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判断力批判》释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7
ISBN:9787108029140
作者:邓晓芒
页数:410页

章节摘录

  第一讲 康德哲学体系简介  今天尤老师要我和大家谈谈康德的哲学和美学,现在,我主要围绕康德的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向大家介绍一下康德的思想以及我个人的一些心得。康德的著作大家公认为是非常难读的,非常的晦涩,我和我的导师杨祖陶先生翻译这三大批判前前后后大概花了十年的心血,今年才把它出齐,深感这里面的深度。有句话叫做“说不尽的康德”,我和杨老师认为还应加上一句话叫做“说不尽的康德翻译”。我们如此细心地、耐心地坐冷板凳,把它弄出来以后,现在在我讲课的课堂上,在给研究生们讲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仍然发现有些地方是弄错了的。像康德这样的巨著,你要说我这个翻译没有错误,那是笑话,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们在尽量做到少出错误。它不光是行文的晦涩,而且更重要的是理解上面的问题。你如果没有吃透康德的精神、康德的思想,前后全部贯通,那么在翻译上是免不了要误解他的意思的。康德的著作连德国人都觉得难读,很多德国人都说,我们要读康德的著作,最好是用英译本,因为英国人有的地方翻译得还比较明白,你要直接读康德的原文,很多德国人都读不懂。所以,翻译的难度是非常大的。现在我们并不敢保证每句话都翻译得很对,没有别的译法,那样说是吹牛。今天我与大家谈的是个人的体会,期望通过这个讲座,使大家在今后自己的阅读中,能够跨进一个门槛,知道怎么去读。将来如果大家在阅读中一旦发现错误,马上想办法告诉我,使我们把这个译本搞得更完善一些。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如果扼要地讲,两个小时我也能讲个囫囵的大概,但如果细讲,它是可以做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的课程。我这次准备讲九次,时间虽然有一点,但还是只能讲个大概。  今天第一次我主要想讲的问题是,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在前两个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已经发表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第三批判”。第三批判是在前两个批判遇到的问题中生长出来的。所以你要直接读懂第三批判,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当然我们可以对康德提出的一些美学原理直接去了解,也可以有体会,但要真正深入了解康德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原理,原理后面的基础是什么,那你还需要对康德的理论做全面的理解。  我们在翻译中也感到,其实第三批判的翻译是最艰难的。《纯粹理性批判》当然很庞大、很繁琐,《实践理性批判》也有它的难度,但是最难的就是《判断力批判》,因为它是建立在前两个批判基础之上的。有些东西前两个批判讲了,这里不讲了,或讲得比较简单。你如果没有读过前两个批判,你一时从这个文本上面就摸不到头脑,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所以我想第一次讲座,首先把康德的批判哲学的体系和结构做一个大致的介绍是有必要的,有利于我们后面深入到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里面一些具体的内容。  我首先要讲的是批判哲学和康德对形而上学的设计。大家都知道,康德的批判哲学是三大批判,只有三大批判,没有第四批判了。何兆武先生讲的“第四批判”那是卡西尔等人所做的设想,其实康德并没有第四批判,他只有三个批判。那么三大批判作为他的哲学的主体,主要的部分,它们构成一个结构。但是康德在很多地方都谈到,他要建立一种新的、未来的形而上学。什么是未来的形而上学呢?康德认为,以往的形而上学,从古希腊以来,一直到今天,可以说都失败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序言里讲到,形而上学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被人们看成了一个弃妇。就像一个亡国的女王被流放,流离失所,没有归宿。为什么呢?因为两千多年来的形而上学现在被证明,它们都是失败的,都不成立。而未来的形而上学应该有新的气象。康德的意思是说,虽然承认以往的形而上学都失败了,但他的雄心和抱负是还要重建形而上学。很多人讲康德摧毁了形而上学,康德扼杀了形而上学。一般地说这也没错。但是你要看到,康德最终目的还是重建形而上学,他并没有否定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可能的,问题是,作为科学的、真正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  1 《纯粹理性批判》  在康德时代对形而上学冲击最大的就是休谟哲学。休谟哲学就是把一切形而上学都摧毁掉。形而上学以往是作为一切科学的科学,就是为科学奠定基础的。但休谟证明,形而上学不能为科学奠定基础,形而上学本身还不成立。休谟证明,因果性、必然性这些哲学探讨的问题,都不足为凭;万事万物,科学所展示的那些定理,那些公理和公式,其实都没有什么普遍必然性,都是可疑的。我们只能够就事论事,我们能够用它就用它,但是不要以为它的后面有什么形而上学的实体在支撑着它,有什么形而上学的关系在支撑着它。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知觉、感觉和印象在那里来来回回。我们认为有因果性和必然性的那些关系,只不过是我们人的主观联想。多次的、习惯性的联想,就形成了这样一些回路。那么,既然是习惯性的联想,而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所以自然的规律本身是可以随时改变的,只要你形成了新的习惯,你就可以提出新的规律。那些规律都没有什么可靠性和必然性,顶多只有一种或然性,一种机遇,一种概率。休谟这种挑战对当时的形而上学是摧毁性的。当然,当时的科学不管这些,他们避开这个挑战,牛顿当时还讲要警惕形而上学,他们不管形而上学。但实际上科学如果离开了形而上学的基础是站不住的。你想想,牛顿物理学如果都是一些习惯上的联想,一些事件的恒常发生多半是这样的,万有引力定理多半是这样的,我们所看到的事件多半都遵守牛顿三定律,如此等等,那科学还有什么可信度呢,随时都可以怀疑。所以休谟对当时欧洲哲学和形而上学思想的挑战是致命的,几乎没有人能够回应。  这个时候,康德提出来要重建形而上学——未来的、真正能够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怎么建立呢?康德提出来,我们处在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都要经过批判,包括形而上学的基础。形而上学以前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那么康德认为,我们首先要对纯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通过这种批判和考察,我们来解决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也就是解决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科学没有形而上学作为基础,那么,科学的权威、科学的可靠性就成了问题。你要相信科学,你的根据是什么?它何以可能?康德出来回答的就是这样一些问题。当时欧洲的哲学,唯理论和经验论,大陆哲学和英国哲学双方都对休谟无可奈何。休谟提出的问题,没有一个人能够反驳。休谟讲得很实在,他是很实事求是的,我看到什么我就说什么,我没有看到的我就不说。我看到了,我有知觉,有印象,我就说这个知觉和印象。我看见了太阳晒、石头热了,我就说太阳晒、石头热了。但是我不说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我没有看到原因嘛。因果律被推翻了,推翻了以后,没有人把它恢复起来。休谟讲得很实在,你是没有看到原因嘛。他如果坚持经验论的立场,只是承认已经看到了的东西,看到一点就说一点,那你拿他毫无办法。他把一切必然性、因果性、实体,这样一些形而上学的概念全部否定了,至少是否定了它的普遍必然性。这些东西都有用,但是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坚实可靠。  康德的回应是,你看到这些东西,你是怎么看到的?你说是凭感觉看到的,好,但是这些感觉是不是就仅仅是那些知觉和印象?你在感觉的时候,是不是已经有一些先天的东西在里面了?康德与休谟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认为人们在感觉的时候,已经把先天的东西放进去了。比如说时间和空间,时间你也没有看到嘛。你在看到太阳晒、石头热的时候,你哪里看到了时间呢?可是你为什么能够说,太阳晒,“然后”石头热了呢?你这不是看到了时间了吗?你在感觉的时候,你已经对时间这样一个东西认可了。你怎么知道“先”有太阳晒,“然后”才有石头热呢?于是康德抓住这一点,认为我们在感觉、在经验中,哪怕是在被动的接受过程中,我们已经有了一种主动的把握能力。没有这种把握能力,我们连感觉都感觉不到。比如你说“我看见了一块红色”,人家就会问:“你看见的这块红色持续了多长时间?“有多大一块?”如果你说“我看到的这块红色连一瞬间都没有持续”,“连任何广延的面积都不占”,人家就会马上怀疑你没有看到任何红色。你如果看到了,哪怕是一瞬间,也是持续了一瞬间,哪怕是一丁点,也有一丁点的面积。所以,康德认为,在你看到了一块红色的同时,你就已经用你的先天的时间和空间在看它。所以,在被动的接受,在被动的感觉经验中,已经有先天的东西。这个先天的东西是你去感觉的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你是感觉不到的。在感觉中,哪怕是在  动的感觉里面,已经有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先天的形式在那里,使你能够感觉到。  在这里,我们看到,康德另辟蹊径,就从休谟的出发点出发,再进一步提升上去。我承认你经验论说得有道理,我们只能够说我们看到的东西。但是,你是如何看到的?你看到是如何可能的?你的经验是如何可能的?所以康德有一句话: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但是并非都来源于经验。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休谟说得没错,我们都是通过经验才知道,但是一旦经验到,这个经验里面所包含的就不仅仅是经验的东西了。一旦经验到了,这个经验里面就既有后天的东西,也有先天的东西。先天的东西最直接的就是时间和空间。康德还进一步追溯,除了时间和空间以外,还有更高的形式,那就是范畴——知性的范畴。知性的范畴使你所看到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对象”。你看到了太阳晒,也看到了石头热,你为什么能说“太阳”晒,为什么能说“石头”热呢?这是因为你在看到太阳晒的时候,你把太阳看作一个“实体”,把太阳的晒看作是一种“偶性”。实体和偶性是一对范畴。你虽然没有直接看到太阳这个“实体”的概念,但是你之所以看到了太阳晒的事实,说明你已经有了一个先天的认识能力,就是能够把某种东西看作实体,把另外一种东西看作是这个实体的属性。因果关系也是这样。当你看到太阳晒、石头热在客观上连在一起的时候,你就可以用一个因果关系去断言太阳晒热了石头。那么实际上,你就是把太阳晒看成了原因,把石头热看成是结果。  所以,康德对科学知识的可靠性的解决办法,不是像人们,特别是如唯物主义者那样认为的,有一个客观对象作为我们相信的根据。唯物主义认为认知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所以是可靠的。休谟认为这不可靠,因为那个对象你没有看到,你怎么断言它的存在呢?你所看到的,只是你的知觉印象。康德也认为不可靠,说我们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这没有什么根据。因为客观对象你并没有看到,你并没有经验,你所经验的只是客观对象向我们显现出来的现象。如果这些现象能够成为必然的、普遍的知识,那不能从对象上面找原因,要从主体上面找原因。所以康德提出来,我们的知性,我们的认识能力,在认识任何对象的时候,我们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的。我们认识主体有一面认识之网,我们的时间空间也好,我们的各种范畴也好,都是这面认识之网上的纽结。当然,这个比喻并不是康德的比喻,这是后来黑格尔的比喻,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特别重视黑格尔这个认识之网和网上纽结的观点。但是康德有这个思想,他认为我们先天有一套认识能力,认识结构,他叫做先天的直观形式和先天的知性范畴。这些范畴有十二个范畴,分为四组。包括量的范畴,质的范畴,关系的范畴和模态的范畴。量的范畴就是单一性、多数性和全体性;质的范畴就是实在性、否定性和限制性;关系范畴就是实体和偶性、因果性以及交互关系;模态范畴就是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可能和不可能,现实和非现实,必然和偶然。这样一整套的范畴,康德把它们编成四组,每组三个。  这就是我们认识能力的一面网,我们用这面网来捕捉落在我们感性之中的经验材料。这些经验材料是由物自体、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使我们获得的感知。但是我们的认识不涉及那个自在之物。自在之物是不是就像我们感官所感觉的那样的呢?不是的。比如我们看到红色,那么自在之物是不是红色的呢?谁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刺激了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产生了红的印象。我们把这个知觉和印象通过自己的一套认识之网把它整理起来,构成了那个对象。所以康德认为,所谓认识对象,不是指的那个物自体,而是我们主体自己建立起来的。康德讲的“对象”有两重含义,一个就是物自体,那是我们不能认识的,物自体不可知。另外一个就是现象,这个对象是我们把它构成的,是我们通过我们主动地规范、整理,把我们所获得的那些知觉、印象等主观表象构成起来,使它们合乎实体性、因果性等等这样一些规律,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对象。所以,科学知识的可靠性的来源,不在于物自体在我们之外,用我们的观念对它加以符合,不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保证知识的可靠性;而是反过来,由我们主体保证的,我们有这样一套先验结构,这一套主观上的先验结构,是任何人——甚至于不仅仅是人,是任何有理性者——外星人也好,高级动物也好,天使也好,任何有理性的存在,他如果要进行认识的话,都必须有这一套认识结构。这一套认识结构,不是从人类的生理结构上分析出来的,而是从人类的认识这样一个意识结构里面分析出来的。当然也是从人身上分析出来的,但是主要着眼于人的认识、人的科学知识上的结构。人的科学知识是靠主动建立起来的。牛顿是怎么发现科学规律的?牛顿如果在那里等着苹果掉下来砸在他的头上,如果不思考,那么苹果砸在他的头上也就白砸了,他也得不出所谓万有引力的规律。得出万有引力的规律必须思考,必须用人类认识之网去捕捉苹果掉在头上这件事情,追溯它何以可能。这样才能够得出一个普遍的规律。  所以,人的这样一套认识结构,是必然的,是先天的,任何人不能改变,你想改变也改变不了。比如说,一切事情都是有原因的,你说不一定,我相信有些事情是没有原因的,那你就是迷信了,那你就是没有科学知识了。他居然相信有些现象是没有原因的,居然相信有些现象是没有实体的。那不是鬼魂嘛。所以一个有近代科学知识的正常人,他都不会否认这样一些基本的认识结构。这一套认识结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存在于一切认识主体之中,构成一切知识成为可能的构件。它排除了一切奇迹、神秘的东西、不可解的东西,哪怕是这个事情的原因还没有发现,但是我们肯定,一个有科学头脑的人都会相信这个事情肯定是有原因的。有人会问你,这件事你还没有看到,你怎么知道是有原因的呢?这个原因你还没有发现出来,你怎么知道它肯定有原因呢?按照经验主义的方式,我们只承认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我们还没有看到的东西我们就不能预见到。但康德认为,正因为我们的认识结构里面有因果性这一个范畴,所以我们不能不设想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有它的原因。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这样一种结构,它所建立起来的对象,就可以叫做“客观的”对象。它不是主观的。虽然它来自于主观,但你必须先有一个主体之物,先有一个因果性概念,你才能先验地断言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有原因。人家告诉你,有一件事情发生了,你还没有看见,但你马上就可以断言,那事情肯定是有原因的。你凭什么这样断言?就是凭任何事情只要你经验到了,你就是通过因果关系的范畴去经验的,否则的话你无法经验。我们人的认识都是通过这一套范畴才能够经验到的。所以,由这一套范畴建立起来的对象,康德认为是客观的、是可靠的,有它的可靠性。当然,那个事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个你还需要通过主体的经验去考察,也许你的判断是错的。但是不管你的判断如何错误,不管这个事情发生的结果是由于这个原因还是那个原因,但是有一点你绝对不会错,这就是,它肯定有原因。这是不会错的。在这一点上,理性存在一个法规。  ……

内容概要

邓晓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1964年初中毕业后即下放农村插队,1974年返城,当过临时工、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的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任讲师,1988年任副教授,1989年任教授,1995年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为武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学科带头人,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代表性成果有专著9部:《思辨的张力》(获国家教委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二等奖)、《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合著,获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二等奖)、《黄与蓝的交响》(合著,获教育部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三等奖)、《冥河的摆渡者》、《灵之舞》、《人之境》、《灵魂之旅》、《新批判主义》、《康德哲学诸问题》;译著7部:康德三大批判新译(《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杨祖陶校,全套书获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一等奖),康德《实用人类学》、《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康德三大批判精释》(合译),胡塞尔《经验与判断》(合译);发表论文(含译文)200余篇。主持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一项。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讲 康德哲学体系简介
1 《纯粹理性批判》
2 《实践理性批判》
3 《判断力批判》
提问和回答
第二讲 序言和导言(一)
第三讲 序言和导言(二)
提问和回答
第四讲 序言和导言(三)
提问和回答
第五讲 审美判断力批判(一):分析论
1 美的分析论
2 崇高的分析论
第六讲 审美判断力批判(二):演绎及其他
1 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
2 艺术论
3 辩证论和方法论
第七讲 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一)
1 目的论判断力批判的导言
2 目的论判断力批判的分析论
3 目的论判断力批判的辩证论
第八 讲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二)
1 附录: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
2 对目的论的总注释
3 对“目的论判断力批判”的通俗串讲
提问和回答

编辑推荐

  《康德〈判断力批判〉释义》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作者简介

以作者所译、杨祖陶先生校的《判断力批判》为读本,采取逐节讲解的方法,尽量追踪和重现出康德本人在写作该书时的思路;而在某些困难的地方则根据需要进行逐句讲解,特别是最困难的序言和导言部分,全部都做了逐字逐句的解读。这些解读大都根据作者在大学的课堂演讲录音整理而成,保持了课堂讲解的现场感和生动感,同时配有课堂提问和即席回答。

图书封面


 康德《判断力批判》释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重新反思Adam和Eva的故事。宗教语境下,身份标识的预置,开启了人类道德救赎的大门。疯子Nietzsche大胆定义人类“自戕”的历史,声嘶力竭痛斥基督教虚伪的奴隶道德,妄图基于超人哲学的浪漫想象,重新发明人之为人的全部含义。情绪化的呐喊固然振奋人心,但理性沉思的苦闷终究难以排遣。独自忖度文化符号的刻板印象,才略微窥见被悬置的“人的自由”。Adam和Eva的伟大,在于取消实践理性受困于为善境地的诡谲,满足人性为恶的第一意志诉求,启发后世关乎自由意志的探讨。试问,违背上帝意旨之前,何来自由可言?“恶是社会前进的动力”的假设才真正地被历史践行,人类可以为善了!这是堪比“向死而活”之后最重要的道德发现!我依然相信Kant,他对物自体世界做出的悬置处理,是可以被接受的,是启迪人们发现上帝树立道德的绝对命令的真知灼见。若上帝不存在,Spinoza的道德,依旧是脆弱的。世界依旧将它的美、它的崇高,一览无遗地呈现在我面前,不以我的卑微为强夺。道德的形而上学是可能的。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快要被导师逼死了。。。
  •     属于邓晓芒讲康德的书里比较好懂的一本了
  •     这本书挺口语的,也是读了一遍而已。我对判断力批判简直一点感觉都没有,或者说,它说的那些事和我愿意想的那个方向是反过来的。
  •     简直耗尽脑细胞OTZ
  •     算是看过吧,到第231页。解析异常细致,但是原文容易被淹没~~
  •     阅读第三批判时值得推荐的参考书
  •     #2014071#
  •     3篇知网论文过后晕晕乎乎重新回到邓晓芒,一切又清晰了
  •     逐字逐句,解经。
  •     也许不是邓晓芒做的有多好,而是没有人会扎扎实实去做这些最基本的工作
  •     看了需要的两章
  •     大概翻了一下。如果看不懂康德,可以看邓晓芒的这本书,把康德的世界诠释出来了。如果时间允许,要把书认真看完~
  •     今天被康德虐哭了,妥妥的。还要慢一点再慢一点才行。
  •     邓晓芒讲的好 他脑子思路清晰 讲出来也清晰 明白
  •     感谢~adherent beauty感觉讲得不是太好, 第九节的关键问题也没有太讲清楚。对力学崇高和道德的关系好像也没有点清楚或着重强调。
  •     入门学教授邓晓芒
  •     谈康德还是谈得太浅了
  •     很不错的释义,容易理解多了!
  •     很好的导读
  •     初学康德之人必备之书,说实话,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读起来甚是晦涩,里面牵涉很多术语,对于初次接触康德的人来说真是难以理解,这一本书对《判断力批判》最核心的导言部分基本上逐句解释,对理解康德的思想很有帮助。
  •     这是在陕西师大的讲课稿子经过邓在香港道风山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编辑出版的 算作第三批判的入门吧 下一步攻下第三批判和冥河的摆渡者
  •     序言和导言的解释相当详细,对于刚入门就必须要阅读传说中最难读懂的康德写的最难读懂的《判断力批判》的人,帮助很大;语言通俗易懂,亲切自然,可以有效缓解读者刚看完康德原文时的一头雾水的纠结的情绪。推荐。
  •     : B516.31/7464-5
  •     说起来这种工作没什么学术创新,毕竟只是做诠释,但却真正考验一个人的功底,不能有半点糊弄,而且对于初学者来说,意义巨大。悄悄说一句要是像福柯,海德格尔etc.的著作也有人做释义就好了…
  •     沒能力評判優劣,只能說沒這本書九篇導言完全讀不下去
  •     已购复印版。《判断力批判》这本真是难读。。。它是架设在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之间的桥梁,最终形成三大批判、二个形而上学的架构。
  •     一道非常友好的大门
  •     需要解释的轻轻绕过,无需解释的啰哩啰嗦。
  •     
  •     判断力,世界体系,天启神学,到太人性的,到马克思的古典革命化,我想太平洋水做祭坛,亚洲铜需要真相,黑格尔遗留衰败,黑格尔太不诚实,太不诚实,不管是投入实践,还是真正的在真相当场的用心良苦的原谅都不会像黑格尔那样运作至我和世界精神,他是没有柏拉图的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是阿奎纳,是阿奎那,他是哲学工作者里的价值卖淫者,貌似沉浸,其实是被老婆泡满的意志
  •     通俗易懂
  •     易讀
  •     好书啊,入门之作,准备进入康德原著的阅读。人的道德是最终的目地,康德的哲学体系是何等的高超,佩服佩服 2011.2.11
  •     我现在才慢慢发现,我对于文本解读的功底是在康德这里打下的。每周六的上午,从实践理性批判到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     多年前翻过,有必要重读。康德在意识层面的研究,毕竟首屈一指。经过这么多年,我也回到了康德。
  •     大致明白,细节要再琢磨;《判批》以鉴赏为皮囊,道德为脏腑。
  •     好。。。
  •     三联书店出的这个系列几乎都是好书!邓晓芒的著作是初学者学习康德最合适的途径!没有之一!李秋零的就算了吧,还是邓哥的好懂点。
  •     很真诚的写作,半白半文的风格,让人读起来是那样的流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