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2
ISBN:9787543438613
作者:李济
页数:637页

作者简介

安阳发掘从一开始,其目的就是发现古代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寻找艺术品的埋葬的珍品。因而安阳的发现史也就是从发现刻有中国古文字的“龙骨”开始。所以李济先生叙述了此发现的获得情部的种种方面,并介绍了参与此事的一睦主要人物。一旦认识到所说的“龙骨”就是占卜者于其上刻写有求于神的卜辞的龟壳或牛肩胛骨,这些珍品就以甲骨闻名了,于是掀起了积极寻找更多的有字甲骨并将其文字译成现代文的热潮。
本书是一本向国外宣扬介绍现代中国考古学产生和发展状况的入门指导。作者以亲身的经历对安阳历次田野发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以及采用方法的改进乃至整个考古组的历程作了清楚的介绍;对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的收获和研究成果作了概要的回顾和总结。应该说,这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的、论述和史料兼备的书。


 安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欧洲中心主义说不需多谈,近代以来,不仅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也都是起源于欧洲并发展壮大,学术规范当然依从,这个正常,但是麻烦在于欧美学界话语权极大,但是对欧美以外的世界关注不够,有些肯定否定不免妄断。未发现甲骨文之前,西方主流学界不认为有商文明,现在面临的夏的考证,甚至更早的一些历史。一个简单的思路是,殷商文明这种等级的不大可能凭空出现,必有传承,需要找到翔实的实物证据,各种传说记载虽不少,只可辅助,确实不能作为依据。再有,似乎不宜过多强调民族自豪感,事实即事实。我们的文明史难道还需要夸大吗?我们现有的文明史已足够支撑任意程度的自豪感。一点愚见:近代的落后,未能产生现代科学技术并不值得过分自责;因欧洲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实现的,世界其余帝国和其他社会环境都无法实现,而欧洲也在此前上千年付出了代价。
  •     看到课表有考古学导论的时候,心情又激动又陌生,之前对考古的印象真的只是像《盗墓笔记》一样,感觉考古是一个神奇而又冒险的职业,感觉搞考古就是每天在通过古文献寻找失落的文明。带着这样的想法,开始了考古学这门课程之旅。上课的时候,老师特别的强调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比如与历史学、博物馆学等等,使得我对考古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们了解了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后来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了一些关于考古学的书籍,其中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济的《安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结合课上所学知识,谈谈我对《安阳》一书的认识。《安阳》是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最后一本学术著作。先生以时间为序,介绍了在他之前的学者对殷墟考古挖掘所做的铺垫,以及他亲自领导的对安阳殷墟的挖掘与研究工作。这本书是先生用英文写作的,眼下看到的只是译本,根据李济之子李光谟所写的前言介绍,李济先生原只打算出英文本,也可以出日译本,但不打算出中文本,这一点值得深思。安阳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中国最初的考古学者大多和安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安阳的挖掘使得考古学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李济先生在书中介绍,第一次董作宾主持挖掘时发现了大面积的凹凸不平的土层,当时董作宾和张蔚然的解释为:这是由洹河洪水所造成的沉积层。而后考古队在城子崖遗址周围发现一圈已坍塌的墙,又发现了凹凸不平的土层,人们才意识到那种凹凸不平的土层是夯土,纠正了之前董的错误解释。现在夯土已经成为考古入门级的基本知识,但当年草创者却经过了十分艰难的认识过程。由此可见,以李济为首的学者们为中国考古学的建立所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他们为中国考古学打下的基础。此外书中还介绍:董作宾作为第一次安阳挖掘工作的队长开始考古挖掘工作时,其目的仅去寻找甲骨,对挖掘的过程以及出土的其他物品并未关心。而在李济先生领导的第二次挖掘中有彻底的改变,从最初单纯的关注甲骨,到对陶器、骨器、骨骼等有全面的关注。最显著的是考古队开始系统记录陶器,并在其后的十三次安阳挖掘中从未间断,使得中国陶器的记录方法和分类标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对于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很多学者都有所论述。一种观点以李学勤先生为代表,他在《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的《“二重证据法”与古史研究》中谈到:“考古研究终究是广义的历史学的组成部分, 其所有成果归根结底是增进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另一种观点以陈淳为代表,他在《文史哲》2006年第6期的《疑古、考古与古史重建》中谈到:“从某种意义而言, 考古学的历史重建处于一个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汇合的聚合点。考古学本身的发展和提高越来越依赖于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和自然科学手段的帮助, 而它也成为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全方位研究人类发展的一个信息库。考古学的学术定位应当是整个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 它和历史学不是依附的关系, 也不是仅仅为编史学服务的工具, 而同是以了解人类自身历史和社会发展历程的独立研究领域。”在《安阳》一书的序言中李济写到:“安阳发掘从一开始,其目的就是发现古代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寻找艺术品和埋藏的珍品。”李济与李学勤观点是相一致的,他们认为考古学与历史学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我个人更倾向于陈淳的观点,我认为中国考古学有其自身的特色,但中国考古学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怪物,与其他国家的考古学格格不入。虽然中国考古学从自身发展是从安阳殷墟开始的,其目的为证中国古史之重建。在而后很长的岁月里也一直如此,但我们不能因为一直这样就去说中国考古学就应如此,中国考古学也是世界考古学的一部分。站在全世界的立场来看,考古学目的在于了解更多关于过去社会以及人类发展的事实,与历史学的目的有着根本的不同。就像是夏鼐先生对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关系有著名的论述:“虽然二者同是以恢复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标, 是历史科学( 广义历史学) 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犹如车子的两轮, 飞鸟的两翼, 不可偏废, 但是二者是历史科学中两个关系密切而各自独立的部门。”在读书时印象较深的地方是考古学应与民族学相结合,在安阳第三次挖掘中出土的了一座大理石躯干像,身上雕刻着不明印记的图案。李济先生根据历史文献学与民俗学的比较:在古籍中发现“司马迁记载周朝初期江苏一带的土著人仍在纹身”,以及民族学中华北山东沿海一带的居民可能仍有纹身的习俗,从而推定此图案为纹身图案。由此看出,考古学与民族学关系密切。冯汉骥先生在处理民族学与考古学的相互关系上,有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原始古物通常属于文献资料还不存在的时代,但是在这里,民族学材料有其特殊意义。因为迄今在现代原始部落中,尚存在的(或不久以前还存在的)许多文化现象,能够帮助我们研究原始时代的居民的生活。考古学和民族学常常能够互相补充。民族学家研究的残余,对于考古学家不仅在研究原始古物,而且在研究封建时代的古物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考古学家能够帮助阐明民族学现象的起源和发展。”以上便是我读《安阳》后一些杂感,希望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     考古学这个老气横秋的学科在中国出现还不足百年,但就是这个如此年轻的学科在中国的一出场就开天辟地的。历史学无疑是受到考古学恩惠最多的学科,正如格林•丹尼尔在《考古学一百五十年》里指出来的那样,考古学所给予历史的远远大于它从历史中得到的回报。所以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我首先作为一个历史学的学生感谢考古学,因为正是西方考古学在中国的成功应用,才让我们看到了安阳《安阳》,看到了整个殷墟,看到了我们自己的一个可信的文明。自从古史辨派在二十世纪初大行其道,否定了以经学为中心的古史体系后,国人思想得之以解放。然而古史辨推翻了一个古史体系,却没有建立另一个古史体系。这时人们便将这种任务便落到了考古学上面了,“他们(古史辨派,笔者注)扫除了建立‘科学的中国上古史’的一切障碍物,同时使人同痛感到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缺乏” 。他们当时“最要注意的是求新材料……我们不是读书的人,我们只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在傅斯年建立历史语言研究所之后,他将实现自己理念的第一个大规模田野工作地址放在了已有大量甲骨出土的殷墟。而李济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者。《安阳》一书是李济先生晚年对殷墟十五次发掘以及后续殷墟发掘资料研究的一本总结性著作。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老人对自己倾其一生的事业的热爱,正如周汝昌之于红楼梦,李济对于殷墟的情结也是相当深厚的。安阳殷墟发掘的重大收获,在我国现代考古学上极其重要。它不但结合文献记载和小屯文化的层位关系,确定了这一带乃是商朝后期的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273年间的都城,而且还发现了了殷王朝的宫殿遗址和帝王的大墓。殷殷墟出土了华丽的青铜器、玉器、白陶和釉陶,精致的石、骨象牙雕刻和美丽的猪牙、贝、蚌、松绿石镶嵌的器物。更重要的还发现了2万多片甲骨文。大大地充实了殷代考古和历史文化的研究。 李济对于殷墟发掘工作和整个考古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带入科学的考古方法。“现代科学要求的,只是把同田野工作的标准提高到实验室工作的标准同等的一种应有的步骤。”。这些方法确定了出土甲骨和文物的可靠性。 ;2、对十五次殷墟发掘和后续研究出版的领导、组织,使古史研究得到很多的提升。3、对同事和学生的考古学、人类学训练,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人才、4、倡导和践行“一切出土古物全部属于国家财产,考古组同仁自己绝不收藏古物”的信条。同时也对殷墟出土器物的保存做了重大贡献。李济的儿子李光谟在评述他父亲的时候说:“《安阳》一书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在于我们通过它可以看到李济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即‘如何把地下发掘的资料,与流传下来的记录资料连缀起来’,从而最后撰写出一部既根据科学的铁的事实,又充满活力的想象力(有控制的,绝非臆测的想象力)的中国上古史的目标。” 《安阳》给了我们一个有了科学证据的殷商,至少是一个有科学证据的晚商。从出土的器具和文物以及各种关系层位来看,我们的的确确可以推断出许多可以说是真实的历史。然而这只是推测罢了,只不过是比历来的伪书文字更高级一点的证据而已。李济的许多推测也是有纰漏的,比如说在《安阳》的第五章他到商代人牲问题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1935年我们在清理HPKM1001时,于木地板下即深陷坑的底部发现了九个未被扰动的人牲坑,这是残暴野蛮习俗的铁证之一”。作者也会在推测中带有现今人的观点,认为人牲即使野蛮的象征。我们尚未知道上古时代的宗教是如何的,也就不很清楚这种人牲是不是一种欢快地死亡。“历史即异邦”,也许我们很多时候都“误解了文明”。还有一个问题,李济的《安阳》一书不仅实实在在证明了晚商的存在,但是在言语之间,李济他将晚商的发现成果推及到了整个商。这是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虽然我们不能肯定早商一定不存在,但我们不能肯定他一定存在,或许整个早上都是虚构的。这还得期待更多的发现。假使我们将所发掘的晚商定义为整个商的话,那么我们怎么看待商和中国文明特质之间的关系呢?中国文明的若干特征包括文化与历史的土著性、连续性,文化与民族构成的多元一体结构、氏族制度的长期性(宗教制度)、政治人伦关系的等级与和谐性(礼乐制度)。 这些都在殷墟中有所体现。例如殷墟中发现商人用合范法技术铸造青铜器。考证出青铜铸造技术来源于土耳其,和西方广泛使用的失蜡法不同,合范法适应了商代的政治礼仪需要,具有自己的土著性;在文化与历史的连续性中,我们可以用甲骨文文字的演进、厚葬习俗、和宫殿格局等来说明这种连续性;中国人历史强调血缘、重视亲情,这很大程度上缘于商代社会高度发达的“宗族结构”;从陵墓和礼器中叶可以窥视出整个商代的社会组织形态,以及他们的“礼乐制度”。我想《安阳》是一本关于废墟的书,我们在这片废墟中看到了过去,我们将努力地去构建一个真实的历史。我想这片废墟记录的不仅是过去的,也将是现在的、未来的。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读完我就特佩服那个时候的学者 无论是李济先生还是王国维 董作宾 郭沫若等 搞学术全身心投入 一辈子兢兢业业 国学底蕴丰厚 科学知识也懂 欸 全才啊
  •     安陽挖掘“考古學”
  •     上中国古代史课看的第二本书,真的把我吸引住了!
  •     殷商考古的名著
  •     除了《安阳》外,附录里的文章也都是篇篇精彩...
  •     “夫人之所以为人,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辯也”
  •     历史大家的佳作。对于殷墟考古有很丰富的说明
  •     一本充满迷之感动的书,可以看到一群人对于学术的热情和终生的执守。无论政治的风波还是生计的艰辛,他们始终未改初心,并且不断琢磨上进。能够献身于一种技艺,在手艺和生命的雕琢中复归质朴,这样天真的游戏,我也愿意安顿其中。
  •     没想象中的难读。
  •     当科学和新史学的火炬在中国刚刚点燃的时候,有这么一批赤诚的民族菁华踏踏实实、小心翼翼的做这些奠基性的工作,为后人树立了科学的标尺和人格的型范。如果没有后来的山河改色,使这种学术和教育传统得以自然传承和发展,中国将会多可爱,想象另一种可能。
  •     非常好的一本书!语言不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