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大公报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5
ISBN:9787309032048
作者:《大公报一百周年报庆丛书》编委会
页数:462页

书籍目录

第一辑:忆旧怀远
杨刚与百姓同在 陈朴
香港《大公报》忆旧 唐振常
我和萧乾在《大公报》的日子 王文彬
我考入桂林《大公报》为练习生的回忆 黄克夫
抗战六年在桂林 王文彬
我与《大公报》 陈海容
回首起步“学与教” 吕少群
我和《大公报》 徐真
五十年前的实习生涯 郑介初
我与《大公报》 叶国珍
为《大公报》自豪 石坚
我与《大公报》――二十年与《大公园》的因缘 董鼎山
我与《大公报》 孔岳文
大公情缘 彭龄
忆昔“闻”识《大公报》 陈宇
我与《大公报》三十年 陈左高
君子之交――我与《大公报》的交往 舒展
一脉文心终有渡 叶文玲
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兼忆报道唐涤生猝死 子祯
我与《大公报》副刊 徐志啸
四十二年从头说 杨祖坤
《大公报》――我的启蒙课本 黄钟
一方满意一方满足――忆陈彬率团访吉林 张明友
此时此地十年见证 黄非红
我与《大公报》五十余载的文缘 马国权
梁羽生二三事杨晓风
走向社会的第一课――忆《大公报》实习对我一生的影响 林放
我与《大公报》 雷穆扬
与《大公报》结伴而行 温光贻
忆旧怀远大公缘 黎小燕
《大公报》扫除“瘟疫” 宛若奇
我与《大公报》五十年 罗琅
大洋彼岸的祝福 姚船
白山黑水问的“大公热” 邵千
不尽感念话故人――费彝民先生对我一生的影响 计泓赓
敬业爱社同此情 王叶田
在《大公报》学做翻译 黄灿然
难忘岁月 万民光
《大公报》子弟醉书香 高洁
一生的遗憾 徐城北
南海采油美梦成真 王健
经久不衰的友谊――为纪念《大公报))100周年而作 田森
忆费公 陈可�
交淡如水――我与《大公报》 刘荒田
我和《大公报》的点滴回忆 刘诚
四代师恩情 陈庆钱
几件难忘的小事 陈伟球
特约记者十年间胜似研读二十载――“我与《大公报》”往事感怀 简瑞年
往事知多少――贺《大公报》百年庆 蔡柏生
《大公报》和我 黄�

第二辑:大公春秋
“大公报号”滑翔机――记《大公报》倡导中国滑翔运动始末 王芝琛
胡适・《大公报》・白话文 王芝琛
《落日》光华垂翰墨――怀念朱启平先生 张成觉
认识一个真实的萧乾 邵燕祥
大公篮球队 王芝琛
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大公剧团” 王芝琛
王芸生参加人民政协一次全体会议前后 王鹏
杂谈《大公报》 张颂甲
话当年《大公报》连载《三毛流浪记》 王芝琛
浅谈张季驾先生 王芝琛
英敛之创办《大公报》 王鹏
吴胡张续办《大公报》 王鹏
国闻通讯社・《国闻周报卜《大公报》 王鹏
由顾准的一封信想到王芸生 谢泳
《大公报》派记者到苏联采访 王鹏
《大公报》在重庆的岁月 伍江川
悼际炯 黄裳
胡适与《大公报》 谢泳
《大公报》的“三驾马车” 智效民
且说吕碧城与英敛之 高增德
《大公报》的“四不主义” 王鹏
《大公报》的“社评委员会” 王鹏
《大公报》保存经过 吴葆
《大公报》的“星期论文” 王鹏
报纸“捧星”首开先河 王鹏
新记《大公报》的“开国五虎大将” 王鹏
长江精神 张建星
张季驾撰文评蒋介石 王鹏
三十年代的《大公报》副刊 贾晓慧
陈君葆与《大公报》 陈云玉
《大公报》记者采访罗斯福总统与夫人 王芝琛
“中间势力”――敌耶?友耶?――读《百年沧桑》的随记 舒展
张季驾与于右任 牛济
剪辫易服,居功至伟 侯杰
《大公报》与天津阅报社 候杰 樊爱香
《大公报》的老广告 由国庆
《大公报》“电影”广告与中国第一家影院 王兆祥
“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大公报》 王鹏
《大公报》的晚报 王鹏
赣行采访――《大公报》记者王芸生给蒋介石授课 王芝琛
北京《大公报》的停刊 吴葆
《大公报》与燕京学子情 林放
《大公报》的西北情结 贾晓慧
“不打不成交” 王鹏
张季驾与文人论政 曾敏之
毛泽东会见《大公报》记者 王鹏
香港《大公报》创办和发展 王鹏
《大公报》的国内外特派员 王鹏
早期《大公报》种种 王鹏
赈济陕灾“宣传周” 王鹏
编后语

作者简介

本书结集了百篇大公同人、作者、读者和报史研究者的回忆文章。内中有人有史、有事有情,多方展示这份“中国人民的报纸”的历史影响和新闻建树。本书文笔朴实、感情诚挚,其中不乏犯不着为人知的报业史料。


 我与大公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是书的封面吸引了我,就如“大公报”三个字一般神秘。封面的背景是由一张张不同时期重叠平铺的《大公报》的缩影,左上角那纸张发黄的第一期尤为显眼。此外,更有季羡林的题词:《大公报》的 一百年可以涵盖中国的20世纪;从第一期刊到现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一、 大公同人百年前由创始人英敛之到总编辑张季鸾,由名记者范长江到王芸生到费彝民,大公同人都一代代传递着相同的办报精神:忘己之谓大,无私之谓公。在这本书中,我通过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人的评述了解到这样一群大公人: 自负才子英敛之,一手创办《大公报》,疾呼“文人议政”,言论锋芒直指奸臣豪暴、贪官污吏,并提倡振兴实业、传播科学等等。其“言论经常指名道姓,痛骂慈禧的亲信专横跋扈,并对历仕三朝的现任相国张之洞、邮传大臣盛宣怀等人的惧外媚洋,也不断给予警告和批评”与“新贵袁世凯”,“连续顶撞十几年,始终不屈”,为他和《大公报》赢得了“敢言”之名。 终身报人张季鸾,曾两度因秉笔直言、抨击当权者而入狱,也两度获救,一生坎坷,一生清贫。张季鸾与胡政之、吴鼎昌一起接办新记《大公报》,立“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办报方针。战乱中的张季鸾一心报国,不畏强权,指以斥汪精卫的反复无常,揭露“四一二”事变,披露“宋案”真相,发放段祺瑞政府与日订立五大借款合同消息等。值得幸庆的是:在张的带领下,1941年5月15日,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将1940年度世界最优报纸荣誉奖章赠予《大公报》。陕北记者范长江,“他20世纪30年代的西行、北行,特别是陕北之行,不但影响了舆论,影响了民众,而且也影响了历史” 。作为战地记者,范长江活跃在各大战区中,发回前线的战讯。大公培育了大批人才,有“第一位揭露卖国的‘二十一条’内幕和报道‘巴黎和会’的记者”胡政之,有“真实、客观地报道了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新闻”的彭子冈,有“报道日本投降仪式的记者”朱启平,有著名战地女记者杨刚,还有“为和平解放北平立过功的女记者”傅东等。 二、大公人文   大公的老报人特别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公独特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大公同人、还是读者作者,都随大公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成长。报社里的每个成员都是大公家庭里的一分子,大家为着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追求奋斗拼搏。他们“见证了屈辱的中国近代史,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见证了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各条战线的成就,当然也免不了见证了走过的弯路、吃过的苦头” 。 此外,大公还有一个老传统,对于同人之被捕者总是尽力营救。“1947年‘六•一’,国名党当局为了镇压重庆各界群众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示威运动,曾在全市实行大规模逮捕。……萧乾从外地赶来重庆……被捕同人经过多次营救,分别由‘铺保’保释” 。  大公的副刊办得尤其好,不少文人都在此写稿,其中不乏文章少著者如林徽因。大公编辑与笔者之间总能保持着良好联系,并鼓励着笔者写出好文章来。更为独特的是编辑作风。他们往往充分尊重笔者,很少有随意更改稿子;认真把关,工作一丝不苟;与笔者打交道不摆架子,平等待人等。大公同时与读者之间也保持着联系,或许是朋友谊,或许是师生情。有人视之为启蒙课本,有人将之作为了解时事的工具,有人由此获知教学新材料,也有人以此一渡文心。在大公百年的辗转奋斗史里,自然也少不了这群读者的理解与支持。来大公实习的练习生也感慨颇深。书中有好几篇都是有关当年去大公实习的生活的。很一致的是大公人对工作的苛刻,对同志的友善。在他们中或许一部分人今后并未涉足新闻事业,但无不对此段经历念念不忘。因为在大公里,他们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工作。 三、大公春秋 百年《大公报》,高呼日本投降,陪伴新中国成立,目睹香港回归,欢庆中国入世,可它并非只是见证人,它更是参与者。  在新文化运动热潮退去之后,胡适为推广白话文的普及,早已瞄准《大公报》,再次推波助澜。“胡适和《大公报》在推动‘白话文运动’上,一搭一档,胡适冲向前,大声呼唤;《大公报》更像‘扩音喇叭’,传播四方。两者都身体力行,身先士卒” 。中国第一架滑翔机是“大公报号”。当航空救国的呼声震动南北之时,大公年义不容辞领头义捐,发起滑翔机的采购与投入训练,并最终成功表演。正值抗日烽火在全国燃起之际,“大公剧团”诞生了。大公剧团首发救济伤员募款公演,扩大对抗战的同情与拥护之余,鼓舞军民团结抗战。大公创造并秉承了中国报业传统,在新闻史,文学史乃至中国历史中都有不可忽略的地位与影响。后记:初学中国新闻史,很是偏爱那句"报刊是舶来的,传统是自己的".初次了解到中国新闻原来也有所谓"传统",兴奋之余,更想去了解其真实.于是这次读书报告的写作便私自选了这本《我与<大公报>》.曾有中国新闻史最辉煌一页的百年大公报,自然可以让我以此从中窥探出些端倪。我仅仅是站在新闻的门外朝里小觑了一番,所获于己甚大。相信终有一天也能走进这方深宅大院,以探究竟。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多香港《大公报》的记者,老报人不多了
  •     一份可怜的报纸,从四不到四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