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1997年11月
ISBN:9789570817362
作者:陸鍵東
页数:537頁页

内容概要

陸鍵東,男,廣州市文藝創作研究所專業創作員,一級編劇。 廣東南海縣人。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作家、學者。主要致力於中國知識份子歷史、明末清初史事、近代南嶺文化演進史等課題的研究。2007年,受邀為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2010年,獲聘為法國人文科學之家、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书籍目录

目錄
前言
序南遷
第一章 陸沉下的抉擇
第二章 南土的溫情與生命的積澱
第三章 晚年人生的第 輪勃發
第四章 向北京關上了大門
第五章 磨難終於啟幕
第六章 1956年:一個罕有的春天
第七章 歡樂走到了盡頭
第八章 風暴中的孤寂者
第九章“今日吾儕皆苟活”
第十章 哭泣的1958年
第十一章 劫後餘緒
第十二章 草間偷生
第十三章 今宵相逢
第十四章 中國學人的悲歌
第十五章 一段曇花一現的日子
第十六章 暮年“臏足”
第十七章 今生所剩無幾日
第十八章 挽歌已隱約可聞
第十九章 長夜
第二十章 陳寅恪之死
第二十一章 身後是非誰管得
第二十二章 絕響
主要參考書目

作者简介

從1949至1969年,陳寅恪在中國共產黨統治下渡過他生命中最後的二十年,他晚年的生活狀況與心境,曾經引起學界「大做文章」,眾說紛紜。

本書根據大量檔案文獻和第一手的採訪資料,詳盡描繪了陳寅恪生命最後二十年的坎坷經歷,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為讀者打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從陳寅恪的生存狀態和人際著手,探索了他的內心世界,並以此分析、詮釋了陳寅恪晚年作品的內涵,提出了不少頗有說服力的見解。(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这部陆键东的成名作多年前已有耳闻,大致内容也有所了解,但认真研读则到最近才告完成。外界对这本著作的评论始终褒贬不一,激赏者有之,鄙视者有之,在此简单谈谈我的一点感受。首先要注意的是作者陆键东不是一位历史学家,这部著作也不是一本历史著作,所以大可不必以历史家的眼光观之。如果单单作为一本文艺作品来欣赏,站在一个后辈为先贤树碑立传的角度观察,这部著作绝对可称为传世之作。当然,我们从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作者对陈寅恪先生知识分子傲骨的欣赏与对其多舛命运的哀伤,或许有许多读者掩卷不禁潸然泪下。我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多愁善感之人,但读毕此书也不禁长叹历史的无情与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陈》书文笔优美而细腻,时时透出感伤的笔调,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相信读完此书的读者,无不钦佩一代史学宗师陈寅恪身处狂暴恐怖的年代(海外学人多目为“地狱”),目睹曾经信赖的弟子们多趋向“新学”而绝不作曲学阿世之举。陈先生所处的时代恰为中国“文字狱”与“反智论”最为猖獗的时期,无数学人为求自保,纷纷自觉或不自觉地作阿谀之举,各领风骚十余年。唯独陈先生坚守阵地,被目为“中国最大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而海外则目陈先生为“中国大陆唯一未灭的文化灯塔”。两相对照,有一点是二者的共识,那就是陈寅恪为中国史学当之无愧的权威。以“左”自命的学者与造反派们尽管极尽所能地贬低陈先生,但无法绕过的是陈先生的史学成就。我们从小熟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山祖郭沫若虽属政府大员,贵为中科院院长,当他面对虽盲目体衰,但仍被外界视为史学泰山北斗的陈寅恪时,相信内心仍有几分底气不足吧。在我们这代人读书的上世纪末叶,所耳闻的著名史学家无非是郭沫若、翦伯赞、范文澜之属。而今日我们所熟知的陈寅恪、钱穆等史学泰斗则都因为相同或相似的命运被刻意淡化,这不能不说是政治对学术的蹂躏。其实仔细想想,建国以来,政治对学术的蹂躏还少么?我们所体会到的只是它的一点余绪而已。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就是饱受政治的压迫,虽有政府提供的各项优待,但这岂是陈寅恪这样的士子所看重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陈先生晚年自比“负鼓盲翁”,但仍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正是当时大陆知识分子所普遍缺乏的一点,但陈先生感到“吾道不孤”的是,仍有一批士子紧随其后。刘节代替老师陈寅恪挨批斗,吴宓在最恐怖的时代致信中大询问陈氏夫妇安危便是明证。“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是陈寅恪自我最无奈但也最真实的评价,这是那个时代与那一代知识分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如陈寅恪一般的大师级学人在恐怖的十年陨落的不知几何,令今人思之无不扼腕叹息。但这样的结果确是陈寅恪等人早已料到的,也是无奈的。愿文化科技日益昌明的21世纪不再发生这样的悲剧,不再出现这样悲惨凄凉的“最后二十年”。
  •     从陈寅恪的最后20年入手,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是不知道是因为作者心中情感澎湃、难以抑制,还是因为刻意写得跌宕起伏以增强可读性——总体来说让人觉得词藻绚烂,人物反而面目模糊。
  •     在读这本书之前,对陈寅恪的一些生平有过了解。他在50-60年代政治运动的风起云涌中,以一尊瘦骨,独顶风暴,坚持历史研究恕不尊马列,而拒绝毛的“历史研究院院长”的邀请。以及在49年拒绝蒋的专机,而毅然选择留在大陆。令人映像深刻。一直佩服陈老先生的耿直与人格。但却觉得他对红色中国的认识,不如胡适那么深刻和透彻,以致他不愿像胡适那样选择离开。读了《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之后,我才终于理解,陈之所以留下,并非在国与共的政党之间的政治选择。而是故土与漂泊的人生选择。他因为热爱这片土地,而选择留下。更为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选择,而向他所坚持的真理与理想妥协。这种坚持,这种人格的闪光,在那个政治风暴席卷摧毁一切的年代,几乎所有人都沉默、妥协、或者同流的背景下,在人性的阴暗面最容易暴露的时刻,而更显弥足珍贵。他以近乎绝迹的中国先秦时代的士人风骨,秉持了自己一生珍视的理念,从一而终。——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他让我第一次真正的在现实的世界里找到了一个例证,人文的情怀与人格的品质,终究会超越政治。每一个朝代,不论如何轰轰烈烈,长短不过几十几百年,在历史长河中,如过眼云烟。而精神的力量,却可以如青山突起,川流裂地般刻入历史,成为一座丰碑。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终于读完这本传说影响了一代学人的传记。在自己被整个社会作为异己的日子里,怎么固守自我;对于自身所崇奉的文化信仰,怎样坚守,陈可为典范。读完,同时亦被其信仰和践行的文化精义深深感染。
  •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书的资料详实,但是作为传记对于先生的一生,通篇是一个惨字,就我个人认为,从治学研究和贡献的角度可能更有意义
  •     复读时候 拿出校上艺术课为由 逃周四下午的英语课 外出闲逛 看书 在唯楚买了这本书 150 人民币 很高兴的在学校看着 第一本 台版书
  •      面对大师 唯有瞻仰的份儿
  •     清清白白的文化人,不止陈寅恪,还有书里提到的其他一些人。那么努力的在乱世里找寻一处可以做学问的地方,为了不违本心受尽折磨。现在的世界这么浮躁,看看他们觉得真好。
  •     传统,一方面能够成为旧制度的殉道者,另一方面却也能在疾风暴雨式运动与变革中守护社会最后的良知底线
  •     舊書店找到的啊,不容易,如獲至寶
  •     临近毕业,一本书断断续续才能读完,这样安静读书的小时段也所剩无多。这本书很早就知道了,终于在文库里找到,用几个上午下午的时间激动地读过一遍。从大量史料中梳理出来的一段历史真相,可以见到写作者之用功和有情,所披露的细节是如此真实可怕,命运嘲弄人,它再现了那段历史中的人世百态,让我们看到一代学人如何坚持操守,终生不渝。
  •     风雨飘荡的最后二十年,最终都归于孤寂。
  •     文笔真好
  •     在北大买的第一本书,在汉学第一眼看到它时的惊喜至今记忆犹新,读完绝对触动~期待三联今年再版ing~
  •     今之虚荣掩昔凉——他们叫我遗忘,你们不肯埋葬。
  •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之后,中国学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     作者的种种虚话空话令人作呕。
  •     了解到一些大师的风范,对知识学术的生命性坚持。但或许历史知识的匮乏和浅薄,读这本书很难被触动
  •     战火的奔波、岭南的迫害,晚年的不易…… 区区二十年,风霜尽现;真的很想读台版的,也许更能了解更多的“文革”迫害吧……
  •     传奇的一生,后期显然是被隐没。
  •     大师值得敬仰。但是书中所流露出的“知识分子高贵的优越感”有些过了。
  •     资料很丰富,但是觉得就像炖了一千条鱼的感觉。能学到先生的风骨才是最重要的。台联经的书做得比三联好很多。繁体字不好认,需要查新华字典。
  •     虽然觉得肖荣当时太想把我当成历史系的学生来对待,但是这本书的确是我大一的时候看过感触最深的了。怀念那时候写了文章可以给他改,听他扯他的奋斗史。
  •     悲凉的文字,强带入感
  •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度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
  •     豆瓣能搜到,这本书是解禁了吗?
  •     太好.
  •     痛哭流涕。
  •     不知道为什么当时看不下去了,等有空了重读一遍。
  •     一个历史大师充实而又悲凉的晚年。作者的文笔有悲天悯人的力量。
  •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不论政治,专心于学术
  •     浪费了这么多史料
  •     http://www.yunshow.com/htmlys/infohong/2011/0104/goods_book_85387.html当年实在懵懂,还需重读
  •     特别喜欢的一本书,不仅展现了陈寅恪先生生命中最后二十年跌宕起伏的命运,也侧面描绘了建国初期我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令人悲叹不已。除了陈寅恪先生,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节,是他请陈寅恪先生为王静安写墓志铭,也是他在陈寅恪先生受到批斗时代老师挨打。其精神令人感佩。
  •     作者乱发莫名其妙的感慨,于史料的拣选编织也不很擅长,可惜了这么好的选题。还是推荐吧。
  •     三星给陈老,不喜作者行文的风格
  •     一代大师的人生
  •     因季老,知道了陈寅恪,对其起了兴趣,问了我正在南京大学读古汉语文学硕士的朋友,首推这本,因为说我陈寅恪别的著作我看不懂,确实,其著作都为文言文为之,正因如此,我下一本书就要学习文言文,来感受其历史方法。读过此书,也让我对十年文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当时的文人在当时是心里软弱的有所改变。如此之环境,被批判者还能做些什么。
  •     当初本来想买来着,后来不知怎么就没买,然后就绝版了,念念不忘了好长时间,终于在网上找到电子版,算是以偿夙愿吧。文章憎命达。忽然想起还有一句,异人与异书,造物不轻付,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的了。61年之后的生活简直不忍目睹,颇有自古美人如良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康生对金石的喜爱让我想到希特勒,同时切莫得罪小人。
  •     未拿台版与内地版作认真比对,是否有删节?
  •     看陈思和讲周作人《闭门读书论》时顺便提到。一次回家伴着轰隆隆的火车声读下来的,这本书很好,想买回家看。
  •     真情
  •     资料全面,内容丰富。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怎么说呢?余秋雨体?文化散文体?就是那种文章或者文化纪录片旁白的类型,很适合一个厚重的中音来朗读。高中为了写作文,很喜欢读这种很雕琢、注重语言技巧的表达。
  •     感情充沛~
  •     了解一些党史,比第一遍更好看。
  •     简体版被删掉的龙潜副校长,在中山大学小礼堂讽刺陈寅恪的诗,说其中一首是怀念台湾的日月潭。。。
  •     有空读读他的年谱
  •     不只是一个人,而是对一代人的追忆
  •     到了台湾才找到这本书
  •     新修订的简体字版之前没看完,这次算补全了。感愤良多,废书而太息再三再四者不知凡几。实质内容暂且不谈,关于形式内容想说这样几点:第一,作者能在1990年代阅读原著、查找档案、走访故人写就如此一部著作并付梓面世(其中许多访谈因为当事人的作古似已成为了唯一史料来源),勇气既嘉,而且在书中亦遍布着真挚的情感;第二,许多章节段落在叙事过后都添笔作了比兴时的感叹,似有画蛇冗足之感;第三,对于传主隐藏更深的精神生命和拔绝更高的文明意义,似乎开掘攀附不足,有些地方欠些火候,常觉话到嘴边了但说不出来、「不过瘾」,不省是不愿铺陈还是笔力有限。
  •     唉
  •     掩着鼻子才看下去。
  •     中国式知识分子的操守与道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