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帝國

出版社:行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
ISBN:9789868186057
作者:陳光興
页数:480页

内容概要

陈光兴,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亚太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校外委员会委员。美国Iowa大学博士,台湾文化研究学会奠基人,在中国,韩国、新加坡、日本、和美国拥有访问教授职位。同时用英文和中文发表文化研究论文,许多重要著作已经被翻译成英文、中文、韩文、和日文。中文著作8本,编著好几本重要的英文文集:《斯图尔特∙霍尔:关于文化研究的批评对话》(伦敦和纽约,Routledge出版,1996),《轨迹:亚际文化研究》(伦敦和纽约,Routledge出版,1997)

书籍目录

i 序言
1 導論 全球化與去帝國
27 第一章 帝國之眼——南進論述的次帝國文化想像
97 第二章 去殖民——殖民– 地理– 歷史唯物論
177 第三章 去冷戰——大和解為什麼不/可能?
249 第四章 去帝國——51 俱樂部與以帝國主義為前提的民主運動
335 第五章 亞洲作為方法——超克「脫亞入美」的知識狀況
419 后序 中華帝國的階序格局下漢人的種族歧視
437 參考書目

作者简介

1994年,總統李登輝提出南向政策,許多重要的知識分子,從理論、歷史或自然等面向,著文為「南進」背書。學者陳光興由此感受到台灣思想及學術界的局限:在這塊被日本殖民五十年的土地上,大多數人竟閃爍著相同的帝國主義慾望。

由此出發,美國學術訓練出身的他,開始將視角轉向亞洲,檢視同樣遭受殖民歷史的地區,是否也產生相同的思想局限。

在十餘年闖蕩亞洲的思想實踐中,陳光興指出幾個曾經影響亞洲的重大歷史事件(帝國主義、殖民、冷戰體系),依舊發揮強大的影響力,牢牢地控制我們對世界的想像。

於是陳光興發展出去帝國、去殖民、去冷戰三位一體的的問題意識,並且明確指出,要逃離這種歷史宿命,就必須以「亞洲作為方法」:透過亞洲視野的想像,亞洲間的各個社會可以相互看見,轉化自身,提出根植亞洲經驗的世界觀。

在英國跨國出版社Routledge出資的狀況下,陳光興開始參與創辦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國際刊物,希望發展出亞洲知識分子的思想交流平台。對他來說,這就是「亞洲作為方法」的實踐。


 去帝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 好幾年前舊老板跟我推薦過台灣社會季刊的一個"超克分斷體制"的專題, 當時讀得胡里胡塗的, 除了大概記得當時有讀過關於韓過的批判知識份子如何看待南北韓分裂的體制是與冷戰架構相關, 兩韓政府(特別是民主化以前的南韓?)如何是讓體制的共謀等等.......- 反而很多關於台灣當時的分析我已經沒有甚麼印象了, 但今天讀終於拿起這本陳光興所寫的<去帝國>, 覺得很多東西其實過去幾年的思考終多多少少都有觸碰過(當然沒有系統與理論, 更不可能像陳那樣寫得那麼有條理.) 只是說想來在讀台社那專題後可能下意識的我已開始有去想了解相關的'超克'的問題.- 過去一段時間, 估計五六年吧, 我對一些題目十分感興趣. 比如台灣的現代化過程, 白色恐怖與台灣, 國民政府流徒後台灣的人文風景, 台灣民主化後的社會實踐; 中國大陸這邊我對現代化的歷程特別感興趣, 清末民初, 七八十年代的思潮等. 香港的我反而沒有機會或動力去'把握'那種理論性的分析, 可能因為生活其中親身的衝擊已讓人應接不下, 又或者是因為對自己所土生土長的社會相對有一點認識, 更喜歡去找些'片段'或小的砌入點去深化自己對這地方的認識, 所以很喜歡去看點'小東西'.- 在閱讀的過程中, 其實估計在內地的知識份子也有一些向陳光興他們有蠻多互動, 像文中就有多次引用汪暉, 也提過戴錦華等. 反倒是香港的學者引用不多. 這也可能是作為'city-state'的香港的格局有它天然的局限吧.- 這個其實無所謂, 反倒是陳的書卻實能讓我比較'清晰'的梳理出自己在思考的問題. 我們今天面對的環境問題, 社會不公正的問題, 放在我們自己具體的脈絡與地方時, 應該要叩問哪方面的東西? 是否照搬資本論或誰誰誰的理論就可以解釋到我們的困境? 所為'脈絡化', 需要回應的是甚麼問題? 如何在地方/本土與國族主義做區分?等等等等.-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看的一章是關於去冷戰的一章. 可能是因為我對台灣日治時期的烙印還是理解得不夠多, 反倒是國共對峙的歷史記憶還是十分清晰, 而自己對這部份的興趣也是很大的. 關於去帝國一個部份, 其實也是十分有趣的分析去看我們怎麼理解台灣與美國的關係, 或更進一步去看對主流發展觀擁抱到'極致'時功利主義可以推到甚麼程度. - 從香港來說, 我自己覺得我們三方面的討論其實都不足夠. 去殖民的討論, 我覺得香港有點像日本二戰後那樣因為政治原因在九七後立即進入了另一個'殖民'狀態, 讓社會一直在與大陸的關係中拉扯得很利害, 反而沒有時間真正的去處理我們自己的英國殖民地歷史. 羅永生的書從這意義來講變得十分重要. 而殖民時代我們又橫跨了冷戰前與冷戰發生後, 甚至在冷戰結束中美對峙剛起步時我們在殖民(或租借吧)的最後時期等, 這些東西的理順與討論還是十分稀缺. 而香港與中華帝國及'美帝', 或者拋開國家機器而進入到反思所謂"成長/發展機器"那種帝國慾望的東西也是少之有少.- 這本書也提醒了我要認真的去看待日本與韓國的歷史. 日本的東西得益與太太我過去幾年開始感興趣了, 雖然遠不能說有甚麼想法但起碼知道要了解更多. 反倒是韓國一直沒有進入我的視野, 看來韓國工運的書, 白樂晴, 白永瑞等思想家的書要抓緊去看了.
  •     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 陳光興 [行人文化實驗室] 斷斷續續地用左三個月終於係今晚臨訓前K.O.左呢本書。作為一個唔係好熟穩學術語言,又不諳史料理論的讀者,呢本書最好的地方係不厭其煩,將好多人地take it for granted的ideas同事件都詳細地解釋闡述,就算唔wiki都好accessible. 裡面有好多既ideas都好inspiring,好似出頭天國族主義啊,再殖民啊,係屎波人如我既一次好好裝備!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它改变了我
  •      台湾的左派批评传统!
  •     批沟口雄三批得好!
  •     僅讀過「去冷戰」一章
  •     好棒!
  •     大分析總容易惹人挑剔,而書裡的分析方法或許也顯示文化研究的五花百門,如果不是雜亂無章。但天呀,甚麼時候香港會有人有氣魄寫一本類似的東西?
  •     左統www
  •     寻找失去的视野时的纠结~
  •     男神。看完後看了下梁文道在開卷八分鐘上的推薦,感覺他的評價避重就輕了。
  •     大概是我目前看过的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冷战造就的东亚格局最鞭辟入里的分析,台湾左翼学者还是很牛逼的,尤其是对自我情感结构的超越与反思乃至扬弃,这个过程必定是非常痛苦,也因而难能可贵,香港有这样的学者吗?
  •     不可能的任務。
  •     初读有些理论化,进入困难,但读着读着就有了兴趣。作者对台湾的分析超越了统独的立场,启发了我对台湾复杂性的理解,去殖民、去冷战与去帝国,以及以亚洲视角的看待与联结,都是很值得深思的话题。看这本书,愈加意识到美国文化渗透与权力扩张的可怕。
  •     開始啃...終於啃完了。還是覺得很贊!
  •     目力所及华人学界最上乘的后殖民研究作品,鞭辟入里,精彩绝伦。陈光兴教授从本科到博士都接受新闻/传播学训练,可惜池浅毕竟难容蛟龙,最终“从(传播)学科中出走”(陈一次演讲的题目)了。
  •     破国族,去帝国
  •     这才叫左翼嘛
  •       - 好幾年前舊老板跟我推薦過台灣社會季刊的一個"超克分斷體制"的專題, 當時讀得胡里胡塗的, 除了大概記得當時有讀過關於韓過的批判知識份子如何看待南北韓分裂的體制是與冷戰架構相關, 兩韓政府(特別是民主化以前的南韓?)如何是讓體制的共謀等等.......
      
      - 反而很多關於台灣當時的分析我已經沒有甚麼印象了, 但今天讀終於拿起這本陳光興所寫的<去帝國>, 覺得很多東西其實過去幾年的思考終多多少少都有觸碰過(當然沒有系統與理論, 更不可能像陳那樣寫得那麼有條理.) 只是說想來在讀台社那專題後可能下意識的我已開始有去想了解相關的'超克'的問題.
      
      - 過去一段時間, 估計五六年吧, 我對一些題目十分感興趣. 比如台灣的現代化過程, 白色恐怖與台灣, 國民政府流徒後台灣的人文風景, 台灣民主化後的社會實踐; 中國大陸這邊我對現代化的歷程特別感興趣, 清末民初, 七八十年代的思潮等. 香港的我反而沒有機會或動力去'把握'那種理論性的分析, 可能因為生活其中親身的衝擊已讓人應接不下, 又或者是因為對自己所土生土長的社會相對有一點認識, 更喜歡去找些'片段'或小的砌入點去深化自己對這地方的認識, 所以很喜歡去看點'小東西'.
      
      - 在閱讀的過程中, 其實估計在內地的知識份子也有一些向陳光興他們有蠻多互動, 像文中就有多次引用汪暉, 也提過戴錦華等. 反倒是香港的學者引用不多. 這也可能是作為'city-state'的香港的格局有它天然的局限吧.
      
      - 這個其實無所謂, 反倒是陳的書卻實能讓我比較'清晰'的梳理出自己在思考的問題. 我們今天面對的環境問題, 社會不公正的問題, 放在我們自己具體的脈絡與地方時, 應該要叩問哪方面的東西? 是否照搬資本論或誰誰誰的理論就可以解釋到我們的困境? 所為'脈絡化', 需要回應的是甚麼問題? 如何在地方/本土與國族主義做區分?等等等等.
      
      -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看的一章是關於去冷戰的一章. 可能是因為我對台灣日治時期的烙印還是理解得不夠多, 反倒是國共對峙的歷史記憶還是十分清晰, 而自己對這部份的興趣也是很大的. 關於去帝國一個部份, 其實也是十分有趣的分析去看我們怎麼理解台灣與美國的關係, 或更進一步去看對主流發展觀擁抱到'極致'時功利主義可以推到甚麼程度.
      
      - 從香港來說, 我自己覺得我們三方面的討論其實都不足夠. 去殖民的討論, 我覺得香港有點像日本二戰後那樣因為政治原因在九七後立即進入了另一個'殖民'狀態, 讓社會一直在與大陸的關係中拉扯得很利害, 反而沒有時間真正的去處理我們自己的英國殖民地歷史. 羅永生的書從這意義來講變得十分重要. 而殖民時代我們又橫跨了冷戰前與冷戰發生後, 甚至在冷戰結束中美對峙剛起步時我們在殖民(或租借吧)的最後時期等, 這些東西的理順與討論還是十分稀缺. 而香港與中華帝國及'美帝', 或者拋開國家機器而進入到反思所謂"成長/發展機器"那種帝國慾望的東西也是少之有少.
      
      - 這本書也提醒了我要認真的去看待日本與韓國的歷史. 日本的東西得益與太太我過去幾年開始感興趣了, 雖然遠不能說有甚麼想法但起碼知道要了解更多. 反倒是韓國一直沒有進入我的視野, 看來韓國工運的書, 白樂晴, 白永瑞等思想家的書要抓緊去看了.
  •     书好,但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老是读着读着就跳戏了,还有一个多月,必须读完!
  •     很有思想批判性
  •     他很大膽,多數研究都喜歡標榜自己的立場之公正客觀,標榜自己寫作之社會價值、寫作動機之社會服務導向,棄絕所有第一人稱式的「我」的書寫與表達,而作者卻坦誠地將「 我」以及「我的家族記憶」放入研究中,毫不避諱地將私情公諸于日光之下,進行反省和超越,難能可貴。
  •     Leftist analysis on Asian cultural interraction in post colonial period. Focuses mainly on Taiwan.
  •     第一篇对官宣版面‘符号学式“的分析真的应和了最近南都的风波。而崛起的中国基本在每一个方面都占尽了新式殖民的特征。
  •     可能因为是不同地方的材料拼起来的 各部分有一点散 但逻辑是一脉相承的 也很有启发性
  •     十年后,已经是新帝国。无可否认地去面对治国理政新理念。某政事堂是带虾虎鱼。
  •     :无
  •       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 陳光興 [行人文化實驗室]
      
      斷斷續續地用左三個月終於係今晚臨訓前K.O.左呢本書。作為一個唔係好熟穩學術語言,又不諳史料理論的讀者,呢本書最好的地方係不厭其煩,將好多人地take it for granted的ideas同事件都詳細地解釋闡述,就算唔wiki都好accessible. 裡面有好多既ideas都好inspiring,好似出頭天國族主義啊,再殖民啊,係屎波人如我既一次好好裝備!
  •     the intro part is awesome.
  •     文字有些绕口,有时候竟然要中英文对照反复推敲,但意思明确。第四章对于911之前之后的国际局势、亚洲各国与美国霸权主义的明顺暗斗、民间力量对政府对国家政治垄断的挑战分析得淋漓尽致。
  •     除了简单的“去殖民、去冷战、去帝国的尝试是如何构建成当今东亚格局”这样简单的问题外,如何以亚洲作为方法逃脱在学术范式上的“殖民化”最吸引我
  •     后来终于看懂了
  •     表述清晰的方法论,兼具朴素的感情。顺着做下去会有生命力的。
  •     還記得光爺亮堂堂的腦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