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是美好的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84年5月
ISBN:SH4017-311
作者:〔英〕E·F·舒马赫
页数:212页

内容概要

舒马赫是英籍德国人,作为大学教师,也从事过商业、农业活动,后长期在英国政府部门担任经济顾问,当过英国土壤学会的理事长等职。

作者简介

人们对社会进化有一种惯常的幻觉: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进步,从贫困到富裕,等等,总之,未来是一个无限增长的过程。七十年代初西方世界的一本畅销书《小的是美好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种幻觉泼了一盆冷水,作者舒马赫认为以技术开发与大自然开发为基础的发展有它的极限界域,应当把重点从商品转移到人,“人是一切财富的首要和最终的源泉”;否则,人将受到惩罚:技术会从解放人的体力走向它的反面,而大自然的失衡更会使人丧失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


 小的是美好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先是看了那本新版的,翻译实在看不下去,简直不像人脑翻的,在理解中文句子上面都要花好大的劲。书中深厚的思想要扒开外面厚重的杂草丛才能探得到,于是放弃了。幸好图书馆里还有这本比我年纪还大的版本,读来舒服多了。也可见现代人做事比以前的马虎浮躁多了。书里讲技术要关怀人性,生产要保护环境,工作要启发创造性,都是对市场经济的审判控诉。这些都对,可是很难付诸实际,人性有一部分是贪婪和自利的,逆行是要有一定信念的。不能够让全世界的人都皈依于这些信仰,但可以自行选择信与不信。这本书对我还是很受用的。我读了快6年的专业,正是他书里时不时拿出来讽刺的的计量经济,我正处于对这个专业越深究越不信仰期,他理清了原因,这门学科认为事情都能够理性化,把发展都概括进了统计数据,还不如掌握好思想来应对变化。我将要开始求职,正处于对工作一团模糊提不起热情的状态,他指明了工作该是什么,我们是需要工作的,需要工作带来的系统约束性,并只有在工作中运用到自己的双手和大脑,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才是过程快乐的,那种现代规模经济下的标准化的重复机械的工作只有折磨只剩工资。看到教育那章,他主张文科的重要,教育首要是传授价值观念,传授如何对待生活,而理科只会让人思维的丰富性不断枯萎,只剩提炼性的适用主义。让我突然想到了,现在好多家长在主张学习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成长得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其实他们比谁都在乎,这么说,是让别人的孩子别太用功了,好让自己的孩子超过吧。那么这本书,这本英国人写的书,又有点像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小就是美好的,即穷就是快乐的为幌子,洗脑他国别发展经济的阴谋。所以他尽举的是缅甸的例子,他怎么知道缅甸人都开心了,我看到缅甸大学生在骑人力车,就是他所谓的创造性的工作么。我自己也就听信了类似于这种的话,享受生活,做自己,结果呢,被挤到边缘,奇奇怪怪。当然这仅仅只是我脑中一闪而过的邪念,不管怎样,像书里说的那样,人还是要有个中心信念,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怀疑他对生活的意义和目的,只是这个中心信念最好来自于自己,别尽听别人的。书最后有提到社会主义,从小上了那么多的政治教育,我好像这才有些理解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仅仅关心非经济方面的价值,关心为战胜经济学宗教创造条件。我这才理解,是不是我们社会有问题。
  •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39459/  把“小是美好的”作为网络签名。大二的“小孩儿”SX上线了,问我这个研二的“老人”:“学姐,你是不是嫌自己老了?”他不是第一个这样问的了。不要自以为彪悍得不需要解释,是时候说明一下了。这句话是抄袭来的,抄的是德裔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E.F.舒马赫。        找到了这样一段介绍“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爆发,全世界都处在油价飞涨、能源短缺的滞胀恐慌中,E.F.舒马赫的《小是美好的》应运而生。30多年后,这一哲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小企业经济学,而成为一种简单生活方式和社会模式的实践 ,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地方蔚为潮流。近年来,中国的许多环境NGO也开始引介其中包含的可持续性发展、反消费主义、佛教经济学等理念。”而抛开其经济学应用,越来越多人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        没有拜读过舒马赫的著作,却与这个标题一见如故。自己第一次“公开使用”这个短句是在号召本科同学组成“捐赠圈”的群发邮件当中。落款里用了“小是美好的”和德兰修女的“What we do are small things, but we 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        捐赠圈是个很小的志愿者项目。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选择一个资助方向,然后一起为之尽力。我们最终选择了帮助一位安徽的孤儿,分担她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轮流给她写信,偶尔也给她的学校打电话,向老师询问她的状况。我们做得安静,平和,认真,精致。细水长流的东西,我们尽力做好一点一滴。小的美在于安静,在于认真,在于精致,在于用心。我想这也是日本文化让我感觉亲近的部分。日本人的细致和认真着实让人感动。他们的美食、华服、亭台楼榭,他们的妆容,他们的电子,甚至是他们那有时被他人嘲笑为过分拘谨小器的举手投足……细致的东西有血有肉。        小是节制。贪婪与扩张让世界充满紧张感与火药味。大家静守自己的一份天地,你不犯我,我不犯你,自尊与平等。“世界的美在于参差多态。”并不是说“只有小的才是美好的”。有大有小,形式多样才是好。一个瓶子里只装大石头很快就会被填满不能在填大石头,但之后还能填小石子,可以再填沙子,甚至再填水……大家存在于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他们值得得到同样的尊重。不是只有大蛋糕才是好的。日式的小点心,捧在掌心小巧可人,细细咀嚼,回味无尽。小是只吃七成饱。小是爱你但不黏你。小是“半半歌”。        小是简洁、简单。这个世界已经从我们期望的富足走向了杂乱无章。修炼不得法,只会走火入魔。由小到大,组织无可避免地走向官僚。不可避免地磨灭个性、人性。一座商业的航母,最终也会从杰出走向平庸。这个世界已然着了魔,光怪陆离。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梭罗那般在瓦尔登湖旁边生活。但让我们活得比现在简单一点并不会太难。安步当车,素面朝天,做人坦诚一点……因为简洁,也因为细致,小是“丰富的单纯”。        让我们离舒马赫的本义更远一点,小是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是铁杵磨成针;是十年一剑;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不知道哪根稻草会成为压断脊背的那一根,但是之前的每一根都在朝同一个方向加油,这之前的稻草,少了哪一根都不行。        小是容易做到的。要给别人以帮助,不需要参加什么组织,不需要等待他人来召唤,身边有那么多小事是我们可以干的。省下一点钱,让一个孩子多读点书;花点时间和她写写信,让她感觉有人爱她,尽管你都只付出了一点点,或许已经是她能得到的全部。帮助他人不是要满足自己的优越感,但要感恩自己的富足,坚定自己的给与,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传递。小是涓涓细流,是柔软的力量。        人的确是渺小的,我们也只能使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来完成上帝的任务。但是“小”该如何衡量呢?如果那已经是我能给出的最多的,最好的呢?如果我在这小小的事里注满了爱呢?   -----------------------------------------   后记:        上面的文字写了有一段时间了。《读者之友》慷慨地留了一整版的园地给志愿者抒发心声,站在图书馆的入口琢磨着要说点什么。有许多思绪占据了脑子,但是想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因为滴水见世界。因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为聚沙成塔。因为这是我们这些天在图书馆为之所忙碌的。        于是,你站在图书馆的入口处,对同学说“请”,对帮你借书的老师说“谢谢”,向门卫大叔和清洁工阿姨点头微笑。你轻声走过走廊,怕惊扰了在开放区看书的同学。你小心地挪动椅子。你注意放下书包和书本的声响。就像你在学校餐厅吃饭,离开座位的时候不会留下桌面一片狼藉,你会把托盘送到合适的地方,你会把椅子往里搬一点,这样不至于影响别人通过。对了,出餐厅的时候,你会留意一下你后面是否还有人,而不会把帘子往后一甩。        你对每个经过的人点头微笑,对每一天心存感激。来自陌生人的一个小小的举动让你以好心情开始了新的一天。这一点一滴的小善都让人倍感温暖和幸福。   
  •     小的是美好的——读E. F. 舒马赫的《小的是美好的》文/兆 维 我们这一代的任务,无疑是哲理的重建。这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发明什么新的;但完全回到老路上去也不好。我们的任务以及一切教育的任务,是认识当今世界,认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并且做出我们的抉择。 ——E. F. 舒马赫 “小的是美好的”,Small is beautiful,听上去这就像是古典时代哲人们提出的一个美学原理。这样一条富含哲理的格言,你一定会说,若非黑格尔、温克尔曼、歌德那样的时代和那样有趣味的人,是绝难提出来的,但是的的确确,这既不是古典时代的格言,也不是那时代人的美学妙思;提出它的人也不是真正的美学家,严格地说,他属于发展经济学家,他就是英籍德国人舒马赫(E. F. shumacher)教授。 舒马赫是一个早慧的人,他22岁就在美国的名校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职,讲授经济学。他大概是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学者之一。依照一般德国人的性格,他应该在这个职业上孜孜矻矻,甚至白首穷经,去取得极大的声名。也许是由于加入英国籍而受到英国商业功利文化的熏陶吧,他却是一个不肯安份的人,他去做生意,又去经营农场,又一度还去报社干过新闻记者。他当然是个捷才,但他对时事问题的研究态度,往往并不合新闻报道的口调。中年以后,他觉得应该把青年时代的见闻与感受运用在一种职业上。此后,他长期在英国政府部门担任经济顾问。可是,他敏捷的才思、桀骜的性格是他终身脱不去的东西,他在经济顾问一职上,很少集中注意力为英美等发达国家利益服务,却成了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一个热心关注者,1973年他发表了关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著作《小的是美好的》。我们不知道舒马赫本人对本书是否有所期待,事实是该书由布朗德一布里格斯出版公司(Blond & Briggs Ltd)一发行,立即成为畅销书,连年重印。学术著作很少碰到这样的好运气。我国也于1984年出版了该书的中文本,由素以出版学术名著闻名的商务印书馆印行。但舒马赫本人享受畅销书作者这个荣誉,为时甚短,他于1977年离开了人世。 《小的是美好的》,我们要说破它所以畅销的玄机的话,原来正是从它作为学术著作的弱点上来的。这个弱点,就是没有标准学术著作那种精严的体系和缜密的演绎。在舒马赫之前,已有为数不少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著作问世,拉丁美洲诸国更是形成了发展经济学派别,可偏偏是舒马赫的书畅销了。他没有刻意去建立新概念,不去设置假定前提,不安排未知变量,不设计数学模型。他就是拿自己的观察和人情事理去回答世界面对的困惑,也就是说,他能够亲近人。所以他所说出来的,一般读者立时恍然大悟。书便因此而畅销了。对这样一本畅销书,作者既然不刻意追求体系,本文也就不必强为梳理成一个什么体系来侮辱它,就选取几个光彩的亮点来介绍它吧。 经济学的迷误 舒马赫是一个最彻底的批评家。我们试想一下,现代经济学最大的异端之一,新制度主义的加尔布雷思,他批评经济学家,主要地限于凯恩斯与凯恩斯学派,呼吁对经济增长做价值判断,当物质财富达到一定的丰裕程度就不必刻意促其增长了;同时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体中的二元结构,即垄断组织操纵资源与价格而弱势群体却毫无权力,不能视而不见,装聋作哑。这种批评还不致于颠覆整个经济学。但舒马赫呢?他的批评直截了当地拿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开刀。斯密崇尚市场经济中那只“看不见的手”,认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把一切事情摆布好,分散的个体的努力,虽然都从利己的动机出发,但无形中增进了国民的福利。舒马赫深深怀疑这个原理。他的理由,总结来说,概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家只认得人创造的东西是资本,而无视人造之物以外,大量的自然之物参与着我们的生活,支持着人的活动。因为无视它,或把它当作“免费物资”,那就不会善待它。舒马赫指责经济学家在书斋的写作和摇唇鼓舌的讲演中“排除了上帝赋予的整个环境,这意味着,一种活动尽管加害于环境,却可能是经济的;而另一种活动,如果付出一些代价去保护环境,却被看作不经济的”。 第二,无论如何,早期经济学遗留下一个很不好的传统,就是只讲“经济”,把人类许多看似“不经济”的行为予以傲慢的蔑视和抹杀。经济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古典经济学家说是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出最高的效率,从而促进人类财富的增加;凯恩斯说是帮助政府干预经济,把落后于供给水平的需求刺激起来。舒马赫认为,这样的眼界太狭隘了,因为它仍然囿于近代的个人主义的圈子。经济学的目的应是增进人类的幸福。而幸福是什么呢?它的内涵太丰富了,物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物质也不是越多越好。 基于此,舒马赫提出“超经济学”的概念。“超经济学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涉及的是人,另一部分涉及的是环境。换言之,可以认为经济学的目的与任务必须来自对人的研究,而它的方法至少大部分须来自对自然界的研究。”但舒马赫不是演绎概念的学者,他用的是类比的方法:他以印度的“佛教经济学”来映衬他的“超经济学”。佛教并非普通人印象中的打坐参禅,一事不做。舒马赫说,佛教“一定也不反对现世的福利。妨碍解脱的不是财富,而是对财富的迷恋;不是享受舒适,而是对舒适的渴望。所以佛教经济学的主旨是朴素和非暴力。以此观之,佛教生活方式令人惊奇之处是它的绝对合理性:耗财惊人地小都获得特别满意的效果。”他这里所阐释的作为佛教经济学主旨的“非暴力”,既指消解人类间争夺财富的残酷竞争,更是指取消人类破坏自然的暴力行为。 舒马赫就人类应该爱护自然问题,可谓忧心如焚,苦口婆心,“三致意焉”。他特别崇敬印度最大的导师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教导每个优秀佛教徒每年至少种植一棵树,并且照料它扎根成活。只要遵守这个教导,整个印度的广大领土就会为森林所覆盖。没有灰尘,水量充足,绿树成荫,食物与材料丰富。想像一下吧,要是让印度每个健康的人,男人、女人、孩子,去做这样一件小小事情,每年种植一棵树并照料成长,连续五年。仅仅五年,就可以提供20亿棵茁壮成长的树木。任何人都可以计算出来,这样一种事业,抵得过印度任何一个五年计划所许诺的事情。无须任何外援,也能办成。”尽管印度并不是世界一流国家,但这不是这种思想的错。这种伟大思想,给舒马赫的“超经济学”注进了神髓。说到底,这是一种和谐经济学: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类由此才可达到幸福。 发达国家的大生产与消费 舒马赫以上述的经济学眼光,观察西方发达国家,他便处处看到问题。在这样一种貌似发达的经济模式中,却没有真正的幸福,没有真正的和谐,到处都是紧张力。 他厌恶官方经济学家的沾沾自喜,他们把财富的数量的增长当作社会的主要成就,但他们从没想过这样的情况如何永久持续呢?据说有人问凯恩斯:“以后怎么办?”凯恩斯说:“那时我们早死了!管得着吗?”舒马赫抓住这个话题,批评不遗余力,并由此全部抹杀现代经济学的成绩。他引用他同时代一位叫费尔普斯•布朗的教授在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上关于“经济学未充分发展”议题的发言:“过去四分之一世纪内经济学最显著的成就,对解决当代最迫切的问题,如控制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工业化的生活质量、人口增长与城市问题,贡献很小。”他把布朗教授的话当作自己的援力,同时更激烈地说:“‘贡献很小’不过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因为根本就无贡献可言;相反,现在的这种经济学,由于醉心于作纯粹的数量分析而不肯深入探索事物的真正性质,对解决这些问题起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堂吉诃德式的舒马赫,不顾一切地去攻打风车、猪群和骡夫的队伍,一点也不讲“合纵连横”的手段。对现代市场制度有不满情绪的加尔布雷思本可以成为他的盟军,加尔布雷思说现在财富够丰裕了,不用再考虑“生产问题”,要解决制度中的矛盾。舒马赫却面红耳赤地反驳道:生产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因为生产的目的是什么,人们还没有弄清楚! 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定理叫“规模经济”,其含义是生产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有递增的效益,因为成本在规模中节约了。舒马赫以自己的眼光看去,却恰恰相反:大生产是一种对自然资源的浪费经济!人们眼见了一种事实,大生产所使用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单位消耗是节约的,但生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的那一边呢?却是过量的开采和浪费。那里人力便宜,发达国家便以极低的价格从发展中国家去买这些资源,留给他们污染。对发达国家,这当然是经济的,但对全人类呢?大生产对自然资源过量需求,招致过量开采,恰是最不经济的! 从这种全人类观点,他看到大生产最不经济,因为它过量开采资源又生产出大量污染,人类治污,疲于奔命。而什么是好的呢?这就是他的这本书的题目所昭示的:“小的是美好的”。如果人类只在自己的生活可及的范围内进行生产,那么就无须消耗大量资源;适度消耗带来的污染,足可以在局部以低成本处理掉。这种观点无疑是反全球化的。虽然他写书的那个时代(1970年代)还不流行“全球化”这个词,但他所道出的观念,无疑直击今人的心灵:难道全球化一准是一条正确的人类幸福之路吗?近几年,连在最全球化的机构世界银行任首席经济学家的斯蒂格利茨都狐狐疑疑地写了一本书《全球化及其不满》。舒马赫当时的观点,如今仍有一种警世的意义。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经济学的书,但又已经超经济学了。好久没有读到这样清晰的思路和朴实的见解。开始真正有点理解了很多人为什么会回到农业,回到土地。
  •     好NB的人道主义经济学,对于现代经济学的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很受启发。
  •     比较棒的一本书,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反思。能读英文原版最好
  •     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     一个新的思路。
  •     小的是美好的,是简单的,是节制的,是能动的,是以人为主体的。作者提出的中间技术(100英镑技术)的概念值得深思。
  •     应该搞本原版回来的~~
  •     关于适度的经济学
  •     ---我相信这本书会在将来完成她对我的改变。
  •     最早的启蒙读本之一,印象深刻
  •     书中很多观点醍醐灌顶。
  •     经济学
  •     读时激动,读完感觉乌托邦
  •     脚本准备10.
  •     70年代的书,却好像是在为今日的中国写的。这个世界需要重启,呵呵。
  •     有些颠覆价值观
  •     带着功利的目的去不功利的读书,祝福我的项目....
  •     舒马赫就是Steven Lansburg说的那种“搞”了大半辈子经济学却还没入门的“经济学工作者”
  •     :无
  •     环境,地球,发展,哲学
  •     感觉一般
  •     这个哥们思维好奔逸~
  •     谢谢爸爸
  •     中了杰文斯悖论的毒,觉得这种纸上谈兵的经济学真的好扯淡!
  •     实利主义关心商品,佛教徒关心解脱。妨碍解脱的不是财富,而是对财富的迷恋;不是享受舒适,而是渴望舒适。所以佛教经济学的主旨是朴素和非暴力。最佳的生活方式是以较低的消费获得高度的满足,而使人们的生活不感受到巨大压力和紧张。
  •     很精彩。经济发展要可持续,人的自由健康发展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给实利主义降降温。
  •     我们都不用空调,会不会气温会降些~~~~ 我们是渺小的,而小的是美好的
  •     追求剛剛好,經濟學的關注點一定是在人。#2016使勁讀#028
  •     一本书可以在30多年后再版的书。我们可以看看有多少预言实现,有又有多少问题仍旧没有解决。每个人都可以从书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     值得很多人,从决策者到普通消费者读一读,其中提及的关键性谬误,正在中国上演。关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不能不立即做出明智的选择。中间技术的构想很有启发。针对英国援助第三世界及企业“国有化”的论述部分相对不那么有趣。
  •     Father's recommendation!
  •     其实我读的是新版,但我实在太爱这复古的从前了~ 这本书再度流行证明了今天个人主义看似盛行其实不行,中国有啥个人~和个人的生活,我们根本就没从集体主义和思潮回过神!
  •     有点puzzle...
  •     在如今的物质主义浪潮下,看起来是不合时宜的观点,我也没有接受,可能要10年20年后我们才能明白作者的先知般的预见。
  •     喜欢的书
  •     诺贝尔和平奖级别的著作,并感叹于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
  •     在季风看到一本<可持续的是美好的> 说其是秉承这本书的思想便借来一读 显然被这么mignon而文艺的书名欺骗了
  •     值得我们深思
  •     其实这是作者对于工业化现代化自身的一种反思,同时增加了一些经济学的分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