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荡者的权力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01
ISBN:9787300056883
作者:包亚明
页数:286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文字与影像所构筑的意义空间,如同现实生活中的城市空间,我们既可以登上摩天大楼,从高处俯瞰,也可以在下方的楼群街道中穿行,这是审视者与游荡者的差异。而游荡者则身处空间的“下方”,游荡是他体验这间与意义的基本形式,他的身体随着空间与意义的“文本”的厚薄而起落,他同时也书写着这个文本。





内容概要

包亚明,文学博士,1965年生于上海。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副研究员,《上海文化》杂志社副主编。2000年英国学术院访问学者,2002年至2003年度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著有《在语言与现实之间》、《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像》、《后现代语境中的美学与文化理论》等。主编有《当代思想家访谈录》丛书、《世纪风——生于六十年代学人批评文丛》、《眺望者》丛书、《都市与文化》丛刊等。

书籍目录

思想的空间  WTO,全球化与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的欺骗性  麦当劳将成为时代的统治者?  全球化、地域性与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  知识分子在媒体统治时代的命运  工人阶级与文化  文化与权力  谁在热爱艺术?以何种方式?  趣味之解剖  美学经验与时代特征  “左宗鸡”与《花木兰》  我们有理由砸烂电视吗?  作为压迫工具的电视  “撞击”与“震惊”  “历史进步”的世俗化  犹太人与现代性  现代性的守望者  “现代性”应该对大屠杀负责吗?  “后现代”是否令世界有所改变?海上游荡  地铁  渡轮  电影院  德兴馆  老人和  “金龙馆”与“梅龙镇”  铁马路  天后宫  老北站  虬江路  四川北路  八仙桥  泥城桥  老闸桥  老弄堂  会馆街   水电路  大八字  五角场   新开河  徐家汇  陆家嘴 文字与影像的力量技术的追问酒与酒吧的世界话语的潮汐

作者简介

《游荡者的权力》是一本都市游荡者的思想笔记。麦当劳、电视、地铁、渡轮、电影院、酒吧、工人阶级、现代性、科学技术、全球化、消费主义、文化研究、都市空间、文学影像等在此蜂拥而聚,游荡者在零乱的问题与文本中四处游荡。他的身体随着空间与意义的“文本”的厚薄而起落,他同时也书写着这个文本。游荡着寄生于空间、文字与影像之中,他的游荡和写作,与空间和文本既相关又无关,他只关心“表面”,但却能从“表面”中感受到他从不在意的力量和深意。


 游荡者的权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书评一、写作手法本书的作者包亚明是一位文学作家,《游荡者的权力》是一本论文集,作者在各个时期发表的文章汇总。不同于社会学家对现象的精细解读与论证,他更多的是对事物与现象的叙述,以及在对事物的描述中流露出的个人情感。因此,对于作品的解读主要在于读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不同的学科背景、知识储备也会导致不同的看法与观点。在叙述与描写的过程中,作者还加入了比较的手法。通过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的比较分析,娓娓道来,为我们展示二者的差异。让读者自己体会现代化变迁的后果,从而引起对现代性的反思。总之,作者在有意无意的过程中,既没有向读者强硬灌输自己的观点,同时又能够吸引读者引发同样的思考。二、本书的结构与内容本书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思想的空间。这一章是作者表达、讨论自己观点或引用其他学者观点的部分,也奠定了全文的总基调。全球化与消费主义对当今中国的日益侵蚀,既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行为,也改变了人们的栖息地——城市。作为大众阶级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的载体——大众文化也受到全球化、大众传媒、权力的影响。作者主张我们应该用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全球化与消费主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第二部分——海上游荡。消费主义或者说消费文化是如何侵蚀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生活的城市的呢?作者虽然没有明确讲述这个过程,但他所叙述的上海老城厢的变化却是最有力的证据。老上海&新上海:徐家汇——徐家汇商圈;四川北路——四川北路商业街;五角场——五角场商圈;陆家嘴——浦东新上海商业城商圈。这些在作者笔下儿时的地方记忆如今都成了繁华的商业区。在这一章节中还涉及到了一个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交通工具——地铁,它实现了人们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转移。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的移动却减少了人们对城市的感官。第三部分——文字与影像的力量。科幻小说家迪克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我们时代的孩子》——在20世纪“极端年代”,倾诉着人们苦难的呐喊。勃朗蒂姐妹的作品,对家乡、对生活体验、对有闲阶级的描述,对醉酒、对妇女的不公、对孩子的腐蚀的详尽描写。这就是文字与影像的力量,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描述着自己身处的社会,或者动荡不安,或者恬静美好。第四部分——技术的追问。科技的发展究竟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技术至上”的神话&人不能扮演上帝。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科学家们沉迷于网络、技术、能源、基因的开发,究竟会产生怎么的后果?答案是未知的。城市规划亦是如此。以徐家汇开发为例,当初对徐家汇的开发让徐家汇商业区风靡一时,但与如今周边新建的商业区相比失去了竞争力,政府与开发商正在规划对它的二次开发。但这样的不断开发与改造又会给城市带来怎么的影响呢?答案同样是未知的。第五部分——酒与酒吧的世界。上海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处,上海酒吧以非本地化的方式降临,但却实现了不断本地化的辉煌成果。因为包括作者在内的本地人,他们的怀旧情怀促使他们不断光顾这些历史的痕迹。“怀念旧城故事的人们早已远去,在郊区中寻找他们的一方净土。在城市的生命体验与生活痕迹已被城市的霓虹和绿意淹没。”反映了上海这个城市似乎正渐渐失去它的文化标识。三、对“游荡者”及其权力的理解——谁是游荡者?游荡者是城市中的行走者而非审视者。本书与本雅明所写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这本书中,本雅明所指的游荡者是这样一类人,“游荡者志在怀旧,他寻觅的是诸如出生地这样的历史记忆和沉淀。都市中那些鲜为人知的角落以及逐渐消失的建筑被编织、被塑造、被整合成交相辉映的星群。”游荡者是城市地地道道的土生子,了解他所处这个城市的一切事物与变化。为了寻找这种城市记忆,他们进行着简单称之为游荡的活动。“游荡是一种对街道的阅读活动,在这种阅读活动中,地形、商铺门面、商店橱窗、咖啡馆露台、街上的电车、汽车和树木都是众多具有同等意义的字母,它们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始终如新的书本中的单词、句子和书页,为了进行游荡,人们必须摒弃心中任何明确的念头。” 本雅明是身处巴黎的游荡者,描述着巴黎曾经带给他的城市记忆。作者(包亚明)无疑也把自己看做成上海这座城市的游荡者,以游荡者的身份或视角展开对城市的叙述与空间记忆,童年时的渡轮、电影院、铁马路、天后宫“金龙馆”与“梅龙镇”的美食,青年时候的德兴馆、老人和。城市化的浪潮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它也使我们生活的城市变得污染、拥挤、陌生,让我们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中不断回忆乡村田园的美好,怀旧过去的“感性”上海。——游荡者的权力是什么?作者在第三章“文字的影像与力量”中介绍了很多文学作家对自己所生活城市的作品。我认为这个权力包含了三个层面:首先,游荡者不同于审视者,他们生活在这个城市中,因此他们能够体验这个城市的形式与内容;其次,在体验与感受城市之后,能够通过自己手中的笔书写这个城市;再次,游荡者不仅是能够书写的作家,更是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面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改变,是否被动接受?这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呼吁我们主动关注城市的改变。另外,有关现代和后现代的关系问题。空间主要指城市空间。而游荡者在城市中消费、娱乐等各种行为,主要是在消解现代性,解构现代性。有后现代的意味。作者一方面不反对游荡者解构现代的权利和自由,但同时也对传统的消失与现代性的破碎感到不安。作者其实倡导游荡者对现代性和传统的批判反思,也不反对他们对现代性的解构。主要说明了游荡者与现代性的互动关系。四、对本书基本观点的解读作为一位文学作家,包亚明在他的书中极力抒写了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怀旧与留念之情。也如张爱玲小说中呈现出老上海的“感性”,是上海这个城市独具的文化与审美。舞厅里音乐台的艺术文饰拱门,咖啡的香味和文艺复兴咖啡店的糖果,小巷里小贩的吆喝声,电车铃声……而作为一位社会学家,他又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在书的开头就呼吁我们要以批判的精神看全球化与消费主义带给中国社会和中国城市的影响。正如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写道,“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反抗着社会,面对着飘渺不定的未来。在合适的时刻,他能够与那些正在撼动这个社会根基的人产生共鸣。”上海这座城市正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日益发展繁荣,CBD、地铁,都成了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的象征。但这又是摧毁了多少传统文化,老上海的印刷文化、电影、咖啡馆、老城区等,这些都随着城市的发展日渐消失,留给人们的只剩下城市记忆。问题1:作者是如何将全球化、消费主义、城市记忆联系起来?关键词:全球化 现代化 消费主义 理性 大众文化 日常生活 城市空间 大众传媒 权力控制全球化导致了信息的加速传播,形成了吉登斯所描述的“时空分延”现象。而这种快速信息的传播又得益于大众传媒对人们信息的传递,形成了具有普通价值观与审美的大众文化。但大众传媒对信息的过滤导致事实的失真性,让人们生活在鲍德里亚所说的虚幻世界中。与大众文化息息相关的另一个物质,则是权力。布迪厄认为文化与权力牢不可破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拥有更多权力与资源的人能够形成自身对审美与文化的界定,而处于底层的工人阶级们则极力模仿贵族的审美与趣味,让这种文化变得普遍,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大众文化。因此,值得探讨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大众文化究竟是普通大众的审美与价值观取向,还是在精英阶层权力导向下的“贵族趣味”?在布迪厄看来,拥有权力的统治者才是文化的塑造和主导者。消费文化亦是如此。全球化背景下,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中获得了主导性的地位。消费不再是简单的满足需求行为,而上升到了一种关系模式,人与人、人与物,乃至人与世界,是一种系统性的活动。消费的文化体系也由此建立。问题2: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消费主义文化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呢?首先,鲍曼关于消费的看法。他认为消费具有表面和深层的双重含义。表面上,消费是对物质对象的支配,深层次的内涵则强调的是消费的象征性和制度性含义。即消费是对象征性物质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行为的固定化模式和相关的生产、分配一系列规范与准则等制度化内容。这些规范和固定的模式制度化之后,可能影响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比如,美国很多人,尤其是富人喜欢在空气新鲜的郊区消费居住。那么就产生了特色的富人区和有名的小镇。人的消费行为影响空间的重塑。商场就是人们经常消费的地方,那么这种消费习惯和固定模式强化了商场的存在。经常设立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区。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影响下(这种影响通过大众传媒对市场和观念产生作用,也体现了一定的权力因素),人们的消费文化被塑造,进而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这种被塑造的消费文化是怎样的呢?那就是,理性化、工业化、可计算性。柯布西耶世界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从理性主义出发,在西方经久不衰,最终形成了普通的大众审美文化,他的建筑大楼遍布全世界。那么,普遍的建筑风格就能代表大众文化的审美吗?本杰明•伍德——国际知名的建筑设计大师。“新天地”是他对城市空间设计梦幻的引导。先后建造了上海“新天地”、杭州“西湖天地”,以及正在或准备建造的重庆“新天地” 武汉“新天地”。 一个个在城市中心建造的“新天地”,实现了鲍德里亚所谓消费的神话。这些建筑都有共同的特点,缺一不可的商业写字楼、购物中心、星级酒店。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这些建筑复制品似乎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是中国城市迈向国际化的标志。这与本雅明笔下机械复制的艺术遥相呼应。这里不是极端的批判建筑师对城市的规划设计,而是在新天地系列等一系列所谓迈向国际化的城市改造中,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沦为了创造全球化消费空间的配角,甚至被同化、碎片化,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正在逐渐消失和瓦解,被来自世界各地的风情餐厅、酒吧、时尚影城、主题公园所代替。这应该值得我们反思。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消费文化已然成为一种控制空间生产的有力手段。消费主义的侵略,对消费的沉迷产生人们对高档商品消费的需求,商业性中心因此建立。五、反思与思考本雅明与包亚明“游荡者”的对话在本雅明看来,“游荡者”——这个由形象所构成的文化符号——与现代都市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许,这也是文化领域的理论家们会如此孜孜不倦执着于游荡者的重要原因。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游荡者的形象和行为有助于“理解现代性的本质和影响”。“在都市街道上游荡的人所收集的意象”是对城市意象最真实的描写和叙述。通过游荡者在都市的大街小巷中来回穿越,经由他们的目光,都市中那些鲜为人知的角落以及逐渐消失的建筑被编织,被塑造,被整合成交相辉映的整体。游荡者当然并不总是城市的体验者和书写者。他们同样对城市的种种和变化有辩证的认识,并充满关切。只有这样的游荡者才本雅明看来,才是城市的英雄。他呼吁游荡者对所在城市的关注,为城市发展和变迁尽微薄力量。包亚明一方面在描述游荡者。同时对上海本身的城市描写,他自己已经成为一名游荡者。从他对城市传统与现代的辩证认识和关切来看,他就是本雅明笔下堪称“英雄”的游荡者。对技术的追问——对城市规划的反思上海的现代建筑——消费的神话。城市的造梦历程。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世博会中国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科技馆、恒隆广场、正大广场、上海欢乐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上海中心、尚街、8号桥、M50、智造局、同乐坊、迪斯尼乐园。城市建设的空间规划与布局:理性与功能性是现代建筑的标志。建筑家们、城市规划设计师们从理性出发,希望实现城市空间的最好利用和最佳配置。对地方性的建筑与设施进行改造,并且根据他们的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建造一模一样的大厦,不停地复制。地方特色/标志不见了,而是符合全球化审美的统一大厦。而这样的大厦居然被认为是各个城市地方的标志性建筑。城市经过开发后的后果又是什么?这是难以预料的,建筑师们只是在实现自己的筑梦过程。徐家汇地段的城市改造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摒弃了传统与地方性的文化,建造符合国际审美与文化的大厦,但后来又在时代发展中被淹没。我们应该保留属于传统文化与地方性文化的东西,这样的珍宝在时间的打磨下会越发珍贵。全球化与地方性的思考全球消费中,时尚的品味总是被一小部分人或群体掌控。国家消费/城市消费、改造中,政府/开发商,是主导者、决策者。而不是生活在这里地地道道的原著居民。开发商更多关注的是经济价值,政府关注功能性、理性、目标。在全球化时代,城市空间成了消费再生产的场所,消费文化对城市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拥有权力的人改变这个城市。但城市中最普通的、土生土长的大众原著居民才是城市生活的主体。 这个城市的传统空间正在化为乌有,崛起的都是摩登的与后摩登的空间,对于传统空间与地方空间的直接记忆也逐步在消失,许多年后我们只能借助于图片与影像资料重新去回忆。视觉的摩登化遮蔽了传统的老上海。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如何去发掘,从哪儿发掘又该如何传承是我们关切的问题。主体与全球化的、现代的城市空间如何相处,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再思考的问题。包亚明并没有给出答案,但他引起了我们的追问。 人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鲜活与美丽,不仅在于其优美的风景、繁华的商埠,还有民生的点滴。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城市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是细节与记忆。
  •     开始以为是一本研究专著,读后发现原来只不过是一本论文和杂感的合集。其中不乏一些具有思辨色彩的精短论文。我最喜欢的还是其中对上海老街区的杂感。
  •     和卡尔维诺的视角不太相同,这里着眼于城市内的要素。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高楼大厦这些硬件,城市的文化和人群相比之下更为重要。可现在,人群以淹没在消费主义的大潮中,盲目地狂欢着孤独着;城市也千篇一律地成为钢筋水泥的森林,除了一个称呼,其历史和文化的证据也在逐渐消亡或异化,这令一个怀旧的本地人情何以堪。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写出来的东西和作者这个人一样浮夸。
  •     喜欢短篇~有意思
  •     到底是怎样的啊,这个怎没也理解不了的东东
  •     游荡者无权?!
  •     什么玩意…………
  •     很肤浅地读了 下次细读
  •     翻着看完的。。。。无聊
  •     再看一遍觉得还行吧,文集的通病
  •     为什么上海人民搞的学术都如此的小资? 当茶余饭后的点心足矣,对不住这故作玄虚的书名。
  •     还记得茶余饭后,乡亲邻里围聚在一台小黑白电视前观看节目的场景么?相比从前,现在的高清数字电视让你身历其境。别得意信息技术让我们得以如此享受,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日渐冷漠。 还记得翘首企盼的少儿节目时间的到来的那种神情么?相比从前,现在丰富的节目单让你的手指不停地按下遥控器。别得意我们此刻拥有如此丰盛的节目大餐,大量的节目让我们思维的方式变得直线和单向度,缺乏了批判。还记得你所在城市那些值得记忆和怀恋的古迹么?它们早已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随着轰隆隆的机器声,化作了尘土。这是现代社会带给我们的“去传统”。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么?未必。现代性的“牢笼”早已束缚了我们的反抗精神。都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却让人成为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在同质化和缺乏独特性的商品选择中,我们不仅仅失去的是人的自主性,还有哲人们为之奋斗的“自由”。这本书都一一为你述说。 本书分为5个部分,说实话,能够选入中国当代学术思想文库,我不能与编者苟同。满打满算,也最多是关于学术的随笔。不过很多角度值得我们去观察。上海这座城市留给我们的想象,也只能通过简单的线条符号才能聊以自慰了吧。
  •     起了个大范儿,落地砸坑的时候没动静了
  •     三年前看过一本讲“游荡者”及其文化的专著,论题涉及波德莱尔乃至卓别林等,今日再看却不是这本,那是哪里去了?
  •     是文集,很浅的那种。好多就是作者以前的专栏啊,不过还蛮喜欢看后面谈消费空间、上海都市和后现代性的几篇... 挺惊讶会入选这套丛书的。
  •     什锦
  •     于清华西门前流书店|原来书也可以这么写。。。短文若干,几乎全是复述/改写/简介+一点个人感受+以没有答案的问题为特征的结尾。。。像极了tour guide的小册子,若想了解更深必须自己再做更多的阅读才行==。(正好用来消磨火车上的时间了)
  •     没有题目显示的那么学术了,随便翻翻也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