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选集

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
ISBN:9787542614957
作者:[法] 拉康
页数:648页

作者简介

雅克·拉康是续佛洛伊德之后,在法国乃至整个西方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家之一。他的学说,不仅在医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在社会科学领域里,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拉康学说涉及到人的许多基本问题:人的主体性,人的心理因果,人的语言,人的犯罪等。这本《拉康选集》是作者生前选编的一个自选集,是国内第一次完整的译介拉康的著述。


 拉康选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小对形(object a)是理解拉康的关键,拉康却说我们根本无法得到。小菱形是主体观察者,大菱形是社会性存在(小他者other),禁止符号就是大他者(Other,大他者是无意识的语言,lancan),而笑脸图案是主体误认为是自我的镜像。这就是“镜像理论”。(婴儿六个月前会把镜子中的镜像误认为是自己。而在成长后,这个镜子中的自己进一步被无意识欲望的语言驱使,成为他者。其实自从镜像阶段开始后,认同就已经异化了。)镜像理论与弗洛伊德的根本不同在于,Freud认为网是社会结构性的(1,创伤导致潜意识结构——决定个人行动;2,超我社会压力造成认同变化)。然而拉康既否认超我的存在,并认为无意识的欲望是早在社会还没出现时,个人在镜子前观望时就已经开始了异化。拉康把这种异化看成时个体不同心智结构决定,也就是说“网”在镜像意义上时个体性的,每人都是千差万别的,无法归约的,不代表社会性力量的。由于不可约化,每一个心理治疗的案例都时独一无二凭借个人历史来进行的,所以精神分析往往不被看成时科学的。插一句,后结构精神分析和解释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是非常相象的。治疗师通过自己的网状结构去观察病人的行为,进而分析病人的网状结构。还是大象叠乌龟的过程。但是,后现代主义的“误读之网”是社会性的。虽然要提到,后现代主义提倡的是打碎中心化的“网”认同,在这里,每个人的网是透过社会一套权利机制,由下而上被社会话语所决定的,因此也就是说,“网”是可以化约可以归因的。因此,我认为福柯在《性史》中关于“权力产生性”的研究与实证意义地研究权力机制如何生产概念并不矛盾。可以说,后现代地网是可以科学研究地网。但是,后现代主义形成了一种行动性的转向。就是要打破这个网,比如福柯的《临床医学的诞生》《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性史》就是用一种做“断层”考古研究的方法来避开社会的“网”对学术的影响。由于后现代假定网的社会性,那么后现代主义者只能走破网的方法。而后结构和解释学的阐释主义,由于假定网的个人性,那么他们就变成研究不同网内部结构的一种方法。很值得注意的就是网在意识形态研究中,新马和后结构精神分析的媾和品——齐泽克。齐泽克对于“网”最经典的说法就是:从前马克思说,意识形态是“他们不知为何,却依然去做。”就是说工人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屈从于“效率”理念,但是他们像工具一样恰恰沿着这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行事。但是,我们要问的并不是“为什么有意识形态,如何破碎意识形态”,而是要认识到“如果没有了意识形态的异化,我们就根本无法生活。”这种解释其实早就不是马克思,而是拉康的了。就是说,实在界本就是建立在镜子(网)的折射物,而镜子后的真实是我们心中缺失了的小对形(也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客体,并且小对形永不可见,它驱使我们行动,但是我们无法找到它。)正是因为镜像异化,我们才真正成为他者存在在世,那么问题就变成了。阐释是有必要的吗?还是误读和误认本来就是社会的镜子一般的基础?!
  •     摘 要: 拉康在运用各种知识深入反思“无意识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时,出于各方面地考虑改造了语言学,引入了信息论、控制论、博弈论和拓扑学中的概念,对无意识的结构进行了迂回、全面且深入地探索,并且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跨语言的文体。这不仅使得拉康的思想对于知识结构较单一的读者构成了理解障碍,甚至也引起了相关领域学者和科学家的抗议。因此,有一个关键性问题摆在拉康思想之前,即拉康的这种做法是否是必须的,且真的更好地解决了他所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拉康;无意识;拓扑学;博弈论;控制论在拉康思想中,最显著的独创性在于其开发了一种全新的语言观。这种语言观在结构层次而非仅仅在类比的层面导入了当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其中最具争议也最艰涩的是控制论、博弈论和拓扑学。 虽然拉康直到晚年仍不停强调“回到弗洛伊德”,但这其实并非是站在一位精神分析学专家立场上的声明,不如说是出于对人的深切关怀。另一方面,对索绪尔语言学“能指-所指”概念的改造向来为学界所称道。然而,实际上在深入拉康对“真理”思想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与其说是拉康将改造的语言学融入了精神分析学,不如说拉康将所有这些最精湛的智慧结晶熔炼了一种拉康学说。以文字、代数符号、二元逻辑件(+,-)、方程、图式等跨语言的符号构成了繁杂精湛的非语言学意义(nonlinguistic) 的思想。这其实并非“思想”的特例,正如斯宾诺莎用几何概念思考伦理学,莱布尼兹以数学家的身份发起普遍文字计划 。仅仅是在分工过分明细的当代社会,才一叶障目,成了“藏匿于光天化日之下”的游戏 。但拉康的标靶从未因为这些炫目的技术发明而动摇,其对象始终是“无意识”的构成与运作。从《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中的小他者(a’)对“自我”的格式塔成形的基础作用,到晚年用“扭结问题”中的波勒米安结(le noeud borroméen)来解释三界同时在场的拓扑形态 ,始终是围绕这一核心。其在研讨班(Seminar)中发展出一套以类数学模型分析象征链的马特姆(mathème) 公式,并且以控制论和博弈论观点来讲解“失窃的信”和“无意识的机遇”(chance of unconsious)之间关系时,引来了满堂倒彩。甚至连拉康本人都抱怨道,“我们将不再涉足这些繁难的领域。你能引马去喝水,但喝水还得靠它自己。我也要避免在这一活动上让你们觉得过于厌恶。” 令人惊异的,恐怕不是拉康怎么能如此“冒失”地进行跨学科研究,而应当是为什么那些全法国最聪明的头脑和未来的拉康信徒不再像拉康本人那样,对这些几乎左右人类命运的“普遍机器”抱有最起码的求知欲?关键不是拉康思想的华丽面目,而是他一再强调的“人的等待”(man’s waiting),是我们使机器停下的那一刻 。更形象地说,拉康要把自己从“主体”中拉出来,像一个机械师那样,用所有可能的工具,从构成“无意识”的这台机器外部检查种种故障。一. 莫比乌斯带与R模式拉康在1966-1967年题为“幻想的逻辑(Logic of Phantasy)”的研讨班中才比较系统地用莫比乌斯带(Möbius strip)构建了“自我”从镜像阶段如何发展至典范自我的基本模型,即R模式。虽然,像索尔卡(Sokal)及其数学、物理学同伙那样,在断章取义的前提下,以科学卫道士的姿态挞伐拉康并不可取。但同样很值得怀疑地是,在不了解拓扑学的基本状况、莫比乌斯带的特性,可能真正清晰地解读R模式:图(一),莫比乌斯带 图(二),R模式 任何一个数学专家和拉康派精神分析师都能分别对图(一)和图(二)进行十分细致地讲解,然而足以让拉康可以傲视这两者的关键在于,为何以及是如何把莫比乌斯带变成R图的?这就不得不介绍下拓扑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同胚。粗略地理解这个概念,并不需要系统的拓扑学知识,只需要知道在几何拓扑学中,把通过变形可以变成同样图形的这样一“类”东西描述为“同胚”的,数学家John L. Kelley曾说,“拓扑学家是不知道甜甜圈和咖啡杯区别的人”。因为在极柔软的情况下,甜甜圈可以捏成咖啡杯状。如同在二维平面上,三角形、正方形、星形和圆形是同胚的图形,如同一根铁丝环,可以凹折成其中任意一种。然而,这种变形不能是断裂和粘合,如果把铁丝剪短,无论怎样处理,便不再同胚于铁丝环。在研讨《失窃的信》时,拉康曾强调了能指的物质性,即它不能承受分割。并以非常委婉地态度维护了传统生机论中“非常真实的”一面,即不会混淆了“中断的圆圈”和“切断的虫子”之间的区别。 实则,综观拉康的思想,其实在此处,他强调能指的“致死性”和“完整性”已经点出了能指(无意识)构成的两个基本特征,而这个特征用莫比乌斯带来表述最恰当不过。假设在三维空间中有一个球面,那么按照上述对于同胚的界说,在球面上截取任何一块,都是与球面同胚的。最典型的就是一个环带。那么再回头看莫比乌斯带,问题的答案就浮出了水面,把一个与球面同胚的“环带”剪开,然后把环带的一头翻面,再与环带粘合起来,就成了莫比乌斯带。而这个带看似是“完整的”,却已经做过了手脚,已经不再同胚于环带,已经“断裂”过,即“致死”了。这就是为什么拉康会说,莫比乌斯长条中没有什么“可测量的东西”,而是要出现在结构之中的,“妄想的结构” ,并且“归结到切层本身”。 二. “换喻”和“隐喻”程式在把握住“同胚”概念与莫比乌斯带之间的关系后,再来理解幻想的逻辑为何是一个“伪先行”结构便很清晰了。以镜像阶段为起点,自我(镜像a’)、小他者(a)和大他者(A)的弗洛伊德式的典型三元组:I(Infant)、M(Mother)、P(Phallus)原本是处于实在界R(Real)和象征界S(Symbolic)区域之间,也就是能指宝库的“藏穴”,在这个区域的边际(实在界破洞)中涌现的事件仍能被I捕捉(所以边界线还是实线,而这些实线反应在二元逻辑组中则是“+”),自我的欲望看似仍然可以与缺席的操纵者——即大他者——“谈判”,但由于象征界底角的P(Phallus)对于仅处于实在界边际的I来说始终缺失,因而只能从“镜面的原型(Urbild)”开始,通过对“母亲欲望的”想象及欲望来达到那个“自我理想的父亲的认同” 。这就导致了I只能在想象界中偏移。因而,自我表面上可以通过不停地自我辨认成为菲勒斯,并且通过完成母亲的欲望达成自己的欲望,甚至看到象征界全貌从而认识“真理”的。但事实上,这些却都是在想象界与实在界之间的区域(破洞)——也就是话语进行断句的风孔——内完成的。在I进入想象界后(必须说,三界不是不能同时在场的,否则认知便不可能。拉康思想即以认知无意识结构是可能的这一点为前提。P缺失仅仅是R模式下典型三元组的一个基本假定,这个假定是以“欲望主体”而非“认知主体”为对象的),M实际上只是另一个虚像m,在m和i之间则插入了侵凌,色情等关系中的想象的他人的形象。 这些片断是以语句的形式存在于意识中——也就是想象界的,拉康用雅各布森语言学中的隐喻和换喻系统来指称这些客体关系(Obejective relation) ,并且运用了两组公式: 换喻程式 隐喻程式 侵凌、色情的片断则以Si,Sa',Sa2,San,SM这些的能指序列代入到这两组函数中,得出更具普遍性也更直观的结果。实际上换喻就是表示,在拉康意义的能指S与所指s之间插入的只能是一列由欲望触发的想象关系的叠加和偏移。可以注意到,无论怎样替换,都是对原初欲望的想象,又因为原初欲望被“母亲的欲望”替代,所指s便是能指S——大他者或无意识——与s(△主体三元组I、M、P )之间的序列,以S-s表示。换喻公式是与R模式中的m-i的想象界对应。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光是以一般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学的术语,是不足以理解这些关系的,必须提到到“博弈学”概念,在这里的能指可以用博弈(Game)来替代,即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的欲望生产和欲望争夺,因此为什么s必须是一个三元组也就很清楚了。这种争夺游戏中的“能指”被拉康形象地比作结构复杂的“伏本式的堡垒” ,当然就其特性而言,这种“复杂”又是多变的,因而拉康认为只有求助于拓扑空间这样的概念才可能描述清楚。这是三个玩家(Player)之间的游戏,参考《失窃的信》研讨会中对于杜宾“猜石子”游戏以及《逻辑时间及预期确定性的肯定》中对于囚徒困境地批评性反思,拉康确立了这样一个在大他者控制下永无止境的三元争夺基点,正如拉康一再强调“逻辑”思考和反心理主义立场。因而,在博弈(Game)中,所有的思考(think)都不是思想,而是为了赢得游戏而施展的“策略”。又因为这些策略因对手的策略而变化,以至需要猜想对方会如何思考,由此陷入一个死循环。当然这是在“理智”的前提下(这同时也是博弈学中玩家的前提),但在语句在想象界发挥的作用,个体随时可能陷入心理的谵妄。可以说这两个公式,是拉康对博弈学、语言学和精神分析的跨领域的综合研究成果。对于隐喻公式,拉康有更形象地表述方式:通过上图可见,《欲望及对<哈姆莱特>中欲望的阐释》是完全在改造了雅各布森的隐喻理论后,拉康用以讲解隐喻程式的文本。x处在所指的位置,形象地说就是哈姆莱特不明的欲望,这个欲望在这套公式的控制下,表面上是代表了父名。实则,在隐喻发挥功能处,却是以“母亲的欲望”的排除为前提的。如拉康所分析的,“当弗洛伊德将他的思想试验于精神错乱时,他的这个术语提到的是他的思想的最必然的蕴涵,这个术语就是摒斥(Verwerfung)” ,这条斜杠,就是“摈弃”这一术语的代数符号。因为这个程式,从镜像阶段开始的一整套换喻过程被遮蔽了。当这个被揭开时,则可以把父名这一能指的所指——母亲的欲望——还原出来。又因为母亲缺席的行动的对象实则就是Phallus,因而x的未知意义,便是菲勒斯。反之,因为隐喻程式发挥的效力,使得x不得而知自己的意义,这也就是哈姆莱特的欲望悲剧,“能指在他人中的现显事实上是一种一般来说主体无法达到的显现,因为一般来说这个现显是维持在一种压抑(verdrängt)的状态之中的,由这个状态它以其重复的自动机制(Wiederholungszwang)而坚持表达在所指中。” 在这里的“重复的自动机制”这一术语,在拉康的思想中多次提及,要解读这一点,仍然要回答拉康对数学界成果的精湛运用。在三元组展开博弈的基础上,通过更宏观和隐蔽的系统控制来调节其中的变量,在拉康眼中,博弈论给出的最终结论是:在博弈(game)中的必胜法则只有一条,就是停止博弈。并且反问,“什么在威逼和利诱我们游戏(play)?” 而这里涉及的则是“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相关概念,即系统中的“反馈”、“调节”和“平衡”。因而如哈姆莱特这样的个体,在一整套隐喻性语句地操纵下,其个人的“思想”仅仅是一个被安排好的随机数,毫无自主性可言。这一点在拉康比较成熟的图式S中有更为完善地展示,而在隐喻程式中,则强调了“能指”的控制力和控制方式。在这个程式的代数“运算”中,拉康又引入了一系列所谓“无理数”概念,这主要是策略上的考虑,例如将S设定为-1。P=1是可以理解的。即一个正值,意味着是有意义的。那么换喻和隐喻过程中,S是作为欲望幻想对象缺失的部分,因而以“-”号来表示,所以F(阉割的Phallus)=-1。这必须得联系到拉康在《失窃的信》研讨会中所开发的一系列+/-逻辑二元元件来表征三元组可能的八种组合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同时也以“二进制”的“1”和“0”来表示,这同时也模拟了神经网络中的“冲动”和“压抑”。甚至有学者提出,拉康还参考了八卦中“实线”和“虚线”的符号。 因而在这里的减号,意味着S在象征界是以“缺失”的方式存在的。而在R模式中,想象界中的能指以“虚线”的方式在F的对角线处,因而才会有如下的演算:这套演算可以解读出拉康对于在象征(即隐喻)层面压抑的所指通过演算不仅“克服”了压抑,甚至将象征力量最大化(乘方),然而实际上因为这整套运作是在R模式下从镜像阶段开始进行的,因而F的真实值是以缺失的“-1”开始的——也就是死了的父亲——拉康的这套“演算”,其目标就是以伪数学的方式来反讽地揭示语句隐喻结构的非理性。通过解读这套换喻和隐喻的程式,再回溯到拉康引入语言学中“能指”/“所指”这组概念,就可以发现其用意与“镜像阶段”的研究一样,都是为了构拟“自我”在“无意识”控制下形成的模型,在最初思考能指和所指关系是,拉康以三张图来类比:图(三),能指/所指 拉康在思考能指时举出的例证本身就已经有力地“击昏了唯名论”。能指所对应的所指不必是“意义”,而仅仅是以能指作为组织规则的区分符号,也就是说“男士”/“女士”作为能指,在行为个体心理对应的是一个“指令”,从而组织个体的行为。在拉康有哪个“位置”、“凸点”和“回读”这些术语讲解能指飘移(drive),也并非指语言的游戏(play),而恰恰是强调语言通过一系列操作环节控制着全盘游戏(Game)。这种能指游戏也许是处于离散状态的,但这也是一种有边界的离散,处于其中的单位个体(及其欲望)一旦越界,就会被钩回,从主体三元组的位置迁至 ,在更完整的S图中,典范自我I(A)便是如此在“认同中异化”形成的。因而拉康说,“没有一个意义不是引向另外一个意义得以成立的。” 同时,拉康已指出,能指的特性是它依照“有限的规则”而组合起来 ,这句话实际是来自于点集拓扑学基本定义,即集合的“组合”,同时参照一个“规则”。通俗地说,同一群人,你可以按年龄段组成一个拓扑空间;也可以按职业组成另一个;甚至按漂亮不漂亮组成第三个,这取决于分组的目的和标准,总体上说,取决于形势——在精神分析中,也就是拉康沿用的弗洛伊德“地形学”的改造。在拉康讨论《失窃的信》时所说的“夫人党羽”便可算作一个拓扑空间中的一个“组”,按照不同的形势所构成的拓扑“规则”下,其中的个体(点)又重新分组,构成一个新的拓扑。拓扑学中的“规则”有其起源和应用领域,但在此,拉康考虑的是拓扑学中对于定义规则、变量和不变量的研究策略本身十分适用于对“无意识”的分析。拉康进一步分析了拓扑基层的展开方式:“我常用的‘能指连环’这个名称说出了个大概:项链上的一环,而这项链又是合拢在由环组成的另一条项链的一个环上的” 。这里的每个环,即一个三元组,由于“能指宝库”在缺失的大他者的位置,自我的欲望对象又在小他者的位置,因而这个三元组中的“大他者”是在想象界中由隐喻和换喻的程式被指派给一个玩家——在R模式中反应了这点——因而要想象这条能指链,不能回到三元组,而必须回到三元组所处的模式中,为了具象化这个模式,又需要求助莫比乌斯带模型。也就是说,这个能指“项链”上的“环”就是R模式图中实在界(R)边界剪裁出的莫比乌斯带。再由莫比乌斯带铺展成象征无意识的“神经”网络的同构的拓扑网络。在无意识的拓扑网络中,个体的任何“变量”甚至“病变”(包括神经症、精神分裂和谵妄等等)都是无足轻重的,无非是系统中一个莫比乌斯带的更为扭曲变形的同构类,除非能对整个无意识网络进行透彻的研究,否则精神分析就会是无稽之谈。因而拉康强调“只有能指和能指之间的关联才提供了对意义任何研究的标准。” 如果再来回顾一下《失窃的信》研讨班中的某个细节,可以解答,对于这种“关联”的研究为什么必须是拓扑性质的?警察“到处”搜查过了,虽然已“穷尽一个空间”,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符合某种伪先行结构。然而问题是“信一定处在这个范围”又“怎么会什么地方都不在?”……“很明显有点太不言而明(a little too self evident),信与地点有种古怪(odd)的关系……这正是能指与地点所有的关系。” 这个细节透露出拉康对于能指的反思取决于两点:一.空间已穷尽;二.一定在这个空间中。这也正是拉康对黑格尔不满的地方,为什么黑格尔在穷尽了所以命题后,仍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信”本身就是场所。回到之前讨论的问题,这个场所已经被拓扑网络结构过了。 三. I模式、拓扑变形和纽结如果说R模式还仅仅是讲解主体三元组的一个典型个例,那么随后引入的I模式,就可以说是这个个例的等价拓扑空间了:图(四),I模式 .这里需要重申拉康运用拓扑学概念的初衷,即企图以对原始本能的纯形式化方式,建立一种无意识结构,能用以分析各种精神案例,因而这种“结构”必须同时具备稳定性和针对性两方面的价值,在这点上,只有同样专注于纯形式化、结构和分类的拓扑可以比拟。这一点即可以说是拉康(甚至所有那些结构主义者)受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诸多思潮的冲击,迎合了那一类被归为“美国思想”的体制,也可以说是拉康以反讽地态度,借用了这些工具以检查其系统的弊病,或者兼而有之。当然拉康曾非常严苛地质询过博弈论诡谲的一面,“没错,从战争作为博弈的角度看,战争本身脱离一切真实(real)。同一个语词既可以指相当广泛的领域,也可以指机遇博弈,指出这一点也并非无的放矢。……在此我们非常接近于我一开始提出的那个根本问题:‘无意识’的机遇(the chance of the unconscious)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人之为人。那么,它是什么?” 只有摆脱那些多余的政治思考,从一个学者对问题的纯粹的专注出发,才能打消这些疑虑,即回到篇首所涉及的问题,拉康到底要用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干什么?I模式是拉康用以分析斯瑞伯谵妄症的工具,实则是R模式的一个动态的运用,也正因为是在拓扑背景下展开的,不会因为图形变化而影响结构性质。Po在初始时是“远离”自我的,这符合前文的分析,即大他者的缺失。同样符合经验事实,在幼童时期,是不可能理解象征层面的。同时期,Fo是“接近”现实界的,这也是一个无论在拉康的理论系统还是经验中都很贴切的位置。两者在向量上的滑动轨迹则很好地勾勒了对立的两面:1.处于想象界并且不断偏离R轴的“谵狂的自我”;2.不断接近于M的Po,这就意味随着智性的成长,大他者(父名)与小他者(母亲的欲望)之间的关系被不断地澄清了,并且被认同了,这个认同的过程即“神圣的他人”不断强化的过程,最终异化为他的大法官身份。通过这张动态图,则描述出了“它们的想象的分离到它们关联的理想的合流之间的联系”。 在莫比乌斯带“切层”的力量下,自我的镜像i越向想象界中的阉割的Phallus滑动,其谵妄的人格便越趋于极端,同时,大他者越逼近自我欲望的对象,就越具侵凌性。最终I模式很“漂亮地”描绘了斯瑞伯的症状。当理解了拉康引入拓扑学的大概状况后,可以发现这张图极为简明并且精确地概括了拉康眼中的斯瑞伯(且不论这是否是科学的分析),当这套工具一旦被熟练地运用,要远远比话语描述要方便和清晰得多。当然,就拉康的学养而言,他也从未放过一次展露自己语言才华的机会。归根结底,拉康离开他所钟爱的“哲学”辩证法而转向自己的“全新的语言观”,正是敏锐地发觉了哲学真正的危机——贫乏和模糊。晚年的拉康沉迷于绳结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然在拓扑学中莫比乌斯带本身就和纽结问题有着重要关联,而纽结分类问题本身也延续着拓扑专注于变量与不变量关系的品质。重要的是类型繁多的绳结成了拉康对精神病理进行分析的语言工具。如学者黄作所言,“拉康正是通过描绘不同扭曲状况的结来指出不同无意识或精神结构之间的差别。” 甚至抛开了对于遭受机遇博弈装置绑架的无意识机器的过激的敌意,转而强调了无意识或精神结构扭曲的状况不同,仅仅是‘症状’之间的区别,并提出了新的症候(Sinthome)概念。很凑巧的是,同时期拓扑学也发展到了以回归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的方式从新看待复杂图形的分类(特别是纽结)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不管是什么,关键在于表达思想的效力。正因为如此,创造性才是与语句的无意识抗争的唯一可行的策略,试问以黑格尔式的语言自动生产的思考机器,怎么可能检查出黑格尔思想中的故障呢?拉康采取的手段,是值得所有有志于思想的人借鉴的。四. 余论检查S图式所模拟的控制装置可以发现这个“拟人的思维机器” 的根本矛盾在于:游戏者的初衷在于满足“欲望”,而胜利者的最终条件却是“阉割”。即公式:F(S)=-1/X,X=0,最终这个装置进行的是无意义的生产,即无意识的经济学(ecnoimics)。 一个悲剧性地但更真实的结论,处于游戏中的玩家(player)最终成了冗余的,在致死中活着。相反,贯彻自己的欲望,并且从游戏和控制系统中逃离的个体,却一定会受到驱逐的惩罚,这是安提戈涅式的悲剧。而人的尊严恰恰在于:我有权为了自己的欲望,主动提出自我放逐的请求。在系统规则控制下(重复的自动机制)的概率事件就是无意识的构成。因为必然是概率事件,所以才表现出一种表面上的无序状态。当全体的个体意识到主体的诡谲,那么,不再参与这个博弈(game),停止通讯(语句)的流通时,便瓦解了这种控制。悖论是,解除控制陷入的虚无化和无政府状态最终仍然会驱使人求助系统。问题在于,什么是当下系统的矛盾和致死性。唯一的检查方式就是“回到弗洛伊德,回到原始欲望。”如果个体的欲望是被生产的,那么这就不是个体的欲望,而是他者(即系统)的欲望,是一个替代品。验明证伪没有任何标准方法可言。只有停止思考(thinking),进行思想。虽然拉康对此是悲观的,但他本人的举动却令人惊讶地“积极”。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拉康思想本身就是一个骗局。但考虑到作为精神分析师的操守,这也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其思想的“侵凌性”,可以视作是以悲观的方式进行更激烈地警示。拉康,就是拉康思想的一个例外。“例外是规律成立的基础” ,拉康是在以精神分析者独有的委婉口吻劝告人们,去成为例外,去生产欲望,并且达成它。德勒兹是拉康研讨班上的常客,作为另一个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例外”,“成功地”在萨特和拉康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欲望机器”的概念,即把欲望的生成交还给“身体”(既非心理、也非逻辑的),在这个指示下,避免在萨特的欲望理论中容易被他者占据的空隙的同时,又克服了拉康思想中的虚无倾向。这种倾向在拉康早期思想中很明显:能指作为一座空的城堡,使得一切对主体的塑造行为都必然是一个伪先行的结构。正如对每一任“城主”来说,任一后来者的篡位的企图,都是对主体的侵凌。现任的城主永远没有合法性危机,所以能指没有地点,只有“所在”和“将在” 。但拉康更偏重于其飘移,没强调到这种“城堡争夺”游戏对于自我形成的良性作用,恰恰因为这些“大他者”(前任、现任和继任)具有一个复归自我地位的可能性前提——“处于想象界”,也就是说虽然是他者,但却也是主体幻想中的他者,虽然在争夺着“城堡”,但只是一些如梦境般的“玩具兵”,当个体能认识到这种种游戏的欺骗性,并且采取实验的态度(如尼采学派所主张的那样),这种无意识的游戏仍然能起到保护作用——其功能,即是有益的平衡,同样也避免僵化和过度激进,或者用精神分析的语言来说,避免神经症和偏执狂。而拉康本人的虚无化倾向,和悲观情绪,让他在分析师的立场时,仍然不可能完全避免“自我”的干扰。其追随者,许多左派激进思想,之所以散发异味,正是患上了虚无化的篡位强迫症。使得分解者的菌株数超出了消减垃圾、包袱和累赘的指标。其追随者被拉康这个他者而不是拉康的思想启示占据后,就让一个“拉康主义者”顽固地占据了城堡,且因为其自以为是地相信这是对他者的反叛而沦为了一个绝对的他者——拉康主义者,恰恰是对拉康思想最大的讽刺。拉康思想作为大他者式的存在物成为其自身思想的一个悖论,这也是诸位结构主义大师在批判性建构的道路上无法避免的僵局。但是,拉康作为一个典范的原因在于:虽然他没有成功地让人们停止、并且等待,甚至解除控制系统——当然拉康本人也不相信这种可能,即便他相信“人类事物都会转瞬即逝”。 但是由于他的欲望本身变成了仅仅是对大他者的欲望的欲望,也就是说对“真理”的欲望,使得他逼近了他所处时代的大他者,并且最终取代了他者地位,成为了一个他者。在拉康的所有图式中,人们所忽略的一条路就是自我直逼大他者的路。他以人类心智能力的最高水平抵挡了(起码是阻碍了)“语言齿轮的碾压” 。他的方式就是通过掌握所有的思想,从而跨过所有的思想陷阱,回到“问题”。这一点,当然是由于其欲望的对象本身的超越性引发的。这证明了,真正“理解”拉康的思想,只有一个办法,不是研究拉康,而是成为“拉康”。正如拉康所言:“拥有菲勒斯仍然是菲勒斯的缺失”,必须成为菲勒斯。
  •     翻译这工作的确是重中之重,这书本来就很难翻译得好建议大家拜读这书之前看看一些国内学者的写的有关博士论文,那个比较有条理,挖重点。拉康的思想给我很大启发,读了拉康我把佛洛依德那套抛到脑后了。甚至有时会有括然开朗的感觉佛家说的一切皆空,即是拉康说的符号界层面的东西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读过,有点拗读。
  •     错译颇多,且语录不通。
  •     补~
  •     拉康对精神分析学的镜像反叛
  •     看不懂。。
  •     因為英文版的Intervention on Transference看不懂所以在網上抓這本來看,當年寫論文只讀了個序就被導師勸說別看此譯本,如今想來真是中肯良言,有生之年從來沒見過這麼不負責任的譯者。簡直和google翻譯機並駕齊驅。
  •     晦涩难懂,除了拉康本身,翻译也有很大问题吧。。
  •     毕论用过的,后悔没从图书馆偷出来= =
  •     翻译= =
  •     翻译的确有问题
  •     我就是个弱逼,我几乎不怎么能看懂。
  •     拉康是弗洛伊德的后继者,但他把精神分析理论和语言学、结构主义,甚至数学结合,融会贯通,语言晦涩但思路缜密。读过拉康以后,真的就要把弗洛伊德的伟大形象挤出脑海了。
  •     現在的主流譯本,奈何斷貨好久。
  •     同志们有条件读原文吧。
  •     水過,地皮也不濕
  •     看到第十页就崩溃了……
  •     一篇都没看懂我居然看了五分之四……
  •     翻过最后一页的时候我惊叫了一声,大概是表示—我测了法克竟然看完了!!差点我就眼角滑翔了……可是这下我更不知如何是好了。真tian shu a!!
  •     偶尔在书架上翻读此书,想什么时候细致地读之,进入之……
  •     将精神分析引向语言与文化的层面。
  •     以前为了写论文简单翻过几篇。这本译得很走叽。其实大意并不复杂,只是写得很暄腾……拉大夫写的东西还是相当理科风的。
  •     看来又得再写一个看得懂的汉语总结了,滚回去读原版了
  •     不明白为什么译自法语原文译本还这么不流畅,还不如我读英文版的效果。另外虽然是选译自1966年巴黎瑟宜?出版社的《拉康文集》,但每一篇没有标明年代,找对应的英译本较困难。总而言之,不标明原文名什么都拿中译名来搪塞读者的做法已经跟不上学术潮流了...又发现一本打脸的书,人大吴琼教授写的《阅读你的症状》序言中有对这个译本的评价,可自行去找
  •     所有的宗教(信仰),哀悼,就是整个符号界阉割的过程,一整部欲望的悲剧。——拉康
  •     天书来的,完全看不懂。只是感觉拉康试图把心理学科学化,转换弗洛伊德的关键概念以此达到科学化的效果,不知道理解正不正确。
  •     去年做论文的时候看过,销魂翻译之一,呼唤吴琼老师~
  •     长这么大读过的书里翻译得最烂的一本,强烈不推荐阅读,不客气得说,我严重怀疑译者的小学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我十分好奇,他是如何坚持用这种方式翻译了多达500页厚的文字的,并且十分重要的几篇文章不知是何缘故还被删除了。。。鉴于对文字工作的支持,两颗星。。
  •     小小点
  •     外行不可读之书……==
  •     B翻译有问题
  •     相比大二的时候对拉康的一知半解,现在也是能把这本书读下来也算长进了。能指链,欲望,三界拓扑学是理解拉康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拉康从根本上激进地改写了弗洛伊德,这使得它与现象学能更好契合,比较难的一篇文章放在了第一篇也是存心不让人读,拉康的书仍然要不断读。
  •     desire and need
  •     只看了个序,感觉序言写的还行啊
  •     读了一半
  •     翻译不行,下略。
  •     无意识的文本
  •     研一第一次翻,可能翻译有点问题,或者我悟性不够。但即便如此,仍颇有启发。
  •     拉康的理论是上课听老师讲觉得超有意思,自己找来读却觉得好难理解那种,谁让这种语言哲学家都喜欢玩文字游戏呢。虽然拉康是法语作者,不过英译还是比中译容易懂些
  •     lost in translation
  •     扫了一遍
  •     我牛X了 看了超过20页
  •     镜像理论真是越看越复杂
  •     能看懂的只有前言,不过已经很受用了。
  •     这个选集不会读出任何结果,除非是对语言领悟深刻。理想是5分,-1哲学起点;-1使用语言起点(日耳曼语系);-1语言翻译。
  •     不是一般的难懂
  •     读的蛋疼
  •     mark下 根本天书
  •     无言以对
  •     太晦涩。
  •     后悔了,应该直接找本文论看拉康部分就好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