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信经

出版社:新纪元国际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9993720973
作者:巴哈欧拉
页数:156页

作者简介

巴哈欧拉在百余年前以人类一体为核心原则所勾画的新世界文明愿景和蓝图,如今已日益突显为各国民众必须面对的关键抉择。同时,祂也为人类迎接这一挑战预备了丰厚的知识与灵感源泉,留下了浩繁的文字著述,其中最为精深广博之作当数这部《笃信经》,音译《伊甘经》。
在本书中,巴哈欧拉以其超然之笔抹除了千百年来隔在各大宗教之间的信条鸿沟,解开了诸多神学迷思和疑团。祂清楚解释了“复活”、“末日”、“再临”、“审判”、“天堂”、“地狱”等各大宗教的末日预言所提到的这些词语的象征涵意,阐明了上帝与人类的关系、宗教与知识的本质、所有先知与显圣者的使命以及每届天启到来的奥秘与普遍法则,从而为人类达到精神与信仰上的团结一致奠定了坚实的真理基石。


 笃信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宗教和宗教创始人?摩西和佛陀有关系吗?耶稣和穆罕默德有关系吗?为什么后来的宗教教士和信徒,会反对先前的宗教呢?而先前的宗教追随者,又会反对拒绝后来的宗教呢?《笃信经》是回应上述问题的一本好书。在书中,作者巴哈欧拉重新定义了“权势”和“财富”。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争夺世间的权力和财富,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他们误解了真正的权势和财富,像追求沙漠里的海市蜃楼一样。“此种统权并非世人心智误想的那种统权。”“那种统权是灵性权势,祂对天地万众将其发挥极致;……”然后,作者引用了伊斯兰教的侯赛因的遭遇向人们展现这种灵性的权势。他孤绝地殉道,没有人给他收尸殓葬。但是,今天很多人“从地球最遥远的角落赶往他殉道之地,以求在他陵殿的门槛上俯首”。作者指出,“此即上帝的权势与力量!”熟悉耶稣故事的人,可能也会有类似的感受。两千多年前,他刚开始只有几个门徒追随,自己也流离失所,惨死在十字架上。今天,全世界有数以亿计的人们在祈祷中念记他。而那时候不可一世、雍容华丽的王侯将相,又有谁会记得呢?较耶稣更早的佛陀,于菩提树下开悟得道,信徒不过是区区几个衣杉褴褛的托钵僧;而如今,佛教徒遍布全球,在助人领悟值得追求的灵性事物。对于真正的财富,作者则引用了耶稣的名言去阐述:“众人啊!我以地里的草为充饥的粮,以尘土为床,夜晚的灯是月光,坐骑是我自己的脚。瞧,地上有谁比我更富有?”随后,作者还提到一个关于财富的有趣故事。话说什叶派第六伊玛目萨迪格的一个同伴向他抱怨自己贫穷。萨迪格对他说,其实他很富有。“那穷困不堪之人”听了之后觉得很困惑:“我身无分文,何来富有?”萨迪格问道:“你是否拥有我的爱?”“不错,……我的确拥有!”“你可愿拿这爱去换一千第纳尔?”“不,就算给我世上一切,也绝不交换!”“既有这般珍宝,有怎可谓贫穷?”故事完了之后,作者总结说,“‘富裕’意谓除上帝外无所依恃”。然而,很多人都没有领悟到这些道理。于是,攫取物质财富和世俗权力便成了许多人人生的首要任务。在作者撰写的诸多书简里,经常会将上帝派来的使者比喻为太阳。也就在这种状态下,财富和权力变成了蒙蔽心灵的帷幕,哪怕有新的真理之阳出现,也难以接受到其光芒,反而会责怪光芒令其双眼难受,继而采取各种残酷手段去扑灭它。上帝派来的使者或先知,本质都是一致的,“均挺身宣告上帝那无可抗拒的信仰,故祂们可视为同一灵魂与同一人身”。“列位先知均是圣道之庙宇,祂们着以各种衣装出现。若以明鉴之眼视察,便会目睹祂们均居住同一帐篷,翱翔同一天堂,端坐同一王位,发表同一言论,宣告同一信仰。”祂们身份的差异,只在于所被上帝授予的使命有别而已。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就如两千年前的人类状况与现在的状况,肯定大不相同,这些使者就如同高明的教育家和医生,根据人类当时的状况,配以合适的指引和良方。那为什么,“每当有神圣显示者现世,其时之教士总是拦阻众人踏上真理之途”呢?不仅如此,这些教士们还煽动普通人去迫害新的使者及其追随者。我觉得,其原因,一方面除了前述的权势和财富之外,另一方面与他们的私心和理解力有关。在圣经里,有“复活”这样的字眼;在古兰经里,有提到“众先知的封印”。而这些字眼,却成了人们理解经文含义的障碍。作者解释说,既然上帝的创造没有起点(始),也没有终点(末),那么祂会不断地派遣先知到地球上指引人类。也就是说,先知的数量也是无穷无尽的。既然先知的本质都是一致的,都是源至于上帝,那么其中一个先知说他是所有先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穆罕默德就说过:他是亚当、诺亚、摩西和耶稣。既然穆罕默德可以说自己是“众先知的首位”即亚当,那么他称呼自己为“众先知的封印”,有何尝不可呢?每一个先知“同时既是‘首’又是‘末’的代表”。作者指出,当我们可以超脱到“唯有上帝,别无其他”的境界时,就会意识到“始”、“终”、“首”、“末”、“封印”等诸多称呼都是“帷幕”。我们需要努力超越这些“词语和隐喻”的局限,去理解先知话语的真正内涵。作者告诫我们人类:“因任何人皆不宜按自己不免缺陷的理解来诠释圣言,或是发觉圣言有违自己的愿望喜好便否定排斥真理。”可惜的是,我们并没有吸取教训,历史还是在重演。作者尤其谴责了负有主要责任的教士和神学者,说“他们占据知识和学问之席位,称无知为有识,谓压迫为正义”。由于这些人的误导,作者感叹道:“何等‘压迫’更甚于上述情形?一个灵魂要寻求真理,冀望获得上帝的知识,却不知何处可觅、何人可求,何等‘压迫’较之更为严重?”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上帝的使者先知们不可以将话语说得直白一些呢?如此,这样教士和神学家就可以一目了然,即使一般人也可以理解,那就不会存在那么多争议了。作者说:“天堂之鸟与永恒之鸽说双重语言。一种是外向的语言,全无隐喻,亦无障蔽遮掩;……另一种是遮掩隐蔽的语言,藉之,恶徒心中包藏得一切可被显明,其内里的本质可被揭露。故穆罕默德之后裔萨迪格曾说:‘上帝肯定要考验他们,筛选他们。’”至于要如何理解圣言和探寻真理,第一步是什么呢?作者对此也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他需首先净化心灵,除却一切后天学识的蒙昧尘灰与邪恶幻念之化身的诸般暗指,因心灵是上帝内在奥秘的显露之地。”而要达至对真理“笃信”的程度,则仍需巨大的努力了。作者说:“唯有求索、热忱奋勉、热切殷望、热诚现身、热烈爱慕、狂喜迷醉之灯在寻者心中燃起,上帝慈爱之微风吹拂他的灵魂,此时,谬误之黑暗始能消散,疑虑之迷雾方可解除,知识笃信之光辉才会笼罩其生命。”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宗教和宗教创始人?摩西和佛陀有关系吗?耶稣和穆罕默德有关系吗?
      
      为什么后来的宗教教士和信徒,会反对先前的宗教呢?而先前的宗教追随者,又会反对拒绝后来的宗教呢?
      
      《笃信经》是回应上述问题的一本好书。
      
      在书中,作者巴哈欧拉重新定义了“权势”和“财富”。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争夺世间的权力和财富,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他们误解了真正的权势和财富,像追求沙漠里的海市蜃楼一样。“此种统权并非世人心智误想的那种统权。”“那种统权是灵性权势,祂对天地万众将其发挥极致;……”
      
      然后,作者引用了伊斯兰教的侯赛因的遭遇向人们展现这种灵性的权势。他孤绝地殉道,没有人给他收尸殓葬。但是,今天很多人“从地球最遥远的角落赶往他殉道之地,以求在他陵殿的门槛上俯首”。作者指出,“此即上帝的权势与力量!”
      
      熟悉耶稣故事的人,可能也会有类似的感受。两千多年前,他刚开始只有几个门徒追随,自己也流离失所,惨死在十字架上。今天,全世界有数以亿计的人们在祈祷中念记他。而那时候不可一世、雍容华丽的王侯将相,又有谁会记得呢?较耶稣更早的佛陀,于菩提树下开悟得道,信徒不过是区区几个衣杉褴褛的托钵僧;而如今,佛教徒遍布全球,在助人领悟值得追求的灵性事物。
      
      对于真正的财富,作者则引用了耶稣的名言去阐述:“众人啊!我以地里的草为充饥的粮,以尘土为床,夜晚的灯是月光,坐骑是我自己的脚。瞧,地上有谁比我更富有?”
      
      随后,作者还提到一个关于财富的有趣故事。话说什叶派第六伊玛目萨迪格的一个同伴向他抱怨自己贫穷。萨迪格对他说,其实他很富有。
      
      “那穷困不堪之人”听了之后觉得很困惑:“我身无分文,何来富有?”
      
      萨迪格问道:“你是否拥有我的爱?”
      
      “不错,……我的确拥有!”
      
      “你可愿拿这爱去换一千第纳尔?”
      
      “不,就算给我世上一切,也绝不交换!”
      
      “既有这般珍宝,有怎可谓贫穷?”
      
      故事完了之后,作者总结说,“‘富裕’意谓除上帝外无所依恃”。然而,很多人都没有领悟到这些道理。于是,攫取物质财富和世俗权力便成了许多人人生的首要任务。在作者撰写的诸多书简里,经常会将上帝派来的使者比喻为太阳。也就在这种状态下,财富和权力变成了蒙蔽心灵的帷幕,哪怕有新的真理之阳出现,也难以接受到其光芒,反而会责怪光芒令其双眼难受,继而采取各种残酷手段去扑灭它。
      
      上帝派来的使者或先知,本质都是一致的,“均挺身宣告上帝那无可抗拒的信仰,故祂们可视为同一灵魂与同一人身”。“列位先知均是圣道之庙宇,祂们着以各种衣装出现。若以明鉴之眼视察,便会目睹祂们均居住同一帐篷,翱翔同一天堂,端坐同一王位,发表同一言论,宣告同一信仰。”祂们身份的差异,只在于所被上帝授予的使命有别而已。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就如两千年前的人类状况与现在的状况,肯定大不相同,这些使者就如同高明的教育家和医生,根据人类当时的状况,配以合适的指引和良方。
      
      那为什么,“每当有神圣显示者现世,其时之教士总是拦阻众人踏上真理之途”呢?不仅如此,这些教士们还煽动普通人去迫害新的使者及其追随者。我觉得,其原因,一方面除了前述的权势和财富之外,另一方面与他们的私心和理解力有关。在圣经里,有“复活”这样的字眼;在古兰经里,有提到“众先知的封印”。而这些字眼,却成了人们理解经文含义的障碍。
      
      作者解释说,既然上帝的创造没有起点(始),也没有终点(末),那么祂会不断地派遣先知到地球上指引人类。也就是说,先知的数量也是无穷无尽的。既然先知的本质都是一致的,都是源至于上帝,那么其中一个先知说他是所有先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穆罕默德就说过:他是亚当、诺亚、摩西和耶稣。既然穆罕默德可以说自己是“众先知的首位”即亚当,那么他称呼自己为“众先知的封印”,有何尝不可呢?每一个先知“同时既是‘首’又是‘末’的代表”。
      
      作者指出,当我们可以超脱到“唯有上帝,别无其他”的境界时,就会意识到“始”、“终”、“首”、“末”、“封印”等诸多称呼都是“帷幕”。我们需要努力超越这些“词语和隐喻”的局限,去理解先知话语的真正内涵。
      
      作者告诫我们人类:“因任何人皆不宜按自己不免缺陷的理解来诠释圣言,或是发觉圣言有违自己的愿望喜好便否定排斥真理。”可惜的是,我们并没有吸取教训,历史还是在重演。作者尤其谴责了负有主要责任的教士和神学者,说“他们占据知识和学问之席位,称无知为有识,谓压迫为正义”。由于这些人的误导,作者感叹道:“何等‘压迫’更甚于上述情形?一个灵魂要寻求真理,冀望获得上帝的知识,却不知何处可觅、何人可求,何等‘压迫’较之更为严重?”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上帝的使者先知们不可以将话语说得直白一些呢?如此,这样教士和神学家就可以一目了然,即使一般人也可以理解,那就不会存在那么多争议了。作者说:“天堂之鸟与永恒之鸽说双重语言。一种是外向的语言,全无隐喻,亦无障蔽遮掩;……另一种是遮掩隐蔽的语言,藉之,恶徒心中包藏得一切可被显明,其内里的本质可被揭露。故穆罕默德之后裔萨迪格曾说:‘上帝肯定要考验他们,筛选他们。’”
      
      至于要如何理解圣言和探寻真理,第一步是什么呢?作者对此也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他需首先净化心灵,除却一切后天学识的蒙昧尘灰与邪恶幻念之化身的诸般暗指,因心灵是上帝内在奥秘的显露之地。”
      
      而要达至对真理“笃信”的程度,则仍需巨大的努力了。作者说:“唯有求索、热忱奋勉、热切殷望、热诚现身、热烈爱慕、狂喜迷醉之灯在寻者心中燃起,上帝慈爱之微风吹拂他的灵魂,此时,谬误之黑暗始能消散,疑虑之迷雾方可解除,知识笃信之光辉才会笼罩其生命。”
      
  •     惟有真正的求索者可以触碰真理之洋。看似晦涩的经文乃是区分不信者与笃信者的试炼石之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