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章节试读

出版社:哈尔滨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7
ISBN:9787207000972
作者:叔本华
页数:118页页

《人生的智慧》的笔记-全书 - 全书

我读的这本版本可能不太相同,是张尚德译,2015年4月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
第一章 生命的划分
• 从我们内心得来的快乐,远超过自外界得来的快乐。
• 环境只不过是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的影响而已。即使环境完全相同,每个人的心灵也并不全合乎他周围的环境,每个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灵世界中。一个人能直接体悟的,也是自己的观念、感受和意欲。外在世界的影响也不过促使我们体悟自己的观念、感受和意欲。
• 每一个人都受到自己意识的限定,我们并不能直接超出自己的意识的限定而变成另一个人。
• 生命就像在一个题目上发挥不同的内容。任何人绝不能超出他的个性。
• 我们所能获得的快乐,事先由我们的个性决定了。人的心性能力更是这种情况,人的心性决定了我们是否能觅取较高生命精神价值享受的能力。
• 在一切的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
• 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也还是自己伴随自己,那些美好的性质及没有人能给你,也没有人能拿走,这些性质就比我们所能占有的任何其他事物更加重要,甚至比别人看我们如何来的重要。一个具有理智的人在完全孤独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思想与遐想中,也其乐无穷。
第二章 什么是人格
• 人类的幸福有两种敌人:痛苦与厌倦。即使我们幸运的远离了痛苦,我们马上就靠近厌倦;若远离了了厌倦,又会立刻跌近痛苦之中。
• 一个人内在所具备的越多,求之于他人的越少,他人能给自己的也越少。所以,智慧越高,越不合群。
• 亚里士多德揭示的伟大真理:幸福就是自足。所有其他的幸福来源,本质上都是不确定和不稳定的,他们都如过眼云烟,随机缘而定。
• 唯有自己才是长久伴随我们的,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里,自己是唯一纯正和持久的幸福的源泉。
• 菲利斯丁:用来比喻没有心灵渴求的人。
第三章 人能拥有什么
• 当我们无力增加财富,又企求不断增长的权利时,不满之情就产生了。
• 人若有一笔足以自己的财富,他就该把这笔财富当作抵御可能遭遇的祸患和不幸的保障;而不应把这笔财富当作在世上寻欢作乐的许可证,甚至以为钱财本当如此花销。
• 生而有足够财产可以过活的人,通常有一颗独立的心,他们不习惯于同流合污,也不会奴颜媚骨,他们甚至还想追求一点才性,虽然他们晓得这种高洁的才性远不是世俗谄媚的对手,这样慢慢认清了身居高位者的真面目,于是当他们侮辱自己的时候,也就会变得更加倔强与不齿了。
第四章 地位
第五章 世界的痛苦
•要了解一切活动的根源——意志,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每个人只要闭目内证,就会知道自己的存在原是永无休止地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他无时无刻不在忙忙碌碌,试图寻找些什么,每一次寻找的结果,都是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无同在,最后终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剧,而世界的内容却全是痛苦。
•通常我们得到的快乐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快乐。我们所经历的痛苦,却常比我们所想象的痛苦还要痛苦。
•痛苦对人也有他的用处,这就像若没有大气的压力,我们的身体就要爆裂一样。
我们若再反省一下人生,人生也真是一个毫无收获的插曲,徒然对非存在的平静平添困扰。即使在任何情况下,所接触的事物还能忍受,我们活得越久,越能清晰看到整个一生无不是失望,甚至是一种骗局。
•我们对他人的任何过眼云烟般的成就,又何必生妒忌?佛教说“同体大悲”,我们每个人原本“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人既然存在,他就不得不存在,既然活着,他就不得不活着,就是这样,人生实在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
•如果大家来到世界上都如黑格尔所说的一样,只具有纯粹的理性,人类是否仍能存在呢?
•如果人在死时还有什么抱负的话,他最好的抱负应该是:“给我黄金亿万两,誓不投胎”。然而,由意志所引发的生命,却又常令我们身不由己,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智慧与修行。
•从实际有形快乐来看,人充其量是比其他动物有较高的精神系统而对各种快乐更具敏感力,除此之外,人实在比其他动物好不了什么,但我们不要忘记,人对各种痛苦也更具敏感力。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具有猛烈而深厚的情感。
•人的一切情感的主要源泉是人常想到现在缺乏的和展望未来,而深深影响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这也是我们种种顾虑、希望和恐惧的真正源泉,所有这些情感深深影响到我们当前的痛苦和快乐,远超过他们对动物的影响。人有记忆、反省和想象,由之储藏和凝缩了自己的忧患与快乐,而这些都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其他动物所受的痛苦即是同样的情况所引起的,他们也把它当做第一次的痛苦,他们显得多么平静自在,这又是多么令人羡慕啊。
•人有了反省,种种情感也就随之发生,本来对其他动物也产生痛苦和快乐的相同因素,人却将它积累起来,致使自己对快乐和痛苦产生敏感,结果有时就疯狂的快乐,有时却又深深的失望。
•人还有一种特别的方式寻求快乐,结果也全是痛苦,这也是由人反省的能力所生的一种结果,那就是野心、荣誉和羞耻心,也就是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就性的关系来说,人也做了特殊安排,使自己固执的要选择某一个人,这种情绪一旦增长,就或多或少的发为激情的爱,而激情的爱只是短暂的快乐,确实持久痛苦的最大源泉。
•其他动物能安静的、平和的生活在当前的时刻中,人时时在顾虑、不安和不满的思想中,比诸其他动物的平和和安逸,难道我们不感到羞耻吗?
•如果我们要找到一个可靠的指南针来指导我们的人生,那么最有用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看成置身在赎罪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是一种要处罚人的殖民地。这样做以后我们对人生的期望自会依照事物的自然性质,随遇而安,不再认为人生的不幸、灾难与痛苦是一种不规则的事物,清楚地了解我们的存在是依个人的特殊途径而受处罚。
•人所处的世界,所处的地位,所得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就应该有悲悯心。悲己也悲人,悲人也就是悲己,由之容忍、忍耐、慈善、自制,就自然地应与个人同在。
•通过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我们将意志所生的欲望世界提升到忘我的精神境界中,这时我们可以暂时忘却人世的不幸与痛苦。
•要彻底解决人生的不平和痛苦,就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也就是禁欲,以及修习佛教的禅定。从而使自己进入涅槃世界,这才是人生最正确的方向,最应该走的方向。

第六章 人性
•我想建立下列法则:当你与人接触时,不论是什么样的人,都不要根据他的价值和尊严对他做客观评价。不要注意他的恶意或狭隘的理解力、荒谬的观念;因为前者容易使你憎恨他,后者则容易使你轻视他。只注意他的苦难、他的需求、他的焦虑、他的痛苦,那么你就会常常感到和他息息相关,你会同情他,你所体会到的,就不是憎恨或轻蔑,而是同情怜悯,唯有这种同情怜悯,才是福音要求我们的安宁。
•我们对别人的基本倾向是妒忌还是同情,这一点决定了人类的美德和恶德。每个人都具有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性质,因为这些性质产生于人在自己命运和他人命运之间所做的不可避免的比较。依这种比较结果对他个性的影响如何,决定他采取哪一种性质作为自己行动的原则。妒忌在人与人之间,在你与我之间,建立起一道坚厚的墙;同情则使这道墙变松变薄,有时候,甚至彻底把它推到。于是,自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别就消失了。
•在任何情形下,对死亡的恐惧都可以归因于对自然哲学缺乏了解,若了解的话,人就会相信自己活在一切外物中,正如活在自己身上一样,因而身体的死亡对自己没有多大损害,恐惧死亡只是建立在感情上的。
•贪欲之产生,基于一个原则,就是认为一切快乐在效用之上只是消极性的,而包含一连串快乐的幸福则是幻想;相反,痛苦却是积极的,也是真实的。所以,贪婪的人,抛弃前者以便从后者中保存更多一点,于是容忍和自制就是他的座右铭。而且,由于他知道不幸的可能是如此无穷无尽,危险的途径是如此多,所以他增加避免危险和不幸的手段,以便在可能时为自己建立一道坚固的护墙。
•人类的每一种完美,都与一种本身势将形成的缺点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说每一种缺点都与某种完美联系在一起也是对的。我们似乎觉得谨慎小心的人是懦夫,节俭的人是守财奴,浪费者是慷慨大方的,粗鲁者是直爽诚恳的,而鲁莽者是带着自信而工作的人,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
•一个人在一生中应该及早知道,自己所处的世界原是一个伪装的世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人根本是野蛮的,是可怕的野兽。只要我们看看我们所谓的文明如何驯服和约束他,就可以知道这一点。
•每个人身上所具有的,首先是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
•在我们本性中的无限自私外,每个人心中多少都有一些憎恨、愤怒、妒忌、怨恨和恶毒累积在一起,就像毒蛇牙齿上的毒液一样,并且只等待发泄自己的机会,然后像不受束缚的魔鬼一样咆哮狂怒。
•既然憎恨是最久的快乐,人们在匆忙中爱,却在悠闲时憎恨。
•高宾诺在《人种论》一书中,称人为“伤害他人的卓越动物”。因为人是唯一使别人遭受痛苦而不带其他目的的动物,人使别人痛苦没有旁的目的,只是为了使别人痛苦。没有一个动物,只为折磨而折磨另一个动物,但人却如此。
•当某人的幸福并非幸运所赐或由于机会或由于别人的恩惠而是由于自己天赋的才能时,我们就不该妒忌他。


 人生的智慧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