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545803372
作者:丁山
页数:622页

章节摘录

  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棰絮之服,而敬恭神明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  及少嗥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日,重实上天,黎实下地。遭世之乱,而莫之能御也。不然,夫天地成而不变,何比之有!(国语,楚语下。)  宗教的发展,是否如观射父所谓,先是“民神异业”,后来是“民神杂糅”,最后是“绝地天通”,今日当然值得我们重加研讨。但是,他说司马氏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称,“重实上天,黎实下地”;这就是一般吃宗教饭的教主们所常虚造天堂地狱以愚弄人民的口头禅。有些道教之徒,造为白日飞升或尸解地仙之说,也就是脱胎于司马氏“宠神其祖”的谎话。  ……

内容概要

丁山(1901—1952),安徽和县人。史学家、古文字学家。1924年考取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1926年任厦门大学助教,次年任中山大学教授。1929年至1932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专任研究员。后20年间,历任中央大学、山东大学教授。早年侧重于古文字、音韵方面的研究。20年代末转向甲骨文考释,所作《说文阙义笺》、《数名古谊》、《释梦》等专著与论文,对于甲骨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后来,他潜心于商周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将甲骨文、金文的考释融汇其中,视野宽阔,见解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吴雷考》、《新殷本纪》、《商周史料考证》、《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等著述。

书籍目录

卷头语/1
自古代祭典说起/3
秦祖大业即水牛/6
姜螈与土神/8
简狄即高禖/10
后稷与神农/14
后/14
后稷与神农/19
田祖/24
烈山氏/29
后土为社/32
柱与后土/32
禹即句龙/33
杜宇与丛帝/37
释篼克/39
杜主即社/42
社母与社公/44
亳社与周社/45
地道日方与五社/48
社稷五祀/50
句芒即玄鸟/50
辨北正与南正/52
奘即孛星/54
灭即房心/55
楚与邾莒不必同祖/57
祝融即城隍/59
火神辛兮/61
禺京与义京/64
婋即女娃/66
止若即昌若/66
昏即玄冥/67
王亥与竖亥/69
蓐收亦农神/70
月神与日神/72
西王母司天厉与五残/72
西王母即月精/74
东母即日母羲和/75
羲和即有娥氏/77
义京即姜螈/77
四方之神与风神/81
又出日与又入日/81
尧典新证/84
析木与耆风/85
南斴与凯风/87
西彝与柬风/88
北歆与殿风/92
五祀与五工正/99
方望与方社/99
木正即析木/101
火正即鹑火/103
金正水正互易位/103
五行之官与五工正/106
郯子传说古官即社稷五祀/109
龙师即土正/110
凤鸟即风正/110
五行与五材/112
五行思想之唯物辩证观/114
五行生殖为万物成因/114
四大种子与五行/115
墨子之量变论/118
洪范传自墨子/120
从春秋名字解诂看五行相生说/124
由名字解诂看五行方位/125
兵家尚五行/127
献俘于社/131
听狱于社/134
五刑与五服/134
五刑与五行/138
帝五丰臣与四中星/141
帝五臣与五行之官/141
何谓帝五臣/145
尧典四中星与卜辞四中星/148
鸟名官与四象/150
方帝与方望/152
祭四方/152
商代祭四方/156
辨闶祭门之说/158
望祭四方/160
释方明与明堂/163
方帝即方社/169
天体/171
晚周诸子的天体论/171
宣夜论/174
盖天论/175
浑天论/175
易传的宇宙观/175
天神称号三代异名/179
帝与上帝/188
上帝与五帝/188
释帝/190
巫帝/194
娄帝/196
梦帝/198
帝河/199
帝鸿/200
帝云/200
殷先王措庙立主称帝/202
周时王冠皇号/204
天命论与皇,帝、王,霸之古史退化观/207
释皇/208
司命与天命/211
天子与鲁天子/212
皇、帝、王、霸的退化论/214
洪水传说/219
尧典洪水即中国历史的起点/220
禹是辟地大神/221
史官与史料/224
周代的史官/224

作者简介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意在探寻中国文化的来源”(丁山语),在古神话的考辨、推原方面成绩卓著,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丁山在传统的考据基础上运用了比较语文学与比较神话学与宗教学的方法,对史前神话加以初步分析,分析数量之广,考证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从而使得这部著作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从文献学角度来说,其成就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图书封面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看完丁山先生的《古代神话与民族》后,自然又寻到了他的这本《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书比前者厚了许多,内容也更为丰富庞杂。前者主要是探究神话与华夏诸民族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是分析从神话中反映出来的中国宗教情形。不过,阅读此书时,远不如前书给人的愉悦与震撼,相反倒感觉出,作者在写作这些论文之时,比当初写《古代神话与民族》时,多了几分谨慎。这种谨慎,不仅是学术上的,更多的恐怕是来自于政治上的。此书文章大多写于他逝世之前,也就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我们从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时代对于丁山先生的影响。丁山在《古代神话与民族》中,特别注重中国神话中外来的影响,他认为这种影响在中国文化之中比比皆是。特别是楚文化,更是深受印度神话与文明的影响。从老庄的哲学,到屈原的诗歌,再到整个楚国的宗教文化,印度文化的痕迹相当的多。从印度到中国南方,存在着一条文化传播的路径,而这条路径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初看《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是有一些失望的。原以为丁山先生会在此书中,将他在《古代神话与民族》中的观点,能够更加系统地加以论证,更加深入地探究着从印度到中国这条文化传播路径,廓清其中的诸多迷雾,给读者呈现出一幅较为完整的场景。未料及时势变化对于学者的影响,会是如此之巨。虽然丁山先生在此书仍是考据甚精,一字一义颇下功夫,从古籍中梳理着中国诸神话的源头,分析着本土原始宗教的萌芽。但却不如上书,直指这些神话与宗教与域外的关系,而是非常小心地避开。所引的古籍,也多限于中国本土。关于中华民族及文明的起源,存在着很多的争论,至今亦无定论。早在十九世纪,即有西方学者指出,中国的种族及文化与西亚的关系,有的甚至认为,汉族即来自于西亚,文明也是从西而来,并在中华这片土地上生根发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与西亚文明母体的脐带还存在着,并一直源源不断地与中华文明有着交流。在上世纪前半叶,这样的学术探讨还相当的热烈,许多国内的学者也持相同的观点。不过四九之后,则风气大变。官方主流意见强调着中国文明的独立起源,认为中华文明包括中华民族在内,都是在中原大地上原生原长,独立发展起来的。并弄出了一个所谓的古代四大文明,完全忽略了我们文明与其他几大文明在年代上的差距。至于文明或种族西来说,由于政治的原因,乃至绝迹。也许当时环境所迫,丁山先生在此书中对于文明外来影响的叙述,不如前书,但仍有许多让人叹服的见解。如关于帝字的解析,就让我大感惊异,并获益良多。丁山先生在《帝与上帝》一章中,分析了帝字之由来,以及其宗教之含义,指出“帝即天神的最古尊号”。他列举了国外学者的说法,认为帝字是由巴比伦的同一字演变而来。因为此字字形与甲骨文字写法相近,且读音亦相近。而在古代也有束茅为藉祭天之俗,不仅中国,巴比伦亦如是。因此,殷人所奉宇宙大神的上帝,也许是继承自巴比伦的宗教仪式。在书中,丁山先生还讨论了中国典籍中关于星座的划分。他认为,中国最古老的是是十二宫,而所谓的二十八宿,是在周代才有的,其实也是来源于印度。不仅是因为印度也分为二十八宿,而且从具体的观测结果来看,这种星宿的划分与命名,只能出版于印度,而与中国的观测不合。对于中国神话中的神山昆仑山,在上一本书中,丁山先生即有讨论,在此书中,他更做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这些昆仑山神话,多契合于印度古地理书所传说的须弥山王。所谓的白、青、黄、赤诸帝,也可能是演变自须弥山下四天天王的神话。而所谓的四色,其实亦是以印度为中心,对于世界各人种的一种观察。不仅于此,丁山先生还具体地考察了一些古代神名的发音,其中很多与汉语的习惯不合,如四色帝的名字,更像是印度四天天王的译音。甚至在国语左传包括庄子中的许多人名,显然亦非汉语。而其来源于何处,确实也值得深究。他更进一步地论证了中国的上甲,即是基督教里的十字架。两者不仅形状相似,且都与取火的方式相关。中国的上甲是指炎帝,也即是燧人氏。在基督教中,则代指上帝的儿子耶稣,十字架上的月神,这也是耶稣最古老的形像。关于十字形在东西方文化中的相似之处,美国著名学者艾兰在其名作《龟之谜》中,亦有提及。还有很多这样的论述,散处于书中各处。有的仅是只言片语,但仍给人很多的启发。中国的文明甚或中华民族究竟来源于何处,也许还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现,但绝非如我们现在主流看法所认为的那么简单,是在中国黄土高原上独立产生,并向四周扩散发展的。因为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及对于上古资料的研究来看,会有很多让我们困惑甚至感觉到矛盾的东西。包括丁山先生在他的两本书中所提出的诸多看法,我们就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我们不能因为意识形态上的原因,长期对于这些证据视而不见,甚至对这样的话题避而不谈列为禁区。我们的文明甚至民族来自于其他地方并不丢人,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是相互影响的,中华文明当然也不例外。现在的科学已经证明,地球上的人类其实都是一个共同的来源,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非洲母亲,而在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早已湮没于历史的深处。无论我们来自何处,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也如此庞大的民族,也产生了如此灿烂的文化,这才是让我们最为自豪的。中华文明深受其他文明的影响,同时我们的文明也在影响着其他文明。这是作为伟大文明的传承者,所应有的态度。
  •     这本书是丁山先生呕心沥血的总结之作,丁先生抱着“意在探寻中国文化的来源“的巨大决心来研究上古神话的来源和流变,并且搜罗运用了当时考古所能得到的材料,结合文献学、历史学、音韵训诂等来一起探索中国历史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神话。以前读了古希腊古印度或者日本神话,总是有点羡慕他们能够成为体系的神话系统并流传得非常完整。感觉中国神话多呈现碎片式分布,零零散散,很难去概括,有些东西只剩下一个名字,有些东西则在传说中渐走渐远。而我们的创世神居然也是魏晋时候才定名的,其实,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神话,而是神明们的都被隐藏了起来。一般认为,上古历史传承到后来就成为了神话,而我国则是相反,上古神话中的神都变成了人,被编入了历史之中!按照丁先生的观点,那些我们熟悉的名字三皇五帝,贤君圣人,都是各个民族的神话里面的神明。夏、商、周上古三朝各有各自的图腾和神明,而后来的朝代建立却不废除前朝的神祗的祭祀,于是就出现了各类混乱的局面,名字的混用,讹转,音转,字形混淆等等,产生了一个神有几个不同的名字,或者几个不同名字的神的神格被统一整合到一个名字上面。比如 禹 原本是地神的神格,后来兼职成为了雨神、旱神、天神、部落图腾等等。而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诸子百家的出现,各类神明都成为了他们笔下的思想代言工具,这时候最常上镜的就是尧舜两位圣人了,丁先生考察了同一时代不同学派的论述,对于这两位突然冒出来的圣人,先秦百家各抒己见,让他们一会儿为儒家代言,一会儿为道家、墨家代言。而实际上,他们都是失去名字的神明,却被硬生生地变成了圣人。到了太史公的时候,三皇的传说也已经论定了,虽然太史公尝试着削弱神话成分,为上古各朝编订年谱,但这些东西原本就是象征性的神话,再怎么编写都会产生矛盾。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化神为人”的运动就此展开。历史也被不断地延长,新名迭出:黄帝、炎帝、有巢氏、燧人氏,中国的上古神话也被埋没在历史书中了。除了不同民族的神明混用,信仰驳杂,还有通过四方四望祭祀,造出五行说这种体系,于是我国历史的版本又开始更迭起来,朝代更替是因为”五行相生相克“的缘故,儒家很积极将其纳入自身体系。“五行说源自‘在古印度”四大种子“的婆罗门信仰,但流传到我国后,就硬生生地凑出第五个元素——金属,于是中国有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化四为五“的运动,我们的”五行“传统正式登场,虽然这是一套有着诸多矛盾而又僵化的体系,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史。除此之外,我们很多神话体系由于不同民族的融合渗透,已经找不出一个统一的体系了,后世想要统一信仰体系,其难度就相当于让全欧洲的人都认定自己的祖宗是宙斯一样,历史学家还要把北欧神话,希腊神话,凯尔特神话全部整合在一起皆大欢喜,这种任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中国历代皇帝也没有去整合信仰的打算,对于他们而言,只要祭天祭地祭祖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只流传下了信仰的形式,而神明的名字,神明的事迹和寓言却沦落到了民间,或被误认为圣君,或被误认为凶神,或被误认为妖怪,或被拔高为创世神,或彻底失去了本来面目,或埋没在历史书里被人遗忘。而随着民族的融合,各方的信仰混杂在了一起,再加上外来宗教、本土宗教的创造整合,中国上古神话终于变成了一锅粥,稀里糊涂模糊不清。谁说我们只喜欢记录而不喜欢创造呢?史家虔诚地记录了历史,却也同时记录下了神话和信仰的体系,后人通过这些零碎的材料去拼凑出神话的轮廓,却发现中国的神话如此博大而又复杂,需要后人不断地去研究和探索。谁会想到,在《西游记》中被猴子不断欺负的土地爷爷、土地娘娘,他们曾经的神格是上古最高的土地之神”后土“呢?而那些道教创造出来的元始天尊、玉帝之流,实质上都是小字辈,都是土地之神被当做天神之后才被冠名的。至于人皇,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编出一套上溯至神话时代的家谱,来巩固地位,混淆视听。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资料很翔实,考证也有力,挺好的。
  •     书中所引言者繁多,又皆秦汉之前典籍,作者之言亦六文夹四白;非古文功力扎实者,实难不遗一字,尽收览之。如我辈无力者,拼死仅能囫囵吞枣,浅尝辄止而已。与程憬《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相较,彼欲图中华神话体系之还原重建,而丁老重于具体神话名词之渊源析考。纯以学术水准论之,大约丁先程后。然环顾华夏神话学田土之荒芜,则二者皆一流上品,无可疑也。(本书成于1950年,是以偶见“马列言量变质”之语,此时之潮流,诚难求备于先达。然其类也,皆应景之辞尔,无碍全书宏旨,可谓幸矣。)
  •     老先生全是靠猜的,简直像科幻小说!
  •     中国神话啊!一锅粥啊!丁先生居然呕心沥血地去理清它们……可贵可贵~
  •     推荐和商务那本《古代神话与民族》对应着看
  •     拉杂摧烧之!!!
  •     感谢某人的推荐,这是一本刷新了我许多世界观价值观的书,不过刷的值刷的爽,丁山老师真的是太屌了。
  •     非常好的资料总结,丁山先生对中国上古文明的勾稽,可谓居功至伟,尽管于具体文字解释上,牵附之处尚多,诸多论断亦过于大胆,然而却是不无启发的。尤其先秦时期印度雅利安文明通过楚系文化影响中华文明的假设,确有诸多史实可证,饶宗颐先生于此多有发挥,并将眼光推进至两河流域,通过神话传说研究上古文明的之间交流演化,值得格外注意。
  •     每次舅爷来我家必找这本,读了又读,有毒
  •     读了一半,完全……不知其所以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