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日记》书评

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1-01
ISBN:9787531429722
作者:季羡林
页数:422页

迷茫的大学

在大学期间读感觉很能体会到季老的感受,原来毕业即失业这句话在70年前也这么时兴,只是读完整本书也不知道季老当时有妻小了。大师在和我一样的年纪也有一样的迷茫,后记说到得到德国留学的机会是幸运,但是我觉得这个机会是必然,从季老一开始选择清华,学德语就留下伏笔,当时的大学生真的要看好多书啊,这本书每天都记录看了多少书又翻译了多少文章,还让我认识了诗人赫德林。在年轻的时候也会因为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朋友而慨叹的时候,也会有因为被别人瞧不起,误会而产生的愤怒,难过。这些敏感的内心让我也有同感。让我这样普通的人也有了改善自己的愿望,鸡汤的来一句越努力越幸运吧。

咦,季老年轻的时候也这样啊!

可能是从小所受的那一种伟大人物总是高大全的教育的毒害,意识里总是给伟大的人物高高地摆在神堂上。看此书的时候,心里最常说的是:咦,季老年轻的时候也这样啊!可是伟大者仍旧是伟大的,这些琐事并不妨碍他的伟大,反而令人感受到一种亲近。

原来胡适和季羡林年轻的时候也很堕落.开心网上转帖39465次(截止至2009.10.11)

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 二日 今天才更深切地感到考试的无聊。一些放屁胡诌的讲义硬要我们记! 大千走了,颇有落寞之感。 十三日 昨夜一夜大风,今天仍然没停,而且其势更猛。 北平真是个好地方,唯独这每年春天的大风实在令人讨厌。 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 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二日 今天作Faust的Summary 无论多好的书,even Fausteven Faust。 只要拿来当课本读,立刻令我感觉到讨厌,这因为什么呢?我不明了。 过午看女子篮球赛,不是去看想[打]篮球,我想,只是去看大腿。 因为说到篮球,实在打得不好。 三日 今天整天都在预备Philology,真无聊。我今年过的是什么生活?不是test, 就是reading report,这种生活,我真有点受不了。 四日 今天早晨考Philology,不算好。 过午作Faust的Summary,也不甚有聊。 这几天来,一方面因为功课太多,实在还是因为自己太懒,Hlderlin的诗 一直没读,这使我难过,为什么自己不能督促自己呢?不能因了环境的不顺利, 就放弃了自己愿意读的书(写文章,也算在内)。 五日 今天又犯了老毛病,眼对着书,但是却看不进去,原因我自己明白:因为近几 天来又觉到没有功课压脑袋了。我看哪一天能把这毛病改掉了呢?我祈祷上帝。 零零碎碎地看了点Hlderlin,读来也不起劲,过午终于又到体育馆去看赛球。 五日 开始作论文,真是“论”无可“论”。 晚上又作了一晚上,作了一半。 听别人说,毕业论文最少要作二十页。 说实话,我真写不了二十页,但又不能不勉为其难,只好硬着头皮干了。 二十五日 ……今天开始抄毕业论文,作到[倒]不怎样讨厌,抄比作还厌。…… 二十六日 今天抄了一天毕业论文,手痛。…… 二十七日 论文终于抄完了。东凑西凑,七抄八抄,这就算是毕业论文。论文虽然当之有愧, 毕业却真的毕业了。 晚上访朱光潜闲谈。朱光潜真是十八成好人,非常frank。 这几天净忙着做了些不成器的工作。我想在春假前把该交的东西都做完,旅行回来 开始写自己想写的文章 胡适的胡适留学日记,更搞笑: 7月4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 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原帖地址http://www.kaixin001.com/!repaste/detail.php?uid=10718464&urpid=761000598#

多次从书中看到了自己

还是很喜欢清华园日记的,虽然说不上什么文笔优美等,但就是喜欢那份真实。自己的年纪和当时日记中的季老差不多大,看到好多地方内心都有所共鸣,果然,不管哪个时代作为同龄人都是相似的,特别是有几处写到母亲的都让我湿了眼眶。很喜欢读日记,季老在结尾说整理日记的时候仿佛自己又在清华园中生活了一回,我的感觉也是这样,在文字的阅读过程中仿佛游历于清华园。去年去了一次北京,此时很后悔当时没有去清华大学。会想到读这本书的原因是由于之前网上广为流传的季老抱怨教授一事,其实为网友从日记的片段当中摘抄所得,让我们这等凡人内心颇得安慰,常常对周围人说:“看看,像季羡林这等伟人也是讨厌考试抱怨教授的,和我们一样。”但细读日记便会发现,国学大师并不是随便就能造就的。季老几乎每天都会坚持读书、翻译、逛图书馆,那份坚持和对学习的热爱并不是我等凡人能坚持的。也许我们会说如果季老生在现在这个年代,也会被手机、电脑等乱了心绪,那如果我们生活在季老那个年代就一定会好好看书了吗?看完此书更觉自己此后只是一介凡人,伟人都是供我所敬仰的。

镇定剂

这本书是图书馆借的,但读了好多次,最后都不想还了,狠下心还了书,就下决心要买下来一本,至今没买,是想等开始攒钱以后自己掏钱买,并且到现在还是记忆尤新,读书的时候也正好开始用新浪围脖,把好句子都拍下来传到围脖上。想到虽然是去年看的,可是还是轻易想起季老清新和坚毅的文笔,还是能记起当时看书的心情,想起看到哪一段浮现在自己脑海的想法,还有夜里看的时候趴在桌上嚎啕大哭了好几次。只是日记,却是真实的人生,是触及我最不可知的内心,我看完之后,就迷上“努力”和“认真”,就迷上“踏实”,就迷上“专研”,我爱这样的人生不是吗?读书时记下很多读书笔记,写了很多读书日记,摘抄了无数段他的话,至今最为倾心的书,不客观了没关系,我读书总是和谈恋爱一样,一股脑子,爱就是爱了,从它得到了澎湃的情感和很多动力源泉。最重要的是它是我的镇定剂,好像有这样的文字,很多事就有了方向。只能说,一定是本常读常新的书。

年少一首歌

因为无意间看到一句:“不是你考就是他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开始看这本季羡林的日记(真是肤浅)。两日看毕,泼辣、率真、满足了自己偷窥欲,十分有趣!虽然没有在清华园,但好歹自己也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比较着看更有滋味,也略有些心得。
季羡林的日记里常常有对一棵树、一朵云、晚间的一场雨,北平的一阵风的细细描写,我想若不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是没有时间,更没有心情画笔墨去描写这天气的变化。对比起自己的日记里全是对自我心境的揣摩分析,觉得自己心胸未免太过狭窄,不禁羞赧。
另有感叹的就是当时的文学氛围,沈从文主编的《大公报 副刊》,清华文学社的成立,《文学评论》的正式成立,以及同学之间的会谈与老师的交流,无不充满了文学的氛围,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无不羡慕那个时代。
话又说回来,其实过了一个世纪有许多东西也还是共通的。季羡林在日记里提到:“毕业就失业”可以想象当时也面临着求职的压力。虽然几乎每年六月份“最难就业季”都会被拿出来说,但其实几乎从世纪前就没有一代不嚷嚷。所以也没必要每日喟叹自己生不逢时,自己努力都会变成golden age。
最后一点是对季羡林本人,在他的日记里可以看到他对各种各样人的评论,十分感叹他的直抒胸意。对他的同学,对他的各科老师,对文学界的大师都有自己的判断没有人云亦云。反观当今青年,若有知名人士来校,趋之若鹜,掏出手机拍照,合照,发朋友圈,讲了什么恐怕鲜有时间仔细思考;另一类稍好,有仔细思考演讲,但似乎很少有人能指出错误或提出己见(还颇有些怀念中传的嘘声,现在嘘声真是越来越少了)。自己也常常犯上述两种错误,但至少意识到了就要慢慢去改,正如季羡林在前言里就提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要好好反省。
所以啊,这本书虽然是被“考他娘的什么东西”吸引来一窥大师的少年,但其实却比这大有看头哩!

转一篇别人的读后感

季羡林先生在看到自己七十年前的日记时,喜不自胜,“有感即发,文不加点,速度极快,从文字上看,有时难免有披头散发之感,却有一种真情流贯其中,与那种峨冠博带式的文章迥异其趣。我爱上了这些粗糙但却自然无雕饰的东西。”他称这些日记是“心中毫无顾忌,真正是畅所欲言。”一字未改的《清华园日记》,是季羡林二十一到二十三岁之间的记录,当时,他是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的学生。他从三年级开始写日记,他这样表述日记的价值:“日记是最具体的生命的痕迹的记录。以后看起来,不但可以在里面找到以前的我的真面目,而且也可以发现我之所以成了现在的我的原因。”怨天尤人似乎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他把一切苦难都归结于他人。他陷在泥潭里,孤芳自赏,寻找着生命的出口。虽然成家了,但他依旧是个少年,无助,孤傲,寂寞,压抑,唯一看得见的出口在那里:写作,扬名立万。支撑季羡林的是文人的情怀,博得功名再计较。他心里郁积着一腔怨气,困兽犹斗。内有看不见人生路的苦闷,外忧异族侵扰。家庭的双重痛苦压在心头:叔父叔母的期许与怨言,经济的拮据,懒得沟通的妻子。无爱无性的人生,与母亲八年不得相见的苦痛吞噬他脆弱而敏感的心。可以说,这是他一生黑暗焦虑的日子,他化解的途径唯有交友,写作,读书,眺望彼岸——德国。浪漫主义诗学,天生属于不甘于寂寞的年轻人,是他们精神的安慰剂。逃避现实卑琐而艰难的日子,以心灵主宰身体生命的高歌猛进,只能属于一茬又一茬年轻人。苦难的土地孕育了一批这样的人物。季羡林一生的密码全在这本日记里。他是孤独的,外面再热闹,内心是寂寞的,吝啬于感情,他处于严重的压抑中,内心奔放却冷面孤傲。他不是一个易于亲近的人,只有在安全的氛围里,他才恢复真挚的本性。他会顺水推舟,装糊涂。人情世故他看得很开,他是一个顽皮的生存大师。在日记开始之前,他抱怨妻子让他“得到痛苦的真味”。 接到妻子有喜的信,“我简直不知道是喜是悲。”“我的思想时常转到性欲上去,我这时的心情,我个人也不能描写了,我相信,也没有人能够描写的。”他跟家里的关系似乎很简单:“写信家去要四十元。”“今天寄家信要五十元”“过午又接家中寄来棉袍。”回济南,“与叔父一别又年余矣。”“到校后,心里面酸甜苦辣咸的滋味全有。幸而我不是慌慌张张逃走的,不然更觉得滑稽了。无论怎样,心里总不能安住。”请注意多次出现的对风的描写:“风在窗外的暗夜里狂奔”。很能体现他那挣脱束缚的那股劲。“理想不管怎样简单,只要肯干,就能成功。‘干'能胜过一切困难,一切偏见。”购书占据生活的重心,歌德全集,威廉·布莱克,荷尔德林全集。他喜欢过的是这样的日子:读德国诗,做文章。连婚姻问题都“可以马虎下去了”。可以说,除了读外文、写文章外,他的生活非常压抑。其中,性与爱的缺失令人诧异。他关于性的记录屈指可数,“早晨跑到一院去旁听Greek,只有一个女生在教室里,我没好意思进去。”日记里仅有这一条与女生的接近,其余基本上是视觉活动,比如,燕大女生宿舍“绿叶蔓墙,真是洞天福地。”1933年4月29日,女生宿舍开放,他“特别去看了一遍。一大半都不在屋里。”他频繁记录看女子篮球,“过午看足球和女子篮球。所谓看女子篮球者实在就是看大腿。说真的,不然的话,谁还去看呢?”自1932年12月1日起,14日、21日,24日持续关注女子篮球赛。“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1933年12月2日,在看完篮球赛后,这样记到:“我想,只是去看大腿。因为说到篮球,实在打得不好。”他还险些上了当,1934年4月1日,“早晨有人贴出条去,说过午有女子排球赛,届时赶往体育馆者甚多,我也几乎受了骗。”1934年4月16日,在游历江南无锡后,他写了这么一句“这里女人很风骚”。同年5月10日,在和同学喝了几杯酒后,闲聊“从运动扯起,一直扯到女人、女人的性器官,以及一切想象之辞,于是皆大欢喜,回屋睡觉。”看电影给予他某种满足,1933年元旦,在看完电影《金发爱神》后记——“主角忘记了是什么名字,倍儿迷人”。还有读。读《两地书》,“颇别致”。读《红楼梦》为林黛玉的命运而难过,翻过那个不祥的结局。有时也想:“自从去年以来,我的心常常转到娼妓身上去。我觉到她们的需要。”诸种失意造成愤激的情绪。由瓜皮帽和西洋的毡帽并存而起,他断言,“不调和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不调和。”1933年8月9日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我最近觉到很孤独。我需要人的爱,但是谁能爱我呢?我需要人的了解,但是谁能了解我呢?我仿佛站在辽阔的沙漠里,听不到一点人声。‘寂寞呀,寂寞呀!'我想到故乡里的母亲。”这完全是一个柔弱青年的独白,他渴望自己不愿意施与别人的东西。在我看来,影响季羡林一生的因素有三个:一是过继给叔父所带来的心理不适感;二是八年未见母亲,母亲突然离世所带来的悔恨;三是未跟自己中意的四姐结婚,而被迫与自己并不喜欢的德华生儿育女。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强烈压迫着他,催生出一颗飘泊的心灵:厌倦家庭,对妻子毫无责任感,孤傲脆弱的性格,躲避生活的态度。经由荷尔德林诗集的牵引,他把德国作为寄存自己躯体的壳。这位古典浪漫派诗人的作品,暗合了季羡林的性格与情感。如此一来,留学德国就成为他的必然选择。这本日记,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或许在于人们还不习惯于接受一个真实的生命。2002年4月25日,在校完这些七十年前的日记后,季羡林写道:“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但他的传记作者似乎还没有明白这一点。他的儿子季承先生,积数年之功,完成了一本名为《我们这一家》的著作。即将由北京新星出版社推出的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季羡林先生内心秘密的钥匙。如果把这两本书对照着读,才可以读出季羡林的灵魂来,诸多季羡林之谜也可迎刃而解。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2002?page=1

同学少年都迷茫

  相比长一级的师兄钱钟书而言,无论声名或是才学,季羡林都远远不及,只是几十年过去,昔日才子佳人大多作古,活着的,便成了国宝,所谓物以稀为贵。自然,季羡林也委实是大家,单单看图书馆里季羡林工作室的藏书就晓得季老必然是学贯古今的博学者,附注里列的著作也无不彰显季老的学术成就。然则,如其说钱钟书的才华我辈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季羡林的成就倒是并非不可超越。    胡适说,非要第一等的聪明人,下第一等的苦功夫,才能有所成就,然即便在第一等的聪明人里,也该再分个甲乙丙丁出来,甲等的是天才,远远超出常人的理解范围,他们的境界凡人再努力也是不可至,比如钱钟书,这些人注定是传奇,乙丙丁则不然,倘若佐之以名师,时机,方可成就一番事业,然若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便没甚希望,此生可休矣。大多数人,其实可以归得此类。    犹犹豫豫,拖拖拉拉的看完《清华园日记》,给了5星的推荐,并非是此书文笔优美,博学多闻,相反,一路读下去,如若把日、中随意换个名词,比如伊拉克、美国,比如格鲁吉亚、俄罗斯,便同跟读自己的日记无大差异。70年前,季羡林在隔壁的园子里也整日为了考试而惶惶,虽未明提,但考场作弊之事似乎普遍尤甚于今,刷课的频率不低于我一学期的跷课,有集体“大刷其课”去看礼花而导致教授大光其火临时决定考试的,有考试之前秉烛夜读的(原来宿舍熄灯的传统自民国时期便有了的),有成绩低于预期而骂老师“混蛋”的,写paper也是一路乱抄,还有无聊得一日打牌而后大睡其觉的。连毕业时分的离情和迷茫也都类似。于是,感慨,原来,同学少年都此般。   做学问,只要可以耐得寂寞,终究会有所成就吧。清华园毕业的季羡林,学术也并无所长,甚而会担心无法推研,德国之后,才是其学术之路的起点。想起徐志摩说,他离开美国之时和刚到美国之初并无差异,都是一般的草包。说的便是这回事。    无论季老的初衷是什么,在励志方面,这书算得上是上乘之作,想像现今著作等身,名扬海内的大师,当年也是和自己一样迷茫而无知,只不过经历了德国的几年博士,严谨治学,才终有所成,果然有所谓的天道酬勤之说,而且,还不必要到悬梁刺股的地步,你看季羡林,不也是会刷课睡觉,打球,看礼花,也不必聪明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地步,季羡林学了法语不是也很快就放弃了的?   总之,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关键是你真的肯坐冷板凳,狠下心读几年书,面包牛奶就都有了。不必要太聪明,亦不需太努力,要的只是偶尔的坚持,一点子的倔强。


 清华园日记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