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书评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7-2
ISBN:9787100022682
作者:[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页数:522页

中庸——为了生活本身的怡悦与甜蜜

千万年来,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从来没有停止发现探索各式各样的问题,没有停止追寻天地万物的奥秘。从询问山外的天地到探寻宇宙的起源,从发现自我的结构到钻研微粒的能量。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问,不断地让自己知道更多的东西。可是有没有思考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人思考的目的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人类一切的追问求索都是为了生活本身的怡悦与甜蜜。《政治学》第三卷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只要苦难的压迫不是过于沉重,单单是生活本身之中就存在着美好的东西。许许多多的人经历重重厄难,依然一心眷恋生存,这便是一个绝好的证明;因为生活之中本来就有一分自然的怡悦和甜蜜。”也正因为此,可能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类完全没有必要寄情于彼岸世界,人只要关注现世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就行了。那么人要如何才能享受这样美好的生活呢?他又引用《尼各马科伦理学》告诉我们:“幸福的生活在于无忧无虑的德行,而德行又在于中庸,那么中庸的生活必然就是最优良的生活——人人都有可能达到这种中庸。”(《政治学》第四卷p137)通读《政治学》我们会发现书中到处闪烁着“中庸”的光芒。最先体现在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的目的,亚式城邦目的在于自足的生活(《政治学》第一卷p4)。不是为了正义,不是为了善,不是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不是为了多么富裕的生活,而是自足的生活。紧接着就直接体现在亚里士多德对于财富的观点,关于两种致富术,亚里士多德强烈反对第二种“用金钱本身来牟取暴利”的行为,他坚持“金钱本来是用来交换的,而不是用来增加利息”(《政治学》第一卷p21),可以推测,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这种用钱生钱的办法是违反了自然的。另外,他更加反对那些以为“生活的全部旨趣就在于无限制地聚敛财富”的人的行为。结合后面的论述我们可以推测亚里士多德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过度追求财富会使人不去追求美好的生活,这样做的后果会使人忽视道德,忽视生活的幸福,从而也就违背了城邦的意旨。另一方面一部分人过度追求财富势必在城邦中造成贫富分化的危险境地,从而将会严重威胁到城邦的持久经营。对于人才和教育同样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且不说在《政治学》最后一卷的最后亚里士多德所归纳出的教育的三项准则正是:中庸、可能的与适当的。就是对于城邦中德行超过他人的人,柏拉图也认为难以把这样其品性足以为自己立法的人当做城邦的一份子。(《政治学》第三卷p100)读到这里,是不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庄子的绝圣弃智的思想,还有老子也有相似的想法。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局。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当然了,亚里士多德没有陷入这样玄的境地。他认为,对待这样的精英采用陶片放逐法是不对的:“人们诉诸陶片放逐法,并不是为了其政体的固有利益,而是为了徇其私利。对于各种蜕变的整体来说,公正即是私利之所在……但是,以最优秀的整体而论,这种说法就大有疑问……”(《政治学》第三卷p102)于是,亚里士多德得出了君主制的自然性、合理性。我们看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那样一丝不苟,那样严谨,那样高尚,那样纯洁以至于一丝杂质也没有。我们可以说柏拉图是有“实然”与“应然”之别的,那么作为柏拉图的得意门生的亚里士多德竟没有吗?其实,亚里士多德也是有最好的城邦的设想的,他对于城邦生活的理解同样有“实然”与“应然”之分。不过,首先,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是建立在尊重美好生活的基础上的。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他反驳柏拉图的“理想国”说:“他剥夺了武士的幸福,并说立法者应当为整个城邦谋幸福。但是如果整个城邦的大多数,或所有人或默写人没有享受到幸福,整个城邦就不可能有幸福可言……如果武士们无幸福可言,那谁又会幸福呢?”(《政治学》第二卷p41)显然,要让整个城邦都感受到幸福是很困难的,但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既然你所追求的是整个城邦的幸福,为什么不给武士幸福?在亚里士多德自己的理论中,我们就很难看到他有说道整个城邦如何如何。因此他也就能够批判柏拉图的妇女儿童共有制以及财产公有的做法。这个放到后面在做论述,回到“实然”与“应然”的问题中来。其次,亚里士多德的“应然”城邦是建立在尊重各种各样其他性质的城邦的基础上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对待法律的态度中看出。亚里士多德说:“优良法律的一层含义是公民恪守业已颁布的法律,另一层含义是公民所遵从的法律是指定的优良得体的法律,因为人们也可能情愿遵从坏的法律。恪守法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或者是恪守在人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最优良的法律,或者是恪守在单纯的意义上最优良的法律。”(《政治学》第四卷p132)除此以外,在第七卷亚里士多德提到的对于城邦存在的必要条件时,他是这样论述的:“我们祈愿自己的城邦有着充足的物资配备,这些配备全凭命运决定,然而城邦的善良却与命运无关,而是在于知识与意愿。要想成为一个善良之邦,参加城邦政体的公民就必须是善良的。”(《政治学》第七卷p253)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的双脚是始终站在土地上的,而一颗心却依旧向往着更高更美好的境界的。土地上的泥土并没有纠缠住他以致他难以有双手去够那个智慧之果。虽然亚里士多德追随自己的老师也将各类政体分为了六大类,但是他这样分类的目的是为了阐述各种政体的利弊优劣,其着眼点在于可能的适合的城邦。他尊重各个地方的习惯和民俗。他甚至认为所有政体可以简化分为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与此相反地,他同时又认为六类政体中各个政体又可细分成许多小类。我们看到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不是没有对最美好事物的追求,而是他所认为的最美好的正是可得到的,正是合适的,是力所能及的,是自然的,是中庸。这就是他的追求。在《政治学》第六卷中我们再次看到了亚里士多德广阔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他说:“这些法律要尽可能地包容保持政体的方法,并且不要考虑这种措施是平民主义的或是寡头主义的,以及它使城邦大大地平民化了还是寡头化了。应该看到的是,他能使政体长时间地延续下去。”这里亚里士多德没有在城邦性质的问题上纠缠不休,而采取了一种拿来主义的态度,只要是有利于城邦的幸福生活的,不管是什么性质拿来用吧。但是我们反观柏拉图,首先他会允许自己的城邦里发生这样混乱不清的状况吗?其次,他的政体形式的演变难道不教人产生一种绝望感吗?由此我们才会不得不相信他的理想国才将是我们通向善的唯一途径。然而为了这唯一的路径,人类又将为之付出怎样的代价?实际上近代史已经告诉了我们这种追求所带给人类的深重的灾难。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胜在他飞扬的文采、铿锵的辩论和崇高的理想上,那么《政治学》就在理性的推断、严密的逻辑和实证的方法上面更胜一筹。柏拉图的《理想国》采用的方法大多是演绎法,但是我们仅仅看《政治学》第二卷就会看到,亚里士多德就事论事,以他敏锐的洞察力一针见血地指出各类形式的政体的种种问题。对于财产制度,亚里士多德先批判柏拉图的妇女儿童共有制是严重违背人性的,因此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财产公有制,他指出公有制无法阻止人性的罪恶,平均财富也会使才能卓越的人心怀不满。在整本《政治学》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亚里士多德运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由于时代的局限,我们对待前人的著作不能太过苛求,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有时是古今都有的,而且可以说是具有永恒价值的。只有这个是我们人类需要时时温习的。虽然说,后人很难有超越前人的发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每一个时代有着不一样的问题,人类是健忘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就算最后是回到了原点,但是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圈圈绕下来不是毫无用处的,至少人类对于善的言说又有了一层历经沧桑的领悟。还记得拉斐尔的那幅《雅典学院》吗?在整幅图的中心正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俩,柏拉图一手指天空,亚里士多德一手指地。联想到《理想国》和《政治学》,我们难道不觉得柏拉图的作品真有一种阳春白雪的浪漫气质,而亚里士多德的字里行间却让人闻到一股浓郁的泥土清香吗?很难说这两本著作我更喜欢那一本,有一点我是深知的,要想超越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们至少还可以旧书新读啊。

所谓政治

公元前的亚里士多德已经把政治都分析清楚了,公元2000年的我们,却还在犯着那些在他老人家眼里已经相当清晰确定的错误,我还能再说些什么?沮丧?失望?还是绝望?总之书看一半儿的时候就有一股想要出去跑步的冲动。心想,公元前的国人不会思考?其实,现在的国人也没怎么思考……

读书笔记

没完全看懂,先写读书笔记吧。读书笔记:政治学基本信息:书名:政治学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译者: 吴寿彭出版者: 商务印书馆版次: 2009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读书笔记(开始时间:20130913)前言还是老马阶级斗争那一套,略了。卷一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都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社会团体中最高而包含最广的一种,它所求的善业也一定是最高而最广的,这个社会团体就是政治社团。男女结合->家庭:人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会的基本形式。为了适应更广大的生活需要而由若干家庭联合组成的初级形式->村坊。若干村坊->城市(城邦),社会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人类的生活可以获得完全的自给自足。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是政治动物)。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人是政治动物的原因:有语言。城邦在本性上先于个人和家庭。个人只是城邦的组成部分,每一个隔离的个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人类由于志趋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为恶劣的动物。城邦以正义为原则,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理想国》里也主要讨论正义的)奴隶的性质和他的本分:(1)任何人在本性上不属于自己的人格而从属于别人,则自然而为奴隶;(谁让他们在“本性上不属于自己的人格”?是外界暴力或者血缘,因此都不是自愿的)(2)任何人既然成为一笔财产(一件用品),就应当成为别人的所有物;(3)这笔财产就在生活行为上被当做一件工具,这种工具是和其所有者可以分离的。有些人在诞生时就注定将是被统治者,另外一些人则注定将是统治者。凡自己缺乏理智,仅能感应别人的理智的,就可以成为而且确实成为别人的财产(用品),这种人就天然是奴隶。世上有些人天赋有自由的本性,另一些人则自然地成为奴隶,对于后者,奴役既属有益,而且也是正当的。致富的方式:1.直接:游牧、农作、劫掠、渔捞、狩猎。2.间接:贸易。财富就供应一家的人的良好生活而言,实际上该不是无限度的。(要知足)财富就可解释为一个家庭或一个城邦所用的工具的总和。(作者认为贸易,尤其是借贷作为致富方式是非必要的,不自然的,这个观点有点过时。这些也是生产力。)有时商人及统治者可以通过垄断生活必需品来获取财富。每一家庭是城邦的一个部分,而夫妇和父子的组合则为家庭的各个部分。必须有优良的妇孺,才会造成优良的城邦。卷二本卷考察前人的政治思想。政治社团的组合方式:(1)一切东西完全归功。(2)完全不归公。(3)一部分归功,另一部分私有。(从历史上看两个极端都没啥好下场,大部分是混合的。)接下来讨论了柏拉图《理想国》里的共妻,认为其不现实。某种程度的划一,无论在家庭或在城邦,都是必要的;但完全的划一却是不必要的。一个城邦,执意趋向划一而达到某种程度时,将不再成为一个城邦;或者虽然没有达到归于消亡的程度,还奄奄一息地弥留为一个城邦,实际上已经变为一个劣等而失去本来意义的城邦。(以下参考附录一)评价各种已存在的政体:(1)斯巴达政体:统治阶级有闲暇,奴隶制度保证公民的闲暇。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以尚武为立法宗旨,后果不良,财政困境。(2)克里特政体:同斯巴达相似,较斯巴达为原始。统治集团狭隘而多党派,常起内讧。因为孤立,外患少。(3)迦太基政体:同斯巴达相似而有很多优点。基于贵族政体而兼有平民和寡头因素。过重于财富。贪污成风。常迁移贫民到拓殖区,使贫富分化减少,国内平安。卷三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就是那个城邦的公民。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公民就是父母双方都是公民所生的子女。外来者符合一定条件也可以成为公民。作为一个好公民,不必人人具备一个善人所应有的品德。(按现在的说法,守法就是好公民,未必有公德)好公民和善人的品德虽不是所有的公民全然相同,在作为统治者这一部分特殊的公民,就的确相同。政体分类及其变态政体:君主政体(政府由一人统治)->僭主政体贵族政体(政府由少数人统治)->寡头政体共和政体(政府由多数人统治)->平民政体由资产多少而分化的社会阶级才是政权的基础。各种政体的正义观念:平民主义者:人们出身相等(同为自由人),便应一切权利都相等。寡头主义者:人们财富不等,便应一切权利都不相等。(现在的“普世价值”是前者,但现实是后者)法律是固定的条文,必不可能概括万机,为政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立法的精神处理。卷四最优良而近乎神圣的正宗类型的变态一定是最恶劣的政体。僭主是最为恶劣的,寡头与贵族政体相违背,是次劣的政体。平民政体是三者中最可容忍的变态政体。政体分为好多类型的原因是每个城邦都是由若干不同的部分组成,不同城邦里参与政治体系的部分不同,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政体。政体就是城邦公职的分配制度,公民团体凭这个制度分配公职时,或以受职人员的权能为依据,或以所有受职人员之间的某种平等原则为依据。平民政体为多数穷人的统治,寡头政体为少数富有者的统治。平民政体有五种,其中最极端的平民政体,群众意志凌驾于一切职司和法律之上,就是逾越了宪政的常规,而类似僭政了。寡头政体也有四种,最恶劣的一种是“门阀政治”,也类似僭政。共和政体本来是平民和寡头两者的混合。包容自由出身的平民、富室和才德之士三者而重视才德的混合政体为“贵族”,而以仅需兼顾自由出身和财富两要素的混合政体为“共和”。混合平民和富室因素以建立共和政体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方式:(1)合并平民和寡头两个体系,(2)两者的折中,(3)在两政体中各取某些性质加以混合。为政应中庸,以中产者为主的共和政体介于贫富之间,可以协调两阶级的争端,较为稳定而适于一般城邦。在政体上,寡头主义者用虚假的利益以欺蒙平民共有五种方法:(1)公民大会(2)行政职司(3)法庭(4)武装(5)体育训练。城邦都有议事、行政、审判(司法)三机能。构成议事机能的方式:全体公民合议一切事情->平民部分公民合议一切事情->寡头和贵族全体公民合议部分事情而部分公民合议另一些事情->共和方式。卷五 政变和革命一般城邦都以一偏的正义与平等观念作为建政原则;邦内持有相异观念的各部分(党派)就企图推翻这种政权。事变常常由微小的疏忽,而贻巨大的后患,私人的琐事往往牵动了大局。在一邦以内,(1)或某些职司权力过重,或某些部分过度兴旺。或(2)贫富两都强盛,旗鼓相当而无中产阶级为之缓冲,终必爆发政变或革命。革命活动多采用暴力和欺诈。保全僭主有两种政策:(1)高压政策,以严刑摧残人民的意志,以重课耗竭他们的余资,并散布不和的种子使人民互相猜疑。(2)伪装王制,克制,粉饰为仁政,由此稍延其命运。卷六平民政体以自由为宗旨,对于政事应轮番参加,对生活要求“随心所欲”。议事和审判职权公开于全体公民,选任多用抽签、开会须给予津贴和官吏任期必然短促等,都是平民政体机构的特征。应取温和的中庸之道,无需以没收财产和加重捐课的政策驱除富室;开会津贴亦宜有适当限度。另一方面又当注意贫困的人民由富室和公众共同给予济助,使之各遂生计。寡头政体如能广开门户,使群众也有参政的机会,可以较为稳定。卷七三善:身外诸善,身体诸善,灵魂诸善。幸福生活重在灵魂诸善。城邦和个人相同,应各修四德(智、勇、礼、义)。人应该乐于群居和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而沉思默想的静修功夫,有如城邦的专重文治,仍然是人生的一种积极活动。人口:一国人口太少则不足自给,太多则难于维持秩序。疆域:不宜太大或太小。民族秉性:混合欧亚的希腊人最好。(都是中庸的)教育顺序:先重体育,培养灵魂所寓的身体,其次则训练灵魂的本能部分,使人人都具有良好的习惯。卷八全邦公民应受同样的教育。教育科目或重实用,或重品德,或重知识。音乐的高尚作用应在操持闲暇。音乐令人愉悦,由此娱乐作用进而陶冶性情,操修心灵。音乐以节奏和旋律反映人们的性格,其他艺术亦如此,而音乐最为逼真,其为悲喜都切中人心,而影响少年的情操尤为深远。乐调和韵律分为三类:(1)培养品德,(2)鼓励心动。(3)激发热忱。其为效用亦分为三点:(1)教育,(2)祛除情感,(3)操修心灵。

德行VS私利

德行VS私利亚氏以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人数的多寡将基本政治体制类型分为:君主制(一人统治),贵族制(少数统治多数)和共和制(多数统治少数),在这三种类型上又演化出: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制,前者为正型,后者为异型。正型和异型的区分在于行政人员的任用和施政目的,前者以德性为依据追求“善”(这是为亚氏所肯定的),而后者以私利为依据追求私利。政治是一门实践哲学,以亚氏的理论我们反观一下我国历史上的政治:首先需要澄清一个观点,儒教是否是一宗教?个人认为,儒生并没有耶教教士那样拥有尘世凡人通往天堂的唯一的裁判权,而且儒家也没有如耶教那样严格的组织结构,所以并不可能形成一种“固定的利益集团”——僧侣阶层,所以儒家并不能算是一种宗教。儒家教义强调的是人的操行,是对个人的道德要求,独尊儒术的文官取士制度基本上是一种德行取士制度,所以历史上一个君主只要遵行儒家礼法,社会总不会太坏。而历史上的乱世,究其起因,无外乎来自外戚(皇帝私人),阉党(皇帝私人),藩镇,少数民族,这些势力分别以共同关系者,共同关系者,地域,民族可以形成以某种利益相结合的固定利益集团,其当政时,社会行政人员的任用首先以其集团利益为考量标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少数民族政权,中国历史上,再没有比蒙元、满清更黑暗落后倒退的朝代了,究其原因,则是始终有一以一己民族利益结合的固定利益集团高高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其统治者,即便是康乾,也始终没有将自己看作是这个国家的合法的统治者(而是侵略者)。这样的朝代,其统治者虽然也在名以上尊崇儒术,但其只是将儒家学说当成一维护集团利益,愚弄百姓的工具,并不能为统治者真正遵行的。各种政治行为只为一己私利,当与人民利益向矛盾时,社会的黑暗不期而至了。理论上只要以德行取士,上述三种政治体制间没有明显的高下之分。现代国家政治体制的二元划分法,比如民主—专制,本人认为是以政府服务对象是否为一“固定的利益集团”——即存在私利——来划分,比如,我们说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是民主国家,因为他们的政府为纳税人服务;又比如,蓝国是专制国家,因为他的服务对象是蓝教团体,东国是专制国家,因为他的服务对象是D(东朝是清的延续。)。另一方面,常有人以非洲拉丁美洲的民主来否定西方民主,这实则是对民主缺乏认识——民主表面上是以选举为代表的技术手段,但其实质是以此种手段践行德行取士。这些国家,引进民主时首先就有很强烈的功利(工具)主义色彩——强大民族,发展经济……,且不论目的的善恶与否,但本末倒置的方法,必然后患无穷——政治体制滑向平民制,寡头制,僭主制。最后,本人文中的“固定利益集团”概念来自钱穆老先生,其不愧为国学大师,看待历史,高屋建瓴,令人敬佩;再则,亚氏的思想至今熠熠生辉,它何时才能照亮中华大地啊!

刚看了个开头

东方人写书,一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种玄而又玄的东西。西方人比较实在,写的书也是实实在在,同样是古代的大知识分子,亚里斯多德比起老子来就要老实得多。开篇就是:所有政治群体,都是人类为了完成某种善业而形成的组织。这让我想起来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次活动,读书的时候,宿舍每一层楼有一台洗衣机,洗衣机是用IC卡的,有一天晚上,半夜十二点,大家觉得这台洗衣机太吸钱了,于是就一起行动把那个控制盒给破解了,那时节,无需动员,不用口号,一下子就聚集了十几号人,大家群策群力,没多久就把这个控制盒给摆平了,从此洗衣不再用钱。如今两相对照,发现亚里斯多德不吾欺也,呵呵。这位老先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分析了古代城邦政治的三种典范(我刚看到这),感觉骨子里这位老先生还是个自由主义派,不喜欢搞计划那一套,也不喜欢墨守成规,很现实,但也是有理想的人。当然,用老人家的思想来指导当今的政治,肯定犯了刻舟求剑的毛病,那时候的城邦多简单啊,现在一个国家的事情,乃至一个城市的事情,都要N倍于希腊的城邦,不过有些原则性的东西不会改变,比如,一个团体的政治要想稳定,就要让全体生活在这个政体的人感觉到有参与的机会,有做主的时候。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西方人不说学而优则仕,而认为好的从政人士,要有才干,有德行,还要有钱,有闲暇。特别是有钱这一条让我觉得很有趣,东方人欣赏清官,认为为官清廉,到老死的时候家无遗财才是好官,但老先生认为没钱的人一居高位,很容易让权力为自己某利益,所以,最好当官的自己本身就有钱,这样无需公器私用以牟利,对那些行贿的人也有抵抗力。从这本书看老先生,觉得还是西方人实在。

书摘:政治学

1,公正是政治之中的善。P2952,因为高贵的出身代表着门第方面的德行...同样地,我们也认为,德行也理应要求与之相应的权力。P3053,这表明,要想获得公正,就必须首先,获得中正而无偏私的权威。P3394,而那些处于任一端的人,例如,过于美丽、过于强大、过于显贵或者是反过来说太过贫穷、太过弱小、太过卑贱,这种人都难以听从理智的教导。P4255,绝大多数不道德的行为都起源于暴力和无赖,中等阶级有一个深刻的优点,那就是很少遭受野心的折磨,而不论在军事机构还是在文职机构中,野心对于城邦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P4276,“共和政体”之中的各个混合因素越是优秀,越是平等,就能够维持得越持久。P4397,任何想执掌最高权力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条是忠诚于现行政体。第二条是具有足以胜任他所负责的官职的高度才能。第三条是具有合适于每一种具体政体类型自然本性的德行和公正。P5598,弱者常常渴求平等和公正。强者对此则是不屑一顾。P639(可笑)9,因此,让我们一致同意,每一个人所得到的幸福的分量,恰好与他所具备的德行和实践智慧以及他所做的扇形和所显示的只会的分量相等。P687(如果你的生存原地里面放进来一个被感染的好人,情况就会很不好)10,所谓“工匠似的贱俗”(banausos)这一术语,适合于所有的使得自由人的身体或者是灵魂或者是思想不能适应于德行的运用和施行的工作、技术、学识之中。P82511,我们需要思考,在闲暇时人们应该做些什么以读过这一时间。P829(很同意,这段论述是很棒的笔者认为)12,很显然,不能把娱乐作为一门科目以教育青少年。学习并不是娱乐。它需要艰苦的努力和辛勤的劳作。P843(和上面一条书摘之间的张力很大不是吗)————————————九州出版社,高书文译,2007年1月第1版

政治学

关于这本书,评价有很多,可是别人的评价只能是别人的结晶。自己的水平虽然不够,但是结合本书以及各种书评,再次做出自己的理解。这本书是剥削阶级的政治学的创始著作。本书分为八卷。卷一论家庭;卷二论理想城邦和优良城邦;卷三 公民和政体理论 ;卷四 现实政体的类别; 卷五 政变和革命 ;卷六 建立较为稳定的平民和寡头政体的方法; 卷七 政治理想和教育原则;卷八 青年训练。本书主要关于两种问题的讨论(一)关于政治理论的讨论 ;(二)关于现实政制的讨论。卷一 论家庭 首先,人类各团体各有其目的,其组成和治理的方式亦各异。政治团体在于实现善业,具有最高尚的目的。政治团体即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城邦。城邦源始于家庭。家庭的组成本于主奴、夫妇、父子三伦。家务管理主要在于治产。奴隶是有生命的工具,奴隶制度是家务管理的一个条件。此外还讨论了财富之获得与家计管理之间的关系。卷二 论理想城邦和优良城邦 理想城邦:评论了《理想国》中的政治理想。不认同《理想国》里妻子共育,儿童以及财产公有的观点。评论了柏拉图《法律篇》里的政治理想。此外还评论了法勒亚的法制和希朴达摩的法制。 政治较为修明的现世各城邦 评论了斯巴达,克里特和迦太基三种政体。并肯定了梭伦的民主改革。卷三 公民和政体理论 首先, 论公民 只有政治权利才是成为公民的真正资格条件。其他诸如居住权利,诉讼权利公民的后裔都不足构成公民身份。就一般政体而言,凡属公民在一定时期内可参加司法和议事机构。 其次,论政体 根据所立的宗旨和统治者的人数分为 正宗政体:君主、贵族和共和政体 变态政体则相应地分为僭主、寡头和平民政体。再者,公民资格和政治权利的分配。最后,描述了君主政体各品种。卷四到卷六 讨论国家的形态学与病理学。卷四讲现实政体的类别,卷五讨论了政变和革命,卷六讨论了简历较为稳定的平民和寡头政体的方法。这三卷里,讨论了“最好的国家”、暴君统治及民主。讨论寡头统治,与民主相对,讨论“最好的国家”,与暴君统治相对。回答了五大问题:一、事实上存在多少种宪法?二、何种宪法最合适一般的正常情况,如何才是理想的宪法?三、比较劣等的几种宪法,各个适合什么样的人民?四、各形态的宪法如何组成 五、宪法的成与段 。第五卷几点值得一提:一、民主政治下,人应该同等富有,因为人人同等自由 二、在寡头统治下,人在一切事情上都应该是不平等的,因为他们在财富上不平等。三、人心不满的原因是欲求财富与名分,活者欲避贫而不能。四、分析导致变易政权的原因。第六卷则是建立较为稳定的平民和寡头政体的方法。第七、八卷是亚里士多德论最好的国家,这两卷对现实的政治世界描述不多,主要关心的是哪一种国家会是最好的国家。在他看来,最好的城邦应该如下:一、人口问题。当以观察所能周遍而又足以达成优良生活的自给的数额。二、领土问题。当以观察所能周遍又足保证公民们宽裕而不失节制的闲暇生活为度。城市的位置应该在经济上和军事上是聚散中心。关于海港,在军事上便于攻防,同时,提供本土不易得到的生活必需品。三、民族赋性。唯有希腊人适合当公民。四、社会结构。城邦显然需要工匠、劳工、农民、士兵、一个有闲阶级、教士及法官。五、一个自由人的最理想人生,是青年做战士,中年为统治者,老年当教士。人生一世,青年应保应保城卫士,中年当为城邦事务而忙,暮年则用心谋求神佑。六、农业工人、技工及奴隶应另成阶级,妇女亦然。亚里士多德眼中的城邦只有战士、统治者及教士才是真正的成员。这两卷的其他部分则是关于教育的讨论。对于这本书,看得不扎实,其中的错误和偏差是一定的。今天我毕业了,在毕业的这天,我看了这本书,留作纪念。这也是我从事政治学的开始。大学结束了,而我的探求人生之路则刚开始。

似乎懂得政治是什么东西了

先前学教科书,里面所谓的“政治”,怎么也弄不懂。。所讲的政治制度也不懂,所以基本上对“政治”没什么兴趣。当面对现实的状况,特别是当下情形时,真是不得不对政治的认识重新做出评估。这本著作写的实在是不错,打消了我对政治的厌恶,呵呵,不是对现实政治的厌恶。我觉得,这本著作,要比以前的教科书容易理解的多

我还在看。。。

很佩服他看世界的角度,当然其中不乏已经陈旧的思想,如完全否定女权等。。妇女、儿童女性只是附庸品,没用选举权。。继续看。。。对,更好了解社会发展、提高为人处事、体谅人性弱点来说,这是很好的延伸


 政治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