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
ISBN:9787807413738
作者:老舍
页数:288页

章节摘录

  快到了温都太太的门口,伊牧师对马老先生说:“见了房东太太,她向你伸手,你可以跟她拉手;不然,你向她一点头就满够了。这是我们的规矩,你不怪我告诉你吧?”  马先生不但没怪伊牧师教训他,反说了声“谢谢您哪!”  三个人在门外站住,温都太太早已看见了他们。她赶紧又掏出小镜子照了一照,回手又用手指头肚儿轻轻的按按耳后的髻儿。听见拍门,才抱着拿破仑出来。开开了门,拿破仑把耳朵竖起来吧吧的叫了两声。温都太太连忙的说:“淘气!不准!”小狗儿翻了翻眼珠,把耳朵搭拉下去,一声也不出了。  温都太太一手抱着狗,一手和伊牧师握手。伊牧师给马家父子和她介绍了一回,她挺着脖梗儿,只是“下巴颏儿”和眉毛往下垂了一垂,算是向他们行了见面礼。马老先生深深鞠了一躬,他的腰还没直起来,她已经走进客厅去了。马威提着小箱儿,在伊牧师背后瞪了她一眼,并没行礼。三个人把帽子什么的全放在过道儿,然后一齐进了客厅。温都太太用小手指头指着两个大椅请伊牧师和马老先生坐下,然后叫马威坐在小茶几旁边的椅子上,她自己坐在钢琴前面的小凳儿上。  伊牧师没等别人说话,先夸奖了拿破仑一顿。温都太太开始讲演狗的历史,她说一句,他夸一声好,虽然这些故事他已经听过二十多回了。  在讲狗史的时候,温都太太用“眉毛”看了看他们父子。看着:这俩中国人倒不像电影上的那么难看,心中未免有点疑惑:他们也许不是真正中国人;不是中国人?又是……  老马先生坐着的姿式,正和小官儿见上司一样规矩:脊梁背儿正和椅子垫成直角,两手拿着劲在膝上摆着。小马先生是学着伊牧9币,把腿落在一块儿,左手插在裤兜儿里。当伊牧师夸奖拿破仑的时候,他已经把屋子里的东西看了一个过儿;伊牧师笑的时候,他也随着抿抿嘴。  “伊牧师,到楼上看看去?”温都太太把狗史讲到一个结束,才这样说:“马先生?”  老马先生看着伊牧师站起来,也僵着身子立起来;小马先生没等让,连忙站起来替温都太太开开门。  到了楼上,温都太太告诉他们一切放东西的地方。她说一句,伊牧师回答一句:“好极了!”  马老先生一心要去躺下歇歇,随着伊牧师的“好极了”向她点头,其实她的话满没听见。他也没细看屋里的东西,心里说:反正有个地方睡觉就行,管别的干吗!只有一样,他有点不放心:床上铺着的东西看着似乎太少。他走过去摸了摸,只有两层毡子。他自己跟自己说:“这不冷吗!”在北京的时候,他总是盖两床厚被,外加皮袄棉裤的。  把屋子都看完了,伊牧师见马先生没说什么,赶快的向温都太太说:“好极了!我在道儿上就对他们说来着:回来你们看,温都太太的房子管保在伦敦找不出第二家来!马先生!”他的两个黄眼珠盯着马老先生: “现在你信我的话了吧!”  马老先生笑了一笑,没说什么。  马威看出伊牧师的意思,赶紧向温都太太说:“房子是好极了,我们谢谢你!”  ……

内容概要

老舍(1899.2.3—1966.8.24),我国现代文豪,小说家,戏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丧父,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早年任小学校长、劝学员。1924年赴英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开始写作,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成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归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写作,其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断魂枪》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和重庆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对内总理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并对现代曲艺进行改良。1946年赴美讲学,四年后回国,主要从事话剧剧本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语言大师。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北京文联主席。1966年“文革”初受严重迫害后自沉于太平湖中。有《老舍全集》十九卷。

编辑推荐

  为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隆重推出《老舍小说精汇》。

作者简介

《老舍小说精汇•二马》主要内容:为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隆重推出《老舍小说精汇》。老舍(1899.2.5-1966.8.24),我国现代文豪,小说家,戏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丧父,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早年任小学校长、劝学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和重庆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对内总理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并对现代曲艺进行改良。1946年赴美讲学,四年后回国,主要从事话剧剧本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语言大师。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北京文联主席。1966年“文革”初受严重迫害后自沉于太平湖中。有《老舍全集》十九卷。

图书封面


 二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人设很像《猫城记》,通过父子两代人的故事来反映时代的变迁。国内军阀混战的时候,父子二人来到英国,继承大伯的一家古董店,并寄住在一个英国中产阶级的寡妇家里。老马的传统、泥古、想做官、求体面、看不上实干;与小马的明理、求新、想改变但又放不下父亲的矛盾心理形成对比,体现出新旧两种思想在时代变迁下的摩擦,细节丰富,值得玩味。此外,以英国寡妇和她的女儿为代表的英国中产阶级,对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刚开始读到的时候,挺让人觉得不高兴的。而作者高明的地方在于,他的笔下没有绝对的坏人,他为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铺垫了扎实的基础,让读者不会止于“啊,这个人真坏”,而是有土壤去进一步思考这个人物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做。想起前一段时间看蒋勋评说的《红楼梦》,他说曹雪芹是用一种十分悲悯的胸怀来看待故事里所有的这些主要和次要人物,这是作者非常了不起的地方。读完这个小说,除了佩服老舍先生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把握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之外,最深的感触就是,当国家弱小的时候,摇旗呐喊和横冲直撞是不管用的,换不来外国人的尊敬。只有刻苦实干,把国力提上去,人民不用为了温饱发愁,可以有尊严地生活,才能迎来别人的尊敬。不用把外国人的看得起或者看不起太当一回事。大家平平都是人,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生活过好了,自然别人就会认可,愿意来做朋友。若是明明自己很弱,还特别怕人说,一说就跳起来,这才是最心虚的表现。
  •       老舍先生是我心目现当代以来最伟大的作者,没有之一。  只是读过《二马》,略感失望。那失望并不代表它就是失败之作,而是相比较作者其它作品,这部作品明显带着强烈的民族倾向性和功利性。我并不能否定政治在小说中的地位,也无法完全推翻民国时期那种文学为“启蒙”的主张。可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去看待这样的作品?《二马》的结构、叙事手法实际上已经相当成熟,却总是缺少了些什么。  作品讲述了“二马”父子马则仁(父)带着马威(子)到英国伦敦继承兄长马唯仁的古玩店铺,期间同房东温都母女、伊牧师等人的一系列故事,结局以马威的离开告终。  这部作品的结构颇值得注意。作品总共分为五段,第一段开篇并不是从头写起,而是从“结尾”处写起,直接便交代马威在李子荣处,趁其未醒而离开。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倒叙”手法。特别留意一下会发现作品其实一直是有两条线,一条线是“马威”,一条线则是“马则仁”,两条线时而重合时而分开,将两代中国的人个性矛盾展现的一目了然。我们总结一下五段的内容,第一段:开头;第二段:二马初到伦敦;第三段:二马去适应伦敦生活;第四段:二马适应伦敦并有自己的计划;第五段:二马计划的失败。忽略第一段不说,可以看出作者在稳步上升-波折-重生-毁灭的一条路来进行结构叙述。很明显,这是一部“现实主义”著作,思想十分统一,而那个统一的思想也是我对它失望的理由。  既然是“现实主义”著作,就不能不讲作者创作时的时代特征。老舍先生于29岁到英国东方学院讲解汉语,而本作就是成于此时。那时正值一战结束,国际形势重新分割。书中的思想内容十分明显,就是批判中国的民族劣根,揭露英国文化的偏执,着重探讨“国”与“人”的关系。我失望的一点原因是英国人的脸谱化,甚至不客气的说,英国人形象的塑造更像是中国人。即便拿民族来说,它跟后来的《四四同堂》是完全没法比的。  现实主义的一大问题就在于他们时时刻刻想通过文学来力图展现生活,加入自己情感后用来起到自己政治诉求的目地,然而这种将个人情感嵌入生活中的方式往往使得作品不够“现实”,但反过来离开了情感作品便失去了意义。在这样荒谬的逻辑下,如何去看待这样的作品。我一向认为文学作品应当以“赏玩”的态度对待,这里的赏玩是两个阶段。首先是“赏”,便是阅读作品,分析作品;而下一阶段“玩”非我们所谓的玩乐,而是《中庸章句集注》里面程夫子说的“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的玩,便是思索领悟,得到某种启示。现实主义作品同样可以用此等方法来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二马》中第三段第小四节中,凯萨琳曾说过一句话叫“人生,据我看只有两件快活事:用自己的知识,和得知识。”  老舍的意图不在贬低英国文化,也不在于咒骂中国,而是立志于鼓舞鞭策中国。在这样的意图下,文学是绝对不可能反映现实的。对于西欧近代是怎样看待中国的,有兴趣可以参看杨瑞松先生的学术作品《病夫、黄祸与醒狮》,有很多看法是我们自己给我们添加的。老舍添加标签的目的也是为了激励当时的青年,要想得到别的民族尊重,只有自己强大起来。  我不能贬低这样想法的地位,但是却也不满因为此而降低文学的味道。  可是老舍毕竟是老舍,对于语言的把握,实在是妙不可言。他以一贯的幽默手法塑造着众生相,尤其是老马的一系列不协调行为为这部作品添上了喜剧的色彩。最具有荒谬的要属“二马”们的爱情了。父亲爱上了房东寡妇,儿子则爱上了房东太太的女儿,而全书都在宣传一种英国人“鄙视”“厌恶”“妖魔化”中国人的观点,这种爱情只可能是悲剧荒谬的。爱情的悲剧,或者说是悲喜交加,更加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没办法,现实主义必须有突出主题)。老马和温都太太的爱情是可笑的,儿子单相思马利更是荒谬的,爱情的悲剧直接导致马威对生活的失望。  说到这儿就收住了,毕竟是一部好作品,只是我不喜欢它的主题浅显。倒是很喜欢它对于人生、平等的探索,甚至时不时发出讽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论调,还是很有趣的。故事性也很强,作为阅读也是再好不过的了。  国强则民强,自来如此。
  •     老先生可谓文学巨擘,但《二马》是我认真看过的他的第一本书。拙笔写不好书评,就记录一些感想吧。去年在杭州有幸听场舒乙先生的讲座。竟然搜到一篇有关文章:http://www.hangzhou.com.cn/20080505/ca1504349.htm舒乙先生谈到了冰心和吴文藻的爱情,谈到了老舍先生的作品,特别是他随身携带,已经翻烂的那本《二马》。先生当时朗声念了其中一段话,大意是英国人如何看不起中国人。原文是:“二十世纪的‘人’是与‘国家’相对待的:强国的人是‘人’,弱国的呢?狗!”“中国是个弱国,中国‘人’呢?是——!”“中国人!你们该睁看眼看一看了,到了该睁眼的时候了!你们该挺挺腰板了,到了挺腰板的时候了! ——除非你们愿意永远当狗!”先生高声说,几十年前的话,如今还是针砭时弊,铿锵有力!《二马》描述的故事很简单,一对中国的父子分别爱上英国的母女;其中的背景和冲突却很曲深与明显:在英国人眼中,中国人喜欢煮老鼠吃,在茶中饭中“放毒”;在中国人心里,英国人永远不会与之平等!书中提到英国媒体如何歪曲对中国的报道,难道这一幕如今不是仍在愈演愈烈吗?“在伦敦的中国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等,工人和学生。工人多半是住在东伦敦,最给中国人丢脸的中国城。没钱到东方旅行的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到伦敦的时候,总要到中国城去看一眼,为是找些写小说,日记,新闻的材料。中国城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住着的工人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举动。就是因为那里住着中国人,所以他们要瞧一瞧。就是因为中国是个弱国,所以他们随便给那群勤苦耐劳,在异域找饭吃的华人加上一切的罪名。中国城要是住着二十个中国人,他们的记载上一定是五千;而且这五千黄脸鬼是个个抽大烟,私运军火,害死人把尸首往床底下藏,强奸妇女不问老少,和作一切至少该千刀万剐的事情的。作小说的,写戏剧的,作电影的,描写中国人全根据着这种传说和报告。然后看戏,看电影,念小说的姑娘,老太太,小孩子,和英国皇帝,把这种出乎情理的事牢牢的记在脑子里,于是中国人就变成世界上最阴险,最污浊,最讨厌,最卑鄙的一种两条腿儿的动物!”老舍是抗战文学的主要领导人,他的作品当然也对战争和各国人民的心态变化作了细致分析:“欧洲大战的结果,不但是摇动各国人民的经济基础,也摇动了人们的思想:有思想的人把世界上一切的旧道德,旧观念,重新估量一回,重新加一番解释。他们要把旧势力的拘束一手推翻,重新建设一个和平不战的人类。婚姻,家庭,道德,宗教,政治,在这种新思想下,全整个的翻了一个觔斗;几乎有连根拔去的样子。普通的人们在这种波浪中,有的心宽量大,随着这个波浪游下去,在这种波浪中,他们得到许多许多的自由;有的心窄见短,极力的逆着这个潮浪往回走,要把在浪中浮着的那些破残的旧东西,捉住,紧紧的捉住。这两队人滚来滚去,谁也不了解谁,谁也没心去管谁;只是彼此猜疑,痛恨;甚至于父子兄弟间也演成无可调和的惨剧。”《二马》中的老马虽然迂腐得让人摇头,他的顽固中透着可爱,对温都太太的爱情让人觉得好笑而感动;马威是新青年的代表,难能可贵的是对玛力的懵懂之情并没有使他沉沦,相反他从失意中抗争,从挫折中奋进,从努力中抗衡!在图书馆看过冰心先生一本书,其中讲到老舍如何与其三岁小儿爬在地上,寻找玩具;讲到老舍如何来家讨茶讨烟;讲到如此热爱生活的可爱之人,无奈何自沉太平湖!!!以下是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记述老舍与冰心一家的交情,共飨。  抗日战争时期,老舍在重庆作过一首嵌名诗:“素园陈瘦竹,老舍谢冰心。”素园指作家韦素园,其他三人均为原名。这是一种游戏诗,但也极富深情、深意。  冰心是被宋美龄以“同窗学友”的名义亲自邀请到重庆来的,本有政府安排的住宅。冰心工作一段后,觉得不适应,就千方百计地辞了职,继续从事自由写作。就在歌乐山的半山腰购买了一座土坯房,也就是“老舍”。虽然是平民住宅,但环境甚美,严严实实地被松树林包围着,树林中依稀夹着一些竹子,称得上“素园陈瘦竹”。这处“素园”浓阴蔽日,密林挡风,冬暖夏凉,还可远眺嘉陵江,冰心很喜欢,就把这幢房子命名为“潜庐”。  与冰心大不一样,老舍是抗战文学的主要领导人。除了勤奋创作外,老舍还要联络各方,组织各种活动,并上前线采访和慰问将士。仅1939年下半年就先后到了五个战区,行程两万多里。  为了工作,也为了友情,老舍经常来冰心的“潜庐”,喝了酒后就躺在走廊上的帆布床上休息,惬意极了。在极其繁重而且充满激烈斗争的领导抗战文艺的岁月里这种时光更为难得,老舍自然要“谢”冰心了。  冰心难忘这段愉快的日子,她在1987年12月写的《又想起了老舍先生》中说:  老舍和我们来往最密的时期,是在抗战时代的重庆。我们都觉得他是我们朋友中最爽朗、幽默、质朴、热情的一个。我常笑对他说:“您来了,不像‘清风入座’,乃是一阵热浪,席卷了我们一家人的心。”那时他正扛着重庆的“文协”大旗,他却总不提那些使他受苦蒙难的事。他来了,就和孩子们打闹,同文藻喝酒,酒后就在我们土屋的廊上,躺在帆布床里,沉默地望着滔滔东去的嘉陵江,一直躺到月亮上来才走。舒乙在《老舍的关坎和爱好》中对上述情景有更具体的记述:  平时,冰心管教孩子甚严,给孩子们分花生、铁蚕豆什么的,是按颗按粒数的,比如,每次每人只能吃5粒,老舍一到,全放开了,“咱们今天不数数儿,随便!”但孩子们还是要问母亲:“我们能吃多少?”冰心说:“两个!”这时,老舍就插话了:“不行不行,要说二十个,二百个!”  有一次,孩子们居然与老舍讨论起老舍的作品来。孩子们问,为什么您的书中好人都姓李?老舍则把脸一绷说,我就是喜欢姓李的!你们以后要做好人,下次,我再写书,书里的好人就都姓吴!

精彩短评 (总计90条)

  •     老舍先生不愧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     内容还是很好的,有思想深度,学习中
  •     好看,真正的经典。
  •     一直很想看的书,故事虽然是一个平淡的故事,但作者通过描写各种人物将其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是当时时代下的一类人,更有重大的意味。
  •     观念不同的人在一起太难受了
  •     有点生硬,有点罗嗦,好几处差点读不下去。大概是已经看过电视剧的关系,相比之下,我觉得电视剧更好看些
  •     伴随着压抑、悲屈,也看到萌芽勃发的力量。
  •     老舍的语言特别接地气儿。马威和马老先生各有各的难处。李子荣绝对是老舍顶称赞的角色。这学期再也不读小说了。
  •     老舍先生用一贯的京腔儿而不是地道的伦敦音来述说马家老少二人旅居英伦的故事,读起来很是有趣。关于偏见和歧视这个话题,没啥好说的,除了整体的孱弱原因外,不幸的好人们总是会为一小部分人的卑劣行径买单。
  •     中国人国民性分析
  •     中国人在伦敦,别样的眼光看自己国家的人和事
  •     很喜欢老舍的作品,本书写了二马到英国伦敦的故事,从他们的遭遇可以看出,只有国家强大民族振兴我们才会在国外有地位,不然满目白眼与非议。
  •     标准京腔,这样腔调写的伦敦和外国母女有点不同。文中的很多思考很深刻。
  •     从2009年在**采购老舍的《老张的哲学》,老舍的语言放在今天仍不落伍,对人物和场景的刻画渲染很是精辟,心理分析细致入微。。。慢慢购入老舍本系列的其他书目,到了2010年才发现《二马》缺货,而且长达一年之久也未补货,心中隐隐不安,也许这就是憾事。不经意间发现当当有此书,窃喜!马上订购。
    但当当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有货但不能送到你所在区域。
    看来,当当和**并存是我等幸事,缺一不可!
  •     这就是不落俗套的结尾,和某些电影相比
  •     一开始以为是励志小说带商业背景,中间峰回路转改成了爱情小说夹杂伦理问题,最后又变成苦情和悬疑结尾。不过确实写出了时代的悲剧,一群不了解别人也不被人了解的异类,倔强无助的生活在异乡。
  •     一套书中就差这一本,这个版本的老舍小说全集很精美,就是这次寄来的明显是旧书,非常脏,又没有塑封包装,很遗憾。
  •     国弱的时候出国是多么悲惨的一件事啊。社会?社会专杀爱情!
  •     老舍的小说,总是那么平凡,好像就发生在昨天是的,真的不错!
  •     男人女人歪果仁中果仁…直到今天都还有大把故事
  •     一对在民国时期在国外生活的父子的生活经历,新与旧思想的冲突,人在外国的孤独和迷茫,写的很好,语调比较诙谐幽默,但是又处处充满那种对生活的无力感。
  •     有点体会到老舍的幽默了~
  •     一部值得细究的作品。
  •     伦敦留学的最后一本小说
  •     以前看过陈道明演的电视剧,现在看了书,觉得电视剧的导演没有把原著完全表现出来。
  •     又好笑又是一场耳提面命的通俗教诲。年轻时的大师也会急匆匆地想要把自己想明白的一点问题告诉给那些略有开悟的青年人。
  •     老舍先生的这一套小说都很不错

    之前买过几本

    建议喜欢的都收了

    反正也不贵

    质量也好~
  •     这套书适合珍藏,价格不贵,印刷也还可以。插图都是小丁的原创作品,挺好看的。
  •     老舍先生怎么就不能学学韓信呢,多好的人才可惜了。无论前边的路有多难走活着才是最勇敢的。恶人的行为永远是活着人的价值。
  •     悲哀的马威
  •     啊。。犀利
  •     一声叹息
  •     老马的形象好生动!生动的可恨…… 最后一节有点儿突然,意犹未尽,一下子就结束了感觉。
  •     特别欣赏本书内关于爱国情怀的理论,爱国不是光喊口号就可以了,纯粹的抵制,又有什么用,只有自己强大了,人家才不会瞧不起你,也不敢再欺负你。有空幸灾乐祸、流言蜚语,还不如实实在在做好自己的事情。
  •     收到了,很完整。
  •     电视剧已经看了两遍了。书应该也很经典。好像是精选的。
  •     感觉满伦敦都是一嘴京片子的大妈大姐。 这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还能写得让人笑出来,真是魅力。
  •     速捷各种不行
  •     大学时曾读过老舍先生的这本书,一直都认为很好,只是后来书丢了,而一直想买却再也没有见到。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这本书的知名度可能不高,但就像南山竹海的风景一样,看了都会说好的。
  •     二马是一部老舍在国外写的小说,讲述了民国时期一类中国人在国外的生活,这个生活不是在水生火热之中,而是在豁达以及融入之中相互适应着。其实现在很多中国人还是希望有机会能在国外主升一段时间,开阔眼见,不妨看看老舍的这本小说,虽然写作时代不一样,可是作为处世哲学来说,完全可以作为当代人们面对新生活的一本生活杂志。每天的生活是不一样的,但是如何对待生活,老舍先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启示,比起晦涩难懂的同时代其他小说,此部小说绝对适合我们这个年代,不在忧国忧民,有的只是适应新的生活,语言轻松诙谐,随手拿来会让我们感到轻松和愉快。
  •     写个书评,总体感觉一般
  •     旧社会的写照,有时候觉得像是在写每个时代,每个灵魂难以突破的地方,很感动~
  •     相比于老舍的《老张的哲学》《离婚》这本书,也是一如既往的不错。老舍用那充满幽默的言语,讽刺于现实的社会,以及那些有的没的,的想法。
  •     有些民族品性似乎是刻在骨子里了,现在看来还是那么惊人的相似。
  •     好没意思的一本书。
  •     认识社会的残酷,跟骆驼祥子相似
  •     还不错。小时候从一篇小说里看到提及这篇文章,一直心心念念,读完觉得还不错,但也不过如此。
  •     2011/7/3日收到,16.9元
  •     这本书很得很好,故事情节我非常喜欢,推荐给好几个朋友看了.
    书中的人物都刻画得非常真实,栩栩如生.
  •     假期看到许多书,只有老舍用最平淡的字和简单的构架写了让人真正喜欢的文章。
  •     诙谐中带着悲痛的泪啊
  •     弱国的人在国外,不仅外国人不把他们当人,有时候连自己都不把自己当人了
  •     怎么说呢,很平淡的故事,平淡到…看的过程中或许会让人觉得有些无趣。然而看到结尾又猛然想起被遗忘的开头,不由得想这或许是一个好的叙述方式,一个好的故事。
  •     光说不练假把式啊。父子矛盾,新旧思想斗争,民族歧视等等。
  •     反讽中映射出沉重的话题 不仅仅是当时中国人应该思考 当代的我们也要思考
  •     老舍的经典作品,值得一看
  •     老舍写老舍也英国也带了点英国自嘲的味,让我想到奥斯丁的小说,充满了戏谑,最出彩的是老马的描述,一个迂腐的小老头跃然纸上,不做作,适合初中读。
  •     感受了到了一些无奈
  •     很好看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     以前看过陈道明演的电视剧 所以买来看看 很不错 是老舍的一贯风格
  •     据说张爱玲母亲和她非常喜欢二马,因此买来一读。
  •     书的内容不多说了,绝对经典好书。书的版式非常不喜欢,首先是封面硬皮,拿在手里很不舒服;其次,书里纸张小于标准的32k,窄了很多,看着太别扭了,让人没有读下去的兴致。
  •     就当今天是才放假好了,我总是后知后觉
  •     老舍的这本书很幽默,唯一不足的就是字小了点,如果能把<我这一辈子>也收录进去就更完美了..
  •     老舍的心态可以研究
  •     功力自然在。但通篇读下来,除了开头,也很难琢磨出什么意思了。值得借鉴的是总算写外国人没带翻译腔
  •     因为偶然间看到陈道明很喜欢的书是《二马》,所以就买来读。
  •     偶尔太激愤,老舍不适合激愤
  •     喜欢老舍
  •     前段时间读《穆斯林的葬礼》,一段北京人在伦敦,让我猛然想儿时看陈道明主演的《温都太太》。读过颇为气愤,倒也真是拜服老舍先生的幽默感~~咱们国家外交部大院儿里的官员应该人手一本!!!
  •     还有谁像我这样把这篇小说读成半部腐文呢?小马和李子荣是满满的爱意啊,其实内容很多,很值得深挖的,虽然把伦敦街道叫胡同,把鸡蛋叫鸡子让我频频出戏。。。
  •     纸张挺好的,内容正在拜读中
  •     语言幽默,反应出中西方文化差异,也看到旧社会中国的面貌,但比起《猫城记》来没那么深刻。
  •     这么书,拿在手中,手感很好,也适合收藏。老舍先生早年的作品,非常讽刺的写了一些当时人的懦弱心里,直白易懂,发人深思
  •     很不错的小说,了解历史,了解民族心态,了解很多的东西
  •     在最想去英国的时候看的,找虐
  •     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国家强百姓才有地位。
  •     咋办啊我中国
  •     一直很喜欢老舍~~经典,不用说了
  •     为了赶在课前读完,看得快瞎了,需要牙签撑开双眼。
  •     中国人儿呐,当时在大不列颠大英帝国受到的歧视是很严重的。老舍把老马所代表的老一代国人的思想行为描写的十分到位,讽刺中带着诙谐,你笑过之后又觉得悲哀。还有小马的爱情着实让人心酸。
  •     围绕马家父子二人旅居英国的生活而展开的一段故事,一个关于社会偏见和种族歧视的故事。“国家衰弱,抗议是没有用的;国家强了,不必抗议,人们就根本不敢骂你。”在外族人眼里,弱国子民的尊严根本就是奢侈品。
  •     老舍的幽默,非常好看,看张爱玲书时知道的这本书,非常好看
  •     单位图书馆买的,还不错。大家都爱看,很受欢迎!
  •     很幽默的一个故事,而即使在今天,中国人也还是叫外国人歧视。
  •     老舍的书,就是好,不过评论晚了。。。。
  •     看完了,窥一斑见全豹
  •     在中国饱受欺凌的年代,中国马姓父子来到英国伦敦,各自经历着文化和观念差异所带来的歧视性遭遇
  •     英国梦的破灭和新旧思想的难容。
  •     还没看,应该没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