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人类学家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549506200
作者:[英] 奈吉尔·巴利
页数:34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庞然过时的法式行政体系加上非洲的文化氛围,足以打败全世界最勤奋的人。我的主人以对待无知笨蛋的容忍语气温和地透露,在我还没弄清楚文件之前,我和我的“宝狮404”哪儿也不能去。到处都有宪兵驻守,他们除了检查文件,啥也不做。你无法预知碰到的宪兵是不是文盲,除非紧急状况,最好不要企图蒙骗过关。因此,我拿着所需文件出发前往县府,展开生平最错综复杂、诡异的追逐游戏。他们告诉我牌照登记费是一百二十镑,经过一番免不了却不算严重的推挤,我拿到宝贵的牌照登记表,送到财政部,他们却拒收,因为上面没有两百中非法朗的印花(用来支付行政费用)。根据此地规定,印花只限当日有效,而且仅邮局的“包裹”柜台有售。但是邮局没有低于两百五十法朗面值的印花,我便贴上两百五十法朗印花。回到财政部,他们却认为此举不符办事规矩,必须交由督察裁决。悲哀的是,督察被“公事饭局”耽搁了,稍晚一定会回来。他一直没回来。我看到一个宿命的富来尼出租车司机,同样在衙门里寸步难行,靠着穆斯林的信仰对抗逆境。他的重要战役是付电费,从一个办公室冲到另一个办公室,企图抽冷子逮住一个肯办事的人。办事人员对他越来越不客气,我想是在惩罚他的催促,毕竟我也不过才花了三个小时,就找到合格的人盖好章,可以进行下一阶段的公文跑件。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趣味十足的书彻底摧毁了田野工作的美丽幻想  学术作品罕见的软性触角。  ——《星期日电讯报》具有清新正直洞察力的田野之作。在可读性、幽默感与娱乐性之下,巴利展现了在非洲生活与工作的实况。这本书里隐合的信息都是人类学者从事工作会遇到的点滴,其价值值得所有人类学的学习者慢慢品尝。  ——人类学教授Mark Huddleston

内容概要

奈吉尔·巴利 (Nigel Barley),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前大英博物馆民族志学组附属人类博物馆(Museumof Mankind of the Ethnography Depar tment ofthe British Museum)馆长。著有 Dancing on theGrave、Not a Hazardous Sport 、Ceremony、TheDuke of Puddle Dock、Smashing Pots 等书, 并为Channel4 电视台编写、主持Native Land 影集。
译者 何颖怡,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比较妇女学研究员。曾任联合报系记者编辑与编译、水晶唱片创意总监、台北之音与爱乐广播电台主持人,目前是商周出版选书顾问,并专职翻译。著有《风中的芦苇》、《女人在唱歌》。翻译作品有《嘻哈美国》、《嘻哈黑话字典》、《摇滚神话学》、《乳房的历史》、《太太的历史》、《在美国》、《西蒙波娃美国纪行》、《安妮强的烈焰青春》、《冬日将尽》、《第四级病毒》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小泥屋笔记
第一章 原因何在
第二章 准备
第三章 上山
第四章 可耻的马林诺夫斯基
第五章 带我去见你们的首领
第六章 你的天空清朗吗?
第七章 啊,喀麦隆:祖先的摇篮
第八章 跌到谷底
第九章 非洲总有新把戏
第十章 仪式与错误
第十一章 雨季与干季
第十二章 第一批与最后一批收成
第十三章 英国异乡人
第二部 重返多瓦悠兰
第一章 再访杜阿拉
第二章 进入山区
第三章 恺撒的归恺撒……
第四章 再度独当难局
第五章 失落的乳房切除术
第六章 我来,我见,签证
第七章 类人猿与电影
第八章 凡有疑虑——进攻!
第九章 光与影
第十章 追逐的刺激
第十一章 黑白人
第十二章 一场不寻常的黑色毛毛虫瘟疫
第十三章 结束与开始

编辑推荐

《天真的人类学家》:笑翻了人类学的高头讲章,和盘托出血肉模糊的田野真相令人捧腹、不可思议、欲罢不能,糅合幽默感与洞察力的清新之作向奈吉尔巴利致敬《天真的人类学家》是他赠与学术共同体成员的最好礼物之一,尽管在人类学的知识殿堂中,它可能永远也进不了经典著作的书架,但这显然是最用心、最有心的人类学作品之一…即使没有人类学专业知识的读者也不会遇到任何阅读障碍,但愿在捧腹大笑的同时,能够领略到人类学家一直倡导的文化宽容之心。赵丙祥,人类学学者。结束旅行总会带来哀伤与时光飞逝感。你因自己毫发无伤重返一个安全、可预期、黑色毛毛虫瘟疫不会推翻宇宙时间表的世界而如释重负。诸此种种,都让你以全新眼光审视自己,或许如此,人类学到头来终究是个自私的学科。多瓦悠人的解释总是绕圈子打转。我问:“你为啥这么做?”“因为它是好的。”“为什么它是好的?”“因为祖先要我们这么做。”我狡猾问道:“祖先为什么要你这么做?”“因为它是好的。”我永远打不败这些祖先——他们一切解释的起始与结束。多瓦悠人喜欢用惯例说法,令我困惑不已。我问:“谁是庆典的主办人?”“那个头戴豪猪毛的男人。”我没看到头戴豪猪毛的人。”“他今天没戴。”

作者简介

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图书封面


 天真的人类学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4条)

  •     人类学家都知道研究计划根本是虚构小说,追根究底不过是开口要求:“我认为这个很有趣,能否赏些钱让我去看看?”田野研究不像CCTV10里风光如画的纪录片,要面对各种匪夷所思的困难,有时候苦尽还不见得甘来。至于人类学家,不过是毫无害处的书呆子,在世界面前天真好奇。他们拥有强大的抗击打能力,随时准备切换“备档心情”,以及面对凶险无聊时坚持自娱自乐的小强般的幽默感。旅行结束剩下的除了一身伤病,还有像小孩子吃饱一样被满足的好奇心,以及重新审视自己目光。事实上,许多人类学家选择重返生活极不舒适,有时充满危险的世界抑郁,足资证明面对好奇撩拨,人的记忆有多短暂,常理判断又是多脆弱。
  •     这是一部打动人的作品,让人捧腹又感动。不得不承认,作者讲故事的本领了得!那些场景描写条理又生动,画面感极强,像在看一部搞笑的动画片。我看,此书可以改编成连续剧了。在幽默的笔调背后是田野中的孤寂、挫折、伤痛和怀疑,可敬的是,作者用打趣的方式书写并直面这些挫折,笑对人生。但这些对亲历者来说,远不是我们读起来那么轻松。作者生日那天在雨中大哭的情景,想起来让人心疼。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还有人耐下性子,放下安逸的生活,深入异地,展开踏踏实实的研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怀疑这本书是否会像某些电影那样,带动多瓦悠部落的旅游业发展。总之,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机敏的秉性和达观的人生态度都值得我们琢磨和学习。好书!
  •     刚开始读这本书是被书名忽悠了,之后才去图书馆借阅的。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很普通,并没有序言中写的那样搞笑,于是略微失望,但我是一个有始有终的人,也幸亏如此,我坚持读了下去。后面的内容没有让我失望,很有意思,很搞笑,作者把他在非洲的生活写的妙趣横生,精彩之极。我记得在看这本书的那一段时间经常会无缘无故的笑出来,搞得我的室友以为我得了病。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我对于人类学并不了解,但是很喜欢这本书,至少在我看来作者还是很严谨的。总之很喜欢这本书。

精彩短评 (总计71条)

  •     实际上是两本书,泥屋小记和重返多瓦悠兰,非常幽默。第二本的感情描写精确传神,细节丰富,比喻精彩,有张爱玲的味道。译者何颖怡的文字功底很强。
  •     天真,这两个字很有意思。孤独又可笑。人类学家背后的阴影,有一种古代年老剑客置身夕阳下的苍凉感。苍凉,又迷人。
  •     好辛苦的人类学家
  •     楷模
  •     所谓人类学田野调查,大概就是一种高级游记。有些译文比较奇怪,比如书中“泰半”一词出现多次,大可换成“大半”,也许是提供译文的台湾出版公司要求译文一个字都不能改?
  •     哈哈哈很有趣
  •     哈哈哈哈哈
  •     翻译很赞,完全翻译出书的精髓!还有作者实在太可爱了!意犹未尽,
  •     超!好!笑!
  •     人类学家是不容易的,土著人的生活在没有在外界打扰之前是平静的,美好的,至少在他们看来。但是文化,文明等现代化的入侵令他们无所适从。所以,到底什么才是好的?这真不好说。
  •     一次愉悦的阅读体验。:)
  •     如题,最后决定给五星。四星的原因是翻译有点不对口味,校对不够认真,标点符号之类细节不到位。不过书是好书,哪怕非专业人士也可以很好地阅读,并从中得到乐趣。反正我一般是拿这本书当冷笑话集看的,私以为是田野作业反思类大部头之神作。
  •     愉悦的阅读体验,不得不说翻译太棒了。但明显当作者重返多瓦悠兰时已经看不到更多新奇、老道许多了。
  •     这是16年最爱的一本
  •     一切叙述皆是小说
  •     不错啦~书包得很好,内容也很有趣,有些桥段很冷却很戳中我笑点,作者的文笔很幽默。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而且我好喜欢封面的颜色呀··哈哈
  •     一粒沙掉入一个小池塘。感觉喀麦隆是个坑
  •     记录人类学者田野调查的经历,真实有趣。两个点我很喜欢。一个是英国异乡人,回到祖国有疏离感。一个是我们美化非洲的生活,简朴热爱自然,但他们实际上杀戮追求物质。让我想非洲符号,原始宗教的魅力与它现在的落后的冲突。对非洲挺感兴趣。
  •     有趣的生活过程描述,以至于好几次笑喷了
  •     很有趣很好笑 不过因为定量课的老师讲过书里的段子 所以一看到“你的天空清朗吗”就想起被定量论文支配的恐惧……
  •     不错啊,搞专业的应该看看
  •     啊!蠢蠢
  •     错字连篇,恨死人了!退货!可惜了一本好书。
  •     看了电子书来买的,很好
  •     除了作者对枯燥乏味田野工作的乐观和幽默之外还不忘对喀国神经质的官僚主义和积郁成疾的民间恶习进行犀利的吐槽。
  •     有点好玩的书。我是当资深旅行者见闻看的。
  •     噗,一个发达国家的居民深入“蛮荒之地”的经历,各种让人捧腹。简直离奇
  •     果然是,不愧是,英国人;友情建议这一版的导读不要读,直接撕掉
  •     湖南区最后一本
  •     艾玛笑死我了,太逗了。人类学家也不容易hhhhh
  •     书写得很有意思,翻译也很赞。
  •     很有趣的书
  •     原来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是这么一回事,被作者的乐观逗乐了,对多瓦悠莫名的有好感。
  •     多瓦悠旅游日记,整本书真是慈悲又人性,看得非常舒服
  •     对于不了解人类学的家伙来说,这些可以给你一些直观的印象。田野工作而非单一理论,可以了解一下
  •     居然没有标……写硕士论文的时候的激动力啊。
  •     总是断货的书,这么有趣的人类学研究怎么能不存一本呢
  •     很有意思,值得一读。不是正儿八经的学术专著,但对于了解非洲风土民情有帮助。相当幽默,几度喷饭啊
  •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各种文化,语言,风俗迥异,又加之各种困难重重,竟然还能一心研究,实在佩服。过年回个老家,都冻得我光想睡觉,什么都不想看。精神差距好大啊!
  •     (201705)台湾译者,偶尔有打屁等俗话出现。深入田野进行人类学调查的孤寂无聊被转化成有趣的吐槽,隔离在族群之外的视角观察不断挑战自身知识与信仰,在研究过程中适应了当地的文化后回乡所带来的不适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注释包含很多知识可以多读几遍。
  •     读过的最好的翻译之一,以及最让人捧腹的序言没有之一
  •     心疼巴利,由此可见人类学家的包容性并没有想象中来得强
  •     田野考察
  •     对送达的《天真的人类学家》的评价
  •     不错!还没看,但是这是别人推荐的
  •     整个阅读过程就像同作者一起去到了多瓦悠,去到那些奇特异常的小镇,免不了还得同喜同忧。诸如巫术、割礼、祭祀仪式、生活习性还有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其乐无穷的民族语言都好似未被开采的奇石,换个角度看其实他们都是闪着光亮的。从文明到原始,何妨理解为另一种从原始到文明。在亦老亦新的状态里思索人类自身及发展,其价值理应在当下得到提升。另外,缘于对环境的适应,若我在那生活遭逢过一段,回来的反应也定是和作者一样的。
  •     虽然对于如今人类学家非要“下基层”去地球上某个不为人知的部落进行深入“调研”这件事不以为然,但这位专家仍然因其可爱风趣的笔触博得了我的好感,小泥屋笔记为你打开一扇另类的小门,去窥探这个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
  •     很精彩的书,看得我呵呵呵呵傻笑。
  •     搞活动时买了一大堆书,还没开始看
  •     真的有点天真,能活下来真是不容易,不过作者真的很会讲故事,带我走过了一段很艰难的时光
  •     早就看过这本书的第一部《小泥屋笔记》,当时就很喜欢听朋友说已经有第二部了,而且是第一部和第二部全在一起的。就很盼望可以拥有。无意中在这里买到,很喜欢。虽然是一本人类学田野笔记,但是对于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值得一看的。
  •     全程懵逼。想要过的有趣,实在是件很难的事。有时要付出绳命的代价。
  •     “生命充满“当时当刻”看来完全合理的事情,许多行为事后观之,根本诡异不可解,但形势逻辑纯粹因时因地而异。”内容比想象中有趣,作者简直乐观得吓人、换我早就撤回家八百回了
  •     哈哈哈哈哈哈,爆笑。作者是个有趣的人类学家,认真而且真诚,人格魅力爆表。
  •     非常诙谐~
  •     网上只找到第一部 在火车上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读完的 作者文笔幽默 读的过程一点都不枯燥
  •     到底是不是新书 有点怀疑 不过也懒得换了
  •     翻译质量不错,很流畅。作为普及读物可能会打击某些想学人类学的人的信心了。
  •     跟着作者开启非洲文化人类学之旅,读完真仿佛刚从多瓦悠待了一年回到现实
  •     还不错 正在看 和推荐的一样
  •     2017读完的第一本书,之前看完第一部分“小泥屋笔记”后放置许久,春节假期终于把第二部分“重返多瓦悠”。写的太生动有趣了,一直觉得翻译著作常常会失掉一半有趣,但即使这样还是非常有趣。打消你对田野调查的一切美好幻想,但又产生另一种别样的憧憬。看到最后我都一直耿耿于怀,牙都要掉光了还是没能看成割礼啊!
  •     风趣幽默且诚实,人类学家不好当哟
  •     只读了小泥屋笔记的部分,没有读重返多瓦悠兰。作为一个社会学的学生,对田野调查也算是有一些认识,也会有一些实践机会。当然,更多是在于中国乡村而非土著部落。对田野抱有非凡的幻想。读完此书最惊异的是作者风趣之后藏有的乐观,以及把学术后的纠葛与不确定性呈现在我们这些人面前。是真正的学术大师。致敬。必须的五星。在这之后,更对人类学充满了兴趣,接下来准备读《萨摩亚人的成年》《金枝》。
  •     内容比较浅显,有趣。可以发现不同的族群生活方式、世界观差别好大。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作者语言很幽默,书中的两个观点比较认同:任何群体都不是那么容易能够理解的,尝试了解,但不用强求,尽力而为就好;对集体的贡献与自身的成长总是相对的,任何工作认真做了,受益最多的都有自己。很佩服作者的勇敢与坚持,最后强迫症吐槽下文中有些小错误……比如“”、在在什么的……
  •     很有趣的读物,如果是学习文化人类学的孩纸建议入手
  •     送来时包装已破且湿水了
  •     当作一段生活经历的散文来看也无不可;依然没有搞清人类学家是做什么的。
  •     看了之后我的忧郁就没有了
  •     「世界少了他依舊正常運轉」 在田野中 又感動 有遺憾 有憤怒 有無奈 現在才知道 是因為我們「天真」
  •     20170217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