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动人的世界史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4
ISBN:9787309049183
作者:(法)于贝尔·雷弗,(法)若埃尔·德·罗斯内,(法)伊夫·科佩恩 (法)多米尼克·西莫内
页数:159页

章节摘录

  问:所以当您把天文望远镜对准宇宙的一个区域的时候,您观测的是它的历史上的一个时刻。  答:完全正确。天文望远镜是一种追溯时间的器械。历史学家们永远不可能凝视古代的罗马,天体物理学家们则相反地能够真正看到过去,观测天体在从前是个什么样子。我们看到了猎户座在罗马帝国末期时的星云。用肉眼都能看到的仙女座的星云,是一种200万年以前的形象。如果仙女座上的居民此刻在看我们整个行星,他们也有同样的时差:他们发现的是原始人的地球。  问: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夜晚观察的天空,我们看到的天体,这些不可胜数的恒星,这些星系都只是一些错觉,是一种过去的形象?  答:严格地说,人是永远不能看到世界的现状的。当我看您的时候,我看到的是1%微秒之前的您,这是从您到我的光所需要的时间。1%微秒,即使对我们的意识来说是觉察不到的,但在原子的范围里来说就很长了。不过人在这段时间里不会消失,所以我能够毫无风险地提出您始终在这儿的假设。对于太阳来说也同样如此:它在8分钟之内并未改变它的光的行程。我们在夜里用肉眼看到的、组成我们这个星系的恒星,也还是比较近的,但是用大功率的天文望远镜探测的遥远的天体就不一样了。我看到的120亿年前的类星体今天确实已经不再存在了。  问:那么还能看得更远、更早,直到这个著名的边界即大爆炸吗?  答:越是退向过去,宇宙就越是变得昏暗。在某个边界之外,光就不可能到达我们这里了。与这条边界相对应的是一个温度约为3000℃的时期。在约定的大爆炸的时钟上,宇宙已经有大约30万年了。  ◎大爆炸的证据  问:大爆炸还是非常抽象的。人们甚至会考虑它是否真有其事,是否纯属科学家们想象的结果。  答:像任何科学理论一样,大爆炸的理论基础既是一切观测的结果,也是一个能从这些观测中得出数值的数学体系(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这种理论之所以可靠,是因为它已经正确地预言了一些观测的结果,这些预言已经得到了证实。这就证明了大爆炸不仅是科学家们想象的产物,而且触及了世界的现实。    问:不错。可是不能看到它,又怎么能描绘它呢?  答:人们可以看到它的许多表现。大约1930年,一位美国科学家埃德温·哈勃证实,所有的星系正在彼此远离,而彼此远离的速度是与它们的距离成比例的。有点像一块放在炉子上的布丁:随着它的膨胀,所有的葡萄就相互分开了。这种称之为宇宙膨胀的全部星系的运动,连速度都得到了证实,即每秒一万多公里。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这种膨胀表明宇宙在逐渐冷却。它目前的温度约为绝对3度,即摄氏270度。而这种冷却大约从150亿年前就开始。

内容概要

于贝尔·雷弗:天地物理学家,善于把科学的精确和普及者的通俗融合在异常亲切的笔调之中。一个方程式的美,一个星系的高度,一把小提琴的呜咽,一杯法国夏布利白葡萄酒的芳香……谁能想到,这些都出自于同一个人的感官世界中。他是正在消失的一类人的典范:这类人固执地在科学与艺术、文艺与自然之间寻求平衡,并且懂得我们起源的探求会使人感受到一种任何公式都无法把握的、任何理论都不能包括的尺度:那就是我们面对神秘和美的惊叹。

书籍目录

序幕第一幕  宇宙  第一场  混沌  第二场  宇宙的构成  第三场  地球第二幕  生命  第一节  最初的浓汤  第二场  生命的构成  第三场  物种的爆发第三幕  人类  第一场  非洲的摇篮  第二场  我们的祖先  第三场  人类的征服尾声

作者简介

我们来自何方?我们是什么?要到哪里去?这是唯一值得提出来的问题。一颗星星的闪亮,奔腾不息的海洋,一个女人的目光或一个婴儿的微笑……每个人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录找着答案。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有一个世界?我为什么在这里?
迄今为止,只有宗教、信仰提供了一种答案。现在科学也形成了一种见解。这也许是这个世纪最大的成果之一:从此以后它对我们的起源有一个种全面的阐述。它重新构成了世界的历史。

图书封面


 最动人的世界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作者假他人之口叙述自己欲表达之思想,本就是个看点是个智慧。一问一答使得条理清晰明朗。若达尔文思想说的通,那此书绝对是使读者茅塞顿开的一大巨著。宇宙的起源真的是从那次大爆炸作为可追溯的边界?还是只是人类无法找到更往前的证据而编纂出的最有说服力的自然灾害?若是这样,如果现在这个地球带着一切可谓之证据的东西一夜间消失,我们的后人是否也要如我们这般重复几百亿年的苦苦追索?猴子与鲜花同时产生?最早的人类出现于东非?人类已生存300万年?干旱促进了人的进化,也成就了爱情?其中观点持保留态度。突然很期待一本类似《圣经VS达尔文》之类的书来解解闷。。。
  •     ——来于尘土,又归于尘土。《圣经》1、死亡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我们尽了一切努力来向前追溯:人类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星球的起源直至,宇宙的起源。宇宙起源于150亿年前的大爆炸,需要说明的是,这也是时间的起源,所以“之前”是不存在的。宇宙的历史,就是物质构成的历史。最初的粒子组合起来形成越来越有形态的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四种物理的力主宰着粒子的,接着是原子的、分子的和巨大的天体结构的组合。核力把原子核连接在一起;电磁力确保原子的凝聚;重力构成大范围内的,即恒星和星系的运动;弱力则在中微子的层次上进行介入。生命是物质的长期演变的结果。在地球诞生以后,分子组成大分子,大分子组成细胞,细胞组成有机体。生命来自这些新的构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最初的进化产生了两个非常成功的创造,光合作用和呼吸。前者的基础是叶绿素,后者的基础是血红蛋白。这就是藻类和细菌的区别,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区别。具有光合作用的细胞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氧和糖。另一些细胞吸收它们,靠着氧来催化糖的燃烧,放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它们进入了共生状态。从一开始,生命就表现出一种集结个体的自然倾向。细胞的“团体”比单个的细胞具有明显的进化优势。而一个有专门的细胞组成的有机体必比由同样的细胞组成的整体更有耐力,因为它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来适应环境的刺激,这就使它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至于死亡,就算是恒星,也必须死去才能够产生别的恒星。新的产生需要老的死去,在空间里就已经是这样了!原子的数量从大爆炸以来始终是不变的,死亡是使原子进行一次巨大的再循环。它使大自然为了继续发展而需要的原子、分子、无机盐得以重新流通。有了它,动物的生命才能不断更新,使种族保持最佳的能力。以此观之,佛教的转世轮回之说就奇特地得到了印证。因此,仿佛死亡也并不可怕。虽然个体会消亡,但物质永不灭,由物质构成的生命也将越来越得到进化。2、天意大爆炸产生核力时,假定核力稍微再强一点,所有的质子就会迅速组合成重核,就不会有确保太阳长存和地球水面的氢了。核力正好强得能够产生一些重核(碳的和氧的重核),但又不太强,不至于把氢彻底消除。恰当的定量。。。。。一切有如神意。生命就是碳原子与氧、氢、氮、磷和硫原子的组合,没有任何别的东西了。3、伟大从空间上看,我们的太阳属于一个名为“银河”的星系,它是由几千亿颗恒星组成的,形成了一个直径为十万光年的圆盘。“银河”属于一个由20来个其他星系组成的局部小星系团(其中有仙女座和两块麦哲伦云),这个小星系团又属于一个更大的星系团,即室女座,它聚集了几千个星系。而整个宇宙,像室女座这样的星系团,无数。。。。。。从时间上看,如果把我们这个行星的45亿年压缩成一天,假定它产生于零时的话,生命就在将近早晨5点钟的时候诞生,而且在整个一天里都在发展。直到晚上8点钟才出现了最早的软体动物。接着到晚上11点钟产生了恐龙类,它于晚上11点40分灭绝,使哺乳动物的迅速进化有了充分的自由。我们的祖先只是到午夜之前的5分钟才出现,直到最后一分钟他们的脑容量才增长了一倍。工业革命则是在最后的1%秒才开始的。在宇宙中,我们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火花。然而从生命的角度看来,我们人类头部出现的大脑皮层导致了抽象的认识、意识和智慧。我们细胞的化学成分是原始海洋的小滴。我们在自己身上保留着产生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身体在叙述着我们的起源的历史。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唯一的和不可替代的。一个人的消失是一场无可挽回的悲剧。如此漫长的物质演化和生命进化才有了今天的你我。且永远不可复制。4、乐观严格地说,人是永远不能看到世界的现状的。当我看您的时候,我看到的是1%微秒之前的您。而用大功率的天文望远镜探测到的120亿年前的类星体今天确实已经不再存在了。地球,或者太阳,甚至宇宙,都会有万劫不复的一天。大爆炸后,宇宙以每秒一万多公里的速度膨胀,并且还在膨胀,星系之间越离越远,宇宙越来越稀薄,越变越冷。。。。。。宇宙是否注定诞生于充满光和热的大爆炸,却死于黑暗和寒冷的黑洞或坍缩?然而也许还存在着四种力之外的力,也许我们继续进化,就会改写宇宙的命运。地球上的人口在迅速增加:30万年前是非洲的一个角落里的15万人,20万年前整个行星上约为几百万人1万年前是1000至2000万人。然后是200年前的10亿人,以及今天的60亿人。我们正在发明一种新的生命形式:一个行星大机体。它包括生物界和人类的一切产品,它也在进化,我们将是它的细胞。它将拥有它的神经系统,国际互联网络是这种系统的一个胚胎,以及一种使物质重新循环的代谢。这个由一些独立的系统构成的总的大脑,用电子的速度把人类联系起来,使我们的交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创造的行星机体外化了我们的功能和感官:用电视外化我们的视力,用电子计算机外化我们的记忆,用交通外化我们的腿脚。。。。。。人类积累着越来越多的知识,在向一种更伟大的知识,一种更伟大的自由,一种越来越复杂的文化,也许是一种越来越复杂的本性前进。
  •     以前民间有“敬惜字纸”的习惯,所以阅读成了庄严的事,未必沐浴焚香,起码犹如听教。小时做“读后感”的作文,必谈如何受了教育云云。书读多了,才觉得美妙的阅读体验并不是听教,而是聊天。以前有人让我推荐世界通史的入门读物,我总是推荐韦尔斯的《世界史纲》,现在我改变主意了。阅读《世界史纲》像读一本小说,深入厚厚的三十八章,文笔妙曼,荡气回肠。做为一位受到萧伯纳推崇的作家,韦尔斯在书中充分发挥了他的这种才能。但是此书原版于1920年,书中许多的历史结论在80多年来,已有许多修正。加上85万字的篇幅,毕竟是个不小的阅读挑战。我现在推荐《最动人的世界史》和《最动人的人类史》,这套书是法国1997年的畅销读物,两本加起来才19万字,更重要的是,书是由对话组成的,轻松得就像聊天。或许让历史学家尴尬,迷人的历史叙述总不出自他们的手笔。《世界史纲》是作家眼里的世界,而《最》系列是科学家眼里的历史。20世纪的科学飞跃,如量子力学、天体物理、生化基因的研究成果,已经重构了新的世界历史。虽然是科普读物,参与对话的几人都是法国顶尖的天体物理学家、有机化学家、人种学家、遗传学家和考古学家。我是最赞同大师著小书的,而且他们带入了他们领域最新的成果。他们把眼光投向了时间最深的地方——大爆炸——宇宙的诞生,世界历史被扩展为150亿年。这才是真正宏大的历史观,而地球45亿年的历史被他们形象地比喻为一天:“假定地球产生于零时的话,生命就在将近早晨5点钟的时候诞生,而且一直都在发展。直到晚上8点钟才出现了最早的软体动物。接着到晚上11点钟产生了恐龙,它于晚上11点40分灭绝,使哺乳动物的迅速进化有了充分的自由。我们的祖先只是到午夜之前的5分钟才出现,直到最后一分钟他们的脑容量才增长了一倍。工业革命是在最后的1%秒才开始的。”《最动人的世界史》将对话像戏剧一样分为三幕:宇宙、生命、人类。或许人类一幕(即传统的世界史)只有不到3万字的篇幅,无论如何都太简约了,所以诞生了《最动人的人类史》,也分为三幕:领土的征服(人类祖先的迁徙)、想象世界的征服(艺术与宗教的童年)、权力的征服(社会的完成)。这是简单而漂亮的分类,构成了宏大叙事。现在学界说起宏大叙事仿佛是一种讽刺,因为宏大叙事与其说是一种历史叙事,不如说是一种历史构想,一种完满的构想,不免带有神话的色彩。宏大叙事必然包含不曾经验到甚至无法经验的环节,神话用想象来补足这些环节,而现代人则用推理来补足。宏大叙事的尴尬之处就在这里。即便你可以正确地指出某种趋势,但是你无法落实很多细节。方舟子们搞科学打假之所以经常胜出,靠的就是在细节上逐房逐屋地跟你巷战,攻一点而不及其余,哪个坎儿上失守对你来说都难免灰头土脸。但宏大叙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描述世界的思维模型,就像孩子努力地寻找碎片来拼图。更多的意义可能是在审美上的。美国历史学家大卫•克里斯蒂安在2003年出版了《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同样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叙述,被同事誉为:“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类似于17世纪牛顿运用匀速运动定律将地球与天体联系在一起的那种方式……”我猜想他们都没有看过1997年这两本法文科普畅销书。但大卫自己认为,他所做的是构造现代的创世神话。神话是文化的童年。而《最》系列更难得的是像孩子一样向几位科学家提出最天真的问题,比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读者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矜持面孔,而是我们面对神秘和美的由衷惊叹。接下来呢?还是由历史学家出场吧。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当初买书,是从豆瓣上看得评论,以为是适合小学生看的,买来发现孩子读还是有些费劲,没有给侄子,留着自己翻一翻
  •     初中买得书 终于在这个假期看了 受益匪浅 最爱初中的科学啊啊啊啊 啊啊 就想百科全书一样吸引我
  •     有没有看过电影《冰河世纪》?那也许是曾经真实的世界,也许会是未来真实的世界,谁知道呢?也许,这次世界末日的毁灭正是下个生命纪元的开始。宇宙以“大爆炸”的形式永续循环。这个理论从高中时候开始了解,是目前为止比较完善并且经过逻辑推理之外不断证实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关于神的存在,总有一些需要解释“之前”与“最初”的地方,也在思索的范畴之内。宗教信仰和科学并非完全对立,还是有些相通互补之处的,对此暂且不提。正巧这两天每天睡前都读上一章《最动人的世界史》,已经读到生命的诞生了。准确说应该是宇宙中最早的有机细胞在地球上的诞生。这之前是最难懂的部分。宇宙相对概念的“开始”从“大爆炸”算起,经过冷却、沉积、筛选,成长,形成了一种平衡。物质经过漫长的积累最终生成生命。(可能不好理解,但是事实确实如此。也只能如此。让人想起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反复谈到的贝多芬交响曲里的“非如此不可”)。无数的惊险“巧合”才成就了真实的世界。这些“巧合”是必然的,并非大家理解的巧合,是无数的可能性下延续下来的必然结果。(书中有关于此的比喻,有兴趣的自己去看。)让我想起《功夫熊猫》里乌龟真人的那句“Thereisnocoincidenceintheworld.世上无巧合".绝对值得深思。那样深奥枯燥的天文历史知识,被讲解的如此生动易懂。如果对天文宇宙历史相关知识一无所知,开始的时候你也许有些摸不到头脑,用上你的智慧和想象去思考,慢慢的就会越读越顺畅,越觉得生动。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叹,思维有种畅快淋漓的通透,爱不释手。一旦有了生命,接下来物种的进化就容易理解的多了。毕竟大家从小接受的是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还没读到生命进化,就先不多说了。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下人是怎么来的,宇宙是怎么来的?人类将如何发展,生命将如何进化,宇宙有怎样的进程?了解自己生存的世界。它不仅是科普读物,不仅是给那些专家们和宇宙迷们读的,它适合每一个热爱生命,并且对生命保持着好奇和敬畏的人阅读。推荐给每一位有着好奇心和热情,热爱并敬畏生命的朋友!
  •     一天读完的150页小册子,但是还不赖
  •     这本书是一本很适合孩子看的书,值得推荐!
  •     要说真的只能说很深奥~!
  •     名字所吸引
  •     非常好的一本书!加深你对整个宇宙、整个世界和整个人类的认识,也帮助你认识自我!
  •     女儿刚七岁,这本书不太适合女儿,大人看还行。
  •     2007-12-5 20:36:48借书
  •     书的品相良好
  •     有些小bug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出错
  •     2016年1月23日,读毕。启发思维。
  •     如果说生命在我们看来是出于一系列的巧合,这是因为我们忘记了千千万万个没有走到尽头的踪迹。
  •     看完《万物:创世》觉得懵懵懂懂于是找来看,问答的形式看起来非常轻松,语言通俗易懂,连我这种物理天文学知识为零的人也看得津津有味~虽然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宇宙大爆炸之前时间不存在,笑~
  •     科普读物,需要静下心来读老公看得很起劲
  •     自己看还好,只是没有注音,给孩子看不太方便
  •     一本与《苏菲的世界》一样令我热血沸腾的书~
  •     想对自然科学多了解一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