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ISBN:9787532128914
作者:彭荆风
页数:411页

章节摘录

  自从1911年民国政府建立以来,中国一直处于被外敌压迫、入侵的屈辱状态,哪里有过出兵境外去援助别的国家的事?而且这次求援的又是一向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对于许多军政界高层人士来说,这真是可以一吁积郁,扬眉吐气于异域了。因此,派往缅甸战场的10万之众,多数是国民党军队中能征善战的精锐,如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是中国军队中第一支装甲部队,全军共有42000余人,除了美式装备的3个步兵师外,还配备有坦克团、重炮团、汽车团等特种兵,擅于组织步炮协同,使用坦克冲击,1939年11月至12月的广西昆仑关战役,就歼灭了日本侵略军第十二旅团的4000余人,并把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击毙。第五军因而声名大振。这次组建中国远征军前,英、美方面也特意向中国政府提出,希望有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入缅作战;另外两个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虽然战斗力不如第五军,但是在进入缅甸前也都换上了全新的美式装备,一些将领的指挥能力也颇强,如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就是个文武全才的少壮将领,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美国柏杜大学学过土木工程,以后又弃文修武,进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戴安澜等黄埔军校出身的师长,也都在抗日战争的初期、中期打过许多硬仗;后来在缅甸的战斗也证明,如果不是英国将军的避战自保,中国远征军是能打得很好的;如第六十六军的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团在团长刘放吾率领下,重创了比自己兵力多达7倍的日军,救出了被围困的英国军队7000余人。但是由于英国这个“盟友”在这缅甸局势很危急的时刻,仍然心怀鬼胎,担心中国远征军的胜利会使过去与中国有着历史渊源的缅甸以后又会倾向中国,却抱着“宁愿把缅甸丢给日本,也不愿让给中国”的错误政策,再加上先后担任驻缅英军总司令的胡敦、亚历山大等人的指挥无能,在日军汹涌北犯时,他们并不是调集中国、英国、印度联军的主力与敌人决战,只是想利用中国远征军来掩护他们向印度方向撤退,以达到他们“弃守仰光,保存军力”的目的,经常不待日军逼近就悄悄撤退,从而形成中国军队两翼空虚,暴露于敌人面前,一再被围攻被截断后路;中国军队虽然奋力苦战,但孤掌难鸣,而且这次又是仓促进入缅甸战地,地形、敌情都不熟,从而难以挽救危局。所以日军只用了4个师团9万余人的兵力,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就击溃了兵力近20万的中英印联军,并一路尾随溃败的中国军队从缅北攻进中国,占领了怒江以西的大片土地。使得本来是抗战大后方的云南突然变成了战争的最前线。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后,只战斗了两个半月(1942年2月16日至5月3日),由于上述原因,却损失惨重,10万人只剩下了4万人,那6万多人,战斗中死伤的只有7300人,多数是在溃败中伤亡,如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42000人,败退中死伤的却多达14700人,剩余的两万人狼狈不堪地翻山越岭退回国内和印度,战车、坦克、大炮全都丢光了。  ……  P3-4

内容概要

1929年11月出生,原籍江西萍乡。1949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后,长期在云贵高原工作、战斗、写作,历任刊物编辑。连队文化教员,军区创作员,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已结集出版的作品有: 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向士兵敬礼》、《绿月亮》、《孤城日落》。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记实文学:《滇缅铁路祭》。中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红指甲》、《巫山一段云》等12部。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绿色的网》、《芦笙恋歌》(与人合作)、《边寨烽火》(与人合作)。

书籍目录

一、荷戟独彷徨二、高原上的纤夫三、五月渡“泸”四、仰攻高黎贡山五、进出红木树、平戛之战六、松山,难拔的钉子七、歼虏下名城八、龙陵争夺战九、驱敌于国门之外十、遗憾多于欣慰的尾声后记

作者简介

历史是无法忘却的。本书是 76岁的老作家彭荆风几度重访抗战中著名的滇西战役遗址,历时一年,几易其稿,把一段历史重现:中国远征军从1944年5月起,先后出动了近20万大军强渡怒江,攀越高黎贡山,苦战8个月又16天,以伤亡67364人的惨重代价,歼灭日本侵略军21057人,收复了怒江以西大片国土。这场大战撼动了世界,中国抗战8年,也仅有这滇西大战驱敌于国门之外!

图书封面


 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彭荆风《挥戈落日》,一本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的长篇纪实文学。关于1944年,同日军浴血作战,花费了很大的代价,收复领土。看得人又喜又叹。虽然相关的书我也看了好几本,仍津津有味。书写得很好,只是印刷上有错字,配图不够好。我一直记得作者的《驿路梨花》一文,记得作者。这段历史值得记住,日军的凶顽真是令人可叹,而中国远征军的英勇也令人可敬。作者从大局来观照,让读者看得很清晰。
  •     克制不了购买欲的我总是在抱怨自己奇慢无比的阅读速度,比如去印度支那三国旅游一个半月,只带着一本薄薄的齐泽克《有人说过集权主义》吗?却迄今——旅游结束快3个月都没完成。而这次终于用较短的时间(不到一周)完成了一本较厚的书《挥戈落日》。这固然与书籍性质有关,毕竟前者是高度难懂抽象的政治哲学文论,后者是纪实文学,也跟阅读心态和强迫性相关,我有强烈的了解滇西抗战历史的欲望,但更与书籍的内容质量息息相关。如果纪实文学不能有吸引人的内容,甚至是作者试图区别与小说而刻意避免的故事性,那么即使再有强迫的了解欲望,对于像我这般没有耐心的读者,也会早早放弃。作为军旅作家的彭荆风也为纪实性作品的非虚构性与枯燥可能之间的矛盾而忧虑过。但宏大的历史和滇西雄奇的土地却蕴含了悲壮的故事,这样的事实本身就不可能是枯燥的。今年年初第一次出游滇西,从保山到腾冲再到瑞丽结束于芒市,观光的心态让我只陶醉于这里的自然奇观。虽也和同行伙伴拜访国殇墓园,并向墓园中的倭冢吐唾沫,但由于以往主流意识形态对教育的主导,我对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历史认识依然一片空白,即使是在家乡云南的乡土教材里也甚少提及。渐渐的从我奶奶的讲述以及从德宏同学的介绍中,深切的感觉到滇西的人民群众是一直感激远征军士兵的。今年随着一系列改善两岸关系的事件,政府渐渐承认和宣传国民党正面抗战历史,舆论风向也得以重大转变,想去了解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也不必多困难地挖掘深藏他处的史料了。彭荆风这本书的出现也正适应了这种舆论趋势和读者寻史需要。看到结尾篇章,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很喜欢一种类型的电影,它表现的是这样一个共同经历过重大患难或意义非凡历史时刻的群体,患难与共、勾心斗角或是惊喜狂欢,尾声总是一个冷静的客观声音或者是字幕去交待这些历史参与者多年以后的不同命运。比如中尉***后来进入了安全部门担任要职,19**年被作为双重间谍处死;下士***退役后和朋友经营起渔业公司,于19**年90岁病逝;***死于车祸,***死于医疗事故,***在哪里安度晚年,***一直在为**事业奋斗......命运感和生命的多样性太吸引人了。《肯尼迪》如此,《辛德勒名单》如此,《逃离索比堡》如此,彭荆风的《挥戈落日》也如此。“远征军那十几万官兵后来的结局,难以一一论及,这里只能述及几名官高位显的将领:......”。书中通过简单的摆出作者力所能及查到的人物在战后的履历,用平白的语言将将领们二战后坎坷的命运和崎岖的人生直面读者,让我震慑于这种历史与政治对人生残酷的选择甚至判决权。远征军司令员长官卫立煌1955年回到国内,后来担任起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1960年去世;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解放后逃往中缅边境,后被解放军俘虏,过了10年战犯生活,特赦后成为政协常委,1993年在美国去世;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1949年逃往台湾后不被重用,在1953年52岁时就郁郁而终;第七十一军军长钟彬在1949年九月被川东解放军俘虏,几经教育不肯投降,后趁外出劳动时跳崖自杀;继任第七十一军军长的陈明仁于1949年8月在长沙起义,1955年被授予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成为国民党起义将领中唯一从中将破格提升为上将的人,1974年在北京去世;第五十三军军长周福成1948年11月在辽沈战役中被俘,他最后统帅的这支军队也成为最后消失的命运坎坷的东北军;第五十四军军长阙汉骞逃往台湾后于1956年退役,之后万念俱焚,求佛经寻解脱,1972年去世;第八军军长何绍周1949年11月贵州解放前夕丢下部队逃往香港、巴西经商,1980年在美国去世。 腾冲人民最感激的预备第二师师长顾葆裕1949年11月部队被歼时只身逃往缅甸,后到台湾担任过陆军伞兵总队中将,1954年48岁去世;另一位在腾冲多年抗战的第三十六师师长李志鹏在解放前夕逃往台湾,被升降体系搞得很不得意,后退出现役。对于作者彭荆风这个名字,我遗忘已久,直到一天同学看我阅读此书,扫了一眼,说:“这不是中学哪篇课文的作者吗?对了,《驿路梨花压海棠》。”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驿路梨花压海棠……太雷了
  •        克制不了购买欲的我总是在抱怨自己奇慢无比的阅读速度,比如去印度支那三国旅游一个半月,只带着一本薄薄的齐泽克《有人说过集权主义》吗?却迄今——旅游结束快3个月都没完成。而这次终于用较短的时间(不到一周)完成了一本较厚的书《挥戈落日》。这固然与书籍性质有关,毕竟前者是高度难懂抽象的政治哲学文论,后者是纪实文学,也跟阅读心态和强迫性相关,我有强烈的了解滇西抗战历史的欲望,但更与书籍的内容质量息息相关。如果纪实文学不能有吸引人的内容,甚至是作者试图区别与小说而刻意避免的故事性,那么即使再有强迫的了解欲望,对于像我这般没有耐心的读者,也会早早放弃。
      
       作为军旅作家的彭荆风也为纪实性作品的非虚构性与枯燥可能之间的矛盾而忧虑过。但宏大的历史和滇西雄奇的土地却蕴含了悲壮的故事,这样的事实本身就不可能是枯燥的。
      
       今年年初第一次出游滇西,从保山到腾冲再到瑞丽结束于芒市,观光的心态让我只陶醉于这里的自然奇观。虽也和同行伙伴拜访国殇墓园,并向墓园中的倭冢吐唾沫,但由于以往主流意识形态对教育的主导,我对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历史认识依然一片空白,即使是在家乡云南的乡土教材里也甚少提及。渐渐的从我奶奶的讲述以及从德宏同学的介绍中,深切的感觉到滇西的人民群众是一直感激远征军士兵的。今年随着一系列改善两岸关系的事件,政府渐渐承认和宣传国民党正面抗战历史,舆论风向也得以重大转变,想去了解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也不必多困难地挖掘深藏他处的史料了。彭荆风这本书的出现也正适应了这种舆论趋势和读者寻史需要。
      
       看到结尾篇章,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很喜欢一种类型的电影,它表现的是这样一个共同经历过重大患难或意义非凡历史时刻的群体,患难与共、勾心斗角或是惊喜狂欢,尾声总是一个冷静的客观声音或者是字幕去交待这些历史参与者多年以后的不同命运。比如中尉***后来进入了安全部门担任要职,19**年被作为双重间谍处死;下士***退役后和朋友经营起渔业公司,于19**年90岁病逝;***死于车祸,***死于医疗事故,***在哪里安度晚年,***一直在为**事业奋斗......命运感和生命的多样性太吸引人了。《肯尼迪》如此,《辛德勒名单》如此,《逃离索比堡》如此,彭荆风的《挥戈落日》也如此。
      
       “远征军那十几万官兵后来的结局,难以一一论及,这里只能述及几名官高位显的将领:......”。书中通过简单的摆出作者力所能及查到的人物在战后的履历,用平白的语言将将领们二战后坎坷的命运和崎岖的人生直面读者,让我震慑于这种历史与政治对人生残酷的选择甚至判决权。
      
       远征军司令员长官卫立煌1955年回到国内,后来担任起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1960年去世;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解放后逃往中缅边境,后被解放军俘虏,过了10年战犯生活,特赦后成为政协常委,1993年在美国去世;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1949年逃往台湾后不被重用,在1953年52岁时就郁郁而终;第七十一军军长钟彬在1949年九月被川东解放军俘虏,几经教育不肯投降,后趁外出劳动时跳崖自杀;继任第七十一军军长的陈明仁于1949年8月在长沙起义,1955年被授予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成为国民党起义将领中唯一从中将破格提升为上将的人,1974年在北京去世;第五十三军军长周福成1948年11月在辽沈战役中被俘,他最后统帅的这支军队也成为最后消失的命运坎坷的东北军;第五十四军军长阙汉骞逃往台湾后于1956年退役,之后万念俱焚,求佛经寻解脱,1972年去世;第八军军长何绍周1949年11月贵州解放前夕丢下部队逃往香港、巴西经商,1980年在美国去世。
      
       腾冲人民最感激的预备第二师师长顾葆裕1949年11月部队被歼时只身逃往缅甸,后到台湾担任过陆军伞兵总队中将,1954年48岁去世;另一位在腾冲多年抗战的第三十六师师长李志鹏在解放前夕逃往台湾,被升降体系搞得很不得意,后退出现役。
      
       对于作者彭荆风这个名字,我遗忘已久,直到一天同学看我阅读此书,扫了一眼,说:“这不是中学哪篇课文的作者吗?对了,《驿路梨花压海棠》。”
  •     真實 豐富
  •       彭荆风《挥戈落日》,一本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的长篇纪实文学。关于1944年,同日军浴血作战,花费了很大的代价,收复领土。看得人又喜又叹。虽然相关的书我也看了好几本,仍津津有味。书写得很好,只是印刷上有错字,配图不够好。我一直记得作者的《驿路梨花》一文,记得作者。这段历史值得记住,日军的凶顽真是令人可叹,而中国远征军的英勇也令人可敬。作者从大局来观照,让读者看得很清晰。
  •      悲壮,大气,男人应该读的一本好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