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逃港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9881991133
作者:陳秉安
页数:396页

内容概要

陈秉安
1948年生于湖南桂阳,1968年赴乡村插队务农,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桂阳县运输公司工人,桂阳县卷烟厂工人,《主人翁》杂志编辑,《深圳风采》杂志副主编、主任编辑,《深圳周末》主编,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报告文学《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中篇报告文学《来自女儿国的报告》等。

作者简介

《大逃港》19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深圳宝安的一个农民说过这样一句话:“‘改革开放’这4个字,你们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陈秉安的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即记录了深圳30年百万人越境香港的那段历史。


 大逃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推荐的原因:据我说知,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本根据大量史料和访问写出的关于大逃港的书。有利于了解当时广东特别是深圳的情况,同时也让我加深了当时的港英政府出台移民政策的背景。有机会的话要写一篇实证论文,题目暂定为: The pursuit of life and happiness: an escape from totalitarian regime.
  •     我本来想把它当史料读的,所以,不惜花费大价钱去香港淘。然而三五页后,便失望起来,因为作者把书写成了小说。失望在先,于是原有的期望,顿时打消了大半。不过哪怕谨小慎微,作者还是倔强地声明说,“即使由于某些原因,本书的历史只能以文学纪实的方式写出,但其中的人和历史事实,皆属真实可靠,有号可对。”于是,在半真半假的故事里,我跟随作者的文笔,把想象放得更大。这样的阅读体验,起初,却也愉悦,然而事事毕竟都不会那般如意。四九年后,新政权为巩固自身地位,开展了一轮轮肃反运动。1950年7月,中国政府决定对深港边界实行封锁、整顿边防。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三道横长91公里,纵深19公里的防线被筑起来,三道防线层层驻防、军士警犬、荷枪实弹。1951年2月15日,广东省政府发布命令,封锁河口。至此,自满清与英国签约以来,深港两地民众实际上可以相互往来的自由不复存在,企图越入防线,从深圳河淌渡过港的人一律被认作“投敌叛国”,并且赋予了士兵射杀的权力。本书的第一个故事,就从这样一位士兵入手。五十多年后,他已垂垂老矣,不过忆起当年事,却依然清晰,如同昨天发生的那样。他一如惯常,在山岭间往返巡逻,新兵总是充满好奇,闸门山植被茂密,一路花草鸟兽,再怎么走也不会寂寥。偶尔逛到山顶,踮起脚尖,似乎就能看到对岸的高楼大厦。不过,此时的他却并不知道那位老实巴交的打石工人准备逃到对面的花锦繁华之所。打石工人姓潘,不是本地人,来了好几个月,一直勤勤恳恳。然而这几个月,潘却从未闲着,暗地里早已联络了相熟的弟兄,还从千里之外的老家接来了老婆孩子,他们躲在深圳镇秘密谋划。逃港无非三条路,西路从蛇口或者白石洲浮水泅渡,不过离岸的地方防范都非常严密,还有狼狗追捕,中、东两路都要先进入梧桐山,然后再伺机从落马洲、下沙、岗厦、罗芳、罗湖或者沙头角等地渡过深圳河抵达彼岸,每个逃港的人都知道,深圳河是英国人的地盘,能入水就是成功。这一次,他们选择了闸门山。讲述在两个人遇上的那一霎那戛然而止,因为潘用木棒猛敲士兵的头,于是士兵“眼里是一片金花,耳朵里嗡嗡的,什么也看不清,就迷迷糊糊倒了。”相较于作者之前绘声绘色如同亲临其境的描述,如此的结尾显得颇为马虎。这大人小孩一共32人逃港的经历本该是最能大书特书,尽情发挥想象的笔墨,作者偏不落一字。我感觉甚无味,便埋怨起作者虎头蛇尾来,将铺垫叙述得如此充分,却轻轻漏过了高潮。这哪是文章的写法,不但没有技巧性,连合理性也丧失殆尽。当我以为第一个故事就如此潦草的叙述完毕时,突然发现缀在篇末的一幅插图,分明是一份历史档案的影件,还看得出当年油墨印刷的粗糙痕迹,语句被下划线圈得凌乱无章。我指着这份叫《关于宝安县闸门山边界发生打石“工人”集体越境事件的通报》的文件,一个字一个字辨认起来,“集体强行越境……警告无效后,即开枪射击……计捕获6□□内男、女各3名(3个小孩不计)毙伤后拖回来的各1名,越境未□获者24名,内有两名重伤越境后即死去。”通篇如是,语言干瘪,了无生趣。被附在文末,一声不响。我顿时为自己的轻浮惭愧,这样的结局,血淋淋,根本不是故事。既不精彩,也不紧张。那天,深圳边防军朝着这32个逃命的人,连续射击近5分钟,共耗费了231发子弹。随着阅读的推进,作者这种虚实参半的编排,带给人越来越沉重的压抑感,不断渲染的人情世事,让每一个故事都把读者拖入感情纠结的深渊。这三道人为的刻意的用政治观念强行架起来的铁网,犹如柏林城中的那堵高墙,不高不矮,却挡住了阳光,压抑得让人窒息。于是,连铁网高墙底下的故事都那么相似,同样的悲欢离合,不变的物是人非,满纸的毕生等待,一世的阴错阳差,那个荒谬时代的无可奈何和奋力挣扎的草芥之命。43年苦守丈夫的文素,抱石沉塘不愿拖累儿子的五表姑,梧桐山侧积满累累白骨的老虎嘴,为了爱人八次逃港的德林,一夜蜂涌而出20万人的六二事件,还有一场夺走两百条人命的暴雨。今天,我们赴港路过景调岭、粉岭这些看起来有着雅致名字的地方时,却不曾想到,这里发生了多少的恨别惊心,埋下了多少的冤魂孤鬼。合上书卷,我似乎才慢慢明白过来,落笔小心翼翼的作者,为何执意倔强。一位宝安农民跟作者说,“改革开放四个字,你们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还有逃港的商人告诉作者,“你听那些专家分析这个指标,那个政策,他们懂得香港吗?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香港人吗?真正的香港奇迹,是我们这些人,是我们这些冒着生死被逼上梁山的人,用眼泪、用血创造出来的!”因为,这是一本血账,里面凄风冷雨、不堪回首,而只有倔强,能够让这批抛家舍业、落荒而逃、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人,抚摸着伤痕,吞咽下屈辱,抬起头看见自己还有希望。2012.3亚寄山下
  •     这是一本关于建国后逃港潮的纪实文学。但本书内容存在缺失,作者对发生于70年代直至改革开放前的逃港大潮并无详细论述。这次逃港潮由知青带头,农民效仿,且与文革及上山下乡运动紧密相联。这是本书的缺失。另有一本李建中的《知青与逃港潮》叙述了这一事件,但是写作水品又比《大逃港》差了一些。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虽然我屋企人无亲戚试过偷渡去hk,但系睇完呢本书之后,我感同身受。
      
       首先,我认为中国人其实好忍得,唔到走投无路一刻,都唔会选择“投奔资本主义”。举个例子:1950年,新政权啱啱成立,好多国民党军官、资本家由全国各地逃到深圳河边,伺机逃到香港,ccp当时并无阻拦佢地,反而觉得少咗呢班“阶级敌人”更加容易管理国家;因为1956年一系列政策同57年“反右”,又有一批安份守己嘅蚁民被ccp划为“阶级敌人”,造成民心思变,村民们收到一d广东省内部消息:开放河口(允许大陆居民通过偷渡嘅方法过去香港,而大陆边防军唔会阻拦),就马上成群结队行动,甚至广东各地都涌到深圳,准备偷渡,后来大陆政权觉得唔系9路,即刻加派边防军数量,尽管如此,短短三日时间仲系有几千个大陆同胞成功“脱离虎口”“投奔自由”;随著时间往后,大陆政权“为政失德”,饿殍遍野,偷渡嘅人有团员、党员、甚至团支书、党支书呢类“体制内” 嘅人,1962年5月份,逃港人数达到一个高峰,5月5号到5月22号,竟然有二三十万人成功进入香港……
      
       第二,香港人帮咗大陆好多。偷渡嘅人当中,除咗部份系深圳一带嘅居民系香港有亲戚之外,相当大部份偷渡客落到香港无人无物,系香港人对佢地施以援手,俾饭佢地食,俾工佢地做。仲有就系边界上嘅英军,佢地见到有人偷渡过嚟唔会好似大陆嘅边防军同民兵咁对人开枪,有时仲会只眼开只眼闭放偷渡客一马。其实后来(22年前6月份事件),仲有91年华东水灾,香港人帮咗大陆好多好多。
      
       第三,大陆人吃苦耐劳。身无分文嘅偷渡客落到香港,用佢地嘅双手帮助香港创造经济奇迹,香港能够成为“四小龙”,大陆偷渡客功不可没。
      
       第四,大陆政权嘅荒谬宣传。大陆高层认为,之所以咁多人偷渡,系“国民党反动派”煽动,就系唔肯从自身揾缺点。好人好者,边个愿意背井离乡,仲要冒住生命嘅危险过去香港吖?简直系本末倒置。
  •     面对马列的罪行,左粪只好装糊涂了。
  •       我本来想把它当史料读的,所以,不惜花费大价钱去香港淘。然而三五页后,便失望起来,因为作者把书写成了小说。失望在先,于是原有的期望,顿时打消了大半。不过哪怕谨小慎微,作者还是倔强地声明说,“即使由于某些原因,本书的历史只能以文学纪实的方式写出,但其中的人和历史事实,皆属真实可靠,有号可对。”
      于是,在半真半假的故事里,我跟随作者的文笔,把想象放得更大。这样的阅读体验,起初,却也愉悦,然而事事毕竟都不会那般如意。
      四九年后,新政权为巩固自身地位,开展了一轮轮肃反运动。1950年7月,中国政府决定对深港边界实行封锁、整顿边防。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三道横长91公里,纵深19公里的防线被筑起来,三道防线层层驻防、军士警犬、荷枪实弹。1951年2月15日,广东省政府发布命令,封锁河口。至此,自满清与英国签约以来,深港两地民众实际上可以相互往来的自由不复存在,企图越入防线,从深圳河淌渡过港的人一律被认作“投敌叛国”,并且赋予了士兵射杀的权力。
      本书的第一个故事,就从这样一位士兵入手。五十多年后,他已垂垂老矣,不过忆起当年事,却依然清晰,如同昨天发生的那样。他一如惯常,在山岭间往返巡逻,新兵总是充满好奇,闸门山植被茂密,一路花草鸟兽,再怎么走也不会寂寥。偶尔逛到山顶,踮起脚尖,似乎就能看到对岸的高楼大厦。不过,此时的他却并不知道那位老实巴交的打石工人准备逃到对面的花锦繁华之所。
      打石工人姓潘,不是本地人,来了好几个月,一直勤勤恳恳。然而这几个月,潘却从未闲着,暗地里早已联络了相熟的弟兄,还从千里之外的老家接来了老婆孩子,他们躲在深圳镇秘密谋划。逃港无非三条路,西路从蛇口或者白石洲浮水泅渡,不过离岸的地方防范都非常严密,还有狼狗追捕,中、东两路都要先进入梧桐山,然后再伺机从落马洲、下沙、岗厦、罗芳、罗湖或者沙头角等地渡过深圳河抵达彼岸,每个逃港的人都知道,深圳河是英国人的地盘,能入水就是成功。这一次,他们选择了闸门山。
      讲述在两个人遇上的那一霎那戛然而止,因为潘用木棒猛敲士兵的头,于是士兵“眼里是一片金花,耳朵里嗡嗡的,什么也看不清,就迷迷糊糊倒了。”相较于作者之前绘声绘色如同亲临其境的描述,如此的结尾显得颇为马虎。这大人小孩一共32人逃港的经历本该是最能大书特书,尽情发挥想象的笔墨,作者偏不落一字。我感觉甚无味,便埋怨起作者虎头蛇尾来,将铺垫叙述得如此充分,却轻轻漏过了高潮。这哪是文章的写法,不但没有技巧性,连合理性也丧失殆尽。
      当我以为第一个故事就如此潦草的叙述完毕时,突然发现缀在篇末的一幅插图,分明是一份历史档案的影件,还看得出当年油墨印刷的粗糙痕迹,语句被下划线圈得凌乱无章。我指着这份叫《关于宝安县闸门山边界发生打石“工人”集体越境事件的通报》的文件,一个字一个字辨认起来,“集体强行越境……警告无效后,即开枪射击……计捕获6□□内男、女各3名(3个小孩不计)毙伤后拖回来的各1名,越境未□获者24名,内有两名重伤越境后即死去。”
      通篇如是,语言干瘪,了无生趣。被附在文末,一声不响。我顿时为自己的轻浮惭愧,这样的结局,血淋淋,根本不是故事。既不精彩,也不紧张。那天,深圳边防军朝着这32个逃命的人,连续射击近5分钟,共耗费了231发子弹。
      随着阅读的推进,作者这种虚实参半的编排,带给人越来越沉重的压抑感,不断渲染的人情世事,让每一个故事都把读者拖入感情纠结的深渊。这三道人为的刻意的用政治观念强行架起来的铁网,犹如柏林城中的那堵高墙,不高不矮,却挡住了阳光,压抑得让人窒息。于是,连铁网高墙底下的故事都那么相似,同样的悲欢离合,不变的物是人非,满纸的毕生等待,一世的阴错阳差,那个荒谬时代的无可奈何和奋力挣扎的草芥之命。
      43年苦守丈夫的文素,抱石沉塘不愿拖累儿子的五表姑,梧桐山侧积满累累白骨的老虎嘴,为了爱人八次逃港的德林,一夜蜂涌而出20万人的六二事件,还有一场夺走两百条人命的暴雨。今天,我们赴港路过景调岭、粉岭这些看起来有着雅致名字的地方时,却不曾想到,这里发生了多少的恨别惊心,埋下了多少的冤魂孤鬼。
      合上书卷,我似乎才慢慢明白过来,落笔小心翼翼的作者,为何执意倔强。一位宝安农民跟作者说,“改革开放四个字,你们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还有逃港的商人告诉作者,“你听那些专家分析这个指标,那个政策,他们懂得香港吗?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香港人吗?真正的香港奇迹,是我们这些人,是我们这些冒着生死被逼上梁山的人,用眼泪、用血创造出来的!”
      因为,这是一本血账,里面凄风冷雨、不堪回首,而只有倔强,能够让这批抛家舍业、落荒而逃、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人,抚摸着伤痕,吞咽下屈辱,抬起头看见自己还有希望。
      
      
      2012.3
      亚寄山下
  •     剿匪先于一切
  •     CityU, 2014.11.
  •     陳秉安的《大逃港》寫了22年,作者透露搜集資料的艱難一是在於這一段大陸人大規模偷渡去香港的歷史一直被視為禁忌,所有文獻、報道都被掩藏;二是在於親歷者如今星散各地,還有不少已經去世,劫後餘生的生者亦不愿回首這段悲慘經歷的。本書行文的情感很真摯,白璧微瑕在於對改革開放過度褒揚,4顆星
  •     以下为转帖:
      
    原先有个媒体朋友告诉我一件事:
      
    他有次到某个偏远地方采访的时候,当地有条喜欢意淫的老右狗告诉他一个“秘闻”,就是有个媒体人到偏远地方采访的时候,有个老太太,把该记者拉到一边,神秘兮兮地向他“问个事”。
      
    她说这个“事”让她困扰了很久很久,见到“北京”来的大记者,觉得机会难得,不得不问。
      
    这个事就是:毛主席是不是会拉屎?
      
    该媒体朋友说完以后,长叹一口气,摇了摇头。
      
    是啊,革命者跟那么多牛鬼蛇神打交道,只见脑残右狗造谣,谁见过右狗哪一天不造谣的?
      
    你们说呢?
  •     作为一个深圳人,这段历史必须要知道。
  •     读完之后,如释负重,一段沉痛的历史,不堪回首的往事。
  •     虧了,買了香港版的.太貴了5555
  •     故事的真实带来感伤掩盖了作者文笔的不足
  •     读来让人不忍泪流,一条深圳河,竟然有那么多生离死别,泪水和血。天灾不可怕,人祸才是最凶猛。
  •     很感人,重新认识一遍人性
  •        不逃,可能饿死,可能被批斗,可能被劳改。逃,可能衣锦还乡,荣华富贵,归国华侨,差得也能打工赚钱补贴家里,最不济也能吃顿有肉有饭的自助再被遣送回来。那么,逃还是不逃呢?
       不单只地富反坏四类分子逃,贫农逃,团员逃,党员逃,党干部也逃,说为什么社会主义留不住人?单有理想是活不下去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第一需求就是温饱,然后是安全,接着才是理想,在前两者受到重大威胁的情况下,逃吧。
  •     最近对那个年代的事儿越来越感兴趣,大抵是因为所有的颠沛流离的流离失所的生存至上,才能让这个年代的我稍微减缓些对自己的失望吧。
  •     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     同意lz 像一份没有梳理好的采访札记...
  •     自由是繁荣之母。
  •        一部纪实文学,文字上没有优美的辞藻,故事上没有动人曲折的爱情,有的只是事实,为了生存为什生活,说了一些实话,讲了一些事实。让我们了解到那个时期、那个岁月发生在深圳的故事。故事带着血腥味。我们不应该遗忘,我们需要反思。
  •     :无
  •     我买的是港版的,内地版里面后记里没有说因为某些原因“只能以文学纪实的方式写出”么?
  •     被洗脑的人永远不会看到真相!
  •     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总有一些无法平复的心结。语言措辞并不是上乘,内容还是值得看看的~
  •     解释了我对中港关系史的许多疑问。
  •     你是说那个十七大的故事吗?当时某课程老师曾给学生印发那个联名上书。不过参与签名的“老干部”基本上都只在基层工作……
  •     嘻嘻,只有狗才用脚投票。
  •     这是一本关于建国后逃港潮的纪实文学。但本书内容存在缺失,作者对发生于70年代直至改革开放前的逃港大潮并无详细论述。这次逃港潮由知青带头,农民效仿,且与文革及上山下乡运动紧密相联。这一点可算是本书一大缺失。
  •     我想请问一下,谁有这本书的电子版啊?TXT格式的就行
  •       推荐的原因:据我说知,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本根据大量史料和访问写出的关于大逃港的书。
      
      有利于了解当时广东特别是深圳的情况,同时也让我加深了当时的港英政府出台移民政策的背景。
      
      有机会的话要写一篇实证论文,题目暂定为: The pursuit of life and happiness: an escape from totalitarian regime.
  •     答案1:毛主席拉不出屎,因为它便秘;
    答案2:毛主席占着茅坑不拉屎,把中国搞得乌烟瘴气,一篇赤贫;
    答案3:毛主席不但拉屎,而且拉的太多,很多屎留到现在,这就是左粪的由来。
  •       先扯一点这本书
      首先,历史资料什么的还算不错。写的也还算客观。
      其次,不给五星两个原因,一个是很多细节杜撰太浓重,还一个就是最后居然扯到了习仲xun,马屁太明显了。
      最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还是至少想要写点真话的。从1962年之后一直到1978年中间这么多年基本都没咋写,我想肯定是他没法写出来。原因大家都懂得。
      
      在这么一个公民基本没有用手投票只有用脚投票的权力的地方,移民流向神马的基本就是一个共识。想想龙应台书里写过的那些颠沛流离去缅甸难民营再辗转好几年才有机会途径这里坐船到打狗港的KMT旧部,想想半个多世纪一直在双十节挂起青天白日满地红的调景岭的广大居民们,还有一边叫解放一边叫沦陷的那个时期涌过罗湖口岸但求自保的那些学人们。HK作为大中华圈里最为中立富饶的一块避风港,魅力确实从这么多年的潮水一般的偷渡客的流向就能看出来了。
      联想今天本科招生香港的学校抢生源,和那么多那么多的人挤破脑袋想要出国留学,还不是用了一种更文明的方式,嗯,偷渡。
      不同的历史书就像矩阵相似一样,只不过观测角度不同罢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怎么观测,最广大的老百姓,即使是那些看似很有远见的人,追求无非还仅仅只自己的最基本的那点利益。
      信观音菩萨可以过得踏实,就众生礼佛;信三民主义可以对付洋人,就礼拜中山;信马列毛邓可以有地有粮,就主席万岁。朝代更替,再由这些百姓自己推翻掉前朝的东西,换一副面孔骂它毒害自己。
      滚滚历史,莫不如是。
  •     以作者的大陆身份,能如此客观详实地记录当年因民不聊生而发生的大规模偷渡香港的事件,实属难能可贵.其中采访的对象,有干部,边防军,逃港的村民,覆盖全面.其中的悲欢离合让我数度热泪盈眶.
  •     惊心动魄。
  •     后面有点粗略,但不改整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感谢作者
  •     同求电子版
  •     一段段血淚史,讓人泣之無聲。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     同意!“再也没干过那事”,作者你是要乐死我么。。。
  •     @粤进 屌你唔好係度玷污我地共产主义,你尼个毛派,卑你去咗文革,你一定係一个疯子,一定係一个迫害忠良嘅流氓无产者。
  •     差评你妹啊,就冲作者辛苦好几年你也不能给差评啊。你一定是喜欢在淘宝上给人家差评的那种逼货吧 ?
  •     改革改革,靠的还是人民智慧。“你出点子,我出政策,你别乱来”
  •     我当时还问你要不要,你说你不要了呀,不知道扔到我们家什么地方去了
  •     结尾习仲勋被村干部抢白那件事,细节上有夸张之处,但基本事实应该有发生过,杨继绳《中国改革开放年代的政治斗争》(听名字就知道只能在香港出)也有记载。
  •       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又开始逃了,逃到更远的国外,他们家趁人值,或有权力或有金钱,但是希望籍此寻找的东西还是得不到。那是一种超乎烟火的价值。逃港者曾经追求的只是生活富足,不挨饿不挨冻,如今逃离者追求的,是如陈丹青所说,人人不受欺负的一种环境。背后即是你的财产和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超国家主义的情怀,当政者也许可以再看看,再想想
  •     @功夫熊猫肥仔
    刚看完,后记有这句话的。所以我果断给这条评论投了没用。。。
  •     当你用22年去做一件事,连上帝都会帮助你的。
  •     面对帝国主义主子的造谣,右狗只好装糊涂了。
  •     嫖娼导致的问题,必须用深化嫖娼来解决!
  •     这毕竟是报告文学,就是文学,不是记载历史。
    1962年以后的事情没有写,我感觉应该是还没有到50年的解密期限。所以作者对此的处理就只能限于对个别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访问。这本书能够出版的直接原因就是广东省解密了部分材料,所以在书中可以看到一些广东省当时的文件。
  •     “改革开放四个字,你们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
  •     六二大逃港真是太惊人。很多人逃港是危险性很低的,主要看政策和官员的良心。港英政府对逃港者总体很宽容,和中国政府对待逃北者的态度完全不同。
  •     惨绝人寰啊
  •     作者带我看热闹。人逃不开时代的。
  •     回复粤进
    我不认为偷渡的人想偷懒,他们到香港之后也是要努力工作的,但是在大陆即使你再努力工作也未必吃得饱啊(这个你可以问一下那个年代的人)。而且大陆搞这么多“革命”,把人都吓怕了。你看为什么后来偷渡的有党员、党支书呢?他们也是“体制内”的人啊,应该为这个党说话啊。
    ps:请不要乱扣帽子
  •     我是支持共产主义那套。
  •     血泪的共和国史啊,真实的历史总是比小说情节更荒诞。好在买了港版,看这尺度,内地版不知删了多少....
  •         一,1949年环境大变化,每天过境人数不下十万。港英政府不堪重负又出于人道,临时定了个奇怪的“过桥标准”——广东人可以过,非广东人则不可以。海关“察颜观色”后,问一句“系边度?”要是能答上“嗨烘公”就能过去。
        (这也算新朝伊始,想走不拦的好时光。想走的都走了,剩下的都是良民了。后文中讲到50-70年能统计的逃港人数近90万,还不包括没能逃出去的)
        
        二,血溅闸门山
        这个故事惨烈极了。
        “为什么要32个人一起冲呢,一个哨兵再有本事,回过头来,也抓不了32个人,打死我们两个,我们也能冲过去30个,打死我们10个,也能冲过去22个。”
        
        三,深港特工秘密战
        几乎是一个无间道的故事。
        
        四,1951年宝安县土改队刚进农村,无法分清“阶级”,用这样一个方法:穿烂衣服的就是贫雇农,谁家壁上挂着腊肉腊鸡就是地主。
        
        五,赵与反瞒产运动。不必为尊者讳。
        
        六,61年七千人大会,刘少奇表示应该把犯的错误,立下碑来,刻在县委、地委、省委甚至中央委员会的门口,世世代代都不要忘记这个血的教训。
        会场中有人喊“刘主席万岁”“少奇同志万岁”。
        
        七,木薯渣好,木薯渣好,木薯渣全身都是宝……
        发动老百姓用木薯渣代粮,总结十大好处,准备推广。
        (就是好来,就是好,没想到后面还有更为荒谬的事)
        
        八,最早的“对外开放”。
        县委开会,拿脑袋作担保种种不能不让人想起后来的小岗村。陶铸的指示是“一边先搞,只做不说”。
        
        九,沙头角事件(荒谬极了)
        沙头角,一条街分成两半,北边中国管辖,南边英方管辖。英国警察在边界给小孩发糖果引起激愤,被揍了,英方抗议要求交出打人者,两边都荷枪实弹对峙。宝安县电话打到总理办公室,最后英军撤走,我们大呼胜利。
        人家派糖,我们恨不得开枪,吃了糖的小孩抬不起头来,说吃了英国糖就会生英国仔。
        (饿死那么多人不丢人,不激愤,小孩吃了人家的糖,英国佬真不是人!枉我们反偷渡,保你们平安过日子。)
        更妙的是对英国人的惩罚措施:放人入境。无耻之耻,太难了。
        
        十,官方文章《人间地狱——香港》,党报记者到香港走一遭看过后,惊异了。接触了很多偷渡过去的人,哭,却没有一个说后悔的。
        记者回去写了四篇内参,提了取消粮票,实行自由贸易制度,建立政策优惠区的建议。(亲,不是79年哦,62年啊,中间还有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呢。)这样的文章当然 不能发表,找人送上去要担反革命的风险。最后决定,要送就送邓小平一个吧,因为觉得他不整人。等了半年没什么反应。
        
          十一,十万难民围城(62年)
        港英政府坚持拦截遣返,虽遭市民普遍反对亦不动摇。出于人道考量,遣返前“必给予饱食一顿”,有许多人就是冲着这餐饭偷渡的。有暴食过量,毙于路途的,也有抗拒遣返,当堂自刎的。
        华山事件,三万偷渡者结集山上,舆论沸腾,记者上山,山道上跪满叩头求助的难民,哭泣之声震动草木。前后十几万次的香港市民,带着食品饮水赶到华山,与强行遣返政策对抗。这些越境者多有亲人、同乡、同学、朋友在港,那是真正的抢救亲友,家庭团聚与骨肉失散同时发生。
        万人截警车。哭声直上干云霄。
        暴雨下的冤魂。生死善恶相差不远。
        
        十二,港警夫人窝藏案
        可以做法理学上的典型案例了。
        
        十三,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大教育
        党的思想教育工作真是高明之至。变白以为黑,倒上以为下,都不算什么。
        作为典型的西坑俱乐部。宣传人员真是厉害,可也挡不住大厦将倾。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事,从来不少。或用外逃被抓回来的人反问民兵的话:“你斗我,你保得了你明天不跑吗?”
        故事都该有个结局,这个故事的结局就是:红旗到了,能跑的都跑了,包括当初的积极分子。
        
        十四,同意杀的请举手
        受害者家属没说要杀,受害人大难不死也没要求杀人,群众表决,大家齐喊:杀杀杀。
        
  •     ……写了个书评竟然要被审核 想减掉一星(傲娇脸
  •     來世不做 人
  •     一段远胜柏林墙却被湮没的民族之殇。
  •     你要去参加马勒的文艺活动?
  •       2007年,正值十七大召开之际,数百位“老干部”联名上书中央,言辞恳切,深感中国社会不公现象日益严峻,脱离“平均主义”太远太远,对“先富带动后富”感到悲观,对党的经济中心路线提出强烈质疑,要求重拾阶级斗争的法宝,清理党的队伍,整顿党的作风(保持纯洁性,严格禁止资产阶级入党)。胡书记当时对这篇长文的批示是: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现在很多网友面对国际问题都带有民族主义情绪,一切以维护国家尊严为上,凡遇到国际争端就恨不得诉诸武力,至少也要使用经济封锁手段才好。议论时必带上毛主席时代的光辉事迹——瞧,我们能和美国打,我们能和印度打,我们还搞了原子弹,我们面对苏联也不认输,那时的中国是怎样的一副铁骨铮铮的大国姿态!可是呢,和印度打仗的时候,正是困难时期;和苏联干架的时候,正是九大召开、“身体健康永远健康”的林副主席成为“接班人”、“革命”如火如荼的时期。狭窄的边境上,岗哨刚一撤去,竟酿成整个广东省的大骚乱;狠抓斗争的时代下,谁也不知你身边的哪一个下级、同事、朋友、同学,明天就会把你不慎说出口的一句话当成罪证来检举揭发。当国际社会看见边民涌入香港,边民逃往苏联——中国的尊严,中国的尊严在哪里?
      
      这篇报告文学实属不易,作者遍访可能找到的当事人,搜集到如此多的故事,终于等到了风气的开放,材料的解密,使这本书的出版得以实现。竭二十余年之力,毕其功于此书。材料绝大多均是第一手的,内容翔实,故事动人。全书是由一个个故事贯穿起来的,为逃港夫妻别居的、父子分离的、坐监的、残疾的、摔死的、淹死的、遭边防击毙的,一家家悲欢离合,千百人冒死偷渡,把宝安县群众“长着两个脑子,一个资本主义的,一个社会主义的”的现实情况写得淋漓尽致。有整村外逃,十室九空的;有今天在群斗会上高喊着严惩外逃分子的人,明天也成为外逃分子的;还有的是今天看管着惯逃犯的民兵,明天却和他所看管的犯人一同外逃;1962年风潮期间,港英政府决定偷渡人员一律饱餐两顿后遣返,于是就有人仅仅为了吃顿饱饭而外逃。国家的孱弱,令人动容,令人心痛。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仅仅14%的自留地(倍于中央规定的7%),就能使宝安县成为全省第二产粮县——省委这样的开明政策,经实践检验的如此成果,也在逃港风潮后被刹车了。“左”的思潮干扰下,中央离基层、离群众、离实践渐行渐远。深圳后来作为特区的改革,或许是中央的自觉,或许也是地方的被迫。
      第一章讲建国初期,第二章讲1957年逃港风潮时的背景和故事,第三章是1962年逃港风潮的经过,第四章是62年事件在香港造成的影响,第五章是地方政府应对逃港现象所采取的措施。
      本书也有可以加强的余地。比如说,某些章节的内容设置不妥当——第四章的最后一个故事讲的并不是1962年的事情,而且不是第一手材料(从其它书中取材),所以和本章的联系就不够紧密,显得有一点画蛇添足的嫌疑。63年以后的事情就再没有怎么讲,有十几年的断层(我相信这是因为五十年档案解密的期限还没有到,而不是作者的问题)。西坑村后来怎么嬗变的也没有谈到。另外本书如果能对逃港者后来的生活状况、心路历程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则更能显得尽善尽美。
      
      从书中可以看到,广东省历来都是个勇于改革、敢于冒险的集体,从陶铸同志、紫阳同志一直到习仲勋同志(紫阳同志后来出问题的“价格闯关”可能就跟他的冒险性格有点关系)。但遗憾的是“一放就松,一卡就死”。改革的速度究竟要如何把握,谁来决定——这是个特别重大的问题,稍有不慎甚至会成为路线斗争,正如历史的已然。
      应当注意到,改革中还有一项仍然仅仅是“积极稳妥”。我们期待着这一项能够早日变成“加快推进”。
      虽然,现在边民已经不再外逃香港了,可是有多少人移民美国?当今中国,改革问题凸显,社会矛盾增多。特权阶层把持社会资源,不断谋利;中产阶层依然脆弱,难当社会主流;区域差异扩大,改革尚未惠及所有群众;环境资源紧张,中央政策难压地方。中国社会,问题很多,而且越来越多。“公平”已成群众普遍的呼声;“公平”已成人民迫切的要求。
      改革,只有继续改革,只有一往无前,打破牢笼,披荆斩棘,让人民过上安逸富足且有尊严的生活,让人民在中国、在这片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华夏大地上安居乐业。
      
      “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
      12年3月5日,政治体制改革已经不再是“积极稳妥”,变为“全面推进”
  •     历史小说体裁,去除部分作者略有洒狗血性质的臆想成分,这段被教科书忽略的历史还是值得了解的。
  •     答案1:右狗意淫毛主席拉不出屎,因为右狗便秘;
    答案2:右狗意淫毛主席占着茅坑不拉屎,意淫到中国搞得乌烟瘴气,一篇赤贫;
    答案3:右狗不但拉屎,而且一边意淫一边拉,很多屎留到现在,这就是右粪的由来。
  •     既然你咁高尚,我都无嘢好讲,你就继续当我脑残
  •     狗才认为这是“用脚投票”。
  •     被修正主义洗脑的脑残你自剖得很好:就系唔肯从自身揾缺点。
    那些被刮民党宣传鼓动和港灿怂恿的叛徒怎么不从自己身上检视问题,即使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广东都鲜有饿死人。还要叛逃是什么原因啊?不就是想偷懒,想当港英走狗好走捷径嘛,这就是丑陋的粤港人的市侩本性反映。
  •     我说过不要了啊。。都不记得了。。那就算了。
  •     非常同意...
    很好的题材写成故事会体了
  •     很佩服作者潜心多年搜集史料最终完成此书,内容相当珍贵,感谢作者将其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段历史不该被历史遗忘,这不仅是小小宝安的发展史,更是共和国百姓用血与泪书写的历史啊!
  •     哦好的,谢啦
  •        在吃食和思考之间,我想只有在前者被满足的条件下才有后者。人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在这里吃不饱,或者无论如何也吃不饱,那只能跑,跑到能填饱肚子的地方,这是宪法中的居住自由吧,问题当然没有简单。在作者大片笔墨灌注的故事当中,有几个片段让我陷入久久的思考中。
      
       S1: 1-4-1荷叶塘的故事
       ”厅屋的地下用木架架着,烧着一堆大火。火堆旁,密密麻麻坐满几十个街邻。古街邻居,年年接亲嫁女的,如果照人们血缘看,四分之一都是五表姑的亲戚:或是叔伯舅舅,或是表亲弟兄。但是,这些曾经亲亲亲热热,一张凳上嗑瓜子的街邻亲戚,开起斗争会来,个个像是有深仇大恨,争着'大义灭亲'!“
      
       S2: 4-6-3港警夫人”窝藏“案
       港警夫妻之间由于收留了偷渡过来的母子,在法和情之间难以抉择,于是想出了这样的解决办法:由丈夫去法院控告妻子违反香港法律,请求惩处妻子;妻子向法庭认罪,请求宽处。
      
       S3: 尾声-1
       ”我是党员,我担在肩上的是党交给的反偷渡任务,党性终于泰山。但我又是他们的亲人,我是叔父,我是熊掌,我更是大队支书,是澳门的当家人,我有责任要让他们过上好点的生活啊!“
      
       显然,后两者都是理性和人性获胜了,我可以轻易的想象,假若每个人都有这样分辨是非的能力,那书中描述的这么多惨案都是不会发生的。
      
       如果仅靠一个对经济和建设丝毫不懂的政治家,再强大的信仰也会在”吃“这个问题上倒下来。普及常识还是现阶段第一要务啊!
  •     填補一段敏感而空白的歷史,本來應該5星,無奈作者採用了文學記述的行文方式(作者也在後記提到“因為某些原因”而採用)。從港版來看,真心擔心簡體版要閹割到什麼程度。裏面各種插圖也見證了大陸怎樣從繁體字演化到簡體字的過程。
  •     程功成推荐,必属精品~
  •     摸摸可怜的右狗
  •     不患寡而患不均
  •     很好的帮助我理解了,香港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的97情节。还有改革开放的侧面。里面的故事实在太震撼
  •     呵呵,正常的人也不嫌家贫吧。
    当然,狗和人最大的不一样是狗始终是狗,而人有时不是人。
  •     我们才是难民
  •     語氣太肉麻了……歷史倒是很有趣
  •     请允许我问你一个问题:你是支持毛主席那一套的吧?你反对邓吗?
  •     马列不如狗
  •     拍馬屁的觀點比較有意思
  •     写得还不错!但是还是别用白话吧!
  •     「如果我不寫下它,歷史,將留下一頁空白。」心無助,淚兩行。
  •     既然你咁低俗,我都无嘢好讲,你就继续当你非脑残
  •     在看这本书之前,一切的情节都是意料之中,这在我以前接受的洗脑教育中是无法想象的。其实,善恶就是这么简单,人类太无聊了,慢慢的,就搞反了。很多时候,很多人并不是价值观的残缺,而是一个很低级的问题:了解的信息被扭曲了,或者压根儿不了解。有时候想起来,很悲怆。。
  •     作者竟然能收集到这么多好故事!但是用这样故事会般的行文笔法来写真的好吗……
  •     把深圳特区的建立前的历史背景,已经当时面临的国内政治、经济和人心的变化还有外界环境,特别是香港的港英政府的人性化对待,客观全面的描写出来。 此书能够深刻的了解深圳特区的建立缘由和过程,对港人的人性化有了深刻的认识。
  •     求楼主解答,这故事出自哪
  •     在娘胎里参与了“事件”,并一直听着父辈们的“故事”长大的,以前对“改革开放”一直以为是“运气”,现在看来其实归根到底的还是“因果”。哭惨了。。。
  •     “当今中国,改革问题凸显,社会矛盾增多。特权阶层把持社会资源,不断谋利;中产阶层依然脆弱,难当社会主流;区域差异扩大,改革尚未惠及所有群众;”這段論述很精闢。
  •     好歹知道是为什么
  •       非常感谢作者搜集了这么多资料,讲述我们并不太清楚的故事。大格局下的小人物,如果是龙应台来写,有些故事可能能把我写哭。这么好的题材,我是多么想表扬这本书啊。可惜本书的那些故事读起来就像是文摘副刊的历史八卦小文。我讨厌写得像小说的历史,中国人写历史的习惯,就是从司马迁开始败坏的,臆想当时的场景,编造一堆人物对话,再来几句心里描写,连小两口私下的情话你都知道,怎么不写成剧本啊。不过快过年了,放火车上看也行,反正火车上的杂志小报就是这种风格。
      
      内容就不多说了,谁好谁坏,全世界的老百姓都知道用脚来选择。
  •     是啊,去当走狗干一天活就能吃的饭在家乡要干三五天,所以想去嘛,这不就是想花少点功夫拿得多点回报吗?不就是想偷懒的心态吗?
    吓怕的不正是身歪影子歪的人吗?就像那个穿了刮民党飘来的印有反革命标语的衣服的人,他不穿会怕吗?
    正正是那些思想没有改造好的党员、党支书最易当墙头草,不然怎么78年改开复辟后他们那么快就重新骑到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     偶尔流露出的情绪化表达也是作者真正想说的话。去完HK回头看这本在诚品买的书,真是颇有一番滋味。
  •     狗不嫌家贫,但人和狗不一样。
  •     呵呵,那份上書還是我給你看的吧。對了,你後來還給我沒有……
  •       很想写读后感,却害怕别的事情,这本书我是哭着看完的,在当年谁都没有想到,或深思熟虑或一时起意做的一个决定,可以影响到那么多辈人的一生。。。让我写下来行吗,不要在字数限制了,只能写这些了吧或许。。。。。。。。。。。。。。。。。。。。。。。。。。。。。。。。。。。。
  •     鉴定:内地没文化的人太多了,所以也根本没办法理解港人的今天。
  •     一收一放,不偏不颇
  •     以下为转帖:
    原先有个媒体朋友告诉我一件事:
    他有次到某个偏远地方采访的时候,当地有个老太太,把该记者拉到一边,神秘兮兮地向他“问个事”。
    她说这个“事”让她困扰了很久很久,见到“北京”来的大记者,觉得机会难得,不得不问。
    这个事就是:毛主席是不是会拉屎?
    该媒体朋友说完以后,长叹一口气,摇了摇头。
    是啊,孙悟空跟那么多神仙打交道,只见神仙喝酒吃仙丹,谁见过神仙需要拉屎的?
    你们说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