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思潮:西方文化研究之通路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9571146393
作者:林立樹
页数:290页

内容概要

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法學博士
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輔仁大學進修部歷史系主任
著作:
美國通史
世界文明史(上下)
高中歷史——世界文化篇
高職歷史——世界文化篇
近代西方文明史(合著)
司徒雷登調解國共衝突的理論與實踐
美國文化史

书籍目录

现代思潮
推荐序
1
卷首语
2
自序
4
上篇 文化研究的通路
第1章从历史发展探讨文化
4
第一节 史学
7
第二节 历史变迁
15
第2章从宗教探讨文化
25
第一节 犹太教
26
一、犹太教经典
27
二、犹太人生活习俗
30
三、犹太人的节日
33
第二节 基督教
36
一、源起
37
二、教义
38
三、基督教传播
40
四、教会组织
40
五、教会之分裂
43
第3章从哲学探讨文化
50
第一节 哲学方法
52
第二节 哲学对象
57
第4章从社会学探讨文化
76
第一节 实证社会学、诠释社会学
77
第二节 多元时期
85
第三节 综合时期
90
第5章从人类学探讨文化
94
第一节 古典进化论
96
第二节 功能学派、心理学派、社会学派
100
第三节 功能派、新进化论、结构人类学
102
第四节 象征人类学、诠释人类学、结构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派
106
第6章从心理学探讨文化
108
第一节 分析心理学
109
一、弗洛伊德
109
二、荣格
112
三、阿德诺
114
四、弗罗姆
114
第二节 行为心理学
116
第7章从经济生产探讨文化
118
第一节 马克思
118
第二节 新马克思学派学者
125
下篇 当代文化的研究
第1章当代文化研究的起源
134
第2章文本与论述
139
第一节 德国
139
一、法兰克福学派(Frankfort School)
140
二、西梅尔(Georg Simmel,1858—1918)
143
三、马库色(Herbert Marcuse,1893—1979)
145
四、哈伯马斯(Jurgen Habermas,1929—)
147
五、本亚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
148
六、当代德国学术思想
150
第二节 英国“当代文化研究”学派
153
一、艾略特(T. S. Eliot,1888—1965)
154
二、利维斯(Frank R. Leavis,1895—1978)
156
三、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
157
四、汤普森(E. P. Thompson,1924—1993)
158
五、霍加特(Richart Hoggart,1918—)
160
六、霍尔(Stuart Hall,1932—)
161
第三节 法国文化
162
一、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
163
二、布尔迪厄(P. Bourdieu,1930—)
165
三、博德里亚(Jean Baudrilliart,1929—)
167
四、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
169
五、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1924—1998)
171
六、福科(Michel Foucault,1926—1984)
173
第四节 美国当代文化
177
一、实用主义
178
二、贝尔(Daniel Bell,1919—)
182
三、里斯曼(David Riesman,1909—2002)
185
四、詹明信(Fredric Jameson,1924—)
187
第3章当代文化的论题
189
第一节 大众文化
189
第二节 消费文化
194
第三节 学生次文化
204
第四节 女性文化
207
第五节 网络文化
211
第4章结论
215
附录
220
年鉴派史学
220
一、年鉴学派崛起的历史背景
220
二、年鉴学派的发展
222
三、年鉴学派的主要思想
223
四、结论:对年鉴派史学的反思
224
结构主义
226
一、何为结构主义?
227
二、结构主义学说
227
三、结构主义与历史
231
四、结语
232
“意识形态”的历史地位
233
引言
233
一、“意识形态”观念的形成
234
二、意识形态的发展
234
三、意识形态终结
237
四、意识形态支配时期的社会中坚:中产阶级
238
五、结论
238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
240
一、什么是现象学?
240
二、现象学的代表人物
241
三、存在主义及代表人物
242
对“后现代”概念的反思
245
一、后现代名词由来
245
二、后现代的历史地位
247
三、后现代的理论架构
249
四、后现代是一种新生活
260
结论
263
大众文化的左派:文化工业与文化再生产
266
一、文化的结构与意识形态观
267
二、现代文化:大众文化的形构
269
三、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文化工业与文化再生产
272
四、对文化工业与文化再生产的反思
279
五、结论
282
消费文化的反思
283
一、消费与消费文化概念的探讨
283
二、消费文化是西方社会的产物
285
三、消费文化源起说
288
四、对消费文化的反思
290
五、结论
292
参考书目
294
推荐序
《荀子•礼论》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是谈文化的起源,也是谈社会规范的起源。
在漫长的农业生产方式里,古人依血缘关系而建立了宗法制度这种社会规范,又在兼并的过程中,建立了封建制度这种政治制度。这两种规范具有潜在的冲突,传统上称之为亲亲和尊尊的冲突,也是我国文化基因中内在的基本冲突。传统文化和思想中的许多观念都奠基在这些冲突的规范之上,绵延了数千年,依然残留在当代的中国。
这两种规范的潜在冲突未歇,时序已经进入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从而瓦解了宗法、封建及其变形的帝制。传统的文化基因面临不得不自我调整、突变的艰难处境。而自我调整、突变不能不以认识现代、当代资本主义文化为基础。
五年前,承乏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于是力邀挚友林兄立树教授来讲授资本主义文化。林兄才思敏锐,治学精勤,为浸润传统学问的中国文学研究所学生开疏通之路,得以观览古今中西之变,探索其中曲折之理。学生都在视野恢拓之中求知若渴,而铭感心怀。如今,林教授将数年讲授精萃,整理成书,特为撰此短序,以志这段学术因缘。
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
王金凌 谨序
2006年8月1日
卷首语
人生的旅途中,有一些意外,也有一些惊喜。来来去去,能留下回忆的终究有限,往往得视个人的努力与执著而定,只有用心的,才会有痕迹。有机会写这本书,纯粹是个意外,也是个惊喜,它让我对人生有更深入的体会。
本书撰写的机缘有二:第一是四年前,现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当时任辅仁大学中文系所主任的王金凌教授,邀我为中文研究所硕博班学生开“现代思潮:西方文化研究”一课。令我好奇的是,这原本是由外文系或哲学系开设的课程,中文所竟然要教,原因何在?王教授的理由是,透过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打开中文所同学的窗口,扩大对中国文化的视野。受到这种前瞻性理念的感召,我接下这门课,从思考如何讲解开始,到搜集材料,撰写内容,迄今四年。在学生及同事的鼓励之下,将所学所思整理成书,一者答谢王院长对我的厚爱,再者对辅仁大学中文所的回馈,最后是对选课同学的感恩。
第二是2004年应湖北大学周积明副校长及历史文化学院郭莹院长邀请,赴该院试点班(即资优班)讲授“后资本主义文化”。此行收获丰富,除对湖北大学办学态度认真执著表示钦佩外,对学生的用功向学及求知精神印象深刻。返台前曾允诺郭院长要将讲授部分撰写成文,如今完成这本书,也算是“交差”,谢谢周校长、郭院长以及接待我的郭姬老师。他们的抬爱,激励了这本书的写作。
出版这本书很大胆,也很辛苦。基本上说来,它是一部“会通”之书,也许深度不够,但至少可以帮助有兴趣认识西方文化的同学,希望看过的人能有所启发。出版这本书,得感谢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郑垣玲、夏春梅、吴奕苍、崔怡和、王窕姿、郑天蕙、张晓芬、简妤甄、翁智仁同学的帮忙校对,才能顺利进行。末了,当然要感谢五南图书出版公司的慷慨,愿意出版本书,使它可以问世。
林立树
2006年8月
自序
翻阅历史篇章,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无奈与抗争的交错,它点燃了文明的火炬,谱出了文化的旋律,也彰显了人文的意义与价值。从现实层面来看,它是天命与人欲的交战,从学术的层面来看,它是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交会。在社会结构之下,人是不得已的存在,外在环境左右了人的活动,但在意识形态的支配之下,人不接受命运的安排,要求解放,寻找自由,抗拒束缚,为未来探路,书写了人类的命运交响曲。因此了解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复杂关系是文化探索的主轴。
人的存在不只是生物的存在,更是人文的存在,也就是“存在”的存在。第一种存在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种存在说明了人与动物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人的社会关系。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说明了人与人的不同所在。从历史、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不同的领域中,我们可以体察到今人与古人的差异,也可以了解到今人与今人之间的分际。
文化是什么?各时代学者因所面对的社会条件差异,有不同的解释。20世纪以前,它关心的对象为文学、艺术与思想,20世纪后期,它关心的对象转变,重视人与人群两者的存在与互动关系,包括生命与生活,区别了人与动物的不同,人与人的差异,突显出人之为人的意义与价值,人类的共存共荣,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的互依互助以及矛盾与冲突所在。尽管对文化的态度各地不一,但文化的理路仍有共通之处,思维是共同的基础,知识是它的外衣,经由推论、分析、辩证,提供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世界各地文化的共同通路是:今生、来生与永生。今生属于可以经验的对象,来生与永生则是先验,是无法经验的对象。原罪(或原欲)与救赎 是安顿今生的文化主轴。这种原罪(原欲)及救赎在中国孕育了“忠恕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佛学的“苦空之学”(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基督宗教的“疑信之辨”(原罪与得救) 。它建构了不同的文化内容,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表现。
在“文化”的探索过程中,人、自然、社会的关系是主轴。人存在自然之中,生活在社会之中,与万物一样,面对自然的挑战,承受自然的迫害。有感于生命的有限与无常,无法抑制无端的恐惧,借由神的力量安抚坎坷不安的心情,孕育“创造”理论,服膺“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以后为了区别人与动物情境的不同,由“创造论”中发展出“退化说”,将人与动物的差异及人与人的不同归于物种的“退化”,这种由众生平等而走向人兽不等的解说是在“神”意的基础上建立,借此维系了人为万物之灵的地位,但并未能重大改善人的生活。在立命与安身的奋斗中,人类逐渐由神的庇护中走向自立。随着生活条件改善,人类开始强化社会组织,凝聚力量与自然抗争,科学取代神学成为人生活的依据。从此人的社会性大于人的自然本性,“进化论”取代了“创造论”,关心的不是人与神的关系而是人与人间的斗争。“进步”而不是“退化”成为人类生活的重心,也是人类争取平等的动力,革命成为手段,人不仅与天争并与人争。人、自然及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复杂了人生的历程,人在面对自然的挑战时如何合作,在面对社会竞争时又如何排除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压力?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内的人,为何有不同的表现?从神话、神权、神学到人文、人道、人权的历史进展的轨迹中呈现出众多文化的内涵。 这些说明了人的存在价值及生命的意义。经由对这一切的探讨,使得文化研究成为一门真正的“人学”。
将人作为探讨人的基础是推翻了过去以神作为解释的依据。在神明的文化体系中,上帝是造物者,上帝之下,众生平等,互依互存,但在文明的体系中,人是造物者,在人(英文中大写的人)之下,人是不平等的,因为这种平等是建立在人的解释中,人与人的竞争形成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它虽然建构了人的崇高地位,但也显露了人的粗暴性,特别是人的“理性”粗暴,以为理性是万能的,忽略了人的有限性,造成世局的动乱与不安。上帝是本体,人无法成为本体,只能是主体,但他同时又是被认识的客体,集主客体于一身,自然有其盲点。自己来看自己,终究是有看不到自己的地方,这是人的理性不足之处,也是引人争议所在。60年代学者即在进行对这种理性所建构的霸权进行探讨,他们将源头指向“语言”,强调语言是理性的本体,语言的伦理义务性宰制了人的思考与行动于不知之中。对“语言”的反省开了现代文化研究的大门。
回顾西方人对文化的探讨,最早可以追溯至拉丁文 Cultura,此字意为耕种出的东西,或人造的自然物,以后进展为人造的文物。在早期的历史记载中,文化被视为是人类文艺活动的总称,但随着社会的转型,文化的界说有了不同的范围与指涉,由人类生活的象征到生活的符号。最早为现代文化提供概念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 Tylor),其作品《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为现代文化作了脚注:“文化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上所学得的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等,以及其他能力与习惯” ,但泰勒并未对文化内容作详尽的论述。18世纪以后西方学者从“文明”与“文化”词汇的不同入手,并以“己文化”与“异文化”的不同来建构其文化的价值,强调文明的进步、文化的保存。这种由“野蛮”与“文明”的对立来诠释文化,并无法使人对文化与文明产生清晰明白的分辨。其实文化与文明是异名同实之物,差别在认同的尺度与范围的宽广与狭窄。进一步说,西方文化就是对“基督”的认同,自许为“文明”,将信奉基督宗教者纳入西方文明体系之中,将不信基督者视为非西方文明,但在非西方文明中找不到共同认同标准,于是将次等的认同称为文化,非西方文明中就出现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日本文化等。对中国人、日本人来讲,为了要和西方人站在平等地位,就也自许为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其实站在西方角度,这些还只是文化而不是文明。可见文化与文明是西方的一种认同尺度。文化与文明内容相去有限,譬如英国史家汤因比认为历史上有二十三个文明,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认为有八大文化,麦克尼尔以为有九大文明,布劳代尔以为有九种文明,种种解说让人不仅摸不着边际,连内容也分不清楚。其实从认同的标准来看,从比较的面向来看,就比较清楚。西方文化的特色在其“自由”精神,探讨问题也是站在“自由”的立场,将人类发展的过程视为一部挣脱束缚,争取“自由”的奋斗史,这种追求“自由”的习癖和文化观与国人重视“自在”不同。“自在”强调“内观”的重要性,不强调对外在事物的分析与辩解,由正心、诚意、修身至治国、平天下,重视“行为”的表现。西方人由“行动”中探索“自由”,从“行动”的过程,追求“解放”并争取“自由”,激励了“进步”的动力,两者的差异构成了东西的不同文化发展。
国人在研究西方文化时,尤其在阅读西方学者作品之际,往往会受到一些西方学者所提出的名词困扰,特别在翻译这些词,如形上学(metaphysics)、本体论(ontology)等,遭到更大的疑惑,对这些名词所指涉的个人理念,因其时空条件与文化背景不同,无法转化为国人的语词,最多只能转嫁,以致产生许多落差,既无法用中国语词,怕不能周全,又无法完全直译,导致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情形非常严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可以从语言的表现上看出端倪。中国的人文字多以图像表达,从字的本身可以还原本意,西方不然,拼音字母没有图像,无法突显本意,只能从字与字的关系寻找原意。因此了解西方文化不能望文生义,必须对其文法或结构的体系进行解析。由于重视语法与句子的书写体例,使得国人在研究西方文化时陷入重大的困惑之中。而词组与句子的关系更阻碍了对西方文化的体会。此外,西方人思考在习惯上不会直接陈述对问题的态度,反而是由讨论别人怎么说,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喜欢说“这不是什么”,再说“这是什么”。国人在这方面不同,习惯是直接说“这是什么”,导致双方在言论之际,表达概念之时,有显著不同。当西方人从“不是”什么到“是”什么来表述个人学术观点时,会先批判或质疑别人的看法,以致在论述时牵涉较广,使得问题变得复杂。学习者往往只是对某一学说单纯好奇,但由于对相关涉及的论点不明,进而陷入困惑之中,使得学习变得苦不堪言。有鉴于此,本文将试图摆脱上述阻碍,协助读者更容易了解西方文化。
本文所讨论的“文化研究”不只是狭义的英国“文化研究”团体,更是西方人对其历史命运的一种反思。受信息传播无远弗届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它已成为全球人类行动与行为的依循,特别是对非西方文化地区所造成的冲击。西方思想的“体”产生了西方人的“用”,而东方的“用”却奠基在西方的“体”之上,以致出现了“体用”的矛盾与挣扎,因此了解西方文化的“体”是刻不容缓之事。本文将本于西方历史进展,循西方认知三个过程:逻辑思考(logic thinking)、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y)等面向,就学者所论,进行论述。全书分为两篇,上篇对文化的理路及其言说作一梳理,从历史、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生产等角度说明西方文化的特性。历史方面部分包括两个主题:史学方法及历史的变迁概述。西方人治史因见解不同,方法有异。透过不同的阅读,可以认识到西方人的多元立场。历史变迁展现了西方发展的趋势,由神权、王权至人权的过程,进而感受到今昔的差别;哲学方面包括哲学的研究方法与探讨的主题,西方哲学研究有演绎、归纳、辩证三大方法,各有所长,洞悉其中的分辨将有助于对西方人的思考进一步了解。哲学主题系经由本体、主客体、个体的分辨,对知识论、伦理学、形上学展开思考,从错综复杂的学派中理出一条思路;社会学说明了这门学科的特色与发展。社会不是“物理事实”而是“象征事实”,社会学尝试让人们由象征事实中,建构“秩序”,并为社会“失序”找出原因,方便社会的重建;人类学说明了社群的不同,探讨的主题由人与动物之不同到人群与人群的不同所在,由社群的比较中探讨文明与野蛮的分际,进而论述了不同族群的文化性格;心理学分别就精神分析与行为心理加以说明。心理学透过探讨正常人与异常人的不同,进而检视人的行为动机及态度;经济生产系以马克思为重心,说明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对现代思潮的影响。在西方的思潮变迁中,马克思是辩证的焦点,不论是赞成或反对,都据此争论,因此特别辟出一节讨论。下篇则就60年代之后西方文化研究,依国别之不同,分别叙述。现代文化涉及范围广泛,处理不易,为了让初学者易于进入状况,就各国所重,进行论述,包括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又称为“新左派”)、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法国的“后现代主义学说”、美国的“多元文化”等,这种方法自然有其不周之处,譬如“后现代主义学说”就不是法国的专利,而本文所区隔的也只是影响较多者。论及现代文化,除了介绍现代文化的理路之外,亦对当前流行的论题作一简述,包括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学生次文化、女性文化、网络文化,希望有助于让读者体认到现代的趋势。文末并附有论文数篇,如年鉴派史学、现象学等专题,是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清楚相关的语词而写的,希望有助于读者获得较具体的概念。
林立树
上篇 文化研究的通路
文化是现实与理想的通路,是人与自然、社会沟通的媒介。透过文化,人超越了生物的存在,进入人的存在。这个“人”不只是自然的存在,更是人本身的创造,从此人不是被动的存在,而是主动的存在,它在解决自然难题的过程中,为人制造了新的问题。从此人的困难由自然转变为社会与文化,从外在进入内省,由沮丧变成忧郁。由于文化是人之为人的资产,因此对文化的理解刻不容缓,它说明了人的价值与意义。
书写、言说、心境是文化表现的三种方式。合法、合理、合情构成其被接受的程度。从历史的进展来看,书写长期以来垄断了文化的合法性,言说表现出文化合理性,心境展现了文化的合情性,而合法性、合理性、合情性说明了三者在社会上的不同地位。文化研究长期以来是以书写及形构书写的语言功能上进行,并据此建立了“史料”的地位,言说在历史上一直拥有其合理的一面,它奠基于同意的基础上,但却未必是合法的,而如何由合理获得合法地位是每一位言说者全力追求的目标。至于合情则出于个人的情感本能,是人的本性表露,可以获得别人同情,但未必合理,也不一定合法,因此属于情感的往往会出现无奈的情境。早期社会多半人为生活所苦,识字能力有限,不见“史料”记载,因此人文活动多限于“史料”中的贵族及教士,内容多为“政治”,以后随着商业活动增加,社会出现一批赖贸易致富的中产阶级,他们在闲暇之际,学会书写,有了不同贵族及教士的“史料”,影响人文活动的记载转向社会、经济。待二次大战之后,工业发达,科技进步,一般人受教机会大增,他们关心本身的生活,“史料”遂进入文化领域。由于文化指涉的对象不如政治或经济那般确实,以致其内容及意义与价值不明,易于引起争辩。学者也因关注不同,有不同的坚持,使得文化研究走入社会学、人类学的领域,对文化的探讨变成一门专业的科目。而历史所记载的也由合法的一面,转入合理的一面,再进入合情的一面。
据了解,目前对文化的定义有一百六十种左右,研究方向有二:各地区、民族、时代的特点以及各阶级的属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文化的累积与变迁,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文化系统的各种类型和型态,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等,使得一切社会实践都可以从文化的观点加以主观的审视。二次大战之后美国文化开始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美国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使得“跨文化”的研究与“多元文化”当道,文化由“历时”转为“共时”,也就是由对过去到现在的主流趋势探讨变为对共处一时的不同文化研究,这种方式展现出人类往来的新趋势,但是否真正有助于人类真正的平等互惠往来,还是给予西方“全球化”的另一条通路,迄今仍有不同的看法,但不论如何,新的文化研究至少让人理解到不同的文化并存的意义与价值。
文化的通路主要展现在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经济生产论的领域中。历史是作为人类存在的“存在”主要依据。人之所以会认识其作为人的角色,主要靠历史的记载,透过符号的运用,人类有了遗产,并据此开展出人的特质。历史学的变迁由实证史学、年鉴史学到新史学、系谱史学,说明了人对“整体”的认识,由少数上层权贵到中产阶级再到普罗大众的意义。哲学讨论的是人的思维及思维系统的建构,分为思维方法与思维对象,思维过程与思维结果。大致说来人的思维法则有三,分别是演绎、归纳、辩证,试图循此找到普世、永恒的真理。社会学关切人所居住的空间,社会是大于人甚至外于人的“客体”,还是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社会学面对的是在社会变动后,新社会的秩序如何建构?研究的重点可以分从结构与功能两个角度进行,功能重视人的需求,结构强调人与人互动的深层关系,换言之,也就是看不见却存在的、影响人行动的一种系统。究竟社会影响人的存在,还是人影响社会发展是这门学科的主题。人类学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人的互动,特别是今人与古人以及今人与今人之间的差别,由生物的差异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人类学关心的是理解的理解,对人的理解性作更深入的探讨,了解人在理解事物之间究竟有何不同。至于经济生产则以马克思的论述为主。马克思的《资本论》迄今仍是探讨本世纪文化的重要依据,他所提出的诸多观念,如意识形态、阶级、商品文化等,主导了学界的思路,不论是赞成、反对或调整,都受其左右。本文将据此,分别加以说明,以了解西方文化研究的面向,作为认识当代文化的基础。

作者简介

文化是什麼?二十世紀以前,它關心的對象為文學、藝術與思想,二十世紀後期,它關心的對象轉變為重視人與人群兩者的存在與互動關係,包括生命與生活,突顯出人之為人的意義與價值。
本書所討論的「文化研究」是西方人對其歷史命運的一種反思。受資訊傳播無遠弗屆的影響,及全球化的衝擊之下,它已成為全球人類行動與行為的依循,因此了解西方文化是刻不容緩之事。本文將本於西方歷史進展,循西方認知三個過程:邏輯思考、科學方法、文化研究等面向,就學者所論進行論述。
全書分為兩篇,上篇對文化的理路及其言說做一梳理,從歷史、哲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生產等角度說明西方文化的特性;下篇則就六○年代之後西方文化研究,依國別之不同,分別敘述,包括英國的「伯明翰大學文化研究中心」(又稱為「新左派」)、德國的「法蘭克福學派」、法國的「後現代主義學說」、美國的「多元文化」等。論及現代文化,除了介紹現代文化的理路之外,亦對當前流行的論題做一簡述,包括大眾文化、消費文化、學生次文化、女性文化、網路文化,希望讓讀者體認到現代的趨勢,獲得較具體的概念。


 現代思潮:西方文化研究之通路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