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
ISBN:9787532548910
作者:吴雷川
页数:232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引论  我开始要写这本书,总觉得是一部廿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忽然想到从前王湘绮老人有给他的门人宋孝廉的一封信,论及宋孝廉住在客店中衣服被盗的事,其中有一段话说:  天下之有四川,四川之有省城,省城之有陕西街,陕西街之有客店,客店之有宋孝廉,宋孝廉之有衣箱,衣箱之有衣,诚不可云太仓之一米矣。一旦被盗,而日有司之责,何其重视有司乃至于此耶?  他用这种幽默的论调,意思是要说明世间事都是偶尔遭值,劝宋孝廉应当达观。因而我想:以世界之大而有中国,以中国之大而有数千年相传之文化,又以世界宗教类别之多而有基督教,以基督教在世界传布之广而流传及于中国,乃于此时此地,有身为中国文化所涵育而又信奉基督教的我,就有青年协会约我写这本书。这也只是偶尔遭值,正不必过于矜持。尽可展开胸量,放大眼光,按着我所知所能,将关于基督教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叙述出来。不问别人说我是“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多见其不知量”。在我也只是因为有此遭值,就尽我的能力来应付此遭值而已。  我既有上述的感想,就觉得要写这本书,固然不可抱着狭隘的偏见,高举所信奉的基督教而任意批评中国固有的文化,也不必有意地要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对比,解释二者的异同或得失。因为若是照那样写法,总不免将本问题的范围缩小。我于是决定我的写法:(一)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分别论述,使它们各自有其园地,公开地任人观览与批评。(二)不注重已往和现在而注重将来,示人以进步的思想。(三)以中国为重心,无论是说明基督教,或是讨论中国文化,无非求有益于中国。我以为必如此写,才能不蹈从前有些这类文字的窠臼,并且表明此问题不只是基督教的问题,而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未来的问题。  因此,本书的结构,就是先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分为两大部分,各自为章,依类叙述,最后乃有一章合论,使之集中于某一论点。而在未分章叙论之前,我将对于宗教、基督教、中国文化各方面先有一个概说。  我对于宗教的看法约有以下的几点:  一、宗教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一种动力。荀子《礼论篇》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可知人有欲求,即是为自身的生命奋斗,所以欲求是人的本能。本能最显著的是求食与求偶,有求食的本能才能维持生命,有求偶的本能才能延续生命。这正是《礼记》上所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此外又因求福与免祸而有自卫的本能,因惊奇与探究而有求知的本能,因竞争与互助而有合群的本能,也都是人类生存奋斗中自然的现象。而现时人查考宗教的起源,却正与上说的五种本能有关联,因此宗教乃是整个人生向上的欲求所表现的态度,自然就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一种动力。

前言

  吴雷川先生撰著《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一书既竞,嘱我为它写一篇序文,我以自己学识谫陋,对于基督教和中国文化都没有深刻的研究,本不敢答应,但后来将此书细细读过一遍,觉得它思想新颖,持论公允,而又能处处针对中国现在的需要,发人深省,因此引起我自己不少的感想,觉得有说几句话的必要。又因为著者是我多年的朋友,并且在年龄、学问和经验上都是我所敬畏的一位前辈,不但情不可却,并且为这一本有意义的著作,结这一段文字之缘,于我是一件荣幸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因此便不揣冒昧,写了这篇文字,以就教于著者。  这本书把基督教和中国文化,分作两部分来个别地叙述。对于基督教,它认为就耶稣的教义而言,它是一个革命的宗教——谋求社会改造的宗教。它征引了福音书中许多关于耶稣的言行,大胆地否认传统的说法,以为耶稣的宗教不是一般所谓精神的、个人的宗教,而是充分地表现着政治革命和经济改造的意义的宗教。对于中国文化,在学术思想之部,它是征引了几位学者的意见,以说明中国文化的本质;在政治社会之部,它是取批评的态度,把中国文化过去许多的弱点指出来。它不承认中国有“复古”的可能,也不承认可以用旧酒装新瓶的方法,把旧文化的某些部分,机械地应用于今日的中国。在另一方面,它却不否认中国文化在过去的贡献和对今日的意义。

内容概要

  吴雷川(1870-1944):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中国基督教激进思想家,中国本色神学的开拓者之一。原名吴震春,字雷川,祖籍浙江杭州府钱塘县。1870年出生于江苏徐州。1886年在杭州考得秀才,1893年考得举人,1898年考得贡士与进士,从而被点为翰林入翰林院。在出翰林院回到清江浦后,于19051909年任江北高等学堂校长之职,1909年供职进士馆,1911年辛亥革命后曾短期出任杭州市长,1912年任浙江高等学堂(今浙江大学前身)监督(即校长)。1912—1925年,重返北京任教育部参事等职。在此期间,吴雷川接触到基督教,并干1915年受洗入圣公会。自1922年起,他在燕京大学任教,1925年被聘为专职教授,1926—1929年出任燕京大学副校长,1929—1934年担任燕京大学校长,因而成为该校首任中国人校长。1934年他辞掉校长一职后继续担任燕京大学的教授,直至1940年燕大在北平关闭。

书籍目录

导读
吴序
自序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耶稣事略
第三章 耶稣训言纲要
第四章 耶稣为基督
第五章 基督教在世界历史上的价值
第六章 基督教与中国的关系
第七章 中国文化已往的检讨上(学术思想之部)
第八章 中国文化已往的检讨下(政治社会之部)
第九章 中国文化未来的展望
第十章 基督教更新与中国民族复兴

编辑推荐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作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中国基督教激进思想家,中国本色神学的开拓者之一。原名吴震春,字雷川,祖籍浙江杭州府钱塘县。1870年出生于江苏徐州。1886年在杭州考得秀才,1893年考得举人,1898年考得贡士与进士,从而被点为翰林入翰林院。在出翰林院回到清江浦后,于19051909年任江北高等学堂校长之职,1909年供职进士馆,1911年辛亥革命后曾短期出任杭州市长,1912年任浙江高等学堂(今浙江大学前身)监督(即校长)。1912—1925年,重返北京任教育部参事等职。在此期间,吴雷川接触到基督教,并干1915年受洗入圣公会。自1922年起,他在燕京大学任教,1925年被聘为专职教授,1926—1929年出任燕京大学副校长,1929—1934年担任燕京大学校长,因而成为该校首任中国人校长。1934年他辞掉校长一职后继续担任燕京大学的教授,直至1940年燕大在北平关闭。

作者简介

吴雷川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中国基督教激进思想家,中国本色神学的开拓者之一,1925年担任燕京大学校长。从1922年开始,作者结合中国的儒家传统,联系社会现实,致力于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沟通,以探索使基督教在中国扎根,同时改革中国社会的道路。本书即为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全书十章,作者从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分析、梳理中,提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能够互相融合的因子,并进行相互比较,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具体现实联系起来。作者在中国文化与基督教融合上的远见卓识,对于目前和谐社会的建构,至今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图书封面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作者:吴雷川。 先说作者。吴雷川的社会身份:前清翰林,燕大教授,燕大校长。吴雷川在圣公会受洗,认为自己是基督徒,虽然吴信仰的根基显然不是“耶稣是神”,不接受三位一体的教义。吴雷川是知识分子,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吴雷川被点翰林是1898年,正戊戌变法那一年。吴雷川受洗是在1915年,辛亥革命之后。 据他自述,“当我在教育部供职时,每日到部办公,回家来和妻子团聚,有时随俗应酬。在别人看来,生活状况并无缺憾。但我在空闲的时候每自思想,就这样自图安逸的生活一世,实在没有意义,总当自己用功修养,并且多做有益于人的事,方不为虚此一生。……因此一窥见基督教的教义广博,就切望他能指示我做人的途径。……我既加入了教会,虽然在神学方面始终没有得到使我能够接受的解释,但爱的原理,确已领导我进入人生的正轨。……这样的的生活继续了四五年,恰值国内那时基督教的思潮兴起,而我又和政学界中要研究基督教的人多有接触,要应付他们的问题,不能不多看新书报中各种反教的论说,信念就难免动摇起来,精神上觉得非常苦闷。大致经过数年之久,我的信念才重复稳定,认为:所有教会遗传的信条与解说都不可尽信,教会的规则与礼仪也不必重看,只有耶稣的人格足为我们信仰的中心。他是以身作则,教训我们做人必须以改造社会为天职,更教训我们持身涉世要服从真理,这正是我们做人的规范。我的信仰至今还是如此,这在正统教会看来,我已经算是叛教之徒了。” 吴写作本书的目的:……而我个人之所以勉力写这本书,更是以青年学生为对象,很希望现代的青年学生——无论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能了解耶稣,了解基督教,因而负起复兴中国民族,为中国创造新文化的重任。 ……本书写于1936年。耶稣具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是正统教义。这一点很不好理解:耶稣怎么可以是人又是神?这样的问题从使徒时代就开始了。也许对亲身经历过耶稣的人很容易理解,但是人的经历其实是无法分享的,相互的理解和接受也是困难的。约翰福音 试图向人们讲述一件事实:耶稣是神也是人。却不得不去借用希腊哲学的观念,创造出了“道成肉身”的概念。新约圣经 绝大部分是希腊文写就的,从希伯来到希腊,不同的语言对应不同的文化传统。观念应该是先于语言的,语言可以限制观念。文化交流者可能会遇到这样言语的困境。耶稣会士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时,他们面临着将《圣经》翻译为可被中国人理解的文本的问题,试图从中国的哲学和宗教中去寻找切入点。这是利玛窦们的问题。而徐光启们的问题是如何在自己的信仰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之间调和。调和,这个词就很无奈,但是很必要。从《两头蛇》引用的徐光启们有限的文章书信看,明末的天主教徒们用汉语表述基督信仰教义原则,比现在的我能看到的大部分中国人写的文章,都要深刻清晰很多。可能也是因为现代汉语的环境已经和明末的汉语环境不一样了。1840之后,西洋人的火炮逐渐击碎了中国人的对自己文化的信心,动荡连绵。被迫开眼看世界,被迫去适应这变化的世界,被迫去思考自己民族以及自身的苦难——真的是困惑多多啊。不是每个人都冷静思考,也不是每个冷静思考的人都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理解自己的处境。而经过冷静思考的人沉下心来的人,大概就会为自己的人生找好了方向,出于个人责任或者野心,人生方向多多少少与救国救民有关。他们或陈诸文字,鼓荡风云;或付诸实践,参党议政打仗。目的似乎一开始都纯洁,但实践的道路,却几乎已经决定了实践的结果。吴雷川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或者说代表着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普遍情态:书香门第,少时刻苦勤奋的读书,为考秀才举人进士做官,等到真成了翰林,却发现并没有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多大改变。时势弄人,尤其是吴这样的老实人——没有卓绝的学术天赋,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留洋的经历,没参与什么政治活动,前半生的岁月基本都耗在八股文章里,对时局的变化并不敏感——翰林之前,他应该认为自己能做官,这好歹是种希望;翰林之后,这希望不得不断绝了,官做不得并不是最可悲的事,最可悲的是他以为可以安身立命的东西,切切实实的辜负了他,二十年寒窗,换得空衔一个。老实人不会热血沸腾去革命,出了翰林院就回家赋闲。对于世途的变故,他似乎是本能的承受,多少有些被动,但是不这样能如何?中国人自有种忍耐的习惯。他在家大概就读读书,写写字。吴雷川的可以名世的,竟是书法——他写得方正凝练的楷书,沉着有致的隶书。而楷书的训练,开始是为科举考试准备的,读书人的基本功。他的字,说不上极好,但是诚恳坚韧。当时已经革命风潮四起了。吴的赋闲,大概是因为他对这些事情的不理解,所以无所适从。或者他不关心,所以不知道。在动荡的世界,他很难找对自己的位置。他在精神上,大概从来没有亲近过读书人的大闲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刚毅果敢,很大的气派,他没有这么大的胆气。后来他在自己书中说:孔子垂诸后世的模范,是贵族式的,他从容大雅的态度,很难效法。而耶稣是亲近平民的,青年人当效法耶稣刻苦勤劳奋身不顾的精神,这也是当前中国需要的。1912年,吴雷川重返北京,到教育部任职。生活安稳。1915年春天,偶然的机会,他读了圣经新约,为其中的教训所折服,主动到圣经中去寻求真理。并在朋友介绍下去教会聚会。同年夏天就受洗了。几乎没有什么精神挣扎。或许是因为他的头脑里对基督教没有什么先入为主的成见,又或者他意识到自己太需要人生的指引。他是个勤勉的人,虽然对基本的教义都没有认同完全,但他认同了教会这个组织。他既自认为基督徒,便一板一眼的执行起耶稣的教训来,“除了教育部办公之外,余下的功夫差不多全用在基督教的事业上,寻常交际应酬几乎一概谢绝,行为也十分谨慎,自己心中很是平安。”他似乎并无思辨的习惯,又有一种为人民做事的愿望。他是个中规中矩的人,接受了一种规矩,便全心全意去执行。《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他是应邀而作。吴雷川的态度真是诚恳啊!这是一本介绍性的著作。分为十章:引论;耶稣事略;耶稣训言纲要;耶稣为基督;基督教在世界历史上的价值;基督教与中国的关系;中国文化以往的检讨上(学术思想之部);中国文化以往的检讨下(政治社会部);中国文化未来的展望;基督教更新与中国民族复兴。引论自述自己的信仰态度。 耶稣事略、耶稣训言纲要、耶稣为基督所用有关耶稣的材料来自福音书,对耶稣的事迹训言作叙述分析。他将耶稣看作社会革命的领袖,侧重从社会改造人民革命方面去分析耶稣的事迹和教训。对于那些神迹奇事,他不相信。也尝试运用知识经验去解释一些神迹,比如“五饼二鱼”的事迹。分析方法同赵紫宸的《耶稣传》很类似。他跟赵是同事,可能就这些问题讨论过。基督教在世界历史上的价值,着重列举了基督教影响下的看得见的事功,主要是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影响,认为基督教应该担负起改造社会的责任。基督教与中国的关系略述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详述基督教传播在中国的现实困境。个人以为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详细的归纳了非基基督教运动中一般的反对理由。我抄录如下:(一)反对一般宗教的。如:(1)阻止学术;(2)妨碍科学发展;(3)养成人的依赖性等。(二)反对基督教的。如:(1)他是依靠着压迫掠夺阶级而存在的,就是与封建制度,资本制度妥协;(2)做帝国主义的先锋队;(3)利用传教破坏中国民族的独立性;(4)是害人的麻醉剂;(5)轻看妇女,专教她们顺从屈伏等。(三)反对教会的。如:(1)假借名流,联络官场,逢迎财主;(2)利用物质的引诱与虚荣的心里而收教徒;(3)在中国传教多年,只把一部分乡人的菩萨换了个上帝,而且养成他们崇拜洋人,此外别无好处等。(四)反对牧师的。如:(1)倚帝国主义为后盾,恐吓官吏,武断乡曲,袒庇罪犯,包揽词讼;(2)言谕矛盾,行为欺诈;(3)到外国讲演中国人的野蛮愚蠢,增加外人轻鄙华人的观念等。(五)反对教会学校的。(1)专制;(2)恐吓;(3)守旧;(4)禁止爱国;(5)亡国奴养成所等。(六)反对教义的。(1)赎罪说是说谎,又是奖励人作恶;(2)以忍辱退让为博爱是不可通;(3)不及佛教圆满;(4)与中国国情民性不合,中国知识阶级需要儒教,普通阶级需要佛教等。(七)反对耶稣的。如:(1)历史的耶稣是无足轻重的;(2)圣经中耶稣与教徒所讲的耶稣,不过是口是心非,褊狭利己,善怒好复仇的一个偶像等。中国以往的文化检讨两章,学术思想部分都是引文,引夏曾佑《中国古代史》,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陶希圣《中国政治思想史》,李麦麦《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批判》。从春秋到清代的学术各派,都有涉及,多为各个作者不同说法的比较。个人觉得梁启超很可爱,对所有人的态度都温厚,比如,他将“小人”解释成“人格未成如幼小之人”。这些人大约都是与吴雷川同时的知识分子。梁启超大概是个很乐观的人,他总能发掘各流派思想的积极的方面,对咱的文化,爱护有加。陶、李都持唯物史观,分析方法挺马克思的,经济制度,生产力,生产关系之类;李尤其注重阶级斗争的分析。夏有些忧愤失望。冯叙述有些罗嗦,行文不畅,特点就是正统。政治社会的部分基于学术思想部分,讨论中国传统的积弊,其心拳拳,其情殷殷。盼望政治的设施与社会的流俗能被革新,大有非古之气概。同时说古代的改革者往往是古非今,言必称先王孔子,主要是由于中国一直以来的文化封闭,缺乏同异质文化的平等交流。横向的材料没得引,只好纵向的引用历史了。我们只有历史地政治经验阿。。由此可见交流是多么的重要!文化展望与民族复兴两章,吴是希望基督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参与到中国文化的建设中去。而他期待的民族复兴,则是希望青年基督徒能有自觉的社会责任,认为基督教能提供当前社会需要的领袖人才,要像耶稣一样刻苦勤劳,奋身不顾。当时民族危难。这本书的序是吴耀宗写的。从序里看,吴耀宗同吴雷川思想相近。都很注重基督教的社会改造作用。我没有读过吴耀宗的书,从看到官方资料,多称赞吴耀宗在三自教会建设方面的努力;非官方资料里,吴耀宗多被描述为一个政治投机者,早已偏离正统信仰,广受嘲讽。两位吴先生都曾为教会的本色化努力。吴雷川先生1944年就过世了;吴耀宗则活到了无神论者掌握政权的时候。吴雷川生活的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一种普遍的焦虑。国势积弱,使得吴雷川们很难具有徐光启们当时的自信从容。而且,尽管马礼逊已经在广州城外默默努力了几十年,但国人的印象里,基督教就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来到中国的。不是马礼逊不想进城,是当时的政府规定他不能进。甚至他的汉语老师都是冒着杀头的危险教他学汉语的。战争之后,马礼逊们可以在有限的地方自主活动了,但是一般的中国人,已经对他们生了抵触之心。有效的交流仍是缺乏。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所谓精英知识分子,基督徒总是注目在基督教的社会改造功能方面。吴写书态度极诚恳,却多多少少将基督教描述的面目不清了。再或者,一种宗教组织和一种文化,本不是一个范畴的事情。
  •     吳雷川
  •     效法他成为领袖!
  •     既非基督教,也不中国,更遑论文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