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6-04
ISBN:9787108003935
作者:蔡志忠
页数:64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本名蔡志忠
籍贯台湾彰化
经历一九六三年起开始画连环漫画
一九七一年任光启社电视美术指导
一九七六年成立远东卡通公司、龙卡通公司,
拍摄卡通作品有 《老夫子》第一第三集、《乌龙院》
《老夫子》第一集获最佳卡通影片金马奖
一九八三一年开始在报章杂志发表四格漫画,作品并在
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日本报章长期连载
九八五年获选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

书籍目录

目次
心灵的一部宝典
大学――博大的学问
一大学
一经
[一大学之道]
[定、静、安、虑、得]
[一物有本末]
[欲明明德]
[物格而后知至]
[修身为本一]
[一传]
[释明明德]
[释新民]
[一释止于至善]
[一五伦关系]
[一如琢如磨]
[ 杜松柏 ]
[亲民爱民]
[一释本末]
[一释格物致知]
[一释诚意]
[一释正心修身]
[释修身齐家]
[一释齐家治国]
[释治国平天下]
[推己及人]
[一得民则昌一]
[一重德崇善]
[一见贤举才]
[一仁义之师]


 大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一、〈大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如前所述,大学讲的是如何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之人的路径。虽然其目标是“治国平天下”,但侧重点却在于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而这一途径,恰恰是一种“方法论”。换言之,大学是一部求学的方法论之作。或许,这也可以从格物致知在“治国平天下”中的基础性地位可体捂。 二、从读者对象看〈大学〉的目标 〈大学〉的对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似乎体现出儒家试图通过把每一个人教化成“大人”,也就是说,大学追求的不仅仅是天子成为“大人”,而是全社会的人人人皆“大人”从而达到“无为之治”的目标。这与老子的学说目标上似有雷同。但由于这一设想有违现实中的人性以及偏重于非正式制度,因而导致其实施效果有所折扣。三、〈大学〉的论证方法 读大学,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逻辑性很强,结论建立在层层推进基础之上。具体来说,是从“常人”或“庶人”可理解的日常现象出发,加以对比方法,层层深入,直至达到最终结论。如前所述,其间存在一些逻辑链条上的“断裂”。比如从齐家到治国。 同时,〈大学〉所倡导的思想之所以不具有现实性。很大程度上缘于其逻辑前提——即关于人性假设——的认识偏差所置。人性善恶在我国早有争议,在西方也不乏分歧。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指出,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之上,要比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可以达致更大的社会福利。可惜的是,目前,从这一角度评价〈国富论〉的似不多见。 四、致知为什么是〈大学〉的重点? 〈大学〉提倡的“治国平天下”之道的根本是”修身”,而修身的根本则在于“格物”。所谓正心;诚意;致知都可做为“格物”的环节理解。“格物”的结果是“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修身之所以是一重要“中介”,关键在于〈大学〉所推崇的“治国平天下之道”是“仁义”。 五、从〈大学〉看文革的破坏性 当今中国,世风日下。常使人感叹今不如昔。比如市场中不讲信誉,多欺诈;一切朝钱看,社会良心丧失等。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那么,原因何在呢? 窃以为,关键是〈大学〉所提倡的维持社会运行的非正式制度在文革中遭到了破坏。那所谓“破旧立新”,可惜的是,旧的破,但新却还没有立起来。于是,出现了社会制度的“真空”。因而,社会无序也就自然而然。
  •     八目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人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其实在“自谦(自我觉悟)”,讲究“诚于内而形于外”,大约是说君子诚意非在外化言行而重在内心修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以修身养性博他人“君子”之赞誉,个体生命也获得了极大的升华。其实在“同一”,《大学·诚意篇》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外化言行与内心修养的同一是君子“慎其独”的基础。汉末刘备访聘诸葛孔明,玄德不以身份尊卑,三顾诸葛于草庐之中;宋有“程门立雪”之佳话,“颐既觉,而门外雪深一尺矣。”诚心求学,尊师重道;明有刘伯温,辅佐太祖平定中原,忠心耿耿、嫉恶如仇,胡惟庸进谗言栽赃伯温欲占有“王土”,胡官至右丞相时,伯温更加愤懑,自此一病不起,驾鹤西去,后封诚意伯,此君子之道,无愧于心。此三人以君子品德操守要求自己,他们在有所为之时,也许不会想到这微小举动也能传为千古佳话,然而这也许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一个非比寻常的作用——记录下世人君子或小人的言行举动,以兹监督与警示,正如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这便又回到了最初的命题,我们作为一个“他人”评判一个人是否真“君子”的方式是通过判断他的言行,所有外于物的表现,大人物看其能否治国平天下,小人物则看其能否修身齐家。《大学》中讲到君子必“慎其独”,可难道独处时保持操守就是真君子了吗?“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正如今日狗仔无处不在,古时候品德的监督也是十分严密的,正如历代皇帝们也会怕身边一个区区的史官,只因其记录自己的一言一行传于后人,因此便要想方设法地,义正言辞也好,篡改史书也罢,将自己树立成一个贤明的君主的形象,这动机没有什么不对,作为一国之君,自然是要在意身后名的。我从来崇敬诚意之人,这诚意不管是古义还是今义都暗示着与此人交往共事时的安心与保障,都意味着人的操守,都表明若根据荀子的“性恶论”,相信人性本恶,需要后天学习来拥有道德,那么这人则是拥有了至高的美德,因为他不仅克服了自我,还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当中保持信念,保持廉洁,这是与周敦颐的《爱莲说》当中的品德相一致的,也是与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傲骨相符合的,个中性情留与后人评说,也同《宝莲灯》中天神写在沉香手心的八个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意是做人的准则,且不说要成为一个君子,诚意乃是修身的必要,古人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更要青史留名,自然必先诚其意,而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人却多将诚意与钱财挂钩,每索要钱财之时便冠冕堂皇称其“看看你的诚意”。我不禁深深地感到难过,为一个正直而富有意义的词语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少有现代人愿意懂得并且真正懂得诚意,回头看看古人的做法也总狭隘地称之为好学或求才若渴,而并没有看到其中的诚意,做人的诚意,成功的诚意,我们不懂古之君子的诚意,便贸然将“诚意”二字赋予了新的含义,大谬矣。我认为歪曲意义也许还不够可怕,由诚意引发的对“身后名”的重视尤其使我颤栗,佛教关注因果,今生的努力均是为了来世的幸福,许多教派的教义都有有关做人的内容。而如今的华夏子孙没有了自己的信仰,于是便虚无着度过人生,我个人认为没有信仰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因为没有信仰,所以在道德上没有约束,更无视身后的名声而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经济社会GDP至上背景下人性的丧失,大概也是因为“诚意”一词含义的改变吧。也许有人会反驳说在品德与利益发生冲突时必然有所取舍,然而诚意不然,诚意乃是立人为事之本,自我觉悟最终带来的乃是内心的救赎,内心清净而正直了,便也自然可以在天地宇宙间,独享有一份乐趣,《大学》语: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大学>是<四书>的一种.后者常被誉为东方人之圣经,中国人言行的标杆,儒家思想的代表,民族文化的根基.程子说:<大学>为初学的人进修德行的门径,至于<论语>、《孟子》还在其次。因此,《大学》可谓是《四书》之翘首。 按照朱子的注释,“《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谓“大人”,不是地位崇高的大人先生,而是人格高尚,达到了充实而光辉的理想地步的“大丈夫”,或者说道德上的巨人。 《大学》原是一篇文章,可是朱子认为有脱简、错简之处,于是加以移动和补充,又重新分段,认为最前面的一段是“经”,是孔子之意,由曾子所记述;后面的十段为十章,是解释经文的“传”,以阐明“经”的意义,由曾子的弟子记述曾子之意而成。由于这一改动,所以后人称之为《致本大学〉,与原始的《古本大学〉在内容上颇有不同。不过,后人多信从朱子之说。 先人曾对〈大学〉做过很多注解与文句的翻译,其中朱子的〈大学章句〉就是极具权威性的注解代表。台湾的漫画家蔡志忠更是以漫画形式予以通俗解说,图文并茂,甚受欢迎。不过,已有注解都有一通病,那就是多圄于经文自身的语义解读,似乎少了一些跨学科视角。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所做解读虽启人心智,但总感觉不够明了。本文试借鉴现代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大学〉作一新解读,望方家批评指教。 〈大学〉篇幅不大,故先抄录原本,后再分而评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止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屡,屡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结,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而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末之有也。一、明明德 常见解释是,“要使自我明捂那与生俱来的光明德性”。按照现代“人性论”的争议考察,〈大学〉之说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用现代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则是假定人人具有“利他主义”之本能。这与现代经济学的“自利主义”不同,也与霍布斯“一切人对切人的战争”不同。或许,这一对人性假设的不同认识,导致了“社会是何以可能”的不同解答,进而导致了不同的国家制度传统。 同时,“明明德”也似乎透露出认识论意义上“先验说”,即“真理自在心中,只是有待发掘而已”。这与现代认识论的成果不相吻合。人生下来更多是一种白纸,纸上之物多是后天影响刻画上去的,而不是早已界定清楚。这与认识论的偏差可与人性利他主义相互支撑,但却与现实不合。 或许,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之所以不具有现实性,此假设前提之偏差是一根本。二、释新民 通常解释是,“有道的君主没有不以竭尽心力,自新新民作为最高的法则”。这是说,人民是需要教导的。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君主”传统,与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人民当家做主”的“公民”传统不同。或许,这也是中国为什么几千年来难以实现真正的“共和”而多“专制”的思想根源。三、释止于至善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由中可见,止于至善中的“止”绝非“停止”之意,而是说要“力求达致”。套用一句时髦话,就是要“力争上游”。 对于这些三纲五常之类,国人多视为封建糟粕。但实际上却是与〈大学〉人性本善的假设前提相对应的“治国之道”。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解,制度可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一般而言,前者更多地与“人性本恶”相呼应,后者则更多地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前提之上。通过规定不同人之间的关系(实质是制度),有助于把正式制度转化成非正式制度。由此,也就可实现“专制”与“民主”之间潜在的协调。换言之,人民原本是需要君主“亲民”的,但由于人民可以“止于止善”,因而,君主可以“无为而治”矣。 无论如何,这体现了〈大学〉以制度治国的思想。四、释本末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意思是说,“使人民的心志畏服那具有明德的人,这便叫做知本”。用现代语理解,即是说要“以德服人”。这同样体现了对非正式制度在治理社会事物中作用的推崇。或许,这也是儒家思想力倡“仁政”的体现吧。五、释格物致知 这一点很有意思,体现了现代科学的方法论、本体论与认识论。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即物穷理,是说“针对事物的现象”,“用心去探究它的本质”。这与现代科学方法论十分类同。 人之心灵,莫不有知,这是说人人都有认知的能力。这与〈大学〉并非君主一人之所,而是庶人可至的读者对象界定相呼应。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则体现了“真理”存在的本体论。 格物致知,是说即物穷理,融会贯通,推而广之,则谓物格,“知之至”。用现代方法论理解,是说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不断深化的。所谓“知之至”,或许就是抽象程度最高的原理吧。这是否就是“道”呢?是否就是当下的“哲学”?六、释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什么意思呢?当然不是自我欺骗。而是说,对待事物要保持“价值中立性”或者“客观”。结合上面说的“格物致知”,是说在求学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价值中立性”。由此观之,〈大学〉提倡的是一种实证科学方法论。七、释正心修身 这体现〈大学〉方法论中的“现象学”视角。由于“观察具有理论依赖性”,因而,任何带有“前理解”或“成见”的观察都难保客观,所谓“诚其意”。因而,必须“悬置”一切喜恶。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八、修身齐家 修身何以能齐家?〈大学〉中的这一注解体现了“移情”观点。正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人之其所践恶而辟焉,人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人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人之其所敖情而辟焉。”这有点“爱屋及乌”的意思。同时,也正式由于“移情作用”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大学〉所倡导的“身先士卒”的治国方略具有很大的不现实性与不稳定性。假若世遇明君,那么,则可能世事昌明,反之仪然。这是否是中国朝代多更迭的原因之一呢?九、释齐家治国 窃以为,这是〈大学〉最大的败笔!原由在于,齐家与治国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链条!齐家者未必能治国,治国者也未必能齐家。 更深一曾的原因是,齐家与治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管理范畴。前者中人多“利他主义”,后者中人多“利己主义”,家的治理可多依赖“非正式制度”,国的治理则必须以“正式制度”为主。 由齐家得出治国之道,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法制文明缺失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动乱”不休的重要原因。十、释治国平天下 此“传”乃〈大学〉之核心,要点是讲“天下之道”。如果说前面的“格物致知”,“齐家治国”是平天下的前提,那么,这里要讲的则书具体方略。 概而言之,“天下之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 一是管理者(所谓”上位之人”,多指最高统治者,但也含中层管理者)的自我修养。核心是“推己及人”,树立榜样作用。也可用“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来理解。 二是正确处理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提倡“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也即“得民则昌”。于今理解,这颇有点“民主管理”的味道,也容易让人想起“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那么,这如何与前面的蕴涵的“君主至上”相协调呢?〈大学〉的思路是,“新民”是君主的职责,而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仅是手段。或许,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矛盾之处:一方面,对人民很重视,另一方面,又认为人民需要教导。或许,对人民不放心,也是导致中国多“集权”少“分权”思想的根源之一吧。假如儒家思想在这一点在前进一点,达至老子的“无为之治”理想(当然,老子的手段与儒家的“仁政”有很大区别,与儒家分歧最大的是墨家的“法制”),或许,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模式以及经济体制等将大为不同。具体而言,如何体现“以民为本”思想呢?核心是“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就是说,国家不应该也追求利益为直接目标,而应该通过“仁义”来获得利益。具体做法有:重德崇善,见贤举才,仁义之师等。涉及了内容可分为鼓励生产,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举荐贤人、不用奸佞小人的用人政策,不与民争利的国家目标定位等。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启蒙
  •     阔以说是微言大义,除了讲统治者治家那一块,剩下的无论是修身,齐家都有借鉴意义。
  •     学无止境
  •     挺可爱的=v=
  •     取其精华。。
  •     可以换着看后交还
  •     大格局,大学问,谓之大学。
  •     幽默搞笑,又不失内涵
  •     受现代教育的人,应该反返回去认真阅读古人的启蒙读物,包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
  •     其实现在还是能够背下来,但对当初只是背的东西更能理解些了吧。
  •     他本人古典文学修养并不是很高,感觉
  •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止、定、静、安、虑、得,本末、终始,近乎道!
  •     明明德!
  •     在止于至善。慢慢品。
  •     启蒙 记忆犹新
  •     人物可爱啦
  •     蔡志忠漫画,我强烈推荐!
  •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是我辈能轻易评论的。
  •     自己读的是纯文字版,特别感动于,发现了叶奇蓁院士名字的由来。《诗》云: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     大三十了才入门。。。
  •     喜欢~喜欢中国古典特色打扮的、坐在蒲团上眯着眼睛的,有意境的大头人~
  •     中国式的论述真的是惊艳至极。铺陈的例子如同海浪叠进冲击。理解端看个人的领悟。还是中国式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有些漫画挺silly,儒教的思想都在其中,小农意识,等级观念尽在其中。
  •     散文
  •     明明德发现内心的善。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诚意在于慎独。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
  •     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推荐了蔡志忠这个系列的《庄子说》,然后我就跑去书店这个系列的都买了下来。很喜欢蔡志忠这个系列的作品,浅显易懂。
  •     看的91年的版本,小册子,大学问。
  •     2003以前。
  •     遣句精炼。反复读之真能成诵!
  •     译释很糟糕
  •     影响我一生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