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中国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00481195
作者:萨苏
页数:294页

章节摘录

书摘:“浦安修说,她爱彭德怀,但她更热爱党,在党和彭德怀之间,她选择了党,因此决心离婚,这不是划清界限,而是进行比较选择。分手的这一天,彭德怀特意挑选了一个很大的梨,亲手把皮削得干干净净,切成匀称的两大半,放在一个盘子里,顺手推到浦安修跟前。“你这是干什么?彭老弟!”杨老不高兴了。浦安修泪如雨下,杨老也泪汪汪地看着他们。彭德怀首先“发表声明”:第一,我根本没有反党反毛主席,根本没有反人民反社会主义,更没有里通外国和组织军事俱乐部,因此我内心根本不愿和安修分手;第二,我不吃梨,我这样并不是临时变卦不同意离婚了,而是照旧坚决要分手的;第三,安修要是坚信我彭德怀是个无辜受害者,我之愚见是也不要吃分给你的那半梨。如果你有丁点怀疑我彭德怀是个“反字号人物”,就痛痛快快吃掉属于你的那半梨,从此我们一刀两断;第四,“天”在上,今有杨老作证,这是我们夫妻一场大不幸中之万幸。浦安修马上抓起一半梨来……杨老急了“安修,不要吃梨!不要离婚,到你受到更深株连的时候,离婚不离婚都一个样;德怀老弟,请听愚兄一句话吧——一起生活下去,坚持到底,等待历史揭开真相!”浦安修看看杨老,又瞧瞧德怀,然后盯住抓在手中的那半个梨。很快、很快,她大口大口地吞吃起来。很快、很快,她吃光了。她抹抹嘴,哭着说着:“你们的话都在撕绞我的心肺,我的脑壳都要炸裂了,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场面了……”彭德怀和杨老愕然!浦安修如此“快速”吃梨,使刚强的彭德怀也落下泪来。他站起身喊道:“送客!”“且慢!”杨老站起来,“彭老弟,请你也吃梨,你们都吃梨而不离,这将传为历史佳话。”杨老急中生智。“我坚决不吃!”彭德怀大喊大叫。浦安修失声痛哭。“你不要搞绝对化!”杨老再劝彭德怀。“在这一点上我就是要搞绝对化,我绝对不吃!”彭德怀说完,抓起剩下的那一半梨,使劲扔进了字纸篓,又一次发出送客的命令。杨老无计可施,只是摇头叹息。…1967年盛夏,彭德怀被拉到北京师范大学批斗,浦安修陪斗,造反派对他们大打出手,心狠手辣。彭德怀大喊大叫,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保护浦安修。“请你们不要打她,她和我没有关系!她已经吃过离婚梨了!和我划清界限了!请你们高抬贵手,只打我一个人吧!”打手们不管他如何喊叫,还是照样打,甚至打得更狠。“我没有吃梨,你们打我吧!”彭德怀仍然不停地喊。打手们不解其意,拳脚都集中到彭德怀身上。”有的男人是真丈夫,当得起让人生死相许海的梁思成,山的彭德怀。I,take you,to be my wife,my partner in life and my one true love.I will cherish our friendship and love you today,tomorrow,and forever.I will trust you and honor you.I will laugh with you and cry with you.I will love you faithfully.Through the best and the worst,Through the difficult and the easy.What may come I will always be there.As I have given you my hand to hold.So I give you my life to keep.So help me God.I,take you,to be my husband,my partner in life and my one true love.I will cherish our friendship and love you today,tomorrow,and forever.I will trust you and honor you.I will laugh with you and cry with you.I will love you faithfully.Through the best and the worst,Through the difficult and the easy.What may come I will always be there.As I have given you my hand to hold.So I give you my life to keep.So help me God.In unisonEntreat me not to leave you,or to return from following after you,For where you go I will go,and where you stay I will stay.Your people will be my people,and your God will be my God.And where you die,I will die and there I will be buried.May the Lord do with me and more if anything but death parts you from me.i want to take this man/woman to my lawful wedded husband/wife,to love him/her and cherish him/her,for better or worse,for poorer and richer.这,已经超出这次的话题了有人送醋亦风流用这个题目是因为想起了徐树铮将军当年的自喻——“购我头颅十万金,真能识我亦知音”。徐将军毕竟是丘八出身,作个诗豪迈一下也要赌上脑袋,然不免杀气太重。醋属于酸性,就是喝一坛子下去也无妨,更适于女性。饭后小休,随手取一本书来看,恰好看到冰心的一段故事,不禁微笑。冰心,名谢婉莹,其人堪称剑胆琴心,小的时候学的是骑马打枪,潇洒男装,有秋瑾之风;渐长,侠气微收,女儿态毕现,天资聪颖,秀外慧中,可称东方女性中的瑰宝。晚年有人问梁实秋先生冰心如何,梁先生回答:“长得很好。”可见其当时在那个圈子里的魅力。给这样的女孩子送东西,香囊、顾绣可以,手枪,宝刀也无不可,然而,却有人送醋给她,岂不是怪事?事情的确是有的,有人不但送醋给她,而且是送了一大坛。送醋的就是林徽因。起因是冰心写了本小说《太太的客厅》,里面有个似曾相识的人家,妻子风流大方,把倾慕者弄得团团转,丈夫木讷老实,只能无言尴尬。就有人附会说这恐怕写的是林徽因和梁思成了,因为林徽因活泼大方,家中是当时有名的沙龙所在,而梁思成沉默寡言,在来宾的高谈阔论中往往少见身影。冰心并不否认。在林梁婚姻中,梁家家世辉煌,本人又是建筑大家,但家中的风采,却似乎被林徽因采尽,当时的女性舆论,颇有替梁思成不平者。看来冰心也是若有若无的有感而发。而林徽因何许人也?外表秀丽,内里刚烈,为了保护北京古城墙敢对彭真、万里口出不逊的人物,捅这个马蜂窝结果会怎样?当时林徽因不在北京,去了山西考察建筑,大家不禁拭目以待,想看看这位才女回来怎样收拾这个局面。是和冰心来个笔墨大战?还是干脆去来个当面对质打官司?林徽因回来看到这篇文章,竟然只是嫣然一笑,叫人把太原捎来的老陈醋给冰心送去一大坛。林梁一家可以想象冰心看到这一大坛醋的感受。恼羞成怒?我想,她更可能会大笑一场。因为她毕竟是冰心,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冰心,而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一定会被这种幽默逗笑的。在日本,也有过类似的趣闻,只不过对象相反,是山口百惠结婚的时候,新郎三浦友和简直像参加了中国足球队,收到大量寄来的刀片、安眠药和上吊绳,以及无数谴责他娶山口百惠是鲜花插上牛粪的信件,都是那些偶像被夺的影迷们愤怒的表示。看来,老实木讷的梁思成居然得到了和山口百惠一样的待遇,连冰心这样出色的女性都来给他鸣不平了。也许只有鬼精灵的林徽因,才能从冰心的文字后面读出那一丝酸酸的醋意来。看来,林徽因实在是个聪明的女孩子,我想她看到能有冰心这样优秀的女子来吃醋,心里只怕是既惊又喜的感觉吧——而送一坛子醋的处理方法,也实在是妙极了,还带了一点小女子炫耀老公的俏皮,竟让人生不起气来。看林梁合影,林的笑容总是一如的灿烂。有这样灿烂笑容的女子,一定是嫁了个好老公。妻子有这样灿烂的笑容,老公大概也一定很幸福。忽然想,梁思成是个出色的工程师,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是来远舰轮机大副,也是个搞技术的,都说女儿的梦中情人多半有些像父亲,看来,说冰心吃一点醋,还真不是一点根据没有呢。吴文藻也堪称一代风流了,唉,莫非女人总是没有知足的时候?冰心晚年形象一世纪的风流有朋友提到军事家蒋百里和林徽因还有间接的关系,当时大吃一惊,心想这两位年龄相差很大,似乎也没有绯闻……仔细想想,其实蒋百里和林徽因还真是一个圈子里的,两个人和这个圈子里的一位潇洒狂生都有缘分,那就是被称为至情至性的康桥诗人徐志摩。蒋和徐的关系很近,徐志摩与前妻张幼仪的婚姻是蒋百里的撮合,因为蒋是徐的亲戚加好友(徐的姑父是蒋的堂兄,对了,顺便说一句,金庸是徐的表弟,小的时候两个人感情还不错呢),而张幼仪的哥哥张君劢也是蒋百里的朋友,两家在蒋的寓所相遇,张君劢极看重徐志摩的诗人才气,徐父则看重张氏的家柄,遂订婚。此后蒋、张介绍徐志摩拜梁启超为师。因了这个关系,徐志摩通过梁启超父子的关系出洋,在伦敦结识了才女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此后就迷恋上了林徽因。徐志摩的浪漫不可救药,已到天地无用的地步。张幼仪是才女加美女,学贯中西而且性格娴淑,出身显赫而不骄纵,对志摩极好,按说可算佳偶。张是传统的窈窕淑女,但这种温柔的结果适得其反,徐诗人情怀,总喜欢感情上有些波浪才能找着感觉,因此对如此平静的爱情无法接受。后来徐张离婚徐志摩对张幼仪有不少暗面评价,说起来无非是第一封建包办,第二缺乏共同语言,第三没有感情。其实三个理由都拿不上台面,“封建包办”反映的是徐志摩自己的革命精神,这个精神是结识了一大帮欧洲文化人比如罗素以后产生的,这些人无一不是风流债一筐,看得志摩不免神往;缺乏共同语言难以理解,因为幼仪受过中西双重教育(徐很早就说幼仪是“乡下土包子”,不知道此言何来),和徐离婚后做到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两个人并无文化隔阂;没有感情一说可谓牵强,因为后世同情徐的朋友说法都是两人极不相容,而看徐没有见到林徽因时自己的评价,却说他们“伉俪情深”,而且写过诗表达两人的爱情。我的看法志摩当时是个少年狂童,还不懂得负责任,说这些话更多的是安慰自己的良心吧,反正幼仪越不和他相配,他心里边的歉疚就越可以少些。看志摩给幼仪的离别句子——“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直指顾间事矣……”记得当时还有一首诗,好像什么月白,青天,还却自由身之类的话,全是自己的快活,可见从来没有从妻子角度考虑过。可是当时张幼仪正怀着身孕,看看后来回忆文章中对两人当时对话的记录,徐志摩正在紧追林徽因,一听说幼仪怀孕便说:“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徐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张幼仪可以说是个了不起的女性,此后终生对徐志摩的风流韵事缄口不提,自强不息,在志摩百年后曰: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前言

序中国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究竟是怎么样的,做了三十多年中国人,我还是说不清。因为中国人太多了,也太复杂了,哪里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说得清?《传说中的近代中国》里面有两篇本不相干的文章,倒是和这个话题都有些相干。一篇是关于王云五的。王云五,商务印书馆的老总,学问很大,本领很大,一辈子都很英雄。不过他最有名的事情是帮着国民党搞金圆券,最后以失败告终。一辈子英雄,最后吃了一口狗肉,而且这口狗肉大得吓人,足以噎死王先生一世英名,说来也是够黑色幽默的了。其实王云五的确是个很聪明的人,我上大学的时候对他耳熟能详,并不是因为他搞金圆券,而是因为萨读的是图书馆专业,要学的“王云五四角号码检索法”,就是他的手笔,那是可以和美国的杜威分类法相提并论的专业成就。有趣的是杜威也是最后吃了一口狗肉,居然去竞选总统。选前形势大好,杜威睡觉前告诉太太——“明天你就会和美国总统睡在一张床上了”。第二天选举揭晓,却是杜鲁门咸鱼翻身。太太问:“怎么办?是我去白宫?还是叫杜鲁门过来?”这个故事是大学老师忽悠我们的,真假不论。从年龄上看,我怀疑他说的可能是另一个杜威。图书馆的专家似乎都不适合搞政治。王云五是个走到哪儿都很出风头的人物,1929年抑或1930年他到美国考察。迎接这个本领很大名气也很大的王云五的,是他的好友,当时的留美学生监督,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王云五在美国考察,梅先生就一直跟着。这天到了某地,忽然看见一个飞机场,说可以坐飞机上天观光。不过那时候的飞机性能不佳,经常出事,所以美国人让每个有兴趣上天的人都要签合同,说明是自愿的,摔死活该,与美国人无涉。一时众人大哗。然而王云五是不怕的。那是,王云五是什么人?凛然不惧,坚持要坐。这飞机上可以坐两个人,王云五遍邀诸君——你们谁和我一起上去兜一圈?周围的美国人都说No,Mr.Wong,我可以给你家报信,可是不会陪你Do that。梅贻琦王云五失望了,随口问道——月涵,你可愿意陪我一游?月涵是梅贻琦的字。梅先生本来就在笑,听到这句话点了点头。王云五大喜,当即签字,签完忽然良心发现,转头问梅先生——月涵,我是坐过飞机的,我不怕,你要不要再考虑一下?梅先生笑得不变,摇摇头,又点点头。两个人就上飞机了。那一次,平安而返。梅先生事后在回忆录中写到,当时他并不愿意上飞机,只是没有人陪客人,面子上实在说不过去,这才硬着头皮登机,感觉像是去鬼门关转了一圈。作者点评——一位澳大利亚居民说,他不明白为什么他的中国邻居在“非典”期间还敢接待来自中国的亲友。“要是我,”他说,“一定坚决拒绝他们进入我的房子,无论是谁。”澳大利亚人说的话很科学,所以他不明白。看了梅先生坐飞机的感受,我知道这个澳大利亚人为什么不明白了,实在因为他不是一个中国人。另一段和梅先生的话题根本没关系,是悼念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斯人也而有斯文》。里面提到汪先生最爱写与他老家高邮有关的文字。并引用了一段纪实体小说《大淖记事》,写挑夫人家的勤快,写锡匠手艺的精巧,写小锡匠十一子和巧云好,写巧云被刘号长污辱了,十一子和巧云反而更加好;写刘号长把小锡匠十一子打得快要断了气,也没法逼十一子告饶;写锡匠们顶炉告状,终于赶走了刘号长。这个时候,汪先生写了一小段文字,写为了救活十一子,巧云按照土方喂他喝尿碱汤。这段文字是这样的——巧云捧了一碗尿碱汤,在十一子耳边说:“十一子,十一子,你喝了。”十一子微微听见一点声音,他睁了睁眼,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了十一子的喉咙。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她自己也尝了一口。”据说写到这里,汪先生流了泪。我读到此处,又何尝不是如此。忘了说,前面那一篇写梅先生的,名字叫做《到底是中国人》。

后记

时代不同了,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动地去做过种种未必那么厚道的事情。然而,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人在心中,总是梅先生,是巧云,是十一子。这种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们想改,大约也是改不了的。文人篇〖2〗那些中国人的事儿〖2〗玲音之城——闲谈好男人一一次,在文章中提到林徽因选择梁思成,是她的聪明。于是有朋友问,梁思成与金岳霖比,如何?与徐志摩比,又如何?事实上,我那篇文章中还有一段话也颇容易引发争议,因为我在对张爱玲、林徽因的对比中,讲张爱玲在婚姻的选择上不及林徽因,她嫁的胡兰成只能算二等好男人。这评价麻烦可就大了。单单说胡兰成是二等好男人就会引来完全相反的指摘—— 或者说那家伙可是汉奸啊,还能算好男人?或者说老萨你可得去看看《今生今世》啊,二等好男人能够写出那样的作品来吗?一百个演员,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何况一千、一万个观众呢?萨的看法属于绝对不权威。这里的“好男人”,只是对嫁给他的人而言,所谓胡兰成是二等好男人,萨是有一个标准的,徐志摩与之相若,而金岳霖先生,在我看来至少是一等的好男人。而梁思成除了是一等好男人,还有一点独特的东西,我想,这也是林徽因选择他的聪明之处。梁思成(右一),泰戈尔(右三)和林徽因(右三)。梁思成在大多数的照片中显得朴实而洒脱,只有这一张中的神情,让我感到此人绝对干得出用“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闷杀徐志摩的事情——有一点蔫儿坏的气质。这可不是个容易的比较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或风流倜傥,或才华横溢,或有趣多情,如徐志摩,胡兰成辈,便可称得上二等好男人了。其实,很多女孩子心中的偶像,大体如此。至于胡兰成做了汉奸,对张爱玲来说,她是无心分辨的。我想,林徽因初遇徐志摩,与张爱玲初遇胡兰成,心中的感受不会相差太多。其实,林、张的婚姻生活,谁更快乐,是很难分辨的。张爱玲得到了胡兰成,那种快乐宛若小儿得饼。胡兰成是她的天,她在给胡兰成的照片上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作为男人来说,胡兰成的确风流,而他对张爱玲并非无情,他是这样写过的——“爱玲这样小气,亦糊涂得不知道妒忌。”这句话说得爱怜横溢,尽管胡兰成的人品颇受非议,但如果没有段正淳一样的多情,也就不是胡兰成。张爱玲对胡兰成的风流,恐怕爱和恨是很难分清的。从张爱玲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胡在一起的日子里,一丁点儿的快乐,都会被张爱玲放大到如一个大饼一样大。张爱玲,和她的小说。从美的角度,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文字,恰是知音,其实,爱玲是没有把情场做战场的勇气的。应该知道这样的战场上,没有胜利者……可惜胡兰成偏要拖她到战场上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婚姻,多年来人们议论中讲林或有感情以外的考虑。然而,我的一个朋友是梁家亲戚,回忆起家人谈梁林,那种羡慕与略带醋意的语调,即便隔了几十年仍然让人感觉扑面而来——林徽因在建筑设计上有着过人的敏感,然而,只有她的家人知道,这位才女在和梁思成一起工作的日子里,从来只肯画出草图便要撂挑子。后面,自有梁思成来细细地将草图变成完美的成品。而才女林徽因这时便会以顽皮小女人的姿态出现,用各种吃食来讨好思成。这段轶事,是2003年的时候才知道的,以之询于中央美院参加过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组的教授,那位一贯艺术家风度极强的老先生,脸上露出的是孩子气的微笑:梁思成不在的时候,林徽因的图并不是不能自己画。也许,她要的就是这种被思成宠着的感觉。而宠着林徽因,只怕也是梁思成最大的快乐。女人,有时可以不讲理一下?女人,有时可以不讲理一下。二徐志摩在紧追林徽因时,发现前来寻他的张幼仪已经怀孕,便说:“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徐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从这一段对话,也许可以看出徐志摩和梁思成最不同的地方。当因了陆小曼的一个个烟泡而为钱奔忙不堪,随飞机坠落的那一瞬间,徐志摩可会想到张幼仪?张幼仪终身不曾言徐之不是。男人,委实没有不讲理的权力。梁思成也罢,金岳霖也罢,都是那种有一副宽厚温暖的胸怀,可以让女人靠一下的男人。林徽因在北京城墙上的坚持,尽显一个建筑学家的执著与刚烈,但是,再刚烈的女子,恐怕也无法避免对身后有一副坚实臂膀的期待。这种说不清的东西,就是一个男人的责任。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对爱的负责,比如金岳霖最后一刻的弃权。其实,我们大多数人,虽然没有徐志摩和胡兰成的才情,心里有了这一份责任,便也可以称作一流好男人了吧。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情,可以从很多地方看出来,一如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曾经深爱而又终于未能相守终生的人,即便几十年的风雨过后,依然在你心中一角深深埋藏。关于林徽因和徐志摩的评价,大概还是要用梁从诫先生的话来说吧,我以为那是最贴切的说法—— “徐志摩的精神追求,林徽因完全理解,但反过来,林徽因所追求的,徐志摩未必理解……”一个男人面对一个远比自己成熟的女子,就算他是中国的雪莱,在恋爱的季节,也不是一个乐观的兆头。所以,林没有选择徐,几乎可说是命中早已注定的事情。其实,我觉得将林徽因和张爱玲并列为民国的两大才女,是一个不公平的对比。从文学角度,林徽因的成就根本无法和张爱玲相比。她写诗,多半还是受了徐志摩的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个人合影的地方,是天坛的屋顶,相信张爱玲和胡兰成,绝不会挑这种地方照相的影响。喜欢张爱玲的人数远远超过喜欢林徽因的。林徽因真正的成就,是《营造法式》,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她的成就,是在晋祠的屋顶上攀爬过程中,在肺病的折磨下伏案工作中取得的。在这一点上,与张爱玲小说上的才华相比,又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有人说蒋百里若是专心研究文艺,其才华绝不是写一部《欧洲文艺复兴史》而已,当有成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成就。然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如果去研究军事,大概就没有1923年即预料中日将决战于衡阳、洛阳、襄阳一线的能耐了。即便是婚姻爱情上,林、张也不好做一个相比。张爱玲的爱情,在她朋友的回忆中是这样的——一天,她的朋友去看她,发现张爱玲穿了一件皮袍子,快乐异常且忍不住地告诉朋友说,这是胡兰成挣了钱买给她的。她快乐得要让朋友知道自己的男人也是能养自己的。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是张爱玲的钱在养着胡兰成。看起来,当胡兰成用一块砖头把张爱玲变成被砸晕了的快乐女孩的时候,梁思成正在为林徽因清理前面路上所有可能绊倒她的杂木乱石,有时候,还会被林徽因用砖头砸一个两眼发黑。婚姻是一座城,它可以围困你,也可以守护你。三梁思成究竟因为什么原因使林徽因最终投下终身?林徽因自己没有回答,她说,会用一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无论林徽因以什么理由选择了梁思成,她的选择,我要说,是一个超越了好男人标准的选择。其实,无论是一等好男人还是二等好男人,都不过是女性认为对自己来说,这男人是不是合适的问题。当一个男人身上闪耀出值得一个女人为之生死相许的光芒时,那,我要说他就已经超越了一个好男人的范畴。梁思成身上的光芒,其实要到十几年后才会闪烁出来。婚姻这种事,最终做决定的时候,往往考虑得反而不是太复杂。尤其是女性的一方,更不肯多靠理性来下功夫。但是,这种非理性的选择时刻,正是对一个女子眼光的终极判断。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呢?有朋友说是不是春天来了,老萨也酸绉绉一些了?其实是有一个契机的。几天前,妻从朋友那儿接了一个翻译的活计,是做京都风景名胜的中文网页。女人有时候是可以不讲理的,不给一分钱就把一堆七颠八倒的文字压到了老萨的案头——萨,给校对一下。那就只好干吧。能说什么呢?这世道,男人连讲理的地方都不好找呢。一边校对着,萨一边对妻说——你应该提醒他们在网页最顶上加一句话呢——京都要感谢中国人——梁思成。这句话应该在网页上保留一万年。今天的日本,最美丽的旅游城市,就是京都和奈良,一个世俗,一个出尘。如果没有梁思成,早就没有京都,也没有奈良了。1944年,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以免盟军轰炸时误加损伤。这份材料,是梁思成历尽心血完成的。但梁思成希望美军能将另外两个不在中国的城市也排除在轰炸目标之外——日本的京都和奈良。1932年,上海淞沪会战中,十九路军抗敌的前线,一个清华大学出身的年轻炮兵军官在激战中因无医无药殉于阵中。梁思米,吃大米,梁思忠,吃大葱……这是后来的火箭专家梁思礼先生当年写下的句子。梁家,大体就是这样一个快乐的地方。这个年轻的炮兵军官就是梁思成的亲弟弟梁思忠。1941年,在成都,日军利用恶劣天气,以诡异的云上飞行方式奇袭中国空军双流基地,一个中国飞行员不顾日机的轰炸扫射,冒死登机,起飞迎战,在跑道尽头未及拉起就被击中,壮烈殉国。三年后,林徽因依然为这个战死的中国飞行员写了一首哀婉的长诗,叫做《哭三弟恒》。这个中国飞行员,就是林徽因的三弟,“在北平西总布胡同老宅我们叫做三爷的那个孩子”——林恒。因了国恨家仇,梁思成先生进入营造学社后从不与日本人交往。在长沙大轰炸的烈火中,谦谦君子的梁思成怒吼出:“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日本被炸沉的!”所以当梁思成提出保护京都和奈良时,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决定,而且,也超出他的工作范围。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而且并不是临时起意而已。他的弟子罗哲文这样记载他们从事这项工作时候的情景:“他们住在重庆上清寺中央研究院……每天,梁先生拿过来一些图纸,让罗哲文根据他事先用铅笔标出的符号,再用绘图仪器绘成正规的地图。罗哲文虽然没有详问图纸的内容,但大体可以看出,地图上许多属于日本占领区的范围。而梁先生用铅笔标出的,都是古城、古镇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还有一些地图甚至不是中国的。当时罗哲文虽然没有仔细加以辨识,但有两处他是深有印象的,那就是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梁思成这样解释他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迂腐。而我分明感到胸中的另一种感觉,那就是——高贵。高贵到野兽也无法夺去他胸中的仁爱与责任。至今,依然有日本人认为当年侵略中国,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那么,有梁先生这样的中国人,就是在无言地告诉后人,日本人那时是在戕害一个怎样高贵的民族。这一瞬间,我方才感到,林徽因选择的梁思成,是怎样的一个男人。他不一定有徐志摩的才华,也不一定有胡兰成的浪漫,但是,梁思成,是那种胸中真正有一个大海的男人。谁能看到这片大海,谁才能配得上梁思成。有人问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幸福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抗战中,他们曾共同守在贫穷的李庄。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降到四十七公斤;那时,林徽因在日日咯血的生死线上挣扎,“几个月的时间就毁灭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那是真正的受难,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他们的是臭虫和油灯。然而,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定居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他们说,中国在受难,他们要与自己的祖国一起受苦。林徽因在回答“日本人来了怎么办”这句话时,平静而言:“门外不就是扬子江?”而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由于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1945年,盟军不得不作出对其进行轰炸的准备。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标明详细文物地点的地图。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当抗战胜利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们竟然在李庄写出了十一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两个人那时每天为了这部书工作到夜半,竟然“欲罢不能”。我真的不知道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不是幸福。

内容概要

作者萨苏,人称“文坛外高手”、“会讲故事的人”。这是他的又一部随笔集。书中,他以文人篇、军人篇、科人篇、伶人篇、凡人篇分别讲战争的故事,写科学院的故事,说普通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妙趣横生。在他笔下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中国人。他的描写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或会心一笑、或心尖一颤、或若有所思……他在竭力探寻着同为中国人的最为本质和共性的东西。

书籍目录

序  中国人究竟是什么样的
文人篇
玲音之城——闲谈好男人
有人送醋亦风流
一世纪的风流
闲话好男人外一篇
一个让吴晗先生暴走的错字
曾因酒醉鞭名马——读郁达夫《钓台题壁》诗
隐藏在《围城》后面的梅贻琦先生
砸汽车打人的大学校长
锋锐如锥——纪念柏杨先生
琼瑶的泰坦尼克
地狱里也有天堂——读徐晓的《半生为人》
王小波,或许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
重新一识沈佩贞
京城八卦掌传奇
末代皇后的另一个剪影——清宫档案中的婉容
军人篇
血战?元帅?集结号
人不传奇枉少年——薄一波二三事
“电中国政府派兵船来”
老帅少帅——张学良父子二三事
第一个在美国阅兵的中国将军——程璧光
中国早期航空三女杰
蒋百里将军轶事集锦
善阐侯家女将军
听台湾朋友说老蒋
孙立人将军轶事
三个丘八种大树
“丘八书生”大楼处长二三事
科人篇
工资比国家主席还高的科学家
三角八卦
娶了个“工科美人”
院士与学部委员
“罪大恶极”的数学家——潘承彪
毕不了业的潘承洞
严济慈先生的课
世界领先水平
鸡兔同笼
生死耀邦
伶人篇
一张名片品梨园
梅花终是傲雪骨,名伶亦是真丈夫
孤独的中国女儿——邓丽君
洪深与胡蝶
最早的黄色擦边球
老实人夏衍的冲冠一怒
最后的别姬
凡人篇
荒漠甘泉
警察同学之间的战争
乡党中的大盗史金栋
刘旱魃
陆洗素
一句话的乡愁
“黄埔听训”——我在小学经历的变相体罚
子非鱼
让人发疯的太医
乡下媳妇和大猪头
附由老萨写中国人所想到的  翟赴昱

编辑推荐

纪念“坑神”老萨  今晨忽然梦到了老萨。  在一条漫延无际的长路上,与老萨把臂同游,天光熹微,浑沌不清,心情却是颇佳。  醒后不由怅然:莫不是又要了断一份尘缘?  这段时间,似乎一直在了尘缘,颇有些境界现前的味道。  一段段往事翻起来,然后怀念、微笑、挥手、作别。  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笙歌从里醉扶归,还君明珠泪不垂。  放下了,也就踏实了,用不着再多想再回顾。虽然不能像别人“所作已办,梵行以立。长揖世间,不受后有。”那么潇洒,也是可以东施效颦一番的。  轻轻的挥一挥手,与云彩也作别,它在青天我在山坡,相映成景,相得益彰。  年前跟老萨说起,因为一些因缘,写了篇关于他的文字,却一直觉得少点什么,没能结文,等哪天补齐了发给他看。本来想着,等等感觉来了,就写好了发出来,没想到自己颠颠倒倒随流西东,老萨也是事多,各种因缘作用之下一拖再拖,竟然拖到半年以后的如今还没有兑现,说来真是惭愧莫名。  大约,今天就是因缘具足了吧。  有些话,还是那时候应景的文字,时过境迁,非当事人大约已经不是很明白什么意思,也懒得再改,就保留历史原样吧。  先说说名字。  首先声明,这里的纪念绝不是某者名学者那样的意思,扯什么纪念就是说明已经故去,把文字理解到这个份儿上以满足哗众取宠和自个儿意淫的需要,真不知道干饭是怎么吃的。那水平比起老萨对别人评价他是“师奶杀手”时的故作迷惘与纯洁:“我为什么要杀师奶?!”,真是不可以道里计。  至于“坑神”嘛——本来呢,本篇的名字就是最简单的“聊聊老萨”,还是写那篇“由老萨的中国人所想起的”时顺手敲的,结果敲了一半儿就扔在那里,懒得补全。后来有次跟老萨还有一帮文化人一起吃饭,聊了一晚上都没什么一致的意见——基本上都是手高不高不知道眼却是貌似较高的主儿,能达成一致性意见那就怪了——只有在我愤愤然悻悻然提及老萨酷爱挖坑却屡屡留坑不填引无数粉丝竞需痒痒挠的劣迹,谓之“坑魔”或曰“坑神”之时,才获得了轰然赞同——看来虽民主集中之难难于上青天,有老萨出马,却是可以“明月别枝惊雀”的——也让我飘飘然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之陶醉,虽然比起某位号称“公主”的女士缠绵悱恻婉转低徊到惊心动魄眼睛差点滴出水来吟哦“很~高兴~认识萨~苏呜~”的境界还稍逊风骚,却也够俺自矜一把了,以至于把他忽悠我有十二年西凤酒喝吊我馋虫引我上钩的恨事忘到了脑后。  当时说的过瘾,后来一想却又不然,以老萨之温文敦厚,以魔称之,泄愤无妨,切题则不妥,他一向挖坑坑人,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如孙大圣打惯了妖魔偶尔打打神仙也没什么奇怪般,偶尔坑坑个把神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吧,还是叫“坑神”合适。  当然,理解成挖坑坑神,还是挖坑之神,那就是您自个儿的事儿,与本人无关了。  那篇“老萨中国人”是由读老萨的文章引起的,写和发的时候我就有些犯嘀咕,可别引起什么麻烦或者被人误会什么的,不过我这人一向不在乎这些,该干嘛干嘛,反正文不尽言言不尽意,随它去吧。  没想到转天就有人悄悄的问:你是不是跟萨苏有什么过节啊?或者文人相轻?似乎在跟他别苗头啊?  我很纳闷儿:哪有此事?  您那文章里写的啊。  嗯?我自己怎么不知道啊??!!  于是赶紧把文章搬出来再看了一遍,不过是一篇有感而发的随笔嘛,实在是不知道哪里有造老萨反的地方。只能掩卷感叹群众眼睛之雪亮,不只能揪出隐藏在人民内部之反对派,还有看出微言大义旁敲侧击皮里阳秋指桑骂槐之类。  那么就聊聊老萨吧,上次就说不比附名人,没想到这就又拿名人做文章了,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说起老萨那是神交已久,网上混了这么多年,写手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浪淘沙无数,真留下来一直看而且一直欣赏的,若是老萨肯做第二,恐怕就没人能排第一了。本来倒还有一个孔庆东常常读读,后来孔老师做惯了老师,太习惯于教书育人,也就慢慢懒的看了。  这倒不是否定别人,梅兰竹菊各擅胜场,若细品起来,自然是“落花片片,皆是春风无限”,只是我时间比较少,实在是看不了那么多东西,对自己写的东西跟贴回帖都多半忙不过来,遑论其他。没办法,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饮,只好对很多好作者好文章说抱歉了。  其实老萨的文章用不着我说,比起锦上添花,我更喜欢雪中送炭汗中送扇。老萨的读者粉丝“罄竹难书”,哪里还需要我多言呢,况且我这人一向习惯于把马屁拍到马脚上,别人尴尬自己也尴尬,还不如不说的好。但到了不表表姿态就有人觉得你心怀叵测的时候,也只好勉为其难。  真说起来,还是跟老萨当面说的那几句:文章好不好暂且不论,现在的文人里,论发心之正,用心之诚,本性之淳,还真是不知道第二个。在“文人无行”的世界里,老萨怎么说都是个另类。  老萨谦虚,说“人家那是为了吃饭,咱们不在那个环境里,毕竟还是超脱一些”。  这话要说也够别扭,这是谦虚还是别的什么呢?写字是人家的主业老萨的副业啊,把副业搞到这么风生水起比别人主业还红火,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  当然老萨写东西太多太快——比如有个老萨的女粉丝告诉我:本来我还看他的文章,结果后来我发现我看的还没他写的块,就不看了——也还是有些不足之处,侃的多了快了,萝卜快了不洗泥,难免有些无法顾及到的纰漏,虽然老萨已经很用心考证努力避免,却还是会偶尔出些小问题,那就是咱们爱侃大山的毛病了——侃大山又不是做论文,做论文也不能做到十全十美啊,网上发帖子怎么就不能有点疏忽呢?  何况,这世界上哪里有完美?老萨又不是神仙,还能把每件事都搞那么清楚啊?只要发心是真诚的,用心是正向的,就没必要苛求了。疏漏自然可以由大家去查漏补缺,也就好了。还真有人指望谁是指东打西指南打北处处时时是真理的代言人全知全能的么?  得,我发现说这些似乎有越描越黑的味道,赶紧打住。  还是说说老萨这个人。  第一次见老萨的时候,我就告诉他:老萨啊,你以前还帮过我一个忙呢。  老萨一脸迷惑:我都不记得了。真不记得了。  估计他也不记得了,老萨交游广阔相识无数,那么多年下来,不知道发生过多少事,哪里会记得那么一件随手的小事呢。  他不记得,我却是记得的。  当年初上西西,跟他也不熟,还不知道他声名显赫,就是见文章不错,是个可交的朋友,恰好有件日本的事儿,就贸然求助请他帮忙打听一下。那时候也没想着一定有回音,素不相识素昧平生嘛,没想到很快就有了答复,一看就是真当事儿办了。  事情不大,却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品性。  后来认识了一个在日本的mm,聊起了老萨,她笑:我见过,气质不如你,文章也不如你。  那时候已经读了老萨不少文章,如蓝天轶事抗日旧事等等,对他文章里透出的胸怀心志燕赵豪侠之气是欣赏有加,对本人倒是没什么了解。  即使有邹忌“孰与徐公美”的故事为提醒,我还是飘飘然了一把,倒不见得没有自知之明——不管怎么说,被人说比老萨好,还是值得开心的一件事吧。  我知道自个儿的斤两,不会因为别人的恭维就真以为自己如何了。人家mm当然是因为跟我熟欣赏我才过誉一把,那不过是一顺嘴的事儿,如果我当了真,那就不是她迷糊而是我迷糊了。  直到亲见老萨以后,才知道古人诚不我欺。“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我当然没有邹忌同学那么爱揽镜自顾自我欣赏的心理问题,当然就用不着照镜子才知道自己不成。  怎么说呢,老萨的微笑与气质里,雍容中散发儒雅,平和里透着真淳,差不多是返璞归真的程度了。用民国知识分子形容他,或许少些那时候的劲气,但若说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该有的味道,我极为赞同。  ——当面夸人很难,背后夸人也不容易,想说老萨几句好话,却怎么说都不是那个味儿。大家有机会还是亲自鉴别亲眼看那只下蛋的那个那个什么吧——我怎么夸人看起来老像是损人呢,怪了。。。  还是拿当时的话来说吧。  我问老萨:老萨你的气质真是不错,我乱夸你不好,但是我让你自己说,你自己照镜子的时候,能不能从自己的样子里看到一丝不善地方?  老萨沉吟一下,微笑答曰:别的不好说,不善,应该是没有的吧。  我也微笑。  那就对了。  这世界上,能做到这点的人,寥寥可数。  凡是觉得不服气的,“窥镜而自视”去。  老萨不只是“貌相”好,“声相”也好。  跟老萨提起“声相”,说人的样子容易骗人,但声音就要比模样难伪装的多,相由心生一说,用在声音上,比样子上更容易得到例证,只是能从声音分辨人需要更高一些的能力——当然,两相参照更加稳妥。  老萨的“声相”,沉稳和缓,饱满严谨,差不多有些“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味道了。偶尔兴奋起来会提高声调,加了调侃的意味,一听就知道这小子又要蔫坏了——当然在老萨,那基本上就是数句妙语,或者一个段子,结果呢不外乎哄堂大笑,或者群起攻之。老萨则微笑安然看众人在自己的指挥中起舞。  我开老萨的玩笑:老萨啊,有很多姑娘说你声音好听,说喜欢你的声音吧?  以老萨之金脸罩铁面皮的功夫,也有些受不了这句话,似乎略显局促,看他刚想回话,俺就加塞儿挡住:没关系,用不着解释,俺都明白。她们喜欢你的声音,不代表你跟她们有事儿——憋死他!  俺承认俺居心不良,学学姑苏慕容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功夫,也给老萨挖了个小坑,比起“坑神”来,那自然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张飞跟前舞长矛,鲁班对面弄大斧,王麻子门口卖剪刀”不自量力。不过呢,能成功的挤兑了老萨,还是要暗爽一把的,哈哈!——小人得志,焉能不张扬一下啊啊啊!  当时对老萨很多话就没好意思当面吹捧:都说是文人无行,人不如其文,老萨却是文章好,人比文章更好。这一点,接触过的朋友应该都有体会。  跟我这样的人聊天儿,动不动就开始说些玄之又玄的东西,说起来就啰里啰唆没完没了,有兴趣的人自然无妨,没兴趣的人却是无聊之极。老萨则不然,旁征博引,妙语如珠,段子横飞,故事迭出,有老萨在的地方,想冷场,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能有机会跟老萨同乐的人,是有福的。  那阵子老萨在北京,每次回京都蛮开心,想起有机会跟老萨推杯换盏谈笑晏晏,就有了着落。可惜的是斯人已去,害的我回北京都少了兴致。    老萨给我的感觉,有些像老狼,成名以后,还是跟当年一样的平实,还是很邻家的样子,实实在在的过日子,没有什么烟火气。  要说清楚老萨,恐怕还是得用他自己的话:道法自然。  老萨有次恭维我,说现在肯认真思考的人很少,说我是一直在认真的思考些问题,写些认真的文章,自己呢只是写了些玩笑的东西玩的东西。    我才不上老萨的当,挡他的面子也要揭穿他,不然就被他抬的受不了了。我说老萨啊,明人不说暗话,你的文章呢,往高里讲那是微言大义,往平里说那是藏道理于故事。通过一个个貌似好玩的故事,把想说的话融进去,把想推广的道理弄进别人的脑子里心里去,潜移默化,结果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效果比我们这些硬讲道理讲硬道理的人好多了,现在的人谁爱听道理?谁服气你的道理?都爱听故事啊!若依佛家的道理说,您那是大乘的行为,我这只是小乘的做法啊。  老萨微笑不语,估计也不好意思再反驳假装虚伪了吧。  其实,对老萨有一件事是我一想起来就忍不住乐的。  跟我说这件事儿的,是一位美女兼才女。她说起来老萨就笑:萨苏最可爱了。他有次发感慨,大年三十抒发思乡之情,写道: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哈,大年三十天上有月亮么?  对啊,我脖子也有些转筋——大年三十天上有月亮的么?  呵呵,其实很多年了,看到老萨的文章,都忍不住想笑,想的多半是这件事儿。  嗯,咱给老萨找个楼梯:莫不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妙用,天上无月心中有月。。。  坐中忽然想起那次跟老萨聊天儿,时值寒冬时近午夜,外面西风正紧阴风怒号,屋内却是其乐融融其喜洋洋:一壶菊花,一碟腰果,一盘花生米,天南海北古往今来云山雾罩,侃的端的是唇枪舌剑风云色变舌灿莲花风卷残云壮阔波澜——等等,那是萨苏的作派,不是我这等安分守己一等良民的行为模式,不能被他带坏了——话说老萨忽然头一低,很暧昧的笑笑(忘了是怎么扯过来的,估计是说起有人挑他的刺儿吧):不能太完美啊,你不觉得不完美是另外一种境界的完美吗?  呵呵,老萨毕竟是妙人,深得道家求缺与佛家烦恼即菩提之三昧。  万人如海一身藏,老萨算不算一不留神没藏好那种人呢?抑或,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种没藏好,就是另外一种境界的“退藏于密”?  老萨离开北京那天,也恰是我离开北京之时,算起来老萨应该是在机场,就给他个电话,准备假模假式来个依依惜别什么的。  结果,电话里传来的却是一女声。。。  ——按照老萨的路子,现在应该去喝口水或者待续下之三什么的,俺们是守法公民,就不玩儿这种伎俩了,直接揭开谜底。  “萨苏七点钟就去机场了”,那女声爽朗大气,干脆简洁,清越如金石,利落如裂帛——许久没有听到这种味道的女声了,如今这世道,极是难得。没想到老萨人跑了,还能让人陶醉一把——大家别紧张也别失望,那不是某红袖添香之红颜知己,而是老萨多次在文章中提到过的萨娘。  挂了电话,不由得感叹,老萨之谜飒然而解:怪不得老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却原来是家学渊源其来有自啊。

作者简介

《那些中国人》作者萨苏,人称“文坛外高手”、“会讲故事的人”。这是他的又一部随笔集。书中,他以文人篇、军人篇、科人篇、伶人篇、凡人篇分别讲战争的故事,写科学院的故事,说普通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妙趣横生。在他笔下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中国人。他的描写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或会心一笑、或心尖一颤、或若有所思。。。。。。他在竭力探寻着同为中国人的最为本质和共性的东西。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评价作者“萨苏先生的文章很有吸引力,语言亦庄亦谐,举重若轻。”

图书封面


 那些中国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双十二”的那一天,在北京世贸天阶“时尚大厦”二层时尚廊书店参加两位作者的新书发行会。一位是黄集伟《年代剧,内心戏》,另一位是旅日华人萨苏,他的新著叫《那些中国人》。来一句广告语言,这两本书都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说一句有感情的话,1991年前后我在这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三本译著,因此,我喜欢这家有“中”字头的出版社。与萨苏神交已久,主要是读他在新浪的博客,还有就是屡屡听到他在日本华人社会中拥趸的“粉丝”谈起他。这次,经过老友毛丹青的介绍,第一面是在北京民族园路的“鸭王”见面的。想想我当年出国的时候,北京城内只有全聚德、便宜坊,现在是全聚德四处挂牌,便宜坊鸭子的价格变了服务态度却没有变,从全聚德“走”出来的“董师傅”就开“大董”,菜谱上每道菜名下不是一句唐诗就是一句宋词,最后都折合在价钱里面,还得让人感受到吃的那是“鸭文化”。到了“鸭王”,善于讲故事的萨苏讲了一个文人开烤鸭店------“鸭王”的故事,听着听着文人已经变成房地产商了,后面的如何找苏格兰鸭子、如何烹制外焦里嫩鸭子的故事,我就听不进去了。因为我知道,知识与金钱结合起来,应该是1加1大于2的。萨苏当时送给我一本他写的《与“鬼”为邻》(文汇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回来以后我翻看其中“第三辑”------“鬼”头“鬼”脑”,里面写的都是日本政界人物,但是笔调轻松,故事素材充足,让人在看故事的时候时常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日本政界是这样的”。这次读他的新书《那些中国人》,首先为他的一句卢梭式的坦白而感动------“时代不同了,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动地做过种种未必那么厚道的事情。”这种忏悔式的坦白,凸现出一个人内心的精神。所以,我相信他说的------“在我们中国人心中,总是梅先生,是巧云,是十一子……这种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们想改,大约也改不了的。”从这本新著的个人简介里面,我得知萨苏1992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以后,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保利大厦做“侍应生”。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大洋彼岸好莱坞的那位名星------塞缪尔·杰克逊,他也曾经在高级公寓做过门卫。可能就是因为在公寓门口天天看着明星进进出出,他也受了影响。萨苏在保利大厦受的什么影响,在《那些中国人》的描述中已经流露出来了。这样的书,越多越好。
  •     厚重的历史、经典的历史人物在以讲故事擅长的萨苏手里居然避重就轻,信手拈来显得很饶有情趣。有趣的历史,有趣的故事。喜欢作者对张学良父子的评价。喜欢作者还原的孙立人。喜欢书中对大学者用男人是否有责任感的这一指标考量,强烈赞同。
  •     萨苏讲故事的功力一向在水准之上。这里写的都是曾经听说过的名人(哪怕只听过名字。。。),不过好像又和印象里的那个人不太一样。印象最深的是梁思成。他的亲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可是当美国人要求他提供一份中国的需要保护的建筑的地图时(用来在空中轰炸时避开),他特意还加上了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他说:“要是从我个人的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萨苏的评价是,“高贵到野兽也无法夺去他胸中的仁爱与责任”。这本书里写到的人,有文人,军人,科学家,还有平凡普通人,故事都很吸引人,而且是萨苏一贯的轻松中有时带点凝重的调子,读来很流畅。我就是个俗人,看到一些正面的积极的感人的故事,还是会油然而生一种世界真美好的感觉。就是小时候读黄继光董存瑞,戴着红领巾参观烈士陵园的那种感觉。

精彩短评 (总计67条)

  •     喜欢萨的文字,书质量也好.
  •     讲的人物众多,比较笼统,
  •     很酸加很酸是什么,是很很酸
  •     相声家语,轻漫描摹,书中对人名的辑误简直难忍
  •     以小见大,从个体到群像。老萨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就活在身边。同时又光彩夺目,或身影伟岸,另人敬仰,发人深思。
  •     随笔式的侃侃而谈,语言不乏诙谐却也平白得让人动容,就内容可以有四星,但印刷太差是硬伤啊
  •     挺好看的
  •     近水楼台先得月……
  •     三星半
  •     老萨的书……
  •     咋不好看呀。。
  •     家长里短,都是常人啊
  •     听工科生吹牛,少血腥味
  •     看的挺愉快的。文笔轻松,不是教科书般的无趣与死板。
  •     随时可以捧起来读一段的闲书,轻松随意的笔触娓娓道来近一百年文人、军人、科学家、艺术家和普通人的小故事,有趣闻轶事,也有八卦传说,虽然浅,但好在有趣。更兼作者家庭出身的特殊关系,让萨苏老师在谈及科学院老前辈的那些过往时信手拈来,人物形象也是跃然纸上,让那些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被供起来的人物也能以立体丰满的面貌重新被认识。
  •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事情。
  •     读此书比读只写民国文人的书要有意思多了。其一是作者的选材。书中有名家大家,也有并不那么出名的。民国至新中国初期,除了铁血的军人,风采的文人,萨苏还写了那么一群默默付出但是更不为人所关注所了解的科学家们、人皆羡其表谁人知去苦的戏子伶人,还有那些普通人们。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中国人。中国的形象,亦非一个辜鸿铭或宋美龄撑起的,而是如书中所写的,各色各样的中国人撑起的。其二,萨苏向以擅长讲故事著称,书里也自是妙趣横生。应该一读!
  •     每个人都在路上,只要是有的人以为辛苦之后就应该有一条宽敞的通途,而有的人从来不对命运抱有那样的期望。也许有人觉得后者太折腾,好好的人生为什么还要给自己折腾的不安定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人生短暂,要把每一段的时光都过得够丰富才算值;因为用尽全力,看到的世界也不过万分之一;因为真正的淡定微笑,不是假装安宁,而是真正的阅历过了许多人生的故事,方知,真正惆怅的事不过只有二三。
  •     txt缺图,少了部分趣味。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妻之间,佩服林之“手段”,林和冰心之间被作者强说成充满趣味则不认同,女人之间这种趣味完全是大男子主义视角的带入……世界领先水平之后待
  •     读者很有趣。。。
  •     他真的很会讲故事啊
  •     RT。没有北京段子好看、、
  •     很好,没发现什么缺点。后来去萨苏的博客看了一下,才发现那里有更多好故事。这本书很不错,但是和博客上的内容比起来,实在是太少了。建议大家买这本书看看,也可以去博客看看更多更好的内容。毕竟纸质的书很电脑阅读感觉不一样的。
  •     感觉成书匆忙,不如老萨的前几本书。
  •     可爱的故人。里面印象最深的居然是琼瑶的那段故事,虽然文学上有种观点强调作者与作品无关,因而我不觉得琼瑶童年的故事与有读者为她书中的故事感动……呃,暂且称之为感动吧,有任何逻辑上的关联,但是我不认为为琼瑶书里的故事哭有什么不对的啊噗。
  •     有几篇挺好,萨苏是个讲故事的好手。
  •     读之前知道或者不知道那些人,读之后或多或少的爱了那些人
  •     老公推荐读的书,作者是博客名人萨苏,我在书架上数了数,老公竟然买萨苏的书买了22本,一方面惊叹老公对他太喜爱了吧,一方面惊叹一个外企工程师怎么这么能写?看完这本后,发现他的确能写,且内容杂,有些篇幅不失趣味,闲来没事的时候读一读还行。
  •     萨苏写的一直很好读~~送给了一个学妹内容不算充实吧
  •     写徐、林和梁的开头不错,但是后来就越来越糙了
  •     挺好的故事书
  •     多年后看 总有种被萨苏欺骗了的感觉。。
  •     从一些史料、亲历者的描述、坊间传闻等丰富了很多鼎鼎大名的历史名人的形象。历史名人也是人,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更有中国人的风骨。也介绍了许多很有特色的小人物。语言诙谐幽默,读来很有趣味。书中作者还附带介绍了许多看过的书籍和电影,让人忍不住想要翻出来看。
  •     玲音之城
  •     非常喜欢萨苏的书,已经看了他N本了,他的博客也是一天一看^_^
  •     还是喜欢阅读纸书
  •     不尽是民国人,但是民国大家谦谦君子的作风总使我心向神往,书里的这些人符合这些品质。而且作者写来妙趣横生,佳句连连。适合在心情低落时候读,读之欣悦。
  •     萨苏的书,感觉像是说评书的,故事性特别强。透过这些简单的事可以看到中国几千年来性格以及思维方式形成的渊源。
  •     一贯的有趣。萨苏讲故事很好玩儿,擅长以小见大,有时候也微言大义。寥寥几笔的短故事,这个人就从文字中鲜活起来了,或可爱,或可敬,或可恨,无论什么类型,都自有他人性的真实和人格的魅力。其中文人和科学家写得最好看,军人的事迹虽然很让人敬佩,但是涉及太多名词和术语,叙述稍显拖沓,读起来不是很顺畅。
  •     感人肺腑
  •     理由同上一本,不费脑子...
  •     据说博客上看不用花钱,但是确实不习惯,还是老老实实的花钱买吧。唯一的不满是萨苏的书分散在几家出版社出,经常内容有重复。还是用萨书场的形式出好,弄个类似双月刊似的东西,至少能避免重复。
  •     不如看的上一本
  •     那些中国人
  •     书刚到手,发现有几页缺失,有明显的撕掉痕迹!!!!
  •     煽情是作者惯用手法,韩白之争那段,说XX会国术,假设了文斗变武斗韩韩结果堪忧,再回顾当时的各种激烈言论,突然想起以前的一个段子,不是老人变坏而是坏人变老
  •     这本书不错 大开眼界了
  •     只是……这些题材的东西已经老套得像高考作文中的屈原和司马迁了。
  •     读凡人篇,大部分写医生,“荒漠中的甘泉”一句话看到热泪盈眶。但愿世上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     居然读出了大冰心灵鸡汤系列丛书的感觉,尤其在凡人篇中,除了一些八卦新闻,倒是在文中找到几本想读的书
  •     中国人可能是时常缺少人文素养,但是始终会在某一个时刻善良克己。
  •     正三观之作
  •     各种奇闻轶事~
  •     不错的书,读来轻松有趣。
  •     很犀利
  •     历史风流人物我们没有见识的一面。
  •     读这本书,缘起于其中一篇文章的节选在网上流传《玲音之城——闲谈好男人》。从林徽因与梁思成,到浦安修与彭德怀,感悟何为“海一样的男人,山一样的男人”。也由此开始接触萨苏和他的更多作品。
  •     后附文尤为引人感慨。
  •     朋友介绍,略可读。
  •     一段段传奇的集合。
  •     他这书真的很休闲。
  •     内容不错,纸质不太好
  •     让我们记住我们民族的优秀人物!
  •     读到萨苏的第二本书,完全沉迷这个作者。那个年代的人三观就是比较正常,他对过去中国人的描述也完全符合我的期待,不那么高大上和完美但平凡中又特别值得敬佩。
  •     方二;你颤抖吧;我已经抢先玷污它了……
  •     国人内心的那种温情、谦冲与坚毅, 萨苏,喜欢很久的作者
  •     科学院的故事写的是亲身接触的人 所以更鲜活,比道听途说的那几个篇章好。像是邻家叔叔搬个小板凳喝着茶给你讲故事,信手拈来饶有情趣,可惜实在太浅了,三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