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研究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301106518
作者:彭克巽
页数:528页

作者简介

本书主要依据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文本、创作笔记、文论和文学书信的研读,探讨这位小说家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发展的轨迹。在回顾重要的陀氏评论的同时,以小说原著的文本分析为主线,阐述了陀氏提出的“理想主义”、“达到幻想性的现实主义”和“完整的现实主义”等等的内涵和艺术特色。本书还论述了陀氏在艺术探新中同欧美及俄罗斯名家(如雨果、爱伦·坡、普希金、果戈理)进行的文艺创作对话。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1、《罪与罚》中描绘了主人公的三个梦境,均匀地安排在小说开场不久(第一部第五章),小说正中(第三部最后一章的结尾处)和小说的尾声中。三个梦境分别叙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各有象征,被折磨致死的老马象征民众的无边苦难,斧子的打击和哈哈大笑、浑身摇晃的老太婆或许可以理解为象征暴力行为的残忍和荒唐,旋毛虫是附着于人和动物体内的病菌,它被用来象征唯意志论、唯意愿论广泛传播的危险性。2、关于《白痴》,陀氏的一封信里如此说到:“小说的主要思想是描绘正面美好的人物……世界上只有一个正面美好人物,这就是基督,由此这个无法估量和无限美好人物的现象当然也就是无限奇迹……我只是想提一提,在基督教文学的美好人物当中最完整的是堂吉诃德。然而,他之所以美好,仅仅因为他同时是可笑的。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比起《堂吉诃德》来思想极弱,但仍然是宏伟的)也是好笑的并因此而取胜。对被嘲笑的、不了解自己价值的美好事物表示同情,从而也在读者中引起同情。这种同情的激起正是幽默的秘密所在。”3、《白痴》的中心主题正是主人公梅诗金公爵试图以基督教的同情心挽救女主人公纳斯塔霞被不公正的社会毁坏了的个性。……陀氏在描绘正面美好人物时,十分重视滑稽这一艺术要素,他的小说艺术辩证法要把崇高与滑稽集为一身,既激起读者的同情,也引起好奇心和兴趣。……《白痴》的艺术特征之一——幻想性和现实性艺术的融合。4、陀氏认为描写漂浮在表面上的生活不能称为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应当重视描写“在我们的精神发展中感受到的事物”,即我们的理想和思想,甚至是幻想及其发展的过程。陀氏对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看法是高度辩证的:他认为只有把现实生活中的理想、思想和思潮描绘出来,才能完满地表现出现实,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1880年2月24日,艺术科学院院长夫人托尔斯塔娅拜访陀思妥耶夫斯基,将自己女儿的一封信读给陀氏,信中说陀氏是“现实主义者,精细的研究者,心理学家,理想主义者和哲学家。”陀氏感到很振奋,认为还没有人曾经如此深刻地领会过他的作品。5、陀氏在1879年8月24日写给一位评论家的信中说:“我认为我的文学地位几乎是罕见的现象:作为持续不断地反对欧洲的原则的写作者,由于《群魔》,即由于反动性和蒙昧主义而永远地败坏了自己名声的人——然而这个人怎么仍然受到除了所有欧化的人们及其杂志、报刊和批评家之外的、我们的青年们的,那些最摇摆不定的青年们甚至虚无主义者们的承认?他们已经宣称,只有从我一个人身上期待着真诚和富于同情心的话语,认为只有我一个人是自己的指导作家。”由此可见,陀氏在真诚表达自己见解的同时又不能不考虑青年们的思想情绪。(大边想插说一句,鲁迅在青年问题上和陀氏何其相似!鲁迅在自己的杂文中就表示过自己努力揭示的令人消沉的现实和灰色的思想与青年盼望光明和希望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巨大矛盾及自己内心的冲突挣扎,这与陀氏是如此相似!)6、参照《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的注释,陀氏通过对斯麦尔佳科夫(《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真正弑父者)的思想的描述,批评了略知西欧文明一点皮毛的贵族仆人蔑视自己民族文化的现象,同时该注释还引用了《作家笔记》的一段话——“然而,在此应当特别指出,正是这些很少教养的、但已经得以接受文化的人们,即使只是薄弱地和表面地接受了文化,最多不过是在自己的某些习惯、新的偏见、新的服装中接受了文化——正是这些人总是从这样的事开始做起,那就是蔑视自己从前的环境、自己的民众,甚至是它的信仰,有时甚至蔑视到仇恨的地步。”轶事两件:1874年,陀氏的老友涅克拉索夫来访,约陀氏将新的一部小说(即后来的《少年》)给杂志《祖国纪事》,每一印张付250卢布的稿酬。陀氏原先的作品大多发表在《俄罗斯导报》上,所以他同该刊的编辑商量,但《俄罗斯导报》表示已经约好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所以不能以250卢布一印张的价钱接受陀氏的新作。于是,陀氏答应了涅克拉索夫的邀请并获得2000卢布的稿费预支。后来,陀氏得知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稿酬是500卢布一印张,而该杂志却不愿意给他250卢布一印张的稿费。于是乎,我猜测,陀氏心想,“NND,老子好歹也是个有点名气的作家,就算俺长得比托尔斯泰矮,也不至于短了俺的稿费不是。再说了,你们《俄罗斯导报》的这些臭不要脸的编辑、评论家,真是瞎了你们狗眼,难道你们不晓得俺在两个世纪之后是何等风光,弟子何其多哉乎!不过……唉,英雄总是被埋没的命啊,算了,洗洗睡了……”再说一句,《卡拉马佐夫兄弟》仍然是在《俄罗斯导报》上连载的……陀氏的处女作《穷人》写完后,不知该把作品送到哪里去,只好把小说送给文学界唯一的熟人、非著名诗人格里戈罗维奇,此人当时和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交往很密。不久,涅克拉索夫读完了《穷人》,激动地凌晨四点钟跑到陀氏的家中又叫又喊,差点儿哭起来。后来,涅克拉索夫将《穷人》推荐给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评论家别林斯基,并说“新的果戈理出现了!”别林斯基严肃地回答道,“在您那里果戈理们的生长有如雨后春笋。”但是别林斯基读完《穷人》后,立马请涅克拉索夫把陀氏找来,并且对其激赏了一番。再往后的故事大家就都晓得了,陀氏因此而声名鹊起,开始了自己漫长而辉煌的创作历程……
  •     1、1869年2月,完成《白痴》后陀氏在给斯特拉霍夫的信中说:“我有自己独特的对(艺术中)现实性的看法,那些多数人称为几乎幻想和例外的东西,对我来说有时恰恰构成现实的本质。”后来,陀氏还直接用“达到幻想性的现实主义”来概括自己的这种艺术风格。2、陀思妥耶夫斯基:“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这不对,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即描绘人的灵魂的全部深处。”3、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不是像傻子、狂热信仰者那样相信上帝的。”茨威格认为陀氏在信仰上帝时保持某些清醒,陀氏既是“最虔诚的信徒”,又是“极端的无神论者”。4、纪德:陀氏小说绝不诞生于对现实的观察,也不是诞生于一个预先设计的思想,而是诞生于思想与事件的相遇中,这两者紧密结合以致很难说哪个因素超过另一因素,可以说,他的小说中最为现实的场面,也是最富有心理学和伦理学意义的场面。5、罗扎诺夫在《关于宗教大法官的传说》中指出,与托尔斯泰相反,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的生活和人的精神中尚未定型的东西的分析家;他塑造的人物在我们身上引起的主要的东西是思考,而不是直观,他所展示的是“人的良心深处”和“人的非理性的本性的集中点”;陀氏具有一系列宗教思想,“他由怀疑过渡到信仰,再由信仰回到怀疑,只是在否定中是坚定的,在肯定中他是动摇的”。罗扎诺夫在《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课堂上》中进一步指出陀氏是“我们,或许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辩证法作家的范例”,使读者难于单纯地回答他笔下的某个人物仅仅是个罪犯、妓女、酒鬼等等,例如,酗酒有什么正面的东西?然而陀氏却通过《罪与罚》中马尔梅拉多夫的故事迫使许多人倾听醉鬼的忏悔,倾听,惊诧,为这忏悔而哭泣;陀氏实现他的辩证法不是像柏拉图和黑格尔那样在逻辑中,在公式中,而是在艺术上,并且通过它将丑与美混合在一起。6、别尔佳耶夫:陀氏以其艺术渗透于思想生活的本原,而思想的生活渗透于他的艺术。思想在他那里过着有机的生活,具有自己无法阻挡的、活生生的命运。别尔佳耶夫还认为“托尔斯泰的艺术是阿波罗的艺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是迪奥尼索斯(酒神)的艺术。”然而陀氏在迪奥尼索斯的狂欢要素中保持了令人惊奇的理智的力量。“折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与其说是关于上帝的主题,不如说是关于人及其命运的主题,人的精神的秘密折磨着他。他的思想为人类学而不是神学所占据。他不是作为多神教徒,也不是作为自然人解决关于上帝的主题的,而是作为基督教徒,作为精神的人解决关于人的主题的。”7、英国评论家J.M.默理提出陀氏在作品中抹去了时间的知觉,这种时间知觉的缺乏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没有时间的世界”和“处在时间中的世界”不断混合在一起,“处在时间中的世界”是陀氏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与他的前辈小说家共同的东西,“超出时间之外的世界”是他想象的创造物。8、茨威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存在于梦幻和燃烧着的明晰现实之间。如果说在狄更斯笔下一切的愿望的结局总是这样的:一座温馨的农家小院坐落在绿荫深处,里面住着一群快乐的孩子;而在巴尔扎克笔下,结局总是一座住着贵族或百万富翁的宫殿;那么陀氏的主人公则不愿停留,甚至在幸福身旁也根本不停,他们全都想继续前进,都怀着一颗折磨他们的更高贵的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只有在兴奋、热情、情绪激动的状态下才显得生动。9、鲁迅:“……但是,即使他是神经病者,也是俄国专制时代的神经病者,倘若谁身受了和他相类的重压,那么,愈身受,也就会愈懂得他那夹着夸张的真实,热到发冷的热情,快要破裂的忍从,于是爱他起来的罢。”10、恩格尔哈德:陀氏所写的不是18世纪风味的哲学小说,而是关于思想的小说;就像冒险、轶闻和生活生活图画等等成为其他小说家描写的客体那样,思想成为陀氏小说描写的客体。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想买这本书都不知道能去哪里买了,当时在图书馆看到时实在太激动了,分析得相当的确切啊
  •     复述故事情节+资料汇编
  •       1、《罪与罚》中描绘了主人公的三个梦境,均匀地安排在小说开场不久(第一部第五章),小说正中(第三部最后一章的结尾处)和小说的尾声中。三个梦境分别叙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各有象征,被折磨致死的老马象征民众的无边苦难,斧子的打击和哈哈大笑、浑身摇晃的老太婆或许可以理解为象征暴力行为的残忍和荒唐,旋毛虫是附着于人和动物体内的病菌,它被用来象征唯意志论、唯意愿论广泛传播的危险性。
      
      2、关于《白痴》,陀氏的一封信里如此说到:“小说的主要思想是描绘正面美好的人物……世界上只有一个正面美好人物,这就是基督,由此这个无法估量和无限美好人物的现象当然也就是无限奇迹……我只是想提一提,在基督教文学的美好人物当中最完整的是堂吉诃德。然而,他之所以美好,仅仅因为他同时是可笑的。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比起《堂吉诃德》来思想极弱,但仍然是宏伟的)也是好笑的并因此而取胜。对被嘲笑的、不了解自己价值的美好事物表示同情,从而也在读者中引起同情。这种同情的激起正是幽默的秘密所在。”
      
      3、《白痴》的中心主题正是主人公梅诗金公爵试图以基督教的同情心挽救女主人公纳斯塔霞被不公正的社会毁坏了的个性。……陀氏在描绘正面美好人物时,十分重视滑稽这一艺术要素,他的小说艺术辩证法要把崇高与滑稽集为一身,既激起读者的同情,也引起好奇心和兴趣。……《白痴》的艺术特征之一——幻想性和现实性艺术的融合。
      
      4、陀氏认为描写漂浮在表面上的生活不能称为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应当重视描写“在我们的精神发展中感受到的事物”,即我们的理想和思想,甚至是幻想及其发展的过程。陀氏对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看法是高度辩证的:他认为只有把现实生活中的理想、思想和思潮描绘出来,才能完满地表现出现实,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1880年2月24日,艺术科学院院长夫人托尔斯塔娅拜访陀思妥耶夫斯基,将自己女儿的一封信读给陀氏,信中说陀氏是“现实主义者,精细的研究者,心理学家,理想主义者和哲学家。”陀氏感到很振奋,认为还没有人曾经如此深刻地领会过他的作品。
      
      5、陀氏在1879年8月24日写给一位评论家的信中说:“我认为我的文学地位几乎是罕见的现象:作为持续不断地反对欧洲的原则的写作者,由于《群魔》,即由于反动性和蒙昧主义而永远地败坏了自己名声的人——然而这个人怎么仍然受到除了所有欧化的人们及其杂志、报刊和批评家之外的、我们的青年们的,那些最摇摆不定的青年们甚至虚无主义者们的承认?他们已经宣称,只有从我一个人身上期待着真诚和富于同情心的话语,认为只有我一个人是自己的指导作家。”由此可见,陀氏在真诚表达自己见解的同时又不能不考虑青年们的思想情绪。(大边想插说一句,鲁迅在青年问题上和陀氏何其相似!鲁迅在自己的杂文中就表示过自己努力揭示的令人消沉的现实和灰色的思想与青年盼望光明和希望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巨大矛盾及自己内心的冲突挣扎,这与陀氏是如此相似!)
      
      6、参照《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的注释,陀氏通过对斯麦尔佳科夫(《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真正弑父者)的思想的描述,批评了略知西欧文明一点皮毛的贵族仆人蔑视自己民族文化的现象,同时该注释还引用了《作家笔记》的一段话——“然而,在此应当特别指出,正是这些很少教养的、但已经得以接受文化的人们,即使只是薄弱地和表面地接受了文化,最多不过是在自己的某些习惯、新的偏见、新的服装中接受了文化——正是这些人总是从这样的事开始做起,那就是蔑视自己从前的环境、自己的民众,甚至是它的信仰,有时甚至蔑视到仇恨的地步。”
      
      
       轶事两件:
      
       1874年,陀氏的老友涅克拉索夫来访,约陀氏将新的一部小说(即后来的《少年》)给杂志《祖国纪事》,每一印张付250卢布的稿酬。陀氏原先的作品大多发表在《俄罗斯导报》上,所以他同该刊的编辑商量,但《俄罗斯导报》表示已经约好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所以不能以250卢布一印张的价钱接受陀氏的新作。于是,陀氏答应了涅克拉索夫的邀请并获得2000卢布的稿费预支。后来,陀氏得知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稿酬是500卢布一印张,而该杂志却不愿意给他250卢布一印张的稿费。
       于是乎,我猜测,陀氏心想,“NND,老子好歹也是个有点名气的作家,就算俺长得比托尔斯泰矮,也不至于短了俺的稿费不是。再说了,你们《俄罗斯导报》的这些臭不要脸的编辑、评论家,真是瞎了你们狗眼,难道你们不晓得俺在两个世纪之后是何等风光,弟子何其多哉乎!不过……唉,英雄总是被埋没的命啊,算了,洗洗睡了……”再说一句,《卡拉马佐夫兄弟》仍然是在《俄罗斯导报》上连载的……
      
      
       陀氏的处女作《穷人》写完后,不知该把作品送到哪里去,只好把小说送给文学界唯一的熟人、非著名诗人格里戈罗维奇,此人当时和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交往很密。不久,涅克拉索夫读完了《穷人》,激动地凌晨四点钟跑到陀氏的家中又叫又喊,差点儿哭起来。后来,涅克拉索夫将《穷人》推荐给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评论家别林斯基,并说“新的果戈理出现了!”别林斯基严肃地回答道,“在您那里果戈理们的生长有如雨后春笋。”但是别林斯基读完《穷人》后,立马请涅克拉索夫把陀氏找来,并且对其激赏了一番。再往后的故事大家就都晓得了,陀氏因此而声名鹊起,开始了自己漫长而辉煌的创作历程……
      
  •       1、1869年2月,完成《白痴》后陀氏在给斯特拉霍夫的信中说:“我有自己独特的对(艺术中)现实性的看法,那些多数人称为几乎幻想和例外的东西,对我来说有时恰恰构成现实的本质。”后来,陀氏还直接用“达到幻想性的现实主义”来概括自己的这种艺术风格。
      
      2、陀思妥耶夫斯基:“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这不对,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即描绘人的灵魂的全部深处。”
      
      3、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不是像傻子、狂热信仰者那样相信上帝的。”
      茨威格认为陀氏在信仰上帝时保持某些清醒,陀氏既是“最虔诚的信徒”,又是“极端的无神论者”。
      
      4、纪德:陀氏小说绝不诞生于对现实的观察,也不是诞生于一个预先设计的思想,而是诞生于思想与事件的相遇中,这两者紧密结合以致很难说哪个因素超过另一因素,可以说,他的小说中最为现实的场面,也是最富有心理学和伦理学意义的场面。
      
      5、罗扎诺夫在《关于宗教大法官的传说》中指出,与托尔斯泰相反,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的生活和人的精神中尚未定型的东西的分析家;他塑造的人物在我们身上引起的主要的东西是思考,而不是直观,他所展示的是“人的良心深处”和“人的非理性的本性的集中点”;陀氏具有一系列宗教思想,“他由怀疑过渡到信仰,再由信仰回到怀疑,只是在否定中是坚定的,在肯定中他是动摇的”。
      罗扎诺夫在《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课堂上》中进一步指出陀氏是“我们,或许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辩证法作家的范例”,使读者难于单纯地回答他笔下的某个人物仅仅是个罪犯、妓女、酒鬼等等,例如,酗酒有什么正面的东西?然而陀氏却通过《罪与罚》中马尔梅拉多夫的故事迫使许多人倾听醉鬼的忏悔,倾听,惊诧,为这忏悔而哭泣;陀氏实现他的辩证法不是像柏拉图和黑格尔那样在逻辑中,在公式中,而是在艺术上,并且通过它将丑与美混合在一起。
      
      6、别尔佳耶夫:陀氏以其艺术渗透于思想生活的本原,而思想的生活渗透于他的艺术。思想在他那里过着有机的生活,具有自己无法阻挡的、活生生的命运。
      别尔佳耶夫还认为“托尔斯泰的艺术是阿波罗的艺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是迪奥尼索斯(酒神)的艺术。”然而陀氏在迪奥尼索斯的狂欢要素中保持了令人惊奇的理智的力量。
      “折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与其说是关于上帝的主题,不如说是关于人及其命运的主题,人的精神的秘密折磨着他。他的思想为人类学而不是神学所占据。他不是作为多神教徒,也不是作为自然人解决关于上帝的主题的,而是作为基督教徒,作为精神的人解决关于人的主题的。”
      
      7、英国评论家J.M.默理提出陀氏在作品中抹去了时间的知觉,这种时间知觉的缺乏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没有时间的世界”和“处在时间中的世界”不断混合在一起,“处在时间中的世界”是陀氏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与他的前辈小说家共同的东西,“超出时间之外的世界”是他想象的创造物。
      
      8、茨威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存在于梦幻和燃烧着的明晰现实之间。如果说在狄更斯笔下一切的愿望的结局总是这样的:一座温馨的农家小院坐落在绿荫深处,里面住着一群快乐的孩子;而在巴尔扎克笔下,结局总是一座住着贵族或百万富翁的宫殿;那么陀氏的主人公则不愿停留,甚至在幸福身旁也根本不停,他们全都想继续前进,都怀着一颗折磨他们的更高贵的心。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只有在兴奋、热情、情绪激动的状态下才显得生动。
      
      9、鲁迅:“……但是,即使他是神经病者,也是俄国专制时代的神经病者,倘若谁身受了和他相类的重压,那么,愈身受,也就会愈懂得他那夹着夸张的真实,热到发冷的热情,快要破裂的忍从,于是爱他起来的罢。”
      
      10、恩格尔哈德:陀氏所写的不是18世纪风味的哲学小说,而是关于思想的小说;就像冒险、轶闻和生活生活图画等等成为其他小说家描写的客体那样,思想成为陀氏小说描写的客体。
      
  •     很好的研究
  •     我文学批评的启蒙读物,陀氏的书零零散散青年版缩减版读过不少,这本书读了一半才真正看起了原版,看着这本书里厚厚的笔记,哎,那时候年轻啊。
  •     从细读出发研究陀小说中的诗学
  •     四分之三是陀氏小說的情節簡述,穿插着其生平和他人的評價。值得一讀的是序論部份和後面列出的參考書目。
  •     个人觉得很不错很不错 陀氏的“宗教大法官”太高了
  •     彭先生的语言不敢恭维啊,病句已成通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