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与乡野之间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105096657
作者:张原
页数:387页

章节摘录

插图:这会使得这个妇女在这半个月内疲于奔命地到不同的水田中插小秧,有时与她换气的同村妇女中会同时在一天安排插小秧,那么这时她就要考虑“把气抵出去”,也就是将她之前帮过的妇女叫来,去帮自己为这“欠着气力”的家庭去换气。因此,一旦参与了换气,这个妇女就必须花费很多的心思来安排她拥有的“气力”,如果是因为自己的安排失误而欠了别人家的气力,就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双方会因此产生误会甚至翻脸。妇女们在换气时所牵涉的交换关系过于复杂,所以直到离开九溪,我都没有弄清楚,我的女房东在那半个月内她哪一天是在帮人家“抵气”,哪一天是去“还气”,哪一天是去“挣气”。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即换气绝对不是单纯地为了生产效率而进行的一项劳力互惠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这已经是一种类似于社会表演的活动。以我的房东“顾哥”这个家庭为例,这个家庭中有顾哥、顾嫂两个“全劳力”,还有他们的孩子17岁的家弟和14岁的家妹,这是两个“半劳力”,他们全都熟练地掌握了插秧的技术,如果他们全家出动的话,最多5天就能完成这一年他家要插的“小秧”。但是他们没有选择这样去做,因为一旦这样,他们将失去在村子里立足的基础——“人缘”。所以在那大半个月内,顾嫂一直忙碌着,她的时间几乎全被换气给占用了。基于这样一种情况,我开始重新思考“换气”的意义。我发现,在九溪,怎样去赢得广泛的“人缘”是一门每个人都应该谙熟的技巧。而换气则是人们展演这项技巧的一个重要舞台。不去与人换气也就意味着这家人不想“为人”了。因而即使一个家庭可以自己完成这项工作,他们还是需要加入到这项劳力互惠的活动中去。另外,在社会的舆论中人们对于一个男性为自己家“插小秧”是非常鄙视的,这意味着这个家庭想节约一份气力,也就是说,这家人太“小气”了。

前言

本书是一个探讨“礼俗生活”的历史民族志个案,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本书基于贵州黔中一个屯堡村寨(九溪村)的田野调查,根据当地社会生活所呈现的礼俗特征,对以人类学的视角来认识“文明”这一概念展开了相关的讨论。由于人类学的中国研究在相当程度上缺乏对“文明”的关照,其理论视角和民族志研究长期存在着“乡村中心主义”的缺陷,特别是在将村庄作为一个研究单位时,往往忽视了现实情景中的“内外”关联,倾向于将它们作为自足的空间单位,或将其与外界的种种关联当成新近发生的变迁,然后塑造一种相对“封闭”的社会形态和研究单位;并且常将在乡村中观察到的社会文化现象描述为土生土长的地方文化,忽视历史过程中大小传统之间既有的“上下”互动关系,或直接将来自精英或官方的文化影响剔除出乡村,然后塑造一种纯粹“民间”的文化形态和研究对象。然而,当我们的研究有了一种“文明的关怀”后,那么将村庄社区作为研究单位,将民间文化作为考察对象都是值得反思的。

内容概要

张原,贵州贵阳人,200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获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讲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聘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人类学、民间宗教与仪式研究、西南民族地区的传统信仰与社会空间制度。已发表《整体性或关联性:缘起于弗里德曼与费孝通先生的一些思考》、《贵州苗人馈赠交往中的礼物象征与“他者”观念》、《符号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符号:评(穿越时间的文化:人类《在文明与乡野之间:贵州屯堡礼俗生活与历史感的人类学考察》是一个探讨“礼俗生活”的历史民族志个案,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文明与乡野之间:贵州屯堡礼俗生活与历史感的人类学考察》基于贵州黔中一个屯堡村寨(九溪村)的田野调查,根据当地社会生活所呈现的礼俗特征,对以人类学的视角来认识“文明”这一概念展开了相关的讨论。学的路径)》等论文。

书籍目录

前言
导论:礼乐文明与礼俗生活
一、课题定义:探讨“文明”的一个民族志个案
二、理论背景:关于“文明”概念的几种看法
三、方法路径:礼仪庆典、庙宇空间与历史
四、研究框架:礼俗生活与历史感
第一章 “孔道大通”:黔中屯堡的历史与区域性背景
一、通滇孔道:黔中屯堡形成缘起的历史背景
二、步步为营:黔中屯堡分布格局的地缘背景
三、汉苗之间:屯堡人的历史身份与近代遭遇
小结:惟中一道通行耳!
第二章 “天生地就”:九溪的地理区位与社区格局
一、内外有别:地理环境与农业活动
二、互通有无:区位网络与经济交换
三、三足鼎立:社区格局与三街演义
小结:百姓日用而不知?
第三章 “以礼节俗”:九溪的庙宇、节庆与礼俗生活
一、仁里多贤:人之教化与闲之风气t
二、经天纬地:庙宇体系与地域崇拜
三、制礼作乐:节庆活动与时空制度
小结:与天地同节!
第四章 “迎春盛会”:乡里的区分联合仪式
一、迎神抬舆:九溪村域内“迎春庆典”的演变
二、福佑一方:信仰崇拜中的“区分”与“联合”
三、跳神闹春:礼仪庆典中的“区分”与“联合”
小结:百姓以成俗!
第五章 “过河朝山”:野外的区分联合仪式
一、修身以道:“修佛”中的人生轨迹
二、过河普度:“坐忏”中的社区历程
三、朝山进香:“朝圣”中的社会过程
小结:如何自在?
结论:质文递变与文野相就
一、文明以止:礼乐教化的社会意义
二、文质彬彬:礼俗生活的文化内涵
三、有礼则安:礼仪概念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在文明与乡野之间:贵州屯堡礼俗生活与历史感的人类学考察》为人文田野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在文明与乡野之间:贵州屯堡礼俗生活与历史感的人类学考察》是一个探讨“礼俗生活”的历史民族志个案,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文明与乡野之间:贵州屯堡礼俗生活与历史感的人类学考察》基于贵州黔中一个屯堡村寨(九溪村)的田野调查,根据当地社会生活所呈现的礼俗特征,对以人类学的视角来认识“文明”这一概念展开了相关的讨论。

图书封面


 在文明与乡野之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贵州黔中的屯堡村寨是明代中央政府在西南边疆推行“卫所屯田”与“移民实边”制度的一个历史产物,这些由“移自中土”的明代屯军及其后裔所营建的社区聚落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安顺市的滇黔通道沿线,并与当地少数民族的村寨犬牙相错,形成了“汉夷”杂处相搀的格局。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类型,黔中屯堡形成发展之历程不仅反映了帝制时期帝国边陲的“教化”进程与“华夷”互动的历史,也展现了中国西南地区在进入“民族一国家”阶段时基层社区的种种境遇。在其600多年的演变过程中,这些原本由帝国在边疆所创设的军屯民堡虽然逐步地褪去了“国家”的色彩,然而屯堡村寨内的社会生活与文化风貌却是在与一个文明体系之间进行持续性的关联互动中得以铸就与维系的。因此,通过考察屯堡村寨礼俗生活的表现形态与历史感,本文试图呈现一个基层社区是如何对来源于“帝国礼教”的一套象征观念体系进行模仿、挪用和再创造,形成一套具有独特历史隐喻与道德寓意的“文明观”,从而为自己的生活经验铺陈出一个完整的世界图式。 作为一个探讨“文明”的历史民族志个案研究,基于对贵州黔中的一个屯堡村寨——九溪村的田野调查,本论文根据当地社会生活所呈现的礼俗特征,对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展开讨论:(1)受“礼乐文明”之影响,屯堡社区的社会文化呈现出了什么样的形态,表现出什么样的特质;(2)屯堡社区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特质对我们以人类学的视角来认识“文明”这一概念有何意义。具体的考察研究从三条线索展开: 首先,考察屯堡居民生产生活中的交往互动,及其所蕴涵的规范秩序与伦理道德。因为“约之以礼”的交换与继替正是礼俗社会的生成与维系之前提,而礼俗生活所强调的一面是“礼尚往来”,一面则是“莫重于祭”,换言之,横向的“内外之交”与纵向的“上下之继”构成了当地居民社会生活的经纬。所以通过呈现人们如何在人伦差序与继嗣等级中实现交换混融与继志承业,我将探讨在礼乐教化影响之下的乡野之民具有何种生活样式,并以此来理解礼俗实践所贯穿的“生生不息”的道德旨趣,对于当地“序”(等级差序)与“和”(混融和合)相依相存的社会形态之形塑意义。 其次,探讨屯堡村寨礼俗生活中的时间节奏与空间观念。礼俗生活是建立在一套“有礼有节”的时空制度之上的充满节奏感的社会生活形态,而屯堡村寨中类型繁多的庙宇与节庆作为时空秩序的重要节点,则将各类生活经验与社会关系汇集于同一场景中,并通过一系列的礼俗活动将这些经验与关系深刻地展演出来。通过呈现当地各类庙宇的空间分布与礼仪庆典的时空关系,我将考察在一个兼顾“文野”的生活世界中,人们如何依托于种种具有等级差序意味的礼仪活动,展开一系列的区分与联合的交往互动,并以此来对当地“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社会形态与“内外有别、上下通达”的文化格局之形成进行阐释。 最后,分析屯堡村寨礼仪庆典中所反映的地方历程与历史感。礼仪庆典活动中的信仰、仪式与组织方式最为典型地展示了屯堡村寨礼俗生活的特质,这些公共性的仪式活动是围绕着当地所存在的两套地域崇拜体系而展开,它们反映了屯堡村寨在自身的历史进程中如何运用公共仪式中的种种符号与象征,动态地兼容科层制度与封建形态,从而生成和维系一个地方网络的过程。通过对地域崇拜中的神谱、庙系、神话传说与仪式戏剧进行全面地历史人类学考察,我将关注在信仰仪式中所蕴涵的人观、社会意识、历史记忆与道德宇宙观等问题,并揭示基层地方的文化形塑与大区域的文明体系之间的关联。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考察,本论文对屯堡村寨的社会生活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地呈现与分析。基于当地礼俗生活所具有的“文质彬彬”的特征,围绕着礼仪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外、上下、男女、文野之间的等级秩序和交换关系,本文对“礼乐文明”的社会意义与历史内涵进行了一番人类学的理解,并以此来探讨屯堡村寨的这种“文野相彰”的社会生活与“文质彬彬”的文化风貌,为人类学理解“文明”提供了何种理论上的契机与经验的启迪。对于以民族志的方法来研究大规模文明社会的人类学而言,本文的考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当然这些探索与讨论还有待进一步地细化与深入。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讲“礼仪”的话比太多人好太多了
  •     在该地的地方志中有一篇《丁祭校》
  •     儀式與地方空間的分析讀來生動有味。對禮俗教化的強調稍過甚,顯得有些突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