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器的灵魂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7111358008
作者:Tracy Kidder
页数:235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IT行业最振奋也是最残酷的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公司和人,最可怕的结局就是一不留神被时间的浪涛打翻。而这又是命中注定的惟一结局。似乎IT行业内对任何事物的历史指向只有一个:贬值,然后消失。但疯狂的节奏下,一些内在的东西是弥久的,甚至是永恒的。毕竟任一行业,其真正的主角都是人,而人恐怕是世界上最难升级的事物。写于22年前的《新机器的灵魂》无疑是一本经得起时间锤打的经典。它讲述了一群忘我工作的电脑技术人员,制造一台新型计算机的动人过程。可以说,本书定义了IT行业整整一个时代的灵魂和精神。尽管业内技术2年一变,人物5年一换,但这个产业的问题和驱动力与10年、20年前相比并无两样,只是不同的公司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已。无论是后来的PC之火,还是互联网浪潮,都没有脱离贯穿这个产业数十年的本质。“你必死无疑,但死得光彩照人”故事发生在70年代末,那时PC刚刚萌芽,计算机市场正是小型机的天下。因此故事的背景不是硅谷而是麻省,主角是已被历史波涛打翻的通用数据公司。1966年,DEC公司将PDP-8投放市场一举成功,为公司发了一笔横财。一部由该公司出版的技术史著作指出,PDP-8确立了小型机的概念,为几十亿美元的事业开辟了道路。然而,此书只是蜻蜓点水般地谈及当时年仅20多岁的PDP-8设计者德·卡斯特罗,显然,他们故意把卡斯特罗从历史上抹掉了。在他人眼里,卡斯特罗是个爱惹麻烦的工程师,经常不遵守工作规程,喜欢标新立异,结果公司否决了卡斯特罗的计划。1968年4月,卡斯特罗等3位工程师气愤地退出DEC公司,他们租下一间美容院旧房子,决心与DEC对着干。卡斯特罗创建了自己的公司“通用数据公司”,英文缩写DGC,与DEC只差一个字。1969年,卡斯特罗率先推出了16位小型机系列产品,名字叫做“新星”,第一年就卖出200台,成功地打破了DEC的一统天下,成为1969年最红火的新公司。这是故事的基本背景。是以小型机市场为舞台——这块需要勇气和蛮横的领地,由于卡斯特罗的进入,而让它变得更加粗暴野蛮。通过进攻性的市场策略,1978年,年仅10岁的通用数据公司挤进了全美《财富》500强工业企业之列。但此时,包括DEC在内的几家竞争对手推出了32位超级小型机,这使通用数据公司面临失去竞争优势和生存机会的危险。工程师汤姆·韦斯特比等公司的领导层更明了危机所在。他在维堡的研究小组准备充当救火员,提出EGO方案,以迎头阻击VAX。不幸的是,EGO方案被枪毙了。但随后的提案中韦斯特耍了小花招,他同时带两个提案交付审查,其中一个根本行不通。他就“像一个举足轻重的人,先是掀起一场风暴,然后再把惟一的生路指给众人”。项目当然通过了,他们将这台着手设计的机器命名为“鹰”(Eagle),这是VAX的真正杀手克星。

前言

一代风流    风起云涌。    大海咆哮着,吐着泡沫,仿佛一层层灰色岩石砌就的阶梯在最后一线天光中延展,伸向地平线。    一条35英尺长的单桅小帆船。从这条船的舵舱望去,巨浪像一座座小山,挡住了舵手的视线。四野茫茫,没有任何船只的踪迹,唯一的慰藉恐怕只有在南边那若隐若现的海岸了。    天黑了。船举着半帆,顶着东北风,蹒跚地向前驶去。厨房里,锅碗瓢盆相互撞击着,叮当作响,一箱六听装的啤酒随着船身的摇摆在地板上无尽无休地滑行,滑过来,又滑过去,谁也无心顾及它的存在。突然,在沉沉的夜色中,有谁高声喊叫起来:“见鬼!我们这到底是在干什么!”没有人回答,风浪的喧嚣淹没了一切。    他们都已经不是孩子了。船的主人兼船长是位律师,六十开外。船员中有一位心理学家,一位物理学家,还有一名教授,都已经年逾不惑,除这些人之外,还有一个神秘人物——汤姆·韦斯特,他是个陌生人,只与船员中的一个人略有交往。小船从波特兰出发,这些人要乘船到纽约去“兜一圈儿”。    黄昏时分,他们从风平浪静的卡斯克湾起航,穿着油布雨衣,戴着水手帽,精神抖擞,勇气十足,甚至多多少少地感到一丝浪漫。然而,当他们的船驶离可以信赖的陆地,进入波浪滔天的大海时,浪漫化为乌有。船身突然开始剧烈地摇晃,他们在惊惶中抓住各自身旁可以作为依靠的东西,提心吊胆地想着刚刚入肚的晚餐,挨到天黑,好几个人都吐了。    大多数船员都已坠入一种半恍惚的状态,这在狂风怒号的大海中并不稀奇。找个地方一屁股坐下来,紧紧地抓住点什么,尽量不再移动。船向这边晃来,于是你的胃收缩,再收缩,终于缩成一团,刚刚放松,船又向另一侧晃去。别说干活,待在那里不动就够你受的。要不了多久,当你被折腾得差不多的时候,心里就会想:“你这傻瓜,到这鬼地方来干什么?你本来是可以不上船的!”然后,你将为自己不满足于陆地生活而忏悔。再过一会儿,你的脑海里就会被支离破碎的歌词、祈祷或是童谣所充斥,你默默地、下意识地重复着这些只言片语,一遍又一遍,直到有一个浪头打在脸上,或者船体发出一声特别响亮、令人惊骇的声音,打断你的冥想,使你意识到,此刻的你仍在大海的掌握之中。你会发现,自己就像一个孤独的孩子,海洋对于你是否存在,根本无动于衷。在它面前,你的一叶扁舟是那样渺小,在风浪的淫威下无可奈何。海洋,是崇拜和信仰的伟大诞生地,宗教的渊源,至少可以说是人类自卑感的源头之所在。当然,也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望洋兴叹”。    船员们看上去简直是难民,在摇曳不定的灯光下蜷缩着,毫无表情。只有汤姆‘韦斯特是个例外,他戴着一顶水手帽,十分活跃。从起航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带有一种明显的欢欣鼓舞情绪,风暴越是猛烈,天气越是恶劣,他的情绪就越发高涨。你甚至可以感觉出来,在浓重的夜色里他的微笑,那种只有他才具有的微笑。韦斯特兴高采烈、一板一眼地执行着船长发布的指令,活脱脱是个忠于职守的老牌海员。只有韦斯特不曾呕吐。当别人问他是否晕船时,韦斯特一本正经地回答说,他不会允许自己去那样做的。说完这话,他像老练的火车乘务员在摇动的车厢中那样摸进船舱,弄来一听啤酒独自享用。    韦斯特掌舵,他双手握住舵柄,驾驭着小船在波浪中跳跃。他站在船舱里在一盏荡来荡去的灯下研究海图。他敏捷地爬上前甲板,吃力地换上一块小一点的船首三角帆。后半夜,船长决定到一个小港里避避风头,然而通向这港口的水道又窄又弯,浪高水急,又是韦斯特站在船头辨认着一个又一个无亮光的航标,使小船得以安全人港。    清晨到来时,风渐渐减弱,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他们从船舱里钻出来,升起主帆,韦斯特扬起头,望着张起的巨大船帆,“这个三角帆真不赖,”他说,“嘿,我们的大毛驴上路喽!”他的感叹有点滑稽,带着十足的孩子气。伙伴们受到他的感染,也都笑了起来。韦斯特总是在笑着,一缕微笑总是挂在嘴角。当船长担心地说,他的船从来没有像现在开得这样快时,韦斯特更开心了,他笑出了声。他的笑声都躲在嗓子眼里,低沉平缓,听起来很独特,发声的方法也有点古怪,宛如神怪故事里面常常出现的那种笑声,仿佛预示着某种离奇的东西。    韦斯特坐在船尾。虽然只有一天没刮脸,他的胡茬已是黑黑的一片,似乎是为了证明他早已不是年轻人。韦斯特究竟多大年龄?从他脸上可看不出来。事实上,他刚好40岁。他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肉色框架的眼镜,穿一件厚厚的灰色的羊毛衫,松松垮垮地套在身上,估计这衣服已经伴随他多年了。大约是羊毛衫的关系,韦斯特浑身散发出一股羊毛的味道。他很瘦,脸长而窄,如果他托生为一个女人,人们准会把他这张脸叫做驴脸。他的头发是棕色的,长长的,梳在耳后,几乎触到衣领。他的脸向上仰起,嘴唇紧闭,俨然是一副“我说了算”的神气。    一位船员可能还记得与韦斯特一起守夜的情景。那天晚上天气晴朗,微风吹着甲板。突然,海潮退去,风躲到一边,云团向着小船滚来。接着,同样是倏忽之间,海潮轰然涨起,风又重新吹来,依旧是一片晴朗的夜色天空。韦斯特用低音在嗓子里赞叹着:“嘿,你看见了吗?”他低沉地、狡黠地笑起来。守夜的同伴想要说:“那又怎么样,我从前就见到过的。”但韦斯特的语气使他把这话重又咽到肚子里去了。的确,这种自然景观可不是谁都有幸领略的,说它是“稀松平常”的自然现象真不大合适。韦斯特说得有道理,不是吗?不同的天象神秘而又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玄妙和谐,总会使人怦然心动。不管怎么说,窥视到大自然的奥秘总会使人愉快。韦斯特的同伴甚至由此而引申出这样的结论:适才发生的这一幕使得迷信也显得可敬起来。但是紧跟着,这个同伴又为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说而感到莫明其妙。不过韦斯特又一次低声笑了。显然,他赞赏这样的观点。    心理学家此刻正等着韦斯特去睡觉,他已经连续几十个小时没有休息了。航行的第三天,风和日丽,心理学家曾经试图从韦斯特身上找到疲惫的迹象,然而他只是看到韦斯特换上了游泳裤,鱼跃水中,在船边尽情畅游。    就在这一行人闯入暴风雨之前,他们在波特兰餐馆共进晚餐时——没过多久,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为了这一餐晚饭而大为后悔——韦斯特告诉伙伴们:“我是制造计算机的。”在餐桌上,他介绍了一种新型计算机,听起来很独特,然而直到酒足饭饱,谁也没搞清楚在制造计算机的过程中他究竟能够起点什么作用。这几个人只是隐约感到,不论韦斯特以何为生,他的工作都会很有趣而且显而易见是举足轻重的。    一次,当韦斯特在操舵时,心理学家问他怎么学会航海的,韦斯特一言不发。过了一会儿,心理学家以为他没听见,又把问题重复了一遍。    “你已经问过我了。”韦斯特答道,有点不耐烦。沉默了片刻,他舔舔嘴唇解释说是小时候自己学的。    还有一次,有个船员忽然问起他正在造什么样的机器。韦斯特做个鬼脸,把头转向一边,嘴里嘟哝着说那是工作,而现在他正在度假,在度假的时候不想谈那些事。    这次航行的每一位参加者都不会忘了韦斯特。第二年冬天,当大家又一次聚在餐桌上,聊起可怕的东北风和疯狂暴躁的大海时,船长说:“韦斯特这家伙可真是个好样的,那么大的暴风雨。”那位心理学家以后从未见到过韦斯特,所以他的谜始终没能解开,“四个晚上他都没睡觉,整整四个晚上!”如果这样的旅行对于韦斯特来说只不过是在度假,那么心理学家极想知道,对韦斯特来说,什么才算是工作?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很喜欢问别人记不记得Tracy Kidder的《新机器的灵魂》。然后,我会文读过这本书的人,记不记得书中问题成堆的那家电脑公司叫什么名字。我还没有碰到过一个答对这个问题的人。通用数据公司(也就是上述那家公司)、王安公司、Prime等公司,都曾经飞速发展,成为一时俊杰,但它们也都完全忽略了开放系统的重要性。”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的作者“本书无疑是一本经得起时间捶打的经典作品。它讲述了一群忘我工作的IT技术人员制造一台新型计算机的动人过程。可以说,本书定义了计算机业整整一个时代的灵魂和精神。本书不是一本技术书籍,而是一个外行人对计算机行业的内行透视。你可以把它当做一本精彩动人的小说来读。但故事之外,同样富于内涵,因此还可以当做企业管理的案例和项目管理的实例。因为作者引导读者深入机器内部、企业内部和产业内部,度过了一次难忘的旅行。”  ——方兴东,中国博客教父,互联网实验室和全球网创始人“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地描述了当时的IT族。”  ——William M.Bulkeley,《华尔街日报》“一本极好的书籍,一部宝贵的科学和技术文献……Kidder先生给故事赋予了很好的节奏、神韵和诗情画意,他把故事荣升为一种高级的叙事艺术。”  ——S.C.Florman,《纽约时报》书评“本书具有真实性……对于读者,如果希望了解计算机是如何制造的,计算机的组织方式,以及设计制造出计算机的人,我强烈推荐这本《新机器的灵魂》。我知道它是独树一帜的。”  ——Jeremy Bernstein,《纽约时报》书评

内容概要

Tracy Kidder,美国优秀作家,因为本书获得普利策奖和美国图书奖。他的畅销书包括《House》、《Among Schoolchildren》、《Old Friends》以及《Home Town》。

书籍目录

第1 章 生财有道  1
第2 章 你死我活 17
第3 章 招兵买马 34
第4 章 黄金时刻 50
第5 章 夜幕星光 66
第6 章 四脚朝天 88
第7 章 全力以赴 104
第8 章 妙在其中 126
第9 章 作坊掌柜 139
第10 章 一波三折 149
第11 章 四面楚歌 172
第12 章 老谋深算 179
第13 章 群英赴会 189
第14 章 最后冲刺 201
第15 章 货真价实 217
第16 章 一条恐龙 224
尾声 功归于谁 233

作者简介

计算机从1981年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新机器的灵魂》完整地记录下了当时一家公司齐心协力把一种新的小型计算机推向市场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戏剧性的、充满戏剧色彩的、激动人心的故事。
本书以美国通用数据公司研制鹰电子计算机的全过程为主线,对美国计算机工业的发展和管理中鲜为人知的侧面,作了条理清晰、颇具诗情画意的描述。
你想知道一代新型计算机怎样诞生,精明干练而又富于幽默感的工程技术人员怎样争分夺秒、日夜鏖战吗?你能猜到驱使这些技术骄子忘我奋斗的原因吗?你想了解处于尖端技术前沿的大公司经营管理的内幕,以及企业内外近乎疯狂的竞争吗?本书会告诉你答案。
这是一个奇妙的故事,也是一个项目管理的实例,即使不了解计算机发展史的读者也能读懂这个故事,并且从中受益。


 新机器的灵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从头至尾,写了鹰计算机的艰辛历程,看了挺久的,今天终于是看完了。看到最后不经让人唏嘘,一段传奇的历史,背后默默的付出者又有几人会被记住。实现自己的人生的究竟是什么?自我和金钱。这句话在最后无疑很好的解释了这个故事。
  •     几天前在黑客与画家的评论里看到的这本书,于是买来看了一下最近还算是比较清闲,花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总体感觉很不错,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电脑的处理器是怎么诞生的,而且还包括了与它配套的软硬件接口,当然这是那个时代的背景所导致的处理器+OS+SOFTWARE捆绑,但是书中提到的兼容性问题仍然是现代处理器设计所需考虑的。这本书描述了处理器的设计流程,包括时序设计,微操作编码,如何利用逻辑电路实现微操作,这些都让我想到了去年做的组成原理的课程设计,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澎湃的两个星期,所以这本书有的内容,我觉得不是计算机专科出身的还真是有些难度搞懂,但是稍微懂点的话看起来真的是如行云流水一般,还是很畅快的。至于书中涉及到的项目管理,留下的印象就是麦如何大胆使用校园里的新人,并且很好的起到了他们和公司的主管之间的屏蔽作用,美女,美酒,编码,还有其它能让年轻人疯狂的东西么,当然激励软硬娃娃们奋斗的,就是那种感觉,那种挑战世界,挑战自我的感觉,就像弹子游戏,赢了,你才有机会玩下一盘,下一个全新的设计。

精彩短评 (总计71条)

  •     很生动,很真实,公司政治与最后收益人不同。
  •     看过浪潮之巅之后,觉得这本书实在是晦涩的不得了,作为一个工程师出于对普利策奖的尊敬,我还是给个3星吧
  •     写得太杂,真正能为我所用的东西不多
  •     一段过去的历史,在那个年代,应该不只是给我们留下回忆,人生中总要有一些奋斗的时刻,愿不负年轻的时光。
  •     从招兵买马,到进入风险,到成功后的幕后英雄和不欢而散。 有人留下,有人离去。 只要经历过一个完整项目(不是打酱油)的人,都会容易在其中找到共鸣。观察项目历程中各个工程师内心世界是本书中得亮点。不同阶段不同人有不同的阐述
  •     这真的是在制造计算机了...和现在还是有个共同点的,那就是项目完成时间一拖再拖= =||
  •     本书可以看做是《观止》的姐妹篇,一帮软硬件工程为了新产品而夺命狂奔历程。
  •     看完了感触不深,可能是离现在太遥远了
  •     感觉叙述形式不太符合我的阅读习惯,这种跟舌尖上的中国一样讲故事式的文字让人读起来很暴躁。实在看不下去了……
  •     了解了cpu的一些历史
  •     80年代的IT人
  •     首先,它的故事主线——Eagle计算机的开发涉及很多计算机底层的基础知识。包括如何开发计算机?如何完成底层的调试?如何检测问题出自电路硬件还是微代码?这种种专业知识通过一个外行记者的总结给了我许多启示。

    其次,它完整的描述了一个艰难的项目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从招兵买马,到暗地竞争,到调试排错。记者对书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在开发不同阶段时心理活动都做出了充分细致的描写。它可以让我体会到:a.优秀的程序员都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兴趣爱好都是什么。b.一个项目完整的生命周期是什么样子。怎样在极限的条件下进行创造。

    博古才能知今。从百科全书式的《浪潮之巅》到细致一角的《新机器灵魂》。阅读它们让我感觉受益匪浅。一个优秀的程序员,不应该只去硬着头皮啃《xx核心解密》,而要去花精力观察和思考。

    ****://blog.csdn****/sd6733531/article/details/7237172
  •     搞技术的人写文章有个优点,能把故事叙述的简洁清晰。
  •     读起来真是令人兴奋啊,果断五星
  •     挺有趣的公司内部激励
  •     这本书不错,以故事形式讲述内容。无论是IT 还是非IT 人士都可以读。可以获取很多知识。
  •     计算机发展初期企业如何做项目的故事,写的很有趣。
  •     简单地读了一遍,简单地总结是: 1. 做一件值得兴奋和有意义的事情; 2. 找到一群靠谱的人; 3. 给予他们空间,让他们感到为自己而工作,若隐若现地存在,敦促和促进他们
  •     扣人心弦的历史和精彩深刻的反思,三十多年过去,历久弥新.
  •     一个项目在公司政治中的成功
  •     以前听别人很推崇这本书,买来看看觉得有点无聊。可能里面的内容的精髓,大多在别的书中看到过。
  •     部分晦涩难懂的内容叙述过多,但是鹰的诞生与兴衰,很多场景还都让人兴奋不已。
  •     我在八十年代末就看过这本书,那时才1元5一本。看了几遍,对计算机实在是热爱的不得了!后来搬家书不见了,买了这个新版的,又读了一遍,感叹时光不再啊!
  •     我就是看了该书,投身到计算机行业的。
  •     非常人文和地道的硬件项目开发历史传记
  •     很精彩的一个故事,记住自我和金钱奥~
  •     成功的项目,需要充滿激情的忘我投入。
  •     用梦想和兴趣压榨年轻人,凭地可恶
  •     这是一本我20年前在大学图书馆看过的书,后来找了好久都买不到。应该是激励一代人的书,值得一看。
  •     在时代变革的契机,一群有所热爱的弄潮儿开拓这我们这个时代最意义深远的领域,摸索,机遇,项目推进,团队把握,科普且人情,一段故事,也是一段真切的历史,即便今天看来依旧震撼人心。
  •     翻译的还可以,可读性不错。
  •     Geek change the world
  •     时代和计算机虽变,自我驱动的激情还在。
  •     因为心疼购买实体书的人民币,买忍着恶心看完了。本来故事就很无聊,翻译后的语言更是不流畅,致使阅读痛苦度倍增。作者把书里出现的每一个人都写成12岁以前就受到了科学技术之神的感召,颇似日本少女漫里10岁之前就都会遇到真命天子的主角。各种资本主义新教伦理的道德正确,无聊到爆。P.S. 把软件工程师翻译成微宝宝,把硬件工程师翻译成硬仔,自以为很萌的译者你可以去死了。
  •     ”我们绝不是为了钱才干的“
  •     又一本以纪实手法描写科技公司成长的作品。着眼点不仅仅是技术和管理,还有大量人物心理。翻译得也通顺。不过我不理解的是只要是和IT相关的书都要做成16开吗?这种传记类用32开不行吗?
  •     非常不错,就是一直还没有看。不过相信内容一定很精彩。
  •     他们怎么一路开拓而来,读一读,长知识。虽然不晓得用不用得到,但体验一下也是好的。
  •     非常不错,有很多话感觉说到我的心坎里面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生动的描述了在开发一个项目时,软件工程师所经历的辛酸苦辣。需求的变更,计划的延期,无法清除干净的bug…… 最后点出了激发这些工程师的答案:”自我和金钱“。 现在国内很多的企业还是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     用自我和金钱来购买他们及他们家庭所想要的东西。
  •     感觉对于90后以后的人来说,PC其实就和恐龙时代差不多。
  •     专业级的翻译 感同身受
  •     “风起云涌。大海咆哮着,吐着泡沫……”
  •     还成,内容还成,能看
  •     现在的小孩崽子都是对着触摸屏上的漂亮画面按按戳戳,那个对着黑底白字的VGA屏幕在键盘上敲打的年似乎代一去不复返,可惜GUI不光封装了背后复杂的咒语,也封装了不知道多少人对咒语的好奇心……
  •     要是写金融团队的就更有意思了。
  •     课外的科普读物,值得看
  •     写的不错,搞嵌入式的读读,看看前辈们是怎么搞出来机子来的
  •     和《观止》很类似,可相互看。
  •     说起来算是各种计算机“报告文学”的始祖了,写参与人员的背景、通过比喻写技术知识(用“信箱”比喻地址真是绝妙)、写工程师的痴迷状态……感觉最近读的两本《观止》和《梦断代码》都在模仿它。
  •     书刚到才翻看了几页,感觉就是一部小说吧。每看一些文章,我都会想一些问题,就像刚刚看到的一些字,当爱好变成了挣钱换饭的职业,有时候就会突然感觉索然无味,会质疑人生,我们要耗费人生去挣钱换饭,要耗费人生去吃睡,还能剩下多少时间给自己喜欢的事物,还得分给亲人好友。如此一想来,留时间给自己俨然已经成为奢侈的事情,爱自由的人经常没自由,也许把兴趣当职业也未尝不可。还不错的一本书吧,继续看继续思考人森~
  •     避暑精品
  •     好向往这种狂热的开发过程
  •     一些译名比较个性,是好是坏见仁见智吧。非相关从业者读起来可能会有点晕。
  •     原版的封面是一个处理器设计图,翻译版都是和鹰有关系。IT行业现在还是如此,财富神话吸引着年轻人源源涌入,不分日夜的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     IT行业加班的文化是这么来的。
  •     非行业相关的,估计看起来没有什么兴趣。这个真无关机器人伦理,就是一个开发项目的开发过程故事。
  •     翻译的不好,给人的感觉是 非计算机专业写的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书被非计算机专业的人翻译过来被计算机专业的人看到,感觉不是很好。
  •     比《观止》差了一些。作者作为一个外行,写了太多技术内容,让行内人士看起来很不爽。
  •     不喜欢印刷,但故事很好看。
  •     感觉这本书应该改名叫《平淡的生活流水帐——顺便生产台计算机》(2014.6.23京东)
  •     计算机行业最振奋也是最残酷的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公司和人,最可怕的结局就是一不留神被时间的浪涛打翻。而这又是命中注定的唯一结局。
  •     弃
  •     非常类似Show Stopper的一本书,似乎所有这类传记的人设都很相似。在项目中有人break,有人忙了一年也不在乎他的经济意义。项目的头都是一个强硬但是始终能够在业余时间为自己找到一些出口的人(这里是韦斯特,Show Stopper里面是Dave Cutler)。和Show Stopper的不同在于Eagle是以项目结束后团队的分崩离析作为结局。话说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更流行小步快跑,这种激动人心式的大项目越来越少了。 最后,本书翻译挺糟糕的,所以只能三星
  •     与《Code Rush》不同,这次是一个新体系结构背后的故事。看了看部分评论,那些硬仔和微娃娃们的热情可能对于不做这个的人来说有些理解不能吧…… 计算机是具有确定性的事物——非一即零,因此,构建一个新的体系结构(那个年代还没怎么强调体系结构这个概念,因为销售软件的都是相应的硬件供应商,二者不分家)就像构建一个新世界一样,而体系结构的设计者们其实就是在设立这个新世界的规则,我想只有当局者(做这行的)才能有所体会吧——那种成就感——自我价值的体现与金钱上的收益(前者是必要条件)。 〔哑光覆膜平裝+輕型〕
  •     文笔还是挺有意思的,翻译的不错!!
  •     虽然是1981年的旧作,但是仍然值得好好读读,里面很多道理到今天对我仍有启迪~ 非常值得找时间仔细再读一遍。
  •     最后的结尾是一种升华。剧终人散让人感到悲凉。企业的管理或者个人的自我管理都要面临动力问题,用自我实现与金钱来驱动人,对于知识工作者或技工前者可能更重要。可是成功后的得到确实让人对公司失望,那些管理者开始指手划脚,或许工程师文化驱动的公司会好一些。不过走过那一段或许足矣。此书可以让管理者借鉴,但自己不是资深工程师的话还是无法真正理解他们的世界的吧。所以,世界还是残酷的,未知的,故投入一段旅程最为重要,一个短期的项目足矣,长期的事谁也无法预料~不要纠结于此,包括这个书评,或者其他东西,笔记,追求这些东西达到完美,但他们终会消散,你应该关注do something,learn something,拿出些实际成果来。#book#
  •     利用两个周末,粗读了此书。和 Showstop 走的不是一个路子,对机器关注得更多,不失为一种风格。
  •     很真实!写得很棒,翻译也不错!
  •     一本比较烂得书,不知道他想说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