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9月
ISBN:9787306015839
作者:苏力
页数:276页

内容概要

苏力(朱苏力),祖籍江苏,1955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当过军人、工人,写过诗。1978年、1984年先后就读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和研究生;1985-1992年留学美国,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学问中国》(合作)(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译著《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宪政与分权》(三联书店,1997)、《司法过程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8)等多种。

书籍目录

1.我和你都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之中――从戴安娜之死说起
2.为什么“朝朝暮暮”
3.罪犯、犯罪嫌疑人和政治正确
4.为什么“送法上门”
5.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关于马歇尔诉麦迪逊案的故事
6.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学重构
7.“法”的故事
8.反思法学的特点
9.知识的分类与法治
10.法律社会学调查中的权力资源――社会学调查过程的一个反思
11.发现中国的知识形态――《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读后
12.《自由秩序原理》读书笔记
13.认真对待人治――韦伯《经济与社会》的一个读书笔记
14.法律如何被信仰――《法律与宗教》读后
15.经济学帝国主义

作者简介

目录
增订版前言
原版序
致 谢
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中
为什么“朝朝暮暮”?
我和你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之中
罪犯、犯罪嫌疑人和政治正确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把道德放在社会生活的合适位置
这里没有不动产
家族的地理构成
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重构
透视中国农村的司法需求
阅读中国市场经济中的秩序
“法”的故事
“法”的故事
反思法学的特点
法学知识的分类
法学教育随想
知识的互惠与征服
曾经的司法洞识
悼念费孝通先生
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学术
阅读秩序
法律如何信仰?
认真对待人治
从政法的视角切入
民主与法治的张力
社群主义的挑战?
经济学帝国主义?
《新乡土中国》序
超越“不过如此”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今天在风入松那看完的。挺好的一书。系统论方面的探讨,法学的,但不是很枯燥。这本书的关键点,我觉得重要的不是法学知识,而是以此方法论去客观讨论问题。
  •     几年前看的这本书比较快速的看完了不错至少是文字我喜欢不记得是不是全部都看了因为我看得完整得书真不多最近读书少了之前一直有看读书杂志的习惯苏力的文章不时出现后来才发现大多是他翻译波斯纳系列时的文章基本上一本书一篇文章听说北大有几个著名的法盲苏力确也喜欢研究边缘性的问题你要是法学的门外汉你也许真会感叹法学已不再幼稚如果你是专业人士又会怎样呢?是不是也坠入云中呢
  •     从一开始的《送法下乡》至《本土资源》再至《阅读秩序》乃至现在的该书,对苏力专著的偏爱是我无法摆脱(拒绝)的无奈。由此,我也购买了不少苏力的书,有《送法下乡》、《本土资源》、《阅读秩序》及他主持的关于波斯纳的译著文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体现的是苏力一贯的论文风格,其挑选的似乎与法律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然而就在这事件中他用法律是的思维去分析,用苏力的话来说,就是别人想不到的,你就去想;别人不敢做的,你就去尝试;别人想到了而这样理解的,你就换一种思路。当然这决不意味着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这实际上是高超的思维逻辑之下,近乎超越学术界的见解,而这仅仅是苏力作品的其中一大特色而已。苏力的作品,本书也不例外,几乎不是一种论文体,而是一种近乎散文的学术评论,当然说其是学术散文,可能一方面是说其作品的文采飞扬、文字通俗易懂,给人法律学识提高的同时,还有近乎文学作品的愉悦。由于采用这种体裁,作者的作品仿佛缺乏严谨,有时候未免太主观,带有感情色彩或者说是在学术上的个人偏好。苏力的某些结论、观点还有待于推敲,如“地方性知识”(虽然不是他首先提出来的,但问题是他用该理论来解释中国乡土司法环境)、普适性、解决纠纷与规则之治。但我认为看苏力的作品,也许不在于其结论,而在于其行文之中给人以思维的享受,真的,苏力的思维逻辑、论证方式以及一些观点(原创性)与学术界大相径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这也迎来了“不少善意的批评”,著名法学家季卫东就是一例。以上,我似乎是谈苏力的作品,而未谈本书,离题也未免太远了,其实不然,我就是在这种宏观认识或者说感受之下,才去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的标题是该书里面的一篇论文题,讲的是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从而引起美国司法权的增强、最高法院地位提高、司法审查权的确立,并最终形成名副其实较为牢固的三权分立的形式。作者这个副标题有误,不是“马歇尔诉麦迪逊”,而是马伯里诉麦迪逊。这则著名的法律事件的介绍,我在《南风窗》上见过,大致分析思路相差无几,只是《南风窗》上一文侧重点在于司法审查制度,而本文比较广泛。本书共15篇文章,包括5篇书评,这里面的“为什么送法上门”、“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我分别在《送法下乡》和《阅读秩序》上看到过,所以这两篇没看。在第一篇关于戴安娜之死的论文中,作者为那些“狗仔队”(记者)辩护的同时,提出了名人隐私权问题。作者引用了福柯的“权力不是纳一个绝对拥有的‘东西’,而是一种可能会发生流变的关系”,指出名人的悲哀“当你利用了传媒,那么就意味着你不可能不被传媒所利用;当你通过传媒说话,传媒也在通过你增加了自己的影响。你不可能玩弄传媒于股掌,让它仅仅听命于自己,只获得传媒的好处,而拒绝曝晒的不利”。作者这段话,如果是针对戴安娜之类的名人,那也够尖锐的。虽然戴安娜们在媒体的频频曝光之前显得那么无辜,而那些小报记者却显得不讲人道,破坏人家隐私,甚至让人家陪上小命,似乎是违法的,但经作者这么一分析(逆向的分析,理性的分析),这个问题近乎明朗,戴安娜们实在是太可怜了,他们也许只能好好把握自己。“为什么朝朝暮暮”,讲的是两性之间的恋爱,婚姻以及性之间的问题,作者在用法律分析的时候,似乎运用较多的社会学方面的知识。“罪犯、犯罪嫌疑人和政治正确”,是我全部认同的唯一一篇。现在的法学界似乎是在更加注重口号式的“法治”而实际上的法学治则研究不多,我们的司法改革似乎也默默让位于“政治正确”,。其实,如作者所言,罪犯、犯罪嫌疑人一旦绝对化后,这实际上是社会法治不健全的表现,而不是幸者。作者谈及了贝卡利亚的“无罪推定”原则及“词语的禁忌”,来论证作者的观点。作者在本文的结论时,说:“这种做法即使出于善良的动机,即使会带来某些可预的结果,但也可能带来不可预的、甚至危险的后果——不经意处是风波。”“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学重构”,作者向读者展示的一种法律进化论的观点,同时表现了作者在科技飞速发展、高度发达情况下,对法律执着的信心。“法的故事”,作者似在考证“法”字的由来及“灋”的含义。作者对许慎的解释是持怀疑和反对观点的,其实法的由来并不重要,作者过分的注重于此,未免给人钻牛角尖之味。但作者旨在用此批判国内夸大的法史学教育,可谓用心良苦。“反思法学的特点”,作者由“国家不幸诗家幸”展开论述,论及法学保守的特点(法学本身并不造就社会变革的成功,而是由于社会已经发生变化,法学再适应其而已)。“知识的分类与法治”,感受不多,而“法律社会学调查中的权力资源”,笔者已经看到过,故不作评论。接下来是作者几篇书评,大体上都是发表于《读书》杂志,写得比较杂,也并不一定与法律紧密结合,总体感觉是苏力读的书多、思考也多,所得到的东西当然也多。这点是我现在可望而不可即,但又值得效仿的事。“苏世独立(力)”,“众人皆醉我独醒”苏力“屈原式”的探索者,浓郁的波斯纳风格。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从图书馆借的。破得不成样子了。正好拿来修炼我的线装书技能。。 很受欢迎的书哦。
  •     生活总要继续下去,珍惜健康。
  •     苏力的文字是很漂亮的,连他的这本书都要批评的,那些人肯定是出于忌妒。
  •     在大一的时候狠狠fan过的人
  •     目前正在读的是中大版本,出版日期当为1999年,并非增订本,网站信息有误。 很有启发性和对平常现象引起重新思考的一本书!
  •     初看没什么,1/4处开始觉得精彩。惊觉我对法律的了解几乎为零。看了林达的书不过是稍微了解了一下三权分立而已。法律是实践性的学科,我第一次意识到。此前法律对我来说就是条文,o(╯□╰)o。不过书名取得还真是奇怪,最起码我不觉得这书全部都在讲制度。
  •     别人想不到的,你就去想;别人不敢做的,你就去尝试;别人想到了而这样理解的,你就换一种思路。很喜欢这句话,但目前做起来好像有点困难!当你利用了传媒,那么就意味着你不可能不被传媒所利用;当你通过传媒说话,传媒也在通过你增加了自己的影响。你不可能玩弄传媒于股掌,让它仅仅听命于自己,只获得传媒的好处,而拒绝曝晒的不利!这好像给狗仔队们出了一口气!考证“法”字的由来及“灋”的含义。很独特!但一直弄不懂为什么叫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关系吗?还有嗯还是送法下乡好看些!呵呵!
  •     文集
  •     苏力的书,真的很适合初学者
  •     法理学果然可以什么问题都研究
  •     从这里,我开始了解法理学原来可以脱离掉一些意识形态的说教,尽管后来我也知道苏力的立场偏向保守,但是他此书中一直在说理,没有那种“政治正确”的腔调
  •     苏力老师旁征博引,分析独到,风趣幽默,值得一读。
  •     还不错的书 其实好像是科普的啦
  •     和上课讲的一个风格,言辞朴素
  •     朱苏力的书比冯象的有意思多了 至少卖弄程度低
  •     二读。这本就有些自我重复,以及对费孝通、波斯纳、福柯等人的观点在经验材料上的简单套用了。而脱离了个案材料、田野调查和史料,结构功能主义引导出来的想当然推论也不断出现了。
  •     现代社会陷入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分裂。而传媒,如果一定要说它的功过,那只是强化了,加剧了这种分裂,并将这种分裂的艰涩和痛苦以更强烈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眼前。然后,又毫不悔改地继续操练。
  •     时间 实践 去除幼稚病
  •     没读完呢,别人的书 哎,是不错的啊
  •     有太多人只是就事论事了,苏力的书其实更偏向于社会学,至少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而且也许比法律经济学更适合当代中国社会。
  •     通过这本书可见萧翰是个烂货
  •     苏力的FANS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