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病室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
ISBN:9787533917821
作者:巴金
页数:234页

章节摘录

  胡小姐已经转身走了,听见这句话,又回来对第九床说:“洪文全,你不要这样说。讲老实话,这个医院就是第四病室里讲话可以随便点。汪小姐人很平和,脾气是很好的,只要吵得不太厉害,她不会来干涉……”  “是,是,我知道。”第九床要笑不笑地说。  “你不信,你到第三病室去看看,那里也是一样的外科病室啊。”胡小姐起劲地说。  “第三病室,那是女病室啊。”第九床笑着说。  “女病室不是一样吗?女人跟男人有什么不同?”胡小姐大声反驳道。众人笑了起来。  “胡小姐,胡小姐。”忽然有人大声叫起来。声音对我是陌生的。但是我看见了那个人。是第二床,他正坐在床上。脸孔长得像马脸,年纪大约四十岁。  “哪样?”胡小姐转过身,就隔着两张直放的床(十一床和十二床)问道。  “我今天出院了,请你给汪小姐讲一声,叫‘入院处’早点结账。”第二床说。  “好,你现在就走?”胡小姐再问。她马上加一句:“现在‘入院处’还没有办公。”  “我下午走,我屋里人要来接我。”他带笑地答道。  “好的。”胡小姐答道。  “老苏,听见没有?人家出院有屋里人来接。你出院怎么样?”第八床带笑对第三床说。他那张猴子脸有趣地摇来摆去。两只蝴蝶翅膀仍旧耸在他的头发上。  “有你做伴还不是一样,”第三床抬起头来,把半个身子靠在壁上,伸手摸了一下他那突出的嘴唇,笑道。  “你这简直是胡说。怎么会是一样?你就是跟我出院吧,进了城,来得及,找个茶馆,吃杯茶。来不及,说声:‘后会有期,’就各自东西了。各人还要去找各人的住处。哪里比得上有家室的人!”第八床说。  “你们不要多讲话,大夫就要来哕。”胡小姐过来警告地说。  第八床伸了伸舌头,做个滑稽的怪相,就不作声了。第九床轻轻地笑了两声。病室里稍稍安静了片刻。一只小鸟的扑翅声很清楚地送进我的耳里。一个黑黄的影子在空中一晃。接着那只麻雀就站在梁上吱吱喳喳地叫起来。  “胡小姐,请你叫麻雀不要吵嘛。”第九床开玩笑地说。胡小姐忍住笑,装作没有听见,却有几个病人响应地笑了。  “老郑!老郑!大便盆!”第十一床粗声哀叫起来。  起初没有人理他。第八床自语似的说:“又在放警报了。”第三床接着说:“你喊老郑,现在不是他当班,你喊他干什么?”然而这样的话是不会被那个病人听懂的,他仍旧叫着:“老郑!老郑!”他的声音永远是痛苦的,虽然我在他的脸上看不出一点病痛的痕迹。  “十一床,你不要叫啊,老张就来啦。”张小姐站在条桌前大声对他说,我不知道他听见没有。他现在不叫了,却开始呻唤起来。又是受伤野兽的哀号似的痛苦的呻吟。  这叫声和呻吟使我烦躁……为什么没有人给他帮一点忙,减轻他的痛苦?为什么大家听着,看着,笑着?我想,我或者可以去为他找到老张。我便下床来。站着,我不觉得吃力。我决定走出去。我刚走到门口,就碰见杨大夫踏上石阶来。我有点儿不好意思地站住了。  “怎样?你又跑出去?少跑点啊!”她和蔼地笑了笑,像对孩子说话似的对我说。  “我到厕所去,”我惶惑中说出了一句假话,我本来用不着对她撒谎的。  她打量我一下,吩咐一句:“那么快点回来,冯大夫就要来哕。”她大步进了病室。  我在她后面应了一声,就走下石阶,顺着石板路,打算走到厨房里去。  老郑端了一个凳子坐在厨房门前。厨房里没有别人。我客气地问他:“老张在不在?”  “没有看见。你找他什么事?”老郑温和地说,他那张呆板的方脸卜露出了一丝笑意。  “我请他给十一床拿大便盆。”我答道。  “义是十一床。他一天就喊拿大便盆。拿去他又屙不出来。不要理他!由他去喊!”老郑做出厌烦的样子说。  “不过听他那样喊着,心里也有点儿难过。请你帮忙把大便盆拿给他吧。”我带了点恳求的调子微微笑道。  我看见他的脸部表情在变化。温和的微笑在他的方脸上出现了。他站起来,说:“我就给他拿去。”我觉得对付这个人我的办法收效了。  我高兴地回到病室里去。冯大夫还没有来。杨大夫同张大夫立在条桌前,一边看文件,一边商谈什么事情。我走过第十一床跟前,那个病人还在呻唤。我站住看他一眼。他张开嘴吐气,好像在哼一支歌似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两个黑眼珠慢慢地在移动,它们似乎在寻找什么东西。但是我又觉得他的眼光是茫然的眼光。好些颗汗珠停留在他的红黄色的额上。  “大便盆就给你拿来哕。”我对他说,我想给他带来一点安慰。他不回答,却把眼珠朝我站的方向慢慢地移动了一下。我想,他这个时候也许不是很清醒的了。  我刚在床上躺下,老郑把大便盆拿来了。“拿去,大便盆来哕。”他一面说,一面把大便盆塞到被单下面去。病人含糊地说了一句话,我听不清楚他说的是什么。  “好啦,好啦!我看你也该灌肠啦。大夫喊你多吃水,你偏偏不吃。你明明是跟你自己的性命赌气。你要舒服,你就该喊你们公司给你多送点钱来。”老郑又在那里咕噜了。病人反而静了下来。  “老郑,你跟他多讲有什么意思?我看他这个已经不行了。”第九床插嘴着,他说到“这个”的时候,用手指敲了敲自己的头。“今天你给老张代班吗?”第九床不等老郑答话,又接着问一句。  “不是代班。陆先生喊我给十一床拿大便盆来的。听见他那样呻唤,我心单也不好过。真是前世造了孽。”  “你有窄,请你去喊老许给我送一笼包饺来。”第九床客气地说。  “现在怕不行,大夫要来看病哕。”老郑说。  “那么你跟他说等一阵送来也好。我怕他又忘记哕。”  “好吧,”老郑答道。他又转过身子向着我们这一排病床问到:“还有没有人要买东西?我顺便一起带回来。”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巴金先生在我的记忆中,首先是一长串的书名。我二十岁时,有个女孩是巴金的崇拜者,喜欢没完没了谈论他。巴金小说并不以故事取胜,为了讨好爱好文学的美丽女孩,我牢牢地记住一些篇目。记得有一阵自己真被搞糊涂了,譬如有两篇小说的名字差不多,一篇《秋天里的春天》,是译作,另一篇《春天里的秋天》,是创作。那个女孩常用巴金小说来为难人,动不动玩点智力测验的小游戏,我不想让她太得意,又不愿意她太失望,在回答问题时故意犯些小错误。  因为有了电影《家》,有那么一批优秀的好演员捧场,上岁数的人提起巴金如数家珍。我的父亲一生以读书多自豪。他总结巴金小说,得出的结论是:能知道几个三部曲就行了,譬如“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譬如“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譬如“抗战三部曲”(即《火》三部曲)。与前面那个坚决不肯放过巴金的女孩不一样,父亲的兴趣是外国小说,他的结论属于删繁就简,该偷懒就偷懒。父亲认为,巴金作品看过一本《家》就足够。这样的观点我后来也经常遇到,听上去十分内行,课堂上老师这么说,论文中这么写,大致意思都是,巴金的代表作是《家》,放大一点再加上《春》《秋》,其他便不重要了,起码不那么著名。曾经听到一位研究专家言之凿凿,说巴金写完《家》以后,再也没有什么重要作品。这位专家的观点是“激流三部曲”一本不如一本,巴金不过是个走下坡路的作家,《家》让他达到了荣誉顶峰,然后一蹶不振,靠吃老本过日子。很长一段时间,我也相信这样的观点,熟悉的巴金只是一些书名和一本《家》。  老实说,我不是特别欣赏《家》,或许名气太大的缘故,或许故事简单而且概念化,说出来颇有些煞风景,我只是为写研究生论文才系统地阅读巴金。要研究这一段文学史,这样的重要作家自然绕不过去。我曾经有过一段认真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经历,那是一种地道的板凳功夫,狼吞虎咽了一大堆作品。有个朋友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花功夫阅读,他拿起一本早已发黄的书籍,轻轻拍了一下说,你像一个书虫似的,在这堆旧书上爬来爬去有什么乐趣。真说不清楚乐趣在哪里,如今回想起来,只能说自己不后悔这段经历。我一向读书很杂,有机会集中读些作品也是人生的一种造化,事实上,只有经过认真阅读,通过比较鉴别,才可能纠正以往约定俗成的一些错误观点。在我的阅读印象中,整体的现代文学似乎并不怎么样。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特色不在于成熟,而在于它的不断成长。前辈业绩并不像我们设想的那么高,一个朋友曾经有过两个尖刻的谬论,他觉得现代文学所以被拔高,一是那些写小说的人,本来不怎么样,一九四九年以后普遍做了文化官僚,掌握了话语权,因此难免自吹自擂和别人抬轿的嫌疑。二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现代文学成了反动作品,于是物极必反,毒草成了香花,受虐待转为资本,很一般的东西都跟着浑水摸鱼。  把中国现代文学说得如何成熟显然不恰当,更不恰当的是忽视了它的不断成长。研究一个作家,研究一个文学时代,忽视这种进步是不对的,也不公平。评价过高或者忽视进步,都是不可取的态度。某些流行观点根本经受不起检验,譬如武断地认定巴金在《家》之后便没有成功的作品。平心而论,仅仅是“激流三部曲”的后两部《春》《秋》,无论思想还是艺术,都明显要比《家》进了一步。为此,我曾和父亲展开讨论,也和读过巴金小说的朋友进行对话,结果发现包括父亲在内的不少人,对《家》之后的很多小说其实都没有认真拜读。大家的结论不谋而合,竟然都相信作者不可能再写出比《家》更出色的作品。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个作家早期作品的成功,掩盖或损害了其他作品的光辉,因为一些想当然的简单否定而不幸中断阅读。我们自以为是下了结论,轻易相信了这个结论,大家议论某些作品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一定真正熟悉它。  沈从文先生谈起创作经验,曾说过一个人只要努力写作,越写越好很正常。这观点用来形容巴金的小说最恰当不过。巴金早期的作品中,艺术上有些粗糙之外,阶级斗争成了重要元素,社会问题是首要问题。譬如《家》是一部典型的反封建教科书,所有道理都显而易见,高老太爷象征什么,觉新和觉慧代表什么,留下的是一种标准答案。

书籍目录


小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附录一:谈《第四病室》
附录二:关于《第四病室》

作者简介

这三部小说,被后人称为“人间三部曲”,是中国现代文学泰斗巴金后期小说的扛鼎之作,长篇绝唱。本套书可以说是巴金创作艺术的高峰,整体创作风格陡然一变,由早期的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冷静深刻的人生世相的揭示,其艺术水准远在成名作《家》之上。

  巴金可以说是三部曲的专家,他写过“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革命三部曲》;而那部巨作《火》,因书分三册,又被称为《抗战三部曲》。现在他的《憩园》、《第四病室》、《寒夜》合称为《人间三部曲》。 《第四病室》比《憩园》篇幅略长,约十五万字,题材很别致,萧红的《呼兰河传》,写一座小城;老舍的《四世同堂》写一条胡同;巴金这部小说则写战时一间医院;以一个病人的十八天日记,体现了战时大后方的众生相。谈到黑暗惨苦,俗云:“十八层地狱”,而《第四病室》年写的可说是第十九层地狱。住院病人要自己买特效药、胶布、手纸;许多病人买不起特效药,在床上哀号着死去;有些病人付不出小费,工友不清理便器,以致被大小便憋得呼天喊地……可是在漆黑苦难之中,竟有温情和爱的萤火闪闪流光;那浓发大眼、柔情似海的杨木华医生,那为病人义务清理便器的饭馆伙计老许,遂成为枯冬里的春讯,地狱里的天使了。

图书封面


 第四病室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2009年冬,我为了考研,读了巴金先生的《寒夜》,那是我读过的最凄冷的小说了,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崇拜巴金先生的文字,很神奇的,他那澎湃的情绪与感染力,如此彻骨寒的文字,居然把无处安放的我拉至平衡处。陪伴了我度过那个寒冷的冬天,那段考研岁月。2012年冬,时隔三年,我考研失败成为一名教师。过的终究是清冷的日子,又十分怀念那个读《寒夜》的冬天,于是我买来了他的这一部《第四病室》,苦涩地读了起来。到底是时不我与,当下缺乏奋斗目标的我读巴金的这部日记体小说,居然磨磨蹭蹭地看了两三个月,每每都是因看不下那些凄苦的病痛而放下本书,我的日子已经够清冷,再阅读这些字字伤痛的文字,真使我痛上加痛,不堪忍受。直至今天,我强忍着那些刺眼的文字,终于把它看完。它又一次把我拉到了一个温暖的处所。“多读书,多认识人,多了解人会扩大你的眼界,会使你变得善良些,纯洁些,或者对别人有用些。”杨大夫如是说。也正因这个角色的存在,使得主人公陆先生在病痛中得到些许慰藉,也使得整部小说透着一丝温情。1944年,那个战争年代的病院,充斥着死亡与病痛,还有各种讥讽与冷漠,实在让人不忍直视,而身陷其中的陆先生却因为病痛只能眼睁睁地被动地承受一切,一个23岁的年轻人,被迫在一个小空间里观看着一幕幕个人的悲痛与离世,丝毫的亲情、友情甚至爱情都不涉及,或是巴金先生有意创造出这样一个隔离空间。如此的个人消化,如此年轻的生命或许会加速苍老。把你从住院到出院这个过程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便成为一部小说,过程非常简单,咀嚼的却是微缩的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在今年这样一个暖冬,读了这部小说,我想我会更有勇气去面对苦难人们的表情,去承受更广阔的生命,而淡化对自己当下生活无病呻吟式的自怨自艾。
  •     巴金笔下的第四病室中的情节和当代社会一些现象不谋而合,看它就会再被肮脏的环境的恶心感觉中觉得心情沉重,因为,他们彼此间充满了爱与信任。。。也许社会才是那些丑陋的根源。
  •     看过巴金的《春》,暂时借不到《家》和《秋》,感觉巴金写的小说还不错,就借了他的另一本,也就是《第四病室》。小说挺短的,可以很快看完,内容也很通俗易懂,看完也还算有些感触。开篇的小引很奇怪,写的让我以为是巴金整理编辑读者寄来的病中日记,直到文章结尾才发现,原来小引那部分就已经是小说的开始了,也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开篇就讲到杨医生的结局,我觉得有点突兀,但好在结尾有解释一下,不然才疏学浅的我还真看不出其中的含义。但作者对于杨医生这样一个虚构出来的,关心病人,有人性,有人情味的医生,不被当时的丑恶环境所玷污的人格,她无法在当时的制度下生存,所以安排她死去。而后又期盼会有这样的希望存在而将她的命运改写,我觉得这个情节设计是很好接受的,并且值得称赞。整篇小说绝大部分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使得这部小说非常通俗易懂,读起来很轻松。而且对于病室中的情节的还原也展现得不错,对于各个病床上的人,医生,护士,工友,病人家属,好多人物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病室中的一些很恶心的情景,不公的现象,冷些的人情……作者在结尾反复说明,在当时错误的制度下是必然出现这种情况的,罔顾病人生死,惟金钱视重。又举了新时代的丘××被烧伤而医护人员全力抢救的事例,是想通过对比说明制度的好坏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不同的社会现象。但我想说的是,即使是当今社会,我不敢说现行的制度不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问题的,就举医院这个例子,难道现在的医院中类似的不公现象就不存在了?呵呵。我不否认存在有如杨医生那么好的妙手仁心的医生,他们的存在是非常伟大的。一直以来都觉得如果医生没有那些令人发指的黑暗面的话,真的是最伟大的职业之一了。他们所要承受的以及付出的都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他们身上除了医术高明之外,那种对生命的怜悯简直是人性光辉的体现。他们要面对很恶心的伤口,要面对不同情绪的病人,要面对超强度的压力,我觉得这个职业真的是很神圣伟大的。可一旦这份人性的光辉被金钱势利所掩盖的话,也只落得令人鄙视的下场了,尽管现如今的病人都是敢怒不敢言,毕竟还要治病。直到现在,那种不收红包就不给好脸色看的医生简直可以说还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我曾经非常美好地以为这种塞红包只是病人一厢情愿的心理安慰,医生们实际上是不在乎这些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没有红包的病人要面对的是医生的颐指气使,要看脸色,本来就已经生病够倒霉的,还要忍受这些。当然,好的医生还是存在的,也遇见过,我觉得他们配得起伟大这个词,也值得我们尊敬。而对于从旧时代到现在依然存在的医院陋习,罄竹难书。想到老郑在病人需要帮忙的时候,因为没给几个小费于是不管病人死活,任其哀嚎。真的很想打个问号,金钱对于这些人来说真的比生命还重要?倒是老许这个形象使人有点安慰,他会特地去跟第五床嘘寒问暖,会对他微笑,对病人客客气气的。还有胡小姐,我觉得她是护士里面顶好的一个了,也不嫌弃病人,还跟病人打趣儿。可是说到护士“假清高”不给病人倒尿壶,我也不知道要作何判断。这也许本来就不是护士小姐的工作,但是在病人已经痛苦到不行的时候还分这些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令人愤恨的还有第四病室的其中几个病人对于某个痛苦到不行的病人所发出的嚎叫居然视若罔闻,甚至是说风凉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已经是令人不满了,如果还说上风凉话不顾病人死活,真的是很过分。一条生命在身边死去都无法引起他们的同情吗?第二床那位患梅毒的老人,对于这一个情节我也是看到作者结尾的附录才看懂一些的。我自己对于这对父子的看法也是比较模糊的,说不清是父亲冥顽不灵还是儿子不孝,老人的病给儿子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可即使这样却依然坚持吃素而不进补配合治疗。儿子每次来看父亲都要经常洗手,还有些许关于他对父亲显露出来的厌恶,又让我不知道该不该称他为孝。这本书的封面写着人间三部曲,看完内容,确实配得起这个头衔。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云海任君游
  •     这本书和家春秋不是同一感觉
  •     虚构的医生形象太做作
  •     希望是虚构的,只因当时的人们需要。
  •     当时感觉挺不错的
  •     想起这本小说,我就想起了车祸那天在那家小医院的场景。真正的难受,难受到发现自己真的是要别人照顾的病人,身体上的疼痛比不了内心无比的脆弱和崩溃,但是那两个和外公外婆年纪相仿的护工,带给我的温暖,此生,恐是很难忘了。如同这本书曾带给我的温暖,暖暖,在心间。
  •     题材不是我喜欢的,写医院的,我也不喜欢写都市的,工业之类的。写一个病室,由于病室范围所限且时间非一两日容易出现流水账,写的人物和医生略杂,多,综合来说没有亮点。
  •     写得的确是太宽容了。
  •     患者角度的病房对学医的我冲击颇深
  •     觉得这么多年过去了,病室里面的故事都没变过
  •     善良的主人公,充满暗示性的病室,小小的房间就是这个大大社会的缩影。巴老的后记写的那么动人TVT但是巴老的后记有点太红了吧= =虽然小蓝是个笨蛋,但是他弟弟在医疗方面也好不到那里去啊(跪
  •     收藏书!
  •     那个时候的钱是怎么回事啊,一天50算少吗,工资4000算少吗,小费40算少吗。。啊啊。。话说看这个让我想起我以前在医院的说,也有一个阿姨一直不吃东西,晚上突然吃了不少,结果呜呼哀哉了,不过完全是医生的错。打麻药啊,痛啊,吐啊,叫啊嚷啊,买饭啊,啊啊啊,我痛苦的回忆
  •     看完《家》顺道看的,内容不太记得了,只是觉得还不错
  •     流水账,乱。但巴金的后期小说实在有种中气十足的“现实主义”感,越读越沉浸,仿佛置身在那个混乱、狼狈、地狱般存在却还可以苦中作乐、寻求光明的病室。
  •     巴金人间三部曲:第四病室
  •     普通人的气息扑面而来
  •     这是一个年轻人住院时写的“病中日记”,第四病室是一间容纳二十四张病床的外科病房,在病室里病人痛苦挣扎、垂危直至死亡,医生护士关爱病人,其他工作人员却是拿钱办事少一分都不行,作者透过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故事,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的悲观、民族的苦难图景。
  •     医院病房这种地方大概最能表现出人情冷暖,生死离别。
  •     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个医院就是华西。
  •     这个狭小的空间是社会的集体缩影。杨木华是一点光亮,但是终究是苍白无力的。
  •     巴老的作品,价格便宜
  •     还是一样喜欢
  •     但看标题很有种《第六病室》的感觉。巴金的这部作品前前后后改了很多次,书中床号、人物错杂,病情烦乱,压抑人情绪。人来人往,深刻体现了人际冷漠,医患关系紧张。临床的惨死,病友的嘲弄,无知年代的苍凉往事,一切都在医院大门在身后合上的刹那绝迹。
  •     巴金的东西就是这么容易快读!不过我想知道,在医院搞“群众专政”是怎么搞的...怎么这种呼唤爱的玩意儿也反动了...
  •     没想到几个主角的年纪那么小;病人没有钱啊治病,医生也很难过呀;这个书算是巴金写的么?不是怀民么?
  •     以小见大。
  •     以小窥大
  •     放假时无聊中看了一遍,这本书描写细腻,尤其对人物。混乱的年代,短短的几天,却是难得的“安宁”。第四病室的室友走了几个,来了几个,就像看过了了十几种人,每天虽然出点小插曲,但比起外面的混乱,这里也算是一个安静的栖息之地,不乏善良的人竟是病人们和与病人们打交道的人们。
  •     以生死狼狈为切入点,抒发的意味不过是对社会无关痛痒的鞭挞,若读者心里早已褪淡愤世嫉俗的重影,读上一通或许很难与故事渗透出的揭示精神暗合。真抱歉,我就是这样的读者,不太觉得世道人心里还有什么再值得耗费心思同仇敌忾,平静地往后翻页,想到困苦暗疾,只感到力不能逮。读过巴金《第四病室》。
  •     心里描写入木三分,感同身受
  •     个人不太喜欢
  •     真的很一般
  •     第四病室
  •     医院聚集了各个阶层的痛苦,一个深刻的小社会。
  •     看了一半,前后的内容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一个小空间,人间百态。带着戏谑的眼光,看别人。
  •     读过《第四病室》心中除了麻木,便只剩下不甘。这个世间,多的形形色色的人,便多的形形色色的事。对现在这个社会来说,也许只剩下几个字了吧。
  •     记录性小说,作者将自己在医院的情景记录下来,人物特色鲜明,语言淳朴。
  •     我突然觉得这个病房太空阔,电灯太亮,人声太稀。我只想哭
  •     便宜凑单等有空再看,质量尚可
  •     一室百态!
  •     解放前的社会缩影,第六床死的很冤
  •     陆先生和杨大夫这唯二的虚构人物,恰恰是整个故事最不真实的部分。大概,巴金的散文比小说要好。
  •     虽然没有什么具体的故事情节,但书中对人物的描写极其细腻,会让你忍不住的继续看下去,同时也深刻的反应了当时社会中低层人民的生活,很多人因为没有钱而在医院中慢慢的等死,同时也揭露了现在社会中仍然存在的医生道德素质问题。。。
  •     不能共存的爱,是一种毒药。。。
  •     人来人往,死了就那么一回事。周围的生活不会因此而改变多少。
  •     政治色彩干扰严重
  •     很有意思,作为一本当代文学著作来说
  •     留下您对这本书的简短评论吧
  •     日记式的写法,叙述了第四病室的病人百态,不去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感情,或者揭露了社会怎样的现象,看着也觉得每个人的人在生病的时候如此不同,还是很有感概。看着巴金先生写的病室的状况,脑海里也会浮现出一幅幅的病室画面,清晰真实。
  •     民国
  •     然而并没有看进去
  •     真实
  •     巴金小说极易被忽视的一本,却是我觉得最好的一本
  •     巴金小说里,好像不是特别好的一本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