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形式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2
ISBN:9787530637760
作者:筱敏
页数:332页

章节摘录

书摘    库玛坚认乌托邦为西方近代的产物。它构筑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上,地理大发现和对遥远新世界的向往之上,人文主义精神和社会改革的驱动之上,它只出现在西方。依照这样的推定,乌托邦就具有了一种革命的品质,与向天国和救世主的祈求有了明确的区分。    我们这一片位于大洋另一面的土地,并不滋养对上帝的祈祷,而我们古老的传说中也不乏海外仙山的故事,但那大抵仅与长生不老药之类的幻想相关,是一些恐惧死亡的俗世玄想,肯定和留连现实人生的功利性欲求,不是社会改革和未来新世界的幻想。除了回到尧舜那里,我们一般不大会做有关完美的好社会的梦;因为有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牢固信仰,我们对王土之外的世界也不存幻想。我们的屋顶自然也有一片明瓦,透过那里所望见的,却既不是乌托邦,甚至也不是救世主的星辰。能望见一小片“青天”也就幸福得够了,即使偶尔有一粒星火闪现,那也是天子圣上的恩泽。它并不使生存现实见出荒诞、残酷、难以忍受,而是在苦难的大地上掠过的小片光晕,似有还无,使无望的生存看去有一点儿微温、祥和。    康帕内拉参与反抗统治者的起义,在狱中监禁二十七年,受尽严刑拷打。中世纪存留下来的牢房或许连一片明瓦也不会有,他却在那里写下了阳光明媚的太阳城,呼唤一个最美好的政治结构,政府全部由选举产生的反世袭体制,一个建立在城邦的原则之上的社会组织。在暗无天日的生存观实之中,高声宣布一项重新组织社会的方案,在那里,公众福利为惟一准则。也许只有绝望地面对四堵黑墙的人,才能以非常人的狂热,想象这样的情景:太阳城的节日,都订在太阳进入天穹四个基本方位的时候,人们对着世界的四个地平线角祈祷。也许只有囚徒,才能更强烈地感受到太阳是怎样踱过天穹和心灵的,并记得住它每日每时不同的光色。  康帕内拉宣称:“我生来就是要同暴政、诡辩和虚伪这三大恶行斗争的。”  乌托邦思想家都是激进的社会革命者。  乌托邦思想家置身暗夜,他们像星星那样思想,像松明子那样思想。他们企图以思想,开创人类的黄金时代,并引领人们越过重洋,抵达那里。  古老的乌托邦不同于新近的“好社会”,“好社会”的现实逻辑和理性,是建筑在乌托邦的遗址之上的。乌托邦的地基自然不能跟“好社会”相比。只是我们还得记起,假如当初人类社会中,有了能够建筑“好社会”的材料,乌托邦思想家们,大可不必把他们的理想国建到远离人世的大洋里去。  希伯来先知有如下铭言:“但愿公平如大河奔流,使正义如江滔滚滚。”  这种朴素的理想,是乌托邦思想家得以继承的很少遗产,是他们建筑理想国的石料。没有钢筋混凝土,没有琉璃,没有奇巧称手的工具,没有计算机。这些石料是单纯的、笨的,粗重的,它们的质地本身,令人一眼望去,就想起金字塔和古城堡,即便加上石凿和非凡的匠心,使想像力扩展到巴台农神庙,到底也都是一些“宏大叙事”,不会让人想象到一把造型合理,便于一位农妇纺线或编织的椅子。    于是,乌托邦的第一原则是财产公有。因为财产公有,才能消灭一切以敛财聚富为目的而导致的罪恶;因为私有财产不再存在,人们就只是关心公众的利益。每人一无所有,而又每人富裕;国家承担了资本的责任,国家分配着每个人的所需,因为国家的品质是公平和正义。乌托邦的第二原则是集权,一切政治权力集中于一人。这个人是精神和智慧的领路人,如柏拉图所期待的那样,具有形而上学的善这种最高理念;这个人是人民代表选举的,如莫尔所期待的那样,只有在为人民的前提下才能存在,他强有力而无私,他无需皇冠,只需让人在他前面手持一束玉米穗来表明他的身份;这个人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优秀分子.如康帕内拉所期待的那样,他精通已有的一切学科,历史、宗教、法律、政治体制、机械工艺、物理学、星占学和数学……古老的乌托邦思想家相信一个理想化的君主。相信一种善意的专制。他们痛诋暴君,然后在暴君的对面竖起一个至善的独裁者。他们天真浪漫地想象,以此至善而强有力的人为源头,自有江滔滚滚的公平和正义,足以谋取整个社会的幸福。不可能有什么障碍,至善的独裁者可以行尽天下的善事,即使众生愚鲁,不辨善恶,乌托邦的君主也能够把善与幸福强制性地配给他们。这自然是一个好的构想,简捷速效,直截了当,而且颇具人道理想。   对这些幻想,我们不必辨析批判了,为此,我们身上早巳印满痛苦的记忆。而这一切独裁的至善,乌托邦思想家们是没有亲身体验的。四面环水的孤岛,以及继承下来的有限石料。对热忱的乌托邦思想家是一个严酷的考验,他们的根追溯到哪里,才能使枝叶最大限度地张开?在人类的起源处,上帝不也是一个独裁者吗?  这种乌托邦的理念,在后世备受挞伐,以致将20世纪的纳粹法西斯和斯大林主义,都追溯到乌托邦那里。一些饱吮现代民主的甘霈,骨骼里富含人权理念的钙质的人,天生一种挺拔的身姿,他们有权以鹤立鸡群的骄傲,把乌托邦归入尘封的故纸,称之为胡言乱语。但另一些不那么幸运的人,受尽生存之匮乏和压迫,因水土不良,多少遗传有佝偻病,却是另类的执著。他们是从难以喘息的现实生存出发的,坚韧不拔地向上追溯,也许是为着掘起不幸之根,也许是寻找逃离不幸的小路。他们不乏智慧和勤勉,在弯弯曲曲的历史巷道里旅行之后,终于找到了可供言说的乌托邦,于是吁出一口长气,把仇恨的子弹,一泻于这个古老的异邦靶环之上。现实生存的严酷,就在如此宣泄之中消解了。由于一切其来有自’仿佛现实社会就成了没有行为责任的未成年人,所有罪恶都可以交由肇始者乌托邦来承当。    乌托邦的专制是值得挞伐的,千百年后的今天,只要把《理想国》、《乌托邦》等名作的书页再翻一翻,许多令人骇惧的字句段落就会跳出来,十分碍眼。这时候你会感觉到,所谓的思想自由,即便没有火刑柱的阻碍,其实也是十分有限的。莫尔猛烈抨击了英国统治者其时的血腥统治,但莫尔很难意识到,这种统治下的不自由生活本身,是怎样残酷地限制了他思想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舒展。乌托邦思想家不同于乌托邦孤岛,他们都不是凭空长出来的。    的确,乌托邦的专制主义会制造很多预想中的罪恶。但值得注意的一个事实是,在乌托邦思想的策源地,也就是被库玛认定的现代西方的那片精神土壤之上,极权专制的统治大体都没有建立起来。莫尔、培根、哈林顿们的故乡英国,更被看做是自由主义的苗圃和堡垒;巴贝夫、圣西门、傅立叶们的故乡法国,虽因极具乌托邦气质,而爆发过多次被人诟病的革命,它最终建成的,还是自由与人权的广场。即使卡贝这样狂热的宣传家和活动家。也只是以契约的形式到美国换得一块荒地,进行他的乌托邦实验,而没有在本土获得专制统治的可能。甚至就在他亲手创建的小小乌托邦王国之内,乌托邦的专制统治也未能维持下去。卡贝这位开国圣主,终被他的国民以昆主表决的形式逐出了乌托邦,而这位乌托邦一伊加利亚之父,也就带着他的少数派黯然离去,并没有悍然动用暴力王权。这种戏剧性结局,在东方式的乌托邦王国内,恐怕是不会出现的。从欧洲大陆迁移而来的乌托邦国民,无论如何浪漫狂热,其精神内质里,到底有更丰饶的东西,足以消解乌托邦的专制主义。……

媒体关注与评论

编者说读书的裨益自不待言。许多的人物湮没了,煌煌巨著也许早已尘封,而他们礼赞读书的格言却依然光焰万丈:爱书吧!它会给你……    “不求甚解”不是好词汇,但是倘若前面佐以“好读书”的字样便可以拿来标榜。可以在电视收音机互联网上听见看见不同的声音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用不同的语气重复这句话及其同义语,旁边,是几本或几百本——书。    但是,假如,这些书并不能提供应试参考、求职指南、出行导游、家电维修此等的生产技能和生活技巧;假如,它也不能提供怪人异象、珍容奇观、风流韵事、独家秘闻之类的饭后谈资和茶楼掌故呢?剥去了这一切,书,是否还能还原到书之为书的本真意义?它的妙处在于何处?它的秘密将由谁道出?    这个疑问,是编选这套“书生活”文丛的缘起之一。    作为出版业中人,须臾难得离开的是书,因此,虽然并非专门家,却总被有的朋友问到这样的问题:“现在为什么好书这样少,而且一天比一天少了?”要么:“现在书如此之多,叫人从哪一本读起?或者读哪一本好呢?”    这样的问题还是要留待专门家来作答。我们只知道,远在大洋彼岸憧憬中国的博尔赫斯氏,在渐失目力的长寿岁月里终竟未辍阅读,并且浩叹书如流沙,阅读无穷无尽、无始无终——所谓“好书”,应当是秉烛也无以读尽的吧?    读哪一本好些的问题,现在有了发明“推荐”甚至“必读”书目的办法。洋洋洒洒、精选精编,既为津梁,按图索骥又可速成,便捷非常,也是“学习革命”之一端了;惟惜乎于急就风雅有益,于阅读之乐无干。    这些读书问题说不清,但也帮助催生了这一套书。    书籍和阅读,是编辑“书生活”文丛的着眼点。正如同作序忌滥浮夸、指谬宜只就事,牵涉太多,就不纯粹;顾及周全,便失趣味。故而,出版者所希求、盼望的,是生发于单纯的书、独立的阅读的独到见解、独到文字。在这些见解和文字的来处,我们窥见的,首先是李敬泽、止庵、筱敏、费振钟诸先生。尽管他们读书兴趣各异,思维走向不同,行文风格殊迥,然而,他们的文字却共同地还原出了应当属于书、属于阅读与阅读者的明净天地。    我们相信,这种使人心旷神怡的明净,正得力于对书籍芜杂和阅读浮躁的剪除,它们来自于书籍本身的旨趣和他们勤勉的阅读。    呈现“与书相伴的生活”或者“阅读的生活”精彩多样的原生情态,是这个文丛最终得名“书生活”的原因。如同有形或者无形的书籍都是人的财产或生命的一部分一样,阅读和书写行为一旦在生命历程中发生,便不能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被孤立地割裂对待。这“一部分”的阅读和书写,血肉联系在生活之中,与衣食住行之间全无不可调和的冲突,并帮助达成生活最后的丰满与协调。……

书籍目录

卷一
羊的社会及宿命
记忆的形式
普罗米修斯的传说
乌托邦随想
书的灰烬
词的命运
死刑的立论
卷二
这是一场革命
1789年原则
被风支配的灵魂
一块来自祭坛的红炭
天平这上还有七弦琴
群众汪洋
语言巫术
情感瘟疫
法西斯摧毁了什

作者简介

本书分四卷,收入了“羊的社会及宿命”、“这是一场革命”、“苏联文学情结”、“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等40篇随笔文章。


 记忆的形式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院长的推荐
  •     从二手书店淘来的,五元钱。筱敏不知为何人。但是写的东西倒也算是读过些书的人,说的多是常识,谈不上多么的深刻,但是却也充满着正义和激情。
  •     床头的书,喜爱用女性的视角去看革命,看历史更迭。
  •     筱敏的文字很不錯
  •     从高中的一篇阅读理解开始就想收集她所有的书结果到现在还是只有一本记忆的形式
  •     I267.1/*599,文理三,2007-03-20读毕,知道了许多应该读的书,对于人性的解读深有启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