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乐园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4-11
ISBN:SH10188-527
作者:弥尔顿
页数:480页

内容概要

弥尔顿(1608~1674)英国诗人、政论家。1608年12月9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父亲爱好文学,受其影响,弥尔顿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爱文学。1625年16岁时入剑桥大学,并开始写诗,1632年取得硕士学位。因目睹当时国教日趋反动,他放弃了当教会牧师的念头,闭门攻读文学6 年,一心想写出能传世的伟大诗篇。
1638年弥尔顿为增长见闻到当时欧洲文化中心意大利旅行,拜会了当地的文人志士,其中有被天主教会囚禁的伽利略。弥尔顿深为伽利略在逆境中坚持真理的精神所感动。翌年听说英国革命即将爆发,便中止旅行,仓促回国,投身革命运动。
1641年,弥尔顿站在革命的清教徒一边,开始参加宗教论战,反对封建王朝的支柱国教。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5本有关宗教自由的小册子,1644年又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写了《论出版自由》。
1649年,革命阵营中的独立派将国王推上断头台,成立共和国。弥尔顿为提高革命人民的信心和巩固革命政权,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等文,并参加了革命政府工作,担任拉丁文秘书职务。1652年因劳累过度,双目失明。
1660年,王朝复辟,弥尔顿被捕入狱,不久又被释放。从此他专心写诗,为实现伟大的文学抱负而艰苦努力,在亲友的协助下,共写出3首长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1674年11月8日卒于伦敦。

作者简介

《失乐园》以史诗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诗中叛逆之神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却毫不屈服,为复仇寻至伊甸园。亚当与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引诱,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知识树上的果子。最终,撒旦及其同伙遭谴全变成了蛇,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这部长诗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崇高精神,是世界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部极重要的作品。


 失乐园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诚然严谨如弥尔顿,在宗教革命的风头浪尖上,以文字为利器,刻画出一部气势磅礴的“失乐园”。在弥漫着boring气息的英美文学史课堂上。这股气势却也唤起我的阅读欲望,进入弥尔顿的世界。人类亿年间在地球上一同发展,中国的古文明古文化是国人骄傲之本。原来地球的另一端也有这样灿如明星的文字在闪闪发光。有幸遇到这样的文字,乐哉,乐哉。 作为严谨的清教徒,依然可以天马行空般,发挥想象,在圣经的背景下,叙述一段17世纪关于信仰的英国历史。使后人得以了解当时世事,有如身临其境。和不忠者Satan一同经历堕落与重生,在专制下越战越勇。 文学家的观点难以统一,有人提出 Satan是弥氏本人的写照,有人却不赞同。理由是全篇十二卷,仅仅是提到Satan几小部分。“失乐园”的主角不是他。又怎么会是弥氏本人呢。不管文学家的笔是怎样表达着他们的观点。 Satan却意外成为几百年读者喜爱的角色。他反抗上帝,因为上帝要求天使们听命上帝之子,为其命是从。他堕落地狱,不计炼狱苦楚,依然与追随者策划随时反攻天国。这样执着的反叛者,怎能不心生钦敬。 “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从天坠落?你这攻败列国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你心里曾说,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上帝众星之上;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在北方的极处;要升到高云之上;我要与至上者同等。然后你必将坠落阴间,到坑的极深之处。” 上段是Satan的描述,缘何坐拥富贵与永生的天使要背叛上帝,觊觎得到与上帝同等的权利。他一直生活在上帝的阴影之下,他是天使,使命是保护上帝,天国,还有整个天界。尊重上帝,是因为上帝拥有至上的法力,仁爱的心灵,还有救孰的胸怀。而这个“上帝怀抱着的婴儿”有什么能力,可以获得天界普罗的拥护呢。Satan不明,愤恨之心生起,一场天界动乱就这样开始。 “在天国北方地极的远方,两军摆下阵势。撒旦身裹金刚石和黄金的盔甲,在天使中象高塔般耸立,威风凛凛;米枷勒下令吹起天使的喇叭,响彻广漠无垠的天宇。暴风雨般的战争开始了,刀砍枪击,火箭横飞,烟焰齐发。黄铜战车疯狂地滚动,两军都笼罩在火的苍穹之下,全天都轰响了,整个天宇布满战火。许多天使都受了重创,连撒旦自己也被米枷勒砍伤,第一次尝到疼痛的滋味。不过,无论怎样地厮杀,天使是不死的。因为天上的精灵躯体皆用特殊材料制成,属于灵的体质,不会受伤,不会灭绝。 ” 因为不是基督的信徒,所以对那场大战,我无法开动想象,只有借助网络的能力,在福音书的记载里,找到这样一段描写的文字。从冰山的一角窥见当时的战况,大概知道一点,天使和上帝也是有矛盾的。权与利的纷争,在凡人向往的天界里,一样会有,也是那么地惨烈,好象中国五代时期的硝烟弥漫一般,你死我活,得胜利者坐拥天下。不同的是,天使不死,上帝不灭。 Satan败了,弥尔顿为之奔走呼告的宗教资产阶级革命败了。Satan 说,“可是,那威力,那强有力的胜利者的狂暴,都不能叫我懊丧,或者叫我改变初衷,虽然外表的光彩改变了,但坚定的心志和岸然的骄进决不改变,由于真价值的受损,激励了我,决心和强权决一胜负。” 虽然,Satan在伊甸里,成功诱惑了夏娃,进而是亚当,把上帝的作品带到了人间。或者说,是借上帝之手,让上帝自己遗弃作品于人间。打了一个翻身仗,在“上火彻下,下火彻上,求出无期”的炼狱里,欣赏战果,报之一笑。 失明的弥尔顿在为人生的理想付出一切精力,财富。经过颠沛流离,担惊受怕,保全性命之后,留给百年的后人们,一部,这样的“失乐园”。
  •     当年在大学里,还没有这个版本,看的是傅东华译的本子,略带古味很典雅也很闷。不过精彩的地方依旧挡不住那缓缓铺陈中流淌出来的冲劲。我估计现今重译的本子可能大多地方更为明快激烈,却不再会有古典式涌现的绚丽和激情了。可怜只有六卷,译了前半部,我们看不到史诗的结果和其他华采。第一次接触路西华叛天的解释还是在由贵香织里的漫画中。作为末流文化有这样的诠释真的已是很难能可贵了:那是在造物主手中拼命挣扎的木偶,虽然它们也曾经在天堂的中央跳舞。但是神早早写好了那样一个剧本,炽天使长终将染黑翅膀改换名号叛天,从万众称赞的荣耀中堕落,唯有仇恨杀戮缠绕终身。这是怎样刻薄毒辣的诅咒。对于路西华的命运全篇充斥着悲哀颓废的气息。这是一场注定了结果却又不得不去做的战争。著名的叛天是假的,那里的路西法缺少西西弗斯悲剧性的刚强之美。一直是被动者迷失方向的游荡,哪怕是反抗也只是玉碎瓦全自杀性的愤懑冲撞。魔王成了凡俗的偶像而不是悲剧式的英雄。靠着形象上的气魄风范撑起了门面。所以漫画中的路西华永远只能使一个英俊苦难叛逆而不得志的王子,却不是真正纵横开阔的王者和英雄。这一王子形象也曾在西方严肃的文学中不断出现,甚至包括莱蒙托夫的《恶魔》。那都是花花公子式的反抗,羸弱而无力,愤怒而无所适从。所以当我再看《失乐园》时是震撼的,那里是撒旦不再是纤细的,它是一股深沉庞大恐怖仇恨的反抗力量。弥尔顿对其叛天的原因也只是点到为止:因为骄傲和野心。骄傲和野心,这背后隐藏了太多太多的内容。基督式的谦卑,基督式的罪感,基督式的轻如鸿毛。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的鸿沟是绝对的,哪怕最严厉的等级制度也无法与此间的距离相比,它可以绝对到令任何试图去思考这个问题的被造物都感到心悸的程度:“你亦岂以为与那受生之子真平等,虽则你光荣伟大,把精灵的精性皆备于一身?须知那威能之父,实凭他创造万物,正与凭自己一言创造万物伦等,就是你,也是凭他创造成,”平等实则是不存在的虚妄,我们说撒旦狂妄,那是因为他竟然胆敢站在被造物的地位上来否认这样一个恐怖是事实,竟然胆敢以如此卑微的身份来向神要求一个真实的地位。撒旦是觉醒者,他看到了现下的荣耀实则仅是过家家式的虚无,被造物是木偶,在真实的存在中根本没有它们的位置。本应的荣耀成了虚无,本应的尊严成了卑贱,本应的世界成了一场谎言。作为觉醒者如何甘心,作为有理性者如何甘心,作为懂得尊严是何物者又如何甘心。于是即使堕落在地狱中撒旦依然在呐喊,我们要恢复本来的荣耀。何为本来的荣耀?不是天使的权能德性神禀,不是重新在天堂唱起和谐的赞美词,不是神座之前尊贵的一席之地,而是自由。最高阶级的路西斐尔,他的野心从来不是让自己成为神,而是重新恢复存在的意义。它们只是不要再作爱丽丝仙境中的木偶了。从这里来说他要的是真实而不是“幸福”。路西华的觉悟起源于纯粹思辨,他的处境是自由性绝对意思上的沦丧,他一直是走在最前面那孤独而坚强的引导者,伊甸园会使他回忆起往昔的荣华,甚至会有些许的后悔。但源于骄傲和不再屈服的勇气又会灌满他全身。与以前的花花公子形象不同,这个撒旦即使是失败后的报复也是意味深长的。他用的不是对于人类的毁坏,而是将自身的觉悟自身的沉重感加赋于人。面对神的绝对性,面对他早已预料到的悲剧性结果,他依然选择了反抗。撒旦的魄力正是在这样的反抗中彰显。如此悬殊的地位啊,他依然喊出了自己的要求,即使在别人眼里已是张狂至极了。“我等的权威属自身,/ 我等自己的右手,将教我等以至高的行径,/ 要凭实证,试验谁为我等的寿伦”。惟有被造者的绝对意志才能给予这样的勇气。那是对自我意义至死不渝的坚守。那是对主为何竟然如此对待我们最直接的追问。这次撒旦对于神的夹逼不再是歇斯底里的,而是用全部的心智作以挑战,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雄才伟略者自身人格的强势。与约伯最终的屈服不同,撒旦有的不是怀疑而是否定和反抗,所以他不可能重回神的怀抱。这个时候,撒旦眼里背叛即自由,忠信即奴隶。撒旦是骄傲的,他根本承受不了这种命定的不平等和卑贱。作为觉醒者他已经看到了更大的存在意义和视野,他跳出了他所在的童话王国。于是,那一个思考者已经在与上帝平等的纬度看自己的处境了。那一个“自我”超越了童话王国的时空向主人要求自己的地位了。神知道要熄灭这场反抗不是仅用暴力和死刑可以解决这个逆子的。只有无尽的苦难和绝望,才能使他明白自己被造物的地位,才能使他懂得他没有向主人提出要求的资格。然而战争毕竟发生了,三分之一的天使举起了反旗。有翼一族为此流血哀号。神的绝对性在这时可以视这场战事为儿戏。它只在天使们不得以破坏天堂草木土石时皱了一下眉头。百亿天使的血泪和哀嚎难道比不上天堂一角景物的分量吗?这的确是值得撒旦愤怒和绝望的神。最后是耶稣基督的出场。神终于表明了它的态度。“如是者二日已去,第三日理应属汝因我已预为你部署,……心欲你终止这场大战膺荣誉……欲使天堂地域,并知你能力无伦”一切明了了,神的不闻不问,仅为了到最后去成就他宠儿的荣誉。百亿天使的血泪哀嚎,神默许着它们成为宠儿的垫脚石。这就是造物主的绝对,这就是撒旦想逾越,却逾越不过的鸿沟:没有反抗的路西斐尔同样可能像那些天使在神任性的弹指间灰飞烟灭。没有反抗的路西斐尔本身就是对于存在的一次反讽。没有反抗的路西斐尔的命运在这个世界中是轻如鸿毛。那场战争的结果实弥赛亚在天国享受着光荣欢呼和崇拜而告终的。有时,我会去想,或许路西华的堕落也在神的计划之中,为了映衬它的全能为了陪衬弥赛亚的光荣,或许这本就是一场冷漠的木偶戏,即使是意识到悲剧性的路西华也终究没有逃脱神之木偶的命运。这的确是一个荒凉的神话。我们记住的只有撒旦那种西西弗斯式的反抗和他内心深处听不见的沉默。“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从天堕落”,“你是吾曹对于新主权威的解放者,你是吾曹争取自由神权的领袖”,撒旦的反抗,结果失败了。被造物输在了造物主的面前。然而,这一切远没有终结,魔鬼将一颗觉悟和反抗的种子埋进了伊甸园的天真无邪里。创世纪曾隐晦记载着这样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那里是我们罪恶的开始,那里是我们失落的起点,那里有着撒旦最后的意志。圣经曾经竟然向我们叙述着这样一个故事!“天使为何不和睦,天上因何起战争?” 弥尔顿留给我们的将是谁也猜不出的谜。-----------------------------------后记:《失乐园》,似乎是一本很有名的书。我想大多归功于渡边纯一。太多的人将弥尔顿这个名字遗忘,又有谁会想得到这个古典西方的史诗为我们讲述的是如此惊心动魄的一场沉沦一场颠覆。此书在文学史上曾颇受争议。在西方曾分为撒旦派和传统派,前者认为本书塑造了大逆不道的反派偶像,后者认为弥尔顿还是在恪守教义,歌颂上帝的基础上言说的。也有人把善于写政论文的作家的代表作解读为革命派与世袭皇党的较量。(很强的意识形态噢)。弥尔顿的本意是什么,谁都无法说清了。作者隐晦的态度更使《失乐园》意味深长起来。褒者如加缪曾说,英国文艺复兴的传统不仅仅只是在莎士比亚身上,还有弥尔顿。在我看来,《失乐园》或许叙述着骄傲与谦卑,勇气与光辉,权利和平等,自由和尊严,幸福与真实等等的问题。在面对形而上的诘难时,它的回复要比圣经光火的多:反抗!文艺复兴的光芒也在此刻闪烁。
  •     弥尔顿的长篇史诗《失乐园》,以《圣经•旧约•创世记》第二、三章关于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在撒旦引诱下偷食禁果犯下原罪,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故事为蓝本,成功地将诗人——作为一个清教徒,所相信的人类重返上帝的乐园的回归之路极为完整、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条路发端于人类始祖的原罪,转折于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救赎,作结于自由意志选择下的灵魂的忏悔和回归。诗人满怀豪情的诗意书写,所展现的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人生信念。据一些学者的统计,这部史诗共引用《圣经•旧约》930处,《圣经•新约》490处 ,毫无疑问,弥尔顿是以基督教神学思想观念出发来探讨这个重大的人类命运的命题的。文学作品表达作家的哲学思想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早在公元40年,就有人用圣经故事写诗。稍后,基督教教父也长于此道,中世纪神学家更是常在诗中借圣经题材讨论神学问题,如上帝和天使的属性、叛逆者的堕落、基督降生和末日审判,以及人类复得乐园等。从15世纪到17世纪初,这类题材的作品广为流行,内容不断拓展和充实。” 亦即是说,以诗歌等文学体裁阐释圣经题材绝非弥尔顿的首创,一些学者曾仔细研究过部分早期原始材料与弥尔顿史诗之间的关系。比如,J.M.埃文斯(J.M.Evans)在他的专著中就曾指出,圣经中《创世记》一书只有头三篇简短章节与弥尔顿的史诗材料相吻合。据埃文斯的研究,圣经中的伪经及在这一传统中的各类文史著作对圣经中的三章均做过大量诊释,而这些或富有寓意或仅限于字面上的诊释极大丰富了有关亚当夏娃这一原本并不复杂的故事。 还有学者认为盎格鲁撒克逊的长诗《创世记》不仅是《失乐园》的原始参照本之一,而且对弥尔顿的再创作起过关键作用。 而弥尔顿的《失乐园》在文学史上的评价总体说来是相当高的,“被同时代人奉为跟荷马、但丁鼎力的三大诗人之一。认为荷马崇高,但丁宏伟,弥尔顿则兼有二者。” 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失乐园》的文学价值并不是在思想本身,而在于弥尔顿对这种主流的哲学思想的阐释方式。这印证了韦勒克对文学的思想问题的观点:“思想如果还仅仅是一些原始的素材和资料,就算不上文学作品中的思想问题。只有当这些思想与文学作品的肌理真正交织在一起,成为其组织的‘基本要素’,即只有当这些思想不再是通常意义和思想概念上的思想而成为象征甚至神话时,才会出现文学作品中的思想问题。” 弥尔顿正是将他想要承载的思想与史诗的肌理真正交织在一起,成为其组织的“基本要素”。也正因为如此,《失乐园》作为完全忠于圣经的基督教思想的再阐释,才极富深邃的解读空间,作家的宗教理想、人生理想在史诗中成为一种涌动着的感性与理性较之的感召,“甜美”而“有用”。“文学不是把哲学知识转化一下形式塞进意象和诗行中,而是要表达一种对生活的一般态度。” 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来说,弥尔顿这种宗教题材的叙事的独特之处也不在于“宗教阐释”这一母题,而在于他作为一个基督徒作家,在这样一部纯粹的宗教题材作品中所展现或寄予的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态度。通过阅读文本我们看到,作者的再创作所展现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感召力不但使其宗教意义得以很好的展现、传达,诗人也正靠着这样一个令他饱含理想激情的主题,而在叙事上才华尽展,使整部史诗激情洋溢、通脱华丽。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因素考虑,宗教主题和文学元素在这部《失乐园》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两相效力,彼此增色,使这部宗教意味极浓的史诗感情饱满、手法细腻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对生活的一般态度”和笃定、乐观的人生信念。由此,更进一步地探讨文本,这种思想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具体地表现在弥尔顿完整的构建出一幅人性完善之路的图景,其完整性不仅体现出其思想的崇高性,也在艺术感召力上大大增色,使读者能够置身于一种感性理性交织的感召之中。以下笔者试图从他的思想核心、对比叙事的特点以及谋篇结构三个方面来探讨弥尔顿《失乐园》对这一人类命运命题剖析的完整性。一、 自由意志所决定的人类命运弥尔顿的《失乐园》自始至终都是围绕其核心思想展开的,而这个核心思想又非常生动地通过圣经故事体现出来。弥尔顿丰富了圣经经文的阐释,使其形成一个有严密逻辑的体系。全诗的开篇借着一个呼唤圣灵的祷告,点出了诗人创作《失乐园》的主旨:“使我能够阐明恒久的公义,向世人昭示天道的公正。”而诗人试图阐明的“恒久的公义”和“天道的公正”就是“上帝因为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而将他们赶出伊甸园并使他们及其后代遭受‘死亡和其它各种灾祸’的惩罚是公正的”。他论证的出发点就是,“因为人的意志天生自由,他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行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亦即是说,在弥尔顿的宗教哲学观念中,解释人类命运的核心在于神所赋予人类的“自由意志”。正因为人类拥有自由的意志,在撒旦的诱惑面前,夏娃可以选择弃绝上帝的禁令而摘食禁果,亚当更是顺从了自己的情欲而选择与夏娃同担罪孽;也正因为人类拥有自由意志,在把罪引入人间,破坏了纯善的乐园之后,人类才有可能弃绝罪恶,凭信心寻求神的真理和爱,自主选择顺服神的禁令,对神的恩赐报以感恩,以致最终以一种称义得胜的无罪身份重回神的乐园。这里涉及到基督教哲学命题中“罪”和“自由”的命题,一方面神赋予人自由的意志,有自由决定违抗还是顺从;另一方面人第一次行使自由的权利时违抗了神的禁令,陷入罪恶。自由是人陷入罪恶而必须自己承担后果的原因,也是人之后放弃罪恶选择良善的条件。在《失乐园》中,诗人为上帝——权利的拥有者设计了一段清晰确切地表白来解释,上帝明确地指出“他们背叛,一切根源于/他们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是他们自己决定他们自己的背叛,/同我不相干。如果我预见到,/预见也不会影响他们的犯罪;/如果我没有预见到,他们犯的罪,丝毫不减。”这可以说是一个宗教难题:为何上帝造人却没有拯救人类免遭堕落?上帝在弥尔顿的诗篇中比较直接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不给以自由,违心行事,/显不出本心的主动,那么凭什么/证明他们的真心实意、忠信、挚爱呢?/意志也好,理性也好,若被夺去自由,/二者则空虚、无用了,/二者成了被动,只服从不得已,/而不服从我,这样的服从,无可赞赏,/我怎么能高兴呢?”而当亚当与夏娃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一同向上帝谦卑地“忏悔,祈求宽恕”时,他们忏悔的“果实”正如耶稣所说,“比天真未失之前他亲手/浇灌过的乐园之中/所有树木结出的果实/更加香甜”。这里的忏悔的果实就是一种自由意志的表现,和亚当和夏娃犯下原罪之前对上帝的完全的信靠和称谢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弥尔顿看来,如果人没有选择的自由,“那么他对上帝的忠顺也就不是美德”。同样,如果人没有选择的自由,“他违背禁令也并非真的罪孽,因而上帝的惩罚也就无公正可言。”“人在堕落之后发自内心的忏悔远比堕落之前对上帝出于‘必然’的热爱更为可贵更令上帝满意。” 因而,在作家看来,人类的落罪、被驱逐、受磨砺、得拯救、自主选择回归——这一切都在上帝的计划和掌控之中,是上帝为人类设计的使人真正认识真理获得肉体和灵魂的双重自由和丰盛的唯一的回归之路。在伊甸园中,亚当对上帝的热爱是出于本性上的必然而非出于他的意志。从这个意义上讲,“直到他不得不在上帝和夏娃之间作出可怕而痛苦的选择之前,他并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即意志的自由,选择的自由。” 接着,人类的堕落使世界因此堕落,使世界从此充斥着罪恶,而人类不得不面临各种各样的引诱和遭受各种各样的灾难。因此人类必须依靠自己的意志和理性在这充满罪恶和灾难的世界上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磨炼并非坏事,因为它是人类成长和精神复苏的条件。” 弥尔顿认为“正是磨炼使我们纯洁”,我们可以从恶中知道善,从磨炼中认识真理。“只有经过磨炼,只有在善与恶的冲突中,人的理性才会最终真正认识到上帝的神圣、全能、仁慈和对人无边的爱。只是在真正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人对上帝的忠诚、热爱和顺从才是出自他的自由意志,而不是出自‘必然’” 。在史诗的十一、十二卷,上帝派天使向亚当预示人类的未来,最终他通过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理性选择了上帝。天使米加勒所告诉他:“这样,你就不会不高兴离开/这个乐园,在你内心/另有一个远为快乐的乐园”。而在耶稣为人类赎罪并战胜撒旦之后,“整个大地都将变成乐园, /那比伊甸更为幸福, /日子远为美好”。这就是说,人类对上帝真诚的信仰和热爱就是人内心的乐园,比伊甸园中对神的必然信仰远为幸福,也是上帝定意、乐意达到的。亚当和夏娃是带着人类被救赎的希望走出伊甸园的,《失乐园》所表达的罪与救赎的主题与圣经的神学观念一脉相承,又是在《圣经》言简意赅的叙事基础上,将这一宏大主题延展开来,给人以思想和艺术双重的震撼力。这样,诗人以自由意志为核心,将诗人信念中所存的人类的原罪、现世的罪与罚以及未来回归纯乐纯善的结局——这一历史图景完整地展现出来,同时证明了上帝的公义、良善和智慧。这种宏大的对哲学思想的完整、生动再现,就超越了单纯的宗教演绎,是诗人完美人生理想的艺术化的阐释。再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他要写“圣洁的诗篇”,这决定了作者要表现的是一个圣洁、具有普世情怀的主题——不仅涉及一个民族而且涉及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失去伊甸乐园,直等到一个更伟大的人来,才为我们恢复乐土”。他在这里讨论的就是一个人类共同命运的话题。他采用的话语是宗教性质的。因而在这部以宗教为题材的史诗中,作者的发挥创作是包含他的人生态度和理想的。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他所展现的理想无疑是一幅完整的富有宗教意味的人类命运图景。二、对比叙事的艺术效果对于《失乐园》的研究、品评,历来学者、文学家以及广大读者都尤为关注撒旦这一形象。肯定撒旦的呼声从未停息过,甚至有人因撒旦的成功塑造而将其定位为全诗的核心人物,以致曲解诗歌的主题,认为《失乐园》是借宗教题材来赞扬提倡撒旦的英雄主义反抗精神。很显然,诗人的用意完全不在此,笔者认为,诗人试图塑造、并且能够成功的塑造撒旦这一形象,是出于一种对比叙事的考虑,也是对比叙事的结果。首先,对于诗人着力塑造这一形象的意图,在于撒旦的堕落和人的堕落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同样是因为上帝所赋予的自由意志使他们有超越神所赋予的自由范围的选择权;同样是在自由意志下的“自我意识”的作祟,使撒旦和夏娃不能经受住超越自身限制的骄傲的诱惑而违抗神意;同样是自我私欲高过对神的敬畏顺从,撒旦和亚当顺从私欲背弃真神,落入罪恶;同样是在罪恶的诱惑下,撒旦和人一步步地堕落,一步步地经受罪恶带来的更大的痛苦和煎熬,不同之处只是撒旦的诱惑出于自己,而人的诱惑出于撒旦,这也就是人又获得拯救的机会的原因。诗人借着撒旦堕落的全过程和对撒旦内心和行为的刻画,昭示了什么是真实的“恶”,恶之所以为恶,不在于它追求丑恶,而在于它用变相畸形或残忍邪恶的手段去追求美善,甚至因得不到而破坏美善。撒旦也昭示了罪的后果:撒旦的堕落不仅使他的内心忍受着痛苦的折磨,并且他的罪无可拯救。对比撒旦的言行思想,人很容易意识到,这样的罪恶在人类身上体现得是多么淋漓尽致,人被罪捆绑,就是撒旦的奴仆,是死亡的奴仆。这是弥尔顿塑造撒旦这一形象所要揭示和阐发的,他借撒旦写尽了人类陷罪之后的罪恶和苦难。其次,也正是因为人与撒旦的这种相似性,使得作者有能力把撒旦这一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撒旦的心理在洞察世事的诗人的意识中,了如指掌、信手拈来。相比之下,上帝的形象就有一定的距离感,从而所塑造出的上帝的形象,正如一些评论者所指出的一样,不及撒旦的形象那般活灵活现,更似一种意识的符号。这是第一层对比,第二层对比是撒旦的罪恶和上帝的良善、公义、权柄的对比。诗人借着撒旦的恶衬托了上帝的美德和权柄:撒旦自己丧失了荣耀和乐园,就要以败坏人类的方式报复上帝,这丝毫体现不出所谓的“英雄主义”气概,纯然是小人的作风。撒旦看到亚当夏娃的幸福生活,心生嫉妒,甚至痛悔自己当初的造反,但这种痛悔与“认罪”全然无关,相反却极大地激发了他的恨,使他更有动力地以奸诈卑劣的手段引诱夏娃。而上帝始终是权柄的操控者,撒旦的一切行动都在祂的掌控之中,祂对人的慈爱和宽仁也是一如既往的,在撒旦施行诱惑之前,上帝就差遣天使警醒亚当,圣子耶稣更是甘愿为人类的罪做挽回的赎祭。在亚当夏娃陷罪之后,上帝又派天使启示亚当人类的前景,使其怀着无上的希望走出伊甸园,踏上真正的回归之路。两相对比,至善和至恶、英勇和羸弱、真理和谎言……昭然可见。这也是弥尔顿宗教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谋篇构局的缜密有秩诗人善于运用结构的布局来帮助思想主题的阐发和情感的继续,以使叙事在保证完整性的前提下有灵动鲜活。在诗的开篇,诗人首先盛情邀请圣灵的点化,看起来极似一篇热情洋溢的祷告文,这样的开篇事实上为史诗的主题定下了基调,后人对诗歌主体的穿凿曲解或许也因为没有很好地理解开篇书写祷告文的用意所在,这是一部宗教意识非常明显的诗作。在叙事顺序上,撒旦反抗天庭是在诗作的中间部分作为倒叙出现的,而开篇撒旦在地域的激情宣战所表现出的英勇坚毅更是与后文他的龌龊本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撒旦的小丑化是对他外表强悍的尖锐讽刺。以展望作结,圆满完成了这一宏大叙事,也非常符合诗作总体的情感基调——明朗、充满希望。同时,这也符合主题要揭示的对真理的笃定精神。总而言之,弥尔顿的《失乐园》是他宗教思想、人生理想的完整展现,其叙事的完整性表现在情节上、思想上和结构上。通过这样的完整叙事,诗人崇高性的文学风格得以确立,诗人的崇高理想也得以传播。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他出掌之时,与丁春秋相距尚有十五六丈,但说到便到,力自掌生之际,两个相距已不过七八丈。// 萧峰一掌既出,身子已抢到离他三四丈外,又是一招‘亢龙有悔’,后掌推前掌,双掌力道并在一起,排山倒海的压将过来。” 【NCE版还没看完……
  •     高潮死,终极追求
  •     译的好注的好,译者中文功底和西方文化北京都不错。还是觉得1-5和第9卷写的最好,当然没提的几卷我还没读英文版……可能还是因为弥尔顿没法翻译吧,译成中文味道(aura?)全无,只剩下情节和哲思了。
  •      从此人失落了上帝,上帝也失落了人;表面的堕落下潜藏的是从懵懂走向清醒的认知过程。翻译版本感觉较一般
  •     hhhhhh英国文学快要搞死我了当初
  •     竟不知如何至此境
  •     人性与性
  •     日本的失乐园源自此,却无法对比。一个宏广具有外延,一个局限在小情小爱的人性纠葛。情爱有大,但也许不是那一种。
  •     再为milton拉一拉分
  •     马克
  •     读了三章,为了了解米尔顿的风格。诗体的译文到这种程度已是不易了,虽然读起来还不是很顺畅,就不挑战英文版了。
  •     原来古典文学如此有趣,撒旦简直是反派偶像。可是所有女性角色都地位低贱,看不下去。
  •     我觉得傻旦才是好鸟
  •     知识树和死亡树毗邻而生,生和死只是一步之遥。
  •     对宗教中人类的来源多了几分了解。对善与恶的认识深刻了几分。
  •     史诗级的性爱宝典,中年男女的爱情绝唱,爱的极致就是爱你爱到杀死你.
  •     壮阔而富有美感。P.S. 注释对了解/复习圣经及希腊神话很有帮助。
  •     感受到了荷马与维吉尔。如同奥德修斯与埃涅阿斯,亚当与夏娃都经历了下降的过程,只不过奥德修斯与埃涅阿斯通过回归阳间完成了上升,而亚当与夏娃则用人类的终生来完成上升。
  •     就爱这种具有反叛精神的东西23333
  •     撒旦才是正面角色!奋斗不息的撒旦!
  •     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to serve in Heaven. 与其在天堂为仆,不如在地狱做主。
  •     哈,一口气读完的,关于撒旦,关于原罪。
  •     和感官世界差不多,当然更贴近现代生活。可能生活方式不同,不能理解绝望至美的爱
  •     在图书馆无意间抽到的一本书,看了几十页觉得晦涩难懂,想找一版翻译得好的失乐园
  •     可惜我当初是用零碎时间读的,这书其实可以一气呵成。
  •     都忘了差不多内容
  •     一本讓我更加明白聖經的書
  •     8.0
  •     “fall of man”
  •     仔细想想的话,人在被上帝创造出来的那一刻就有了欲望,撒旦的行为只不过是给他们行动弄了个合适的理由,既然上帝知道这些的话为什么不在一当初就让人内心无欲无求呢?……这本书里面还有许多的东西令人细思恐极,不过有些地方有些小bug,例如亚当和拉斐尔对话描述夏娃的时候竟然出现了“处女”一词……创世那会儿竟然有这个概念。
  •     没有碰到讲这本书的课,自己没有读进去,读的时候也没感到诗的壮烈,更多的是一种时代可以的思想,我的升起,是诗比较快衰弱的地方,扼住至我的喉咙,乃至航行在其中,是诗和历史必然的一种取向和不同
  •     日本
  •     权和欲,贪嗔痴
  •     看看
  •     圣经故事,让知识面广一点
  •     撒旦的“墮落”源於對崇高的反抗,夏娃的“墮落”源於被情慾佔據了理智。作為清教徒文學的代表作,《失樂園》體現在渴望“純潔教會”的革命當中,同時又帶有古典主義對於理性的提倡。彌爾頓用豐富的想像去描繪、塑造戰爭和人物,同時又藉此抒發自己的意志,即是詩人,又是時代的清醒者
  •     好莱坞要感谢弥尔顿,这本书稍微加工下就很好莱坞了,看的时候满脑子CG特效。 弥尔顿的语言太适合写英雄史诗了,到这个时候模式就很现代了。 值得二刷。
  •     伟大的弥尔顿三部曲之一 ,我最早拜读的弥尔顿之作。
  •     2012.10.15
  •     忍耐节制,珍惜已有的一切。开始明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多读书眼界更广谈资更多人也更有趣。
  •     詩歌還是得看原版。不過翻譯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
  •     我想我的好朋友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时候一定是指渡边淳一写的那本吧,因为这本书好像又让我回到了看莎士比亚的悲喜剧集的初中,打开书整个人是一脸懵逼。
  •     夜国的史诗,受难的魔鬼像无法逃脱命运的古希腊英雄般高傲
  •     这个版本我觉得最好,译本语言不错而且注释很好~选这本书一定要有注释,诗里涉及的故事很令人震撼,多雷的插图也很好
  •     真相就是反抗,四季如春,衣不蔽体,不知羞耻、的生活真的就是美好的吗?那不就是上帝养的猪。
  •     每次看一点2017.2
  •     随意的翻阅,目前心境还不能阅读
  •     米尔顿是诗人也是资产阶级的代表,经历了英国1648年革命,他同情撒旦对天堂的反抗,并发出呼吁,宁愿地狱的自由,也不要天堂的奴役,不要自怨自艾,而不采取行动。
  •     失去乐园是因听信恶魔之语
  •     读的挺急人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