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吉·马奇历险记

出版日期:2016-1-15
ISBN:9787020110738
作者:[美] 索尔·贝娄
页数:704页

内容概要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1924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1933年,贝娄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西北大学,于1937年毕业,并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同年,赴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长期在大学执教。
出版于1953年的《奥吉·马奇历险记》使贝娄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其后,他陆续出版《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2)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此外,贝娄还出版过诸多中短篇小说集、剧本,以及游记。
在其创作生涯中,贝娄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极富创造性地塑造一些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他曾三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1968年,法国政府授予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76年,由于其作品“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重读索尔•贝娄/ 菲利普•罗斯
奥吉•马奇历险记
索尔•贝娄年表

作者简介

诺奖得主索尔·贝娄经典代表作
1954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兰登书屋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贝娄的成名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马奇是来自贫民窟的犹太少年,自小起周围的各色人等都想支配他的命运。因为贫困,他从事过许多职业,但只要发现有被控制的危险,他便立即抽身走开。他虽然没有失去“自由”,但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他曾想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办一所孤儿院,把爱播向人间,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说结束时,他成了倒卖战争剩余物资的掮客。
《奥吉·马奇历险记》在索尔·贝娄的创作道路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自此伊始,贝娄开创了描写自我意识和异化社会、反映自我和现实矛盾的主题,并在叙事艺术上创立了一种独特的“贝娄风格”,即一种将戏剧性自嘲和严肃思考相结合的风格,为此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艺术基础。
1954年《奥吉·马奇历险记》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进入兰登书屋“现代文库”和《时代》周刊各自评出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名单。
——————————
把一九五三年出版的《奥吉·马奇历险记》和一九四四年出版的《晃来晃去的人》以及一九四七年出版的《受害者》作对比,可以看出作者经历了革命性的转变。
——菲利普·罗斯

《奥吉·马奇历险记》就是伟大的美国小说。不用找了,它就是。
—— 马丁·艾米斯


 奥吉·马奇历险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作为一名喜欢对社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索尔•贝娄一直都注重以深刻敏锐的笔触去展现美国的社会文化缩影。他的早期成名作《奥吉•马奇历险记》,就是以回忆录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出生在芝加哥的犹太孩子奥吉•马奇的成长与漂泊的传奇经历。故事里的奥吉•马奇是一个来自工业大都市最底层的小人物。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人生道路中,他经历了成长的各个环节,有着五花八门的见识和阅历,却不懈地在困境与冲突中寻找自己的方向和自由,对人生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进行反复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所反映出的思想倾向,充满了“存在主义”的色彩与意味。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保罗•萨特曾在《时间与虚无》中说过:“存在主义就是人在充满偶然性的世界里,进行人生的自由选择。”依照存在主义的观点,这个客观世界是偶然的、非理性的、混乱的。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人会感到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所依存的一切合理性都将被荒诞的世界所剥夺。在小说中,为了一个“足够好的命运”,奥吉•马奇流浪到各种不同的地方,从事形形色色的职业:他当过报童,做过杂役,参过军,在商船上做过水手,去墨西哥寻找机会甚至做过小偷……在不断漂泊的岁月里,他投身到一个又一个新行当之下,承受种种非礼的待遇。而他也渐渐发现,对于他这样的小人物来说,“社会就像一张纷乱喧嚣的网,从观念到现实都荒谬且不合情理。”他成了一个孤独者,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所有这一切,使得他似乎成了一个被随机地“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边缘人”,被遗弃而且孤立无援。此时世界对他来说是一片虚无。在这个荒诞的社会里,所有的一切均与奥吉的愿望大相径庭———作为个体的“人”被忽略,人的欲望被压制,人的生命在贬值。但是奥吉不愿受制于人,拒绝做出改变。因此,他不得不以逃避来与强大的现实对抗,一次又一次地独自面对这个无意义的世界,荒谬且没有尽头。而正是这种荒谬感,充分展示了现代人无所依存的精神荒原和为追寻真实存在所作的艰难探索。萨特曾说过:“人的存在与人的自由是同一的,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而自由的实质在于选择,自由选择意味着行动,只有行动才能赋予生活以意义。”自由选择是人的本质,自由等于人的真正存在,它既不服从于任何宗教权威,也不为任何自然规则的预先设定。人要认识到自由选择的重要性,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展现个性。奥吉•马奇同样有着一套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他反对别的人物或事件掌控他的命运,对生活进行着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追求。当他周围的人试图把他塑造成他们所希望的样子时,奥吉坚定地对想要塑造、改变他的人说“不”,不断地坚持自我选择,努力地把握自己的命运。他宁愿像个流浪汉一样不断地去漂泊、做各种苦工,甚至参与犯罪活动,也不愿屈服于现实的压力。而他在追求个人自由、漂泊历险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精神探索。尽管一路遭遇的重重挫折和失败使他孤独失落、困惑迷茫,但是奥吉对自由的选择、对自我的追寻如此强烈,以至于任何“阻逆”因素都无法阻挡他的脚步。在到达死亡的终止线之前,人生是一个无尽的探索过程。只要人的生命没有走到尽头,其本质的积累就不会完成,精神求索的旅程就不会结束,自由选择的过程也就会依然继续下去。奥吉所经历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旅程、竭力对生命本质与意义的追寻,都强调了自由选择在其中的重要性。但是无论奥吉•马奇的反抗精神有多么强烈,对于存在主义的领悟有多么深刻,索尔•贝娄依然对此存在疑虑,他以不确定的结尾画上了休止符,但又何尝不是在问自己,怀抱着存在的热望,可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存在,什么才是真正的未来?而对于这样问题,也许永远没有答案,只有无尽的追寻。
  •     文/吴情索尔·贝娄(Saul Below),美国著名小说家,被认为是福克纳后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1915年,贝娄出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童年在蒙特利尔度过,九岁时举家迁居美国,在芝加哥市生活。贝娄先后在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就读,终获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贝娄的代表作包括:《奥吉·马奇历险记》、《赫索格》、《雨王亨德森》和《洪堡的礼物》等。一九七六年,贝娄因其作“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奥吉·马奇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一书出版于1953年,次年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采用流浪汉小说的模式,背景设置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芝加哥。犹太后裔奥吉·马奇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父亲很早便抛妻弃子,将为人生父的责任撇开,母亲靠租赁房屋和外出工作抚养三个孩子,奥吉哥哥西蒙、奥吉以及奥吉的白痴弟弟乔治,母子四人生活简单清苦。在成长的过程中,为减轻家庭负担,奥吉层做过各式各样的工作:分发广告,递送报纸,为富人做管家,当售货员等等。在芝加哥各行业的流浪与冒险经历,使奥吉见识了人世百态:有人道貌岸然,有人故作正经,有人热爱权势,也有人恶贯满盈。世界原本这般,那么,“我”呢?“我”究竟是怎样一个存在?奥吉·马奇不止一次追问。他漫长的成长史(包括他在芝加哥的流浪生活),其实本质上是一个找寻真正自我的旅程。不过,在“上帝已死”、基督教式微的现代,再提“我到底是谁”的问题,风险多于安全:未能得到答案后的意义空白和虚无主义。在奥吉的流浪生涯中,他受到不止一个人的控制,周围的世界几乎用尽手段将其纳入自己的束缚之中。找寻自己,先需找寻自由:经济自由,思想自由,以及行动自由。摆脱束缚,挣开枷锁,似乎是走向自由、寻找自我的第一要素。有选择的自由,也有不选择的自由。不选择自由,为人束缚,终其一生安稳舒适。选择自由,也必须学会承担选择带来的不确定性、危机和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找寻真正的自我,主体必须在一个又一个事件中接受锻炼,学会在肯定这一世界的同时懂得适时否定这一世界。现代主义认为,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或真我,“我”的本质在宏观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变化和发展(此处,“发展”一词不代表趋善)。奥吉·马奇在芝加哥的流浪中,他否定社会,也无法肯定自己。别人的道貌岸然自有其虚伪之处,但言语之中不乏对奥吉现状的真实描述;然而,奥吉将其一概否定,自己对现实生活缺乏足够的内省精神,挣脱别人却未能塑造自己。面对身边的诸多诱惑(其中包括经他人引导出的偷窃欲望),他没有说“不”的道德勇气。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否定是容易的,肯定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或需凭借强力意志。奥吉其人,显然不具备强力意志(power to will)。他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总在流浪,像一个“晃来晃去的人”,失去坚定宗教信仰的西方人的通病。这一特征,虽然有其弊端,同时也是奥吉身上难能可贵之处。《荷马史诗》和中世纪骑士小说之后,哪里还会有英雄?一日三餐,饮食男女,或许才是摆在普通人面前的考验。考验不拘泥于生死,庸常诚为艰。人类始祖自从被赶出伊甸园,便开始了在人间的流浪。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无一非考验。于琐碎和零散的日常生活中找寻真正的自我,书写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不过,奥吉至少向自己发问了,尽管未有解答。与之相较,小说中的大部分人物蝇营狗苟,在生活和他人的拘束中编织属于自己的牢笼,一处看似闲适安乐的所在。《奥吉·马奇历险记》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我”,奥吉·马奇说话爽利,滔滔不绝,时而活泼灵动,时而语带机锋,令人想起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贝利·费恩和汤姆·索亚,典型的美国人形象(或许是笔者的刻板印象)。开篇一句“我是个美国人,出生在芝加哥”,确认个人身份的同时,亦有自我剖白的意味。在回顾个人的遭际时,奥吉的叙述有时可靠,有时遮遮掩掩。在芝加哥,他的目光始终聚焦在周边人群身上,很少投射到个人的意识深处。尼采曾表示,当一个人朝深渊的恶龙注视久了,自己不知不觉间也会变成恶龙。否定别人,无法肯定自己的奥吉·马奇,最终沦落为芝加哥底层社会中的一位掮客,贩卖战争剩余物资。即便熟悉他的人,想必也难从人群中将其认出。他从庸常中走出来,最终回归到庸常之中。小说中充满了强烈的“反英雄叙事”色彩。对那一年代的美国来说,汽车大王亨利· 福特,石油大王哈默,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毕竟是少数人,多数美国人都属于平凡的普通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奔跑、忙碌,为一份工资、一个家庭而劳动。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又不平凡,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欢笑,有泪水,有欣喜,也会有迷茫。但这就是美国和生活其中的美国人,一个不同人种的集合,一个能容纳多种色彩的万花筒。奥吉·马奇找寻自我的旅程看似失败,却丝毫不妨碍他成为自己的英雄。正如小说结尾所言,“也许我的努力会付诸东流,成为这条道路上的失败者,当人们把哥伦布戴上镣铐押解回国时,他大概也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但这并不证明没有美洲。”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2
  •     #2016022#
  •     索尔·贝娄早期成名作,表现出美国早期的缩影,不自觉就会想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美国作家似乎很热衷于冒险(美国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种热衷里,存在着很多美好的愿景与无尽的思考。
  •     还行
  •     在扼住自己的命运的喉咙之前,先要搞清楚什么才是命运,以及什么才是自己的命运。
  •     熟悉奥吉的视角之后,书开始变得异常好读,人物走马灯一样出场又离场再回到故事里,拉拉杂杂的一堆人,最后反应到奥吉身上,时而清晰又时而迷茫掉,想要拥有大爱地活着,最后却陷在谎言婚姻和军用物资贩卖的现实中,可是即便如此,仍然不否定自我是不是,就像没有人可以否定美洲的存在一样。
  •     到接近结尾部分愈加精彩 篇幅不长的配角们贡献了精彩的insight。是不是如果从主观角度出发 所有的失败其实都是源自内在迷茫而值得同情 外界左右更多于自我选择。以及成名作果然需要这种暴露野心但作者对情节未丧失把控力的大部头啊 书袋掉得略多(果然读国外小说必备圣经、古典诗歌、神话和莎士比亚。。。)
  •     我们是我们的枷锁。
  •     1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