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7214036728
作者:[美] 道格拉斯·凯尔纳
页数:465页

内容概要

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 Kellner)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当前美国最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著有《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波德里亚:一个批判性读本》、《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等。

书籍目录

绪论:千年末的让·波德里亚
1 客体系统与日常生活的商品化:早期的波德里亚
2 现实的商品化和商品化的现实:波德里亚、德博尔
3 批判理论与技术文化:哈贝马斯与波德里亚
4 符号学、控制论与市场营销交往的狂热
5 波德里亚著作中的时尚和指意
6 致命的形式:朝向一种媒介文化的(新)形式社会学理论
7 超真实中的象征交换
8 资本主义与编码:对波德里亚第三秩序拟像的批判
9 仿真: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0 美学生产与文化政治学:波德里亚与当代艺术
11 波德里亚、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12 评估“女性”同时拒绝女权主义?——波德里亚对女权主义的挑战
13 理论的戏剧:复仇的客体和狡猾的道具
14 波德里亚、时间与终结
撰稿者简介

作者简介

用他经常是小说式的表述和论证取代了最顽固的现代正统,鲍德里亚的写作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并强迫读者来对他的思想是超越了既在的立场的进步还是落后于之的倒退作出自己的表决。
大多数评论家都努力要么赞颂他要么攻击他,这部批评性的读本意在首次对鲍德里亚对当代思想的贡献作出真正中肯的评估,认真却从不不加思考地对待鲍氏的著作,受托写这卷文集的这些作者质询了鲍氏从其早期关于“客体系统”的著作到最近他对主体的命运所作的形而上的沉思中的各种特殊主题、领域及争论。
将有益的与无益的、有价值的与愚蠢的、严肃的与戏谑的、重要的与不重要的区分开,这部论鲍氏的最新文集对于所有当代文化理论的研习者来说都是一本必备的读本。


 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鲍德里亚的研究是从符号学和消费社会研究开始的。在第一本书《物体系》中,鲍德里亚考察了一个物体系的结构和环境。受居伊·德波的影响,鲍德里亚同样重视消费社会,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做了文化和符号学的补充。在60年代罗兰·巴特的文化符号学中,意义相对于纵聚合维度和横聚合维度的两个轴就是隐喻和转喻,一个是联想原则,一个是并置/相邻原则,这种区分将“词格”或修辞概念扩展到了指意系统,强调在创造意义的过程中的差异性。这为同时为后来的解构主义和鲍德里亚吸收。早期符号学中区分了构成指意模式的客体系统和涉及那些客体使用的意识形态话语(非狭义的政治意识形态),后者就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操纵着文化的使用者的话语,例如商品的销售和时尚。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序言中说到,“对于当前的年代而言,符号胜于所指物,副本胜于原本,幻想胜于现实,表象胜于本质,……真理被认为是亵渎神明的。事实上,神圣性正依真理之减少和幻想之增加的程度而增加,所以,最高级的幻象就是最高级的神圣。”鲍德里亚早期曾受到居伊·德波的情境主义影响,德波在《景观社会》中开篇就说,“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景观最重要的原则是不干预主义”,面对媒体和社会充斥的景观暴力,人们只能被动接受和适应。鲍德里亚认为,被媒介所渗透的、被麻醉催眠的意识处在如此的形象和景观的迷幻状态,以至于意义概念本身也分解了。他坚持认为,在高级资本主义阶段,消费主义已经控制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声称,大众寻求的不是意义,而是景观。他们内爆成一个“沉默的多数silent majorities”,标志着“社会性的终结”。鲍德里亚暗示着,随着意义、阶级和差异之类的客体内爆成了一个无差异的“黑洞”,社会理论失去了自己真正的客体。比如李宇春的例子,作为一个偶像景观,他并非一个实力派,而凭借异性特征和所谓的个性得到人们长期的追捧和其乐无穷的调侃。春哥作为偶像,并没有被实质消费,却带动了一个娱乐产业经济链,人们消费的,其实是一种虚假的时尚和群体狂欢。如今,春哥正在渐渐消失,如你所知,还有无数的春哥出现,比如凤姐,比如摧垮中国红十字会的郭美美。鲍德里亚写到,“消费的社会逻辑,根本不是一种个体占用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的逻辑……它也不是一种关于满足的逻辑。它是一种生产和对社会能指进行操纵的逻辑。”“关键在于,不是产品,而是能指本身已经变成了消费的客体,这些客体通过被构建成编码获得了自己的权利和魅力。而反过来,这种编码不能通过资本的逻辑来破解,而只能由符号学来破译。”正如凯尔纳所说,“景观是一种绥靖和去政治化的工具,它是一种“永久的鸦片战争”,这一战争麻痹了社会主体,并使他们脱离真实生活的最急迫任务——通过社会转变来恢复人类活动的有形整体。景观社会主要是通过休闲和消费的文化机制,即服务和娱乐来传播其麻醉剂的。这个结构的转变包含着社会生活先前未被占据的的部门的商品化,以及科层控制向着休闲和日常生活的领域扩张。”1968年巴黎红色五月风暴是情境主义的高潮,但此后情境主义进入低潮并在十年后解散,德波在《关于<景观社会>的评论》中宣布,情境主义宣告失败。鲍德里亚更是批评法国共产党没能支援革命运动,很早就脱离情境主义,而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系统批判。鲍德里亚在随后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在该书中,鲍德里亚发展了符号学在物体系和消费社会中的运用,并探求了需求的意识形态起源,提出四种不同的逻辑:使用价值的功能逻辑、交换价值的经济逻辑,以及象征性交换逻辑、符号/价值的逻辑,分别对应实用性、等价性、不定性和差异性四个原则。并以艺术品拍卖为重点案例,指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形式被符号形式所掩盖,所有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都被证明为具有象征性的符号。《象征交换与死亡》和接下来的《拟真与仿像》都阐明了在现代和后现代社会之间基础性的断裂,标志着鲍德里亚与有争议的现代社会理论的脱离。对于鲍德里亚来说,现代社会是围绕商品的生产和消费组织起来的,后现代社会是围绕拟真以及图像和符号的作用而组织起来的,它表征这样一种局面,即代码、模型、和符号是拟真所统治的新社会秩序的组织形式。……所有一切都被拟真模型所控制,借此,代码和模型决定物品是如何消费和利用的,政治是如何展开的,文化是如何生产和消费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存在的。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世界还是一种激进的内爆形式,在这里,社会阶级、性别和政治差异以及昔日的社会和文化的自主王国,如今坍塌进入彼此,抹擦掉了先前固有的界限和差别。——这些我们在生活中都会有同感。比如经济领域,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对立界限模糊掉了,所有的人都成为打工者都为最上层的那个CEO工作;而性别混淆更是明显的现象,一个平时不关心时尚的同学进入商场的服装店,会分辨不出男女服装,新兴群体在外貌和心理上的异姓化也越来越突出——对于古典社会理论来说,如果现代社会是以差异为特征的话,对于鲍德里亚来说,后现代社会则是以去差异或内爆为特征的。在鲍德里亚的拟真理论中,经济、政治、文化、性别和社会的王国,所有的一切都内爆。虽然鲍德里亚主要关注的是60到90年代的西方社会,但以我们自己为例,可以在鲍德里亚理论阐释中看到很多呼应,从而印证其有效性。比如,它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年我们梦想了整整一代的“红旗插遍全世界”的共产主义神话没有实现?无产阶级这个名词已经被大大泛化,不再指称那个受苦受难、饱受剥削压迫、穷得叮当响的愤怒革命群体,如今,学生、种族分子、环保主义者、同性恋者、女性主义者、囚犯,甚至被强拆者、农民工都可以合法地宣称自己是无产阶级。相反,中产阶级这个身份却大行其道。而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正是被资本主义景观社会和象征符号从劳动者转化成消费者的。他们正是这个充斥着仿像的超现实世界的牺牲品。这就是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在《批判理论与技术文化:哈贝马斯与鲍德里亚》一文中指出的,“马克思理论的困难不是在于意识被排挤到历史戏剧的后台,而是在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丰富性和精确表述使得文化问题从属于技术问题。马克思主义中的欠缺也许不是基本原则的欠缺,而是关于辅助理论阐述的欠缺。”也就是说,马克思只注重生产、剩余价值、工人革命和历史唯物辩证法,却不注重文化问题。比如“什么形式的文化才适合社会主义社会?技术设备和社会机构的转换是否意味着一种象征的相互作用形式的改变?”“因为马克思认为,压迫促使工人反抗资本主义,他没有全面地提出关于革命意识、语言、象征的相互作用或广义文化等问题的理论。”我觉得,波斯特对鲍德里亚和马克思的解读是很正确的。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后来的世界没有按照马克思预测的路线向前发展。其实简单地说,马克思忽略的只是语言的问题。所以波斯特认为“在哈贝马斯和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思考中,两人共同的理性特点就是对于作为技术和文化之间媒介的语言的重视。”凯尔纳则说“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反动受到这样一种信念的支持,即符号价值和代码比起政治经济学的传统元素,比如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生产等,在构造当代社会时更具有基础性。”此外,今天日益泛滥的学术造假的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仿像”。——个人认为,除了道德因素外,跟学术的产业化、商品化有很大的关系。在《论诱惑》之后,鲍德里亚又写了《致命的策略》一书,二者都是重要的转型之作,鲍德里亚的思想开始从社会理论转向形而上学和文化领域。进入90年代,鲍德里亚宝刀不老,笔锋更健,密切关注国际社会,写了《邪恶的明晰》《海湾战争并未发生》《终结的幻觉》《完美的罪行》《不可能的交换》《艺术的同谋》等时政、艺术、文化、哲学评论书籍,并在2002出版针对911事件和国际恐怖主义的集子《恐怖主义精神:双塔安魂曲》,声称“9·11”袭击表征着“胜利的全球化在战争中与自身相冲突”,并且展开“第四次世界大战”,在西方引起轩然大波。鲍德里亚曾在晚年的长篇散文集《冷记忆Ⅱ》中对自己做出评价:“20岁时是荒诞玄学家——30岁时是情境主义者——40岁时是乌托邦主义者——50岁时是横跨各界面——60岁时是病毒和转喻(恐怖分子)——这就是我的历史。”鲍德里亚对这个时代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不过,鲍德里亚依然在诸多地方值得怀疑。比如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是否严密,比如他对时代现象的描述和定性是否过于夸大和危言耸听,凯尔纳就认为“鲍德里亚夸大了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断裂,将未来的可能性视为既在的现实,并为当前提出了未来主义的观点。”再比如,鲍德里亚对景观和媒体的讨论长期停留在商品、家庭电视等实物方面,对于互联网却缺乏足够的研究,如今已经进入web2\web3的互动时代,网民群体狂欢,价值导向扑朔迷离,还是被动接受景观和符号代码的“沉默的多数”吗?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对应关系,似乎是鲍德里亚理论的一大盲区。鲍德里亚思想的复杂性和艰涩充分体现在他的行文风格中。在我们研读鲍德里亚的过程中,会明显感觉到,对鲍德里亚的评论文字要比他本人的理论文章轻松得多。很难将鲍德里亚归入某个学派或思想潮流行列。他既没有福柯那样在人格伦理上的惊世骇俗,也不像本雅明纯粹知识分子的庞杂博学和目光敏锐,也不像韦伯那样具有完备缜密的理论体系。鲍德里亚的思想路线看起来像是一种独臂战士样的狂飙突进。他一生的学术几经翻转,不断自我否定和突破,最终走向反马克思主义道路。他正是凭借着一种强大的颠覆力量,给思想界带来了震惊和改变。不过凯尔纳说,他更喜欢将鲍德里亚的作品作为科幻小说来阅读,这部小说通过夸大当前的趋势来预测未来,从而对当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将会发生什么预先提出了警告。并且认为,“鲍德里亚的文本到底是什么,这还无法确定。有时候认为他为社会理论做出天才般的重要贡献是十分有用的,而其他时候却可以享受其中的讽刺、批判、幽默和荒诞玄学的形而上学。”鲍德里亚后期的大量著作还有待估价。所以,鲍德里亚的思想在今天和未来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是否对时代给予了合理的说明,还不能确定。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买了实体书之后,这书在家居然失踪了。。。。。
  •     读得太早,思想基础不够
  •     翻。
  •     易懂 易读 写课堂论文必备
  •     虚无主义的前提是不再肯定人类文明,这样一个前提区分出了两个维度。至于这些后现代的东西,真心不敢太深地看下去。私以为如此的社会学研究还是用的传统语言符号,终究不能像数学那样严谨。大概只有等到生物神经学真正有所突破以后,那些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问题才有可能大融合吧。
  •     读过两篇,还不错。波德里亚很多如果读原作,会十分茫然……
  •     一点儿都不懂,隔行如隔山
  •     喜欢鲍德里亚的沉稳与雄健。
  •     2008年版
  •     豆瓣上没有他的小组 奇怪
  •     关于讨论鲍的早期到晚期思想的论文集,除了个别的翻译措辞上有点让人困惑总体上翻译真心不错···鲍的思想很丰富,个人觉得前面6章是个重点··值得反复品味。。过些时间写个评论。。先给自己挖个坑
  •     论文集 赞颂归赞颂 如何解决? 有几篇真是在扯大蛋 市场营销那篇就是标准水论文 抄袭加组合
  •     翻译得有点难懂
  •     第8.9篇,有关拟象和仿真的批判性阅读
  •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波德里亚被强调为“知识的恐怖分子”,被不同立场的知识分子解读。波的贡献是巨大的,不仅在于他的理论成就,还更在于他的态度,即最直接地发现当下问题并深入进行批判,而不是躲在古希腊哲学传统里抄注文献。
  •     单教授看到我桌上放着这本书,说:“你看这么高深的书啊。”囧死我了。
  •     道格拉斯做的还是太浅
  •     水平层次不齐。有几篇真的很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