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点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539992220
作者:罗怡君

内容概要

罗怡君
台湾知名情感沟通专家。曾任多家顶尖企业营销公关、媒体策划和企业沟通等职位,具有丰富的职场经验。目前在职场之外,陪伴念小学的女儿“妹妹”学习探索自我、与群体沟通的能力,并通过网络和出版等渠道分享自己的育儿理念,倡导孩子们多思考“为什么”,借以启发他们的思辨能力。

书籍目录

PART 1 在家里每天面对的事——开始独立,初步建立价值观
为什么大人可以,小孩却不行?——理解“负责”的真正含义/ 002
为什么要用我最喜欢的事情“威胁”我?——一味禁止起不到让孩子反省的作用/ 008
为什么别人说“对不起”之后,我一定要说“没关系”?——建立真正的双向同理心/ 013
为什么我的东西一定要分享?——维护自我感觉的同时,也要多替别人着想/ 018
为什么什么事都要让爸妈知道?——成熟的人格从拥有秘密开始/ 025
为什么不可以谈恋爱?——两性感情的入门课/ 030
为什么有些小孩坐车不买半票?——独立,从买儿童票开始/ 036
PART 2 在学校里发生的事——与人相处,学习判断与决策力
为什么一定要和妈妈分开?——正面迎向情绪挫折/ 044
为什么不可以请假出去玩?——打破陈规,玩也是学习/ 050
为什么一定要听老师的话?—— 敢于质疑,被禁止不代表都是错的/ 057
为什么一定要说“不可以”才不能做?——对自己负责,决定权不要交由别人/ 063
为什么和谁交朋友要家长说了算?——把交友决定权还给孩子/ 068
为什么不跟他玩就是欺负他?——孩子被贴标签,需要家长多陪伴/ 073
为什么他自己不带,老是用我的东西?——学会人际关系的应变和表达/ 081
为什么他们考试要作弊?——正确价值观比考高分重要/ 086
为什么一定要向模范生学习?——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借机提升自己/ 091
PART 3 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感受生活,培养多元化思维
为什么我喜欢她,她不喜欢我?——进行真正有效的双向交流/ 098
为什么有些人听到别人说“不”就会发脾气?——学会拒绝的艺术/ 104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可以”?——“原则”观念的深耕/ 109
为什么秋千不能一个人一直荡?——沟通力与协调力由此奠定/ 115
为什么溜滑梯不能往上爬?——在对与错之间,培养思考弹性/ 121
为什么有些场所小孩被禁止进入?——在不同空间学习接纳和被接纳/ 127
为什么明明是公园却不能尽情玩耍?——通过公共空间理解人性关怀/ 134
为什么他外婆的家在越南?——建立国际观,从身边开始/ 140
PART 4 社会上存在的事——拓展视野,为灵魂增加温度
为什么公交车上有些座位只能给特殊人群坐?——体会爱心的真谛/ 146
为什么这些游民不回家?——领会生命的多元面向/ 153
为什么别人遇到危险时,大家都不出手相助?——自助助人,付出不等于吃亏/ 160
为什么他/她怪怪的,和我们不一样?——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自由/ 166
为什么我不能养宠物?——爱不是占有,而是负责/ 172
为什么动物园里的动物好像不是很开心?——尊重生命的多元价值/ 178
为什么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有价,生命无价/ 185
PART 5 这些应该被鼓励的事——拥抱自己,肯定自我价值
他做得真的比我好!——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和夸奖/ 192
我们不要再浪费水了——责任感,从生活的点滴开始/ 197
总会有人喜欢我——肯定自我价值,拓展生命宽度/ 202
我可以自己搞定!——别急着给,让孩子感知生活/ 209
我只想在你面前哭——正确表达情绪,反而能不再脆弱/ 213
我可以说到做到——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 219
我的儿童节要这么过——让孩子感受尊重和信任/ 223

作者简介

《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点》是台湾地区2015年度家教类图书排行第一的热门亲子教育读本,旨在通过一件件小事,启发孩子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创造性的思辨能力。
《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点》分别从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中选取了一些常见小事。在家里,孩子开始迈开独立的步伐,初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在学校里,孩子开始学习处理初级的人际关系,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在生活中,孩子通过感知生活,学会换位思考;社会上发生的事,可以帮助孩子拓展视野,增加灵魂的温度。另外,鼓励孩子做一些事,可以加强正确的信念,肯定自我价值。


 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点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我们到底管孩子到哪种程度?读《被禁止的事》文/方木鱼孩子要不要管?管,有人认为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好奇心;不管,又怕孩子任性,误入歧途。管,如何管?管到什么程度?看书中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大人可以,小孩却不行?儿子长到四岁的时候,开始思考一些有思想深度却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问题。很少能给出一个答案完美如书中的解释:因为小孩子不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随着你长大学到更多知识,就能决定更多事情。或者你越来越能够管好自己,那么爸爸妈妈就越能放心让你自己做决定。可是,妈妈,那大人看电视很久,不是也不能自己负责吗?眼睛一样会坏掉啊。是啊,所以新闻不老是说,很多大人看手机,打游戏,眼睛都提早坏掉要开刀吗?大人也需要练习管理自己,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得很好。但在别的事情上,大人长大后拥有的能力比较多,所以可以比小孩子多一点自由。而关键的关键在于,让孩子学会负责,家长要以身作则。这才是关键。书的后面有个思考延伸:列一列,哪些是大人可以,孩子不行的?为什么认为孩子不行?是孩子真的不行吗?还是我们缺乏对孩子的信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孩子更行。大人都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吗?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用我最喜欢的事情威胁我?你再什么,就不让你什么了。作者说,我要是小孩的话,会非常讨厌这种感觉,会觉得自己被背叛了。每次这句话奏效之后,都能看到孩子脸上的一副不服气的表情,却又无力发作。虽然自己免于一时的麻烦,换得了短暂的安宁,但内心还是有些许的不安与愧疚的,活像一个暴君,虽然奏效,却不讲道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早晚会坏事。所以,书上说,一味禁止起不到让孩子反省的作用。两件事又没有什么关系,喜欢的事为什么要受牵连?呵呵,是哟。听起来像古代的株连。因为我让你知道了我最喜欢什么,结果你用这个来威胁我,控制我,会让我觉得不公平,也很受伤。这样以后谁还会想让你知道更多。我承认,即使这个答案,也太功利了,我们对孩子仍是有所图的。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权力的展现,有权利的人才能制定游戏规则。可是我希望我对孩子的权威,是来自她的信任和尊重。延伸思考:你也常使用威胁的句子吗?如果不用这种交换条件的方法,我们能管住或制止孩子吗?如果孩子说出原因你愿意聆听接受并改变吗?这是书中38个不可以中的前两个。够了,真的够了。这38个问题就像38记响亮的耳光,打在我这个为人父的读者脸上。开始关注作者,罗怡君,台湾情感沟通专家。我想,她是够得上情感沟通这几个字的。教育孩子,是一项漫长的工程,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育孩子又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就像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里唱的:走呀,走呀,转眼儿子就长大。好好读一读这本书,找到自己的差距。关键的是,要用心去改变,去实施。
  •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自从有了小孩,“不可以”三个字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可是真的有那么多事情需要禁止孩子去做吗?很多时候,无疑是因为家长想偷懒,才会给孩子定下那么多规矩。例如,孩子玩泥土,家长会禁止,因为太脏,衣服洗起来麻烦。另外一些禁止,无疑又是家长自己作出来的。例如,孩子玩手机,家长会禁止,因为会影响视力,但是家长自己却无时无刻在玩,既然不能以身作则,又何以禁止了孩子呢?《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点》这本书,罗列了各种家长或者是整个社会会禁止孩子做的一些事情,以实际的例子来讲述,来触动每个家长的心弦,讨论这些禁止的不合理性,思考最合理的解决方法。既适合幼儿家长又适合小学生家长,3岁以上家长读,贴近生活,3岁以下家长读,提前思考。例如书中有一章讲到“为什么不可以请假出去玩?”让我深有感触。我个人起初也觉得,幼儿园请假出去玩无妨,一旦上了学,学习压力这么大,再请假不太好吧,会影响学习,可看了罗怡君妈妈的观点,又觉得,出去玩又不是一年半载,只要做好功课的补救计划,不会跟不上功课。如果孩子玩得开心,可能能够更加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另外,我又想起自己高三时期的事情,那年“中华情”到家乡开演唱会,我妈弄到一张票,特意到学校帮我请夜自习的假,让我去看演唱会。现在想来,是高三,并不是其他年级,是最关键的高三,大家都在拼命学习,闲时间不够,而我妈竟然再我没有提出想法的时候,主动让我去看演唱会,因为她知道我喜欢,也希望我开心,况且一个夜自习不上,真的不会有多大的影响。这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更是充满了感激之情。就如罗怡君妈妈所说:“不再认为‘请假出去玩’是荒废学业。”人生不只是缺席,更多的是感受与体验。很多事情到底真的需要禁止吗?在我们未思考前,千万不要妄下定论。就像“没有区别的以身作则也可能会让孩子认为这是应该发生的连带关系。”有些事情连我们都想不出理由,就不要去制止孩子。多看《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点》中的例子,有感触,更激发思考,不要把孩子逼得太紧,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
  •     家长简单粗暴的一句不可以,不行, 在孩子的眼里是家长用了自己的权利, 有些“蛮横”地制止了他们, 记得之前看朋友在朋友圈里面发了一条这样的信息, 要对孩子发火的时候就在心里默念, 孩子是亲生的,默念三次, 你现在怎么对待孩子以后孩子就怎么对待你,说起来父母在孩子的成长当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这个老师带的头好不好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性格和处事。 《为什么一定要和妈妈分开》这一章对我来说很有感触, 跟作者一样, 我也是一个绘本分享的义工妈妈。 会定期去幼儿园里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绘本故事, 讲故事之前我家的孩子也有这个情况, 不愿意让妈妈去, 她的印象里我应该跟她一起在家, 而不是幼儿园。 分享完故事我们会做一些小游戏, 因为每次去小朋友都不是一个班的, 大家不太熟悉, 她觉得有些不适应, 讲完故事我要回家了, 孩子就会哭, 想着要跟我一起回去。 我想看完这一章以后我再去做绘本分享的时候也要尝试一下作者这些带动孩子的方法了。 让我的孩子也参加进来,正面处理分离焦虑。《为什么要用我最喜欢的事情“威胁”我》 其实我也是这样的家长, “你要是再这样, 我就要。。。。。了”“你要是不听话, 那我们就不能。。。。。了” 这招儿真的是会有效,孩子当时能达到我们眼里的“听话”的程度了。如果注定要发火了,才能发泄自己的心情的话, 那孩子这个时候的脾气如果对换角色的话我们心里一样很窝火, 为什么要这样去制止我们, 其实家长制止孩子的是他们不希望做的, 但是方法确实孩子抵触的。 作者把惩罚时间变成了亲子时间, 告诉她, 我们并不是不爱你要惩罚你。 整整的一本书看的速度很慢, 说实话, 现实里有多少家长实际上就是那样的呢? 记得之前看过罗静的《爱,从懂孩子开始》 ,关心和爱要建立在我们懂他们的前提下。 我们很爱自己的孩子,我们也愿意为了更好的亲子互动多了解他们。像作者在序言里面写的, 一切都是因为你, 要你好,就要别人一起好。 妈妈真的很自私,自私到自大了起来,要这个世界迈向理想中的乌托邦,我的爱不够,只够为你,改变社会。细细的端详这本书, 涉及到孩子的方方面面, 从家庭到学校,从生活到社会,作者的细致入微的观察, 每一个篇章都注入了满满的对孩子的爱。 虽然我们的方式不尽相同, 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孩子的爱,以及怎么才是给她最好的爱。 非常感谢我能遇见这本书, 能在孩子需要更多爱的时候指点我如何去爱。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这本书写了教育孩子与孩子相处不同的观点,在中国确实有好多孩子不能做的,不可以做的,其实有好多的不可以是真的不可以吗?家长又能说出什么道理,这是一本让中国家长值得思考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     38个被家长忽视的教育痛点,束缚着无数天才的思考力!针对每一件被禁止的事的对话,教给孩子不一样的思考角度和方法!比正面管教更轻松,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直观典范!
  •     这本书用最贴近心灵的方式, 为孩子温柔地剖析生活中的各种规矩和框架, 最终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成长,重塑对这个世界的印象。
  •     是的,长大都是从一些不会做的事情开始的
  •     禁止,是最简单的管教方法。 一句“不可以”,可以直接帮大人省下不少麻烦。看来做家长的需要静下来思考下如何教育孩子,正确与孩子相处。
  •     一本能引发共鸣的书,面对很多事情父母更需要的是克制、反思,与孩子一起探讨,而不是灌输
  •     我们小时候经常被父母训斥这不可以,那不可以,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不是绝对不可以的,对待小孩子,一味地不可以是不对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