十岁都不到,站在明希和伯恩斯坦边上,还带点土气呢。阅读此书最有趣味的地方,也就是由这些自嘲笔法带出的趣闻逸事,摘录几条,供未来的“勒布莱希特们”查考:“小泽二十四岁时突发奇想,要骑摩托去欧洲游学,他没钱买车,就去游说富士重工,结果公司被他的热情打动,真白给了他一辆,但提了三个条件:一、要标明日本国籍;二、要标明是音乐家;三、不得肇事。于是小泽就扎了一条带日本旗的白头巾,挎了一把吉他上路了。麻烦的是,在每个欧洲小镇休息时,总有一大群人围上来看稀奇,弄得他不胜其烦。小泽在巴黎音乐学院门口看到贝桑松指挥比赛的海报,觉得自己够格,不料报名日期已过,日本使馆也无能为力。小泽听说美国使馆音乐部特别热心,就跑去央求,得以成行。唯一的一名日本选手还是走了美国人的后门。结果,却获了大奖。得奖后,日方居然没有一个记者来报道。刚到美国,小泽买了辆二手车上路,正值夏天,越开越热,还以为旧车引擎毛病,最后热得只脱剩一条裤衩。开到加油站,工人告诉他,他刚才一直把热空调打到最大!小泽先做了伯恩斯坦的副指挥,后来又去跟卡拉扬学。两位大指挥处世风格迥然不同。卡拉扬派头很足,有时他会说:“走,吃饭去。”小泽口上答应,但心里并不这么想。伯恩斯坦就不一样,当他说:“走,小泽,该吃饭了。”小泽马上会兴高采烈地说:“好啊!”并确定知道下面肯定有顿美味在等着了。纽约爱乐有一次做巡演,主要由伯恩斯坦带领,两位随行的副指挥担子很轻。突然,传来消息,伯恩斯坦在首场音乐会后身体不适,接下来的音乐会要由两位副指挥轮流上场,把小泽和另一位副指挥吓得不行,连夜读谱,温习曲目。后来才知道,伯恩斯坦压根没病,是故意要锻炼一下副手们来着!”小泽只有在全书尾声处一节,“世界的管弦乐队”,谈及自己的专业。主要比较了德法两国乐队由于民族气质不同而形成的个性,相比之下,美国乐队由于缺乏传统,虽然乐手素质很高,但毕竟缺乏传统,整体合奏技巧没有明晰的风格和色彩感觉。不过也正由于他们没有传统可循,也就勇于尝试创新,小泽恐怕今后日本的乐队走美国乐队的道路,是无法避免的趋势。这个六十年代下的断论,对今天国内的乐队,是否也有借鉴呢?全书翻译行文活泼,很适合这本书的风格,只是有少量曲目名词大约日文是音译的,所以翻成中文就不知所云了,如德彪西的《诺库丘鲁》(第6页)应为“夜曲”(Nocturne),伯恩斯坦的《维斯特山德·斯特里》(第136页)应为“西城故事”(Westside Story)。这本书供乐迷闲暇翻阅,最合适不过。可惜现在市面上已经买不到了。


 指挥生涯——我的游学随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