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散成绮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9
ISBN:9787535420954
作者:赵金钟
页数:221页

章节摘录

书摘    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景兰走出教室和试验室,奔赴各地实地考察,足迹遍及我国中南、西南、东北、西北和华北的广大地区,做了大量的基础地质工作,为这些地区长远的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他在矿床的普查勘探,尤其是有色金属(金、铜等矿床)的普查勘探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我国矿床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从事矿床勘察的先驱之一。    1927年,他到河北昌平县黑山寨分水岭调查金矿。同年秋天,任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其间,对两广进行了区域地质调查,并提出了“丹霞地形”的命名,为国内、国际地学界所承认,至今仍在沿用。1928年,与乐森碍考察了广西罗城寺门煤田地质和迁江合山煤田地质。1929年出席了在爪哇巴特维亚召开的第四次泛美太平洋科学会议。1936年在山东招远县、栖霞县一带考察金矿地质,并对泰山杂岩进行了地质观察,写《山东招远金矿纪略》。在西南联大期间,还曾兼任川康铜业管理处处长并参加了有关铜矿的勘察工作。这一时期,他还做了一件对他来说极有纪念意义的事。那就是沿着乃父台异公当年的足迹,实地考察了粤汉铁路沿线的地质矿产,并记下了厚厚的日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景兰即离京远行,考察了吉林天宝山铜铅矿,辽西兴城夹山铜矿及江西鄱乐煤田;1956年至1957年,他参加了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工作。他的见解与苏联远东总工程师的意见不谋而合,受到同行的高度赞誉。根据考察,他写作了《黑龙江水系地区新构造运动迹象及现代湿地形成原因》、《黑龙江水系地质及工程地质初步勘探》、《关于黑龙江流域综合开发与地质有关的问题》等著作,为黑龙江流域的开发和利用做出了宝贵的贡献。由于他的积极表现和突出贡献,1956年他被选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分别出席了全国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值得提出的是,他对川、康、滇地区的铜矿成因类型和次生富集作用颇有研究。40年代撰写的《川康滇铜矿纪要》(1942年)获当时教育部的学术奖;50年代他主持编写的《金属矿床工业类型》,不囿于孤立研究矿床类型,而重视强调矿床共生规律。这一学术思想集中反映在1962年中国地质学会第32届年会论文中。他指出:    “单一的矿床和单纯的矿床类型的存在可能是少数,而多数矿区的矿床,经常是复杂的共生体。”    他的这一论断为后来的区域矿床综合研究指出了方向。    景兰还擅长于内生金属矿床的研究,尤其对热液金属矿床研究造诣很深,30年代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经过三十年的努力,至60年代初,他对热液矿床成矿条件有了精深的见解。1963年在北京地质学会学术年会上,发表了《关于成矿挖制及戚矿规律的几个重要问题》、《成矿封闭的基本概念及其初步探讨》等学术报告。他指出:    “汽水热液矿床的形成,受遮挡圈闭作用控制。含矿热液对矿质的聚集与石油和地下水的运移、储集有相似之处。”    地质学界认为,他的不少精辟论断,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景兰还画得一手好画。这为其准确地绘图、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画的画活灵活现,浑若天然;他绘的图准确清晰,一目了然。        他为人坦诚耿直,敢于砭时弊顶逆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1957年以后,在政治上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文革”时期更是横遭迫害。然而他对地质科学的炽热之心却没有丝毫的改变。不仅如此,还鼓励儿子也从事这一在有人看来枯燥无味,在他看来神圣无比的工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大规模地入侵中国。不久,中国军队撤出北京,把这座古城拱手让给了日本。    在国民党军队撤走、日本军队侵入之前,还有几个星期的“真空”,清华校务会决定采取护校行动。冯友兰还专门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说:“中国一定会回来,要是等中国回来,这些书都散失了,那就不好,只要我们在清华一天,我们就要保护一天。”他同校务会议的人一直住在清华,守护着校园。一天夜里,他和吴有训一起巡察,清华园内,皓月当空,十分寂静。吴有训说:“可怕,可怕,静得怕人!”冯友兰突然有一种幻灭的感觉。他们觉得守护校园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原想为中国守护一块学术上、教育上完整的园地,现在北京已不再属于中国了,还在这里守着,不是为日本人服务吗?想到这些,他们决定不守了。    北京不守是人们意料中的事。清华也早已有了准备。几年前,已经着手在湖南长沙设立分校,动工在岳麓山建筑校舍。冯友兰和吴有训一起,带着亡国的悲伤和南渡的凄凉,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清华园,前往长沙。路过老家郑州的时候,他邀吴有训上馆子吃一顿黄河鲤鱼,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正巧碰见了戏剧家熊佛西,三个人一同去吃黄河鲤鱼。席间,喜欢养狗的熊佛西讲起了狗的故事。说北京有许多人走了,把狗扔下。而那些没有家了的狗,还仍旧忠实地守在门口,不肯离去。冯友兰感慨地说:“这就是所谓丧家之狗,我们都是丧家之狗了。”    卢沟桥事变之后,南京教育部命令南迁的北大、清华、南开一起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以原来三校的校长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就原来三校的院长、系主任选出临时大学的院长、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由原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担任,汤用彤出任哲学系主任。由于校舍紧张,文学院设在长沙以南一百多里地的南岳市。    1937年11月3日,冯友兰、朱自清、闻一多、叶公超、柳无忌等十人冒着大雨乘车从长沙抵达南岳。他们的住室在一个小山坡上,是一座小楼,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叫“停云楼”。停云楼背靠衡山,门前有一条从衡山上流下来的小河。大雨过后,小河还会变作一个小瀑布。地方十分幽静。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有这样一个可供读书的“净地”,冯友兰这一帮学人多少也感到了一些慰藉。他们暂时搁下了流徙的感伤,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学术空气一时十分浓厚。十年后,冯友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表中国哲学演说时,曾深情地回味了这一段日子:    在衡山只有短短的几月,精神上却深受激励。其时,正处于我们历史上最大的民族灾难时期;……我们正遭受着与晋人南渡、宋人南渡相似的命运。可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环境:这么多的哲学家、著作家和学者都住在一栋楼里。遭逢世变,投止名山,荟萃斯文:如此天地人三合,使这一段生活格外地激动人心,令人神往。在这短短的几个月,我自己和我的同事汤用彤教授、金岳霖教授,把在此前开始写作的著作写完了。汤先生的书是《中国佛教史》第一部分。金先生的书是《论道》。我的书是《新理学》。    南岳的这一段生活真可谓既严肃又活泼。教授学生打成一片,其乐融融。北大有个学生说,在南岳一个月所学的比在北平一个学期还多。冯友兰也觉得,在这一短暂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文学院的学术空气比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的任何时期都浓厚。大家在攒着劲搞好教育,以减缓亡国之痛,弘扬中国文化,为祖国培养人才。     有一次,冯友兰与诸友登山,来到“二贤祠”。据说这里是朱熹和张拭切磋道德文章的地方。祠里正房叫“嘉会堂”,堂中立了一块写着“一会千秋”的横匾。友兰看了,顿生宋人南渡的凄情,随口吟诗数首,其中二首道:    二贤祠里拜朱张,一会千秋嘉会堂。    公所可游南岳耳,江山半壁太凄凉。    洛阳文物一尘灰,汴水繁华又草莱。    非只怀公伤往迹,亲知南渡事堪哀。    朱自清十分欣赏这两首诗,在一次会议上,他登台朗读,感情十分投入。全体师生深为两位先生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备感凄怆悲愤。        当时,学者们除了低头做学问,闷心思故国之外,也间或唱和吟诗,或以文相戏。给“偏安”生活平添了不少闲情逸趣。有一次在饭厅吃饭,菜太咸,难以下咽,有人打趣说:“菜太咸有好处,可以防止人多吃。”闻—多随口用汉儒解经的套子,拖着长腔说:“咸者闲也,所以防闲人之多吃也。”逗得人们喷饭大笑。    当时住在小楼上的哲学教授,都有些嗜好或小典故。金岳霖眼睛怕光,经常戴一副眼罩;郑昕喜欢喝酒;冯友兰曾评过吴宓的一首诗,认为“相携红袖非春意”一句写得不很得体;沈有鼎正在用纸枚代替蓍草,研究周易占卜的方法。闻一多就此赋诗一首,嘲戏哲学系的先生们。诗曰:    惟有哲学最诡恢,金公眼罩郑公杯。    吟诗马二评红袖,占卜冗三用纸枚。    “马二”为“冯”,“冗三”为“沉”。先生们的情趣可见一斑。    被评点的这几位哲学家各有一套看家本领。其中冯友兰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靠这种本领,他打通古今、融贯中西,化腐朽为神奇。而金岳霖正好相反,他擅长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在外人看不出问题的地方,不仅看出问题,而且可以使问题层出不穷。如中国有个谚语,叫“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金岳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觉得它有毛病:如果“金钱”是粪土,那么“千金”显然也是粪土。把这两句话作为前提,得出的逻辑结论就是“朋友如粪土”。这样,就和谚语的本意正好相反。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十七年前,我从一个乡村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第一学期就开了中国现代文学课。在这门课中,我知道了淦女士——冯沅君的名字,并颇有兴致地读了她的作品。为她是河南人而感到自豪。这是我第一次在精神上结识冯氏家族的人。    课堂上,老师还讲到了冯沅君的两个哥哥冯友兰和冯景兰,说他们合称“三冯”,都是名震遐迩的大学问家。我和同学们惊叹不已。更令我们惊叹的是,大冯、二冯还曾执教于河南大学。我又产生了为河南人学而自豪的感觉。 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了宗璞的《红豆》,为其优美的文字和美好的人物性格所陶醉,就找来了她的其它作品阅读,并知道她就是冯沅君的侄女,遂感到冯氏家族的了不起。    去年春夏之交,我有幸受出版社之约,写南阳冯氏家族文化史。我当时的感觉是:有缘的,终究要相会。于是,马不停蹄地张罗着找资料,并写信给宗璞询问情况。资料基本齐备以后,就开始阅读、记录、找感觉。一段时间内,我整个地生活在冯氏子弟们中间,他们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眼前。虽然他们绝大多数我都不认识。写作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穿过了一条条长长的历史隧道,从康熙年间来到现在,从太原来到南阳,从南阳去了欧美。大槐树枯了又绿,腊梅花谢了又开。写完初稿的时候,我长出一口气,眼前一亮,仿佛出了隧道。    在准备和写作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南阳、郑州、开封、南京、北京的朋友们纷纷给我寄来资料;书稿完成后,我的同事和学生争先恐后地帮我抄写。这些都令我感动。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去年夏天,南阳冯氏第八代传人南阳三师的退休教师冯钟隽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冒着酷暑,给我抄寄了厚厚一叠子珍贵的资料,并不时在电话中回答我的提问;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的冯保善先生和《江苏高教》杂志社的孔庆茂先生也给予了可贵的帮助。冯先生还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帮我查找资料,提写作建议。在此我特向他们表示由衷地感谢!    由于才力不济,努力不够,书中不尽人意的地方不少,恳请方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赵金钟                                              1999年7月5日                                              于河南信阳谭山堡滨河斋

内容概要

赵金钟,1962年生,河南光由人,中国新文学学会、河南省文学学会、河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员,副教授。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同年被分配至于河南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学研究,1998年任《信阳师院学报》部编。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海南省教委科研规划项目四项,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纲》(与人合著)、《胡风评传》(与人全著)等。

书籍目录

楔子 耕读传家
第一章 书香之路
第二章 进士门路
第三章 三松况翠
第四章 一代宗师
第五章 彩霞满天
附录
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讲述了冯友兰一家从衰落走向成功的过程。冯氏家族从一个四处寻找生存的之路的困顿境界发展成为一个文化世家,其中的辛酸的历程在本书都有了深刻的体现,相信广大读者会从本书中汲取到有价值的营养。

作者简介

康熙五十五年,山西高平一个农夫带

图书封面


 霞散成绮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冯氏三杰 友兰、景兰、恭兰(沅君)及其家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