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全7册)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3
ISBN:9787510803314
作者:萧璠
页数:共七册页

章节摘录

李鸿章曾经师事曾国藩,淮军也是模仿湘军的体制,但是彼此之间大为不同。这与他们两人的出身背景、治学经历都有关系。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出身农家,历代以耕种传世,数百年来,都没有出过科举中人。他的祖父曾玉屏,是个讲江湖义气的男儿,年轻时常跟一帮花花大少在湘潭街市上奔驰吆喝,深受家人嫌弃;但是到了三十五岁却幡然大变,开始专心农事;对早年辍学不读的荒唐生活,更引为耻辱,因此四处征聘通才宿儒到家中来讲授。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受此影响,积苦力学。但是曾玉屏求好心切,反使得曾麟书战战兢兢,不易学成,在科考途上,屡遭败绩,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补个秀才。他只好放弃功名之念,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五个男孩身上。曾国藩便是出身在这样的背景中。李鸿章则不同,他是名门之后,诗书传家,恒以博取功名为念,因此没有曾国藩那种厚重朴实的农人气息,以及“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的历练。曾国藩字涤生,排行老大,下有国潢、国华、国荃、国葆四个弟弟。祖父的殷殷垂望,父亲的未酬壮志,他一肩独挑。八岁时,入父亲所设的乡塾读书。曾麟书考场失意,对国藩却悉心指导。天不亮,父子俩就起床温习功课;夜晚就寝时,还把书放在枕边,重问白天的疑惑,答对了,弄通了,才能入睡。后来能够青云直上,幼年扎实的根基是一大原因。在湘乡私塾苦学十二年,曾国藩转入书院,更加努力向学。道光十八年(1838),他以二十八岁之年,高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在文人荟萃的北京,追随在甚负时望的唐鉴、倭仁等大儒之后,眼光胸襟因之一变,从八股文的牢笼中跳出,逐渐走向经世致用的大路,开始有“民胞物与”的胸怀,立志成就“内圣外王”之业。他跟随唐鉴学得义理之学,但不只是局限在宋朝理学独善其身的小天地里,还要上追诸葛亮、范仲淹兼善天下的抱负;他私淑姚鼐的古文义法与考据学,但不只是在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的旧说里抱残守阙,更要跳出来兼摄顾炎武、黄宗羲那种“守先待后,舍我其谁”的壮阔心怀。他得好友刘传莹的帮助,获得了“上究天人之际,下通古今之变”的历史眼光,因此能超越一般俗儒、腐儒的境界,自创天地。他关心的事物有十四宗:官制、财用、盐政、漕务、钱法、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兵制、兵法、刑律、地舆、河渠,由此可看出他眼光的周全。他的志向有二:大者行仁义于天下,使凡物各得其分;小者行道于妻子,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宗族乡党。前者在清政府统治下,他当然不敢妄求,因此他立志努力的是后者。他仿效道学家倭仁“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皆有劄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的理学功夫,咬牙苦修,若有犯错,便痛骂自己“可耻”“欺名盗世”“真禽兽矣”。他学得道学家的坚忍,却不曾受羁于道学的迂腐,这是他高于倭仁的地方。他又摒去藻饰靡软的诗文词曲不读,一心一意钻研经史义理,“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来,他这样硁硁力行,息息格物,便是为了要“立不悖之言,垂教于乡党”。京城十三年,他的仕途生涯虽然风显一时,却无意浮沉宦海;尤其在咸丰皇帝即位,太平军已逐渐崛兴时,他曾上书“备陈民间疾苦”,不为皇帝接纳,遂想归养家乡,实践抱负。咸丰二年(1852),他受命为江西正考官,行至安徽接到母丧消息,丁忧回籍,没有想到他一生的事业却在这时起了绝大的变化,竟然真的能跳出程朱之外,上追诸葛亮、范仲淹而成就“澄清天下”的事业。因为他具备了十三年居敬存诚的修养功夫,已自创出一套兼采众说的学问系统,所以他在功名场中,有进退,有操守,能够澄心定虑,转危为安。李鸿章则志在扬名显世。年未二十五,便得中进士,入词馆当编修,少年得志,意气洋洋;不满五年,又奉命出京,回乡办理团练,此后一直在戎马倥偬中度过;咸丰九年(1859),投效曾国藩幕下。他不像曾国藩得到那些理学大师的熏陶,也没有畏友切磋, 建立深厚的学问基础,更没有功夫闲暇去修身养性,反躬自励,正如梁启超说的“不学无术”,只是争逐名利。曾国藩说他“拼命作官”,真是一针见血之论。近代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回国后,因缘际会得在曾、李幕下做过事,他曾说:曾国藩不滥用威权,财权在握绝不闻其侵吞涓滴以自肥,或肥其亲族,因此身后萧条,家人清贫如故。而李鸿章死后却有私产四千万遗给子孙。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曾、李二人操守,为人判然有别。曾国藩每天有十二条生活规律: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时时鞭策自己,毫不懈怠。李鸿章到江西投身湘军时,“师事国藩”,把这些规条学去了不少,因此他也不论冬夏,五时即起,每晨临摹兰亭一百字,但是,养性的结果,“精悍之色,露于眉宇”,练字的结果,“筋多于肉”,显然并未到家。他除了对曾国藩执礼甚恭外,待人接物,常流露傲慢轻侮之色。居高位时,乍一起床,便打声哈欠,伸一只手去穿袍服,伸一脚去穿鞋袜,仆从不敢稍迟半分,充分显现其官僚习气之深,丝毫没有曾国藩那种朴实厚重的农人气息。两人性情如此悬殊,他们手创的湘、淮军,自然表现出明显不同的风格。不过,曾国藩对李鸿章还是相当赏识,夸他“宏才远志,是匡济令器”,因此追随曾国藩的三年之中(1858 ~ 1860),频受重用与爱护。修身养性方面,虽不如曾国藩勤恪,但治事方面,倒也学到“案无留牍,门无留宾”的作风,对于他后来的飞黄腾达是有力的帮助。然而,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曾国藩则不免守旧而迂阔,李鸿章却能得风气之先。曾国藩究竟是典型的传统派,处身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过分守常而不知变通,尤其在勾心斗角的外交场合中,仍然坚守诚信的原则,陈义过高而不切实际。李鸿章则早已看破帝国主义“阳托利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因此折冲樽俎之间,纯以利害手腕相周旋,重视现实而不侈谈理想。他到了上海之后,眼界大开,看到“轮船电报之速,军器机事之精,炮弹所到无所不摧”,感觉到中国已步入“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这种眼光已超越了曾国藩的见识,是过渡期士大夫的典型,自有他的另一番成就。总之,曾、李二人,都是晚清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代表的是传统保守派,一个代表的是现代过渡派;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大清帝国,也摇摆在这两派不同的路线中。

内容概要

傅乐成(1922~1984),傅斯年之侄,字力更,号秀实,山东聊城人。著名史学家。1940年考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后赴台湾,执教于国立台湾大学。195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
在任教的十几年中,傅教授除在台大授课外,还在同仁、辅仁、淡江等高等院校讲课,并兼任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主持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的博士班和秦汉史研究室的工作,治学严谨、平易近人,对秦汉、隋唐史的研究颇有建树。他一生著述甚丰,皆为史学论著,影响较大的有《秦汉史论文集》《隋唐五代史》等。他的史学论著有的被译成英、日、韩等国文字,是台湾、香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高等学府学习中国史的必读之书。
傅乐成终身未娶。关于傅先生的感情问题,有这样一个“典故”。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春天,殷海光在南京《中央日报》社任主笔,与在“中央图书馆”任职的傅乐成交往甚笃,且谈锋如昔。当时“异常放荡怠惰”(傅自语)的傅乐成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小姐,对她极为爱慕,却难撷其芳心。有一天,殷海光在傅乐成的宿舍里聊天,正好那位小姐也在场。当时殷海光兴致勃发,大谈时局,口若悬河,那位小姐在一旁听得出神。殷海光走后,傅先生爱慕的小姐对他说:“假如你有殷先生那样好的学问,我一定嫁给你。”傅乐成受不了这番“刺激”,决心翻译一部英文的西洋史以示自己的进取之心。后来那位美丽的小姐还是没有嫁给他,但若干年后,从耶鲁学成归来的傅乐成写出扛鼎之作《中国通史》,被誉为“不可忽视史学家”。

书籍目录

先秦史
第一章 中国文明的诞生
第一节 文明前的黑夜
第二节 文明曙光的映照
第三节 文明的跃升
第二章 灿烂的殷商文明
第一节 商代的兴亡
第二节 经济生活
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的构造
第四节 商代的文化
第三章 封建体制的鼎盛时代
第一节 周人灭商与周初封建
第二节 封建体制下的政治、社会与经济
第三节 西周的文化
第四节 封建体制的衰落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大蜕变
第一节 列强争霸与合纵连横
第二节 由封建到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
第三节 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社会的开放
第五节 思想观念的转变
第六节 辉煌璀璨的文化
第五章 百家争鸣
第一节 儒家
第二节 墨家
第三节 道家
第四节 名家与阴阳家
第五节 法家
秦汉史
魏晋南北朝史
隋唐五代史
宋辽金元史
明清史
近代史

编辑推荐

《中国通史(套装全7册)》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全新修订版,改正了前一版中若干错误。台湾继钱穆之后最有成就的历史学家傅乐成领衔主持。台湾、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一带最为畅销的中国通史普及类著作首次引进大陆。傅乐成先生主编的这部通史,是由他牵头,组织六位台湾史学界第一线的青壮年俊彦编写的。每个人都是学有专攻的史学家,按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自己精熟那部分,最后由傅乐成先生统稿。每本都是名副其实的著作,不像我们这边仅仅是编写。应该说,这套通史的作者,各个文笔俱佳,学、才、识三者足备。书成之后,在话语圈里,影响巨大,长期以来,既是爱好者的案头书,也是大学的常用教材,一些研究者,也能从中得到教益。有人说,这套书是典型的台湾国语,保留了文言文的古意,因此,读来如饮醇酿。其实,在我看来,这套书最大的特点,是有见地,不人云亦云。叙述简单、干净,能把很复杂的事情,三言两语道个明白。不是在史料里浸润多年,看过不知成亿字的资料,断不能为此。  ——张鸣

作者简介

《中国通史(套装全7册)》为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傅乐成教授领衔主持,邀集门下五位史学俊彦共同撰写而成,是台湾乃至中国史学界不可多得的通史类著作。
全书所述史实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讫清帝退位,按朝代顺序记述,由五位青年学者分别著述其学之所专的部分:《先秦史》,由萧璠著,记述了中华文明诞生到春秋战国这一阶段的历史;《秦汉史》和《魏晋南北朝史》,均由邹纪万著,分叙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以及魏蜀吴三分天下到南北朝对峙局面的结束这两个时段的历史;《隋唐五代史》,由傅乐成教授亲自撰著,为隋重启统一盛运到后周灭亡,此三百余年间的历史;《宋辽金元史》,由王明荪著,所叙为从北宋统一全国到元帝国的衰亡,其间几朝的历史;《明清史》,由姜公韬著,叙述了明建国到满清康乾盛世国势转衰这段历史;《近代史》,由段昌国著,记叙了鸦片战争前后到辛丑条约签订这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全书每卷十余万言,共九十余万言。书中运用了一些文言文词句,表达简洁通畅,读之如饮醇酿。且每位著者对书中所述历史事件及人物均有自己独到精辟之见解,贵在不人云亦云。此外,这套简体版的《中国通史》还配了多幅珍贵的史料插图和战争地图,以便于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历史全貌。
本书刊行于1978年,成书之后即在话语圈里产生巨大影响。时至今日,仍是不少史学爱好者的案头必备之书,一些高校亦将其作为常用教材,甚至有学者亦能从中获益。

图书封面


 中国通史(全7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通史类的书很多。既是通史,自然要历述各朝各代的兴亡更替,为使历史面目完整,还要旁及政治制度、文化发展、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篇幅所限叙述就要简省,这使得多数通史就像剔下来的骨架,完全失去了历史的鲜活面目,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被简单化,忠奸善恶被绝对化,其结果是,历史在叙述中被曲解。与这些通史相比,傅乐成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显得鹤立鸡群。以《宋辽金元史》为例,该书叙述颇为简练,但对历史的讲述并不流于简单,它以惜墨如金之笔勾勒出时代面貌、事件缘起、人物命运,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是非判断——历史的复杂本质远非忠奸善恶所能概括。历来通史对宋朝的评价,不外积贫积弱、冗兵冗官,于此同时传统文化却“造极于赵宋之世”。高度发达的文化产生于积贫积弱的一朝,这在许多通史中形成一个悖论,而《宋辽金元史》一书,似乎透露出历史的某些讯息:“西夏仍本其原有国策,附强凌弱……以金的强盛,也只能维持对西夏表面的臣属关系……”言外之意,宋代无法收服西夏,并不足以说明其“积弱”,草原民族的强悍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宋代自开国以来便始终有内忧和外患,内忧来自于制度和人事之弊,外患主要是西夏、辽和金的侵扰。一般对于这段历史的叙述角度,是以宋为正统,从宋代如何被进犯、如何纳币求和来写,该书却不从此着眼。作者对西夏、辽和金的内政详加分析,使历史多了一重叙述角度,读者对事态发展理解地更真切。宋金之间和与战几度反复,其中变动若从宋的角度说起不免头绪繁琐,而且容易变成清单式的列举。该书反之从金内政的变动说起,由内政而影响外交,对宋的或战或和只是其内政变动的结果。这种写法为历史解读带来了一种新鲜视角,同时,它有意无意地为历史事件找到了因果联系,这联系与历史真相的吻合程度如何且不作评价,毕竟叙述方式本身便构成作者历史观点的一部分。古代中国的政治中,皇帝处于中心位置,就连最富于批判精神的司马迁写史,也要以“本纪”贯穿全书。该书秉承这种旧史修撰的逻辑,对每一朝代政治兴衰,都把皇帝放在叙述的显著位置,对于我们看惯了以皇帝为叙述舞台上布景的读者来说,会有耳目一新之感。例如谈到宋世财政负担问题,作者提出“宋世祭祀天地所用的‘郊费’也相当可观”;谈到熙宁变法,先说宋神宗个性强毅,是一个才高志大的帝王,这是变法能够实行的关键;谈到辽的衰微,也以辽道宗的昏聩作为叙述的前提。在宋金关系中,作者首先论述宋高宗性格:一方面,高宗并不是苟且偷安,不思上进的庸才,他本人是有中兴之志的;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倚重主战大臣抗击金兵,其中原因很复杂——主战大臣拥护旧帝,担心武官功高震主、跋扈难制,等等。宋金和谈的关键在于高宗,所以作者对和议的评价有一句“保全了高宗的皇帝之位”。这就写出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没有将历史简化为是非贤否问题。对于历史人物,该书给出的评价常常简短而精当,多翻历史旧案。如作为民族英雄名垂青史的文天祥,该书论其气节的同时,更指出“文天祥等三杰都不甚知兵,全凭一腔忠义苦战,各方面的环境条件都太不利,最后的失败,是无法避免的”。一般通史鲜少细说的历史人物,该书也以简明之笔写其行为,作出评价。如金人曾经扶持过的楚帝张邦昌,该书并不简单判定他为傀儡皇帝,而是指出邦昌本人不受朝贺,不以天子自居,而且曾积极拥护高宗即位,只是高宗后来仍以宰相李纲之议为借口,赐死了张邦昌。这一小段叙述也从侧面补足高宗的性格与为人。对于历史事件,该书将前因后果条分缕析,简明扼要之中能以微小的细节使人窥一斑而知全豹,颇有春秋之风。在制度与人事之间,该书详述人事。例如宋金和议,该书详尽写出主和主战两派势力的消长,这似乎提醒读者:历史终究是人的历史,它的走向和政治决策者的决断密不可分,对于君主集权的封建社会来说,人事往往比制度对社会走向的影响更为明显。作者对于熙宁变法有这样的评价:“这既和他在位不够长久有关,也和他的继位者推行新法不利有关。安石的变法,总体看起来是失败的。”可见对于变法的失败,作者不归因于新法本身的合理与否,而归因于推行者——人事对于历史的影响远大于制度。精彩之处还有很多,例如该书对宋士人精神的把握、对文学艺术总体发展走向的概括都非常精当。对于宋诗面目,作者概括道:“开宋诗面目者,为苏舜卿(钦)、梅尧臣,其诗超迈而深远,平易而闲淡,世称‘苏梅体’。开北宋诗坛而为大家者,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他们使宋代诗风转变。欧王宗法杜牧、韩愈,欧诗明白畅达,王诗峻峭深刻,苏轼则可比唐之李白,气象雄壮,豪放自然,有万丈光芒突破唐诗之格。”这简短的文字,便概括尽宋诗的风雅,不能不令人叹服。参考书籍:《中国史纲要》、《国史概要》、《国史大纲》,“皇帝为政治中心”的观点借鉴葛兆光对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评论。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读过一些通史,这套书确实不错,值得再读。
  •     和大陆版的中国通史评论角度不同,值得一看。
  •     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在台湾省享有盛誉,现在终于有机会看到国内的版本,很欣慰,很值得一读的书。
  •     这套书总共七本,本来以为会挺大一叠的,收到之后觉得没有想象中的厚,图片上的那种效果也不知道怎么拍出来的。。。之前在学校的图书馆看中国通史,每一本的厚度大约是这套书里面一本的三倍,一套共计十二卷。对比一下可以知道这本书大约是比较精简的,更别提里面还有客观的篇幅是彩色的插图。不过就像其他人的评论一样,毕竟是台湾的学者主编的,和大陆在一些问题的角度上会各有不同,互相映证着读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     隋唐那本没好好校对,装订易散
  •     从高中毕业到现在,一直对历史情有所钟,但是也一直没有正儿八经的读过几本历史书,从前年开始,读《明朝那些事儿》、听袁腾飞讲历史,到现在读《中国通史》,真是感想万千,不知不觉又开始读书了,现在想来真是不知浪费了多少时间,大学、上班很多的时间都浪费了,这段时间也买了很多历史的书,想慢慢的看下去,《中国通史》现在只开始读第一本,的确是一本学习历史的通俗读物,希望能够读下去
  •     值得细品的中国通史,印刷质量很好,本人正在赶读
  •     关于中国通史,我看过好几部 范文澜蔡美彪的《中国通史》是以马列主义史观为导向的,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也一样,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卷帙浩繁,一般人未必有精力去通读,其实建国前的几部如吕思勉 张荫麟 钱穆的都很好,台湾这部是普及读物,对于历史比较深入的而言显然是太简单了,但由于与大陆政治教育体制不一样,在那种环境培养出来的学者都比较有自己的思想,因此这部普及读物也写得非常有个性,很亲切,遣词造句都有“古意”,比起大陆千篇一律的政治宣贯强太多了,建议可以读读,了解一下另外的文化环境下,人们是怎样认知中国历史的
  •     写中国通史的书很多,大陆的有些写的太长,太政治化,观点不客观,台湾的这本书是大师写的,而且内容不多,语言简单清楚,叙事简单明了,容易读,短时间可以看完,很适合普及阅读,推荐。
  •     買中国通史(全七册)就是想看看台灣史如何寫歷史的,聽多家言,才能得益!給孩子看的書
  •     七本,有彩图,不很厚。之前买傅乐成先生著的中国通史,觉得不错,又买了这一套,不过这一次是傅乐成先生任主编,集体创作,好
  •     中国通史(全七册)(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傅乐成主编、张鸣作序推荐)(当当网全国独家销售)没有想象的那么厚实
  •     忘记历史的人注定要重复历史。
    ——乔治·桑塔亚那
    (其实这人挺冤的,虽然做了很多有价值的事情,但最后大部分人只记得他说过这一句话……)

    ————

    其实历史最牛的地方在于,它是【实验】。虽然不满足绝大多数实验要求,但它毕竟是实验,有硬的数据在那里。而且是我们想要的那种尺度的实验。

    一个理想的、成熟的现代学术体系应该有理论、实验和模型三个部分,这样的说服力最强。社会科学的伤心处就在于它很难做实验,一是难度太大,二是很多实验伦理上不允许。以现有状态它只能做一些小尺度实验,而小尺度实验虽然价值也很大,但却是有内在缺陷的。就像Zach Weiner谈到津巴多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时候所说,你真的以为一个长度只有6天的、参与者只有22人的、人口组成全部为年轻男性学生的、实验设计者本人积极干预的社会实验就能反映出“人性”吗?

    而历史至少是大尺度的、长期的、多次的、全面的实验。虽然对照、双盲、实验记录都不太符合要求,但用合理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补救;而这套研究方法至少在过去一直是卓有成效的,所以在时光机出现之前应该会一直有其价值。

    有时人们会说,当下和历史已经不同了;但其实历史研究也没有严肃地主张过实验就一定要和现状完全吻合对吧。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敢这么夸口,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的价值。人都是差不多的人,大尺度的自然环境也都是差不多的环境,这应该可以保证实验与现实之间有充分的相似性,相似到研究它不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地步。

    如果说历史是实验,那么它是要验证什么?我认为就是验证人性(human na***e)。根据演化心理学,人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演化心理决定的,而自从人类在1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社会以来,因为躯体演化几乎停止,演化心理也就基本不再改变。因此,无论各种历史现象有多么复杂,各种社会形态有多么纷繁,最终都能够在背后找到演化心理的坚实根基,这才是真正的“历史规律”。而且,也正因为今天的人性和历史上并无二致,这就是从历史研究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现在和未来都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的原因。
    这种史观看上去简易朴实,但在刚刚过去的那个“乌托邦的世纪”——20世纪,它却不是社会科学界的主流观点。社会科学界充斥了各种反对“恒定人性”的乌托邦意识形态和相应的史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线性(linear)、目的论(teleological)著称的共产主义史观(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终的社会形态)和自由主义史观(以美籍日裔学者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为典型代表)。这些线性历史观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性(modernity)的重要特征,而后现代(postmodern) 思潮的一大目的就是澄清这些线性历史观的遗毒(虽然因为门派纷繁,后现代思潮本身又制造了一大批新的反对“恒定人性”的乌托邦史观,典型的例子是女性主义史观)。
    在见证了20世纪世界历史舞台上种种悲喜剧之后,我们迎来了21世纪。在这个世纪,以沟通人文和科学的生物学和演化心理学为基础,重建“恒定人性”史观,批判乌托邦史观,看来仍将来学界的艰巨任务。
  •     喜欢历史的厚重与真实,喜欢客观而中肯的解读历史,这套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台湾同胞眼中的中国史,值得一看。
  •     台湾编撰的历史书感觉上和大陆的确实不太一样,这点不好表达,看过才知道。从文字上看,这套书可读性非常强,文字稍带古意,看的很过瘾,绝对没有一丝说教的东东,让人比较容易沉迷在历史中去,这让我非常喜欢。虽然价格稍贵,但仍然是强烈推荐,是一套绝对值得看看的国史书!
  •     阅读中……之所以买这套书,是人到中年觉得很想了解真正的中国历史。国内历史学家编的已经在读书年代学过了,现在想看看港澳台的史家是怎样写华夏历史的。但是发现这套书可能更适合中学生,虽然这套书据说也用在台湾的一些大学教学上。
  •     刚看第一本的时候感觉好没劲,越看越喜欢,很不错的中国通史书,建议购买。书皮以后换换,太滑,堆着放稍微倾斜就滑掉地上。还有刚买完就降价,真是的!!
  •     六朝旧事随流水啊,阅读史书的时候总不免会因为过往的衰亡辛酸史,捶胸顿足啊。但又能如何,兴亡交替,历史规律,时代潮流。人力终归难以阻止,唯有待来人,凝神反思,引以为戒啊~ 近两千页的大本头对我来说还是有点吃不消啊,选了一本隋唐五代史在读,叙事简洁,不带情感,史学佳作也
  •     希望可以有更多视角来读史,所以买了几部通史书,先评价再去读吧
  •     傅乐成这套《中国通史》写得不错
  •     参考很多中国通史,才决定购买此书,易懂。书很好,可能是运输时造成有几本书书角有破损,有点小遗憾。
  •     傅乐成先生主编的这部通史,是由他牵头,组织六位台湾史学界第一线的青壮年俊彦编写的。每个人都是学有专攻的史学家,按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自己精熟那部分,最后由傅乐成先生统稿。每本都是名副其实的著作,不像我们这边仅仅是编写。应该说,这套通史的作者,各个文笔俱佳,学、才、识三者足备。书成之后,在话语圈里,影响巨大,长期以来,既是爱好者的案头书,也是大学的常用教材,一些研究者,也能从中得到教益。有人说,这套书是典型的台湾国语,保留了文言文的古意,因此,读来如饮醇酿。其实,在我看来,这套书最大的特点,是有见地,不人云亦云。叙述简单、干净,能把很复杂的事情,三言两语道个明白。不是在史料里浸润多年,看过不知成亿字的资料,断不能为此。
  •     秦漢史卷
  •     确实是一部牛书!!!对于我们非历史专业的人来说,这本中国通史是所有中国通史中最为通俗易读的书,且不但通俗易读,也像张鸣所说的,是在历史中积淀了多少年的有学识之人所写,简单言语中凸现出深刻的历史观。
    其他的书好像不好读啊,看着半天看不懂着。不像这部书这么易读。
    书籍内是彩页,有很多插图、地图,好!!!
  •     台湾人做的国学和历史方面的学问不错。
  •     台版中国通史,很不错,有很多大陆版中没有的图片。
  •     很好,可惜被不负责任的校对毁惨了。部分错误无厘头之极,说蜀汉派邓艾出使吴国,其实是误“芝”为“艾”。
  •     详尽的中国通史。视角独特,值得一读。不错
  •     每个读史写史的人心中都有一个通史梦,只是有人实现了,并被接受了,有人写出来了,没有接受,断代史考验的毅力,通史考验的是思维,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通史也不一样,欣喜的看到,越来越多的通史出现,我们有了比较,也就有了自己的看法!
  •     台湾版的和大陆的差的不多,但是一些精美的插图让人耳目一新,不知道从何而来,是不是台北故宫的展品
  •     中国二十世纪,有两部半的通史,最为值得称道,它们都成于1937年至1949年之间。受西风渐入影响,此辈学人视野更为开阔;在见解上,既继承了传统史书的春秋笔法,又借五四新风跳出了传统史书的固见,更为重要的是,尚未受到此后马氏史观的干扰,显得尤为璀璨!

    但1935年后,与邻为恶者乱我华夏,遂呈现空前未有的民族危机。。。。
  •     傅乐成就是品质保证。无需多说。
  •     傅乐成主编先生的这套书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唯物史观的看点,值得一看
  •     很想知道台湾人心中的历史和大陆的教科书有什么不同,尤其是近代史部分。可是近代史不够近代。这断史为什么没有了?
  •     简洁精炼清新的中国通史。。纸质、排版都不错。
  •     看到很多书友的品论,我也购买了一套,这个是我看到的第三部台湾版的中国通史,感觉很舒畅,钱穆先生说过,对于历史我们要怀有温情与敬意,一直以来大陆的通史都有很多缺陷,会让很多国人感到我们太缺少民族自信了,虽然我们有居安思危的美德,但是,谁把美德建立在缺陷之上呢?我更喜欢看一看这部通史,尤其是给小孩子们看一看!
  •     看看台湾人写的中国历史。
  •     买给儿子做历史启蒙教育的书,台湾人写的,浅显易懂,和我们接受的传统历史教育还有有所不同的,儿子很喜欢,启发了他对历史的兴趣,很不错的一套书,值得收藏。
  •     印刷精美,彩色插图非常清晰,内容属于普及读物,仅仅想了解中国通史大概的读者,首选此套书。
  •     受广告所累,内容浅白粗略,适合中学生阅读
  •     还没开始看,但是相信台湾的作者能给历史带来一种新的感觉
  •     虽然是胶纸版,但图片质量非常高,字大,很适合孩子读,内容没细究,台湾人对国学挺热乎的应该很不错.
  •     台湾的视角看历史,印刷质量也很好。关键是这套书只有当当有哦
  •     好书,习习读之。相比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这个有距离。
  •     本书内容简洁,文笔典雅,没有任何多余的语言,字字珠玑,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观点中肯,不像中国大陆的历史书观点被人家定好,再来写作。同时是全套,没有间断,宋元明清史写的尤其好。但是付乐成自己的隋唐史出版时可能是校对粗心,标点乱标,实在是遗憾,但是瑕不掩瑜,整体不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值得学习和阅读。
  •     包装很精美,彩色配图,我只是想看看台湾人是怎么写历史的。
  •     还没有收到货,但是在书城翻过这套书。相对来说,钱穆的《国史大纲》更具纲领性,而且读起来每每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光是看开篇的读书态度的语言,已经让人热血沸腾。而这套书相对更细腻和详细一些,可以搭配着看。两种不同的风味。推荐
  •     虽然历史大事写得简略了,不过作为初级普及读物还是可以理解的,彩图,质量很好。刚看了第一本,大陆所谓的周代分封制被称作“封建制度”,还真是有台湾特色啊!
  •     以往对历史没有兴趣的我来说,看了中国通史的一册后竟然萌生对历史弥补的冲动,值得一看并收藏。而且这套2010版次的有修正过 价格非常实惠。i ***e it.
  •     大陆的历史书都是政治倾向的,而台湾版的这套通史,却给了人眼睛一亮,正如胡适早年说,治史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不要有所偏向。
  •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傅乐成主编、张鸣作序推荐。新的角度,新的视野。
  •     这套通史除了图文并茂,史实翔实之外,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了得,是大陆学者无法企及的。
    在读史的同时,能够提高自己的广深素养。有些章节,甚至可以作为诵读的文章。
    当然,由于与大陆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有些历史与我们熟知的有些出入,就如《荡寇志》的观点被大陆主流观点批判一样。
    如果想了解不一样的中国历史,就读此书吧。
  •     台湾学者眼中的中国历史是怎样的,值得一读
  •     台湾出的历史书在大陆可作为很好的补充与借镜!
  •     读了这套中国通史,就知道什么是治中国历史的真正学术态度。当然,吕思勉的那一本也是很好的
  •     从台湾的作家明白我们的民族的历史。其实台湾的历史学家的了解的东西总体的比大陆的好,原因之一就是老蒋原来带走了很多的文物与书籍。
  •     也还不错,文字也可看,只是宋史部分标点错误太多,一边看一边校对,较麻烦
  •     上学时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之一是历史,觉得历史枯燥乏味,但易中天的史学杂文彻底改变了我的偏见,甚至让我喜欢上了有着波澜壮阔画面感的历史。如今,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傅乐成主编的七本套《中国通史》又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写得好的史书不仅让人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更引人静心思考。阅读《先秦史》的过程中,我既为古人在劳动中的发明发现感佩,也为古时的战争频仍、你争我斗感叹,更为普通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感怀。我想,与其让老师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说教式灌输,还不如让孩子们去读一本好看的历史书(不是历史教科书),因为阅读的过程自然会引发读者对这“三观”的思考和感悟。.
  •     历史书籍看得少,体会不到语言观点什么的。它说什么,我就看看。
  •     台湾的历史书,很好
  •     这套书是台湾的感觉,当然这套书更像是小说而不是古板无趣的教科书,获益良多,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     买这套书不完全是为了阅读,因为我已经购买过2套中国大陆历史学家编写的中国通史并已读过。一直以为,大陆出版的中国历史书籍,意识形态味道太浓厚,虽然进入21世纪后好多了,仍然希望看到客观描述的历史。这是买这套书的主要考虑,建议喜好历史的朋友看一看,至少收藏一套。
  •     不错的书,浅显易懂,台湾的学者学问做得雅致,精准,不是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先有人品,再有书品。
  •     一直想买一套中国通史,查阅很多 都推荐这套,收到后很满意,图片是彩页,印刷精美,值得购买
  •     来自台湾史学研究者的著作,有一定比较研究的价值。
  •     之前看过白著《中国通史》内容详细浩大,与傅著相比,各有特色,读者自己根据需要去阅读吧。当然两者的内容含量是不可比较的。
  •     真正的好书,就是能化繁为简,引人入胜,这套书无疑属于此类。本来以为是一套大部头,没想到是薄薄的七本书,翻来一读,爱不释手!绝对物超所值,喜欢历史的朋友,不应该错过这套普及型读物!赞!!!
  •     书不错,彩页的,有文有图,物超所值。台湾人写的历史,值得拜读。
  •     台湾人治学很严谨
  •     看看台湾人如何看历史,长见识。
  •     历史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很精美的图片与优雅的文字,台湾学者与大陆的区别在本书中显然能看到。
  •     刚拿到书,主要还是想搞清楚作者到底是谁,书上写着作者并不是傅乐成?
  •     不变的中国历史
  •     比起以前看得范文澜版的中国通史,这本容易读多了。
  •     应该不错,感觉台湾学者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似乎还胜于大陆学者。
  •     简略的讲了大事,有点像历史书。
  •     虽说还没有看完,但已经感到此书在所读史书里面是最言简意赅而又图文并茂,显示了作者的文学功底也很深厚。作为史书又以大量的数字表格史料来证史,很值得一读。有心也让孩子读一读,不只是了解历史,也有利于提高语文水平。
  •     几个台湾同胞共同编撰的,看着考究的文字和精良的图片,回想和对比自己手头各种名目的通史,让人感叹大陆人才的凋敝。值得购买,推荐收藏。
  •     《中国通史》版本很多,看过傅乐成先生主编的这一套后,眼前一亮。该书畅销台湾数十年,行文流畅,见地独道,对陈桥兵变,雍正继位,曾李之比,都有独立自由之见。看惯了大陆史家的通史,可比较看一下
  •     这本书不错,语言比较优美干净,对史实的叙述比较简练,图文并茂,也适合小学生阅读,我准备让孩子跟我一起读。今天没带书,昨天晚上读了一段,把中国近代史一段比作一段乐曲,语言美,也易于理解,比较通俗。

    我买的是套装,七本书一个定价,268,但这次优惠幅度比较大,七本一共130.4元,算起来比散装的划算,呵呵,希望这样的活动多一些!
  •     通史看了几部,就数这套最有特点。不一样的历史观,不一样的结论。
  •     用于儿子阅读用。印刷不错,台湾作家编写,立场会中立点。是普及历史知识的有益读物。
  •     这套书是目前中国通史系列最好的一个版本
  •     可谓是“台湾地区乃至在大陆史学界不可多得的通史类著作”。
  •     从台湾学者的角度看中国历史,很好
  •     中国通史有很多类似的书,台湾学者有其自身特色的评述,值得一读
  •     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写到近代,各个时期由台湾不同作家撰写,傅乐成主编,内容图文并茂,研读中。。。。。。
  •     书很好,只是外包装有些破损,自己用没有问题,可能送人会比较尴尬

    内容上不用多说,作为入门的通史,又想看到一些图片的话,这部书非常推荐,另外吕思勉的中国通史也很好
  •     早就想读一读通史,六七十年代大家写通史,虽然不错,但不够通俗,可读性不太强,傅老先生和他的弟子合编的这七本通史,是及时雨。
  •     作者有自己的分析判断,很多方面的认知都不同于我们看过的教科书..傅乐成乃史学名家傅斯年之侄,先生终身未娶,献身学术,这套《中国通史》显示着先生的精湛学问,足可与钱穆、吕思勉等名家通史著作比肩!
  •     我看了好多种通史,这套还是值得珍藏。
  •     通史虽然脉络清晰、叙述全面,但是多囿于国祚鼎革、朝代更替,基本就是帝王将相故事集,重点是上层建设政治。缺少对技术进步、思想观念转变、民族融合、社会阶层变动等的深入、宏观描述,更无法看到“古代人眼中的世界”。近代史的民族主义情绪也过于强烈。
  •     关注此套图书很久了,终于在此次活动中拿下。印刷精美,附有很多彩图。对很多历史事件作者都采取了客观的史料和相对中立的评价——比如玄武门之变。虽然简略了一点,但是考虑到是通史,还是比较全面的。
  •     作为历史通史书,有些地方确实别开生面,有益。
  •     1.这套书虽然足足七册,但内容不够充分,算是普及本的通史。2.刚拿到手,先读了一段宋开国史,比对钱文忠、王立群二教授于百家讲坛所讲解的内容,发现本书还是简略了些。特别是,对历史事件有比较明确的结论,如陈桥兵变,被作者认定为赵匡胤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戏,虽然列举了诸多证据,但下这么肯定的结论,仍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3.九州出版社,这个不得不说,国台办下属的一个年轻出版机构,校对不行啊,明清册第七页中竟然把明成祖朱棣的像,说成是朱元璋,这样明显的错误,实不应该。4.在眼花缭乱的各种版本的“通史”中,最终选择了这一套台湾学者的著作,原因就如同序言中所说“1949年之后,由于台湾学界相对比较平静,没有那么多折腾事,因此成就斐然。”也希望国内的专家学者们,能公正的写历史,不要再让日本人说我们是“惯于伪造历史的国家”。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是既是古训,也是现代学术应遵循的几本准则之一。看台港澳同胞学者的中国通史,正是本书的最大看点之一。
  •     我对台湾版的书向来很放心,想来此套也不差。翻了一下,插图是彩色的,甚好。
  •     便宜,非常喜欢这套丛书,对于历史我们终究要了解一些,就买了这套通俗易懂的通史。
  •     台湾史学家作品,叙事风格与大陆迥异,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本丛书秉承傅乐成叙事简洁特点,语言朴实无华,没有学究气,是史学普及佳品。可惜丛书蔚为七册,每册却显得单薄了点。
  •     厚厚的七册书。做得很精美。
    这是台湾的历史学家主编的中国通史,以前孤陋寡闻,没有机会见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买来看的。
    慢慢看。
  •     今天收到书籍,看上去很好,我想台湾人写得应该和大陆在观点上有些区别吧。很期待能有不同的看书的感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