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
ISBN:9787530640470
作者:萧红
页数:271页

内容概要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原名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等。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1927年到哈尔滨读中 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流离。1932年秋与萧军同居,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被认为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1934年春“两萧”取道大连流亡至青岛,萧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同年11月“两萧”到达上海。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场》被列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鲁迅为之作序,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它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尤其是农村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况,描述了他们的觉醒与抗争。《生死场》使萧红在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这一时期萧红还写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并结集出版了《商市街》、《桥》等作品集。
1936年7月,为摆脱精神上的苦闷,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同年年末返回上海。抗战爆发后即辗转汉口、临汾、西安、重庆等地。1938年8月与萧军离异,与端木蕻良结合。此年被视为萧红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1940年春与端木同抵香港。此时的中篇小说《马伯乐》以犀利的笔锋表现了幽默和讽刺才能;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则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同时,它又表达了对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等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这一时期萧红的创作在艺术上日趋成熟和辉煌,然而她的病体却日渐不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战火纷飞中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年仅31岁。
在短短的8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她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尤其是在小说文体上作出了很大的创新。海内外许多文学批评家认为,萧红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终于站到了与鲁迅同一的高度,达到了同一种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作者简介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原名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等。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1927年到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流离。1932年秋与萧军同居,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被认为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1934年春“两萧”取道大连流亡至青岛,萧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同年11月“两萧”到达上海。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场》被列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鲁迅为之作序,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它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尤其是农村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况,描述了他们的觉醒与抗争。《生死场》使萧红在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这一时期萧红还写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并结集出版了《商市街》、《桥》等作品集。
1936年7月,为摆脱精神上的苦闷,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同年年末返回上海。抗战爆发后即辗转汉口、临汾、西安、重庆等地。1938年8月与萧军离异,与端木蕻良结合。此年被视为萧红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1940年春与端木同抵香港。此时的中篇小说《马伯乐》以犀利的笔锋表现了幽默和讽刺才能;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则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同时,它又表达了对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等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这一时期萧红的创作在艺术上日趋成熟和辉煌,然而她的病体却日渐不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战火纷飞中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年仅31岁。
在短短的8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她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尤其是在小说文体上作出了很大的创新。海内外许多文学批评家认为,萧红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终于站到了与鲁迅同一的高度,达到了同一种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呼兰河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07条)

  •     虽然最近迷迷惘惘,但也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是我第一次与她正式见面,对她,还只是停留在语文课本里的《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里,她描写家乡呼兰河的火烧云的那一段时,我突然发现这竟是从前小学语文《火烧云》的节选片段,这种感觉就像是联系到了一位常年不见的老友一样,熟悉又陌生,内心是激动的,没想到阅读也能带来这种感觉,我第一次觉得很神奇啊,这算不算一种小确幸呢?读完,我总觉得应该留下点什么才好,才不枉我走进呼兰河这片土地。说实在的,《呼兰河传》里前一部分描写景色与环境的,并没有能很好地静下心来看,草草读过,没有留下很多的印象,唯有苍凉之感。直到后面,她所描写与祖父在后院的生活才让我感受到了一些温情与天伦之乐,也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似与她也无异,跟着大人下田劳作、也会做错事被训斥,当然也会嘴馋的不得了,但我更幸运的是我有更多爱我的人,而她唯有祖父。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萧红描写的几个人物,尤其是小团圆媳妇。她以一个六岁孩童的视角像我们描述了团圆媳妇致死的整个过程,写的轻描淡写,但是对我来说是沉重的,我从来不能体会旧社会时期的女性竟会是这样的可怜与无助,看我看来十二岁的小姑娘蹦跶,走起路来一阵风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是在呼兰河里人看来这是过分的,是不守规矩的,是不符合这呼兰河百年的要求与看法的,所以她的婆婆折磨她、打她,邻里邻居也支持这种行为,书中描写的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场景血淋淋,堪比刑罚,她疼着喊着要回家,却被认为是中了邪,可这是她的婆婆却愿意花更多的钱去跳大神,邻里也竞相出偏方希望“治好”她,她们无知、麻木、残忍,但同时她们也是一群善良的看客把,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的产生,让她们用着陈旧的思想和方法试图想要去“救活”一个人,但是真正地是更多地看热闹,团圆媳妇最后死去的浸热水澡,看客一群围一群,真正杀害她的是人的冷漠与愚昧。更令我震惊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死最后也只是呼兰河人民心安理得地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萧红的后几章的都会提及说“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刚开始我不懂,明明她所描写的院子里住满了人,有二伯、老胡一家、冯歪嘴子等等,每天其实都是“热热闹闹”的,书中写到谁要上吊、跳井的,一准是整个呼兰河的大小老少都会赶过来观看的,这样的场面怎么能说是“荒凉”,荒凉的不过是明白人的心境吧。“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去单衣去的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的默默的办理。”文字简单平实,但却透着一股悲哀、无奈的心情,我不清楚萧红经历了什么才能写得出这样的一本自传,满满的回忆却看不见多少的欢喜,都是一片萧索。悲凉的心情好像让我跌进了黑不见底的万丈深渊,但这幸与不幸之间不也是自己选择的吗?毕竟她还留有一片美好回忆的后花园。“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悲伤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所有人都觉得冯歪嘴子在王大姐死后,他带着俩嗷嗷待哺的孩子会完蛋,但是他看着俩孩子就常常会含着眼泪笑了,一直很努力地活下去。“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去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很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否苦多乐少。”“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得来荒凉。”……这本《呼兰河传》带给我心灵上的冲击很大,感觉字里行间、字字句句都是满满的辛酸的人间真相,心里凉的不得了。
  •     《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的“回忆”式小说。全书共七章。里面的故事、人物描写得鲜活、灵动。虽然每一章都独立成篇,并无太多的联系,却浑然一体。将呼兰河小城的生活,娓娓道来,让我读得津津有味,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妙处所在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是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的一声不响的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     1.先单独说第三章。在我看来,第三章是整个“跳出来”叙述的一章,也就是以儿童口吻叙述和祖父及后花园玩耍的部分。这一章充满了童趣的天真的想象、观察,这样的口吻出自一位已经30岁的人的笔下,着实令人惊异。这样的体验,和当年看茨威格以儿童视角在《最初经历》写母亲和陌生男人调情的时候一样,好得令人触目惊心!这一章写得趣味十足,自然淳美,满足任何人对所谓乡村朴实美的一切假想。2.除了第三章,萧红在其他章节都展现出了批判眼光,揭露了村民的蒙昧、滑稽、愚蠢。当然,她不是高高在上的视角无情地揭露,而是深陷其中,无奈而清醒地道出罢了。写吃瘟猪肉,写跳大神等迷信鬼神活动,写虐待童养媳,写自私长工偷主子家东西,都显出“荒凉”的心境来,而这“荒凉”,是萧红自己多次提及、不断重复的词语。从这一角度而言,呼兰河传除了第三章,绝不是唯美的,而是残忍的。3.摘抄一段萧红第一章结尾写农村人的生死观的话,写的是他们有病贴膏药的事。“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反正一塌糊涂去了吧。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作者娓娓道来一个遥远的时期,一个遥远的村庄。不过书中的人物都有悲惨的命运,每个人都活的不畅快,读来很压抑。
  •     祖父真是个无比可爱的老人啊
  •     语言异常质朴,场景却异常鲜活
  •     “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
  •     
  •     明明不动声色,却让人感到莫大的哀伤。
  •     开始读还是十分抵触的,总是集中不了精神,而当慢慢读进去的时候发现,萧红笔下的一个又一个人物反应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现象或者说思想,不仅体会到了当地的风土,更浓重的是人情
  •     看到小城三月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才想起高二的时候在同学一本萧红短篇小说集里读过。好的作品历久弥新。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冯歪嘴子,想起《活着》里的富贵,可爱的人。
  •     一个把寂寞刻在骨子里的作者
  •     东二道街的泥坑,呼兰河边的野台子戏,盂兰会的河灯,温情而寂寞的后花园,胡姓人家的团圆媳妇,磨坊的冯歪嘴子。我仿佛也看到了七月傍晚下如游龙,如虎豹,如狗的晚霞。
  •     孩童般的眼睛和语言。
  •     麻木,天真
  •     祖父的慈祥、陪伴与教导是萧红童年记忆中尤为重要的温暖。本科课程中接触到的仅仅是针对“小团圆媳妇”这一人物的悲痛命运的文学评论。如今通览全篇,人物性格、社会状态在细水长流中被描写地淋漓尽致,读来畅快舒爽,而心又是沉重的。
  •     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可日子还得安安静静地过。
  •     喜欢
  •     最近老是读一些哀伤的小说,读完才更透彻的理解生活,哪那么多惊喜,哪那么多波澜,无关贫富,生活大部分总该是平淡的样子,所以人啊,一定要珍惜和你一起度过平淡的人结伴前行……
  •     一见钟情!
  •     呼兰河的晚霞过了多少年都忘不掉
  •     人性的漠然、从众、愚昧以一个孩童的视觉叙述出来。
  •     一部读了永远不会有终点的书,那里曾发生过从未想到过的生活,一个闭塞的小镇,一个落后的小地方,一个寄存着作者美好回忆的后花园!有蜻蜓,有大榆树,有大昴星,有无数充满乐趣的人和事!
  •     世界再小,也不会简化了人性。
  •     愈发沉重,无力愤慨。
  •     写得挺有趣的。
  •     太美了!
  •     这才是野蛮生长
  •     其实我觉得,呼兰河传中人们体现出的愚昧,很多的是一种生活所迫的愚昧,是没有办法的愚昧,和现在的一些人好像还不太一样。
  •     就是慢慢的过着自己的日子也没什么不好,在萧红眼里它是寂寞的,在旁人眼中可能安稳的很。虽然呼兰城的人愚昧,但这样,正是东北小城镇人们的真实生活。
  •     丑陋的横截面。团圆媳妇那段能把我气死。
  •     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     萧红的文字简约朴实,一幅农村风土人情的画卷,一些悠远而不能忘却的记忆。
  •     可爱极了,最末一章忽的长大了,哎。“这地方从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     图书馆乱逛看到的,小团圆媳妇写的真好,那样淡的文字 却能出无尽的悲凉,感慨文字的力量
  •     群像,散文化。城南旧事。孩童眼光。悲伤和孤寂。
  •     从孩子的视角描写一个小镇,从小镇中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来表述人性
  •     之前上班的路上有一站叫呼兰路,有一天突然想起了初中课本上的呼兰河传节选,于是终于找来读了。一开卷,是茅盾写的代序,说萧红写这书时是寂寞的。没错,寂寞到什么程度呢?寂寞到这第一人称的叙述里,直到书的后半"我"才姗姗登场。
  •     语言流畅,每一章都充满乡村的风情,让你那么轻易地就进入了淳朴的呼兰河镇,与幼年的萧红一起感受爷爷的关怀……
  •     写到好处却停止了。
  •     强大的描写手法
  •     写得极朴实,但是就是有力量。人物刻画棒极了。最主要是能了解到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形形色色的生活。
  •     傳統文化的受害者用套住自己的枷鎖又去劈殺別人,在自己流血的同時手上又沾著別人的血污,分不清是真誠還是殘忍,似乎既沒有罪犯也沒有無辜者,只有歷史在滅絕了一切希望、自由、美好、慰藉之後仍舊軋軋前行。慶幸自己活在這個時空。
  •     最好的文字 就是毫无套路,是的,萧红做到了。
  •     我在呼兰区读呼兰河~
  •     读罢看到了满地大雪,冷得不行。小孩的视角很纯洁,事况却残酷得不忍碰触。这种强烈对比很妙。
  •     小世界里见大世界。
  •     描写自然自成一格,像沈从文;苦难和死亡,像余华的活着
  •     土生土长的东北孩子,看到这里想起我的儿时,有不少相似的回忆,属于我们的天星星,团圆媳妇的死让人明白人言可畏和愚昧,磨倌媳妇的死虽然没那么多外力作用,却是为了家庭多付出,整篇文章像画卷一样慢慢铺展开来,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直击内心多年对家乡的回忆
  •     现代文学气息浓厚,笔调深沉,语言朴实,字里行间闪烁着一丝丝凄凉。像散文又不太像小说,不得不说里面的人物都很鲜活,各具特色。窥看底层生活,同情里掺杂着寒心,又对其充满无奈。每个人善良的一面都没有错,错就错在他们总是按照原先的习惯去生活去思考。反讽技术高超,单纯的视角看待事与物,表达更为凸显。
  •     睡前读物,读的是断断续续。这本书需要再过20年,回过头来看
  •     小城的童年。嘴碎爱看热闹的邻人和细致入微的饮食生活。读起来还真不费力。
  •     读完留下淡淡惆怅,比振奋人心更来得绵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