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求道記

出版社:志文
出版日期:1984
ISBN:9789575452964
作者:赫塞
页数:267页

作者简介

赫塞是德國著名詩人,一九四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是一位傑出的鄉土藝術家,熱愛自己的祖國,但在納綷執政時代,他不能容於這個獨裁政權,只有流亡在外,最後歸化瑞士。「悉達求道記」(流浪丈之歌)是他四十五歲時完成的名作。描寫主角悉達如何在古老的印度追求他的三個歷程。作者擅長描繪人類精神領域中令人不安定的因子。他對於靈魂深處各種含藏的誘惑與毀滅力量之刻畫,在世界文壇堪稱無出其右。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赫塞的作品表現了赤裸裸的真誠。他是一個孤獨、勇敢的探索者,他那如行雲流水,斂放自如的詩筆,蘊含著作者熾熱的感情、深刻的思維、良知的召喚--他不懂得矯揉、偽善,他不躲避錯誤、卻自始至終尋找真理的訊息。


 悉達求道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Siddhortha》的兩個中譯名(《悉達求道記》和《流浪者之歌》)好像都有點言過其實,或許正好配合了書中悉達多對悟道的方法所指,文字只能交代真理的片面,知識可以言傳,但智慧不能的觀念。悉達多求道與表達的方法反而與莊子所指的「得意忘言」類似,熱衷印度與中國文化的赫塞可能結合和消化了相當豐富的內容,才作出了這次的宗教告白(志文譯本所指)。所有的言語皆無法表達智慧,求道不該單從文字語言。最大的意義都有文字以外,只放眼文字,思想就被困在文字裡,無奈我們必須借文字語言表達片面的智慧(也可說這就是知識),因此最大的智慧無法在言語間相授,能夠言傳的,只是當中的一部分,這無法得道。按悉達多的做法,基本上是逆流而走,背向了傳統教會的說理傳道方式。故事中高聞達跟隨已得道的釋迦牟尼而無法得道,悉達多卻通過「經歷」而悟道。因無得,則不知何謂失,只從言語中所知的亦只是言語中的道,而非經驗中的道。高聞達困在言辭的道裡,心靈與行為始終離道甚遠。悉達多則通過得失輪迴,逆道而行(縱情聲色與營商賭博)中,心中衍生出「道」。口中說道和心中有道是兩件事,因文字恆常,而道無常,會變化,故悉達多能認出老去的高聞達,高聞達卻兩度無法認出悉達多,反映拘泥文字的侷限。我其實亦無法從文字中表達到書中反映的真理,只能片面表現有關內容。但書中的求道經歷,正可相比現今經營教會的方向,到底怎樣才算悟道?流於言辭的傳道方式,帶著信眾到哪裡去了?赫塞除了對傳統的求道方法作出批判外,還提出了個人對時間的看法。孔子說「逝者如斯」,中國人以河流比喻時間,是斷裂的,局部的時間觀,認為河水流過此處後,就流到別處不再回來。然而,悉達多跟從婆藪天作渡船人的過程中,看到的河水是同步的,一條河流同時流過上中下游各部分,是一個整體性的看法。河流若是人生,那就是人生必是通過所有地方才是整全的人生,只流過一個地方的不是一條河,只知道一部分的不是人生。這是從書中看到的有趣之處,可深入討論。作為一個德國人,認識東方文化比許多東方人的都要多,《悉達求道記》可能也有一點《東方主義》中,西方對東方的既有想像,也可說是對佛教的理解,但內容並不是針對佛教的,而是所有宗教的思想。掏空了宗教的言辭,最後的是甚麼?除了流浪,我們到底可以怎樣領會世界?最後節錄小說尾段的一部分:「這個,」他(悉達多)在手裡抖弄著說道,「是一塊石頭,在某種長度的時間之內,它也許會成為泥巴,而後又會從泥巴變成植物,變成動物或人。若在以前,我會這樣說:這塊石頭只是一塊石頭;它屬於虛幻的現象界,沒有任何價值可言,但也許由於它可以在變化循環之中而變成人和精神,故而也有它的重要性。這是我從前不會想到的。而今我卻這樣想了;這塊石頭是石頭;它也是動物,也是神和佛。我不是因為它先是某樣東西,而後又變成另外一樣東西而尊重它,愛它,而是因為它不但老早就是每一樣東西,而且永遠是每一樣東西而尊敬它,愛它。我之所以愛它,只因為它是一塊石頭,只因為它今天此刻在我看來是一塊石頭。我可以在它底每一個細微的花紋和孔隙中,在它底表面所顯示的乾燥或濕度中,見出它的價值和意義。有些石頭摸來像油脂,像肥皂,有些石頭看來像枯葉,像沙土,各各皆有不同的面貌;各各皆以其固有的神態崇拜「唵」字真言;各各皆是大梵的化身。同時,它又是十足的石頭,不論摸來像油脂還是肥皂,都是一樣,而這正是使我高興的所在,似乎微妙而又值得崇拜的地方。不過,關於此點,到此為止,不再多說了。思想無法以語言作確切的表現,剛一說出口來,就變得有些不同了,有些歪曲了,有些愚蠢了。不過,對於被甲認為有價值,被甲視為智慧,而乙認為荒誕不經、毫無意義的想法,我不但隨喜讚歎,而且認為似乎也有它的道理。」(赫塞《流浪者之歌》(台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頁249-250。)
  •     这个流浪者,悉达多,也就是达摩。他出生的时候是聪颖敏感又高贵真实的小王子。他自小就得到了一切最好的物质,和一切能得到的最高的众人的仰慕。但是他的心在渴望,他的心没有满足。在古老的经典中,关于真理的光辉成了他焦灼的渴望。他的心渴望的是被真理之箭永恒地穿透。于是这个勇敢的孩子,不理睬社会,家庭,父母而去寻找真理,他的好朋友戈文达也跟来了。他们最初遵循的是苦行僧的修行。但是几年后,他发现那不过是麻醉身体,忘却痛苦。就好象酒馆里面的醉鬼一样。于是他离开了。他第二个遇见的人是佛陀。佛陀带走了悉达多的好朋友,他的好朋友,小跟班,一个依赖他,爱着他的好朋友,现在成了佛陀的门徒。戈文达做了第一个自己的决定。佛陀带走了悉达多身边最亲近的人,他孤独了。但却也把悉达多还给了他自己。悉达多离开后已经是成年了。他的青春在血液里流动。他被一个美丽的名妓卡马拉吸引了。卡马拉教会他享受男欢女爱,商人教会他赚取世俗的金钱。悉达多开始并不属于这个世俗的世界。但是他羡慕世俗人的爱恨情仇,于是他自愿离开了超脱,离开了超然物外,而融入这个世俗当中。——是,他为了尝试去获得俗人能享受到的那份爱。但是他没有从世俗中得到那份爱的享受。世俗满足不了他。年岁的流逝让他市侩而臃肿。年近不惑的悉达多没有在世俗中寻找到满足他内心之火的东西。他不再留恋世俗,离开了富有的大宅。他又一次变成如同苦行僧时的一个乞丐。在一条河流边上,他遇见了一个船夫。他停了下来和船夫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一起耕种收割,倾听河流的话语。悉达多不知道他在离开的那晚,卡马拉怀上了他的孩子,并且成了一个佛教徒。在佛陀去世的时候卡马拉想要去参拜佛陀。在这个河边,卡马拉被毒蛇中伤,卡马拉临死前见的是悉达多的脸,那也一样了。已老的悉达多看到了他的儿子。他不为物动的内心,超然的内心,被他的孩子牵挂住。但是这个孩子不爱他,不喜欢和他一起生活。孩子逃走了。悉达多忽然忆起了他自己的曾经,他曾经就是那样离开了他的老父亲。悉达多平静下来之后,还是在河边,听取河流的话语。最后,再白发苍苍的耄耋之年,他遇见了他年少时候的好朋友戈文达,戈文达,一生遵循着佛陀的教导,他能信任,能爱。但是戈文达没有能发展出强大的独立的自我,这和悉达多正好相反,悉达多有独立、强大的精神,懂得怀疑,但是不懂得信任和爱。最后他们相遇了。悉达多当时已经是开悟的了,而戈文达还没有。悉达多让戈文达靠近他再靠近他。在他们面对面的时候,戈文达从悉达多的眼睛里看到了和佛陀一样的面容。戈文达忆起了他一生的钟爱的事物。=====================戈文达可以说是顺从的,女性化的接受性的爱与信任代表。悉达多是探索的怀疑的,男性化的独立的求真与勇气代表。
  •       看完剃刀边缘,很自然会想要重温一下年少时的读本-赫塞的流浪者之歌,莱雷由于亲眼目赌死亡,激起不安的灵魂,从此藉由不停的流浪寻求心灵的平静.东方的吠陀哲学,到底具有何种抚慰他内在的力量呢?这就来回顾一下西达塔对于真我的追寻.   这是一本极好的书,我相信不同的人读它,都能有不同的收获,也许过些时候我再重读,也会有不同的感动,那么这一篇心得只不过是目前心境的映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心灵的流浪者,因为在我们内心深处,都含藏着对各种诱惑的渴望,甚至包括自我毁灭的欲望,这些不安定的因子,成为趋动生命的力量,也纠结成无止境的沈溺与痛苦,此书在这一层面的刻画,相当不同凡响.   西达塔的人生追求,以他和歌文达的各奔前程为分水岭,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他从优秀聪颖的婆罗门之子,遁入空门,展开苦行清修的沙玛纳生涯,虽然他在修行的道路上表现超出其他沙玛纳,却在冥想生活中感到困顿,他对歌文达说: 人不能学到任何东西.我相信,没有那种叫做「学习」的东西,唯有一种知识是无所不在的,就是「自我」,我有「自我」,你也有,每种动物都有.因此,我开始相信对这种知识来说,最坏的敌人莫过于求知欲,莫过于学习.   这一段文字相当适合每一个人作出不同诠释,后面我再来阐述自己的看法.先交代完西达塔人生的第二阶段,高塔玛(如来佛)的教义仍使西达塔觉得不足,他决定要走入红尘,学习物质与感官事物,体验真实的存在.起先他以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和尘世打交道,后来渐渐成为被物质与爱欲所主宰的人,随着岁月的流转,终于产生了极度的厌倦感.他带着渴望死去的念头,离开他所拥有的财富和庄园,来到一条河边.自一场好眠醒来后,那只在他心中死去的鸟儿彷佛获得新生,他又听到内心的声音,自此又开始新的际遇-与歌文达的重逢,及追随摆渡人的生活.在越来越接近他的追求之时,盲目爱子的激情,又来拉扯他的灵魂.西达塔历经一段时间的痛苦挣扎,终于在「爱过方知情浓」的深渊中获得解脱,也在摆渡生涯中一心向河流作最简单的学习,最后终于找到一条平静的道路.   在这个故事里,我感受得较深的有几个层面,其一便是前述那段关于求知欲亦为恶德的说法,我的看法有二,首先借用书中的文字:「当你正在求道的时候,很可能只见到你追求的东西,反而不能发现任何东西,反而不能专注任何东西,因为你只想到在追求的东西,因为你有了一个追求的目标,因为你被你的目标给迷住了」,很可能对于知识的过份执着反而使人盲目,是西达塔这段话的涵义之一.再者,我认为他是尝试阐明,求知欲亦为欲望,亦会捆绑人的灵魂;没道理追求权势、追求物欲就是平凡匹夫,探索知识却得道升天.同理,养儿育女的期盼、对友谊的需要、荣誉感的渴求、建立秩序的企图等等非常正面的欲望,也同样都是执念.   另一使我有感的层面,则是河流的意象:「如果一个人在同一时间能听到河里的所有的一万种不同的声音,那时候....那些声音会汇合成一个什么声音?」这不能不想到苏东坡的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样的意象永远使人动容,闻着芬芳的花朵,想着它终将凋零,然而那香味却经常纒绕心头......   最后是参透爱欲,看破功名的西达塔,最终却为亲情所折磨的部份.这在莫泊桑「女人的一生」中也有类似的情节,然而最精彩的莫过于唐朝传奇小说「杜子春」所描绘的:恶鬼夜叉、猛兽地狱皆不为所动,眼前流电吼雷、奇貌鬼神亦噤不出声,甚至火坑镬汤、刀山剑树之苦,无不备尝,然爱子血溅却不觉失声....身为一个母亲,当然会被这样的情感所牵动,再如何错误,也难以释怀的关卡,恐怕世上无几人能过吧!无怪乎毛姆写出「人性枷锁」,他再怎么钦佩莱雷的光辉,也没办法认同他的生命追求吧!人毕竟还是需要牵挂的.   其实就流浪者之歌这么具开放性的特点来看,我也可就前面所有渴望皆为执念这一点,自行解释成:每个人生来拥有不同的欲望,不管是正面的或负面的,所以每个人自我追寻的道路也各有不同!谁说真理只有一种?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我看的是英译本《悉达多》。
  •     不错哦
  •     短小精幹的巨著,機乎一口氣看完它,說宗教人生,但一點也不說教,說佛陀的一生,但一點也不會令人抗拒。不過我看的不是這個版。
  •     震撼!會讓你更加明晰該如何面對世事的紛紛擾擾……
  •     聽說翻譯的這個版本很棒!解釋了很多佛教的專有名詞~。對我來說有些啓發,尤其是他經歷過人生之後,對「愛」的體悟!人生之道莫過於人生的道路上尋求!這不是叫我們歡喜的體悟自己的人生嘛!
  •     徐進夫的譯著使作品更加迷人
  •     流浪者之歌
  •     well,这个真诚的追寻者骨子里和我一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