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科举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218087993
作者:潘剑冰

内容概要

潘剑冰,80后实力派作家。出生于闽南古镇,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以“幽默兼优雅,深情且深刻”的独特写作风格深受读者喜爱,近年来已出版《率性林语堂》、《豪客丁玲》、《民国课堂》等多部著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再回首,私塾已百年/001
私塾的学生们没有固定的活动时间,但是死板的教育制度让他们寻找一切可能玩乐的机会,那个时代 的孩子身上的那种野性,以及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 的精神,是现在的人所无法比拟的。
一 难忘的入学第一天 /002
二 以前的启蒙教育是这样的(上)/007
三 以前的启蒙教育是这样的(下)/011
四 你所不了解的八股文(上)/015
五 你所不了解的八股文(下)/018
第二章 别拿秀才不当干部/023
虽说“秀才”两字不起眼,离做官还八字没一撇,但在士绅自治的体制,这些秀才绅士们在处理公 共事务的过程中,自然也享受了种种好处,积累了人 脉,致富的门路也多了起来,不少人开始从无产阶级 发展为地主阶级。
一 “鸡肋”化的县试和府试(上) /024
二 “鸡肋”化的县试和府试(下) /028
三 院试:人生第一次大考(上)/032
四 院试:人生第一次大考(下)/036
五 秀才:光荣由此开始(上)/040
六 秀才:光荣由此开始(下)/044
第三章 从秀才到举人的长征路/047
秀才,官方的称呼叫“生员”。生员又分为附生、增生、廪生三个等级,廪生就可以吃上皇粮了。而决定 秀才等级的考试为三年两考,第一年岁考,第二年科 考。科考不及就丢掉了考举人的资格。很多没中举的秀 才常年参加岁科试,以至于患上了考试综合征。
一 秀才好做岁考难 /048
二 贡生:“飞机”中的“战斗机”(上)/052
三 贡生:“飞机”中的“战斗机”(下)/055
四 监生:“母校”只存在于想象中 /058
五 书院:古代的高等学府(上)/063
六 书院:古代的高等学府(下)/068
第四章 我是举人我怕谁/073
范进中举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中举的前一刻范进还要抱着老母鸡到集市上去换口粮,后一刻却 可呼风唤雨,这样剧烈的反差难怪他要开心得差点失 心疯。中举的确是一件需要大庆特庆的事,很多人就 是从此开始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了秀才后,别 人称他为“相公”,而中了举人后,就要改口叫“老 爷”了。
一 让人爱恨交加的贡院 /074
二 你所意想不到的乡试(上)/079
三 你所意想不到的乡试(下)/084
四 发榜后的悲喜剧(上)/090
五 发榜后的悲喜剧(下)/095
第五章 牛气冲天的进士们/101
金榜题名时,象征着无上荣耀的午门中门将为鼎甲三人徐徐开启。出宫时,状元、榜眼、探花特例走 午门正中,这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就连皇后也 只有大婚那天才能走一遭,其他王子皇孙、文武大臣 都没机会从这出入。
一 会试背后的较量(上)/102
二 会试背后的较量(下)/106
三 真实的殿试 /111
四 鼎甲产生的内幕(上)/116
五 鼎甲产生的内幕(下)/121
六 人生至乐:金榜题名时(上)/126
七 人生至乐:金榜题名时(下)/131
第六章 状元是怎样炼成的/137
科举路上的跌跌撞撞和高中状元的荣光背后,有许多为人津津乐道的幕后故事:有人溜须拍马,有人 受赏提携,也有人“三更灯火五更鸡”勤读不辍…… 状元是怎样炼成的,各种模式可资借鉴。
一 毕沅:从秘书到状元是条捷径/138
二 钱棨:大清“六元”,唯我一人/144
三 龙汝言:拍马状元的诡谲人生/149
四 张謇:从军归来夺魁首/155
五 刘春霖:第一人中最后人/163

第七章 翰林院的幸福生活/169
知道翰林都是些什么人吗?他们是当今天子的近臣,是未来皇帝的老师,七品县令可能一辈子都不知 道皇帝长什么样,而翰林却可以直达天听,对皇帝说 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发生杠杆效应,撬动旁人仕途。
一 翰林院那些事儿(上)/170
二 翰林院那些事儿(下)/175
三 骄傲无比的翰林们(上)/180
四 骄傲无比的翰林们(下)/184
第八章 防不胜防的考试舞弊/189
清朝的考试回避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种名目非常繁琐,一言难尽。除了亲属回避外,尚有 籍贯回避制度,所以每到乡试季节,考官与考生都要 上演一出跨省大迁徙,堪比现在的春运。
一 舞弊与反舞弊的战争(上)/190
二 舞弊与反舞弊的战争(中)/195
三 舞弊与反舞弊的战争(下)/199
四 清代科场大案(上)/204
五 清代科场大案(中)/211
六 清代科场大案(下)/217
第九章 武科举与洋进士/223
科举虽然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但是每一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功名的狂热心态都是不会改变的,给这些 留学生们一个名分,授予官职,为我所用,这才是一 举两得的救病之方。
一 武科举的剧情与花絮(上)/224
二 武科举的剧情与花絮(下)/228
三 洋海归也可以考进士(上)/232
四 洋海归也可以考进士(下)/236
五 科举的落日与帝国的斜阳 /241

作者简介

看1300年科举制度,如何从一种完备的人才选拔机制走向没落?
历代王朝是如何运用科举手段实现笼络英才的政治诉求?
科举舞弊与防弊又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精彩拉锯?
科举被外国人称为“世界第五大发明”,一千多年来,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数以亿计人们的生活。一个多世纪以前,在那样一个“无为而治”,官与民很少打交道的时代,再没有一种事情可以像科举考试这样让举国为之疯狂,让“全国总动员”起来。虽然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但是只有到了清朝才达到一个最鼎盛最高峰最完备的阶段,并由此盛极而衰而死。因此,要看科举,哪个朝代也比不上清朝。
本书以清代科举为蓝本,作者在大量阅读和积累的基础上,参阅了众多清代以来的名人自传、回忆录、日记,以及众多清代和近现代学者的笔记、杂谈、文集、奏章、小说等,真实可信、形象丰满,诸多的趣闻逸事既可揭开我们心中的谜团,也足以令我们解颐。作者以这种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尘封已久的科举制度,化抽象为形象,让我们在冰冷的词汇与枯涩的制度中感受到可以触摸的温情。


 疯狂的科举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科举早已丢到历史的垃圾堆里了,根本无从谈起的兴趣,更不用说做研究了。就算有那么一点印象,也是从《儒林外史》遴选出来的《范进中举》,还有就是鲁迅的小说《孔乙己》,里面只是提到科举的危害性,把它说成了读书人的活棺材。可是,科举自从隋唐兴起,一直贯穿中国接下来的所有封建王朝,直到晚清给它敲响了丧钟。在这漫长的岁月,因为有了科举,使多少寒门子弟享受当世的风光,受到当朝庙堂和老百姓的宠爱,说句老实话,没有科举制度,这些民二代是无法与官二代和富二代在权力社会分得一羹米粥。潘剑冰一直倾心于历史研究,希望从故纸堆里翻出历史的真相来,他文笔活泼幽默,论古鉴今,不像那些老学究塞牙的插科打诨,而是以当下的笔触,描述科举时代读书人的生活细节。尤其是科举给读书人和其所处朝代带来的荣辱和兴衰。曾几何时,那些读书人,得意时,比现在的娱乐明星还得瑟,失意时,那种落寞滋味比如今的屌丝还屌丝。参加科举考试,说白了就是向社会讨要一个名分。你书读得再好,倘若没考上秀才,即使你成了经济学家,在老百姓眼里,你仍然是一个白丁。在那年月,能考取科名,是一件很摆谱的事情,不像现在有钱人瞧不起读书人,那时有钱人为了充门面,花钱买科名,于是给国家捐点钱,弄个监生的头衔。当时只要沾上科举的边儿,那就是很荣耀的事情。那时在乡里,你是见不到进士的,因为他们是珍稀品种,必须到朝堂去做官,散落民间的只是一些穷酸秀才,不过乡里乡亲一些葬礼嫁娶,都以请他们做客为荣,县太爷下乡办事,虽有狗腿乡绅伴随左右,仍需要一些秀才粉饰场面。因为有了这些缘故,秀才平日在乡里都能得到好吃的招待,当时有民谚说:秀才吃得真是美,小米白面偎着嘴。可见当时社会民众对读书人的器重,那些举人、进士老爷就可想而知了。想到先前科举的香馍馍,看到现在公务员报考大军,我们不要埋怨世风日下,其实昨天的历史一直活在当下,只是社会进步了,出场的演员和台词不同而已。不过读书人多了,经济发达了,人活着就不能学猴子,万不可再去火中取栗,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把昔日的天之骄子变成了普通劳动者。没有了社会既定的名分,读书人才会踏实地过日子,这样社会也就免于祸乱。况且能过日子的读书人才有心思去做学问。否则就会拿学问当作敲门砖,去博弈金钱和权术了。《中国当代文学百家丛书》编委会编委 陈立
  •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看书时再结合现今社会的高考制度,会有一种古今相似的感觉,并且书中有很多奇闻轶事,并且这些奇闻轶事都是有据可查的,在书后也有附载,这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好书不容错过!
  •     有人对我国的科举制度给予全盘否定的态度。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不论从何种视角去考察,科举制度对我国政治及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认真读中国历史,对照《疯狂的科举》的研究心得,使我重新了解了我国科举制度发展的历史及其进步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曾采用过多种方式选拔其所需要的人才,如:夏、商、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平民百姓与政治几乎无缘;汉朝以“察举”和“征辟”制取代世袭制,这自然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由于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徇私舞弊,结果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等严重问题;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出一些比较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但中正官到后来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家世、门第成为评定官员的唯一标准,实际成为大地主、豪族势力控制选官的工具。其结果必然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结果。从隋朝开始至明清的科举制度,一直坚持“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与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公务员录用制度、领导干部竞岗制度何其相似),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和否定。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们一一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成为统治阶级的栋梁之才。(历史上出现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无不与此有关。)如北宋的吕蒙正自幼被其父赶出家门长期居住山洞过着饥寒生活,他则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政治国,成为宋初名相;范仲淹自幼家贫,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大有作为,享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的盛誉;南宋状元文天祥的先祖未曾做过一官,一家人长期身居低层,他入仕后,丹心报国,壮烈就义,成为千古传颂的民族英雄;清代乾隆年间的陕西状元王杰、清末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都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特别是王杰在朝为官40余年,官居高位,刚正廉洁,一尘不染,伸张正义,最恨邪恶,嘉庆皇帝惩办贪官和珅时,王杰是主审官。王杰是后世公认的乾、嘉两代名臣。倘若没有科举制度,这些布衣们是根本不可能身居高位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的。可见,科举制度的公平合理性对我国历史进步的影响。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无疑是我国科举制度的伟大历史贡献。科举制度对当今我国的教育现实具有鉴古知今的意义。因为我们的社会缺少公平,也缺少竞争,更缺少公平竞争,只是在传统的科举考试中,才体现了这种极端珍贵的公平竞争。我们只有珍视它,发掘它,从中提炼出对我们民族有益的成分,来滋养、完善并发展我们现今的高考,并以这种公平公正的竞争方式,锻炼我们民族的竞争能力,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使中华民族在已经来临的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确实应该给科举制度一个接近真实的评价。(稿源:红网)(作者:蔡文学)(编辑:杨国炜)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这样严谨而又有意思的学术著作比那些畅销历史胡说书籍好太多了。不知道为什么看的人却寥寥无几。
  •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有意思多了。没有说教和批判,只有说道和思考。
  •     2/2016# 1、简单明晰,流畅有趣,适合对于科举了解不多的读者扫盲 2、我真的好想回到科举时代啊,感觉比高考公平得多、也实惠得多
  •     被埋没的好书,推荐大家读一读!
  •     如果想了解过去中国的文化传承,社会级别,阶级流动,这本书不能不读的。
  •     实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