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去魔化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9867174611
作者:尤根.歐斯特哈默
页数:540頁页

内容概要

尤根.歐斯特哈默(Jurgen Osterhammel)
一九八二年至八六年,擔任倫敦德國歷史研究所的研究員;一九八六年至九0年,為弗萊堡大學學術政策研究所的學術顧問;一九九0至九六年,為哈根大學(Hagen)歐洲洲外史的教授;一九九六至九七年,擔任柏林學術講座(Wissenschaftskolleg zu Berlin)特別研究員;一九九七至九九年,成為日內瓦國際高等研究大學(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Hautes ?tudes Internationales)國際關係史教授;一九九九年起,為康斯坦茲大學(Universit?t Konstanz)近現代史系教授。一九八九年,他的《中國與世界:十八世紀至當代》(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 Vom 18. Jahrhundert bis in unsere Zeit)獲德國史家協會獎。尤根.歐斯特哈默教授的研究重點包括: 十八世紀以降的歐亞歷史、知識思想的傳布接受的歷史、思想史、史學理論及全球化理論與實踐的歷史等範疇。

作者简介

本著作中,作者討論了啟蒙時期歐洲人的亞洲觀。在作者看來,亞洲是啟蒙時代的顯學,到了十八世紀,亞洲最為偏僻的地區也被人探勘研究過,到了一七八0年左右,歐洲的知識份子對亞洲已相當熟悉。
但這些訊息如何從亞洲流傳到歐洲呢?這些訊息又是如何轉化成圖像、解釋,甚至理論的呢?本書提供了許多生動的例子,像歐洲人如何在奧圖曼帝國、波斯、印度及中國收集資訊,誤解與偏見如何造成,又是如何依賴當地人士。本書對這些探索了形成這些誤解的途徑:從最先的印象到公開出版的旅遊報導,再到歐洲民眾的閱讀經驗。
啟蒙時期的世界觀與求知慾促使歐人接觸陌生的亞洲,歐洲不斷和當代亞洲互相比較,藉以尋得自己的定位,逐漸從亞洲的優勢中解放出來,殖民方式不過只是其中一小步而已。本書也從許多亞洲的經驗中出發,探索了這種文化上的典範轉移:評價了亞洲的游牧民族和騎乘民族,討論了「東方專制」的問題及東方社會中的女性地位。
歐洲在這個世紀深入認識亞洲,原本神祕奇幻的國度現在成了清晰的客體,這種知識上的去魔化令歐洲獲得一種至今依然揮之不去的優越與自大感。本書的研究呈現出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難題,對今日的世界來說,這段歷史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衝突溝通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亞洲去魔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當一位西方來的船長──金髮碧眼,談吐得體,禮儀無闕,或許還是名貴族──第一腳踏上他心目中定義的「亞洲」土地時,一項高度緊張的腦部活動便開始運作。冒險與獵奇以及隨之而來的戒備促使船長的腎上腺素分泌,但是真正在他心底產生的思慮卻來自人類天生的另一種能力:「比較」。「比較」帶給旅行者的情緒遠比探險本身複雜得多,而歷史上只有少之又少的旅行者,能夠脫離本位主義的立場來看待陌生的土地。《亞洲去魔化》從旅行者的敘述開始,「比較」之下的文明激盪貫穿全書,歐亞大陸的文明曾經出現美妙的均衡,但又很快地被打破。亞洲的符號從美麗繁複的異文化變為簡陋蠻夷的野文化,對照歐洲觀察者從欣賞好奇進而推測理解,才走向輕蔑低視的歷程──可能有讀者會與我一般疑惑:亞洲難道是經不起歐洲人探索的文明嗎?亞洲難道在脫離迷醉式的感性後就沒有讓歐洲人平等看待之處嗎?衝突的產生需要兩個以上的相對意識,是以還須考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在地思維;西方人船長的比較,和陸地上東方人的比較,就本位主義的強弱來看各勝壇場。但針對歐洲而言,她在十八、十九世紀產生的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與接著興起的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或許就是問題的根本解答。可惜這個答案太過簡略、涉及也太廣,每個思想和體制都有足以掀起文明爭議的地方,而可慶幸的是《亞洲去魔化》試圖將所有的交鋒納入,在我們眼前展開一幅較完整的圖像。這卷圖像雖然高潮跌起,但結尾處並非美好的風景。等待著十八世紀這場冒險家與探險者歷史的是一個冷酷的結論:『亞洲必須受到統治、教導、經濟上被利用及科學上被研究。亞洲是份工作。』能夠實際評估不同文化各自優點的學者在此主流海洋裡只是孤單的小舟,亞洲在歐洲人自設的精神使命下駛向十九世紀的驚濤駭浪。在十九世紀末帝國主義的肆虐裡,整個世界都被捲入毀滅性的破壞,與此相較,十八世紀時的文明交流益發顯得可貴,而通盤描述並分析這段時期的《亞洲去魔化》,可算是當前最詳盡的著作吧!建議可將江蘇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國研究叢書放進延伸書單。◇以一位讀者的角度來看這部厚達674頁,正文佔了三分之二的著作,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章〈官員的眼淚〉這一節,它記載著英國人與韓國人的第一次接觸,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一位韓國官員與英人的互動。在船長的記述裡,這位官員已年邁,顯然德高望重,船長稱他為「酋長」,並邀請這位老酋長共進早餐。『他盡情吃著桌上所有東西,用著他大概第一次見到的刀叉及湯匙。……他彬彬有禮,輕易適應了和他完全不同的民族風俗。……他十分好奇,當他明白一件起先讓他訝異之物的用途後,總是無比滿意。沒有任何的故做驚奇,沒有任何的過度欽佩。』這和所有船長接觸過的「蠻族」都不一樣的行為,讓船長下了這樣的結論:『……這表示出,不管不同國家中的社會如何不一樣,禮節形式依然放諸四海皆準。……毫無疑問,他(指老酋長)是位有良好教養和敏銳觀察力的人。』看到英國茶,在詢問英茶飲用方式後,悠然自適地享用很容易;看到大砲,在詢問大砲使用方式後,還能悠然自適坐在船上就不容易了。在言語無法溝通又無翻譯的情況下,能觀察出英國人毫無敵意,在享用異國文化的同時卻可不透露自身文化,用一次痛哭就阻止了英船的停留,還得到英國人視為紳士的對等尊重。這是什麼樣的人啊?這不就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嗎?他的言行,可與戰國時往來各國的名臣使節相譬美。韓國曾有這樣的官員,難道不曾在歷史上留名嗎?若有讀者知曉這官員的名字,我當為其膽識浮一大白。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楊照:...相較前代,十八世紀歐洲異文化知識,不再充滿自我中心的想像,轉而浮現一點秩序,尤其是浮現一點想要參與貢獻這個領域裡的人,不得不遵守的規範。不過和後來的十九世紀相比,十八世紀卻又還沒有明確的社會制度管轄這套異文化知識的產製、流傳與評價,也就是說,異文化知識尚未「專業化」、「體制化」,尤其尚未與帝國主義殖民政策合為一體,而有著較大的個人、學派特色空間。
  •     感覺很多東西都在其他地方見過,內容也沒什麼令人驚艷之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