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傳

出版社: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1999
ISBN:9789629930110
作者:于青
页数:373页

作者简介

貴族世家
一九二○年。上海。
上海,這個被西方稱為「冒險家的樂園」,「東方巴黎」的中國第一大都市,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便一直是中國經濟、文化的中心。上海的畸形繁華,吸引各著地的各色人物,或冒險,或投機,或享樂,全都聚集於這個熱鬧的「樂園」。
九月三十日,已是秋涼的季節。但在上海,秋老虎的淫威卻似乎剛剛開始發作。人們彷彿也放慢了生活的節奏,日子安靜而又漫長。在上海市麥根路(今泰興路)的一棟民初式樣的老洋房裡,傳出了一陣微弱的嬰兒啼哭聲。不用問,這樣秀氣的啼哭,肯定是個女孩。
剛接生下來的這個女孩,是她所在的門第甚為高貴的家庭中的長孫女。當然她之前也有其他長孫女,然而在那樁堪稱「奇聞」的婚姻中,她確實是長孫女。從她那並不特殊的長相,亦不響亮的嗓音裡,絲毫瞧不出她將會給她身後的家庭帶來些甚麼。
第一章 絢爛童年
1. 張愛玲在生時是一個謎,張愛玲去世後,她的生命更是一個謎。
生於分崩的世家,處於離亂的世道,一個孤傲的天才遺世獨立。文才驚世,命途多桀,舊友睽違,情人變心,這個民國女子,臨水照花,回到她孤絕的美感世界。
文化失落,靈魂無依,異國飄零的心事,都付與似水流年。
于青的《張愛玲傳》,是迄今為止資料最全面、描寫最生動的張愛玲傳記,它不單呈現張愛玲完整的一生,更呈現她幽微卓絕的精神世界。讀張愛玲的作品,再讀她的傳記,讀者得到的才是一個完整的張愛玲。


 張愛玲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很是喜欢张爱玲,并不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的一股“张爱玲热”,也不是因为李安导演的《色戒》轰轰烈烈地在各大影院上映。而是沉醉于享受她文字的一份特有的孤傲与自我,读来却让人有一种莫名心痛的感觉。老实说,有时候并不能完全读懂其作品的意境,毕竟19岁的我无法吃透人世间的一切,但她字里行间埋藏着某些很轻但内里却非常沉重的元素,内心多少会泛起一丝丝的哀愁。张爱玲,一种超拔于人群之上的心智,一种凌驾于世俗之上的冷峭以及一种怜于美丽沉默的忧伤。如此有才智的旷世奇女,不禁让我对她的身世倍加敏感起来。然而读完《张爱玲传》,多少令我有点心悸,或者说是一种惊讶,但继而转化成的是对她内心那份执著,那遗世独立的作风所折服。此书虽包括了她带着无家可归乱世凄惶步入成人世界,求学的拮据,日后婚恋的悲酸,异国谋生的孤冷等等种种难堪种种困顿,然而一本书又怎能代理的了她的整个人生。她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作家,说她奇特,不仅仅是说她富于感受的天才,也不仅仅是说她少与人交往的乖僻性格,而是对待自己命运的方式。关于不幸,关于忧伤,在她身后的文字里,几乎没有留下这些个人悲哀与酸辛的只字片语,没有留下什么可以看出她“赤裸裸地站在天下”时的恐惧的痕迹。尽管她览尽了人世的沧桑与世态炎凉,但面对酸涩,她从来都是缄口不语。或许宇宙以其怎样的一种欲望将一个歌舞炼成永恒,在她看来,这欲望又有怎样人间的一幕,大可忽略不计。所以今天我们在张爱玲那里看到的永远是一友乱世的传奇之歌,一个飞飞扬扬的天才女子,一个遗世而独立的不羁之才。这些,对于我们凡人,是不胜苍凉的。一个连童年都是在孤独.寂寞和后母的凌辱中度过的张爱玲,她所经历的不幸决定于她对人性的悲观,对历史发展的悲观。她是极易发现人性的丑陋。在她以为,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都是冷酷的,她看惯了末世的人们,她捧风弄月的父亲,极其西化的母亲以及亲戚都是她理解人性解析的标本。她写作的目的,或许就是剖析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将她的感知和体验告诉读者。透析她的人生,似懂非懂,却情不自禁地沉陷其中。生于显赫门族却有一个分离的家,一生追求极致与完美却又不幸承担了太多的痛苦与不完美。她饱尝了人生的悲凉,却又恰恰沉于悲凉。悲凉成就了她唯美主义的梦想,而文字,是她梦想的最好载体了。的确,张爱玲的作品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因为她无论写什么,都能揭示人生悲剧的底根。她善于把笔触动任何人的灵魂深处,把隐晦在内心的欲望挖出来。她着意的是故事的意境,视觉虽低但却看得极其深邃,刻划出一个苍凉的人生境界,在看似琐屑的平凡中,写出永恒的人生。然而,似乎有很多人不屑于张爱玲的“苍凉”,认为这种苍凉的描述频率太高,最后让人感觉到一种矫情和烦厌。认为之作者的感触压倒了人物,原初的人生悲悯感的抒发最后沦为成讥笑和嘲弄。不容否认,“苍凉”笼罩着张爱玲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与荒凉相关的人物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又由于张爱玲童年家庭的不幸和她对这个家庭的憎恨,又使她的作品整体情调染上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可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最后沦为讥笑和嘲弄,她的这种特有式的抒情格调,把人性的悲观和历史文明发展的悲观交织在一起,不能不说是另一种特有的情调,只不过人们不懂得欣赏罢了。“生命是残酷的,且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怯愿望,我总觉得有无限的惨伤。”这句多少年后仍叫人刻骨铭心的话,从张爱玲自身来讲,她自认为自己内心有一种谦逊的,一种对人世对生命的理解与虔敬,或者说是对人生怀有虔诚敬重的“谦逊”。然而,命运似乎并不将其一味抬高,与胡兰成的相识与热恋,是她一生中重要事件,她以绝对唯美主义态度理解并接受了这场乱世之恋。见了他,她可以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可他们一开始就在某个地方交错而过。往后,对于命运,她似乎已有自己的一种独到见解了。《天才梦》中的“生命是一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也许为她日后对命运的理解多了一层伏笔吧。生命是如此脆弱,来不及同情,来不及想象,来不及复制,就被恶生生地割裂了。可她并不像泰戈尔所说“那些把灯背在背上的人,把他们的影子投到前面去”的那些人,对生活无望,独守一隅而不愿睁开双眼。她是对亲人之爱,对人的生存状态已审视得千疮百孔了。一个人既已孤零零地站在赤裸裸的天底下了,她就无法逃避一种“惘惘的威胁”。命运所给予她的,是要她在这种威胁的天底下,不是退怯,而是把自我精神能量发挥得飞扬恣肆。于是,她注定要超拔于世,我行我素。不顾及别人的讥议,不看重别人的褒扬,不同情别人的善良,亦不喜欢别人的同情。她就是世界,世界就是她。周遭现世的悲欢离合,悉与她无关,仅有自己个人的欢悦与悲郁才是真实可信的东西。她具有极标准的个人主义心态,她向往一种完美,一种在乱世之中不存在的东西。她将这种“完美”深深的安放在自己的内心将自己最真实的内心藏在一片热热闹闹的尘世中。1995年9月9日,正值中国农历中秋前夕,张爱玲—这个四十年代曾红极一时的旷世奇才,走了。任是热闹繁华的,她不再留恋,带着她的苍凉与凄美远去了。从前没有张爱玲,今后也不再会有张爱玲,张爱玲是如此世间的绝响。对于张爱玲,张爱玲荒凉的小说,张爱玲凄美的一生,作为后辈,实在没有资格枉加评论,也评论不出个所以然来。恕我只能懵懂地将其一切定论为命的缘故吧,这样也许是我对张老前辈最完美的敬意了!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恩,一直对这个女人很感兴趣,中间的章节挺啰嗦的就是了
  •     legend,pity
  •     用評論式的角度敍述張愛玲的一生和作品.
  •       于千万人之中 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 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 没有早一步 也没有晚一步 刚巧赶上了
      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 惟有轻轻地问一声 哦 你也在这里吗
       ——白色百合的软质书签
      
      那天懵懵地借了于青的Eileen Chang,2008新版,淡紫色的封皮,很干净。我觉得自己不是个爱读书的人。如果不是那些冗长的课程,我是不可能把她读完的。听许多人说张爱玲,总是有很强的悲剧色彩。所以一开始,便也沉淀着心情读的。
      
      在书里见到的是一个勇敢独立的女性。她的身上透露着一些熟悉的气息。看上去沉稳的老练的,内心纯粹的执着的,那样单纯着,在那样的上海。是不是许多人都把她看得太透了,让人不知不觉就好像在她近在咫尺的地方安静地看着她行走。行走着她的崇拜,行走着她的不羁,让人观来不觉是个难以琢磨的标点符号。
      
      关于爱情。
      字里行间似乎渗着谈谈的忧伤。我在她的眉宇中看到了忧而不伤的情愫。因为在二十几岁的日子里她已经可以把玩想象所有的人世间爱情悲剧,因为她早已从古代看到了老上海的情态恣意。唯独胡兰成这样一般的耍着小聪明的人在她的字典里迷失了方向。我想他确实是聪明的,要不然也换不来张爱玲的一片迷恋。撇开胡的政治意向,在那个很短的时候,他或许是值得爱的。世人为张爱玲不知留下了多少惆怅,指责或是惋惜她的初恋。人说不管看什么都要放长眼光看。可是我觉得爱情这个东西就是不能撑着眼睛看的,看的多了就失去了原来的意味。在那幢楼,在那个阳台,在月亮底下,他真的给她带过愉悦和愿意天长地久的瞬间。只可惜,静止的情总是让人不够安心,于是流动的时间成了口中迸出的一团雾气。于是口口声声地说:看时间决定吧。可惜胡兰成没有经过这样的考验。有人告诉我,等得了的才是真情。是么。我真的不知道。你说的真是100%么。那么1%的真情算不算爱情呢。
      
      都是命定的吧。她一定很恨他。可是为甚么她知道了一切之后还要再给他寄那30块钱呢。女人的奴性是解释不了这一切的。至于在美国的情。我总觉得那是一种叫释放的东西。就像女人遇到很大压力的时候用酒精释放自己,继而成了一股含着酒精香的泡沫。她的生命在上海,她的心她的情是飘不到大洋彼岸的。而赖雅,像上海少数共鸣者的一个。换了时间和地点,便和张爱玲就成了缘。一个女人的丧失感在异地找到一个能够释怀的对象,是件怎样能够承受的事呢。她是爱他的,可是一定没有那样爱。她已经经历够多够多了。
      
      我看着[她之死],慢慢就觉得她是个大气的人。能够选择自己的死,或许也是种幸福。一个人的生命究竟要活到怎样才能让该记住她的记住她呢。她的确是个超时代的人,带着她不隽的古典气质。
       08.7
  •     恨有才的女子结婚,更恨为薄情寡性之人尘埃中生出花来。
  •     唉。。。好像奇异的女子大都不会喜欢上能给自已幸福的人,如她!
  •     这不是一本轻松的书,心情沉重地重温一遍。欣赏她的傲慢,不理世事,至情至性,欣赏这样的爱玲,似乎在做着,不问别人怎么看,自己开心的事。喜欢那句“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       于青客观的叙述了张爱玲生平事迹与著作;从引用张爱玲朋友与爱人的评论中了解这样一个出身贵族,却经历家族的没落和社会动荡,在古典中带些西方气质的神奇女子。张爱玲淡然自若的面对纷繁复杂的人和事,用过犹不及的艺术笔墨演绎着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故事;细腻、感性的勾勒出小人物的性格与心理;
      张爱玲冷漠外表下嵌着一双看破红尘的明眸,她的冷,让人看后忍不住打一个寒颤。
      动荡的政治,浮华的上海,躁动的心,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张爱玲的一夜成名;
  •     魂兮归来张爱玲。
  •     3.5 星。该隐瞒的事总清晰 千言万语只能无语 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 喔 原来你也在这里~
  •     Mark一下,很好很好,受益良多
  •     其实《小团圆》之后,不用再看别人写的她
  •       买那本《张爱玲传》第一个原因是
      那本书的封面很好看
      像一件老式的旗袍
      有那个时代的感觉
      第二个原因是好奇后人怎么评价她和胡的爱情
      那是她生命中的第一次的爱情
      他懂得她的性情,欣赏她的才情
      也曾为她的魅力折服
      但风流的本性让他没有珍惜她
      在她看清他之后她选择放弃
      我想那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他在他们的婚约上写: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他没有让她安稳,给了她一次次的绝望
      是不是伤到底了就没有爱下去的力气了
      那就可以停止心里的偏执和对自己的折磨
      她最后对他说: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
      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在爱别人,我自将萎谢了。
      只有彻底爱过的人才会说出这样无奈的句子
      所以她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一直记得她在送给他的照片背后写的那句话
      来表明自己的心意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爱得那么卑微,换来的何止一声叹息
  •     她让人心疼。才情和敏感丰富的情感总是同行的。也许这与很多文人以悲剧收场不无关系。
  •       稍微浏览过几本张爱玲的传记集,不是把“张传奇”写得故弄玄虚,就是“张迷”在大肆吹捧,当然还有一些比较老旧的版本,论述起张爱玲中中肯肯,不偏不倚,语言还带有老一悲理论体长的风格,实在不适合我读。倒是偶尔发现的这本,最朴素的名字和封面往往令人有比较容易接受。
      
      我是一个不带脑子去过分咀嚼文章思想的人,所以一拿起书来,语言风格对口,就很容易停不下来放不下手。对张爱玲的“传奇”一生,于青更多的是以平实地叙述道出,虽然作者对传主的褒扬之情还是显而易见,但总体来说,能把传主的大小事恰到好处地叙述出来,议论起来也是真情流露,有根由据。
      
      我把张爱玲成名后到出国前的这段时期的故事看完,基本上也能够连接起我早先时候对她的一头一尾的了解。
      
      此刻,我对张爱玲一生最深印象的是在哪里?也许是令我大失所望的她和胡兰成的恋情。她和胡兰成的一段恋情被媒体、文坛、读者一再的渲染出传奇的色彩,令我一再保持着好奇和希望,因为人们难免会联想到《色·戒》。可是,当你初步了解了张爱玲的世界,你会发现,天才的人大多离不开勤奋,也离不开自我。张爱玲对写作的勤奋是绝无仅有的,也正因为是自己汗血的结晶,她分外珍惜与看重,甚至自恋作品。《天才梦》里喊出“出名要早!”,等到自己真的在上海一炮而红的时候,她说这是她过去幻想好了的成名后的情况。她清高自傲,对人对事总是抱着冷静的思维与态度。在她做香港战地护士,却在面对哀嚎的伤员的时候盼望的是他早点死去,好让她自己解脱。我无意在这里批评张爱玲冷血的人格,但我们在这里的确能够理解到为什么张独独嗜自己的作品如宝,无视别人的任何正面反面的评论,不屑于与人交际,不乐意给小费爱财如命,漠视时代的变迁……我更无意要在故意唱张爱玲的反调,只是让我因此能够理解到她与胡兰成的爱情不过如此。
      
      当两个自恃清高的文人相遇,但他们两个发现原来大家都是漠视这个时代、只有自我世界的人的时候,他们可以说是遇到彼此。她不谈责任不谈时代,他不谈人性不谈道义,大家都只谈字趣文风和雪月风花,哪管他时代颠覆灭亡。这样一个胡兰成,妻子对于他来说只是“遮衣避寒”用的,情人只是曾经男欢女爱的伴侣,同居的女人又只是暂时的需要品。所以,在这段恋情的最后,张爱玲受到了可以预示的抛弃。她默默地退出了,回到自己所爱的世界,她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其时大红大紫自己的剧本。她还有丰富的小说没写出来,她还忙于赚钱花自己的钱。她说她自己是“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会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一个天才的爱情在她的天才梦里有多少分量?她一生所称得上的“爱人”在她早早成名的人生里又是多少分量?可能她在敏感肆姿的天性里,已吝啬于赋予自己的情感。
      
      我对她和胡兰成的恋情是渐渐消亡式的有所失望,但我并不觉得奇怪,因为可能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她是爱自己还是爱别人多一点。
      
  •     才女呵,经历坎坷。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张爱玲的小说总有一种惘惘的威胁的味道吧~
  •     书里的叙述有些凌乱,但不减我对这位传奇女子的喜爱,在中庸之道已经几乎覆盖所有人意识里的社会中,这样张扬自我棱角分明的人,尤其是女子,难能可贵。
  •     云大图书馆
  •     看的我掉眼泪。因为有一些经历和她相似
  •     爱一个人,是因着在他的身上能够映照出自我。如果一个男子,没有让一个女人感觉因为他的存在,而更喜欢自己,没有让她觉得自己,比独处的时候更敏感丰盛。没有通过他做为介质,而确定她的隐晦个性和特质,并因此而认定是一种魅力。没有让她感觉像月亮一样发出光泽,并影响到内心的天地。
      
      那么,她将不会爱上他。---引自“安妮宝贝”
    女性的爱情,很多时候爱的是自己,爱情是对“我”的肯定。
  •     一样的独特,一样不羁的才华。张爱玲和三毛有很多地方相似。她们都生自书香世家,自幼喜爱图书,思想独特,个性勇敢。她们都受过高等教育,在大学时代饱读中外文学精华,也在大学里独树一帜,文词个性独到,衣装打扮大胆时尚。在感情方面,张爱玲经历过爱恨交织,生命里有一段跨国忘年之恋。三毛感情也很丰富,也有一段跨国婚姻,美满幸福。不过,当张爱玲和三毛生命里最重要的爱人离去的时候,她们也都选择了绝望的孤独、再死去…… 有才华的女子,会被人欣赏,被人爱,也被人疼惜。所以,做个有才华的女子吧!
  •     想看她的书了...
  •     人生如梦,悲凉如她
  •     传奇女子
  •       题记:
      爱一个人,是因着在他的身上能够映照出自我。如果一个男子,没有让一个女人感觉因为他的存在,而更喜欢自己,没有让她觉得自己,比独处的时候更敏感丰盛。没有通过他做为介质,而确定她的隐晦个性和特质,并因此而认定是一种魅力。没有让她感觉像月亮一样发出光泽,并影响到内心的天地。
      
      那么,她将不会爱上他。---引自“安妮宝贝”
      
      胡兰成就是这样一个男子。他让张爱玲爱上了他。深深的爱上了。
      
      张爱玲,一个传奇的女子。一个悲情的女子,一个爱美的女子,一个独立的女子,一个在文坛过不去的女子。
      读张爱玲总是有着一份谨慎的。生怕,生怕一种误读。亵渎了一颗孤傲美丽的灵魂。读张爱玲是一种灵魂对灵魂的解读。读她如何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读她如何在最复杂的年代做的一件件与时代无关紧要的一件件的事。她冷静到冷漠。却把人生的五味瓶从底部翻给了我们看。她美丽到冷艳,却深深地表达了一种关于自己的态度。而今天我不想说她的一生。只想说说她的“倾城之恋”,她与胡兰成这样一个男子的故事。他们之间,只关于他们之间。
      
      胡兰成,一个在旧上海亲日的汉奸。他是当时伪国民政府宣传部政务副部长,《中华日报》执笔人。人是略带才气的。他外表俊秀,身材笔挺,风度翩翩,斯斯文文。除了有读书人的温文尔雅还多了几分知识分子鲜有的自信。他在张爱玲最红的时候亲自叩门拜访。他是崇拜欣赏喜欢她的。爱她的才情,爱她的独特。他如涓涓细流,细致的解读张爱玲的每一本书,每一段话,每一个字。他给了张爱玲一个梦,让张爱玲相信到骨子里。他是她的知音。他们相见恨晚。她的所有才情只有他能读懂。包括文字身后传达的自己那颗饱满沉甸甸的心。
      胡兰成是真的爱过张爱玲。在他的心里张爱玲是独特的。因为他自己的身份地位才情金钱,身边投怀送抱的女子是不见少数的。然后他却必然的爱上了张爱玲。因为这个女子是他以往从来没有遇见过的。她的文字清醒隽永,跋扈傲气,思维独到而深刻,举手投足又有着中学生一般的稚气和茫然。她的眼神无时不闪着坚定的光。她谦虚内敛。对他的评价无一点斥责。她穿大胆而颜色夸张的衣服,却从来都是那么笃定和自我陶醉与欣赏。她是爱美的。而这种爱是那么充满稚气。如同小孩子们对自己喜欢的玩具,冰激凌,棒棒糖,总是那么执着。
      
      年代的混乱,她作为知名大作家与胡兰成的结合必定会被盖上政治的光圈。因为做大汉奸的妻子是不被时代,被国人接受的。然后在这条爱情的路上,她选择了笃定。她从来不关心政治,却迈入了政治的大深渊。他从来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却一度的在爱情的路上迷醉般的大步前行。在与丈夫的黄昏下谈文学,月光下执手吟诗。本来这只是属于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情。或许是可以幸福下去的。就如同胡兰成对张爱玲说的“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然而他却没能真正给张爱玲一个安稳。一个承诺中的安稳。
      
      可是他却让她伤心了,彻彻底底的。
      
      胡兰成本性难掩,他在婚后不久仍然风流倜傥,沾花惹草。也许他在那一刻还是爱着张爱玲的,但是他却在无形中亵渎了爱玲对爱的憧憬。他将交给张爱玲的梦逐个撕破,幻化消失。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同时,胡兰成开始逃离,也就在这段时间他结实了两位女性,与其分别渐次的过上了同居生活。虽然当时他与张爱玲还有婚约在身。虽然他当时因为经济拮据拿着张爱玲的钱四处躲避,在满足自身各种欲望的同时,忘记了所有的关于道德,品行的一切一切。他想到的只是自己。只有自己。…终于张爱玲知道了一切,也放弃离开了一切。然而却在分手时给了胡兰成30万。因为她知道胡兰成逃难需要钱,胡兰成需要生活,需要物质财富。然而胡兰成却忘记了张爱玲最需要的东西。是忠诚,是爱,是一起过的小日子。
      
      倾城之恋
      
      张爱玲爱上胡兰成是因为胡兰成让她感觉因为他的存在,而更喜欢自己,让她觉得自己,比独处的时候更敏感丰盛。通过他做为介质,而确定她的隐晦个性和特质,并因此而认定是一种魅力。让她感觉像月亮一样发出光泽,并影响到内心的天地。然而胡兰成在最后却选择了背叛。所以这段爱情过后张爱玲说:“我亦不能使自己再爱上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她走了。离开了这场恋爱。这场,自己担任主角的人间悲喜剧。
      
      爱情不过如此~
      
  •     以前一直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她会死心塌地地爱上胡兰成,后来我知道了,清高的才女其实很寂寞,胡兰成是阅人无数的男人,所以于他而言,懂女人也只不过是本能之一而已~
  •     张爱玲可以写出如此的男女之间算计的细腻的小说。可笑的是,她自己对胡兰成的爱情如此奔放。或许作家的人品与作品总是不尽相同的吧。“时代的火车轰轰的往前开。我们坐在火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
  •     因为喜爱张爱玲,遂遍地找她的传记读
  •       很是喜欢张爱玲,并不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的一股“张爱玲热”,也不是因为李安导演的《色戒》轰轰烈烈地在各大影院上映。而是沉醉于享受她文字的一份特有的孤傲与自我,读来却让人有一种莫名心痛的感觉。老实说,有时候并不能完全读懂其作品的意境,毕竟19岁的我无法吃透人世间的一切,但她字里行间埋藏着某些很轻但内里却非常沉重的元素,内心多少会泛起一丝丝的哀愁。
      张爱玲,一种超拔于人群之上的心智,一种凌驾于世俗之上的冷峭以及一种怜于美丽沉默的忧伤。如此有才智的旷世奇女,不禁让我对她的身世倍加敏感起来。
      然而读完《张爱玲传》,多少令我有点心悸,或者说是一种惊讶,但继而转化成的是对她内心那份执著,那遗世独立的作风所折服。此书虽包括了她带着无家可归乱世凄惶步入成人世界,求学的拮据,日后婚恋的悲酸,异国谋生的孤冷等等种种难堪种种困顿,然而一本书又怎能代理的了她的整个人生。她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作家,说她奇特,不仅仅是说她富于感受的天才,也不仅仅是说她少与人交往的乖僻性格,而是对待自己命运的方式。关于不幸,关于忧伤,在她身后的文字里,几乎没有留下这些个人悲哀与酸辛的只字片语,没有留下什么可以看出她“赤裸裸地站在天下”时的恐惧的痕迹。尽管她览尽了人世的沧桑与世态炎凉,但面对酸涩,她从来都是缄口不语。或许宇宙以其怎样的一种欲望将一个歌舞炼成永恒,在她看来,这欲望又有怎样人间的一幕,大可忽略不计。所以今天我们在张爱玲那里看到的永远是一友乱世的传奇之歌,一个飞飞扬扬的天才女子,一个遗世而独立的不羁之才。这些,对于我们凡人,是不胜苍凉的。
      一个连童年都是在孤独.寂寞和后母的凌辱中度过的张爱玲,她所经历的不幸决定于她对人性的悲观,对历史发展的悲观。她是极易发现人性的丑陋。在她以为,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都是冷酷的,她看惯了末世的人们,她捧风弄月的父亲,极其西化的母亲以及亲戚都是她理解人性解析的标本。她写作的目的,或许就是剖析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将她的感知和体验告诉读者。透析她的人生,似懂非懂,却情不自禁地沉陷其中。
      生于显赫门族却有一个分离的家,一生追求极致与完美却又不幸承担了太多的痛苦与不完美。她饱尝了人生的悲凉,却又恰恰沉于悲凉。悲凉成就了她唯美主义的梦想,而文字,是她梦想的最好载体了。的确,张爱玲的作品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因为她无论写什么,都能揭示人生悲剧的底根。她善于把笔触动任何人的灵魂深处,把隐晦在内心的欲望挖出来。她着意的是故事的意境,视觉虽低但却看得极其深邃,刻划出一个苍凉的人生境界,在看似琐屑的平凡中,写出永恒的人生。
      然而,似乎有很多人不屑于张爱玲的“苍凉”,认为这种苍凉的描述频率太高,最后让人感觉到一种矫情和烦厌。认为之作者的感触压倒了人物,原初的人生悲悯感的抒发最后沦为成讥笑和嘲弄。不容否认,“苍凉”笼罩着张爱玲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与荒凉相关的人物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又由于张爱玲童年家庭的不幸和她对这个家庭的憎恨,又使她的作品整体情调染上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可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最后沦为讥笑和嘲弄,她的这种特有式的抒情格调,把人性的悲观和历史文明发展的悲观交织在一起,不能不说是另一种特有的情调,只不过人们不懂得欣赏罢了。
      “生命是残酷的,且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怯愿望,我总觉得有无限的惨伤。”这句多少年后仍叫人刻骨铭心的话,从张爱玲自身来讲,她自认为自己内心有一种谦逊的,一种对人世对生命的理解与虔敬,或者说是对人生怀有虔诚敬重的“谦逊”。然而,命运似乎并不将其一味抬高,与胡兰成的相识与热恋,是她一生中重要事件,她以绝对唯美主义态度理解并接受了这场乱世之恋。见了他,她可以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可他们一开始就在某个地方交错而过。往后,对于命运,她似乎已有自己的一种独到见解了。《天才梦》中的“生命是一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也许为她日后对命运的理解多了一层伏笔吧。生命是如此脆弱,来不及同情,来不及想象,来不及复制,就被恶生生地割裂了。可她并不像泰戈尔所说“那些把灯背在背上的人,把他们的影子投到前面去”的那些人,对生活无望,独守一隅而不愿睁开双眼。她是对亲人之爱,对人的生存状态已审视得千疮百孔了。
      一个人既已孤零零地站在赤裸裸的天底下了,她就无法逃避一种“惘惘的威胁”。命运所给予她的,是要她在这种威胁的天底下,不是退怯,而是把自我精神能量发挥得飞扬恣肆。于是,她注定要超拔于世,我行我素。不顾及别人的讥议,不看重别人的褒扬,不同情别人的善良,亦不喜欢别人的同情。她就是世界,世界就是她。周遭现世的悲欢离合,悉与她无关,仅有自己个人的欢悦与悲郁才是真实可信的东西。她具有极标准的个人主义心态,她向往一种完美,一种在乱世之中不存在的东西。她将这种“完美”深深的安放在自己的内心将自己最真实的内心藏在一片热热闹闹的尘世中。
      1995年9月9日,正值中国农历中秋前夕,张爱玲—这个四十年代曾红极一时的旷世奇才,走了。任是热闹繁华的,她不再留恋,带着她的苍凉与凄美远去了。从前没有张爱玲,今后也不再会有张爱玲,张爱玲是如此世间的绝响。
      对于张爱玲,张爱玲荒凉的小说,张爱玲凄美的一生,作为后辈,实在没有资格枉加评论,也评论不出个所以然来。恕我只能懵懂地将其一切定论为命的缘故吧,这样也许是我对张老前辈最完美的敬意了!
      
  •     我爱上他,在他的身上看到自己。
    原来是这样自恋着。却不能爱自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