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选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1
ISBN:9787020036202
作者:余冠英
页数:234页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国风
1 周南
2 召南
3 邶风
4 鄘风
5 卫风
第二部分 雅·颂
1 小雅
2 大雅
3 周颂

作者简介

《诗经》最早只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开始尊之为“经”,此后才称为《诗经》。《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共收诗305篇。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前后约600年时间。《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民间歌曲,包括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风、庸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本书在选编时为抒情性、艺术性较强且内容具有代表性为原则进行遴选,在忠实原诗、讲求出处的基础上,以准确、生动、优美的文辞对这些古诗歌进行译注,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读者能突破古奥生涩的文学语言的迷障,自由徜徉于古典诗歌的长河中,获得美的愉悦。


 诗经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英译为:The Book of Songs)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论语·子罕》孔子曾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诗经》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孔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 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雅又有“正”的意思,被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孟子: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两次提到《诗经》“《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董仲舒: “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说:《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毛诗序》,书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     旧的随笔。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大学时一次选修课讲到这首诗,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头一句一下子就辽远起来”,我草草听过去,诗经多以山川树泽起兴,那时候的城郭外头就是山河草木,眼中所见,就在诗里唱出来呗。我记得书里这首诗解释成送汉水神女,喜悦而歌,准备车马去相迎。砍下树木来做婚礼上的“束薪”,那用绳索紧扎起来的荆条,象征夫妇相爱。“这是一首伤心的歌”,老师却如此说,翘翘错薪,那么可爱的灌木,要砍掉了。那个姑娘要出嫁了,我要喂饱她的马。忘了老师那时什么表情,我自此记下了这首诗。几日来作实验的地方是郊野,远处山峦树木历历在目。我想起这首汉广,也许曾有那么个人在荆花盛开的山坡上远远的看,看汉水,或是别的什么河流,看急流,对岸,远处道路,地平线上的树木。那些树木好像伸手可及,却是飞鸟也未必能飞上去栖息。那个女孩子如此之近,却如此不能接近,如同夏日里滔滔汉水无法泅渡,只有等待冬天的津梁,可如今再也不用等了。荆条尚嫩,荆花尚开,就要生生连枝砍下做婚礼的装饰。她出嫁了,我却要去喂她的马儿。若是少年唱到言秣其马,会伏地大哭吧,或是咬紧牙关的沉默。能长叹一声“汉之广矣”,当是很久之后了。或者在日后的某年又登上高山,看远处的河流和那些车马曾走的道路,或者是又有人砍伐荆条,或者是汉水终于安静下来可以从容渡过。或者某一年,迎来了自己的绸缪束薪之夜。或者什么都不是,只是无端思想起。道路就这样逢河流而断,回忆在那一天终结,歌声在这里停止。我也只说这么多好了。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那天Linz看到汉广,于是说起“燕燕”,正合我的心思。还是在大学的选修课上,老师和汉广一起讲了“燕燕”,这是一首国君送妹妹远嫁的歌,骨肉分离,流泪难舍。实验的山坡上常有燕子侧着肩膀擦着地随意翻飞,一会儿就把白色的腹部转过来,一会儿又是黑色的背,那么近,却从不在人身边停下。我头一次这么清楚的看燕子,忽然又想起“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我想那送别的少年停在山梁上,燕子在山梁上结对翻飞,上下不定,飞远了忽而又折回,可是车里的人马上去了就一定再不回来。远送于野,远送于南,那人要去的却更远不知何处。一声道别,车子就沿着细长的道路渐远渐小,直没入萧萧草木。少年伫立高处,泪落却不敢掩面擦拭,只怕阻了望远人的眼,而燕子还在不知愁苦的飞.少年终会停了哭泣寻来路,分别终不可免,再舍不得,一同长大的可爱妹妹总要远嫁为人妇。善良聪慧的妹妹,曾给哥哥的心带来这么多慰藉,也会给那个陌生的人无尽幸福。而自己也将独自面对家国大计,再不是流泪的孩子。另有别的解释,说这是卫国国乱之后先君夫人送先君妾回国时所作的歌,国难之痛蕴于离愁别恨之中。或许如此,但歌谣流传非止一时一地,说不准真的曾有这么一个兄长在送别妹妹的时候唱起这首歌来。我也更喜欢把它看成是一个手足分别的故事,一个少年长大成人的故事。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为什么这是最好的一句诗呢?
  •     不可辩驳的经典。单纯,质朴。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没有矫饰过的民生百态
  •     没有拼音注释
  •     适合一般的阅读
  •     “诗骚精读”,又名“风骚入门”来着~
  •     很好
  •     曾经抄了两遍。可惜不是全的。
  •     看完了也不记得 记得了也背不出
  •     作为中国人都没读过完整的感觉很丢脸
  •     这个系列的错误之多,我已经不想再说了
  •     大学必读嘛。
  •     不是单纯的普及读本,每一处注释都经过认真的考订,译文尤其精审,虽然读起来非常平易。
  •     余本是经典。据说,过去有很多人为孩子取名都是从《诗经》中选择的。因为诗经的语言,蕴藉古雅。
  •     虽然不太喜欢口语化的翻译方法,但是很喜欢它的选篇,且保留了原字风貌,虽说我看不大懂
  •     备课之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