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山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年1月
ISBN:9787540705961
作者:托马斯·曼
页数:924页

作者简介

在瑞士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有一所名闻遐尔的国际疗养院,年轻的主人公去探望生病的表兄,不料却身不由己,一住七年。须知,那是一座魔山!在魔山中,他不仅遇见了许多不寻常的人和事,尝到了爱情与生离死别的酸甜苦辣,还跟游荡在山中的叔本华、尼采等的精神幽灵对过话……七年后,当他终于冲出魔山时,已判若两人。“魔山”实际上是本世纪初动荡不安的欧洲的缩影。
长篇小说《魔山》是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1875-1955)的主要代表作,堪称这位大文豪创作生涯乃至德语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是最早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手法相结合的现代经典。


 魔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穿越疾病与死亡的黑暗  在汉堡通往瑞士阿尔卑斯山的火车上,一间小小的软席车厢里,坐着年轻的工程师汉斯·卡斯托普,他随身带着一只鳄鱼皮的手提包,冬大衣挂在车厢的衣钩上,他的腿上盖着一条苏格兰格子呢旅行毯,身旁有一本打开的书,书名叫《远洋船舶》,此行他是去山上的贝尔霍夫疗养院看望生病的表兄……这是曼的小说《魔山》的开头。载着汉斯的火车不断升高,把他同习以为常的山下生活分开,在此我们看到空间显示出人们通常只以为时间才有的力量(空间本身成为时间的一种形式),拉开了空间和时间一样造成遗忘,曼在这里停止了叙事让思想浮现:“空间是使我们产生遗忘的方式,是使我们的肉体远离熟悉的环境,进入一种原始的、了无牵挂的状态。”它出现在小说的开篇,同时也暗示着这是一部充满辩证思维的小说。  汉斯在疗养院的七年,正是回到了小说家所指称的这种状态。小说第一章,汉斯抵达车站时,表兄告诉他:“在山上人们对时间的概念是比较马虎的。”还有一句:“在山上,人的观念也得改变。”小说由此进入了正题,对时间及其相关的生死、爱情、道德和艺术的不同概念使这座山在青年工程师眼里具有了“魔力”。有评论家认为,使这部作品跻身现代派巨作之列的一个原因就是时间在记忆中成为了某种角色(曼在美国对听众讲解这部小说时说,“《魔山》的一大主题是时间的秘密”)。在这部小说的七个章节的开头,曼几乎都在以某种方式对时间进行思考,其中的内容涉及时光的流逝、我们体验岁月的不同方式、时间在我们身上延伸和收缩的各种形式、时钟静态的旋转和运动的对比以及讲述故事的方式等等。然而这种主观化了的时间对《魔山》来说不过是一条进入其中的通道,对小说家曼来说,如何处理小说中的时间是对他小说技术的一个挑战(在曼那个时代,按常规时间叙述的19世纪小说已经限制了小说进步的可能)。  小说交待,汉斯出场时23岁,“还是一张白纸”,带有几分德国“教育小说”中那种典型人物的鲁莽无知和可笑的天真。他起初只打算在山上待三个星期。他以一种冷漠的挑剔眼光观察身边的病人,发现他们行为古怪、颓废,却还热衷于男欢女爱之事。但是汉斯上山的第一个晚上就做了梦,他梦中的忽悲忽喜、忽笑忽哭已经是他得病的先兆。果然三个星期快满时,他身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症状:无休止的乱梦,发烧和流鼻血,他不得不成为疗养院的一个正式病人。院长贝伦斯告诉他,山上不仅有利于治病,更有利于发病,“它会使你潜伏在体内的问题得以暴露,让病发出来”。曼在这里巧妙地暗示,这些病症并非来自体外的感染,而是他自身内部的问题,同时也暗示读者,可以把这部小说读解成对时代的疾病的诊断并对它进行治疗的故事。  至此,汉斯在身体上、肉欲上和智力上的冒险已经开始。首先出现的是闯入他情感世界的女病人克拉芙蒂亚·肖夏(在疗养院的一次狂欢中勾引和被勾引的这一场面极富戏剧性),随后是他精神上的两位导师,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塞特·布里尼和他的论敌—古怪的犹太耶稣会士纳夫塔。为了探索生命的“神圣而又肮脏的秘密”,汉斯开始阅读一系列书籍,他问自己:“生命究意是怎么回事?”他意识到,“谁也不知道生命产生和开始燃烧的那一自然的瞬间”,“它既非物质,也非精神,而是一种介乎两者之间的由物质承载的现象……它是某种秘密而可以感觉到的东西,在宇宙纯洁的寒冷中移动……承载它和使它成形的是某种觉醒了的物质追求,即那种有机的、存在和腐烂着的物质本身,那发出气味的肉体”。这是小说中最为出色的章节之一,曼这样谈到出现在小说第五章的这一有着实证哲学式的浩繁的场面,“经历了疾病、死亡和腐朽之后,这个年轻人对人这一至高无上的结构或具独创性的生命产生了认识,这时人的命运也成为他天真的心灵里真正关怀的事情”。  在书中余下的将近一半的篇幅中,塞特·布里尼和纳夫塔,汉斯的两位精神上的导师的冲突占据了主要地位,人文主义者塞特·布里尼崇尚法国自由的民主精神,而纳夫塔则是个完全反对个人主义和自由意志论的神秘主义者,他把灵性看作生命的基础,认为知识的源泉是信仰而不是智力,这两个人的思想(和性格)都有一种喜剧式的夸张,但他们这种冲突在本质上是严肃的,代表了欧洲两大互相冲突的思想体系,而且这种冲突时刻折磨着汉斯的心灵和精神。小说的后半部分描写了汉斯解决这一冲突的企图,曼把这一节称之为“雪”,这是现代文学中最为著名的场景之一。两位导师教给他的是对生命的两种绝然不同的看法,他感到有必要在生存的极限中独立去求得理解。在小说的第623页,汉斯扛着雪撬,置疗养院的规定于不顾,独自一个人向山上走去,结果遇上暴风雪,迷失了方向。昏睡中他梦见一个天堂般的文明世界—一个阳光明媚的地中海边古典和谐的画面,紧接着,又出现了一幅充满惊恐的人的牺牲的幻像—在一座神庙的一尊雕像背后,两个光着上身的灰色女人正撕食一个孩子。小说行进到这里出现了一个关键的结论:“人应该主宰矛盾冲突,而不是相反” ,“我的心底会保持对死的信仰,但要是我们赋予死亡超过思想的行为的权力的话,那么我完全记得,对死亡和死者的信仰是邪恶的,是同人类相敌对的,为了善和爱的缘故,人不应该让死亡主宰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曼自己的声音。  这是小说中最为光明的一个瞬间,接下来,大战爆发了,疗养院里出现了更多令人不安的事情。表兄约阿希姆死去了,布里尼和纳夫塔的决斗预示了小说悲剧式的虚无主义的结局。汉斯结束思想的历险下了山,在平原地区参加战斗,解决他内在冲突的不是他的努力和思想,而是外在的历史干预。我们最后看到汉斯,是他正混杂在一群年轻的士兵中间,穿过战场上的硝烟和污泥向前冲锋。他一边冲,一边唱着自己最喜欢的舒伯特的《菩提树》,这首歌的主题正是日尔曼的Liebestoa,即爱与死的主题。  1912年,当《布登勃洛克一家》的作者心情轻松地着手写这个故事时,他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写得这么长,在最初的设想中,这是一个叙述在疗养院遭遇生死问题的轻松的短篇故事。曼把它发展成700多页的大寓言,无疑有一个秘密的转折(在这之前,他的小说写的多是古老的城市贵族家庭的没落)。曼写《魔山》花了12年,这不光是文学上的事情,对曼来说,这更是一个理清内心的信仰并加以修正的过程,因为一系列的现实打碎了世界的平衡,并改变了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应该承担的责任。正因为此,曼让汉斯进入一个全新的时间系统,使他在情感上、知识上和政治上走到了冲突的边缘,获得了一种“提升了的”体验,而做到这一点,他必须穿过疾病和死亡的黑暗,对此,曼这样说:“只有通过疾病之路,才能达到崇高的健康境界。”
  •       在瑞士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有一所名闻遐尔的国际疗养院,年轻的主人公去探望生病的表兄,不料却身不由己,一住七年。须知,那是一座魔山!那么魔山究竟是什么呢?应该就是一战前的欧洲。也就是说此书是一个德国人的欧洲小说,如果说《约翰·克里斯朵夫》是法国人的欧洲小说的话。  1870年德法战争结束后,直到1914年欧洲基本上没有过战争(只是几个小国与土耳其发生了战争)。按茨威格的说法:1870年到1914年是欧洲的黄金时期。  记得在初看此书时,觉得怎么都是病人,而且怎么都没一个人能够病愈。不过从现实角度,穷人们是没“功夫”得病的,就算得了也没可能去疗养院。而在疗养院中的都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们,换句话说,这些得病的人都可以算是欧洲的统治阶层了。  在这个疗养院中,各色人等各种思潮纷纷扬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相比于其他民族,德国人的特性就是古典音乐和哲学,前者托马斯·曼用《浮士德博士》加以表现,而此书则重点放在哲学上,当然最后也有着音乐的因素。  汉斯·卡斯托普是德意志市民的代表,而其表兄约阿希姆则是普鲁士军国主义的象征(两者并非一回事,普鲁士被形容为一支有国家的军队。只是其统一德意志后其精神成为德意志精神的主流),另外通过塞特姆布里尼、纳夫塔又有着烧炭党、耶稣会、共济会。还有着殖民者荷兰人佩佩尔科恩,招魂术、弗洛伊德精神病性学理论等等。可以说欧洲近代的哲学、思想都在书中有着体现。要“真正”读懂此书我至今觉得不太可能,也只能囫囵吞枣了。  当然作者的立场倒是非常明确,对魔山以及人们甚至不是讽刺,而是直白地否定。书中可以说没有一个“正常”人,甚至没有一个可以治愈的人。要么如同约阿希姆一样死去,要么如同卡斯托普一样慢慢等死(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一次大战,那么这疗养院似乎可以“永存”,院中的病人们只有这种结局)。  所以这魔山是欧洲,或者说是老欧洲,它已经病入膏盲,只有来一次彻底地翻天覆地的变革(战争革命)才够摧毁它。想到这我联想到了当今的美国和欧洲文明。魔山又诞生了吗?  (写于2006年8月18日)魔山是一座什么山,这个书名的感觉与《癌症楼》非常相似。  书中描写在高山上的一个疗养院。主人公休假三周去看表哥,可一呆就是七年,入魔了,魔是什么?时间、各种哲学观念还是其他的,没人知道也没人明白。  老一套的书评又说什么资本主义已经得病,腐朽,颓废,什么资本主义的象征。真是如此吗?托马斯·曼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吗?我很怀疑。这本书是不是对人性(在疾病前),人生(时间),人的思想(各种哲学观)和人的生活(各种表现)的探讨和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对人性、人类、文明的反思到达了顶峰。我想这本书也应该是如此吧!要抛开传统社会主义批判观去认知这部书,我想我还是肤浅了些。
  •     "为了善和爱的缘故,人不应让死主宰和支配自己的思想."这是全书唯一的斜体字.我现在也记得很清楚.这是卡斯托普经历了那场差点夺走他性命的暴风雪之后感悟到的吧.其实魔山想表达的当然远远不止这个.我想,它是个庞大的世界,充满了未知的力量,萦绕着令人迷惑的气氛,很多的爱情,死亡,仇恨,欲望,友谊,变故,纷争,离别...分杂不一的文化,思想,信仰, 人生哲学,政治立场...所有的这些都被笼罩在魔山波澜不惊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之下,一切震撼和争鸣都变成空虚. 魔山是一座死火山,内部争鸣,外表死寂。我为魔山之上的气氛着迷。闲散,空虚,萎靡,挥霍……这是"下面的人”无法理解无法介入的世界。它充满病态和死亡的气息。而人们却在享受着疾病,也在泰然地等待着死神的来临。文中的哲理和思辩让我觉得充实觉得深刻.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塞姆布里尼和纳夫塔的争吵.我喜欢汉斯.卡斯托普。他是个纯粹天真的孩子.他曾苦恼,彷徨,迷茫,而他也终究在魔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魔山之于汉斯.卡斯托普,是个远离"平地"嘈杂与庸俗的魔力之境.他在这沉静的高山之上安静地思考,寻找他自己的人生意义.他勤恳地探索,在塞姆布里尼,纳夫塔这样的人身上选择着,思考着,接受着不同的思想. 在这里,他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我喜欢那一段,卡斯托普忆起了他几乎已经忘记了的中学时代.灰色眼睛,大而突出的颧骨,他鼓起勇气向他借了一支铅笔.希培.有着细长的远山颜色眼睛的男孩. 卡斯托普爱上了同样有着灰蓝色眼睛的舒夏特.慵懒而锐利,粗鲁而高贵.毫无征兆.摧枯拉朽. "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但却美好.再说我得走了,而且赶快."可他仍旧躺着,想来想去,回忆着往事.终于,他站起来. "喏,再见,谢谢!" 他自言自语,泪水涌进了眼眶,脸上却带着微笑.阿希姆是个坚定而又有责任感的人.他身上集中了"德国军人的所有美德",可讽刺的是,他在军旗下效忠的夙愿却永远也没法实现.我觉得他的死是意味着什么的.说起象征,我一直觉得在魔山中暗含着无数的哑谜,它们都在对我们暗示着什么,神秘又内敛.还有无处不在的数字"七",简直魔咒一般,有着说不出的味道.卡斯托普最终离开了魔山,他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带着他的所有疑惑和所有答案.我是在学校的图书馆读完<魔山>的.临窗安静的位置上一坐就是一个下午.我仍然记得读书时,曾经清晰地嗅到了魔山之上有股浓雾的味道,弥漫开,眼前是一片无尽的雪白.还有,餐厅一头,舒夏特正"咣"地一声关上了玻璃门,回声久久.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忘了读没读过了。。。
  •     其实在寻找自我意识探索意义的过程里,思想最丰盛的时候反而是作为人对于世界的存在是最虚弱的时候,在行动和思考间找平衡一失足就会跌进重置的时间概念里耗尽生命…另,我觉得这书像是脑洞记录一样…创造角色让自己的思维生长辩论消亡是个挺梦幻的事情呀。(喜欢那些突然的趣味点写得也好但真是好长啊……
  •     魔书
  •     我道行浅呀!
  •     和穆齐尔比,mann,只是拥有一张德意志身份证。。
  •     经过历时三个半月的阅读,今天终于合上《魔山》最后一页。这本书是以死亡为主线来写的,通过数种人物死亡的方式作为衬托,表现出“魔山”中的人们慵懒、舒适、无为、醉生梦死的生存状态。“睡鼠”卡斯托普在这种生存状态中度过了没有通常时间观念的七年,最后被一场战争唤醒,走向战场,走向死亡。觉醒要靠一场战争来唤醒,不知道是对虚无的否定还是对虚无的肯定?托马斯·曼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还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这是个谜~
  •     经典的一本小说,对于青春中的问题,给予我很大的启示。
  •     别了——多保重!
  •     文学
  •     阅读这本书是如此痛苦,我前后断断续续看了有半年之久。我实在是不愿意看那些长篇议论,好多在我看来都不知所云啊,也许....只能说它超出了我的思想理解范围。
  •     2006-03-01 遗失
  •     高三看的,不知道说了什么。
  •     看了N年了,补记。有空再读一遍。
  •     一开始很难读的书。
  •     诺贝尔
  •     疯了
  •     我真的读完了!!!!!
  •     经典
  •     看它得有毅力啊
  •     托马斯·曼-魔山·长到七天,短至一年。
  •     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我感觉自己有点像卡斯托普,既软弱又坚强,想成为赛特姆布里尼那样的人,但是最后还是被卷入茫茫的乱世之中。
  •     禁书!这本书在德国是禁书!
  •     平生最爱,之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