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04-04
ISBN:9787801861634
作者:余秋雨
页数:363页

书籍目录

自序
道士塔
莫高窟
阳关雪
沙原隐泉
柳侯祠
白莲洞
都江堰
三峡
洞庭一角
庐山
贵池傩
青云谱随想
白发苏州
江南小镇
寂寞天柱山
风雨天一阁
西湖梦
狼山脚下
上海人
五城记
牌坊
庙宇
夜航船
吴江船
信客
酒公墓
老屋窗口
废墟
夜雨诗意
笔墨祭
藏书忧
腊梅
家住龙华
三十年的重量
漂泊者们
华语情结
这里真安静
后记

作者简介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文化苦旅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在大学的时候读的,当年很打动我的书,然后接着看了这个系列的其他的,但觉得不但没有保持住《文化苦旅》这本书的品质,反而下降了:文章行文构思完全雷同,深度上却不够,这也许是因为作者对中国古代史和古典文学更谙熟。《文化苦旅》最值得读的就是“魏晋”那一章。
  •     余秋雨的文笔不错,读这本书对我的高考作文有好处
  •     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     嘟嘟嘟嘟
  •       看的第一本余秋雨的书就是《文化苦旅》,应该是十多年前从姐姐的书架上随手翻来看看的,没看多少就放下了,那时候除了小说,很少有能完整看完的书。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就是《道士塔》,后来又在其他杂志上看过。文章中的悲凉感曾深深感染了我,对我最大的影响,在当时却是使自己多了分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小一直到青年时代,没有任何文章里会出现有对外国入侵者不痛恨的内容,留落在外的文物数量巨大,都是被侵略者抢去的,这种想法就像1加1等于2一样不容置疑,是一种常识。《道士塔》里余秋雨却被一种异常矛盾的心理裹挟,发现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如果不是将窟中的书籍、壁画、文物低价卖给国外的探险家,如果是将这些文物上交给当时的政府,或是散卖给其他的中国人,这些文物的命运可以想见不是绝大部分被毁灭于战火就是湮灭于当时中国低下的文物保管水平。换一种角度,莫高窟文明是全人类的财富,国外能小心翼翼地对待,能如获至宝一般地将这些文物保管,对这些文物来说,不见得不是一种幸事。这是一种引人深思的两难结构,余秋雨也给不出答案,悲怆中让读者选择自己的答案,这些文物最终的归宿,是对是错,是得是失。
      
      实话说,这篇文章里有部分篇章没能看明白。余秋雨的文章文辞优美,能将白话文应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文章不仅仅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华丽辞藻下有深刻的内容,这是我最喜欢的文章类型。但是他对一些事物与思想的描述,用了一些我平常不太见到的字词,用一种新颖的方式予以暗喻,往往看得我一头雾水。那些看得懂的,能理解的句子,让我对他巧妙的比喻,精准的用词非常的佩服,同时也感觉能同这样的一个文化大家有思想的高度契合感到非常愉快。是余秋雨让我看到了白话文的美原来也可以这么炫目、这么精准。
      
      始终觉得,游玩山水,如果少了文化积累,会少了许多的诗情画意,会少了许多敏感的审美元素。自己平常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发些感慨,会自觉不自觉地联想或是搜索一些心里记得的诗句或是关于山水描写的文章去和当下的风景印证。后来自己游记写得多了,在看别人写山水游记的时候,也会特别注意别人是怎样描写那些原本平平常常的山水的。文化能丰富人的心灵,能丰富人的认知,文与景交相辉映才是最美的邂逅。
      
      余秋雨这本文集用到苦旅、文化,这两个关键词倒确实是很贴切到位。他描写了古村、上海、寺庙、山、牌坊、笔墨、杏花等这么些地方、东西,文章里信息量很大,描写起来轻松的时候少,沉重的时候多,写到岁月、历史、人生,怎能不沉重。这么长的岁月、历史、人生,怎么会不沉淀下浓郁的文化。
      
      读书不求甚解才是真享受。不会浅显得不值一读,也不会深奥得读不下去,留下这么些不解,留待下次阅读时验证自己是否有所长进。这样的书,真是理想的选择。
  •     这个是个早期的版本了 其中有部分内容跟 他的简要读本重合 他早期的书要更真诚些
  •     不要这么纠结好不?
  •     坐坐
  •     尽管觉得就我这个年纪 太多我不懂,但是总是可以了解一些,了解文化的内涵
  •        《文化苦旅》是最让我纠结的一本书。
      
       这本书我在它刚出版的时候就看过了,过了这么多年再版,看的时候感觉依然没变,依然让我纠结挣扎。
      
       一方面,我很喜欢看它。
      
       我喜欢它的内容。新版的《文化苦旅》在内容上包含了三个方面: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时间上从古代到现代,空间上从中国的内地到边陲,从国内到国外,从陆地到海洋到极地,上下五千年,纵横捭阖;理论上从具体到抽象,从中国的莫高窟经卷到西域喀什的商品集散地到人生、历史、文化的拷问和自省,都浓缩在作者的笔下。看这本书仿佛跟随作者做了一趟免费的文化之旅,让人眼前一亮,心胸为之开阔,真是处处有文化,处处有知识,让人既惊叹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感慨文化的无处不在,同时也深深被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所折服。
      
       我喜欢它的风格。《文化苦旅》是一本散文集,但看的时候,总有一种抒情小说或诗歌的感觉。这可能跟作者的叙述方式和风格有关系。比如《牌坊》和《寺庙》,你说它是悬疑小说也可以,因为不论是人物出场的方式还是描写都充满了冲突和悬念;再比如《宁古塔》中那些被流放的大臣们看到“渤海国”遗址的情境,生动的画面感简直让人觉得像看电影。我想,这是不是和作者对戏剧的研究有关系。而且,常常会不断地转换时间、空间,甚至人物,让散文变得愈加生动美丽。
      
       我也喜欢它的语言。《文化苦旅》文辞优美,充满感情。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充分利用通感、比喻、拟人、排比,等等修辞手法,把一个个历史遗迹,一件件历史事件描述得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其中细腻的心理描写更是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写出了作者对文化、对人生的思考。不论是对景物的刻画,还是对人物的缅怀,文字都是典雅优美,饱蘸深情,字字若花绽放,别有一番韵致。
      
       我不喜欢它是因为读这本书太伤心、太费神、太痛苦了。
      
       虽然《文化苦旅》中也有让人自豪和骄傲的地方,比如大唐盛世,比如苏州繁华,比如海洋的美丽,极地的神奇,等等,但它的总体基调是“苦”。余秋雨先生在《巴金百年》一文中说,巴金是很忧郁的。其实,我觉得,余秋雨先生也是忧郁的。那深情款款的叙述中总能让人在盛世中感受到一种将要来临的、绝望无助的悲哀。
      
       不喜欢看到中国文化的散失和落后。每次看到《莫高窟》心里都会被一种深沉到无望的愤怒和悲伤击倒。那灿烂的中国文明啊,那价值连城的历史经卷啊,怎么能那么随随便便就让外国人带走了?只是看看那几行字,心里就已经出离愤怒,可是又能怎样呢?历史不能倒流,事情已然发生,一切都无可挽回,即使穿越回去,那时候的政治,那时候的环境,实在不是可以凭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变的。此时,除了深深的悲哀和无奈,你还能怎样呢?在历史面前,你只会感到自身的渺小和卑微:我什么都做不了!
      
       我也不喜欢看到人性的泯灭。说实在的,中国的文人实在是一个很奇怪的存在,人性也是一个复杂和善变的东西。但这又是人生而为人的一个特点,无法规避。“乌台诗案”让一个伟大的诗人发配的缘由竟然是文人的妒忌,其始作俑者中竟然有我们在历史书中看到的“正面人物”沈括!历史的真相让我们寒心!巴金在百岁高龄依然受到舆论的攻击;“文化大革命”中的那一系列悲剧大多是人性黑暗面造成的!这种种悲剧让人真是伤心欲死却又无能为力!
      
       这书中的种种一篇篇读来,总是给人带来一种压抑的沉重和憋闷,心中的不平汹涌激荡却又无处释放!可不读,你又放不下,因为你觉得有必要探究造成这种伤心和痛苦的根源,希望能在以后的岁月中不再让后代子孙有类似的痛苦。
      
       这是一本脱离了文本文化,走向生态文化、人生文化的书,这是一本让人喜欢又让人沉痛的书。我在纠结中读完,也在纠结中思索!
      
  •     虽然我不喜欢余秋雨这个人(现在),但是这本书一直喜欢。
  •     最喜欢余秋雨写上海,余秋雨真正懂的是从小浸润的文化
  •     我记得高中的时候看了这本书,觉得作者好厉害。但后面咋发觉他就喜欢买弄自己的那点东西。不知道是不是看多了别人给的一些对他的负面评价
  •     看了两篇 有点不喜欢这种散文
  •     宇文是来卖萌的吗
  •       本书获: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台湾一九九二年最佳读书人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余秋雨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的历史散文更是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散文写成美文不易,写出点历史文化意味更难。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也许可以让人二者兼得。
  •     不管怎么评价余秋雨吧,这本随笔写的真心不错
  •       这句话印象很深刻。
      
      每篇文章细细品味都能联想到一些人生哲理,比起一时心灵鸡汤而言,这种底蕴深厚的文学作品更值得深夜里独自一人细细揣摩。
      关于牌坊,个人理解是大多数的逃婚女子假死大多远走他乡当老师。最后的一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种胸怀天下的儒家气魄让人赞赏钦佩,在封建思想下的女子有如此之智,并教导传承给下一代,不愧是好老师。但是作为封建思想迫害的产物,对她们又抱有深深的同情,所幸一切都能够重新开始。
      
      例如都江堰,问道青云山,拜水都江堰。道家作为本土宗教的生存方式,崇尚水的灵性,或许在人与人的相处交往中,更多的是要像水一般,既透彻,又能融洽。山水之道,一动一静,正是一种生命的哲学。
      
      在莫高窟、敦煌壁画中,又能够把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大气恢弘尽展在读者眼前,但是又为国人不懂珍视文化表示深深的叹息。想起高中语文老师给我们念到莫高窟时对书中道士还有那名翻译的仇恨的样子。国人的麻木不仁真真切切是件可怕的事情,就像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沉睡的人。
      
      以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看待这本书,真的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文化苦旅应该也算是对中华五千年文化出彩的挖掘,能够让后人更重视传统文化的遗迹以及思考如何保护祖先给我们的馈赠。属于我们的历史需要我们去捍卫。
  •     对人生的思考
  •     确实一本让人纠结的书!
  •     文笔很好!前边的都是讨论些文化、名胜一类的,文人气太浓,显得沉重宏大;后边几篇记事文章都很感人,比如写女教师的那几篇《牌坊》、《庙宇》、《吴江船》、《老屋窗口》,写以联系家乡人和外出者为生计的信客的《信客》、一生坎坷悲剧的美国留学生的《酒公墓》和写漂泊一生的南洋华人的《漂泊者们》、《华语情结》反而更实在一些,催人泪下!
  •     文化散文,也许这就是余秋雨的标签。
  •     余秋雨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了。
  •     之所以叫苦旅,是有其意义的
  •     读这本书就是一种享受!
  •     读完对那些景点充满向往,觉得它们神秘而又真实。想去看看,静静的。
  •     前面写的还挺是回事儿,后面就开启吐槽模式是怎么个意思【全中国的文化人都诽谤我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还跟着煽风点火你们全都对不起我嘤嘤嘤】
  •     一步步泪的路程,一笔笔血的历史。震撼人心的文化视觉,直触人心灵深处的爱国情怀。
  •     纠结的文化苦旅
  •     我是来呼告我的存在的,毛毛
  •       听果App已收录该书的有声版,欢迎朋友们收听。
        
        iOS下载: http://fruitlab.net/itunes
        Android下载: http://fruitlab.net/googleplay
      
      
  •     当时看收获还是很大的。
  •     一个文人,文采和人格完全不搭配!-_-#
  •     marvelous!
  •     地理
  •     人都是会变的嘛,至少这个是他当时最好的样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