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的限制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8
ISBN:9787214029850
作者:[美] 安敏成
页数:220页

内容概要

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教授,是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一位大有潜力的学者,不幸于1992年因病英年早逝,时年40岁。主要著作有《现实主义的限制》、《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言:讲述他人
发生论:文学经验的生成
净化论:文学交流的功效
第二章 “血与泪的文学”——五四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现实主义与文化变革的承诺
探索新的文学源泉
寻找新的读者
第三章 鲁迅、叶绍钧与现实主义的道德阻碍
鲁迅:观察的暴力
叶绍钧:同情、真诚以及叙述的分化力量
第四章 茅盾、张天翼以及现实主义的社会阻碍
茅盾:细节的政治
张天翼:作为社会使命的小说
第五章 超越现实主义——大众的崛起
参考文献
书籍与文章
杂志

作者简介

“现实主义”,最初是作为一项文化变革的工具被引入中国的,但它的美学前提与它所承诺的社会使命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现实主义的限制:现实主义的限制》这部专著从这一角度入手,首先以“知识考古学”的方式检讨了“现实主义”在中国被使用的情况分析了其特殊的接受历史;继而,作者又以鲁迅、茅盾、叶绍钧、张天翼等作家的作品为样本进行深入的文本阐释,关注小说叙述中种种有争议的、断裂的层面,从而揭示出作为一种“形式因素”的现实主义在小说中的渗透、变形,以及由此激发出的独特的美学可能性。书的最后探讨了在一种新的集体主义话语面前,现实主义的终结。


 现实主义的限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今天总算看完了书市买回来的那本薄薄的《现实主义的限制》,作者安敏成,是海外汉学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才华横溢啊,可惜因病英年早逝,年仅42岁。大家想必还记得西方文论课上讲的艾布拉姆斯,再不然也还记得文学概论课上讲的文学内部的四个因素吧,那四要素是: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这个安教授说啊,“现实主义小说”这个词根本就是个悖论,既然是现实主义,强调的是作品与现实之间的反映关系,那么就算不得小说,因为小说本是虚构啊。因此应该如何理解现实主义小说呢?应该把现实主义当作一种写作的策略、一种修辞,而不能把它跟认识论(认识真理、认识现实)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在文学四个要素中,他强调的是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抛开的是作品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说法显然不同于我们所学的,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镜子那一套理论(反映论),感觉上,在反映论的理论里注重客观,作家个人只能做社会生活忠实的记录者,而安的理论则是更注重个体主观,注重文学、美学相对于社会生活的独立性。那么他这本名为《现实主义限制》的书讲的是什么呢?他讲的是,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小说家如何根据自己的社会关注(入世愿望)选择了现实主义的小说美学、又如何在实际的小说实践中改变、突破了这种现实主义的小说美学。这就是全书的大致框架了。我说得干巴巴,具体的分析还是看书里的有意思。比如他说,批判现实主义美学实际上是确立了一个独立的自我,这个自我作为观察者超然于他所观察的世界,是启蒙主义式的自我,我觉得说得真是好。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设想作者谈路翎,他会怎么来看待路翎的“现实主义”?
  •     毛式的集体主义在消散,而全新的现实主义正在抬头
  •     好书,译笔略差
  •     名字起得很性感,作者英年早逝。
  •     2009-6-20 虽然不是没问题,毕竟很天才。现实主义文学总是容易越界的。
  •     属学术研究领域难得一见的天才作品。
  •     安敏成的限制……
  •     纯文学理论和文学评论。大致是说,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30年代遭到左翼文学对革命和理想社会塑造的挑战?因而受到限制?
  •     绝对好书。
  •     思路很精彩,但论证我看不太懂。。。。
  •     真聪明。清浅。
  •     最近最喜欢的一本书。安敏成提出了重要的问题,并用令人信服的结构进行阐释和论证。最后一节关于大众文艺的,非常喜欢。对比中国理论在这一方面阐释力的贫弱,不禁汗颜。(当然我也是被西式思维洗脑了)不过,他似乎忽略了中国文学的史传传统,着重突出了诗性气质。这也是许多人用于讨论五四的切入角度
  •     看上去蛮不错的
  •     没有文学理论基础……看不懂……
  •     五四后所引进的西方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在20年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成过程中,以及30年代民族危机的救亡诉求中,所经受的选择性吸收和演变过程。治愈了我一些不成熟的模糊想法。文以载道的工具性传统始终压倒着审美,革命青年希望用文学引领人心改造社会。五四青年推崇现实主义是因为它的视角是向着沉默的民众的,鲁迅改造现实主义是因为不满意其内在的情感净化作用,他要用讽刺让读者反思自身的劣根性。而30年代拒绝现实主义是因为他要在救亡的诉求下,赞美和预言一个新生的集体主义的“群众”,而非揭穿现实本身。
  •     4号读完。P124,“革命失败后,他们每一个人必须作出决定,或者限制自己变革的热情,或者拥抱这个堕落的世界——他们必须在生活中放弃对历史进程的重要参与。”在书中,作者将文学作品中的性与革命相联系及在很大程度上等同起来,因为“都是发泄着过剩的精力”……材料多是二手的,甚至包括作品原文。
  •     因为对这个题目翻来覆去想过很多切入的可能,所以知道他的材料组织和切入有多好。虽然写起来难免将西方的现实主义静态化,但对关键问题都没有回避,比如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巴特对于福楼拜笔下无用的物品的重新解读),或者是巴尔扎克和司汤达某种程度上的置身事外,或者是阐释学的对世界和自身的发现。所以在分析文本中,一方面是鲁迅们作为局内人而不能回避的共谋的责任,一方面是现实主义所无力回应的革命的叙事,茅盾们试图在作品里留住的时代。但这个问题往下想其实给卢卡奇那些颠过来倒过去的文章一个新的视点,即现实文学何以既是观察和真实的联系,又是符合左派观点能唤起反抗的。想必在这其中存在一个我尚未能命名的逻辑的跳脱吧。
  •     真正的“中文系”研究
  •     这是真正的典范之作
  •     : I207.4/3485
  •     感觉最前面一章很棒。
  •     作为了解,是本很不错的书,翻译也很好
  •     又读了一遍,读了多遍之后,这本书就显得不那么惊艳了:现实主义理论前提是作为观察者的自我与他人的对立,这一理论最初与强调人类以理性实践解放自身的启蒙观念一起引入,成为改变传统写作方式的利器。然而,却与30年代的时代需求(团结动员)产生抵牾。因此,中国作家对其进行改变。——但是本书强调的这种“现实主义”观念过于狭窄,似乎存在着某种本体论式的现实主义。
  •     作者生前最有分量的著作。他年仅40岁就去世了,非常可惜。姜涛老师翻译得不错,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很舒服。现在对于包括“现实主义”在内的各种“主义”的学理辩驳似乎已经不再具有十足的吸引力了,然而回过头来看二十多年前作者的叙述,还是会从中吸收不少有价值的养分。譬如全书的开首部分即提出了写“现实”与“小说”这一文类的属性(虚构写作)之间存在本体的缝隙,这即可视为一种“限制”。到了最后,作者又引出毛的延安讲话精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其后的“革命现实主义”已进入官方意识形态范畴,名目上的“现实主义”更是和西方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南辕北辙了……这书有嚼头,或许当我的学问做到下一阶段时,会重新把它拿出来与王德威老师的《写实主义的虚构》做一番对读。
  •     现实主义的诱惑
  •     仓促在读,可能我文学理论基础较差,很多术语没读透,阻碍了我对本作的深入了解,但大体框架是可以感受到的,即中国的现实主义始终没达到批判现实主义的标准,用情感—主体—客体三个层面勾连来分析中国的现实主义的特殊性。当然,我最近在思考大众文艺如何塑造一个历史想象的问题,可惜作者花在第五部分的内容有限,来不及展开吧,非常可惜。
  •     文本分析得真好!
  •     才一年...已经完全玩不动理论了...
  •     现实主义探索的是摹仿而不是介入
  •     思路清晰,改变了我对现实主义的看法,翻译也很棒。
  •     概念的界定和行文的体系很成问题:导言中申明全书不打算解释现实主义的具体概念及其发展流变,这给作者提供了某种便利:可以将“现实主义”偏狭地理解为批判现实主义。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全书分析各篇小说很实在中肯,但只是自说自话,和“现实主义的限制”早已不知相距几何了。
  •     我印象深刻的是对茅盾的那段分析
  •     安敏成写的很精练,分析也很到位,目光敏锐,很羡慕;姜涛翻译自然是不用说的。
  •     看的好累啊。
  •     忘了
  •     好书,可惜作者死得太早
  •     果然不如说是研究者自设的限制。不过真的是才华横溢
  •     作者探讨张天翼、沙汀、艾芜和吴组缃的作品特别精彩,但是现实主义的限制究竟在哪里,还是很模糊。所谓道德阻碍,即是希望小说完成净化功能和实际客观描写、暴露带来的绝望感之间的裂隙;所谓的社会阻碍,即客观观察、把握社会全貌与作家不满足止于摹写而试图进行主观分析的矛盾,而超越现实主义的实质是现实主义的终结,作者论述这条线索是明晰的,但仅仅反映中国作家不断调和矛盾,弥合裂隙的过程,而采用具有个性色彩的写作技巧,但限制在哪里?还是“感时忧国”吗?
  •     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为1928革命文学的论争和1942《讲话》的发表提供了一种前瞻性的文体学阐释。文学的发展是时代与自身要求双重交汇的结果//当然,中间仍有一部分没看懂…进入文本层面,到底是作者还是我的捉襟见肘?(我
  •     从发生和接受来考虑,很有启发性,学术严谨性也很高
  •     將現實主義作為策略的研討
  •     有点小家子气。作者看似处处为中国文学着想,说现实主义在中国碰到问题如何如何;但这么说的前提,一则是把现实主义本身限制住了,他所谓的现实主义不过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二则,就像我们今天说中国特色,其实是把中国排除在了世界性的对话的可能性之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