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河街公寓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78
ISBN:SH10019-2554
作者:[苏] 尤·特里丰诺夫
页数:191页

内容概要

尤·特里丰诺夫是苏联著名作家,生于1925年,死于1981年。


 滨河街公寓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滨河街的日子去旧书店所惑于,一,你可能遇上传说中的某个人物;二,发掘一个,归之于你最喜爱的人物当中。我曾经因为不认识而“放过”了香港小说家董焕章,却发现了苏联小说家尤·特里丰诺夫——看到一本书脊上有中圆点的书,抽出来一看,面白无须,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的内部参考,即所谓皮书是也。好小说都很霸道,不管你是否听过作者的名字,只要你读它的第一句话就不会扔下它。这本只有191页的《滨河街公寓》就是其中之一。第一段是这样写的:如今这样的男孩子们在人世间是找不到的了。他们有的阵亡,有的病故,还有些去向不明。有的虽然活着,也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如果凭借某种魔法,让这另外一个人同已经消失的那个身穿绒布衬衫、脚踏帆布球鞋的孩子相遇,他真不知道该对他说什么好了。恐怕他连想也不会想到这是遇见了自己。嗨,由他们去吧,猜不出来算了!他们哪儿有时间啊。他们划动双手,随波流去,飞速向前,向前,向前,快些更快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岸的景色不断变换,群山向后退去,森林日渐稀疏,天空愈益阴沉,寒气渐渐袭来。向前赶啊,赶啊——没有力气再回顾留在身后的象天边一朵残云似的凝固了的一切。这一段的可口程度让人立刻在自己的阅读历史上为它找到合适的所在。“他们划动双手,随波流去,飞速向前……”与“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本)何其相似。并非语气、语句结构,读完《滨河街公寓》,你就会发现,特里丰诺夫和菲茨杰拉德一样,以文学的虚构之力,让即使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读者也会借此领略到彼时最为核心的特点。而他们之所以要描绘这样一个充满特色的年代,正是基于这些特色并非只属于一个特定的氛围,在现实生活与社会活动面前,也许文学的能量过于微弱,然而它所放射出来的魅力则穿行于任何时代。正如美利坚1920年代名为爵士时代,苏联的1930、1940、1950年代也是一个毫不含糊的大时代——斯大林的时代,大人物们被不断消灭,没有尊严与秩序可言,政治高压下必然养成的整个社会自私贪婪又见风使舵投机取巧的风气……佐之以历史,特里丰诺夫的小说更易消化,也更能见其文学品质与野心。格列勃夫,这个被同伴们称为圆面包的家伙,斯大林时代的卑微人物,生长于高级公寓——滨河街公寓旁边的贫困区,而他的同学住在滨河街公寓,他的女朋友住在滨河街公寓,他后来的导师住在滨河街公寓,此时此景,埋下了要当大人物的伏笔,“这种可以称之为气不忿的痛苦,由来已久”。格列勃夫一步步地望上爬,上大学,进入权力层,混成了学术界的权威,也是他观望滨河街公寓、进入滨河街公寓最后抛弃滨河街公寓的过程——表面上看,是他与恋人、导师之间的决裂,但深层原因还是得归结到政治斗争,是一个斗争谁,打倒谁的问题。和野心勃勃的人不同,格列勃夫的特点是不表态,学院斗争他的导师是小说的高潮,而最精彩的莫过于格列勃夫的表现了,他深知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自己不过是一颗完全没有主宰力的棋子:好象童话里讲的那样,人站在岔路口:往前走会丢掉脑袋,往左走会丢掉马匹,往右走也是死路一条……格列勃夫却是个特等勇士,他将在岔路口徘徊到最后,呆到最后一刻,直至筋疲力尽,晕倒在地。这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勇士,一个拉橡皮筋的勇士。他自己不作任何决定,而任马驰骋。这是一种什么性格?是懒得动脑筋么?是侥幸心理,还是在生活面前不知所措?……毫无疑问,特里丰诺夫写出了斯大林时代的卑微人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不仅如此,格列勃夫也存在于任何一个时代,只不过在泛政治化的环境里被放大了。特里丰诺夫作为青年时代都消耗其中(他生于1925年,一生几乎都消耗其中)的过来人,在格列勃夫这个人身上其实寄托了深沉的悲哀,厌弃他、痛恨他、批判他,但也怜悯他,这代表了走过那场政治磨难后的清醒包容与反思,作为作家,特里丰诺夫的内心格局非同一般。这一点,对我国作家太有警示意义了。而对于读者来讲,则是:当一个泛政治化的时代过去了,呈现在文学领域的将会是文学的归文学,依附于文学、以文学之名的东西都会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苏联文学”里更多的是后者,但并不代表所有的作品都是,不无讽刺的是,我国翻译的苏联文学中,大量出版的是因政治之名而出的(除了《静静的顿河》、《日瓦戈医生》等小说,在旧书店会遇到无数“工业小说”、“农业小说”,旧书店正是垃圾堆),真正反映现实、继承了俄罗斯文学传统的,不少是像《滨河街公寓》这样的“内部参考”——比如邦达列夫的《岸》。它们理应被发掘出来,还原本身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特里丰诺夫不少细节、细部写得非常漂亮,这些地方会给人一种“自由”之感——这是作家应该/正常表达的东西,而不存在依附与被依附于其他的东西。这也是区隔这本出版于1976年的小说之为文学作品而非宣传作品的一大原因,可以说,终于在这里读到了真实的感受——还不仅仅是真话。他的开篇也不错,就讲老年的格列勃夫去买家具,发现昔日滨河街公寓里的太子党廖夫卡居然变成了一个装卸工(结尾则换成了另一“工种”——墓园看门人,可见已经完全沦为社会底层)。“几乎是四分之一世纪以前了”,“那时,他被失眠症和青年人的无所事事折磨着,还一心向往他后来到手的一切……”夹杂着“往事并不如烟”,回忆那个清教徒年代的狂欢,既流露出“怎么就这样过来了”,也是“好歹也这样过来了”的心态。特里丰诺夫的父亲是苏军将领,在1930年代被清洗,这些经历都造就了《滨河街公寓》特殊的小说氛围。老实说,这部小说跟《阳光灿烂的日子》有某种东西很神似,不过《滨河街公寓》走得更远,直接走进了现在。在后来的日子里格列勃夫还遇见了初恋情人索妮娅,遇见了索妮娅的父亲、他的导师甘丘克——“突然,在普希金广场附近,在高尔基大街糖果点心店的橱窗后面,格列勃夫看见了甘丘克。他站在人们喝咖啡的高桌旁,用五个手指紧抓着一块包在纸上里的奶油卷心蛋糕,贪婪地吃着……”这是1976年的苏联小说,1975年美国小说家索尔·贝娄在《洪堡的礼物》里面,那位声名如日中天的主人翁,作家查理·西特林,在街上遇到声名早已烟消云散的老友洪堡——“我早已知道洪堡就要死了,因为两个月前,我在街上看见过他,他已经死气缠身了。他可没有看见我。他面色苍白,老态龙钟,一身晦气,拿着一块椒盐卷饼啃着,这就是他的午餐啊!我只是躲在一辆汽车后边看着,却没有迎上前去。我感到不可能这样做……”与其说这是多么相似的动人叙述,不如说,不论外部环境与题材手法有多么不同,所有的文学品质都是一样的。《滨河街公寓》值得商榷的地方是叙述方式,它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全景象叙述,但中途又出现了“我”作为叙述人,这种交叉式的叙述到底作用何在,是否得当,还值得深究。特里丰诺夫1981年已经故去,作为作家来讲,他死的太早了。我读完《滨河街公寓》之后,马上到网上搜他的小说,买到了他的《老人》、《长别离》、《选择》、《另一种生活》四种小说。不管怎么说,一个死去的好作家总是让人又满足又遗憾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小说三星,翻译再加一星。
  •     除开课堂上要求的《钢铁》这一类,第一本主动有兴趣去读的苏俄文学。特殊环境下的非特殊人物,这样的事情哪一天不在上演。翻译真不错,至少能顺利读下来。
  •     要不论文写这个?
  •     1⃣️展示的不止是特定个体的人性之恶,天使索妮娅的不幸之源是不合于尘世。2⃣️蓝先生译笔妙绝,读得酣畅淋漓。3⃣️天朝人容易产生共鸣的地方太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