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台湾人的故事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801416728
作者:何标 编
页数:180页

章节摘录

  当张我军离开厦门时,厦门大学已开办了一年多,但仅办有预科,还没有台湾学生考入。当张我军在上海时,台湾学生在上海的大学求学者还寥寥无几。仅知林耕宇(耕馀)、林惠臣(清茂)、施文杞等三人已在南方大学求学;杨清泉在圣约翰大学念书;郭江水(澄波)在复旦大学就读;蔡爱仁在济南学校商专肄业,但这仅是预科的程度而已。至于许乃昌(沫云)与张焕珪(沐真)二人则是当时上海大学第一批台湾学生。而张我军一心想进一所理想的大学念书,他志不在厦门,也不在上海,他想上的学校在北京。当时的北京大学已先后有十六位台湾学生在那里念书,而他的旧识张钟铃、新交谢廉清也均在北京求学,更何况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因此,在大会之后,张我军随即来到了北京,投奔先已到来的好友张钟铃。②彼时,张钟铃与洪炎秋一同寄居在后孙公园的泉郡会馆,张钟铃正肄业于北京世界语专科学校;而洪炎秋则在北京大学就读。因此,张我军也认识丫洪炎秋。晚间,三人常一同到会馆附近由北京高等师范生所办的补习班补习。张我军补习的目的,系向往考进他心目中的国立北京大学。  ……

前言

  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是隔峡相望的闽、粤两省,特别是闽、台之间,有亲人血脉、祖墓坟茔、语言习俗等极其亲密的关系。北京与台湾却相隔千里,语言、饮食、气候迥异。但北京历来是台湾同胞向往仰慕的文化古都,自清康熙在台湾施行考举制迄今300多年以来,台胞进京赶考、旅游观光、就学、经商以至暂居、定居者络绎不绝。京台之间的纽带,总体而言,主要是基于中华文化传统。  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京台关系史对早期旅京台湾人的研究,逐渐被引起重视。10年前发表的拙文《台湾人在北京》,记述300年来台湾人在北京6个时期的简史。后又陆续发表了《清代京台两地缘》、《负笈京师的台湾郎》、《老北京的番薯人》、《北京台湾会馆史话》以及介绍老一辈台胞人物等多篇文章。2004年,北京市台联会出版《在北京的台湾人》,书中收集文章70多篇。上述这些,多是采集定居大陆台胞及其后代撰写的家史和回忆文。本书则主要是收集台湾著名学者如秦贤次先生,对北京台湾人的研究论文。

书籍目录

辑一 历史的见证刻骨铭心的历史见证戊申入都门感兴/许南英台湾第一作家——许地山/秦贤次张我军及其同时代的北京台湾留学生/秦贤次五四时期台湾学生大陆负笈就业行——柯政和·宋斐如·王庆勋/秦贤次多重困境下的文化选择——洪炎秋大陆时期的文学文化活动研究/杨红英五四美术的历史重验(删节)——记王悦之画作的思考与实践/萧琼瑞访体育先驱林朝权老先生/叶芸芸辑二 京味儿回忆番薯人/林海音我的京味儿回忆录/林海音走进城南旧事/周晓苹二十世纪一个台湾家庭的悲欢岁月(节略)/陈毓钧一个台湾人家庭的颠沛流离/陈宛萱整理辑三 资料选粹日降后在北平对台湾青年国家观念的一场争议/张光正《新台湾》导言/秦贤次平津台胞动静概况/洪炎秋关于台湾二0二八事件答记者问关于建立林海音故居纪念馆

作者简介

《老北京台湾人的故事》主要内容简介: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是隔峡相望的闽、粤两省,特别是闽、台之间,有亲人血脉、祖墓坟茔、语言习俗等极其亲密的关系。北京与台湾却相隔千里,语言、饮食、气候迥异。但北京历来是台湾同胞向往仰慕的文化古都,自清康熙在台湾施行考举制迄今300多年以来,台胞进京赶考、旅游观光、就学、经商以至暂居、定居者络绎不绝。京台之间的纽带,总体而言,主要是基于中华文化传统。

图书封面


 老北京台湾人的故事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