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想法没办法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
ISBN:9787506322713
作者:布丁
页数:217页

内容概要

布丁,原名苗炜,1968年出生,北京人。《三联生活周刊》编辑。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好几年前写的
第二辑 几年前写的
第三辑 这二年写的

作者简介

书中所收的随笔主要是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的,也有一些是《南方周末》和别的报纸上的,发表时用过很多笔名。包括“缺乏仪式感的日子”、“学习的动力”、“爱情细胞”、“看上去臭美”、“至少三个经典”、“星巴克坐坐”、“小资写作指南”等篇。


 有想法没办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总体上说,和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南方报纸杂志相比,北京的报纸杂志太天安门、太长安街、太中国历史博物馆、太人民大会堂了。北京办报纸杂志的人可以大体分为两类,真弱智的和装弱智的。但是办出来的东西,却出奇的统一和一致:天总是蓝蓝的,姑娘总是壮壮的,黑夜不存在,极个别的几个坏人,留着小黑胡子,脑门上写着两个隶书黑色大字:“坏人”,祖国的形势像是吃了几百吨壮阳药,硬挺挺的想疲软一小会儿都不行。  所以一直喜欢《三联生活周刊》。版式爽静,文笔通顺,信息烦而不贫,涉猎杂而不乱,选题永远热点,发言每每擦边但是总能不踩地雷。铜板彩印,长度也适当,大方便的时候,翻完半本就可以找手纸了,睡觉之前,翻完一本就犯困了。尤其是当三联的《读书》杂志越来越像二流落魄文科学究的学术通讯的时候,尤其是刚发刊的时候,《三联生活周刊》好得简直不像北京出的杂志,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丰富了我们打击上海人、广东人的精神武器。  逛书店看见一本黄色封面的小书《有想法没办法》。杨葵编的,作家社出的,布丁写的,收集了《三联生活周刊》现任副主编苗炜(笔名布丁)借工作之便,在“生活圆桌”板块上发表过的大多数小文章。《三联生活周刊》靠“生活圆桌”板块加些作料,咸一点,甜一点,麻辣一点,人文一点,灵动一点。爱屋及乌,想也没想,买了回家。  有个周末,屋外风起雨落,不在网上挂着,不去我爸妈家不去我老婆爸妈家,关了手机,所有的饭局牌局离我远去。就着一桶大可乐,我细读布丁的文字,脉络渐渐显现,感觉和大方便的时候不一样,不是一点一滴的感触和感动,而是淋漓成雨,笼罩天空。想起过去,想起上房揭瓦碎人家玻璃的过去,想起夏天看同桌的女孩热得没穿胸衣的过去,想起橡皮擦不去的那些岁月痕迹。有些粗俗,有些淫荡,难得发现一个视角与趣味和自己如此相似的人,我们都相信“在无聊中取乐,低俗一些,这比较接近生命的本质”。真是遗憾,没有很早认识这个叫布丁的写东西的人,否则中学就可以一起出板报,大学就可以一起出校刊了。  这个叫布丁的人也注意到,古龙爱用“胴体”一词:“早些年我看古龙的小说,古龙总爱用‘胴体’一词,还总喜欢描述女人的腿,有时我感觉他的女主角只长着两条腿,在当时的我看来,女人身上总有些部位比腿更值得描写。”我那时候,还特地查了《现代汉语词典》,上面清楚写着:胴体即身体。我还是执著地认为,胴体比身体淫荡一千倍,胴体是个文学词汇,身体是个科学词汇。我那时候,充满好奇,总想知道事物之间的差别,比如我的身体和我同桌的身体之间的差别。我还特地查了《新华字典》,里面没有男人体、没有女人体、没有男孩体、没有女孩体,只有一张人体图解,画了一个五大三粗的男子,一正一反两张,穿了个齐头短裤,包得严严实实。  这个叫布丁的人也爱看犯罪电影,也注意到罗伯特·德尼罗,也推崇《美国往事》。就像布丁引用的心理学家的说法:“在许多成年人心中,犯罪是一件具有美感的事,因为它意味着反抗权威、破坏秩序、挣脱束缚,这种以自由为代价的行为充满自由的美感。” 《美国往事》是我心目中经典中的经典,不知道比《教父》要简洁明了多少。世界好像永远就是这样,几个一起混的兄弟,一个倾国倾城的姑娘,一个满是现金的银行,一个充满背叛和忏悔的复杂关系。  其他的相似还有很多,比如他也记得很久以前,去有录像机的同学家看录像仿佛流氓聚会。比如他也注意到最早在合资酒店工作的人,经常偷回些小瓶洋酒和小瓶洗头水,是大家艳羡的对象。比如他也明白,古龙酗酒好色,其人其文都充满缺憾,但还是因此而有力量,古龙的文章,由于这种原始力量,百年后还是有人读出兴奋。等等,等等。  因为从来不分析自己作品的技巧,所以也不愿意分析一个视角与趣味和自己如此相似的人。缺点还是很明显:太软,太薄,太小,生活之上的和生活之下的都没有多少。但是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作家太多了,有性情有灵气的写字的人太少了。  合上书,屋外风住雨霁。瞬间感觉自己老了,开始查看那些橡皮擦不掉的岁月痕迹了。过去最常骂的一句话是:你大爷的。连和初恋的姑娘分手,都一边狂骑自行车一边心里默念这四字真言。屈指算来,过不了几天,我就是某些小孩子货真价实的大爷了,再骂“你大爷的”,也占不了什么便宜了。
  •     我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读到这本书的。三四本黄色小册子,每一本都由于糟糕的装订散了架,又被管理员胡乱的钉在一起,简直让人怀疑它究竟是不是作家出版社出品。那个时候我还不读三联,不知道圆桌体,更不知道布丁和苗炜有什么关系,因此读到它纯粹是一个充满惊喜的意外。这本书我借过很多次,有时在图书馆晃了一圈,不知该拿些什么的时候,最后没准儿就会捎上它。(可能我们学校的女文青比较少,从来没有借不到的情况)其实现在我写的不是评论------我自觉不够格儿,而且我已经不大记得具体内容了,可那感觉还在------这是苗少爷的文章-----他那时应该还没有丧失他的纯真。虽然现在我还是喜欢去苗炜的博客,爱读他的专栏,而且没准更喜欢他现在骂人不带脏字儿的损劲儿,可两相比较还是有很大不同。他现在读了更多反动和不反动的的书,世界观改造得越来越成熟,也应该吃了更多的不要钱的饭,不会再在吃完西餐后数盘子了。他现在是苗师傅,并且越来越像一个叨叨叨的北京大爷,而这本书则是闷骚中年苗师傅曾作为闷骚青年苗少爷的见证啊。。。。看苗师傅的博客,好像对这书不太满意,呵呵。可是在众多以轻松俏皮鸡零狗碎为卖点的书里,这本可算典范了吧。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实在,有趣
  •     小有趣的一本生活随笔。因为年代问题,看的过程中产生了微妙的怀旧感。
  •     苗师傅,高三的时候在我们班男生群中小小地风靡过一段时间,“愿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年轻时看的……
  •     小断句,很精致
  •     哈哈。。我也是在学校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看完之后超喜欢。。。由此也更加喜欢苗大侠和生活圆桌~~~
  •     哎居然没标过。孔网买的,还是北京一个大学图书馆的藏书,连借阅卡都有呢。
  •     我认识你,我记得你
  •     苗师傅年轻时候还是有点嫩啊
  •     一如既往
  •         总体上说,和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南方报纸杂志相比,北京的报纸杂志太天安门、太长安街、太中国历史博物馆、太人民大会堂了。北京办报纸杂志的人可以大体分为两类,真弱智的和装弱智的。但是办出来的东西,却出奇的统一和一致:天总是蓝蓝的,姑娘总是壮壮的,黑夜不存在,极个别的几个坏人,留着小黑胡子,脑门上写着两个隶书黑色大字:“坏人”,祖国的形势像是吃了几百吨壮阳药,硬挺挺的想疲软一小会儿都不行。
      
        所以一直喜欢《三联生活周刊》。版式爽静,文笔通顺,信息烦而不贫,涉猎杂而不乱,选题永远热点,发言每每擦边但是总能不踩地雷。铜板彩印,长度也适当,大方便的时候,翻完半本就可以找手纸了,睡觉之前,翻完一本就犯困了。尤其是当三联的《读书》杂志越来越像二流落魄文科学究的学术通讯的时候,尤其是刚发刊的时候,《三联生活周刊》好得简直不像北京出的杂志,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丰富了我们打击上海人、广东人的精神武器。
      
        逛书店看见一本黄色封面的小书《有想法没办法》。杨葵编的,作家社出的,布丁写的,收集了《三联生活周刊》现任副主编苗炜(笔名布丁)借工作之便,在“生活圆桌”板块上发表过的大多数小文章。《三联生活周刊》靠“生活圆桌”板块加些作料,咸一点,甜一点,麻辣一点,人文一点,灵动一点。爱屋及乌,想也没想,买了回家。
      
        有个周末,屋外风起雨落,不在网上挂着,不去我爸妈家不去我老婆爸妈家,关了手机,所有的饭局牌局离我远去。就着一桶大可乐,我细读布丁的文字,脉络渐渐显现,感觉和大方便的时候不一样,不是一点一滴的感触和感动,而是淋漓成雨,笼罩天空。想起过去,想起上房揭瓦碎人家玻璃的过去,想起夏天看同桌的女孩热得没穿胸衣的过去,想起橡皮擦不去的那些岁月痕迹。有些粗俗,有些淫荡,难得发现一个视角与趣味和自己如此相似的人,我们都相信“在无聊中取乐,低俗一些,这比较接近生命的本质”。真是遗憾,没有很早认识这个叫布丁的写东西的人,否则中学就可以一起出板报,大学就可以一起出校刊了。
      
        这个叫布丁的人也注意到,古龙爱用“胴体”一词:“早些年我看古龙的小说,古龙总爱用‘胴体’一词,还总喜欢描述女人的腿,有时我感觉他的女主角只长着两条腿,在当时的我看来,女人身上总有些部位比腿更值得描写。”我那时候,还特地查了《现代汉语词典》,上面清楚写着:胴体即身体。我还是执著地认为,胴体比身体淫荡一千倍,胴体是个文学词汇,身体是个科学词汇。我那时候,充满好奇,总想知道事物之间的差别,比如我的身体和我同桌的身体之间的差别。我还特地查了《新华字典》,里面没有男人体、没有女人体、没有男孩体、没有女孩体,只有一张人体图解,画了一个五大三粗的男子,一正一反两张,穿了个齐头短裤,包得严严实实。
      
        这个叫布丁的人也爱看犯罪电影,也注意到罗伯特·德尼罗,也推崇《美国往事》。就像布丁引用的心理学家的说法:“在许多成年人心中,犯罪是一件具有美感的事,因为它意味着反抗权威、破坏秩序、挣脱束缚,这种以自由为代价的行为充满自由的美感。” 《美国往事》是我心目中经典中的经典,不知道比《教父》要简洁明了多少。世界好像永远就是这样,几个一起混的兄弟,一个倾国倾城的姑娘,一个满是现金的银行,一个充满背叛和忏悔的复杂关系。
      
        其他的相似还有很多,比如他也记得很久以前,去有录像机的同学家看录像仿佛流氓聚会。比如他也注意到最早在合资酒店工作的人,经常偷回些小瓶洋酒和小瓶洗头水,是大家艳羡的对象。比如他也明白,古龙酗酒好色,其人其文都充满缺憾,但还是因此而有力量,古龙的文章,由于这种原始力量,百年后还是有人读出兴奋。等等,等等。
      
        因为从来不分析自己作品的技巧,所以也不愿意分析一个视角与趣味和自己如此相似的人。缺点还是很明显:太软,太薄,太小,生活之上的和生活之下的都没有多少。但是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作家太多了,有性情有灵气的写字的人太少了。
      
        合上书,屋外风住雨霁。瞬间感觉自己老了,开始查看那些橡皮擦不掉的岁月痕迹了。过去最常骂的一句话是:你大爷的。连和初恋的姑娘分手,都一边狂骑自行车一边心里默念这四字真言。屈指算来,过不了几天,我就是某些小孩子货真价实的大爷了,再骂“你大爷的”,也占不了什么便宜了。
  •     苗炜中毒
  •     苗炜所著,好看
  •     我所欣赏的文笔可以用精妙来形容。和冯唐的风格很相似,
  •     在学校图书馆读到这本书 对苗炜顿生喜爱之情 我后悔没把这书密下 多赔几个钱也值啊
  •     苗炜
  •     看了第一句话还以为这篇评论是我写的呢,我也是在图书馆看到的,强大的图书馆,后悔没把这本是密下,哪怕赔点钱呢
  •     如果是读书是享受,那么我爱这种清新自然。
  •     偷得半日闲
  •     后边儿写的好
  •     嘿嘿,我也是好不容易买到了这本书
  •     北京--天总是蓝蓝的,姑娘总是壮壮的,黑夜不存在,极个别的几个坏人,留着小黑胡子,脑门上写着两个隶书黑色大字:“坏人”,祖国的形势像是吃了几百吨壮阳药,硬挺挺的想疲软一小会儿都不行。
  •     这阵子读paper之余,看不进大部头的书,索性把几本意兴文字读完。苗师傅这本就是,眼睛都不带瞥你的,冯唐管这叫“淋漓成雨,笼罩天空”。到底是苗师傅的叨逼叨,性情,灵性。虽也免不了拾人牙慧,我就当拣着了二手的宝贝,以后装装还用得着啊。
  •     幽默的直白
  •     自娱自乐的生活嬉戏 有点想法有点意思
  •     《天鹅之死》!
  •     苗大人的书过去比现在有想法,想来是因为现在比过去有办法了
  •     没意思
  •     八卦,段子,引言,包袱,还有一些二三流的道理,专栏所谓的信息量。
  •     真性情
  •        我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读到这本书的。三四本黄色小册子,每一本都由于糟糕的装订散了架,又被管理员胡乱的钉在一起,简直让人怀疑它究竟是不是作家出版社出品。那个时候我还不读三联,不知道圆桌体,更不知道布丁和苗炜有什么关系,因此读到它纯粹是一个充满惊喜的意外。
       这本书我借过很多次,有时在图书馆晃了一圈,不知该拿些什么的时候,最后没准儿就会捎上它。(可能我们学校的女文青比较少,从来没有借不到的情况)
       其实现在我写的不是评论------我自觉不够格儿,而且我已经不大记得具体内容了,可那感觉还在------这是苗少爷的文章-----他那时应该还没有丧失他的纯真。虽然现在我还是喜欢去苗炜的博客,爱读他的专栏,而且没准更喜欢他现在骂人不带脏字儿的损劲儿,可两相比较还是有很大不同。他现在读了更多反动和不反动的的书,世界观改造得越来越成熟,也应该吃了更多的不要钱的饭,不会再在吃完西餐后数盘子了。他现在是苗师傅,并且越来越像一个叨叨叨的北京大爷,而这本书则是闷骚中年苗师傅曾作为闷骚青年苗少爷的见证啊。。。。
      
      
       看苗师傅的博客,好像对这书不太满意,呵呵。可是在众多以轻松俏皮鸡零狗碎为卖点的书里,这本可算典范了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