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客的行囊

出版社:校园书房出版社
ISBN:9789575878481
作者:毕德生(Eugene H. Peterson)

内容概要

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加拿大維真學院靈修神學教授,與傅士德牧師(Richard J. Foster)並列北美兩大具影響力的靈修作家,有「牧者中的牧者」之稱。
他的文筆內斂有力,深刻真摯而又能發人省思。他近年來翻譯的《信息版聖經》(The Message:The Bible in Contemporary Language),係以現代英文慣用語,直接從希伯來文和希臘原文重新翻譯聖經,以便鮮活地傳達經文原有的獨特力量,本書引用的聖經經文主要即依據《信息版聖經》加以中譯。他的著作以靈修書籍見稱,除本書外,另有:《詩情禱語》、《摯人智語》(校園);《與馬同跑》(中主);《追尋呼召的探索之旅》、《返璞歸真的牧養藝術》、《建造生命的牧養真諦》(以琳)等書。

作者简介

唯有持久专一的顺服,才能产生让生命值得活下去的东西。


 天路客的行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人生若只如初见’大概是不太可能的,否则纳兰性德也不用深有感触的写下《木兰词》。人的本性中有意无意的健忘,加上漫长岁月的蹉跎,自然是‘故人心易变’。我不由想到了信仰。‘人生若只如初见’,专一自然不成问题。可是放到时间这个长轴里面,就有了问题。所以‘恒久专一’是难度升级。而再加上‘顺服’,就让人忍不住咬牙皱眉跺脚了。不过纳兰写的是男女之情,那是人和人之间的事。但是信仰是人和上帝之间的事。人不行,但是和上帝一起,或许就成为可能。最后想说,哪怕做不到,但是至少别停在路上。自勉。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呃,以前我都纳闷我是不精神分裂了?到底哪个我才是真的我?后来想通了两个我都是真的我。看来自己写的东西,那些已经知道的东西还需要不断向自己宣告,直到它完全融入我生命的一部分,太惭愧了。~~~~(>_<)~~~~
  •       
      
      圣凯瑟琳:“所有通向天国的道路就是天国,因为耶稣基督说过:‘我是道路’”。
      
      
      
       通往天国的“天国”
      
      —— 读《天路客的行囊》
      
      
      
      最初是因为看到推荐毕德生作品的人中有我所喜爱的巴刻,所以一口气就买了他写的三本书,而《天路客的行囊》就是其中的一本。当我随手拿起一本开始阅读时,感觉就像以色列人第一次吃到从天而降的吗哪一样,甘甜美妙,至此就对他的书爱不释手了。
      
      《天路客的行囊》这本书的全名是“恒久专一的顺服: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做基督的门徒”(A Long Obedience in the Same Direction: Discipleship in an Instant Society)。毕德生向我们陈述了作为天路客所要面对的现实。在这个世界中,不是每个人都是天路客,也不是每个天路客都能到达路的终点。而且,过程中经历的是没有硝烟弥漫、却总不止息的战争。
      
      我们的信仰面临着世界、肉体和魔鬼的诱惑。肉体的危险与魔鬼的诡计不容易抵挡,千变万化的世界也在我们前进的路上不断抛出化妆成礼物的危险品。而这个年代的宗教已经深陷享受、放纵情欲的泥潭,信徒们不再忍耐、严谨地信仰着他们的信仰,而是被观光心态所掳获。宗教被理解成是闲暇时拜访风景名胜的旅游活动。
      
      真正的信仰却不是几天或是几个月的旅游,乃是一生之久的经历;不是随心所欲的走马观花,乃是恒久专一的顺服。复旦大学宗教学系刘平博士在序言中提到:无论是“门徒”还是“天路客”,与其说是一种身份的标记,毋宁说它们首先是一种生存方式,即“做门徒”、“做天路客”。是的,你的身份就是你的生活。人若没有这样的身份,却想过这样的生活是做不到的。所以天路客的旅程始于天路客的生命,而只有上帝恩典的拣选,以及我们对神的回应——即悔改的行动才能使我们站在旅程的起点。
      
      这是新生命的标志,也是新生活的开始。我们肉眼看不见终点,因为生命的年轮还在继续承载着前进的步伐,我们还没有进入那无时无间的永恒。但信心的眼睛已经看明了我们的未来,那就是我们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终点。这是一种稳妥的把握,世界、肉体和魔鬼即使伤害我们,也不能毁坏这条路。因为耶稣就是这道路,他已经从死里复活,就不再死,并且永远活着。反之,正因为这是“没有改变、没有转动影儿”的事实,世界、肉体和魔鬼才如此绝望猖狂地攻击天路客们。“但靠着那爱我们的主,就在这一切事上得胜有余了。”
      
      天路客不是走在康庄大道上,所要走的是十字架的路,因此没有困难、没有痛苦、没有眼泪的生活不属于他们。相反地,服侍是他们每天的工作,受苦是家常便饭,还要时常亲身体验来自沮丧、怀疑、苦难的威胁,时时被提醒着“我们是舍己、背起十字架跟从耶稣的人”。
      
      如果你想从书中得到天路客可以过世人那种享乐之生活的肯定,如果你想得到使我们可以顺风顺水走向天国的秘诀,如果你只想做主日的基督徒,教会里的基督徒,那么你就不用花时间、精力去阅读这本书,因为你会失望。
      
      此书不是向我们讲述天路客一帆风顺的美好生活,而是将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它不是我们如何逃避困难挫折的指导手册,而是教导我们如何面对现实的挑战。使我们学习在逆境中战胜逆境,在软弱中战胜软弱,在沮丧中战胜沮丧,以致更深地经历神丰富的恩典,更忠心地服侍所遇见的人,更刚强壮胆地行走在十字架的路上。
      
      如果你现在走了一里路,没有力量再走二里路;如果你现在饶恕弟兄七次的过犯,无法再饶恕他第八次;如果你现在正忙碌着教会的事工,却没有喜乐、盼望,那么请认真、仔细得读这本书。正如此书标题所投射的影子那样,天路客不是两手空空、清心寡欲地走向天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囊。你的生活环境,你的职业,你的家庭、你所委身的教会就是你的行囊。但在这个行囊中,有几样是不可少的,那就是书中所提及的悔改、敬拜、喜乐、坚忍、谦卑、团契等等,这些是那道路者赐予我们的道路,是那真理者赐予我们的真理,是那生命者赐予我们的生命。使我们在背起行囊时感受到的不是令人窒息的重量,而是使人顺服的力量;不是无可奈何的委屈,而是心潮澎湃的鼓舞。
      
      希望读此书的你能从书中收获至宝藏于你的行囊中。
      
  •     个人感觉,这本书不大适合小组查经,比较适合个人灵修。
    因为曾经在一次营会里面用过一本书,但是反映过来的是,小组查经的时候没什么可讲的。
    确实,诗篇是比较个人的,对于有生活经历,会有比较大的共鸣,但是这种共鸣也是在心里的。比较难用话表达。
  •     期待自己不仅能保持“初见”的心跳萌动,还越爱越深~!嘿嘿~
  •     即使在爱中失败,也胜过在骄傲中成功。
    深表赞同!
  •       
      
      在《圣经》诗篇之中,120~134篇之上均附一小标题“上行之诗”,这些时候是远在异邦的以色列人回耶路撒冷的敬拜的路上所吟唱的诗篇。这是以色列人回圣殿路途中的诗集。我们可以想像他们在路上思绪万千,忆苦思甜,给自己的生命一次重新整理的机会,看看自己所信的,所疑的,所挂念的是什么。
      
      可对于当代人来说,那种古典意义上的精神路途已经不存在,无论内在的外在的,正如毕德生所说,我们进入了一个“速食”的时代,有时候,我们对任何需要曲折或者节制自己的事物都充满愤恨,而现代商业文化也是越来越倾向及时地满足人的需求,而不管满足这些需求是否对我们有好的品格是否有帮助。
      
      在书中,毕德生提到了曾经广为流传浮士德这个古老的故事来讲述现在文明的处境。“浮士德博士在法律、医药和神学的研究领域遭遇瓶颈,使他无法忍受。不论下多少功夫,他发现总得屈从于一个更高的对象——正义、康复、上帝。这令他非常苦恼,他想脱离这样的限制:他希望掌控一切,他想要冲破躯壳的籓篱。于是他变成了一个行法术的人,这样他可以挑战物理定律、道德约束、甚至与上帝的关系;他将知识用在获取自己的享受和目的之上。不过,要达成这样的目标,他必须将自己卖给魔鬼,魔鬼应许他在未来二十四年活得像个神——没有任何限制地或者,处于掌控的地位而非平等或下属的关系,操练权力而非爱心。”
      毕德生认为,现在我们整个文化都是浮士德式的。我们的信仰生活也时常会陷入这种迷阵,我们总是按着自己的意愿在我们遭遇的事上走捷径,这种诱惑成了我们内在外在的精神和心理的意识形态的依附。
      
      《天路客的行囊——诗篇上行之诗导读》是毕德生用上行之诗的阅读来回答当代人的“旅途观”问题的一本书,我们被当代文化的侵蚀是很严重的,特别是基督徒,基督徒群体作为对精神和灵性一群敏感者,如果这些问题在他们里面侵蚀的越深,对他们的伤害也越大,灾难甚至超过其他的人。
      
      这15首诗歌是很有意思的,毕德生用这15首诗歌来引申出做门徒的15种品格,或者维度,他说:“门徒的生活始于悔改的行动(诗篇120篇),终于赞美的生活(诗篇134篇)。”,在毕德生的阅读当中,诗篇120篇是主题是“悔改:在觉醒中转向”,诗篇121篇的主题是“上帝的永远的照管”,诗篇122篇为“生命重塑的敬拜”,诗篇123篇为 “对上帝仆人般地服事”,诗篇124篇为“受苦中获得帮助的经验”,诗篇125篇为“我们不丧失的安全感”,诗篇126篇为“自我们灵魂深处涌出的喜乐”,诗篇127篇为“注视核心事物的工作”,诗篇128篇为“行走正路的喜悦”,诗篇129篇为“充满力量的坚韧”,诗篇130篇为“深渊中的等候与守望”,诗篇131篇为“在神怀里平静安稳的谦卑”,诗篇132篇为“持受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顺服”,诗篇133篇为“人和人在基督里真实相遇的团契”,最后,134篇是“回应神祝福的颂扬”作者说没有一个词比赞美、颂扬更能总结圣经的内容的了。
      
      就这样,毕德生用15篇上行之诗,在他这种富有祷告和想象力的阅读之中涵盖了我们的整个生活,在这里,我想指出的是,毕德生这里的阅读是一种在耶稣里的阅读,他把我们的人生的主题,都在借着15首上行之诗,在耶稣里找到安顿之处和终极的丰富源头以及想像和诠释的磐石。毕德生总是把我们的目光和心志引向耶稣,耶稣没有按照人的愿望来生活,而是按照天父的旨意,而这15首上行之诗也是耶稣的品格之歌。
      
      我们如果在回到我们的自己的日常生活里,可以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有充足的信心和盼望,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至于沉沦到没有盼望的地步,我们是否知道我们在基督里的指望是何等的丰盛,不止是说那未来的末世,而是说当下,我们就在上帝的旨意中,也就是在耶稣里,我们知道即便是我们休息,思考,和人交往,甚至受苦的时候,其中都有上帝的有形有体的祝福毫不打折地实现在其中!
      
      所以,我们在世上寻求并顺服于上帝的旨意是理所当然的,即便在受苦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对上帝充满信心和盼望,毕德生转引一位作家的话说,“上帝的儿子受苦以至于死,并不是要使人免于苦难,而是要使他们的受苦可以和像他一样。”我们当在万事上效法他,这是命令,也是祝福。
      
      最后,本书非常适合小组查经,每周一篇,可以帮助弟兄姊妹来学习做门徒的品格。
      
  •     Sophia....can you put this into Peterson's group
  •       ‘人生若只如初见’大概是不太可能的,否则纳兰性德也不用深有感触的写下《木兰词》。
      人的本性中有意无意的健忘,加上漫长岁月的蹉跎,自然是‘故人心易变’。
      
      我不由想到了信仰。
      ‘人生若只如初见’,专一自然不成问题。
      可是放到时间这个长轴里面,就有了问题。
      所以‘恒久专一’是难度升级。
      而再加上‘顺服’,就让人忍不住咬牙皱眉跺脚了。
      
      不过纳兰写的是男女之情,那是人和人之间的事。
      但是信仰是人和上帝之间的事。
      人不行,但是和上帝一起,或许就成为可能。
      
      最后想说,哪怕做不到,但是至少别停在路上。自勉。
  •       ‘人生若只如初见’大概是不太可能的,否则纳兰性德也不用深有感触的写下《木兰词》。
        人的本性中有意无意的健忘,加上漫长岁月的蹉跎,自然是‘故人心易变’。
        
        我不由想到了信仰。
        ‘人生若只如初见’,专一自然不成问题。
        可是放到时间这个长轴里面,就有了问题。
        所以‘恒久专一’是难度升级。
        而再加上‘顺服’,就让人忍不住咬牙皱眉跺脚了。
        
        不过纳兰写的是男女之情,那是人和人之间的事。
        但是信仰是人和上帝之间的事。
        人不行,但是和上帝一起,或许就成为可能。
        
        最后想说,哪怕做不到,但是至少别停在路上。自勉。
  •       如何脱离现今世界的虚假和争战?
      如何拥有信心?
      为什么我们需要敬拜?
      如何服事?
      我们经常经历苦难,神真的再帮助我们吗?
      对现今的社会来说,你工作是为了什么?
      我们应该每天喜乐,但为什么现实当中总做不到呢?
      
      本书一一为你解答,把生活和圣经结合起来,真正让圣经带领我们的生活,每一位朋友都应该读一下,收获肯定不少!
      
      恩光书社
      www.enguang.com
      400 6500 401
      
  •       数星期以前,我们公司的驾驶员小张问我借书看,我就顺手把近期出版的《天路客的行囊》给了他。上星期,我又有机会坐他的车子,他欢天喜地的告诉我,这本书对他的帮助十分大。
      
      他说信主以来,一直没有好的小组。由于工作时间不稳定,他的信仰生活零散不堪。在信仰上的疑惑,也从没有处理过。看了《无语问上帝》后是豁然开朗,但直等到他读《天路客的行囊》才猛然发现自己的生命问题是骄傲和不顺服。四十来岁的他在部队开过车,当过厨师,最后落户上海企业中当驾驶员。他具备出色的机器智识,当驾驶员又使他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接触的人面也广,即使收入不是很高,但渐渐的骄傲满载他的心思,别人的话也听不进去。在读这本书时,他首次发现的“顺服”是他成长的致命伤。
      
      我是三年多前读《天路客的行囊》,其实我也何尝不是太骄傲。第一次看这本书,觉得太浅,看不进去。第二次再看,还是放了下来,直等到公司要出版了,才认真定下心神,渐渐才明白为何巴刻说:“本书是引领你一窥诗篇堂奥的最佳管道”,连巴刻也要“深入学习,好好消化这本好书”。看来唯有恒久专一的顺服才是天路客及门徒一生之久的功课。
      
  •     别停在路上 写得好
  •     嘿嘿,我有时看自己以前回复和分享的东西,也会有同样感觉呢~
    不过,这些都是神所赐的呀,提醒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光景欺骗,其实一切的美善都是他给我们的呢。
    话说,你那篇《无语问上帝》的书评写得真好!推荐啦。
  •       
       这篇不算书评,摘录了其中的一篇《锯齿状的历史》,从中可对整书略窥全貌吧。对于真诚愿意走在这条路上的天路客强烈推荐此书。
      
       我们和世人一样,也会忧虑,也会不知不觉地陷入恐惧,变得没有把握,没有安全感。我们心里热切渴望,且认定这种坚固有力的信仰的确是我们命定的份,但我们却仍一再的有不安全感。朗读诗篇125篇,是我们建立信心、去除不安全感的一种方式。这首诗留给我们深远的影响:不是在人生黯淡的时候仍天真地吹着口哨,乃是诚实面对那些令人苦恼的不安全感,然后扑灭他们的气焰。
       沮丧和怀疑是威胁安全感的重要原因。这首诗描写信靠上帝的人”磐石般坚固的山,根本不能摇动。‘然而我却常常摇动。今天充满信心,隔天可能满了疑惑。一早醒来就很有活力,喜乐地享受着阳光;第二天却可能灰头土脸,忧郁畏缩、闷闷不乐。根本不能摇动?——对我而言,再没有一事比这更不真实了。我这人很容易被摇动:举凡悲伤、喜乐、成功、失败,都有可能使我摇动。我像一支温度计,随着气温上上下下。
       几年前,有个朋友向我提到“以色列的历史像锯齿”这样的说法。以色列人的光景,真是时好时坏。前一天百姓才以无比胜利的姿态渡过红海,高唱凯歌,没多久就开始发牢骚,抱怨沙漠里没有埃及牛排和马铃薯可吃。前一天才吹着号角绕行耶利哥城,热烈地高声赞美,没过多久就放纵到迦南人淫乱的庙会里。前一天门徒才和耶稣共进晚餐,全神贯注聆听他的训诲,并领受他的慈爱,隔天就跺脚生气,在院子里发咒起誓,否认自己跟过耶稣。
       但是,我们一边读着他们锯齿状上下波动的历史,一边却体认到某种坚固稳定的感觉:因为他们始终是神的子民。神坚定不变地以怜悯和审判对待他们,满有恩典。我们能够感受到一切工作,都得以在这位救赎他自己子民的神,其安全、确定的旨意下完成。当我们看见这项真理,就应该学习不再凭自己对神的感觉而活,乃是凭关于神的事实而活。我拒绝相信自己的沮丧,我选择相信神。假如我摔断了腿,我还是我,妻儿也不会因此而和我断绝关系。同样,当我的信心破裂,或者我的感觉受伤的时候,神也不会因此离弃我,拒绝我。
       在很多时候我的感觉的确重要。感觉是不可少且有价值的,它们让我认知许多真实存在的东西,但对于认识神和认识我和神的关系,感觉几乎是毫无帮助的。我的安全感来自神是怎样的一位,而非来自我感觉如何。做门徒是一种决定,定意照着我对神的认识而活,不是按照我对他的感觉或我对自己,对被人的感觉。众山怎样围绕耶路撒冷,耶和华也照样围绕他的百姓,这首诗宣告关于神子民可仰赖的,不变的,安全的,稳定的存在,是源自地理学而非心理学。
  •     開悟之前挑水劈柴,開悟之後劈柴挑水
  •       上行之诗及其后现代意义
      
      
      圣经中的诗篇是古希伯来人对文明的贡献之一,是人类文学中的瑰宝。心细的读者在阅读诗篇的时候,会发现其中的第120-134篇独具一格,均附有小标题“上行之诗”(A Song of Ascents)),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一部诗集。
      对于“上行之诗”的缘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上行之诗”实质上是“朝圣之诗”,以朝拜耶和华为意象,表达了古以色列人对耶和华的不懈追求和赞美之情。
      这些朝圣之诗距离我们所处的所谓后现代时代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们对当今世界有何相关性?在这个后现代时代,人们追求的时尚是反绝对真理、反崇高、反一切的神圣,以速度和效率为至高尺度,朝圣者身上流露出的那种恒久的顺服、忍耐、坚定和笃定的信心又有谁会欣赏呢?
      素有“牧者中的牧者”之美誉的毕德生,在《天路客的行囊》中以切身的经验向我们描绘了当代处于“后现代主义”浪潮席卷下的西方世界基督教的信仰生态图景。他开宗明义,直陈症结:当代世界,如同过往的世界一样对恩典不感兴趣。世界又千变万化,在每一个世代设计不同的样子、面貌、花样来诱惑人。所以,“要一个罪人辨识出世界的诱惑,其难度如同要求鱼儿察觉水中的污染。”人们相信,凡是值得获取的东西都能立刻被取得;凡认定一件事可行,就一定可以快速地有效达成。概言之,一切均须垂手可得,欲速而达。反之,不合乎此标准的一切均毫无价值。面对信仰,当代基督徒也是如此。不少人对信仰产生兴趣,但是,一旦要他或她花费一生一世“全心、全性、全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申命记6:5等),则对信仰望而却步,甚至知难而退,或弃如蔽履。所以,毕德生感慨道:“在我们的文化中,有无数的人决志接受主,但是折损率却相当惊人。许多人都宣称自己是重生的基督徒,然而真正拥有成熟灵命的人却很少。”不少基督徒已经被当代快餐文化所俘获,在有意或无意之中让信仰成为快餐文化,并在慢性中毒中自得其乐。
      毕德生用两个圣经名词帮助基督徒辨识并抵挡这当代世界潮流:门徒和天路客。
      “门徒”意指基督徒一生都作主人耶稣基督的徒弟,维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关系,永不中辍。门徒是学生,但并不置身于充满学术气息的殿堂,而是生活在工匠的作坊里,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关于神的知识,而最为主要的是如何走在信仰的道路上。“天路客”即“朝圣客”表明基督徒是客旅,一生努力走向神,而耶稣基督则是那条唯一的道路。 但是,无论是“门徒”还是“天路客”,都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标记,毋宁说它们首先是一种生存方式,即“做门徒”、“做天路客”。如果没有这种融会于日常生活的生存方式,所谓的基督徒身份不过是一种文化标签,可能挺讨人喜欢,但是不讨神喜悦。做门徒关乎的不是一种外在符号,而是贯穿于整个生命——我们的灵、魂、心、体等等一切——的活泼的信心;做门徒的要义不是口称自己是基督徒,将信仰标榜为一种时尚、自我满足的安慰剂、急难中的救命稻草,并在这种身份标榜中获得暂时的陶醉和自得,而是时时处处地追求成圣。
      为深入探求做门徒的工夫,毕德生回归圣经,细心钻研诗篇中的古老诗集“上行诗篇”,用它来教导基督徒怎样持之以恒地走信仰之路,存心努力,勤勉不辍,追求在基督里长大成熟。这十五首诗,从字面上看,很可能是在几个大节庆中前往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天路客,路上按着次序所唱的诗歌。从隐喻来看,它们也是一个朝向耶路撒冷而去的旅程,象征信徒活出朝向神的生命,在一步一步趋往成熟发展时,更加亲近神。在毕德生的笔下,这十五首诗歌不再是积灰累尘的古董,而是十五位可人的天使,带领基督徒的生命逐步成熟,最终他或她的生命长出翅膀,曾经寄居的旧我和世界,就化为透明的空壳,留在末世的审判台前。
      对于行走在基督信仰道路上的人来说,毕德生从十五首“上行诗篇”中汲取精华,在传承古以色列子民的信仰真谛之同时,将做基督门徒的基本要素(并非全部)浓缩为十五种,即:悔改、神的照管、敬拜、服事、帮助、安全感、喜乐、快乐、工作、坚忍、盼望、谦卑、顺服、团契、颂扬,它们既是做门徒的基本素质,更是灵命螺旋上升的阶梯,提醒基督徒记得自己是谁,要往哪里去。
      
      
  •       作者:刘平
      
      圣经中的诗篇是古希伯来人对文明的贡献之一,是人类文学中的瑰宝。心细的读者在阅读诗篇的时候,会发现其中的第120-134篇独具一格,均附有小标题“上行之诗”(A Song of Ascents),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一部诗集。
      
      对于“上行之诗”的缘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上行之诗”实质上是“朝圣之诗”,以朝拜耶和华为意象,表达了古以色列人对耶和华的不懈追求和赞美之情。
      
      这些朝圣之诗距离我们所处的所谓后现代时代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们对当今世界有何相关性?在这个后现代时代,人们追求的时尚是反绝对真理、反崇高、反一切的神圣,以速度和效率为至高尺度,朝圣者身上流露出的那种恒久的顺服、忍耐、坚定和笃定的信心又有谁会欣赏呢?
      
      素有“牧者中的牧者”之美誉的毕德生,在《天路客的行囊》中以切身的经验向我们描绘了当代处于“后现代主义”浪潮席卷下的西方世界基督教的信仰生态图景。他开宗明义,直陈症结:当代世界,如同过往的世界一样对恩典不感兴趣。世界又千变万化,在每一个世代设计不同的样子、面貌、花样来诱惑人。所以,“要一个罪人辨识出世界的诱惑,其难度如同要求鱼儿察觉水中的污染。”人们相信,凡是值得获取的东西都能立刻被取得;凡认定一件事可行,就一定可以快速地有效达成。概言之,一切均须垂手可得,欲速而达。反之,不合乎此标准的一切均毫无价值。面对信仰,当代基督徒也是如此。不少人对信仰产生兴趣,但是,一旦要他或她花费一生一世“全心、全性、全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申命记6:5等),则对信仰望而却步,甚至知难而退,或弃如蔽履。所以,毕德生感慨道:“在我们的文化中,有无数的人决志接受主,但是折损率却相当惊人。许多人都宣称自己是重生的基督徒,然而真正拥有成熟灵命的人却很少。”不少基督徒已经被当代快餐文化所俘获,在有意或无意之中让信仰成为快餐文化,并在慢性中毒中自得其乐。
      
      毕德生用两个圣经名词帮助基督徒辨识并抵挡这当代世界潮流:门徒和天路客。
      
      “门徒”意指基督徒一生都作主人耶稣基督的徒弟,维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关系,永不中辍。门徒是学生,但并不置身于充满学术气息的殿堂,而是生活在工匠的作坊里,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关于神的知识,而最为主要的是如何走在信仰的道路上。“天路客”即“朝圣客”表明基督徒是客旅,一生努力走向神,而耶稣基督则是那条唯一的道路。 但是,无论是“门徒”还是“天路客”,都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标记,毋宁说它们首先是一种生存方式,即“做门徒”、“做天路客”。如果没有这种融会于日常生活的生存方式,所谓的基督徒身份不过是一种文化标签,可能挺讨人喜欢,但是不讨神喜悦。做门徒关乎的不是一种外在符号,而是贯穿于整个生命——我们的灵、魂、心、体等等一切——的活泼的信心;做门徒的要义不是口称自己是基督徒,将信仰标榜为一种时尚、自我满足的安慰剂、急难中的救命稻草,并在这种身份标榜中获得暂时的陶醉和自得,而是时时处处地追求成圣。
      
      为深入探求做门徒的工夫,毕德生回归圣经,细心钻研诗篇中的古老诗集“上行诗篇”,用它来教导基督徒怎样持之以恒地走信仰之路,存心努力,勤勉不辍,追求在基督里长大成熟。这十五首诗,从字面上看,很可能是在几个大节庆中前往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天路客,路上按着次序所唱的诗歌。从隐喻来看,它们也是一个朝向耶路撒冷而去的旅程,象征信徒活出朝向神的生命,在一步一步趋往成熟发展时,更加亲近神。在毕德生的笔下,这十五首诗歌不再是积灰累尘的古董,而是十五位可人的天使,带领基督徒的生命逐步成熟,最终他或她的生命长出翅膀,曾经寄居的旧我和世界,就化为透明的空壳,留在末世的审判台前。
      
      对于行走在基督信仰道路上的人来说,毕德生从十五首“上行诗篇”中汲取精华,在传承古以色列子民的信仰真谛之同时,将做基督门徒的基本要素(并非全部)浓缩为十五种,即:悔改、神的照管、敬拜、服事、帮助、安全感、喜乐、快乐、工作、坚忍、盼望、谦卑、顺服、团契、颂扬,它们既是做门徒的基本素质,更是灵命螺旋上升的阶梯,提醒基督徒记得自己是谁,要往哪里去。
      
      转自:http://blog.sina.com.cn/clayreading
  •        我发现面对毕德生的文字,我根本无处下笔写感想和书评。因为当中的每一篇都是为我而写的,也是为你而写的。读这本书时,我几乎走到了尽头,生活一团糟,前方又看不到出路,孤独困顿与灰心丧气盘旋在头顶,根本没有力气再走天路了,我想着干脆躺下不动或者退却吧,但神藉着他仆人的笔在一次为我答疑解惑增添心力,诚然,如毕德生所言,门徒真是一个危险的工作,但有什么赏赐能比的上与神同行的甘美呢?摘录书中一段对诗篇124篇的解读。
      
       我所说的危险,是指“当基督徒”这项工作很危险。每天我的信心都受到考验。我从来没有见过神;而我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似乎什么事都可以用心理分析和科学方法来衡量、解释,但我却坚持:我生命的中心是这位人眼不曾见过,人耳不能听见,人心也无法测透的的神。这是一种冒险,不是吗?
       每天我的盼望受到考验。我从不能预测未来,我连下一个小时会发生什么都不知道。可能会有疾病、车祸,个人性或全球性的大灾难。每天我得面对死亡、痛苦,损失和被拒绝。我不知道自己或家人,或我的国家,或这个世界的前途如何。然而,尽管我这样无知,而且周围环绕着肤浅廉价的乐观者、胆怯的悲观者,我还是坚持神会成就他的旨意,并且喜乐地活在盼望之中,因为没有什么能叫我与基督的爱隔绝。
       每天我的爱心受到考验。我最不擅长的就是爱了。我善于争竞胜过爱人。我善于凭直觉和野心做事,让自己出人头地、声名远播,更胜于思考怎样去爱别人。我所受的教育和训练都是要人获得技能、积极进取,好达成自己的目标。然而,每一天我都定意,将自己最擅长的摆在一边,尝试去做我最笨拙的一面——敞开自己、情愿在爱的挫折与失败之中冒险,勇于接受这样的信念:即使在爱中失败,也胜过在骄傲中成功。
       这一切就是我所谓的危险;每一刻我活在失败的边缘。我做这些事从未达到令自己或他人满意的地步。我活在巨龙的咽喉中和洪水边缘。“何等困难啊,当一个基督徒,对你、对我都那样艰难!”
       不过,这首诗的重点是关于帮助,不是危险。门徒生活的危险只是本诗的背景,而非主题。主题是帮助:“啊,上帝是应当称颂的……他没有抛弃我们使我们无力防备,无助地像一只兔子落在张牙舞爪的野狗群中。我们飞离他们的尖牙咧嘴,逃离他们的陷阱,……我们自由得像雀鸟飞翔。上帝坚固的名是我们的帮助,就是那位创造天地的上帝。”不论有没有遭遇危险,最根本的现实是我们活在”站在我们身边……上帝坚固的名是我们的帮助“这样的一位神的底下。
       当我们初次身处险境时,危险的感觉是那样的绝对;好像雀鸟陷在网罗里。一切事实都指向劫数难逃,根本没有出路。然后,无法解释地,我们有了出路。网罗破裂,雀鸟得以逃离。解放是突然的,拯救像奇迹临到。"啊,上帝是应当称颂的……他没有抛弃我们使我们无力防备。”
       神多么希望我们能这样歌颂他!基督徒不应该是爱抱怨的道德家,成天对迈向地狱的这个世界发出不平之鸣;而应该是对那站在我们身边的神发出赞美的人。基督徒不该在堕落文化中自命清高,而该是坚定地见证神是我们的帮助。基督徒不是一群疲惫的边缘人,在这个罪恶横行的世界中背负着义人的重担;而是一群高唱"啊,上帝是应当称颂的……他没有抛弃我们使我们无力防备“的人。
      
      
  •       读经祷告、祷告读经
      ——摘自 毕德生 《天路客的行囊》结语部分
      
      1980年,我写作了本书,那时我是一名教区牧师。我们的教会位于马里兰州的山麓地区,有几亩大的地方。我们在那里安营扎寨,在北美的旷野中漂流多年。我所从事的工作,就是让耶稣基督的信仰,落实在信徒的生命当中。而我采取的方法,也是我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借着读经祷告、祷告读经。
      
      我的牧养工作,基本上以两项信念为基础:
      
      第一项信念是,我深信信仰里的一切都可以活出来,我的工作就是使它落实。要使福音活出来,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来,在各种苦难中活出来。
      
      第二项信念是,我深信活出信仰的唯一方法是借着读经祷告、祷告读经。我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让基督成形在另一个人身上。那是超自然的工作,只有神能做到。我的职责是比较卑微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亲自聆听上帝从圣经里对他们所说的话,然后在祷告生活中,亲自对神做出回应。
      
      但是,这样的工作极其缓慢。迟缓的步调,有时候让我失去耐性,于是我就会尝试使用一些有“速成”果效的方法。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只不过搅乱了人们的生活,而不是帮助他们专注在上帝身上。这时,我发现我实际上妨碍了圣灵早就开始的工作,于是,我就退回到上帝让我们做的工作:读经祷告、祷告读经。
      
      读经与祷告并不是两个分离的部分。圣灵就是借着融合神对我们说话(读经)以及我们对神说话(祷告),使基督的生命成形在我们里面。
      
      出版《天路客的行囊》之后几年,我注意到有非常多的人都在讨论并写作关于“灵修”的书籍。我以为他们的首要关注是活出基督的生命,以及通过读经祷告来培养基督的生命并逐渐长大成熟,因为我知道这是唯一且重要的途径。
      
      读经与祷告的融合,是我们信仰生活最佳的行路指南和激励。基督徒如果一味热衷于“灵命”的加速成长,却不委身与读经祷告的途径,是不会有多少果效的。融合读经与祷告,需要借着缓慢地、富想象力地、虔诚祷告地、完全顺服地阅读圣经,才能达到。这是历代虔诚的圣徒阅读圣经的方式。但是,今日大多数基督徒都不这样读经。他们阅读圣经的方式,是快速、浓缩、资料摘录式,更重要的是,为着实用目的读经。我们只阅读我们理解的部分,对不理解的部分不求甚解;我们只阅读我们认为有用的部分,并且是现在就能用上的部分。在阅读圣经的时候,“我们……我们……我们……我们……”,唯独没有神。
      
      假如我们诚心跟随耶稣,想要在我们身上,活出耶稣基督的生命。我们必须放弃追随“我们…”这条急流,而要逆流而上,进入耶稣基督里,以及耶稣基督的生命所启示的世界里。唯有借着缓慢地、富想象力地、虔诚祷告地、完全顺服地阅读圣经,我们才能熟悉耶稣所启示的世界。这四个副词每一个都非常重要:
      
      一、 缓慢地
      圣经所启示的世界主要和神有关,那是一个巨大无比的世界,远远超出我们居住的范畴。我们活在被罪束缚的环境之下,大多数的时候只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我们的感觉和挫折,我们的渴望和想法,我们的成就和发现,我们的失败和伤痛。圣经却是那样的长阔高深,充满神的慈爱和恩典,满溢着怜悯和奥秘所带来的惊奇,对罪毫不掩饰的揭露,以及审判的信息,发人深省。这是一个壮观的世界,我们时间来适应它的雄伟——我们根本不习惯这样的等级。我们住惯了小人国的窄街陋巷——我们的眼睛需要时间调适。加入太快跳过经文,或者浏览经文的速度太快,我们会错失大部分的真理。
      
      二、富想象力地
      
      长期以来我们养成一种坏习惯,总喜欢将经文浓缩成几个观念、口号和原则,或是断章取义。忽略细节、忽略难懂的经文,我们要的是可以掌握的,不会令我们不安的经文。我们使圣经失去人性,将经文化为抽象的原则或真理。
      
      但是,圣经向我们显明,神介入在存活着的、会呼吸的人们当中。活泼思考的想象,使得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界线,带着我们完整的理智,进入神启示的当时的对话和行动里,让我们熟悉圣经里所描述的那个背景、时空。
      
      三、虔诚祷告地
      
      我们向来被教导阅读的目的在于收集资料。然而,圣经基本上不在于提供资讯,而是神向我们说话的管道。这是神的声音——神向我们说话,邀请、祝福、应许、挑战、命令、医治。圣经主要不是强调神要告诉我们什么,而是要把生命成形在我们里面。我们有留心倾听吗?我们有在行动上回应了吗?我们必须用祷告的心态来阅读圣经。
      
      四、完全顺服地
      
      我们很不习惯这个用语,因为我们成长的文化,极力主张人要掌管自己的命运。成千上万的书都在训练我们怎样使用——寻找资料、培养技能、精通知识……等等,诸如此类。好心人士告诉我们圣经也是一本实用的书,于是,我们打开圣经,寻找合乎我们使用的东西。我们掌控圣经,当做是修补生命的工具箱,或是达成私人目标的指南,或是使沉闷的日子快活的励志小品。
      
      但是,我们没有资格那样做。当我们跟随耶稣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在祂的书里,耶稣呼召我们来跟随祂,我们所要做的是顺服,而不是利用、掌控祂。我们所要进入的是神广大无边的救恩世界,这个世界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不能去“应用”任何事情。我们所唯一能做的,就是顺服,深信不疑地顺服,完全地顺服,仅仅是顺服。
      
  •     呃,lily姐你怎么把我很久以前写的书评都翻出来了,现在再看一遍,真想捂脸逃走。
  •     逻辑可以解释一切,所以我们无法用逻辑来证明神,让人有足够的理由硬着颈项,一直陷于罪里--朋友说。
    书还正在看,痛悔和醒悟每时每刻!
    期待更多书评!
  •        以色列民每年的三次聚集圣城敬拜,他们从各地一路唱诗,上行到山上之城耶路撒冷,最后聚集在圣城之巅的圣殿朝拜。圣殿中有祭司诗班伶长踏歌而行,步步登高进入圣殿主导崇拜。历史中遭被掳的以色列族从外邦流离之地重返应许之地的时候,他们也唱着诗歌、流着热泪,一路上行回归。上行之诗,亦是基督徒的人生之歌。我们人生也一是首上行之歌,边行边唱,彼此鼓舞,步步攀登进入荣耀之国。如同我们共同的属灵先祖雅各在逃亡路途上梦见的那个天梯一般。
      
       就像Dallas Willard评价的那样,尤金•毕德森的这本关于上行之诗的诗篇导读《天路客的行囊》,使诗篇的语言发出光泽,让生命像一根绷紧的琴弦般歌唱。
      
       尤金•毕德森牧师发掘当年以色列民的上行之诗,他发觉其中最重要的乃是对神和他的道路作“专一恒久的顺服”。这对于当今浮士德式的文化亦是当头棒喝。
      
       “当社会全面性地高举骄傲为一项美德,说它大有益处,把它作为成就予以奖励,骄傲就很难被视为罪了。圣经所描述的骄傲,指将一切揽在自己手中,做自己的神,尽可能擭取个人所得到的;如今这项基本的罪却成了基本智慧:用尽各种手段改善自己;不计代价往前冲,先顾到自己的需要再说。短期内果效不小,但最终魔鬼会收取它应有的权益,就是永远的灭亡。”
      
       那么天路客们当配备那些行囊,来迈上这条需要专一恒久顺服的道路呢?这道路并不简单,有着拙朴、光明的艰难考验。期间包含与神同行时的方方面面:有个人的品质上的(安全、快乐、坚忍、盼望、谦卑、顺服),有人际关系上的(家庭、工作、服侍、帮助、团契),有与神相关的(神的照管、敬拜、颂扬),这条道路以悔改开始,以赞美结束。
      
       十五首上行之诗就是十五种装备。我只谈一下第一项,悔改:觉醒中的转向。其余的留待天路客们自己去发现吧。
      
      很奇妙的是这首诗歌也是我自己天路历程的起点。多年前第一次的听道,记忆犹新,那是在外地工作,一位同事忽然说起有一个聚会的去处,欣然前往。那是个窄逼的老宅子,开门就是狭窄的木楼梯。只能半侧身地上楼,楼梯中还有人满脸迎笑地递着当天信息的单张,及至到了二楼,三个房间都是人满为患,通道里也坐满了,好容易被引导找了一个位置,才发现是透过电视看的直播。和这古老的旧宅和当年的年代相比这可是相当的先进。而讲述的是位戴眼镜的老者,娓娓讲述这首诗篇。什么是罗藤木,基达的帐篷在哪里,此番种种,永不会忘怀的情形。
      
       毕德森说灵程的起点乃是:人必须彻底厌恶既有的现状,才能找到寻找基督的动机。 他说:“诗篇120篇以“我在患难中”开始,以“打起来”结束。实在不是一首乐歌,去真实而逼切。这首诗歌从头到尾表达的是一种痛苦的觉醒。意识到一项再也无法逃避的现实,那就是我们一直活在虚假的谎言里。
      
       诗篇120的第三节,生动地描述了这样的情形:“求你救我脱离撒谎之人,哦上帝啊!他们笑得那样可爱却满口谎言。”
      
       太多人宣称知道人类的光景,却完全不提我们从神而来,我们的命运掌握在神里面。他们谈论世界,却不提世界是由神所创造。他们教导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却不提身体是圣灵内住的殿。他们教导我们何为爱,却不提这位爱我们、将他自己给了我们的神。
      
      全诗中上帝一词只被提到两次,却是关键。那是“照亮岔路的闪电”,神一旦被觉察到,他就要充满整个视野。神借着他在创造和救赎中的启示,揭穿一切的谎言。当我们张口呼喊神,屹立不摇动的世界假象就会被揭穿----我们就看见真理。这真理使我们认识神创造我们并且爱我们。
      
       这真理使我们认识:在我们周围的人,也是他创造和爱的对象,因此每个人都是我的邻舍。这真理是我们认识神掌管这个世界并供应一切。这真理使我们认识世界出错的源头在于:我和我周遭的邻舍,拒绝让神做我们的神、没有让他做主,没有邀请他内住。这真理使我们认识到原来我们的生命和人类历史的中心,是耶稣基督为我们的罪被钉十字架,他复活为使我们得赎,因着信靠他、接受他的怜悯、回应他的爱、遵守他的命令,我们可以有份于他的新生命。”
      
      悔改,这个圣经名词,也是耶稣出来传道时候的用的第一个词语。就是向世界说不,向神说是。悔改是一种抉择,承认自己从前错了,同时承认神在基督耶稣里所启示的才是真理。
      
       悔改就是体认到神对你的要求和你对神的需要。悔改是决定要跟随耶稣基督,并在和平的途径上成为他的天路客。悔改是最务实的一个词汇和行动,让一个人接触到神所创造的真实处境。当我们顿悟历史不是漫无目的、罪咎不是万劫不复的地狱时,悔改就是我们该采取的行动。我们会发现困境总是有出路的----有一条道路从悔改开始,带我们转向神。
      
       以色列历史上,信心之父们离开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而成为世上的客旅,从虚假和暴力的战场,选择了一条和平的义路,在罪恶的迷宫中找到了通往上帝的途径。我们知道以色列并没有因为说了“不”,而奇迹式地回到伊甸园,生活在天真无邪的原始世界,或是神奇地居住在天城中,生活在超人忘我的境界里。他们和世人一样地工作和享受,受苦与犯罪;基督徒也是如此,但他们现在正迈向一个目标---迈向神。
      
       神的真理诠释他们的生命,神的恩典满足他们的生命,神的赦免更新他们的生命,神恩慈祝福他们的生命。这句“不”释放了他们,领他们进入多姿多彩和荣耀的自由境况。神对米设和基达百姓的审判,事实上,是更强烈呼吁人类悔改的字眼,邀请他们加入天路客之旅。
      
       倘若我们作出了悔改这样的人生转折,那么你会饶有兴趣地知晓后续的装备。那是前人的宝贝,他们写进上行之诗中。让我们后来者去发现得着。
      
       其中有以下这些:
      
       2重塑生命的途径:敬拜。因为在敬拜中我们方能专注于神的判决和他的公义。经历神赐予的平安与稳妥。
      
       3神的照管:永远的保护。这大概是每个上过主日学的孩子的会唱的一首歌:“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伤害、疾病、意外、灾害,都不能以任何邪恶的能力控制我们,使得我们和上帝的旨意分离。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蒙神保守,都有神伴我们同行。基督徒相信神创造生命并塑造生命,而信心生活是每天不断地探索,在神里面去经历他的恩典和慈爱。
      
       4成为神的仆人:服事。人才真晓得自己的位份,乃是祈求怜悯,将前途仰望在神手中,让他来管理引导我们。“在神的帮助下,将每天的生活、日常生活—睡觉、吃饭、工作、闲逛---当作祭物献在神面前。”由此也学会服事他人。
      
       5在受苦中经历拯救:帮助。天路历程的一个事实是,生命中仍然有许多的危难,我们无法为其他人提供解说,神自己要来解说。在难处中发现神就站在我们身边。
      
       6安全感:我们必不失丧。沮丧、怀疑、和苦难常常会吞噬我们安全感,而神在这里一再的保证。信心之路是困难的,但永远不是致命的。
      
       7喜乐:自灵魂深处涌出。当我们将生命中心摆在那位乐于施予的神里面,而不是贪得无厌的自我里面,这样的生命,最终一定会产生喜乐。
      
       8工作:注视最核心的事物。工作的态度究竟应该是什么?人类有了高明的技术,却失去了方向,西方的工作狂或东方的悲观退隐出世界都不是正确的。在神的旨意中,工作是美好的,有其尊严和意义。神都工作。这态度将我们从工作中赚取物质利益的消费者,转为建立与他人关系的生活方式,效法神在爱中和公义中的作为,在帮助和医治中的作为,在释放和安慰中的作为。
      
       9快乐:行走正路的喜悦。如果没有基督,做基督徒真的很困难,但是有了基督就变得很容易。因为信心生活背后有整个创造和伟大救赎计划的资源支持着。灵魂的内在力量---所创造的快乐,是生机勃勃的力量,没有它生命就不能存活。
      
       10坚忍:充满力量的坚持。不屈不挠,坚忍,耐心。这就是信仰之路的特点。属世的人生特色便是骄傲、抵挡神的旨意、与永恒毫无联系,因此没有什么价值,也终必归于虚空。看看耶稣是怎么做到的,他从来没有失去所持定的目标—终点是喜乐地与神同在—所以他能忍受路途上一切的苦难:不论是十字架还是羞辱。有目标才能持久。
      
       11盼望:深渊中的等候与守望。做人就得受苦。正视苦难的现实。诗人将痛苦公开展示,以祷告的方式道出,这样做是对苦难赋予一种尊严。福音提供给我们对苦难的不同看法:在受苦中我们进入深处,直探到事情的核心;靠近钉十字架的基督。承认而非压抑就是释放的开始。苦难是真实的,神是真实的。受苦是我们存在的记号;神是我们人类的实质和永恒性的证明。我们接受苦难,我们相信神。这样的接受和相信,都是在我们生命“濒临崩溃深渊”时浮现。还有一个过程参与其中:等候和守望。加起来就是盼望。
      
       12谦卑:在神怀里平静安稳。谦卑和信靠是一体两面。信仰需要持续不断地维护保养。诗篇131篇中修剪掉的是两样东西:难以驾驭的野心和拒绝断奶的心态。简单的道路则是基督徒降卑的平静之路。培养一种安稳的信心和平静的力量。
      
       13顺服:持守过去,瞻望未来。我们追求的信仰生活是稳定而非僵化,要真实的异象而非幻觉。重温圣经中的顺服历史,同时充满希望地投入支取神应许的竞赛。扎根过去,异象未来,使得顺服有力量和目标。顺服,就是去做神在这伟大计划里所要我们做的事。
      
       14团契:真实的相遇。属于基督大家庭,并不意味着快乐。竭力追求和睦。这是艰巨的。要逃避两种团契方式:孩子式地只注重自己的需要和欲望、教会制度化。人既不是视为难题,如汽车修理厂的车子那样的;也不能视为效能,如经营银行一般。健全的团契---每个人被认真对待、每个人学校信任别人,依赖别人,对别人充满怜悯,与别人一同喜乐。彼此为祭司。
      
       15颂扬:回应神的祝福。信仰始于悔改—远离世界转向神,终于赞美的生活。神是那位站立、弯腰、陪伴的神。我们乃要颂扬神的祝福。颂扬既是邀请也是命令。这不是凭感觉行使。看重神过于看重自己。恩典与感恩,正如天与地彼此相属。
      
       这短短的15篇上行之诗,果真是令人振奋的旅者之歌,给我们这些迈步向前的天路客提供了指南和地图。“那些决意探索上行之诗的人,他们都在其中寻找智慧,也唱着这些诗歌来振奋自己。”我们这批上行到天国去朝拜的人们路上一定也需要歌唱,像当年的以色列民。在旅途上我们一定会遇见各样的麻烦、苦难,我们以歌唱彼此鼓舞,彼此联络,而我们仍然要乃是要不断赞美歌唱,不忘我们此行的目的和方向,就是一路上行朝拜那救我们脱离黑暗入奇妙光明者,传扬他的美德。
      
  •     我们自由得像雀鸟飞翔。上帝坚固的名是我们的帮助,就是那位创造天地的上帝! amen!
  •     我看行哈!目前我们教会主日证道讲上行之诗系列,小组聚会就围绕着讲台信息展开。关键在于设计好讨论的问题,与主题挂钩。联系实际生活,并挑战大家敞开自己真实的生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