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出版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出版日期:1984
ISBN:9789570804669
作者:余英时
页数:110页

作者简介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ISBN:9789570804669,作者:余英时著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近年来我颇喜读一些短小精悍之书,于学术书尤其如此。台湾联经出版的余英时著作《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全书仅百余页,薄薄一册,收文三篇,却是一本很有学术参考价值与史家眼光的“大家小书”。 书中的压轴之作即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一文,是余英时为《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所作的长序,近七十余页,达数万字。分八个章节从不同的历史角度来诠释胡适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所扮演的独特的历史角色,对胡适的正面贡献与胡适思想的内在限制进行了透澈独到的阐释与评价,以求“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余英时的序言首先介绍了《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的成书情况。该书为胡颂平先生历时五年编写完成,计有十册,近三百万言。可与丁文江先生主编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并称双璧。 关于胡适先生的学术与思想,历来存在诸多争论。胡先生留学美国七年,归国后在北大任教时年仅二十七岁。因为提出文学改良而“暴得大名”,其学术研究主要在通俗文化与上层文化两个方面,对于中国小说的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胡适认为新思潮实质为一种新态度,此种态度即尼采所称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五四”期间传播民主与科学,反对传统,提倡白话文,都与胡适、陈独秀等人的新潮观念有关。胡适接受了杜威的实验主义,一生提倡科学的方法,尊崇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胡适关于学术研究的名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亦奠定了学术研究求真唯实的实证主义基础。 胡适先生有很开放的眼光,在论整理国故时提出,对待古人及其著作,“要还他们的本来面目,不还他们的本来面目,则多诬古人;不评判他们的是非,则多误今人。”可以说确立了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客观评价传统学术的原则与方向。 胡适很早就确立了人生志向,并作了长期的学术研究准备。其于一九一五年五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自省道:“吾生平大过,在乎求博而不务精。……吾不可不周知博览,以为他日国人导师之预备……吾知精力有限,不能万知而万能……自今以往,当屏绝万事,专治哲学,中西兼治,此吾所择业也。”如此用心惟一,先博后专,当为后代学人治学所借鉴。 胡适关于求学论事观物经国之术有三: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历史的眼光;三曰进化的观念;三者贯穿于其一生学术研究的始终。在谈到对自己的评价,胡适于《四十自述》中写道:“我的长处是明白清楚,短处是浅显。”其代表作《中国哲学史大纲》,运用“平等的眼光”,将各家思想一视同仁,对中国近现代的史学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胡适一生追求真理,反对权威,提倡民主与自由,晚年在台湾与雷震等人创办《自由中国》杂志,鼓吹自由主义,对于言论自由与人权保障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言论,有一段话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也是我最服膺的:“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该研究。但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待证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作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启发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我想,当今之所以教条主义盛行,主要就是因为人们缺乏独立思考,以“主义”为宗教,用脆弱的信仰来蒙蔽自己吧。 另二篇文章,主要谈中西方传记文学发展的历史延革与差异。胡适谓中国传记惟以传其人之人格,西方又兼传此人格进化之历史。中国的年谱学自宋代兴起,至清代发展成熟,是中国人物传记中的重要体裁。因为中西观念不同,西方对编年体史书颇不重视。杜希德认为年谱之缺陷是无法提供列传式的“连贯叙事”,只能是为传记提供一批札记。美学家史罗齐甚至说:“历史是活的编年,编年是死的历史。”余英时评析了西方史学主流运用心理史学“关键性时刻”写法之利弊,并对中国年谱学予以了公允恰当的评价。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对鲁迅的作品比较熟悉,对胡适作品的阅读及其思想的了解,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关于鲁迅与胡适的比较,以我之浅见,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说,鲁迅先生的成就主要在文学方面。胡适接受了西方现代较为系统的学术训练,其成就主要在思想学术方面。在中国小说的研究上,二者均有开创之功,鲁迅有《中国小说史略》专著,胡适为新红学开山大师,并系统研究了中国明清小说,可谓不相伯仲。思想启蒙方面,二者之作用亦近似。鲁迅受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家影响较深,胡适则笃信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鲁迅与胡适的阅读资源,除中国传统古籍外,鲁迅主要以日本、苏俄及东欧国家为主。胡适则以欧美为主。作为“五四”时代的两位巨匠,鲁迅与胡适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认真研究与继承发扬,还他们以本来面目,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想,撇开那些无谓的争论,深入细致地阅读他们的作品,不仅对于了解人生与发展社会有益,对于新思想的创立成熟,也将会有推动作用。“五四”先贤们筚路蓝缕,开风气之先,后人当抛却历史的重负,轻装上阵,奋力而前行! 2007-10-6夜记于砺剑阁
  •     对于本书的内容和评价,楼上的朋友已经介绍的很清楚了,那么我只补充一点,那就是胡适或者说胡适的思想最终败给了公产主义的原因。余英时认为,胡适把旧有的秩序打翻,却没有提供一个具体的怎样建立秩序的主张——这也是所有实验主义者共同的弱点。公产主义则笼统的把当时的中国称为封建的或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接着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纲领去推翻这个公产主义心目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     在台大图书馆的新书展览桌上看到了它,花一个晚上的时间很快读完了,很喜欢。前面有个评论者对本书的题目不解,问为什么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似乎认为这个题目有点笼统。其实余英时在书中说得很明白:胡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属于绝无仅有的爆名者,在成名速度上稍可媲美的可能只有梁启超了。但梁也只是因为戊戌变法追随康有为而起,与归国回来、年仅三十突然闻达于思想界的胡适不可相提并论。尽管如此,20年代如日中天的实验主义思想,到了30年代却很快“败给"(中性词汇,只论影响力而已)共产主义思想。原因究竟何在?余英时认为,回答这个问题当然可以从社会结构、经济形势等各个角度切入。但他却选择了从思想史视角来分析胡适思想昙花一现的原因。正因为此,本书题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余英时的思想史研究,向来注重区分“内在理路”和“外在条件”两种考察路径。在运用思想史的内在理路分析问题时,他往往能深刻揭示某种观念或思潮变迁更迭的内在原因,同时能令人信服地与社会经济等因素相剥离。在长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想当然地将上层建筑归结为经济基础的大陆读者(如我)眼里,这种驾驭思想史方法的能力是非常惊艳的。而另一方面,在运用思想史的外在条件分析问题时,余英时又往往能出人意料地运新的社会科学方法(比如他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以心理史学方法解释一般学者熟悉的史料),化腐朽为神奇,让人有柳暗花明之感。本书是《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序》,余英时以思想家身份对胡适作出了评价。他认为,1918年,严复、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都已进入思想史上的“功成身退”时期。他们引进的西学思想已经造成了共和政体的事实,但国家依然乱象横生。中西学关系重被关注,需要新的解答。(8-11页)这时,胡适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原动力而崛起。陈激进,虽从日本间接吸取马克思主义,但敏锐地提出”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稳健,留美期间广泛吸取中西学经典思想,提出”重新固定一切价值“(尼采语),后者因超出中西体用范式,而引起了思想史革命。(16-20页)1910-17年留美期间是胡适一生思想志业定型时期。他为学“求博不求精”,目的是“为他日国人导师之预备”。正因为此,与其他留学生不同,他在一般学问之外,恶补旧学。(21-27页)1918年学成回国以后,胡适从两个方面震动了中国。从通俗文化上看,《文学改良刍议》发动了白话文学革命;从精英文化上看,《诸子不出王官论》奠定北大考据学专家地位。(27-42页)胡适之所以能够成为近代思想史上唯一通吃上层、下层两种文化者,是因为他通过考据学训练来接近杜威的思想。他发现,“历史的方法”(genetic,现在一般称为谱系学方法)高于考据学,可扩大于一切具体的社会问题。(43-48页)但杜威实验主义只是一个方法论。胡适在方法论上虽师法杜威,却“半肯办不肯”。(49-54页)与当时西方哲学主流康德、罗素重认识论不同,杜威的实验主义偏重方法论,因此更容易与缺少名实之辩的中国思想界界所接受,也更符合一般中国人“知行合一”的习惯,故很快爆名。(54-61)然而,正是由于考据学和科学方法论的严格训练,胡适在证据不足时“展缓判断”,故不能回答30年代中国走哪条道路的问题,而被马克思主义代替!第八章也即本书的结尾是全书的高潮和精华所在。余英时在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胡适的方法论在剧烈变化的中国无法提供特效药。在此基础上,他引入了70年代马尔库塞与蒯因两人面对当时社会问题的不同态度。在无法提供”小心求证“的情况下,马尔库塞”大胆假设“,而蒯因却对宏大的社会问题保持了沉默。这番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令本书有图穷匕见之感!这本薄薄的小书也很值得推荐给大学生阅读。胡适在留美期间为了日后”为国人导师之预备“,在日记中留下了这样的话:“任重道远,不可不早为之计:第一、须有健全之身体;第二、须有不屈不挠之精神;第三、须有博大高深之学问。日月逝矣,三者一无所成,何以对日月?何以对吾身?”(25页)这番话对现下迷惘空虚的年轻人们,不知是否有震耳发聩之效?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90febd0100j831.html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功力深厚
  •     余先生的關鍵,在點出胡適所主張之「實驗主義」的「科學方法」,即為同時期西方思想人文詮釋學式弱的狀態,而實驗主義的「經驗論」與當時中國面對西學具有親和性,邏輯-知識論這類永恆不變的真理恰巧是中國傳統最薄弱的一環。並指出胡適對西方「新奇的學說、高深的理論」並沒有很深的興趣,胡適只取實驗主義這一瓢飲,他真正的學術地基在於承接乾嘉考據學,實驗主義加考據學,術語比附,貫穿了舊學的知識架構,讓胡適完成國學「典範轉移」,余先生認為胡適此法或許不失為一種健全的態度。
  •     经典!
  •     历史学家的作品,很有质感
  •     :无
  •     对我而言的近代史启蒙之读物(130311);重读(170224)
  •     繁体竖排,又是PDF,要在屏幕上显示一整页就得把字调得很小,读得累死了。。。
  •     旧书店里面凑钱买的,薄薄一册,是为一胡适年谱所作的序文。怎么说呢?首先,胡适对20世纪一下中国文化的影响时客观存在的,只是一个事实判断的问题;其次,余先生这本书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作序嘛),所谓的「限制」也归于时代和传统;再次,书中大部分在谈杜威哲学对胡适以及通过胡适对中国当时只是分子的影响,表面上看略有些晦涩,细看还是能有所收获的;最后,文末所附的一篇关于年谱学的短文很有史学方法上的启发意义嘛!
  •     源流清晰,然有匠气
  •     又一遍
  •     很好
  •     简短有力的一本学术论集。关于胡适,关于近代思想史变迁,颇有见地启发。文末评断胡适“是一个在他的时代尽了本分的人”,很感动。能做到这样,就够了。
  •     没什么可说的,一个字,水!
  •     當初大二修中國史四,對於余老這本運用孔恩(Thmas Kuhn)的「典範轉移」和馬克思「改造世界的哲學」去形容儒學的兩大寫法是十分入迷的,這對於胡適能夠年紀輕輕就「暴得大名」、成為中國的風雲人物的解釋是很有見地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