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译

出版社:光明日报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802067363
作者:孔子
页数:176页

章节摘录

学而篇第一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知识能反复地温习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个有修养的人吗?”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如果)为人孝顺父母,尊重兄长,却喜欢冒犯上辈或上级,这种人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君子应致力于根本的工作,基础的东西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其他)道理就由此而产生。孝顺父母,敬重兄长,这些准则应是仁的根本吧!”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讨人喜欢的脸孔,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尽心尽力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第五章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说:“治理一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财政开支,爱护臣下,按照农业的忙闲决定何时役使人民。”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年轻的人,在父母身边要孝顺父母,离开家要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第七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尊重有贤德的人,而看轻貌关的女色;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不惜献出生命;结交朋友,说话诚实守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自谦说没有经过学习,我必定说他学习过了。”第八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说:“君子举止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态度不庄重,即使学习,学业也不会巩固。要把忠诚和守信放在(待人处事的)主要地位上。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错误,要不怕改正。”第九章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说:“慎重地对待父母的丧礼,虔诚地祭祀历代先祖,社会道德就会趋向淳朴厚道了。”第十章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禽问子贡道:“先生到了一个国家,总能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是自己有心去打听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是靠为人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逊(使人乐意主动向他讲述)而了解到情况的。先生这种取得别人信任而获知政事的方法,也许同别人不一样吧?”第十一章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考察一个人是否孝,)他的父亲在世时,看他的志向主张;其父去世后,要看他的行为。如果长时间遵照他父亲生前的做法,就称得上孝了。”第十二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说:“礼的运用,(处理事情)以达到恰到好处为最可贵。先王的治国之道,其妙处就在这里。小事大事都要依此而行。但若有行不通的时候,只知道为了求得恰当而一味求恰当,不用礼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第十三章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子说:“诺言符合义的原则,才可以实践、兑现。对别人恭敬庄重符合礼的原则,才可以免遭耻辱。依靠亲近自己的人,也才有可能靠得住。”第十四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足饱,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敏捷,说话谨慎,主动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称得上好学了。”

前言

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编辑将《中外名著榜中榜》的书目寄给了我。看到这些书目,一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那实在是一些再熟悉不过的书名,让我一下子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中学时代。1959年,我读完小学,考上初中。这在今日,实属平常,但在当时,还真算回事儿。家里人认为,中学生就不能再看作小孩子了。身份变了,待遇也随之改变。印象深刻的有三条:一是有了早餐费,可以到街上“自主择食”(上小学时只能在家吃早点);二是可以使用钢笔(上小学时只能使用铅笔);三就是可以读大人们读的书了(上小学时只能看童话和连环画)。这第三条待遇我还提前享受:在开学前的暑假中,我一口气读了许多“大人书”。这是我和中外名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我的母亲在大学里当资料员,借书有“近水楼台”之便,每天下班,她都会给我带书回来,我也就一通狼吞虎咽,看完再让母亲去借。读些什么,早已记不清了,无非挑那些好玩的读,半懂不懂,囫囵吞枣。现在回忆起来,最喜欢读的外国名著,竟是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如果还有什么,那就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了。这些书,肯定读了不止一遍,否则不会如此刻骨铭心,念念不忘。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书决不是我的启蒙读物。我的启蒙读物和许多孩子一样,也是《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格列佛游记》等等。但为什么记忆深刻的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带有探索(探案或探险)性质的书呢?我想,这与心智的逐渐成熟有关。初中,是一个人的心智由懵懂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中外名著的作用,就像是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让我们看见外面那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时期,读到什么并不重要,读懂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是想读,是读个没完。有了这份好奇心,就有了阅读名著的冲动;而有了这份冲动,就能培养阅读的习惯。进入高中以后,我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了。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和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是我在高中时阅读的,当然还有契诃夫的小说和泰戈尔的诗。至于中国文学名著,则最爱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杂文。我很晚才读《红楼梦》(这与时代有关),但我认为:《红楼梦》是最应该推荐的不朽之作。说这些话,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不过讲讲个人的经历和心得体会;提到的那些书,也未必人人必读,不过举例说明而已。在我看来,读书是一件“谋心”的事。归根结底,是要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顿,心智得到开启,精神得到寄托,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它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或强求。也因此,我不主张什么“青年必读书”。在我看来,书只有“可读”,没有“必读”(做研究除外),所以只能“推荐”,不能“要求”。我作此推荐,因为在我看来,这套丛书所选,大多都值得推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光明日报出版社还做了一件极好的事,就是把这些书的价格定到了最低。这可真是功德无量!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虽然家境尚好,却也买不起许多书。每次逛书店,往往乘兴而去,惆怅而归。我们知道,名著,并不是读读就可以的,它应该伴随我们的一生。名著,也不该束之高阁,让人仰望,而应该像朋友一样就在我们身边。这就需要将名著的出版“平民化”,让“旧时王谢堂前燕”,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我想,这大约是这套丛书的又一个意义吧!易中天2007年6月17日于厦门大学

书籍目录

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宪问篇第十四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阳货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子张篇第十九尧日篇第二十

编辑推荐

《论语》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是儒家经典之一。《论语》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多三言两语为章,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教育部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论语》为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书目。

作者简介

《论语通译》这部华夏“圣经”看上去虽只是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两千多年来被多少掌握历史命运的统治者、多少梦想改变历史命运的仁人志士反复品味而未能尽之。今天,当我们面对金钱社会的冲击和信息时代的挑战,体悟一下先智的喃喃细语、温习一下圣者的谆谆教诲,不仅是明智的举动,也是一种人生的幸福。
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如生命之树常青,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无形之魂,主要在于有一部经典性的传家之宝——也是一部镇世镇心之宝——《论语》,它可以说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文化的木之本、水之源、心之魂。

图书封面


 论语通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读完《论语》,我才发现孔子是在中国人脑子里刻下烙印最深的一个人。他一辈子其实只干了一件事情——就是维护父子关系式的统治,即“恢复周礼”。他的为学之道、为人之道、为友之道、为家之道、为官之道、为政之道也都围绕着这个个主题。同时,他把这种关系的政治深入到学校、家庭、政府等各个社会组织和个人生活之中。所谓的“周礼”也正是“父子关系式”的政治伦理与实践。他的这一套礼制经过他和他的弟子们的宣传与推广,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阶层的中国人的脑海深处。可以说,正是孔子把“父与子式”的中国专制主义种子深深地种在了中国人心中,长成了绵延千年的“帝国常青树”。关于人修养,他认为最高境界是“中庸”,后来被发展成为“中庸之道”。“中庸”不仅是说个人道德修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也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至德。做到这些,才能成为“君子”,才可以成“人”,才可以为“礼”。关于家庭,他说要讲究“孝悌之道”,后来的中国人把这一点发展成为严密的伦理纲常和道德体系,成为中国专制主义国家下家庭生活的规范。其实,专制主义与伦理纲常是相通的,孔子说过:“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就是说:“孝啊,就是要有孝顺心,对兄弟友爱,并把这个道理应用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了政事,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从政呢?”就是说维护家里的伦理纲常与为政是一样的。关于交朋友,他觉得要交“志同道合”的人,“志”为善志、“道”为仁道。他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类:“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正直不阿;谅,诚实无欺;多闻,见多识广。“直”、“谅”指朋友的道德条件,“多闻”指朋友的认识条件。另外,还要讲“友多闻,则进于明”,就是说要明“仁道”,强调的是闻见有关仁道的知识。至于朋友是否需要了解关于农业、自然的知识,孔子没有作具体说明,如“樊迟请学稼”。“直”、“谅”、“多闻”,都不离仁道,正如曾子所讲:“以友辅仁”。可见,孔子把交友之道也当成是成“仁”、成“礼”的一个方面,还是为了“礼”。关于从政,他认为要遵循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是要维护一种父子关系,这和他的为人、为家都是互为一致。孔子把古代社会的本质都弄明白了。所以,他敢说“朝闻道,夕可死矣”。孔子虽然死了,但他的思想烙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头脑深处,时不时地会蹦出来。不论何时、不论何人、也不论何地,中国人的记忆深处都有孔子的影子与烙印。孔子在中国统治者、官僚和知识阶层脑子里留下烙印并不稀罕。最令人震惊的是,我小时候常常父母给我们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竟然是出自《论语》,而他们连小学都没有上过。想想看,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野农夫也在脑海深处有孔子的烙印,这不得不让人惊奇!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说明孔子表达的是中国乡土社会的规则与教训,及一个熟人社会的规则与常识。这社会不变,事实如此,他的话语也就绵延千年,他的的遗训自然也就得以留存千古。从本质上看,是由于中国社会一直处于静态的农业社会,基本没有什么冲击与变化(虽有改朝换代,其实是一个朝代),他的训诫才得以流传乡野,传诵千古至今。如果没有社会的根基的话,他的这些话恐怕也只会被人们忘却了吧?试问:现在都市新新人类的父母谁还会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在当今这个社会转型的时期,这两种情况尚可保存,未来的公民社会,现代工业社会,这种孔子的烙印自会消失。所谓“儒学的复兴”,不过是学者的自我安慰罢了。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一般都不会卖这么便宜,需要带孩子读论语的家长,可以考虑买这本。
  •     书纸张到算划算,不过翻译得有些不是很满意
  •     少年儿童必读经典好书
  •     想了解国学的来读这本书
  •     挺好的,就是封皮上弄脏了一块,不过不影响
  •     很好很超值的书。质量也很好
  •     经典图书值得一看
  •     价格公道,印刷也不错,但注释较简单,也没有讲解
  •     有些不详细 但是性价比好使不错的
  •     经典就是经典,很喜欢。
  •     浅显易懂,字体和格局都很喜欢,很实惠
  •     ;論語通譯
  •     很好,我很喜欢。不仅价格实惠,而且印刷精美。有原文,有注释,推荐大家买一本。
  •     去年毕业书市淘的,断断续续翻了一年多。译文注释基本比较棒,只是好多则语录配上背景就好了。不知当年读的是不是这个版本。还是觉得《论语》是部很有意思的书。
  •     书看着很舒服,实用。我喜欢
  •     书很便宜,又实用,纸张也不错,出版社也很棒,靠谱!!!!!!!
  •     钢笔手抄全册,受益匪浅
  •     学过的一个坏处是忘不了了。。可惜现在人不学孔孟了。。
  •     对我来说是很好的一个入门了。读的过程中我经常吐槽,弟弟问既然觉得有问题怎么还看,我说:为了批判……提升了词汇量,果然得看经典哈。
  •     翻译太简了,完全是不可理喻!
  •     中外名著榜中榜:论语通译
  •     这书挺不错的,质量很好
  •     有简单的翻译,有生僻字注音及解译。有个别背景诠释。我找了很久就想要这样的一本。
  •     出版社能够把成本压缩至5 6块 诚意可真很大书我和同学对比过 比起某些大出版社来说 翻译还有欠缺
  •     坑人坑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